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这是不是个人 豆瓣 Goodreads
SE QUESTO E' UN UOMO 所属 作品: 这是不是个人
9.2 (16 个评分) 作者: [意] 普里莫·莱维 译者: 沈萼梅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 - 3
“最优秀的人都在集中营里丧命,最糟糕的人却幸存了下来 。”——詹姆斯·伍德《见证的艺术》
一个幸存者的羞愧,对法西斯暴政的非凡见证
如何在地狱保持尊严、不认同兽性的权力
20世纪反思法西斯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畅销70年 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
法国《世界报》 “二十世纪的一百本书”
《这是不是个人》是普里莫 ·莱维描写奥斯维辛经历的回忆录,也是奠定其文学地位的处女作。
1944年底,在加入那不勒斯的一支反法西斯游击队后不久,莱维被捕,他选择承认自己是犹太人,避过了被立即枪决的命运,却开始了集中营长达 11个月的地狱梦魇。
莱维用冷静又克制的文字记录了集中营对欧洲犹太人肉体和精神双重的残暴迫害,更深邃地描述了法西斯暴政的本质——法西斯用平庸、仪式化和冷漠的暴力,完全抹杀“另一群人”的尊严和意志,让其仅剩下一副勉力求生的躯壳;更是利用人性的“灰色地带”,用权力腐蚀囚犯的尊严,导致其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服膺于这种暴力。
莱维直面了这种对人性的玷污,同时也回顾了自己和集中营难友们的抗争、软弱和尊严。集中营等级分明的内部环境也是人类社会的缩影——有向权力臣服者;有因为单纯无私而受难者;还有只求利用规则无辜自保的大多数人。莱维全盘拓宽了人类的道德限度——他的著作成为诸多哲学家(伊曼努尔 ·列维纳斯、乔治·阿甘本等)反思暴力和生存的起点和参考文献。
莱维相信,正因为人类发明了奥斯维辛,每个人的生存都是有愧的;但这并不能让我们取消正义和邪恶的界限。我们仍要保留拒绝认同邪恶的最后的权力,肩负起对人性、对他人无限的责任。
2024年8月6日 已读
看柴静采访韩秀的视频里提及到柴静身后的莱维的书,才得知这位作者。
阅读下来几乎无法感受到作者的情绪,不时有“解离”的感觉。后来得知作者原本的创作意图就是用作“具有法律效应的见证”“诉讼状”,以及作者本身患有抑郁症。但落实到个人的一些非常细节的描写,发现无需情绪的铺排就足以震撼人心。这哪里是个人,就是尚在喘气的行尸走肉而已。黎明前的黑暗有强烈的度日如年的感觉。
历史 回忆录 意大利
下一次将是烈火 豆瓣
The Fire Next Time 所属 作品: 下一次将是烈火
8.0 (50 个评分) 作者: [美] 詹姆斯·鲍德温 译者: 吴琦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 - 8
每当我感到迷失,我的地牢就会震动,我的锁链就会掉落。
20世纪 美国文坛无可取代的良心 詹姆斯·鲍德温 James Baldwin
影响几代人 探寻信仰、暴力和爱 的散文经典
出版56周年 简体中文版首次出版!
向詹姆斯·鲍德温致敬的纪录片《我不是你的黑鬼》(I Am Not Your Negro)获得奥斯卡提名
——————————————————
《下一次将是烈火》是詹姆斯·鲍德温影响最为深远的散文集,全书由两篇信件组成。第一篇《我的地牢在震动》最早刊登于《进步》杂志,是作家在美国黑奴解放运动100周年纪念时给侄子的公开信,讲述了非裔美国人如何经历一代代的不公而幸存,并敦促侄子超越白人对黑人的狭隘定义,追求卓越。
第二篇《十字架之下》最早发表于1963年的《纽约客》,当时正值亚拉巴马州发动的针对黑人的暴力事件,鲍德温凭借其对“国家的黑暗现实尖锐剧烈的批判”登上《时代》杂志的封面。作家回忆了自己17岁时遭遇的信仰危机,描述了基督教堂里遍布的伪善和暴力,以及自己和美国黑人穆斯林运动领袖的一次分歧。鲍德温深刻地指出种族歧视的根本来源于白人对权力的病态迷恋,以及他们面对公义和历史的虚无与恐惧,号召黑人和白人抛弃黑暗的肤色政治,共同承担起艰难的历史责任。
——————————————————
【媒体评价】
你令美国的英语真正变得诚实,真正具有世界性。你揭露了这种语言的秘密,重新塑造它,使它变得真正现代、有表现力,充满人性。你剥下这种语言身上那种安逸和舒适、那种伪造的安慰、虚假的无知,你剥下它的借口和伪善……在你的手中,语言重新变得美妙。在你的手中,我们看到语言的本来面目:它既非冷酷无情,也非鲜血淋淋,而是充满生命力。
