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命悬一线我不放手 豆瓣
作者: 薄世宁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3 - 11
北医三院重症医学科专家、⽣命守护者薄世宁医⽣重磅新作,⼀部⽣命关怀之书。
20多年ICU⼀线亲历,19个⽣死徘徊的真实故事。被丈夫放弃的妻⼦、唤醒孩⼦的⺟亲、想要回家的⽼⼈……他们经历病痛,却未曾放弃好好活着。
这些故事中有⾯对疾病的逃避与抗争,有亲⼈的不舍和愧疚,还 有危难时⼈性的幽暗与光辉。
作者以医学科普和⼈⽂叙事双重视⻆,还原ICU真实紧急的救治过程,科普危重症医学常识,探讨当我们⾯临疾病冲击时,如何做好⽣死攸关的关键决策:省钱还是保命、放弃还是坚守、如何做最优决策、如何建⽴医患信任等。
这本书不仅是⼀位医⽣的⼈⽂思考和⼈⽣体悟,更是让⼤家重新认识事关⽣死的困境与危机,并从中寻求更好的应对⽅式。
2025年7月6日 已读
就国内大医院看疑难杂症的数量,国内医生的技术水平和忙碌程度,这都是一本十分难得的书。好几个案例都看得泪目。希望能看到更多这类的书。靠顶尖医生在最后时刻紧急做死亡教育,国内医生也太难了!了解到不少中加在医疗方面的差异。
“由医生提供出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建议供他们选择。”和患者接触时还是偏向于家长式作风。尤其这个if I were you是complex care教授(在美国CSICU工作十多年的RN)专门强调避免使用的。
看到1/4快被自以为是的医生气死了!不听护士劝,擅自松了约束,还好意思怪护士!最后还连累护士挨处分!
渥太华的ICU转运病人医生是不参与的,只有RN、RT和porter。
GBS能从病人视角了解到生病的感受,十分难得!
24岁病患的案例有太多可以做得更好的事了。2023年了国内还是没有Palliative Care,只有临终关怀的概念,让病人只能从“现在死”和“痛苦之后死”做选择。
医学 科普
抱歉,我动了你的脑子 豆瓣
When the Air Hits Your Brain: Tales of Neurosurgery 所属 作品: 神经外科的黑色喜剧
9.2 (5 个评分) 作者: [美]弗兰克·维托斯克 译者: 吴程远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23 - 8
⭐️ 从钢铁工人半路转行,到为数万名患者操刀手术,一位神经外科医生入行头几年血泪交织、鸡飞蛋打的成长之旅
⭐️ 轻松好读的美漫风医疗职场剧,百分之七十的大笑加上百分之三十的大哭。二十个悲喜相依的真实案例,二十桩事关生死的黑色幽默,每个爆笑瞬间的背后,堆叠着医生的快乐 、心碎、勇气和不凡毅力
⭐️ 曾译为《神经外科的黑色喜剧》,豆瓣评分9.0,Goodreads评分4.34,《英国医学杂志》(BMJ)、美国医学协会(AMA)专文推荐,临床专业学生值得一读的宝藏读本,更是适合所有人的扣人心弦故事集
⭐️ 每个未被埋起来的日子都是好日子,要大笑,要向前,要每时每刻享受生命的喜悦!从这本书开始用医生的眼睛正视生死,剖开肉体和皮囊,为生命填进灵魂与意义
⭐️ “五迷”自我修养之书,五月天主唱阿信私人书单倾力推荐:“从粉红色的的脑浆中看见血泪交织的真实人生,非常精彩!”
【内容简介】
---💊 神经外科守则第三条:只要病人还活着,你永远有办法把他弄得更惨!---
一位钢铁工人,半路转行学了医,误打误撞进入了有“医学桂冠”之称的神经外科,由此开启了一段甘苦相依的修炼之旅,也见证了那些事关生死的黑色幽默:患有21三体综合征且只有一条椎动脉的安迪、抱着小兔子玩偶与死神抗争的瑞贝卡、抢在脑瘤杀死她之前生下孩子的莎拉……他每天要面对的是“疼痛”“创伤”和“瘫痪”,要打开造物主最不愿让人动的“脑子”,要每时每刻行走在刀锋边缘,也要有接受失败和死亡的勇气。
这是一本改编自真实经历的纪实故事集。在描画那些撼动人心的生死时刻之余,也以自嘲幽默的笔触记录了神经外科医生的心路历程,思索生命的可贵与脆弱,将我们拉回交织着药水、针筒和手术刀的现场,目睹一幕幕真实人生。
【媒体赞誉】
🌈 一部关于外科医生的佳作:有趣、黑色、观察细致入微,而且富余人性。
——伊恩·麦克尤恩(英国作家、布克奖获得者)
🌈 张力十足、撼动人心、引人入胜。
——《纽约时报》
🌈 一本交织着欢乐和悲伤的医生回忆录,神经外科医生都应来读一读,也会让其他所有临床医生有所收获。
——克里斯·巴雷特,《英国医学杂志》作者
🌈 本书会让你体会到医疗第一线的苦痛、悲伤与欢乐,是所有医学生、医师和病人都应该读的书。
——伯尼·西格尔(外科医生、医学博士)
🌈 文笔充满幽默和悲悯,却不煽情。维托斯克医生让我们发现神经外科医生——那些手术室里的“神”们——其实也是人。
——科克斯书评
2024年8月1日 已读
满足我所有阅读偏好的神经外科住院医师回忆录。
准确而可以激活相关知识网络的细节描写(专业人士可以参与推理诊断);惊险刺激,充满悬念的外科手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无比真实!);医学与道德的挣扎(对父母已经放弃了的婴儿继续用药不确定是否道德,但起到的教学作用是非常显著的;英国医生被歧视左右的诊断发人深省 );人文关怀的温暖(加班参与手术;离开了轮转的科室,还回去看关心的病人;不理解但尊重脑癌孕妇的选择);被法律左右的医疗方案选择(美国不是没有“医闹”,而是有专业人士帮着“闹”,或在治疗方案选择时就充分规避法律风险,而不仅仅只考虑医疗风险。)
