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伟
江城 豆瓣 豆瓣
River Town 所属 作品: 江城
9.4 (47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彼得·海斯勒 译者: 李雪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1
1996年8月底一个温热而清朗的夜晚,我从重庆出发,乘慢船,顺江而下来到涪陵。
涪陵没有铁路,历来是四川省的贫困地区,公路非常糟糕。去哪里你都得坐船,但多半你哪里也不会去。在随后的两年,这座城市就是我的家。
在这里,我有时是一个旁观者,有时又置身于当地的生活之中,这种亲疏结合的观察构成了我在四川停留两年的部分生活。
2001年,也就是这本书在美国出版的时候,一条通往重庆的高速公路通车了,一条铁路也正在修建之中,基本上再也没有人坐船去涪陵了。这座城市正在飞速发展着,在过去的二十年,那样一种转型变化的感觉——接二连三、冷酷无情、势不可挡——正是中国的本质特征。很难相信,这个国家曾经完全是另外一种模样,是19世纪西方人眼中“永远停滞的民族”。
2003年,三峡大坝一期完工后,不断上涨的江水将陆续淹没那些江畔之城,这多少令我有些伤感。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正是不断变革的对应面:贫穷、烂路、慢船。
这并不是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它只涉及一小段特定时期内中国的某个小地方。从地理和历史上看,涪陵都位于江河中游,所以人们有时很难看清她从何而来,又去往何处。
在1996年至1998年间,我学会了热爱涪陵。能再次回到长江上的感觉真好,哪怕它的旧时激流只存于我的记忆之中。
2024年7月23日 已读
简体中文版的译者是何伟的同事,也是当地人,搭配何伟的博客:https://www.peterhessler.net/%e6%b1%9f%e5%9f%8e/ 就很好了。
微信读书的版本,比出版的上海译文版本还要删得更多,不推荐。
勘误:第11章译本中嚷嚷的“汉堡包!”原文其实是"Humbug!"

前30%有种看《天真的人类学家》的故事的感觉(尤其是因为长相与众不同而被大声嚷嚷。从没想过军训的起源和意义,没想到军训是天安门事件的直接后果。教育部分有被精准狙击到,哪怕不在涪陵也有相似的教育经历。
作为美国人独特体验:来自校方的特别福利、来自民间的过度关注、被篡改私人信件、被入侵上锁的房间检查护照签证、来自上头的操控等。课堂所讲的内容在公安局有档案,再结合之后何伟在川大被举报来看,这么多年,根本没变化。
不断惊叹于何伟摘抄的他学生的日记以及和路人的对谈中体现的深刻思想和坦诚。
真是没想到还有编造气温的时期,而之后的那句“甚至还有这种可能:今天如实播报气温,明天全面报道天安门大屠杀.”这天依旧没有到来……
摄像机事件也算是给何伟打了个预防针,以为被接纳,到头来依旧是“外人”。
何伟对中国可谓是非常乐观了,只看到了飞速发展的表象,并没能看透“停滞不前”,甚至在暗中倒退的内里,比如已逐渐丧失了讽刺式的幽默。
何伟 历史 美国 随笔
甲骨文 豆瓣 Eggplant.place 谷歌图书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甲骨文
9.2 (116 个评分) 作者: Peter Hessler 八旗文化 2011 - 6
詩人、甲骨文和青銅器研究者、自殺於文革期間的陳夢家,其故事塵封已久,猶如等待破解的密碼。紐約客記者、著名美國作家何偉深入中國,補綴、還原了他被古文字、青銅器、政治和謠言糾纏的一生,並藉此再現了和文字有關的隱秘歷史、大千世界,讀起來令人匪夷所思,感慨萬千。何偉不僅「考古」挖掘出一段段和甲骨文、古中國有關的歷史、故事和人,他還通過若干次遊走中國的旅程,出入於古代和現代,講述了若干相互交織、充滿了隱喻的故事,並尋找到彼此的內在聯繫,繪製出一幅幅奇異的當代甲骨拼圖。在《尋路中國》一書中,何偉好像是當代馬可波羅,開著吉普車深入中國,在《甲骨文》裡,他則似乎扮演一個西方占卜師,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本書就是何偉自己製作的占卜當代中國的甲骨。
奇石 豆瓣 Goodreads 博客來
Strange Stones : Dispatches from East and West 所属 作品: Strange Stones
7.4 (7 个评分) 作者: [美] 彼得·海斯勒 译者: 吳美真 八旗文化 2013 - 11 其它标题: 奇石:從城市到荒野的另類紀實



如果你不認識何偉,就從這本《奇石》開始;

如果你已讀過《甲骨文》、《尋路中國》,

這本「番外篇」不容錯過!