——诺贝尔奖得主 托尼·莫里森(1987年,为詹姆斯·鲍德温撰写的悼文)
身为美国人、身为黑人到底意味着什么,鲍德温对此的描述可能是20世纪最雄辩、最有说服力的。——《卫报》
2024年8月1日 已读
两封信+一个作者小说作品故事梗概竟就能成书,出版是不是太容易了些。不是喜欢的文体(也许翻译也有贡献),有一些金句和洞见,但因为对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并不了解,显得情绪多余事实,因此所得有限。总有在看马丁路德金演讲稿的感觉。
历史 宗教 政治 散文 美国
江城 豆瓣 豆瓣
River Town 所属 作品: 江城
9.4 (47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彼得·海斯勒 译者: 李雪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1
1996年8月底一个温热而清朗的夜晚,我从重庆出发,乘慢船,顺江而下来到涪陵。
涪陵没有铁路,历来是四川省的贫困地区,公路非常糟糕。去哪里你都得坐船,但多半你哪里也不会去。在随后的两年,这座城市就是我的家。
在这里,我有时是一个旁观者,有时又置身于当地的生活之中,这种亲疏结合的观察构成了我在四川停留两年的部分生活。
2001年,也就是这本书在美国出版的时候,一条通往重庆的高速公路通车了,一条铁路也正在修建之中,基本上再也没有人坐船去涪陵了。这座城市正在飞速发展着,在过去的二十年,那样一种转型变化的感觉——接二连三、冷酷无情、势不可挡——正是中国的本质特征。很难相信,这个国家曾经完全是另外一种模样,是19世纪西方人眼中“永远停滞的民族”。
2003年,三峡大坝一期完工后,不断上涨的江水将陆续淹没那些江畔之城,这多少令我有些伤感。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正是不断变革的对应面:贫穷、烂路、慢船。
这并不是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它只涉及一小段特定时期内中国的某个小地方。从地理和历史上看,涪陵都位于江河中游,所以人们有时很难看清她从何而来,又去往何处。
在1996年至1998年间,我学会了热爱涪陵。能再次回到长江上的感觉真好,哪怕它的旧时激流只存于我的记忆之中。
2024年7月23日 已读
简体中文版的译者是何伟的同事,也是当地人,搭配何伟的博客:https://www.peterhessler.net/%e6%b1%9f%e5%9f%8e/ 就很好了。
微信读书的版本,比出版的上海译文版本还要删得更多,不推荐。
勘误:第11章译本中嚷嚷的“汉堡包!”原文其实是"Humbug!"

前30%有种看《天真的人类学家》的故事的感觉(尤其是因为长相与众不同而被大声嚷嚷。从没想过军训的起源和意义,没想到军训是天安门事件的直接后果。教育部分有被精准狙击到,哪怕不在涪陵也有相似的教育经历。
作为美国人独特体验:来自校方的特别福利、来自民间的过度关注、被篡改私人信件、被入侵上锁的房间检查护照签证、来自上头的操控等。课堂所讲的内容在公安局有档案,再结合之后何伟在川大被举报来看,这么多年,根本没变化。
不断惊叹于何伟摘抄的他学生的日记以及和路人的对谈中体现的深刻思想和坦诚。
真是没想到还有编造气温的时期,而之后的那句“甚至还有这种可能:今天如实播报气温,明天全面报道天安门大屠杀.”这天依旧没有到来……
摄像机事件也算是给何伟打了个预防针,以为被接纳,到头来依旧是“外人”。
何伟对中国可谓是非常乐观了,只看到了飞速发展的表象,并没能看透“停滞不前”,甚至在暗中倒退的内里,比如已逐渐丧失了讽刺式的幽默。
何伟 历史 美国 随笔
僵尸的奇异生活 豆瓣
所属 作品: 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
8.4 (5 个评分) 作者: 罗奇 译者: 董利晓 东方出版社 2004 - 1
《僵尸的奇异生活》内容包括请不要浪费人头--在尸体上练习外科手术、解剖学中的犯罪--人类解剖史上掠夺尸体及其他无法示人的行径等十二章。
2024年7月12日 已读