医学 回忆录 美国
僵尸的奇异生活 豆瓣
所属 作品: 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
8.4 (5 个评分) 作者: 罗奇 译者: 董利晓 东方出版社 2004 - 1
《僵尸的奇异生活》内容包括请不要浪费人头--在尸体上练习外科手术、解剖学中的犯罪--人类解剖史上掠夺尸体及其他无法示人的行径等十二章。
2024年7月12日 已读
语言较为轻松的科普文。深度方面比不上法医骨骼领域专家的回忆录《死者在说话》,但胜在更新,应用更广。可以接受我的尸体做各种用途,除了用作军事、宗教和展览,做成肥料是一个新且挺有意义的去处,不过也确实如最后一章所说,死后就管不了活着的人到底如何处置了。最为惊悚的是历史上如何确认死亡的方式,简直就是五花八门的酷刑合集。人体及其周边入药部分非常猎奇,重口。没想到看到不少关于中国的都市传说。
医学 历史 科普 美国
I Wasn't Strong Like This When I Started Out: True Stories of Becoming a Nurse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I Wasn't Strong Like This When I Started Out
In Fact Books 2013 - 2
This collection of true narratives reflects the dynamism and diversity of nurses, who provide the first vital line of patient care. Here, nurses remember their first "sticks," first births, and first deaths, and reflect on what gets them though long, demanding shifts, and keeps them in the profession. The stories reveal many voices from nurse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their One nurse-in-training longs to be trusted with more "important" procedures, while another questions her ability to care for nursing home residents. An efficient young emergency room nurse finds his life and career irrevocably changed by a car accident. A nurse practitioner wonders whether she has violated professional boundaries in her care for a homeless man with AIDS, and a home care case manager is the sole attendee at a funeral for one of her patients. What connects these stories is the passion and strength of the writers, who struggle against burnout and bureaucracy to serve their patients with skill, empathy, and strength.
2024年6月15日 已读
NSG3127 Nursing Professionalism and Ethics 推荐阅读书目。由于课程本身实在是太无趣了,找来这本书看着玩。护理相关的有些操作和知识点有点过时,但关于护理人文关怀方面的思考还是非常动人的,几次跟着故事里的人泪目。尤其喜欢讲Tough love的Becoming a Nurse这个故事,非常有启发,我之后还在讨论课上分享了这个故事。好的护士并不是为病人做所有事,而是要懂得放手,让病人和家属成长。
English 医学 回忆录 短篇 美国
安乐死现场 豆瓣
安楽死を遂げるまで 所属 作品: 安乐死现场
6.9 (15 个评分) 作者: [日]宫下洋一 译者: 木兰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1 - 6
什么才是幸福的死法?
历时两年,辗转六国,
一场颠覆生死观的采访之旅。
获讲谈社非虚构文学奖
——————————
有难以忍受的病痛、没有治愈的希望、
能够明确地表达意愿、没有患者期望的治疗手段。
这是实施安乐死的四个基本条件。
但痛苦该如何测量?
治疗到何种地步才算是没有了希望?
瑞士、荷 兰、比利时、美国、西班牙、日本,
从西方到东方,在允许或不允许安乐死的国度,
聆听医生、患者及其家属支持或反对的声音,
思考终将到来的“最后的日子”。
——————————
这不是自杀,是癌症结束了我的生命。为了从痛苦中挣脱出来,我选择了稍微提早一点死亡。
——在YouTube上宣布选择安乐死的年轻女子
决定自己的生死,被认为是属于人权范围内的吧。我倒是奇怪,为什么在其他国家,个人不能决定人生的结局?
