传记
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 豆瓣
8.2 (26 个评分) 作者: 杨苡/口述 / 余斌/撰写 译林出版社 2023 - 1
“人的一生不知要遇到多少人与事,到了我这个岁数,经历过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发生的种种,我虽是个平凡的人,却也有许许多多的人可念,许许多多的事想说。”
本书是五四运动同龄人、西南联大进步学子、翻译名家、百岁老人杨苡的唯一口述自传。从1919年走向今天,杨苡的人生百年,正是中国栉风沐雨、沧桑巨变的百年。时代与人生的淬炼,凝结为一代知识女性的天真与浪漫之歌。
世纪回眸中,相比于传奇与成就,杨苡更看重她的“日子”,及其承载的亲情、友情、爱情和世情:童年深宅里,祖辈的煊赫、北洋政商两界的风云变幻她不大闹得清,念念不忘者,是一个个普通人的境遇;同窗情谊、少女心事、诗歌与话剧,“中西”十年乘着歌声的翅膀,最是无忧无虑;民族危亡之际,自天津、上海、香港到昆明,西迁途中高唱《松花江上》,文明之火光焰不熄;从西南联大到中央大学,记忆里依旧是年轻的身影——初见“文学偶像”巴金,大轰炸后满头灰土的闻一多,手杖点在石板路上嘀嘀笃笃的吴宓,“夸我们是勇敢少女”的恩师沈从文,还有滇水之边的月下谈心,嘉陵江畔的重逢与告别……
学者余斌历时十年,用倾听抵抗遗忘,以细节通向历史的真实。家族旧事、翡翠年华、求学之路、山河故人,一个世纪的人与事在叙述中缓缓展开。“我有意无意间充当了杨先生和读者的中间人,它应该是一部可以面向一般读者的口述史。”
【编辑推荐】
1.五四运动同龄人、西南联大进步学子、首创“呼啸山庄”译名的翻译名家、百岁老人杨苡,唯一口述自传。
从《红楼梦》《儒林外史》到《红与黑》《呼啸山庄》,杨苡先生与兄长杨宪益、爱人赵瑞蕻共同推动中文与世界对话,使文学经典如种子般在不同文明的土壤里生根开花,成就了中国文学翻译事业一个又一个高峰。
2.一个世纪的家国史:时代不是她的人生背景,她的人生就是时代本身。
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1919年至今,百年中国经历沧桑巨变,家与国、个人与社会载沉载浮,她为历史提供的是一份特殊的见证,传递出“普遍的人生回声”。
3.一代知识女性的浪漫人生:岁月呼啸,美无倦意。
“我出生在五四,成长的时候,正是我们这个国家最困难的时期。但就是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年青一代的朝气、热情和责任感一点都没有丢。”爱国、进步、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血液般融入杨苡先生的人生选择,明亮的人格让世人看见:被文学生活、文学事业、文学追求所浸润的人生是如何饱满与光洁,优雅而坚韧,乐观而从容。
4.观人观世的乐观豁达:人生值得一过,活着就是胜利。
因为长寿,她几乎看到了所有人的结局,荣辱浮沉,生老病死,都已成为有头有尾的故事。然而在波澜不惊的叙述后面,我们仍能不期然而然地感受到“命运”二字的分量。她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是“好玩”,“好玩”影响到她的记忆和对记忆的筛选,后面未尝没有一种观人观世的态度。
5.一部面向普通读者的口述史:学者余斌历时十年,用倾听抵抗遗忘,以细节通向历史的温度与真实。附万字《书成漫记》。
家族记忆的吉光片羽、念念不忘的故人陈迹、私藏心底的少女心事、亲身经历的时代洪流……在十来平方米的小客厅里,一场以倾听抵抗遗忘的谈话持续了十余年,终于成书。“我想达到的,第一是真实,第二是真实,第三还是真实,而通向这真实的,第一是细节,第二是细节,第三还是细节。”有温度的历史是无数个体“命运”的汇集与交响,见证个体命运,也是在“见证历史”。
6.收录珍贵历史照片150张,全书彩印;锁线裸脊,尽显岁月沉淀之美;精美拉页,定格10个10年。
由于出身世家的缘故,杨先生留存自二十世纪初以来大量照片,本书收录珍贵历史照片150余张,全书彩印,辅以详实图注作为口述的延伸和补充。由“中国最美的书”奖得主周伟伟担纲设计统筹,苍青配色寓意生命常青。正文采用纯木浆纸印刷,藏读两宜;图片采用古典艺术纸印刷,还原真挚本色。锁线裸脊,装帧典雅,尽显岁月沉淀之美。附精美拉页,10个10年,眉眼间定格百年历史。
【评论&声音】
毕飞宇 | 张立宪 | 鲁豫 | 徐蓓 倾情推荐
杨苡先生是五四运动的同龄人,是自西南联大迈向广阔生活的进步学子,是首创“呼啸山庄”这一译名并使该译本成为经典的重要翻译家,是兼及诗歌、散文、儿童文学创作的勤勉写作者。山河沦落时,杨苡先生不甘安守于家庭的庇护,怀着青春热血投身时代洪流与祖国同命运;家国康宁时,杨苡先生古稀之年以生花妙笔完成《天真与经验之歌》《我赤裸裸地来:罗丹传》等著作的翻译,依然满怀蓬勃意气。