语言较为轻松的科普文。深度方面比不上法医骨骼领域专家的回忆录《死者在说话》,但胜在更新,应用更广。可以接受我的尸体做各种用途,除了用作军事、宗教和展览,做成肥料是一个新且挺有意义的去处,不过也确实如最后一章所说,死后就管不了活着的人到底如何处置了。最为惊悚的是历史上如何确认死亡的方式,简直就是五花八门的酷刑合集。人体及其周边入药部分非常猎奇,重口。没想到看到不少关于中国的都市传说。
医学 历史 科普 美国
天生有罪 豆瓣 Goodreads
Born a Crime: Stories from a South African Childhood 所属 作品: Born a Crime
8.9 (151 个评分) 作者: [南非] 特雷弗·诺亚 译者: 董帅 未读·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2
火遍微博、微信的《小崔每日秀》主持人特雷弗·诺亚首部回忆录
比尔·盖茨2017年夏季书单推荐图书
美国《纽约时报》《新闻日报》《时尚先生》及“国家公共电台”年度好书
2017年瑟伯美国幽默文学奖得主
美国亚马逊周阅读榜连续在榜,评分高达4.8
编辑推荐:
★ 囧司徒接班人崔那娃爆笑回忆录 作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脱口秀节目之一,《囧司徒每日秀》曾在中国收获了一大批忠实粉丝,他宣布辞职后,钦点了南非脱口秀明星特雷弗·诺亚担任继任者。名不见经传的诺亚以自己独特的喜剧风格,在美国内外收获了大批粉丝,并被中国观众亲切称为“崔那娃”。在本书中,小崔将他的幽默天赋发挥到了极致,完美展示了为什么他会被选为《每日秀》的主持人。
★ “生而有罪”的崔那娃讲述贫民窟的成长经历 小崔出生在种族隔离制度下的南非,其父母属于跨种族结合,因此他生下来就犯了罪,再加上他从小生活在贫民窟,似乎注定要走上一条犯罪道路。然而,倔强的小崔与伟大的母亲凭借着幽默、乐观与智慧,最终摆脱了暴力与贫穷的怪圈,从南非的贫民窟走向了世界的舞台。
★ 多家媒体“年度好书”,普利策奖获得者、《纽约时报》毒舌书评家角谷美智子赞不绝口 南非不只有曼德拉和查理兹·塞隆,本书在讲述作者各种或爆笑、或痛苦、或感人的童年经历时,还将目光投降了南非这块神奇的土地以及反人类的种族隔离制度之恶,充满了浓烈的异域色彩与人文关怀。
美国当红脱口秀《小崔每日秀》主持人特雷弗·诺亚一出生就犯了罪:因为他的父亲是白人,母亲是黑人,而在当时种族隔离的南非,这样的结合属于犯罪,他父母会面临五年有期徒刑的惩罚,诺亚自己也会被送到孤儿院。
为了保护诺亚,他那位勇敢、反叛、幽默、坚强、虔诚信教的母亲,想出了各种极端甚至荒唐的办法,在歧视、贫困、暴力的怪圈中,竭力为他创造了一种正常的生活。而自幼便遗传了母亲性格的诺亚,除了像大多数青少年那样成长外,还需要学会如何 “尴尬”地在一个他本不该存在的世界上生活。
这本回忆录中收集的故事,时而幽默,时而惊险,时而感人,但无一例外都彰显了诺亚惊人的喜剧天赋,以及一位母亲无条件的、无止境的、无与伦比的爱。
2024年7月5日 已读
这是诞生于种族隔离时期南非的混血孩子的生存史,而不是想象中的发迹史。我对南非的种族隔离完全不了解,甚至当听说南非有白人都会很惊讶。回忆录包含了吐槽种族隔离的荒诞、赞叹母亲的伟大与局限、痛斥家暴的恐怖、和社会造成的女性的无助。
崔娃是被极有智慧和远见的独立女性抚养长大的孩子。幼时的遭遇解释了崔娃的语言天赋和幽默。看着充满经济头脑的孩子们辛勤劳动,以为那会是第一桶金的故事,结果只是刚好收支相抵的穷忙罢了。还有回旋镖似的地狱笑话。
活着就很艰难了,完全无法苛责求生存的犯罪行为,而崔娃还走出来了,实为不易!只是看完依旧不知他是如何走出来的。章节编排并非严格按照时间顺序,稍微有点困扰。
传记 南非 历史 女性 宗教
SIX 豆瓣 Eggplant.place
SIX
9.1 (51 个评分) 类型: 音乐剧 编剧: Toby Marlow / Lucy Moss
导演: Lucy Moss & Jamie Armitage / Lucy Moss 演员: Jarneia Richard-Noel / Mille O'Connell / Natalie Paris / Alexia McIntosh / Aimie Atkinson



From Tudor queens to pop princesses, the six wives of Henry VIII finally take the mic to tell their tale, remixing five hundred years of her-storical heartbreak into a 75-minute celebration of sisterly sass-itude.