——4年协助150人“启程”的家庭医生
现在医学进步,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艾滋病不再是必死的绝症。请想一想当时认为必死无疑而选择了死亡的人们。
——赋予患者生存希望的放疗科医生
何为安乐死?对于人类来说,什么才是幸福的死法呢?……我不想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读者。我想把做最终判断的权利交给读者。
——摘自本书作者结语
2023年1月1日 已读
题材和素材都非常宝贵和难得,但作者并没有很好地运用,非常可惜。点赞附录的时间线,要是能加上表格对比各国政策异同就更好了。作为记者,只需如实记录即可,却非要表达他的态度,甚至还非常主观地指责支持亲人选择是缺少人情味的。无时无刻都能体会到作者作为别扭的香蕉人的特点,包括发问的方式都带有引导性,有种占领了道德制高点,随时准备出来敲打一下采访对象的感觉,让人质疑文字的公正性。作者总喜欢在引述采访对象的话后加一句不知真假,作为记者写一堆不知真假的东西,当写小说么,感觉有些不负责任,同时也非常不尊重采访对象,非常影响观感。缺乏宗教人士和政府官员这两方的采访内容(看结语里其实有采访到政府官员,只是不知道为啥最后没有放进书里)。
医学 日本 纪实
我身体里的人造星星 豆瓣 谷歌图书
Constellations: Reflections from Life 所属 作品: 我身体里的人造星星
8.5 (55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希内德·格利森 译者: 卢一欣 一頁folio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10
【编辑推荐】
★ 头发、血液、子宫、脸庞,爱与病痛构筑的女性生命星空;母职、艺术、创造、死亡,以书写逃离监禁的一次身体越狱
格利森以自己从小患病的经历出发,结合文学、艺术、历史、社会发展中的女性身体呈现,以手术刀般的笔触书写身体在女性生命经验中的意义。
★ 介于文学随笔与社会学之间的书写,浪漫而严谨,温柔且坚定,格利森展现出她身兼作家、说书人与诗人的神奇魅力
作为当下爱尔兰最受欢迎的女性作家之一,希内德·格利森的作品融合了散文、诗歌、文艺批评与个人回忆录等多种体裁,文字兼具理性思考和丰沛的情感。
★ 从身体病痛到恋爱结婚,从亲友离世到生命诞生,从社会变迁到文艺新潮,从回望历史到展望未来
通过这些文章,我们既可观望到一位女性充满苦难与幸福的丰富人生,也可透过社会观察家的智慧之眼,剖析女性身体在文化与社会中遭受的误解与伤害。
★ 2019年欧美年度好书,令女性落泪、男性自省的重磅力作
2019年爱尔兰图书奖非虚构大奖;2019爱尔兰年度畅销书NO.1
《卫报》《观察家报》《新政治家》《爱尔兰时报》年度好书
★ 新锐设计师汐和担纲装帧设计
封面优雅而温柔,细腻呈现遭受误解与伤害的女性肉身。120*200细长开本,优美便携,趣味盎然。
——————
【内容简介】
“我们打造出自己多重的身体,如俄罗斯套娃一般,
但我们应该保留哪一个独属于自己的版本?”
希内德·格利森在少女时代便罹患单关节炎,成年后又患上白血病,在病痛中度过了大部分青春岁月。为了寻求康复的希望,她曾到圣地卢尔德的圣泉中沐浴,却遭遇了信仰的幻灭。
她开始转向内心,探索自己的痛苦,接踵而至的是她人生中最大的喜悦——坠入爱河,成为母亲。于是她又将目光转向身体之外,开始钻研历史、艺术、文学以及音乐,开始书写女性身体的亲密体验,从疾病中重生 在局限中寻找希望。
在个人经历与社会、历史、文化的交汇中,格利森如解剖身体般一一审视骨骼、头发、血液、子宫之于女性的意义,探讨深受爱尔兰宗教传统和父权思想影响下的当代女性,要如何在身体病痛、养育子女、身体自主、艺术创作之间寻求平衡。
好孕,从卵子开始 豆瓣
It Starts with the Egg: How the Science of Egg Quality Can Help You Get Pregnant Naturally, Prevent Miscarriage, and Improve Your Odds in IVF
作者: [美] 瑞贝卡·费特 译者: 程艽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1 - 9
医学研究表明,卵子质量对受孕成功率和流产风险有很大影响。卵子质量差是导致高龄不孕、反复流产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俗称“试管婴儿”)治疗失败的常见原因。
本书以大量科学研究成果为基础,全面阐述了一套以三个月为周期的卵子质量提升方案。书中包含全面、科学的营养策略,如尽量减少接触常见的环境毒素、选择正确的维生素和补充剂来保护发育中的卵子,以及通过经科学研究证实的营养改善方案来提高受孕成功率。书中还提供了在女性患有各种生育类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不明原因不孕症、卵巢储备减少、多囊卵巢综合征、反复流产等)时的特殊备孕建议。
本书中的营养方案受到美国各大医院及生殖医学中心的认可和推荐,可切实提高自然受孕及试管受精成功率,帮助你更安全地生产一个健康的婴儿。
身体由我 豆瓣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身体由我
8.4 (82 个评分) 作者: [德] 希拉·德利兹 著 / [德] 路易莎·施托默尔 绘 译者: 马心湖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2 - 1
这是一部女性健康科普著作,图书出版后在德国医学界和科普界收获了一致盛赞,长踞《明镜》周刊畅销榜,领衔了各大健康百科及女性健康图书榜单。
这是一部温情的女性身体启蒙著作。许多女性对自己身体所持的态度是不确定的,甚至是否定的,特别是对生殖器官,提及时总带有羞耻感。其实,子宫、乳房、卵巢、生理期,它们存在于世界上半数人的体内,它们与生命密切相连,它们的健康直接决定了女性的生命质量,因此,它们是应当“被看见”、“被了解”的。如果足够了解,有很多痛苦,女性原本可以不必承受。