——中国作协主席、中国文联主席铁凝,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 张宏森
每次去看望杨苡先生,都能感受到她的安静,同时也能感受到她的冲击。她能够安安静静地激励别人、鼓舞别人。她是批判的,更是令人尊敬的,在她的家里,我无数次体会到那种来自杨苡的幸福。我相信,体会到这种幸福的绝不可能只有我一个。
——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 毕飞宇
本文属口述实录体,传主是已经百岁高龄的翻译家杨苡,文章的价值并不在于年龄、身份这些外在的东西,而是其精神内核:这是一篇“祛魅”的好文,它破除了我们对所谓“最后贵族”“簪缨之家”司空见惯的膜拜和讴歌。
——《读库》主编 张立宪
杨苡先生不是一般的百岁老人。她的家族和师友中,不乏中国近现代史上星光闪耀的人物;她在西南联大和中央大学的同学们——那些不同信仰、不同家世、不同性情的青春生命,各自有着令人唏嘘的命运——这注定了杨苡先生的口述自传,同时也是过去一百年间的家国史。时代不是她的人生背景,她的人生就是时代本身。
——《西南联大》《九零后》导演 徐蓓
比利战争 豆瓣
The Milligan Wars 所属 作品: 比利战争
7.3 (31 个评分) 作者: [美] 丹尼尔·凯斯 译者: 邢世阳 湖岸出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6 - 4
1979 年,比利被判转往专收精神异常罪犯的“人间地狱”利玛医院。在那里,医师不相信他是多重人格分裂,对他施以电击疗法,强迫他服用各种镇静剂,阻碍了他的人格融合。比利如何幸存?初步融合成功的人格,何时才能重获自由?
一个护士哭着请求他吃东西……
比利现在意识到……只要在最困难的时候不崩溃,那么就没有人能使自己崩溃了……
他胃部肿胀,牙床一碰就流血,视线也开始模糊。当他把手从面前移开时,看到的只是手指在空气中划过的痕迹……
比利拖着身体走到洗脸池旁,看见镜子里的自己脸色枯黄,凹陷的眼睛周围有两个深深的黑圈。他感到虚弱无力,知道自己快不行了。眼前开始发黑,他强撑着喝了一小口水。他觉得很奇怪,似乎有什么东西不见了。他聆听着,但周围一片寂静……
2022年7月16日 已读
沦为政治犯,为选票和流量被政客和媒体利用;被药物控制而不是治疗,最终让比利从内向外地自杀,真是非常残酷又不义的刑罚。死亡之地真可怕。若不是司法系统里还存在着理想主义者,比利也许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死了。真没想到比利最后宽恕那个纯粹的恶魔。第二部也没能看到针对导致比利犯案根源的虐童有任何社会支持和立法等变化。思考都是基于个人的,没有在社会层面的深挖,或推广。也许现实就是这么的让人憋气。看到了很多电影里的场景。人名到后来有点把我绕晕了。这本偏向揭露政治司法的黑暗不公。
传记 心理 纪实 美国
24个比利 豆瓣
The Minds of Billy Milligan 所属 作品: 24个比利
7.9 (120 个评分) 作者: [美] 丹尼尔·凯斯 译者: 邢世阳 湖岸出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5 - 6
1977年,美国俄亥俄州连续强暴案嫌犯比利‧米利根被警方逮捕,但是他对自己犯下的罪行居然毫无记忆。事实上,在他体内总共有24个人格存在,这些人格不仅在性格上,甚至连智商、年龄、国籍、语言、性别等方面也都不尽相同。这些不可思议的人格,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他到底是个欺骗公众的骗子,或只是个不幸的受害者?
父亲自杀,继父百般虐待,这让比利一方面迫切地渴望逃避这个世界──多次自杀,另一方面求生的本能又来安慰、保护自己,这两种力量纽结在一起,将比利撕成碎片……
当比利闭上眼睛,会有守护者里根出来击退施虐者,会有8岁的承受者戴维哭泣,女同性恋阿达拉娜、流氓菲利普、职业骗子凯文、小丑利伊、工作狂马克……像是一个队伍,每个人承担不同任务
一个人格来承受我的痛苦
一个人格来表现我的快乐
一个人格来保护我的身体
一个人格来享受他人的关爱
一个人格来学习逃脱
……
【推荐】
◎多重人格分裂纪实小说!心理纪实的巅峰!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为之等待20年的“故事”,改编电影《拥挤的房间》(The Crowded Room)正在制作。启发了《搏击俱乐部》《致命ID》《禁闭岛》等烧脑电影!