2024年2月18日 看过
看的2020 Broadway版,Andrea Macasaet的Anna非常活泼可爱。有笑有泪的比惨大会。舞台设计并不复杂,情绪调动不错。 2024.5.22@NAC 第一场现场观看的百老汇音乐剧。可能是为了之后几场保存精力,演员整体收着唱的,能用真声顶的,都切成了假声,情绪共鸣会有些影响。看过后更能体会到最早看的Andrea Macasaet的Anna有多灵~
历史 英国 音乐剧
监狱琐记 豆瓣
8.7 (20 个评分) 作者: 王学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10
这是作者作为“现行反革命”狱囚,于1975年3月-1978年10月在北京K字楼看守所和北京第一监狱所见所闻的真实记述。它生动细致的展现了监狱的日常生活和形形色色的囚犯遭遇,在身份、经历各异的这个特殊群体中间,在看似荒诞离奇、黑色幽默般的故事背后,折射出“文革”末期普遍的微妙的社会心理和高压、混乱背景下的人情世故,是一份既真实、又具深刻洞察的历史记录。
2022年10月24日 已读
都因言获罪关了3年半了,平反时文人的较真儿的劲儿还在,没被牢狱生活磨去气性,也是非常令人感佩了。正文如果说还有荒诞可笑的成分,附录简直就是心惊肉跳。 那段时期实在时太乱了,以至于针对青年学生的这个群体的遭遇完全被历史洪流淹没了,或者说这样的事件出现过不止一次,都搞不清作者经历的到底是哪一次,是不是被我所知晓的那次。似乎哪一次也不那么重要,历史总是不断在重演,改变的只是时间。
历史 大陆 纪实
谁是疯子 豆瓣
所属 作品: 谁是疯子
作者: [苏] 若列斯·亚·麦德维杰夫 / 罗伊·亚·麦德维杰夫 译者: 钱诚 群众出版社 1979 - 11
本书所叙述的事件发生在距莫斯科不远的一个小城市。1970年5月29日,作者之一,苏联持不同政见者、科学家若列斯·亚·麦德维杰夫突然被强行关进精神病院。另一作者,受害人的孪生兄弟罗伊·亚·麦德维杰夫,在莫斯科等处展开了营救活动。此事很快为西方记者获悉,美、英、法等国的报纸、电台纷纷发表消息和评论,谴责利用精神病院进行政治迫害。书中反映了今日苏联知识界精神面貌的某些特点以及苏联社会生活中的若干侧面。
野猪渡河 豆瓣
所属 作品: 野猪渡河
8.6 (50 个评分) 作者: 张贵兴 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1 - 1
★一个由瑰丽、绚烂、血腥的文字所编织的历史寓言
★红楼梦奖首奖、联合报文学大奖等多项华文文学大奖获奖作品
★马华文学重量级作家张贵兴 十七年酝酿长篇史诗巨作
▼编辑推荐
◎张贵兴是当代华语文学重要作家,《野猪渡河》为他停笔十七年后重出文坛的长篇小说代表作,获得多位重量级作家:甘耀明、李锐、哈金、言叔夏、吴晓乐、董启章、连明伟、黄锦树、骆以军好评推荐,并以横扫之势囊括几乎所有华语文学大奖。
◎《野猪渡河》的文字风格强烈,以浓密诡谲的修辞营造热带雨林中溽热腥臊的氛围,并且运用南洋丛林原始苍莽的异域元素:野猪、鳄鱼、猴子、夜枭、苍鹰、犀鸟、蜥蜴、蟒蛇、箭毒树、棕榈树、椰子树,糅合油鬼子(裸身色鬼)、庞蒂雅娜(飞天人头)、泥怪、帕朗刀、日本妖刀、土著猎头等各类民俗鬼怪传说,将魔幻现实、雨林书写发挥得淋漓尽致。
◎《野猪渡河》讲述南洋华人在二战期间遭受日军侵略凌辱虐杀的一段痛史,带领读者进入那个地狱一般的血腥暴烈时空。在热带莽丛中的人兽群象中,我们寻迹祖辈所曾经历的那段不堪回首的记忆。
▼内容简介
太平洋战争前夕,英国殖民地砂拉越的华人聚落猪芭村建立了“筹赈祖国难民委员会”,全村老少热闹为中国抗日举办募款活动,村民男女之间情愫互生,对于即将到来的灾祸隐有预感。1941 年 12 月,日军全面入侵,与“筹赈祖国难民委员会”相关的所有人等,包括妇女、孩童,全部遭到惨无人道地清算。在被占据的三年八个月中,人与动物的分别模糊,生命以各种恐怖酷烈的方式轻易地消逝,情欲与兽性在南洋雨林里赤裸裸地展演开来。
▼媒体推荐
◎张贵兴的文字冷静、瑰丽,寓繁复于精练,不动声色地描绘血腥的杀戮场面,以暴易暴,极度挑战读者的阅读底线,建构了他在生与死、人与兽、善与恶之间,曲折迂回的历史哲学和暴力美学。——笔力雄劲,构思恢宏,《野猪渡河》成就了世界华文文学的又一经典巨著。
——红楼梦奖首奖评介
◎《野猪渡河》则近乎火力全开,不只是野猪群,猴子、鳄鱼、豪猪甚至萤火虫。而那荒莽大地上与人做生存竞争的庞大野猪群,那人猪大战,即便不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壮观的,也是中文小说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观。
——作家 黄锦树
◎如果说张贵兴借猪喻人,那也只是叙述的表象。他其实无意经营一个简单的寓言故事。天地不仁,以万物为“猪狗”。《野猪渡河》读来恐怖,因为张贵兴写出了一种流窜你我之间的动物性,一种蛮荒的、众牲平等的虚无感。蠢蠢欲动,死而不后已。
——哈佛大学讲座教授 王德威
◎在《野猪渡河》中,侵略者和反抗者都彻底地化为野兽,互相残杀。野猪人化,人也完全地野猪化。到了最后没有英雄,只有死者和幸存者的分别,而幸存者生不如死。杀人不但并不光荣,更加是毫无意义的。从这一点看,《野猪渡河》是反史诗的,也即是现代的,以及虚无的。我说它虚无并不是批评,而是想指出它的时代意义。