在认知身体的旅途中,女性将意识到,很多心理的变化和情绪的起伏,都是由体内的荷尔蒙所掌控的,对荷尔蒙系统的深入认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抵御衰老和守护健康的准则。而所有的知识储备升级,都将带领我们,找到更加广阔的那个自己。
本书作者是拥有超过30年科研及临床经验的畅销科普作家希拉•德利兹博士。她在德国屡次受邀参加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的健康节目录制,被誉为“人们理想中的妇科医生”。她以带领女性冲破禁忌与成见为使命,希望帮助所有女性积极大方地探索自己无与伦比的身体。在这部书中,所有照本宣科都是被禁止的,这里的女性健康通识课,会如同“网飞”(Netflix)剧集一般引人入胜,情节扣人心弦。
认知障碍防治超图解 豆瓣
作者: 朝田隆 译者: 孟宇乐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20 - 7
老年痴呆如何预防、如何治疗?家庭照护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看日本权威医生采用图解的方式一一为您解答。
当呼吸化为空气 豆瓣
When Breath Becomes Air 所属 作品: When Breath Becomes Air
8.5 (128 个评分) 作者: [美] 保罗·卡拉尼什 译者: 何雨珈 猫头鹰文化·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6
全世界只有万分之零点一二的人会在36岁前患上肺癌,保罗·卡拉尼什(Paul Kalanithi)是其中之一。当你读到这本书时,他已经不在人世。保罗曾获得过美国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及人体生物学双料学位,并于英国剑桥大学获得科学史与哲学研究硕士学位,以优异成绩获得美国耶鲁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即将获得斯坦福医学院外科教授职位并主持自己的研究室。2013年,即将抵达人生巅峰的保罗,忽然被诊断出患有第四期肺癌。自此,他开始以医生和患者的双重身份,记录自己的余生,反思医疗与人性。他的文章刊登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获得了全球读者关注。本书文笔优美,诚挚感人,书里有着对人性、生死、医疗的深沉思索,让全球无数读者为之动容。
2022年1月27日 已读
不得不感叹老天的不公平,这么优秀,这么善良的人,凭什么得到这样的结果。因为他的专业而让他经历悲伤的五个阶段时如此不同。因为本身是医生,都无法“享受”善意的欺骗,残忍而清醒迎接死神的降临,但又并不被动,时刻想着生命的意义,在有限的生命里尽力做到了他计划中事:1.医学(救死扶伤,完成长达7年的住院医生的培训);2. 文学(笔耕不辍,完成一本书的写作);3.亲情(用写作的方式为女儿留下了“短小精悍”的父爱)他的选择崇高却又不失温情。保罗是勇敢的,露西同样是勇敢的。另一半早出晚归7年的住院医培训;丈夫正当壮年却确诊晚期肺癌;选择做单亲母亲;在丈夫弥留之际依然坚定支持着他对生命意义的追求。试问哪一样不需要勇气和爱。 读书笔记:https://www.douban.com/note/824759537/
医学 回忆录 美国
死者在说话 豆瓣
所属 作品: Dead Men Do Tell Tales
8.9 (17 个评分) 作者: 威廉姆.R.美普斯 / 麦克.C.布朗宁 译者: 尚晓蕾 法律出版社 2010
《死者在说话:一个法医人类学家经历的奇妙案件》内容简介:耶和华借他的灵带我出去,将我放在平原中。这平原遍满骸骨。他使我从骸骨的四围经过,谁知在平原的骸骨甚多,而且极其枯干。他对我说,人子啊,这些骸骨能复活吗?我说,主耶和华啊,你是知道的。
2022年1月24日 已读
法医骨骼领域专家的回忆录。写作生动有趣,学到了很多冷知识(关于骨头煅烧颜色变化至少重复了三次)。除了协助当代的恶性案件侦破,还能看到历史遗骸鉴定。真是没想到火化之后的骨灰都能看出门道,实在是佩服!随着科技的进步,这个学科可能渐渐没落了吧。
传记 医学 法医 科普
病人家属,请来一下 豆瓣 Goodreads
8.2 (29 个评分) 作者: 王兴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1 - 9
家人得了癌症,我该怎么办?
如何选择合适的医院和医生?
如何跟医生有效沟通?
要不要告诉家人他得癌症了?
癌症病人饮食有哪些禁忌?
工薪阶层该如何有效应对癌症带来的经济压力?
什么时候该放弃治疗?
临终关怀该怎么做?
本书是一名临床经验丰富的肿瘤科主治医生为癌症病人家属写的书,作者通过一个个生动真实的故事,以幽默诙谐而不乏温情的叙述,解答了癌症病人及家属广泛关注的困惑和问题:如何正确就医?如何与医生交流?如何决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少走冤枉路、少花冤枉钱?如何正确看待癌症?怎样调整生活方式和心态?掌握哪些护理技巧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痛苦、早日康复?如果大限来临,应该做些什么准备?……
作者不仅分享了科学、系统的医学指导意见,便于病患和家属查询、借鉴,也揭示了很多“只有医生知道”的行业内幕和医学从业者的酸甜苦辣,富有亲和力和实用性,增进了医患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Unwell Women 豆瓣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Unwell Women
作者: Elinor Cleghorn Dutton Books 2021 - 6
A trailblazing, conversation-starting history of women's health--from the earliest medical ideas about women's illnesses to hormones and autoimmune diseases--brought together in a fascinating sweeping narrative.