◎比利是世界上第一位在四名精神病医生和一名心理学家共同见证下接受彻底检查的多重人格症患者!
◎小S×阿信×吴奇隆×赵又廷×王心凌×陈乔恩×郑秀文×范玮琪×彭浩翔×钮承泽……港台众明星都在追看的一本心理纪实小说。潘玮柏更发行同名专辑!
◎日本五年狂销六百万册、中国台湾累计销售过百万册。
◎当悲伤太多的时候,一个人已经无法承受,我就把投注在一个人身上的所有煎熬分别来接受。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作者最负盛名作品。
2022年6月27日 已读
因为有24个比利的存在,似乎证明了16型人格是多么的不够用。很想了解一下人格在后台是如何进行学习的。看到各个人格诞生的过程,真想给比利一个拥抱,太可怜了!被世界如此残忍的对待,最凶暴的人格对妇女和儿童也是充满了善意。罪魁祸首的继父竟然没有受到任何法律制裁么?!没有看到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专业的分析,如何避免产生第二个比利的思考也没有看到,有一些遗憾。这一本偏向心理学。
传记 心理 纪实 美国
金斯伯格访谈录 豆瓣
Conversations with RBG: Ruth Bader Ginsburg on Life, Love, Liberty, and Law 所属 作品: Conversations with RBG
8.4 (22 个评分) 作者: [美] 杰弗里·罗森 译者: 李磊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21 - 10
本书记录了杰弗里·罗森与金斯伯格两位老友持续近二十年的对话。金斯伯格在此毫无保留地分享了一位大法官眼中的时代议题:法律应该为少数群体做些什么,两性平等在司法案件中推进了多远,最高法院如何应对党派政治的趋势,等等;也谈论友情、生活与爱。对话既呈现出金斯伯格在具体案件中追求平等、正义的深思熟虑,也还原了法袍之下的这位女性,时而严肃时而风趣,真诚而意志坚定,对生活充满热情。
破局者 豆瓣
所属 作品: 破局者
8.1 (10 个评分) 作者: [英]林德尔•戈登 译者: 胡笑然 / 肖一之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 - 8
玛丽•雪莱、艾米莉•勃朗特、乔治•艾略特、奥利芙•施赖纳、弗吉尼亚•伍尔夫
她们如何克服女性道路上的阻碍而成为作家?
从阴影和沉默中走出的言说者,这是她们各自和共同的成长小说。
面对这些闪亮名字和她们留下的世界名著,林德尔•戈登的笔触重返她们每个人置身“局外”的时刻,抽丝剥茧,将她们生命肌理之中的沉默、黑暗、孤独、危机和困境缓缓铺开。
正是这些让她们随时可能坠入无边深渊的时刻,带给了她们无限的潜能和无穷的创作能量。
传记大师林德尔•戈登用详实的材料为我们打开了这条从默默无闻到将自己书写进历史的通道。
破局者是狭隘的反义词, 而创作是忧郁最好的解药。
我本芬芳 豆瓣
7.9 (100 个评分) 作者: 杨本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2 - 2
婚姻是需要运气的,它可能并不指向幸福,而是使人心碎……
继《秋园》《浮木》后,八旬奶奶讲述六十年的婚姻故事,诉说不为人知的柔情、渴望与痛楚,献给所有不被看见的你我她。
杨本芬奶奶在讲完了母亲(《秋园》)和乡亲(《浮木》)的故事后,又将目光转向婚姻,坦诚地展现女性在亲密关系当中的疼痛与挣扎 ,不甘与重生,那份真情实感弥足珍贵。本书也将为身陷困顿中的你我她带来慰藉与启发:未来的人生是委屈求全还是勇敢前行?是忍辱负重还是活出自我?