——作家 董启章
◎在张贵兴的笔下,你不仅可以看到热带雨林的荒莽、瑰丽,更可以见证所谓人类文明史的残酷与血腥。滔滔不息的猪芭河上,永远翻滚着此岸的天堂和炼狱。
——作家 李锐
◎《野猪渡河》是雄劲奇异的小说,将历史、神话和传说融为一体,给读者展现了一个生气勃勃、真实又魔幻的世界。
——作家 哈金
◎《野猪渡河》,近年来华文创作的顶尖拔秀之作,如一帖双倍浓缩的咖啡胶囊,读者受此一注,在短时间的心悸反应中,品尝了作家沉潜十多年谱写出的人性挽歌。
——作家 吴晓乐
▼获奖记录
☆ 第八届红楼梦奖首奖
☆ 第七届联合报文学大奖
☆ 2019 年台湾文学金典奖年度大奖
☆ 第15届花踪文学奖马华文学大奖
☆ 2019 年台北书展大奖小说奖
☆ 2018 年 OPENBOOK 中文创作年度好书
☆ 2018 年亚洲周刊十大小说
☆ 2018 年博客来年度选书(华文创作)
☆ 第43届金鼎奖文学图书奖
2022年2月27日 已读
故事非常慢热,时间线没有必要的混乱,无法看明白叙事逻辑,差点就放弃阅读了,直到看到32%才感觉渐入佳境,最后那30%一口气熬夜看完。 不明白为啥就不能好好讲故事呢,总是掺杂着光怪陆离,让原本可信的事变得荒诞可笑。可能是因为故事发生在被鸦片荼毒的土地?全员嗑药,处处幻觉?这荒诞的写法只有在鸦片瘾发作那段可以理解,而且会觉得安排得巧妙。可能是我不喜欢魔幻现实主义吧。 词句华丽繁复,感觉在看巴洛克的建筑,有种我无法欣赏的美感。作者的描写和标志性意象一旦开始重复,就是重点了。但同样的手法反复多次后,就稍显刻意了。 人?兽?鬼?
历史 宋妈推荐 小说 马华文学
秋园 Goodreads 豆瓣
所属 作品: 秋园
8.8 (397 个评分) 作者: 杨本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6
听八旬奶奶讲述她和妈妈的故事。
1914年,世上有了“秋园”这个人。1918年,汉语有了“她”这个字。秋园,她来过,挣扎过,绝望过,幸福过。今天,她80岁的女儿,把普普通通的她,讲给世界听。
“我写了一位普通中国女性一生的故事,写了我们一家人如何像水中的浮木般挣扎求生,写了中南腹地那些乡间人物的生生死死。我知道自己写出的故事如同一滴水,最终将汇入人类历史的长河。”
2022年2月25日 已读
生活太苦了!无数次想起了《活着》。女性的力量虽然不大,但足够坚韧,支撑着整个家度过了艰难的岁月。至于父亲,只能说的确是个好人,但活得太任性自我了。理想主义在太平盛世算得上是浪漫诗意的,在当时却是致命的。因为播客而了解到这本书作者的故事,想到同样热爱写作的妈妈,希望女性都能有机会记录书写自己的故事和人生,越早越好,而不必等到花甲之年。
历史 回忆录 大陆 女性
神祇·坟墓·学者 豆瓣
所属 作品: 神祇、陵墓与学者
作者: C.W.西拉姆(德) 译者: 刘迺元 三联书店 1992 - 6
这是一部探索人类神秘历史的记录。书中充满真实的冒险故事,令读者感到自己和书中那些人物一起出生入死,向早已湮没的远古世界索取财富:不顾众人嘲笑寻找荷马笔下的神秘城市特洛伊,打开亘古未曾开启的吐坦卡蒙墓,寻觅圣经中洪水的原始记载——美索不达米亚的古泥牌……书中重现了古巴比仑城和它的悬空花园的异彩,被死神保存了多少世纪的庞培城原貌,玛雅人弃置不顾的金字塔,以及米诺韬尔的传奇式的迷宫……作为一体具有世界影响的考古学经典之作,它将带领读者跨越时代的隔阂,去寻觅那业已湮没的人类的过去。
人类起源的故事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Who We Are and How We Got Here: Ancient DNA and the New Science of the Human Past 所属 作品: 人类起源的故事
8.1 (9 个评分) 作者: [美]大卫·赖克 译者: 叶凯雄 / 胡正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9 - 6
1万年前的欧洲人就是金发碧眼吗?
印度几千年的种姓制度造就了怎样的结果?
人类是起源于非洲还是世界各地分别演化出来的?
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真的被我们的祖先完全消灭了吗?
你知道有很多“幽灵人群”活在我们的DNA里吗?
传统的考古学、语言学构建的人类演化史留下了大片大片的空白。幸好,这已经成为过去时。古人类DNA测序正在掀起一场革命,重新谱写一曲50万年的人类迁徙演化之歌。
大卫·赖克从古人类遗骨中提取DNA,从基因层面还原了人类祖先的面貌。原来,我们的先祖在地球上已经上演了几百万年的“权力的游戏”:在任何一片大陆上,人群都经历了多次毁灭与更迭;所有当代人的祖先都拥有一段复杂难辨的混血史,没有人是“纯种”;千百万年来的种族、性别、阶层不平等在我们每个人的DNA里都留下了深深的刻痕。
面对DNA序列分析这种最先进可靠的技术,我们以前所以为的所有关于人类演变的知识,凡是跟这本书所代表的当前科学理解不一样的,都只能改写。因此,这场革命给了两个问题迄今最为清晰的答案: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
● 你所知道的关于人类祖先的一切几乎都错了!