Elinor Cleghorn became an unwell woman ten years ago. She was diagnosed with an autoimmune disease after a long period of being told her symptoms were anything from psychosomatic to a possible pregnancy. As Elinor learned to live with her unpredictable disease she turned to history for answers and found an enraging legacy of suffering, mystification, and misdiagnosis.
In Unwell Women, Elinor Cleghorn traces the almost unbelievable history of how medicine has failed women by treating their bodies as alien and other, often to perilous effect. The result is an authoritative and groundbreaking explo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men and medical practice, from the "wandering womb" of Ancient Greece to the rise of witch trials across Europe, and from the dawn of hysteria as a catchall for difficult-to-diagnose disorders to the first forays into autoimmunity and the shifting understanding of hormones, menstruation, menopause, and conditions like endometriosis.
Packed with character studies and case histories of women who have suffered, challenged, and rewritten medical orthodoxy--and the men who controlled their fate--this is a revolutionary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men, illness, and medicine. With these case histories, Elinor pays homage to the women who suffered so strides could be made and shows how being unwell has become normalized in society and culture, where women have long been distrusted as reliable narrators of their own bodies and pain. But the time for real change is long overdue: answers reside in the body, in the testimonies of unwell women--and their lives depend on medicine learning to listen.
2024年6月14日 已读
非常惊悚的厌女医学史。
妖魔化,非法化女性医务工作者,创造白男比女性更懂女性的医疗环境。和女性相关的,那微不足道的医学发展都和“繁殖”严格绑定,一切为生育服务。只需要维持女性这台生育机器作为生产者和照顾者的基本功能,其他的病痛都属于“心病”“臆想”,病因不明,诊断不及时甚至误诊,美其名曰的“治疗”其实是残害。
通过实施前额叶切除术和让妻子吃药来更好的服务丈夫,让女性噤声的方式太过于恐怖。在女性产后多缝几针“husband stitch” 的基于男性需求的“贴心服务”竟然在作者生产时依旧存在。
比较可惜的是1945之后的信息非常少,现代更是偏个人回忆录了。
English 医学 女性 英国
阿尔茨海默病自我管理全书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Alzheimer's Solution: A Breakthrough Program to Prevent and Reverse the Symptoms of Cognitive Decline at Every Age 所属 作品: 阿尔茨海默病自我管理全书
作者: [美] 迪恩·谢扎 / [美] 艾伊莎·谢扎 译者: 张雪 后浪丨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0
国际阿尔茨海默病权威亲身示范,独创革命性的预防、逆转方案,预防90%的阿尔茨海默病,让“老年痴呆”不再是“不治之症”。
“世界营养学界的爱因斯坦”柯林·坎贝尔,前美国精神医学学会主席迪利普·杰斯特,现象级畅销书《追风筝的人》作者卡勒德·胡赛尼联合推荐。
◎ 编辑推荐
☆ 美国Amazon神经系统疾病类排行榜NO.1,多位权威专家、名人重磅推荐
“世界营养学界的爱因斯坦”、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柯林·坎贝尔
前美国精神医学学会主席迪利普·杰斯特
时代杂志“医学英雄”特刊封面人物基斯·布莱克
全球现象级畅销书《追风筝的人》作者卡勒德·胡赛尼重磅推荐
☆ 预防90%的阿尔茨海默病,不仅面向患者,也面向健康人群
本书提供了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测试,逐条拆解不可干预风险和可干预风险,让读者不恐慌又不懈怠,正视自己的状态。此外,读者还可以看到具有阿尔茨海默病遗传风险的作者夫妇及其子女每天是如何对“老年痴呆”进行预防的。
☆ 独创“神经元计划”,将“老年痴呆”防治落实到生活的一点一滴之中
医生嘱咐患者和家属“多运动,注意饮食,少吃大鱼大肉”,可到底什么程度是“多”,什么程度是“少”?
在本书中,两位阿尔茨海默病防治权威独创“神经元计划”(NEURO),带领读者从一点一滴入手,预防、逆转阿尔茨海默病。
N·营养(Nutrition)E·锻炼(Exercise)U·放松(Unwind)R·恢复(Restore)O·优化(Optimize)
☆ 个性化配置,精细化管理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环境、遗传背景、生活习惯,因此与其追求一套固定、现成的方案,不如跟着作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评估自身状况和所处阶段,消灭阻碍因素,在范例模板的基础上形成适合自己的计划,并不断灵活调整,让自己在每一天、每一秒都变得更健康。
◎ 内容简介
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是痴呆症的一种类型,全球每3秒就有1人患上痴呆症,95%的人自认在劫难逃,中国至少有1000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是全球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
关于阿尔茨海默病,外界的知识和建议虽然庞杂,却总是“点到即止”,每一天、每一秒,我们应该如何预防和治疗,才能使它不再成为一个家族的厄运?