死者在说话 豆瓣
所属 作品: Dead Men Do Tell Tales
8.9 (17 个评分) 作者: 威廉姆.R.美普斯 / 麦克.C.布朗宁 译者: 尚晓蕾 法律出版社 2010
《死者在说话:一个法医人类学家经历的奇妙案件》内容简介:耶和华借他的灵带我出去,将我放在平原中。这平原遍满骸骨。他使我从骸骨的四围经过,谁知在平原的骸骨甚多,而且极其枯干。他对我说,人子啊,这些骸骨能复活吗?我说,主耶和华啊,你是知道的。
2022年1月24日 已读
法医骨骼领域专家的回忆录。写作生动有趣,学到了很多冷知识(关于骨头煅烧颜色变化至少重复了三次)。除了协助当代的恶性案件侦破,还能看到历史遗骸鉴定。真是没想到火化之后的骨灰都能看出门道,实在是佩服!随着科技的进步,这个学科可能渐渐没落了吧。
传记 医学 法医 科普
静子 豆瓣
所属 作品: 静子
8.3 (6 个评分) 作者: [日]佐野洋子 译者: 鲁莎 海峡文艺出版社 2021 - 7
一部感人至深的长篇散文,记录了佐野洋子与母亲迟到六十年的和解。成长过程中的种种不理解与怨恨,在得了老年痴呆症的母亲被送进养老院后,慢慢发生了变化。爱与恨、伤痛与和解交织在一起,母亲的一生被记录,不再是无人知晓的人。
作为佐野洋子晚年的代表作,《静子》在日本出版后引发强烈反响,被誉为“母女和解文学中难以逾越的高峰”。
万物理论 (2014) 豆瓣 TMDB IMDb 维基数据
The Theory of Everything
7.7 (931 个评分) 导演: 詹姆斯·马什 演员: 埃迪·雷德梅恩 / 菲丽希缇·琼斯
其它标题: The Theory of Everything / 霍金:爱的方程式(港)
霍金(埃迪·雷德梅恩 Eddie Redmayne 饰)和简(菲丽希缇·琼斯 Felicity Jones 饰)相识于一场舞会上,两人初次见面交谈甚欢,颇有一番相见恨晚的意味。之后,霍金大胆的邀请简参加舞会,二人以此为契机,陷入了热恋之中。
不幸的是,一次昏迷令霍金被确诊患上了罕见的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医生坦言他只剩两年的生命,被病魔折磨的霍金陷入了抑郁之中,然而简并没有因此而抛弃他,恰恰相反,几经波折之后,两人踏入了婚姻的殿堂,简还为霍金生下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霍金的身体迅速的虚弱下来,与此同时,他在学术研究上却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就。为了照顾霍金,简心甘情愿成为了他“背后的女人”,但是,这也恰恰成为了两人幸福婚姻里的第一道裂缝。
上海生死劫 Goodreads 谷歌图书
Life and Death in Shanghai
9.3 (33 个评分) 作者: Nien Cheng / 郑念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88 - 9
郑念对文革的个人叙述《上海生与死》出版于1987年。出版后即成为英语世界畅销书。好评如潮,该书被译为多种文字在各国出版。连后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约翰·库切都忍不住在《纽约时报》上写书评,推荐这本书。
本书郑念记述了从文化大革命开始到八十年代初出国这段时间的个人经历。对文革的记录尤如史实,读起来好像在读一部文化革命史。郑念在记录史实的时候,既详细地记录了这些政治事件,也仔细地记录了这些事件怎样影响到她个人,并力图分析这种个人和政治事件之间的关系。这使这本书有种个人编年史的性质。这本书也以编年的方式写下来的,从文革开始,到抄家,到软禁,到被捕入狱,上海的一月革命和军管,党内斗争和她在监狱中的经历,直到释放回家,尼克松访华和她最终获得离开许可,发展的顺序与时间顺序同步,对那些对文革所知不多的人来说,这本书可以是一本文革史,特别是上海文革史,虽然是通过个人经历来展现的。由于本书具有比较广阔的视野,对文革中的种种政治风波、事件都有记载和分析,这本书也反应了一个中国自由知识分子对红色中国的个人思考。个人性与历史性的结合,使本书独树一帜,其独特的角度弥足珍贵。
2021年12月14日 已读
这是在豆瓣上已经消失了的条目。
在平静宽裕的情况下,优雅很容易做到,郑念竟可以在任何条件下维持风度。经历了个人的悲惨遭遇和女儿的惨死,还可以如此冷静客观地叙述、分析,实在令人敬服!党和国不是一回事,却可以把赤诚的爱国人士赶出国门。
传记
我是马拉拉 豆瓣
I AM MALALA 所属 作品: 我是马拉拉
7.8 (8 个评分) 作者: [巴基斯坦] 马拉拉 译者: 翁雅如 / 朱浩一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4 - 10
一支笔、一个女孩,撬动一个世界
一颗子弹、一趟旅程,一个不可复制的传奇。
马拉拉,一个生活在巴基斯坦斯瓦特河谷地区的平凡女孩,从小在学校长大的她,阅读和书写是她最大的乐趣。当年幼的她在父亲的膝头设想人生的无限可能时,残酷的生活带走了马拉拉喜爱的玩具手机、儿童节目和那件漂亮的蓝格子校服以及她热爱的书本。
考试日的清晨,没有即将迎来假期的愉悦,只有学校被迫关闭的悲伤。破旧的校车穿梭在小镇拥挤的街道上,空气中弥漫着危险的气息,死神的枪口对准了她的额头……
“我是马拉拉?”