何偉最新力作《奇石》,

精選改寫自十多年來發表在《紐約客》的深度報導,

是當今非虛構類寫作的最佳範本,

只要在何偉筆下,你就讀得到奇形怪狀的中國。

 

  「中國就像是顆奇形怪狀的石頭,每個人都能看出不同的樣子。」------何偉

 

  一個作家的筆,要如何趕上中國這個瞬息萬變的國家?在經濟的開放與城市的快速成長下,書寫中國本身乃至於這個國家對世界的意義,變成了一件十分具有挑戰性的事情。何偉的《奇石》被《時代雜誌》主編評價為「最好的長篇報導」,就在於他在中國崛起的這十幾年間,一次又一次地用幽默生動的真實故事,寫出中國處於變化中的奇特面貌。

 

  熟悉何偉從《消失中的江城》以降「中國紀實三部曲」的讀者,《奇石》可以被視為「番外篇」之作:是三部曲的前傳、書寫背後的心路歷程,也是書中人事地物後續發展的追蹤。何偉是如何開始學會觀察人群?他的第一篇中國紀實之作寫了什麼?那些出現在《尋路中國》、《甲骨文》書中的有趣旁線人物,他們完整的生命故事為何?《消失中的江城》的三峽大壩之水淹沒城市時,呈現出何種景象?何偉隨和平工作團到達中國時獨自一人,後來舉家搬遷回到美國中西部寫作,這過程中有多少同伴?發生了什麼趣事?在本書中皆有生動呈現。

 

  何偉的書寫,總是帶有本地居民又是外國觀察者的雙重眼光,這也讓他除了能生動地描寫人物面貌與地方的特殊環境外,還增添了許多發生在作者自己身上的奇聞趣事。閱讀本書,將是認識何偉這個人和他如何進行「非虛構類寫作」的最好途徑。無論中國或世界,只要在何偉筆下,你就讀得到跟奇石一樣題材另類、視角多維的故事。

 

名人推薦

 

  史景遷 高度盛讚何偉

  胡晴舫 專文推薦《奇石》

 

  「何偉的作品平靜而充滿自信,以絕妙的語調和姿態賦予他所描繪的時刻生命。他知道何時應該參與行動,何時應該等待事情發生。」——史景遷

 

  「讀這本書……這些是最好的長篇報導。」——《時代雜誌》的主編法里德˙札卡利亞(Fareed Zakaria)

 

  「敏銳地觀察發人深省的細節,是個動人的說故事高手。」——《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

 

  「何偉的筆觸是一種細微而幽默的第一人稱,輕易地引領讀者走過那些曾幾何時充滿情調但又平凡的地方。……他有一種能準確且大範圍描寫人物的天賦」——《華爾街日報》

 

  「本書充滿啟示……精采絕倫……持續呈現何偉講述故事的天賦,這些故事是用幽默與深有同感的方式相互理解彼此的文化差異。何偉是真實故事的人性訴說者,一個敏銳的觀察者,一個作家。」——《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一部易於親近、充滿人性且具有覺察能力的作品……這並不是教會你世界經濟或地緣政治的那種通用書,《奇石》的閱讀趣味極高,文筆流暢的同時卻充滿見識。」——明尼阿波利斯《明星論壇報》(The Minneapolis Star Tribune)

 

寻路中国 豆瓣 豆瓣
Country Driving: A Journey Through China from Farm to Factory 所属 作品: 寻路中国
9.2 (36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彼得·海斯勒 译者: 李雪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1
我叫彼得·海斯勒,是《纽约客》驻北京记者。这本书讲述了我驾车漫游中国大陆的经历。
2001年夏天,我考取了中国驾照,在此后的七年中,我驾车漫游于中国的乡村与城市。这七年也正是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期,单在北京一地,每天申领驾照的新人就有一千多,其中有好几年,乘用车销售额的年增长率超过了百分之五十。仅仅两年多的时间,中国政府在乡村所铺设的公路里程数,就超过了此前半个世纪的总量。
《寻路中国》一书有几条不同的线索。它首先叙述了我由东海之滨沿着长城一路向西,横跨中国北方的万里行程;另一条线索集中讲述了一个因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而发生巨变的乡村,在这里,我特写了一个农民家庭由农而商的变化经历;最后,则是中国东南部一个工业小镇的城市生活场景。书中所描述的这种由农而工而商、乡村变身城市的发展,正是1978年改革以来中国所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
《寻路中国》是我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之尾曲。它探讨经济,追踪发展的源头,探究个人对变革的应对。如前两本书那样,它研究中国的核心议题,但并不通过解读著名的政治或文化人物来实现这个目的,也不做宏观的大而无当的分析。它相信通过叙述普通中国人的经历来展现中国变革的实质。我经常在一地连续呆上数月、甚至数年,跟踪变化。我不会仅仅听主人公自己讲述,我会睁大眼睛,看着他们的故事在我面前一点点展开。
这三本书横跨了我的中国十年,从1996至2007。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处于世纪之交的十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关键的时期之一。正是在这十年中,中国经济实现了腾飞,中国对外部世界的影响力开始增大。更重要的是,这是邓小平去世后的第一个十年。在这十年中,中国历史的面貌开始变化,大规模的政治事件与强力领袖开始从中退却。相反,中国巨变的推动者变成了普通人——走向城市的农民、边学边干的企业家,他们的能量与决心是过去这十年中的决定因素。从《江城》到《甲骨文》再到《寻路中国》,我所讲述的都是他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