身为患者家属的两位权威专家立足以上需求,根据前沿研究成果和多年临床经验首创“神经元计划”,围绕营养、锻炼、放松、睡眠和优化五个维度,在实际操作和个性化需求方面设计了量化和精细的自我测评和管理方案。在本书的帮助下,读者可以学会制作美味易上手的健康餐,进行简单负担小的锻炼,化解日常压力,拥有七八个小时的精致睡眠,维持大脑活跃,为自己和家人打造一段健康、优雅、有尊严的晚年生活。
◎ 名人推荐
“本书在内容质量和专业度上,是同类书中的翘楚。”
——柯林·坎贝尔,“世界营养学界的爱因斯坦”、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
“……这本书关于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与饮食、生活方式之间的联系,它富有见地与教育意义,通俗易懂。我强烈推荐它。”
——卡勒德·胡赛尼,全球现象级畅销书《追风筝的人》作者
“生活方式与认知衰退有直接关联,而本书则堪比一位专业的生活向导。多亏了迪恩和艾伊莎,我们才终于消除一直以来的误解,找到了一种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的方法。”
——丹·比特纳,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研究员、艾美奖获得者
尸体变化图鉴 豆瓣
法医尸变图鉴 所属 作品: 尸体变化图鉴
8.6 (32 个评分) 作者: 陈禄仕 贵州科技出版社 2017 - 10
尸体变化图鉴》是陈禄仕教授及其团队数十年来锲而不舍地对法医学尸体变化研究的成果。
《尸体变化图鉴》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分析尸体的形态学变化与时间的关系,即通过研究尸体形态学的变化所表现出来的现象,推测出死者死后经过时间(死亡时间)。
《尸体变化图鉴》内容翔实丰富,为本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及数据,确立了一些尸体现象随时间变化的观察方法及判断标准,对法医工作者和相关学科技术人员也具有重要的参考及应用价值。
《尸体变化图鉴》具有适用性、创新性,可以说《尸体变化图鉴》的问世对我国法医学的发展是一突出贡献。
重症监护室的故事 豆瓣
Critical: Science and stories from the brink of human life 所属 作品: 重症监护室的故事
7.3 (17 个评分) 作者: 【英】马特·摩根 译者: 苗小迪 译 / 赵芳 审校 译林出版社 2021 - 1
◆重症监护室一线医生写给普通人的急救指南
◆细数重症医学历史上的科学飞跃,讲述至暗时刻人类如何绝地求生
◆自诞生之日起,重症监护室已经拯救了约5亿人的生命,这里是离死亡最近的地方,也是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为什么人类的免疫系统会自我攻击?为什么失眠会严重影响健康?如果家人遭遇心脏停搏,我们应该在第一时间做什么?危急关头,这些健康常识或许能救你一命。
◆机器在未来可以替代医生吗?为什么科学研究对医治病人至关重要?医疗资源面前,真的人人平等吗?重症监护室的医生不仅要面对病人的真实病痛,还有更多复杂的社会与伦理难题。
··
【内容简介】
病情危重,通常指病人有一个或多个重要器官无法正常运作。
18岁少年在异国被感染后患上严重败血症,他能存活下来吗?
一名法官在庭审期间突然倒地不起,心跳与呼吸全无,他真的“死”了吗?
怀孕母亲遭遇严重心脏衰竭,她和宝宝能平安迈过这道坎吗?
手术后,患者原本5米长的肠道仅剩20厘米,她今后还能正常进食吗?
……
1952年,因感染病毒而命悬一线的12岁女孩在世界上第一间重症监护室中重获新生。以这个故事为起点,重症监护室资深医生马特·摩根讲述了重症医学背后的历史沿革与科学发展。摩根医生借助职业生涯中遇到的上述真实病例,使我们逐步了解重症监护室的日常运作,深入认识人体不同器官的功能与奥秘,并告诉我们,在生死关头应如何救人或自救。
一名重症监护室医生通常需要掌握13000种疾病诊断、6000种药物和4000种外科手术。 对普通人来说惊心动魄的时刻,却是他们经历的每分每秒。
重症监护室的医疗团队倾尽所能,帮助病人度过生命的至暗时刻。许多病人最终康复出院,另一些不幸离世的病人也没有被忘记,正是他们的故事改变了我们对死亡的理解,也让我们更明白生命究竟意味着什么。
··
【评价与推荐】
每位医务工作者都曾亲眼目睹生命的悲欢离合,而发生在重症监护室的故事往往最令人震动,从这本书开始,让我们一起走进重症医学的世界吧。
——杨燕丽(北京协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
(本书)对重症监护室所做的扣人心弦的写实描绘,提醒着我们生命有多脆弱。《重症监护室的故事》充满了谦卑与洞见,让我们得以一探这个每天都在拯救生命的医学世界。
——苏·布莱克女爵士(著名法医人类学家、兰卡斯特大学副校长)
马特·摩根关于生死边缘的描写优美而动人。他的书中充满了生动鲜活的例子和真知灼见,让人们开始关注医疗前线上人类的宝贵经验。
——加内什·孙塔拉林加姆(麻醉师、英国重症监护学会主席)
我们无疑是幸运的,有像摩根医生这般投入、体贴又谦逊的人在急救医疗前线服务。更难得的是,他还是一位作家,把工作中的一切兴奋、悲伤、辉煌甚至恼怒记录了下来。
——彼得·布林德利(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重症监护医学、麻醉学、医学伦理学教授)
这本鼓舞人心的书,字里行间流露出智慧和悲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下这个特殊时刻。
——《泰晤士报》
2021年3月29日 已读
在故事进行当中讲伦理会把故事打成碎片,比较影响阅读的体验。讲睡眠不足的部分太有同感了!“多做不如少做”这点需要学习,这时候不能完美主义。昏迷病人的“知情同意”确实有很多充满争议的伦理问题,很高兴能看到拥有医学法律和伦理专业背景的一线医生的分享。乔的故事像是另一个版本的威尔,不过有着不同的个人选择。作者分享的他宣布死亡这一艰难谈话的经验让我有点惊讶,如此忙碌的ICU还能进行如医务剧里呈现的充满人文关怀的对话。再次从医生写的书中看到对英国医疗体制的控诉。读书笔记:https://www.douban.com/note/798551691/
医学 科普
女生呵护指南 豆瓣
7.7 (42 个评分) 作者: 六层楼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 - 7