一个不保持沉默女孩;一个只想拿起笔写字的女孩!
一个用爱、坚定与宽容,为全球6100万无法受教育儿童呐喊的声音!
成为波伏瓦 豆瓣 Goodreads
Becoming Beauvoir:A Life 所属 作品: 成为波伏瓦
8.7 (131 个评分) 作者: [英]凯特·柯克帕特里克 译者: 刘海平 中信出版社 2021 - 3
“迄今为止最好的波伏瓦传记!”
“任何一个对波伏瓦哲学感兴趣的读者都不可错过的传记”
“她启发了全世界的女性,并改变了很多人的思考方式”
《金融时报》《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重磅推荐
梁鸿、毛尖、黄昱宁、张莉 共同推荐
《成为波伏瓦》是根据近几年新曝光的波伏瓦信件、早期日记等材料撰写的波伏瓦全新权威传记。“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成为的。”波伏瓦如是说。这本开创性的传记引入波伏瓦此前从未被出版的日记和信件等全新材料,把她从萨特的阴影中拉出来,使她站在属于自己的聚光灯下。这本传记将为读者呈现一个更为真实立体的波伏瓦,也让我们重新看待波伏瓦和萨特的关系。
本书还将呈现很多此前不为人所知的波伏瓦的个人细节,这些新的细节会增强波伏瓦的神秘感,也会使我们对波伏瓦更加着迷。为什么这位“女性主义偶像”要着力打造自己的形象?为什么关于她和萨特的关系她会频频“撒谎”,或是声称自己不是一个哲学家?也许带着这些新的细节,我们能更进一步地去认识真正的波伏瓦。
【编辑推荐】
★依据更独家的丰富材料撰写。包括2018年曝光的克洛德·朗兹曼与波伏瓦的情书、只有法语版本的波伏瓦学生时代日记,以及对波伏瓦养女的采访等。
★作者更权威,凯特是牛津大学的波伏瓦和萨特研究专家,资料的引用整理严谨细致、权威可信,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并配13张珍贵照片。《金融时报》《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文学评论》重磅推荐。
★为什么波伏瓦要在回忆录中抹掉其他男人,给萨特一个最重要却与事实不符的位置?隐秘的爱人?同性的伴侣?波伏瓦在自传中隐瞒了多少?
★长时间以来,人们提到波伏瓦会认为她只是“萨特的伴侣”,而这本传记,让波伏瓦从萨特的阴影下走出来,探讨她的生活、她的作品、她的思想,以及她的爱情。
【媒体推荐】
一本值得慢慢品读的书。有太多细节引人入胜,让人恨不得一口气读完。但它值得我们花时间慢下来,去欣赏这个启迪了全世界女性以及改变了许多人思考方式的伟大女性。
——《星期日泰晤士报》
在柯克帕特里克的传记中,波伏瓦被还原到她的完整作品中,她的复杂性和她的勇敢都得以展露—而不仅仅是一句断章取义的引用。
——《文学评论》
一部值得赞扬的传记。它超越了之前那些带有厌女症情结的波伏瓦传记,向我们展示了这位不凡女性的激荡人生和复杂矛盾。
——《爱尔兰观察报》
柯克帕特里克给了我们更多的空间去思考波伏瓦与女性主义的复杂关系,同时作者也给出了很丰富的讨论……给朗兹曼的信件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帮助我们理解波伏瓦的新资源……最重要的是,柯克帕特里克写的波伏瓦传记向我们清晰地展现了波伏瓦强大的道德信仰,以及在战后她是如何将其投入到她的政治参与中的。
——《卫报》
柯克帕特里克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比之前的波伏瓦传记都更加细节详实,分析到位的波伏瓦哲学分析……她的厉害之处在于把波伏瓦的逻辑和她的生活联系了起来……这是迄今为止最好的波伏瓦传记。
——《立场》杂志
柯克帕特里克不厌其烦地爬梳了波伏瓦的评论、日记以及她晚年所接受的采访,从而让我们能够重新去认识这位鼓舞人心的女性主义者、哲学家和存在主义者的丰富人生。这本传记将让新的一波读者爱上波伏瓦——像她这样的具有政治意识的女性主义者现今已寥寥无几,而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她们。
——萨梅拉·哈里斯, SA周刊
这本传记十分重要,因为它给读者们提供了一个对西蒙娜·德·波伏瓦的人生和作品的基于证据的新解读,这个解读激进有力,非常必要。这部学术性的优秀传记令人叹服,它将久久地停驻在读者的心里。
——苏珊娜·利普斯科姆, 英国罗汉普顿大学历史系教授
我们还需要另一本波伏瓦传记吗?当然!这本传记终于把波伏瓦的哲学思想,而不是她的情感生活作为传记的焦点了。凯特·柯克帕特里克从新发现的材料入手,带着尊敬,心怀同情,卓有见地地重新审视了波伏瓦的一生,以及她的一生是如何被她自己的存在主义思想所引导,且受限于她的境况遭遇。这本精彩的传记来得太及时了!