使用化石、文物来研究人类演化史的传统手段已经落伍了。2009年以来,从古人类遗骸中提取的全基因组DNA数据开始大展身手,破天荒地对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甚至语言学中人们习以为常的观点提出挑战,甚至开始解决这些领域之间的矛盾之处。这场“古DNA革命”正在以摧枯拉朽之势改变着我们对人类历史的看法。
● 这不仅仅是一本书,还是科学进入历史领域的里程碑。
本书作者大卫·赖克是古人类DNA领域的世界级领跑者,哈佛医学院遗传学系教授。2013年到2018年,赖克的古DNA实验室生产了7 000多份古人类全基因组数据,占全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作为古DNA革命的领头人,他义不容辞花费3年写出了《人类起源的故事》这本领域奠基之作,以古DNA这个非凡的视角,向读者提供了一幅人类历史的清晰画卷。
● 这是一本给全人类的寻根指南,一部人类祖先的疯狂混血史。
“我辽阔广大,我包罗万象”,惠特曼的诗歌告诉了我们小中蕴大的道理:一个人的基因组内能记录众多祖先的历史,一个人的身上能承载一个人群的过去。大卫·赖克从当代人和古人DNA中挖掘信息,描绘了一幅数十万年的人类起源、迁徙、演化和混合的宏大地图。他厘清了欧洲人、印度人、东亚人、美洲人、非洲人的历史变迁,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人类大家庭根本不是一棵枝干分明的树,而是一张疯狂混血的网。
● 这是一枚重塑种族、性别观念的重磅炸弹。
面对在美国极具争议的种族问题,大卫·赖克勇敢站出来表明了自己的科学立场。他抛弃了传统的“种族”概念,转而使用“血统”话语,并坦诚科学证实人群之间存在生物学差异。他还在DNA中发现了种族、性别、阶层不平等的显著证据。面对这些事实,赖克反对人类坦然接受镌刻在DNA里的不平等,而是用他的“勇敢、慈悲和高度个人化的情感高潮“感召我们反抗人性之恶、成为更好的人。
● 有人写出了一本你梦寐以求的书是什么体验?
《人类起源的故事》是多学科交叉的,既有自然科学的实证,又有人文社科的情怀,既重视知识的传播,又兼具趣味性和可读性。书中有20幅精美的人类迁徙路线图,完美概括了科学界的最新成果。这本书一面世,就受到了一众科学、文化、科普、历史大咖的强烈推荐——《三体》作者刘慈欣评价大卫·赖克是“讲故事的高手”;著名科学家杨焕明、付巧妹、王传超为本书的科学理性、严谨认真做保证;科普高手万维钢、河森堡、小庄为之“着迷”;文化思想界大咖严锋、刘擎、土摩托受其“感召”;世界著名科普作家贾雷德·戴蒙德、悉达多·穆克吉、丹尼尔·利伯曼、塔勒布联袂推荐,赞不绝口!
● 湛庐文化出品。
枪炮、病菌与钢铁 豆瓣
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 所属 作品: 枪炮、病菌与钢铁
9.1 (1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贾雷德·戴蒙德 译者: 谢延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0 - 8
远古时候,各大陆上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开始分道杨镳。中国、中美洲、美国东南部和其他地区对野生动植物的早期驯化,使这些地区的各个族群获得了一种领先优势。为什么小麦和玉米、牛和猪以及现代世界的其他一些“了不起的”作物和牲畜出现在这些特定地区,而不是出现在其他地区?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至今仍停留在依稀隐约之间。
农业与放牧出现在局部地区,这只是对不同族群的不同命运的部分解释。粮食生产从这些最早的中心向外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这与气候和地理方面的其他特点――如各大陆不同的面积、位置、甚至形状 ――有很大关系。发展水平超过狩猎采集阶段的社会,理有可能发展出文字、技术、政府、有组织的宗教――同时也更有可能发展出凶恶的病菌和战争中的强大武器。
正是这样的一些社会在海洋和陆地上进行冒险,以牺牲其他民族为代价,向新的家园扩张。人们最熟悉的例子就是欧洲人在过去500年中对非欧洲民族的征服。开始时,这些欧洲人只是想通过航海去寻找贵金属和香料,结果却常常导致对土著人土地的入侵,并通过屠杀和带来的疾病大批消灭了土著居民。读者不太熟悉的类似的人口更替,在更早的时候便已在东南亚、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以及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主展开了。
《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是理解人类社会的一个重大进展,它记录了现代世界及其诸多不平等所以形成的原因。这是一部富于惊人新发现的著作,即使是在向传统的观点提出挑战时,也会强烈地吸引着读者。
西方将主宰多久 豆瓣
Why the West Rules-for Now 所属 作品: 西方将主宰多久
作者: [美] 伊恩·莫里斯 译者: 钱峰 中信出版社 2014 - 4
为什么中国没有出现“文艺复兴”?