从“大姨妈”的初次拜访开始,女生就和这位“亲戚”有了扯不断的关系。从小女孩逐渐成长为魅力女性的过程中,除了欣喜和向往,随之而来的还有迷茫、敏感、难言和不安。因为,她们不得不开始面对只有女性才会面对的那些事儿──月经、白带、炎症、妇科疾病、怀孕…… 这本书既是女生的私密宝典,帮助女生解决有关女性生理、妇科疾病、安全防护等的问题,也是了解和关爱女生的大百科,让你懂得如何呵护女生。轻松、幽默、贴心而又科学、严谨的内容会陪女生度过痛苦和迷茫的时刻,给予女生温暖的呵护。
越过一山,又是一山 豆瓣
Mountains Beyond Mountains 所属 作品: 越过一山,又是一山
作者: [美] 特雷西·基德尔 译者: 钱基莲 猫头鹰文化·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7 - 11
“这世界不够好,但总有人在让它变得更好。”
-----------------------------------------------------------
● 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代表作
● 哈佛大学医学与人类学双料博士的人生传奇
● Goodreads超过25,000条五星好评
● 美国亚马 逊4.6分高分好评
-----------------------------------------------------------
二十三岁时,保罗·法默就找到了他的人生目标:将现代医学带给最需要的人。
在医学院就读期间,法默花一半时间在海地行医,并以优异成绩获得了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和人类学博士。
毕业后,他一年中有四个月在波士顿教书、看病,其他时间则往返于世界各地:
他在海地最贫穷的地区建起一座现代诊所,为赤贫中的人们提供医疗服务;他在秘鲁照顾结核和疟疾的病人;他在古巴促进公共卫生;他说服世卫组织和世界银行提供大量金钱,阻止了西伯利亚监狱结核病的爆发……他奔走于世界各地,不屈不挠地为穷人的医疗谋利。
法默医生的行动,是海地谚语“越过一山,又有一山”的真实写照——当你处理好一个问题,另一个问题也旋即出现。你要做的,唯有不断前行,步履不停。
-----------------------------------------------------------
“那家伙真是一个他妈的圣人。”
—— 一个病人对法默医生的评价
The Spirit Catches You and You Fall down 豆瓣
所属 作品: 要命还是要灵魂
作者: Anne Fadiman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1998 - 9
Winner of the 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 for Nonfiction
When three-month-old Lia Lee Arrived at the county hospital emergency room in Merced, California, a chain of events was set in motion from which neither she nor her parents nor her doctors would ever recover. Lia's parents, Foua and Nao Kao, were part of a large Hmong community in Merced, refugees from the CIA-run "Quiet War" in Laos. The Hmong, traditionally a close-knit and fiercely people, have been less amenable to assimilation than most immigrants, adhering steadfastly to the rituals and beliefs of their ancestors. Lia's pediatricians, Neil Ernst and his wife, Peggy Philip, cleaved just as strongly to another tradition: that of Western medicine. When Lia Lee Entered the American medical system, diagnosed as an epileptic, her story became a tragic case history of cultural miscommunication.
Parents and doctors both wanted the best for Lia, but their ideas about the causes of her illness and its treatment could hardly have been more different. The Hmong see illness aand healing as spiritual matters linked to virtually everything in the universe, while medical community marks a division between body and soul, and concerns itself almost exclusively with the former. Lia's doctors ascribed her seizures to the misfiring of her cerebral neurons; her parents called her illness, qaug dab peg --the spirit catches you and you fall down--and ascribed it to the wandering of her soul. The doctors prescribed anticonvulsants; her parents preferred animal sacrifices.
皮肤的秘密 豆瓣
Haut nah: Alles über unser größtes Organ 所属 作品: 皮肤的秘密
7.9 (49 个评分) 作者: [德]耶尔•阿德勒 (Yael Adler) / [德]卡提雅•史匹哲 (Katja Spitzer ) 绘 译者: 刘立 东方出版社 2019 - 2
【2020年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
*
*关于皮肤的17堂课!解读关于人体最大器官的一切!