——托弗·彼得森,挪威奥斯陆大学哲学教授、国际波伏瓦协会主席
细致的研究,优美的文笔。柯克帕特里克从最新的材料里发现了此前的波伏瓦传记里的矛盾之处,包括来自于波伏瓦自己的矛盾。《成为波伏瓦》是任何一个不仅对波伏瓦的人生感兴趣,也对她的哲学感兴趣的读者不可错过的传记。
——菲奥娜·薇拉-格雷, 英国杜伦大学社会学助理教授
她们的传奇 豆瓣
Culottées 所属 作品: 她们的传奇
9.3 (26 个评分) 作者: [法] 佩内洛普·芭桔 译者: 王晨雪 后浪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1 - 7
一部传奇女子图鉴大全:
姆明之母、自闭症学者、
发明wifi的女演员、变性人、女皇帝......
30位自由的女性,30段率性而为的人生
命运因她们的奋斗而被扭转,时代因不一样的她而熠熠生辉
2019年艾斯纳奖外语书大奖作品
全球第19种语言版本
带你领略改变世界的女性们的风采
●编辑推荐
“她们每一个人,无论身处哪个时代、哪个社会阶层、什么历史背景,都勇于打破壁垒,不仅改变自己的人生,还以一己之力开拓了边界。”——佩内洛普·芭桔
👩🏻以“女性”为主题,为改变世界的她们所绘制的个人传记
本书聚焦古今中外的伟大女性,围绕她们的传奇人生展开,其中包括女皇帝武则天、《姆明一族》创作者扬松、环游世界的记者娜丽·布莱、坚持留大胡子的克莱门汀·德莱特、好莱坞最吓人的女演员玛格丽特·汉密尔顿,以及知名变性人士克里斯蒂娜·乔根森……佩内洛普·芭桔在书中延续了自己一贯的清新俏皮的叙事风格,以轻松有趣的形式向这些伟大女性致敬。
🏹精心取材的真实事件,对女性生活的多视角探究与思考
书中人物故事均有真实依据,佩内洛普·芭桔在仔细查阅资料后加以自己的理解,耗时两年,最终将30个短篇故事以合集形式出版。
“如果换作是我,在当时可能会有怎样的举动?”——这也许是很多人都曾经思考过的问题。书中女性大多经历过不被舆论认可、不被社会接受,甚至遭受人身攻击等困扰与苦难。这些不平凡经历恰恰反映出特殊时代背景下女性所要面对的坎坷生活。她们以勇气对抗世界的不公,以坚韧隐忍历史的黑暗,以女性独有的智慧和温柔铸就她们的传奇。在这里,与大环境背道而驰的她们,每一次奋力抵抗都化为绘卷,直击人心。
✨清新俏皮的笔触,精美大气的跨页插图
佩内洛普·芭桔非常精妙地还原了传主的样貌特点,寥寥数笔却十分传神。古灵精怪的画风、清新的色彩搭配、30幅精美的人物事件跨页图,让读者感受绝妙艺术的同时,轻松解读世界伟大女性的传奇人生。
🌏畅销全球,同名动画于2020年上映
本书原作起初发布于佩内洛普·芭桔的个人博客,后集结成纸质书出版并大受欢迎,已出版18种语言版本,累计销量上百万册。因原作收获好评无数,以小短篇形式制作而成的同名动画,共30集,已于2020年在法国电视台播出,并在2021年国际妇女节当天免费在全世界播放。有声动画的出现,也让原作中传奇女性的人生出现在小孩子的视野里。她们的故事,终将感动又一代人。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讲述那些改变人类历史的女性们的传记故事合集。
从印第安女战士到好莱坞女明星,从灯塔守护者到妖精缔造者,从妇科医生到女皇陛下,这些女中豪杰们将人们对女性的偏见碾压得粉碎。作者以风趣和略微夸张的笔调生动地刻画出30位在各自所处的时代和地域都影响具甚的女性的肖像,描绘她们的独立、坚强、聪慧与可爱之处,向读者讲述她们是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潇洒地活出自己的一生。
●媒体推荐
这些女性肖像让偏见灰飞烟灭。
——《巴黎人报》
在法国漫画界,佩内洛普·芭桔是一种现象,甚至是一座丰碑。
——《回声报》
一部女性主义的图文小百科,以通俗有趣的方式讲述了30位女性不可思议又截然不同的人生历程。
——《解放报》
诗人阿拉贡说过:“女人是男人的未来。”看完这本书以后,我们深表赞同。
——PlaneteBD
《她们的传奇》提醒我们审视自身的问题,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应该是自己命运的主宰,并始终以尊重他人为前提。
——Actualitte
《她们的传奇》做到了历史课无法做到的事:通过流畅的叙述方式,它不仅刻画出了多样性,更强调了多样性,用微小的细节让我们记住了这些女性的成长道路。
——9e art
这本引人入胜的漫画书介绍了拥有不寻常命运的女性们的一生,她们以一种或另一种方式标记着历史、文化、科学、政治世界……作者在作品中延续了一直以来的幽默风格,以尊重与温柔笔触下蕴含的敬仰之情为女性传递了一曲美好颂歌。
——阿纳斯塔西娅好书推荐
●获奖记录
2019年获得艾斯纳奖外语书大奖
浮木 豆瓣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浮木
7.9 (107 个评分) 作者: 杨本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7
《浮木》是《秋园》的续集。一位八旬奶奶讲述她和妈妈,以及中南腹地那些家人、亲戚、乡亲们的故事,在那样的年代里,人们像水中的浮木般起起伏伏、随波逐流、挣扎求生,他们的命运在大时代中载浮载沉、漂泊无向,有的从此破碎,有的尚有一线生机。文字中涉及的人物,其生命多数不复存在, 恰如泡影破灭于水面,闪电消失于天空。作者通过回忆,讲述了中国人民生生不息的坚韧与美好,这一生,像是一颗露珠的记忆,微小,短暂。但在露珠破灭之前,那也是闪耀着晶亮光芒的,是一个完整的宇宙。
才女之累 豆瓣 Goodreads
The burden of female talent the poet Li Qingzhao and her history in china 所属 作品: 才女之累
9.3 (48 个评分) 作者: [美] 艾朗诺 译者: 夏丽丽 / 赵惠俊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7 - 3