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
为什么现代科学只在西方世界兴起?
为什么郑和下西洋,发现美洲的却是哥伦布?
为什么中国、日本没有发明蒸汽机、纺纱机?
为什么中国越来越保守,西方越来越敢于冒险?
为什么康熙大帝、张居正挽救不了当时的中国?
为什么在近代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似乎陷入了静止状态?
这些问题归结为一点就是:
西方缘何主宰当今世界?东方为何沉寂多年?
很多学者在文化、宗教信仰、价值观、社会制度,甚至盲目的随机事件中寻找解释,而没有关注确凿的物质现实世界。
伊恩•莫里斯站在长达5万年的东西方人类发展史上,指出为什么西方的统治地位既非长期注定,也非短期偶然。这两种理论都无法解释为何在落后的情况下,近现代西方的发展反而远远超过东方。他认为,关键是地理因素。地理因素决定了世界各国社会发展的脚步,社会发展又反过来改变了地理的意义。
本书将各个学科的最新发现联系起来,并独创“社会发展指数”,衡量不同时间和空间的东西方文明的社会发展程度,展示了财富和力量如何从东方转移到西方,并就此奠定西方几百年来的统治地位。
但本书并未止步于此,伊恩•莫里斯指出,我们越回溯历史,便越有可能展望未来;我们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会使现在变得更明朗。本书不仅解释了为什么西方得以统治世界,同时通过对过去的梳理,结合战争、能源和气候变化等,大胆预测了在未来的几百年里,世界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破解希特勒 豆瓣
所属 作品: 解读希特勒
作者: 赛巴斯提安.哈夫纳 / Sebastian Haffner 译者: 周全 左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5 - 8
對於現代人來說,發生於二十世紀中葉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絕對是影響深遠的歷史事件。而在這場事件中,儘管出現了邱吉爾、戴高樂及史達林等堅毅果決的領導者,但是最讓世人好奇、震撼及難解的,還是莫過於希特勒這個人。
希特勒所達成的功業、成就、破壞及罪行,都是如此令人覺得不可思議;在短短幾年內,從沒沒無聞的窩囊廢變成了天才橫溢的行家,帶領德國從戰敗後的衰頹深淵一躍而成世界強權,幾乎主宰整個歐洲大陸;接著又以頑固不合邏輯的執著,不顧可能導致戰場上的失敗,堅持做出了駭人聽聞的大屠殺罪行。總之,對世人來說,希特勒就代表一個謎。
之後不斷有歷史學家、心理學家等眾多學者將希特勒作為研究對象,希望能找出解釋其魅力的來源、其思想的邏輯、其決策的準則。而在多不勝數的各種希特勒著作中,哈夫納這本書一出版後,就受到各國研究者和讀者的重視。直到現在,仍被公認是最具價值,最能清楚還原希特勒本來面目的著作。本書沒有長篇大論,也不會賣弄學問,把焦點集中於對事件本身的描述,於是在一個雜亂無章的叢林中,為我們對希特勒的認知另闢蹊徑;書中內容前後一貫,於理智中充滿激情、在說服力十足的論述後面悶燒著怒火。書評界一致認為,沒有人能夠像哈夫納那樣技巧精湛,把雜亂無章的史料去蕪存菁,以所獲致的結論激發出讀者的想像能力。
Nothing to Envy 豆瓣
所属 作品: 我們最幸福
作者: Barbara Demick Spiegel & Grau 2009
A remarkable view into North Korea, as seen through the lives of six ordinary citizens
Nothing to Envy follows the lives of six North Koreans over fifteen years—a chaotic period that saw the death of Kim Il-sung, the unchallenged rise to power of his son Kim Jong-il, and the devastation of a far-ranging famine that killed one-fifth of the population.
Taking us into a landscape most of us have never before seen, award-winning journalist Barbara Demick brings to life what it means to be living under the most repressive totalitarian regime today—an Orwellian world that is by choice not connected to the Internet, in which radio and television dials are welded to the one government station, and where displays of affection are punished; a police state where informants are rewarded and where an offhand remark can send a person to the gulag for life.
Demick takes us deep inside the country, beyond the reach of government censors. Through meticulous and sensitive reporting, we see her six subjects—average North Korean citizens—fall in love, raise families, nurture ambitions, and struggle for survival. One by one, we experience the moments when they realize that their government has betrayed them.
Nothing to Envy is a groundbreaking addition to the literature of totalitarianism and an eye-opening look at a closed world that is of increasing global importance.