*内附插图,双色印刷,俏皮生动
*
*30多国畅销的科学护肤指南
*重塑你的护肤三观。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
*健康传播专家 范志红老师 诚恳推荐
*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 杨希川 诚恳推荐
*知贝医疗皮肤科医生、原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医生 董禹汐 认真审定
*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奇妙有趣的皮肤,是心灵的明镜,
是显现我们内心与潜意识的人体大屏幕。
皮肤上的蛛丝马迹,显露出身体内在的问题。
*
忧愁与快乐都会带来皱纹,
过多糖、奶、精白面会引发丘疹,
肥胖容易导致皮肤褶皱内部感染,
干燥、汗湿的皮肤可能意味着甲状腺功能异常,
怎样的医美才能真正起到帮 助皮肤的作用……
*
皮肤如同一座储藏有无数迹象与信息的大型档案馆,
那些能够读懂她的人,会为这些通向无形的有形连连称奇。
她是人类身体上面积最大的器官,是自然奇迹的馈赠。
这本书将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皮肤,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
*
--------------------------------------------------------------------------------------
*
《皮肤的秘密》,是德国著名皮肤专家耶尔•阿德勒博士关于皮肤保养的大众科普读物,讲述皮肤健康的秘密。皮肤,是人体最大但常被忽略的“器官”,它是与外界沟通、联系的桥梁,也是所有器官抵御外界伤害和刺激的最佳战友,更能与多种器官合作來维持人体的运转。但你可能不知道,它竟然也会影响我们对伴侶的选择,肝痣多的人意味着拥有年轻长寿的宝藏,阳光短缺时会出现抑郁,不含矿物油的口红可以抵御唇癌……
经验丰富的作者将这些知识以浅显易懂的样貌呈现出来,并配有俏皮的小插图,帮助我们轻松get皮肤构造及运转机理,从此拥有健康的皮肤乃至身体。
*
------------------------------------------------------------------------------------------
*
既温柔体贴,又带有幽默感。在愉快的阅读过程中,读者能用理性的态度了解各种皮肤小问题的科学真相,轻松掌握与皮肤护理相关的日常知识。
——范志红(中国营养学会理事、中国科协聘中国科学首席专家、食品科学博士)
*
*这本书里有关于皮肤的一切。它让我们远离护肤的误区,辨析谣言与真相。科学护肤的秘密尽在此书!
——杨希川(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
*
皮肤永远与自己息息相关。在这本书里,你不仅能学习如何科学护肤,还会学到关于皮肤过敏、足癣感染、皮肤癌等的知识,而体味、两性吸引等也与皮肤联系紧密。这本书是开启“皮肤秘密”之钥。
—— 董禹汐(知贝医疗皮肤科医生,原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皮肤科医生)
*
*对于非医学专业的读者们,我特别推荐《皮肤的秘密》这本书。因为它通俗易懂,又包罗皮肤万象。我阅读后受益匪浅。
——徐宏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皮肤科医生、医学博士)
*
*除了如何善待我们的脸庞,阿德勒医生不仅会为我们悉心讲解关于美白防晒、祛斑去皱、医学美容、膳食营养等大家迫不及待想了解的“干货”,还会饶有趣味地域我们探讨各种羞羞的事情,比如排泄物、剃毛、男欢女爱以及令人闻声色变的性病。
——刘立(译者,现居德国)
*
艾德勒博士以非常轻松幽默的方式描写了我们的皮肤,但这些都是100%的专业。它读起来像一个小说,你甚至不想放下它,在看到第一页后我就感到兴奋不已。我想不管你是多么固执,都能从书中得到很多颠覆常识的皮肤知识。
——亚马逊 读者评论
*
当时完全是出于消遣才买了这本通俗读物,没想到却成为影响我人生的小小枢纽,听上去有些小小的伤感,五星好评并不是说这本书怎么有说服力、怎么有趣易懂,更重要的是阿德勒医生通过本书所要传达的信息。
简而言之,“痣的排查ABCDE法则”促使距离上次看皮肤医生五年后的我,果断再去找大夫检查自己身上多得数不清的痣。在点掉一个痣14天后,一直天真乐观的我被告知这是颗黑素瘤,于是发现了向淋巴结的微转移,接受了一系列的根治。
通过这些我主要想说,这一切对于24岁的我而言确实是晴天霹雳,可以说死亡忽然就摆在了我面前,给我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观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多亏了阿德勒医生,在经历短暂的恐惧和悲哀后,让我能真正认真地对待自己的生活,享受每一分每一秒。
——亚马逊 读者评论
2024年9月17日 已读
“要是真心想对皮肤好,就不要为它做得太多。 它完全可以照顾好自己。您能做的,只是在蒸桑拿时穿上拖鞋,少用点儿肥皂,平衡健康饮食”。原本以为这本书和《功能性化妆品》一样,均是贵牌日化的劲敌,钱包守护者,没想到突然讲起了更贵、风险更大的医美(肉毒杆菌或透明质酸注射),是科普,但作者本人是乐于给客户做医美的医生(利益冲突),是否有淡化风险,强调失败只是某些医生审美不佳造成的嫌疑,当然估计也不想自砸饭碗,成为暴利的医美行业的公敌吧。对最后一章出现的DIY配方持保留态度,尤其是上脸和嘴的,防腐是难点。推荐的APP也仅有德文版。过度护肤,肤况却越搞越糟的可以看看,宽宽心。
医学 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