本书是一部关于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研究专著。作者在古今浩繁的相关资料中爬梳抉择,经过严密的分析论证,认为后人对李清照一代才女形象的认知和看待她的立场经历了层累性的改变,几乎所有关于李清照的惯常言论都是经过精心阐释的产物,只有经过传统这一棱镜的折射后,李清照才为正统文化所接受。后人为了强化她的传统形象,在明代结集的李清照的作品中,甚至混杂了后起的拟伪之作。作者将数世纪以来外加于李清照的累赘层层剥离,以重构一个接近本来面貌的李清照的形象,揭橥数世纪以来颇富趣味的李清照接受史。
Crying in H Mart 豆瓣 Goodreads
Crying in H Mart 所属 作品: 妈妈走后(献给妈妈的深情告白;奥巴马年度荐书;奥斯卡影后娜塔莉·波特曼感动推荐)
7.9 (53 个评分) 作者: Michelle Zauner Alfred A. Knopf 2021 - 4
From the indie rockstar of Japanese Breakfast fame, and author of the viral 2018 New Yorker essay that shares the title of this book, an unflinching, powerful memoir about growing up Korean American, losing her mother, and forging her own identity.
In this exquisite story of family, food, grief, and endurance, Michelle Zauner proves herself far more than a dazzling singer, songwriter, and guitarist. With humor and heart, she tells of growing up one of the few Asian American kids at her school in Eugene, Oregon; of struggling with her mother’s particular, high expectations of her; of a painful adolescence; of treasured months spent in her grandmother’s tiny apartment in Seoul, where she and her mother would bond, late at night, over heaping plates of food.
As she grew up, moving to the East Coast for college, finding work in the restaurant industry, and performing gigs with her fledgling band–and meeting the man who would become her husband–her Koreanness began to feel ever more distant, even as she found the life she wanted to live. It was her mother’s diagnosis of terminal cancer, when Michelle was twenty-five, that forced a reckoning with her identity and brought her to reclaim the gifts of taste, language, and history her mother had given her.
Vivacious and plainspoken, lyrical and honest, Zauner’s voice is as radiantly alive on the page as it is onstage. Rich with intimate anecdotes that will resonate widely, and complete with family photos, Crying in H Mart is a book to cherish, share, and reread.
Memorial Drive 豆瓣
作者: Natasha Trethewey Ecco 2020 - 7
A chillingly personal and exquisitely wrought memoir of a daughter reckoning with the brutal murder of her mother at the hands of her former stepfather, and the moving, intimate story of a poet coming into her own in the wake of a tragedy
At age nineteen, Natasha Trethewey had her world turned upside down when her former stepfather shot and killed her mother. Grieving and still new to adulthood, she confronted the twin pulls of life and death in the aftermath of unimaginable trauma and now explores the way this experience lastingly shaped the artist she became.