梟雄與士林 谷歌图书 豆瓣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梟雄與士林 —— 20世紀中國政治演變和文化滄桑
作者: 李劼 晨鐘書局 2010 - 4
本书以政治和文化为两个交叉座标,对20世纪中国的百年历史再度作严苛的审视,引爆争议性话题。其论述具有对庸常主流陈见的颠覆性震撼,涉及所有的重大历史事件,所有重要的政治精英和文化翘楚;月旦人物,评骘群雄,慧眼独具,洞见迭出。
本书推翻了诸多历史定论,重新评价了诸多历史人物,如孙中山、袁世凯、汪精卫、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等。本书同时又揭示出别一种人文承传和文化景观,重新审察与评说王国维、陈寅恪、胡适、陈独秀、鲁迅、周作人、钱穆、熊十力、梁漱溟、徐志摩、邵洵美、施蛰存、钱钟书等人文形象,角度新颖,见解独到,在思想文化界独树一帜。
S21红色高棉杀人机器 (2003) 维基数据 豆瓣 IMDb TMDB
S21, la machine de mort khmère rouge
8.0 (25 个评分) 导演: Rithy Panh 演员: Khieu 'Poev' Ches / Yeay Cheu
其它标题: S21, la machine de mort khmère rouge / S21: The Khmer Rouge Killing Machine
红色高棉S21几乎可以和奥斯威辛集中营相提并论的一个名字,发生于佛教盛行的柬埔寨,他的作用是用于“内部清洗”。在追求组织绝对的纯洁下,异己思想被抹杀。直到二十年前,红色高棉建立的民主柬埔寨政权被十万越南大军和自己倒戈的军队推翻。 此后,有关这个政权血腥历史的材料逐步公诸於世,主要见之於柬埔寨难民的陈述、西方记者的采访、学者的调查以及越南政府和由它扶植起来的柬埔寨新政府整理公布的材料。 但是有关红色高棉的历史记载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主要因为红色高棉制订和推行政策时的隐秘性,执政时国家的对外封闭状态,以及其寿命过於短暂,并没有建立起系统的档案。然而,这种材料的缺失和由此造成的研究的困难正从一个特别的角度反映了柬埔寨革命的特点:它如同一场飓风,肆虐过后除了留下一片废墟以外,没有任何清楚的踪迹可寻。 因为一些诸如以上的原因,这段历史并不像奥斯威辛集中营那么的明白透彻,我们了解的只有一个事实,那就是屠杀真真实实的发生了,人性赤裸裸的被践踏了。 S-21是国安办公室二十一号营的代号。在红色柬埔寨统治期间,这个拘留所,以各种残忍酷刑而恶名昭彰,如今原地建有一个屠杀紀念馆。导演用了三年时间致力邀请在世的人──不止是幸存者,连施刑者在內──重访旧地,重现当年景象,是柬埔寨人向以色列纪录片巨作《Shoah》重返纳粹集中营面对历史的借镜及回应。这不是另一部逼人认错的《祭军魂》,电影不是法庭,历史的仇与恨,铭记的与忏悔的勇气,这是一部具有宽宏气度的時代意义纪录片。
塔利班 豆瓣 Goodreads
Taliban: Militant Islam, Oil and Fundamentalism in Central Asia 所属 作品: 塔利班
7.1 (7 个评分) 作者: [巴基斯坦] 艾哈迈德.拉希德 译者: 钟鹰翔 重庆出版社 2015 - 1 其它标题: 塔利班:宗教极端主义在阿富汗及其周边地区
塔利班是何物 你在三秒内能联系到什么?
9.11事件OR本·拉登?
错错错
你以为你了解,所以你一无所知
一部客观记录塔利班历史的权威著作
全球多国列为禁书 中国读者苦等14年
巴基斯坦战地记者10年冒死采访,21年呕心著述,翻译成26国语言坊间秘传
全世界读者都在盛赞新华社驻外记者联袂写序力荐
立场客观、内容详实,国内首度批露
中文版《塔利班》再增10万字,新增内容聚焦9.11事件后全球新一轮大国博弈
《塔利班》是一部内容丰富、生动详实、分析透彻、客观公正地介绍塔利班发展历史及现实状况的读物,是一部极为生动的教材,是目前世界上了解塔利班最好的读物,没有之一。它让读者清晰而真实地了解真实的阿富汗(不一定是你平日了解到的甚至是和你认知相左的)及中亚各国地缘政治。该书以反极端主义,反恐怖主义为全书的宗旨,充分展现了作者坚持正义、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的鲜明立场。
《塔利班》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塔利班运动的历史;第二部分介绍塔利班的独特性质;第三部分(为作者修订后新增内容,突出911后的大国博弈)介绍和分析了与阿富汗接壤的中亚各国丰富的油气资源及其对塔利班的影响,可帮助读者全面而正确地认识塔利班。
浮木 豆瓣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浮木
7.9 (107 个评分) 作者: 杨本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7
《浮木》是《秋园》的续集。一位八旬奶奶讲述她和妈妈,以及中南腹地那些家人、亲戚、乡亲们的故事,在那样的年代里,人们像水中的浮木般起起伏伏、随波逐流、挣扎求生,他们的命运在大时代中载浮载沉、漂泊无向,有的从此破碎,有的尚有一线生机。文字中涉及的人物,其生命多数不复存在, 恰如泡影破灭于水面,闪电消失于天空。作者通过回忆,讲述了中国人民生生不息的坚韧与美好,这一生,像是一颗露珠的记忆,微小,短暂。但在露珠破灭之前,那也是闪耀着晶亮光芒的,是一个完整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