With penetrating insight and a searing voice that moves from the wrenching to the elegiac, Pulitzer Prize–winning poet Natasha Trethewey explores this profound experience of pain, loss, and grief as an entry point into understanding the tragic course of her mother’s life and the way her own life has been shaped by a legacy of fierce love and resilience. Moving through her mother’s history in the deeply segregated South and through her own girlhood as a “child of miscegenation” in Mississippi, Trethewey plumbs her sense of dislocation and displacement in the lead-up to the harrowing crime that took place on Memorial Drive in Atlanta in 1985.
Memorial Drive is a compelling and searching look at a shared human experience of sudden loss and absence but also a piercing glimpse at the enduring ripple effects of white racism and domestic abuse. Animated by unforgettable prose and inflected by a poet’s attention to language, this is a luminous, urgent, and visceral memoir from one of our most important contemporary writers and thinkers.
史蒂夫·乔布斯传(修订版) 豆瓣
Steve Jobs: A Biography 所属 作品: 史蒂夫·乔布斯传
9.3 (4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沃尔特·艾萨克森 译者: 管延圻 / 魏群 中信出版社 2014 - 1
乔布斯唯一授权的官方传记,继2011年首版后推出全新修订版!
本书由著名作家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在乔布斯生前与其面对面交流40多次、对乔布斯100多位家庭成员、朋友、竞争对手和同事的采访的基础上撰写而成,详尽描写了乔布斯的成长经历,创业生涯和打造苹果公司及其产品的全过程。第二版在新版的基础上进行了译文的重新审校修正,并进行了部分内容的增删,使这本经典著作整体上更为完善。并专门增加了作者最新撰写的后记,叙述了乔布斯去世后包括葬礼等更新的内容。
2021年6月7日 已读
他是一个目标明确的二进制天才。为了高效的达到目的不惜出口伤人。他并不是不知道如何委婉的表达观点,只因那样太低效。只要愿意,他是可以圆融处事的。他算是PUA员工的大师了,被辱骂的员工依旧期待着被认可,反而因此能激发潜能。因此有了如果不被他摧毁,那么就会跟他一起创造历史的神奇现象。他尊重他认可的设计师,哪怕看不到收益。他让员工发声,只要有道理就能听进去,虽然可能第一时间是辱骂,认可后又把员工的点子说成是自己的。强调部门间的沟通交流、通力合作,把这个企业文化融入到办公楼的设计。他让作者把书结束在从苹果辞职,犹如他的人生从停止创造的一刻起已然终结。他是说不清需求的噩梦甲方,不听话的糟糕病人,对女儿来说也是糟糕的爸爸。读书笔记:https://www.douban.com/note/804653051
传记 美国
非同凡“想” 豆瓣
The Innovation Secrets of Steve Jobs: Insanely Different Principles for Breakthrough Success 所属 作品: 非同凡“想”
作者: [美] 卡迈恩·加洛 译者: 陈毅骊 中信出版社 2011 - 1
这不是一本自传,只是装满了乔布斯的创新秘密。
大多数关于创新话题的书籍和研究报告都集中于讨论那些神秘难懂的理论、方法和技巧。与之形成对照的是,苹果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就是一个传奇。他公司的口号“非同凡想”远不止是一件营销工具,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强大、积极、改变游戏规则,每个人都可以拿来应用到每个领域中。
本书阐述了乔布斯式创新的七项法则:
1.做自己喜欢的事
2.在这个世界留下印记
3.激活你的大脑
4.兜售梦想 而非产品
5.学会说不
6.创造神奇体验
7.学会讲故事
通过效仿史蒂夫•乔布斯这些尽显真知灼见的事例,你会惊喜地发现释放自己的创新潜能以及找到一个营造创新环境的新方法。
你将学到如何赶超那些最强大的竞争对手,如何开发最具革命性的产品,如何吸引最忠实的客户,以及如何在面临严峻挑战的时代茁壮成长。《乔布斯的魔力演讲》作者卡迈恩•加洛通过采访数百名成功的职场人士——从首席执行官、经理人、创业者到教师、咨询师和家庭主妇——窥探了史蒂夫•乔布斯创新哲学的精髓。这些法则简单明了,意味深长且触手可得,激发我们每个人在头脑中另辟蹊径。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2017)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Loving Vincent
8.4 (930 个评分) 导演: 多洛塔·科别拉 / 休·韦尔什曼 演员: 道格拉斯·布斯 / 罗伯特·古拉奇克
其它标题: Loving Vincent / 至爱梵高
影片用一封无法投递的信件串联起梵高在去世前最后六周里与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人物之间的秘密,带观众穿越回十九世纪末的欧洲,并陪伴梵高走完他最后的人生。影片采用梵高原画作品中的人物原型还原梵高的艺术人生,让观众在享受美得令人窒息的视觉盛宴时,抽丝剥茧地发现隐藏了一个半世纪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