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
Other Rivers 豆瓣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Other Rivers
9.2 (75 个评分) 作者: Peter Hessler Penguin Press 2024 - 7
An intimate and revelatory eyewitness account of two generations of students in China’s heartland, chronicling a country in the midst of tumultuous change through the prism of its education system
More than twenty years after teaching English to China’s first boom generation at a small college in Sichuan Province, Peter Hessler returned to Sichuan to teach the next generation. At the same time, Hessler and his wife enrolled their twin daughters in a local state-run elementary school, where they were the only Westerners in a student body of about two thousand. Over the years, Hessler had kept in close contact with more than a hundred of his former students, who were now in their forties. By reconnecting with these individuals—members of China’s “Reform generation” —while teaching current undergrads, Hessler was able to gain a unique perspective on China's incredible transformation over the past quarter-century.
In the late 1990s, almost all of Hessler's students were the first member of their extended families to become educated. Their parents were subsistence farmers who could offer little guidance as their children entered a brand-new world. By 2019, when Hessler arrived at Sichuan University, he found a very different China and a new kind of student—an only child whose schooling was the object of intense focus from a much more ambitious and sophisticated cohort of parents. Hessler’s new students have a sense of irony about the regime but mostly navigate its restrictions with equanimity, and embrace the astonishing new opportunities China’s boom affords. But the pressures of this system of extreme “meritocracy” at scale can be gruesome, even for much younger children, including his own daughters, who give him and his wife an intimate view into the experience at their local school.
In Peter Hessler’s hands, China’s education system is the perfect vehicle for examining what’s happened to the country, where it’s going, and what we can learn from it, for good and ill. At a time when anti-Chinese rhetoric in America has grown blunter and uglier, Other Rivers is a tremendous, indeed an essential gift, a work of enormous human empathy that rejects cheap stereotypes and shows us China from the inside out and the bottom up, using as a measuring stick this most universally relatable set of experiences. As both a window onto China and a distant mirror onto America and its own education system, Other Rivers is a classic, a book of tremendous value and compelling human interest.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心脏地带两代学生的亲密而揭示性记录,由一位观察了过去二十五年中中国剧变的作者何伟所撰写。

在中国经济腾飞的初期教授英语二十多年后,何伟回到四川省,教导下一代的学生。他的这段经历也在他的书《江城》中有所记录。同时,何伟和妻子将双胞胎女儿送入了当地一所国立小学,她们是唯一的西方学生。多年来,何伟与许多他在上世纪90年代教过的人保持密切联系。这些人如今已是四十多岁的中国“改革一代”。通过与这些人重聚,同时教导当代的大学生,何伟获得了一个独特的视角,目睹了中国令人难以置信的变化。

1996年何伟抵达中国时,他班上的几乎所有人都是第一代大学生。他们通常来自大型农村家庭,父母多为维持生计的农民,对孩子踏入全新世界几乎无法提供指导。到2019年,何伟来到四川大学,他见到的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中国以及一种新的学生类型——独生子女,他们的教育是一个更加雄心勃勃的家长群体的重中之重。在四川大学,许多年轻人对体制抱有一种讽刺的态度,但大多数人平静地适应着体制的限制,并拥抱中国崛起带来的机会。然而,极度竞争的压力依然让人精疲力尽,甚至影响到更年幼的孩子——包括何伟的女儿们,她们的学校经历让他得以深入了解当地教育环境。

在何伟的笔下,中国的教育体系成了审视这个国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完美媒介,让我们从中汲取正面和负面的经验。在美国反华言论愈加尖锐和丑陋之际,《Other Rivers》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巨著,饱含深厚的同理心,摒弃了廉价的刻板印象,从内而外、从下至上地展示了中国。这本书既是对中国的窗口,也是对美国的镜子,堪称这位大师级作者的经典之作。
2024年12月25日 已读
又一个从豆瓣消失的条目。
中国人民是最好管理的,儒家文化深入骨髓,“懂事”与“听话”是孩子能得到的最高褒奖。耳濡目染下,成长为善于逆来顺受的“天选牛马”。
在国内,有思想又有表达欲的人非常容易抑郁,读着何伟书中摘录的川大学生论文,一边佩服孩子们敏锐的观察和准确的表达,一边又忍不住替他们捏把汗……(就像在魔法世界里说出伏地魔的名字,巫师们下意识地感到不安一样……
曾有西人同学问我,中国人的信仰是什么?何伟这本书里似乎给出了答案“Competition”。
何伟也许是幸存者偏差,在疫情第二阶段来的中国(对此他自己也有所觉察),他对这个国家比我更乐观;然而,当如今留在国内的年轻人发现,即使拼尽全力“内卷”也看不到出路时,信仰崩塌在所难免,下一步,就是新的篇章——“躺平”。
当然,何伟接触到的学生样本存在一定偏差(重点小学和“985”高校),并不具备广泛的代表性,比如川大该学院的学生最后大多选择出国留学。何伟提到的“看不到太多‘躺平’的迹象”,或许在更广大的、留在国内的普通人群中,早已悄然蔓延。
即便如此,因为何伟的投入与热忱,和因此得到的真诚回馈,让书中记录的东西依旧能产生强烈共鸣。魔改古诗直接让我笑出声(少有的轻松时刻);在国内不曾跟任何人谈论过的话题;专业课坐前三排,政治课永远坐最后一排,就着白噪音做自己的事的,就是我本人。
对何伟本人选择在涪陵和成都生活和工作,沉浸式体验中国教育的做法,十分欣赏,但对他把双胞胎女儿也投入试验场,持保留态度。作为作者和记者,这或许是获得一手观察和创作素材的捷径;但作为父亲,他剥夺了孩子们的选择权,让她们经历本可以避免的规训(用尺子画数学符号,用分数控制行为等)这是完全没问题的么?
回忆录
Forgiveness 豆瓣
作者: Mark Sakamoto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Ltd 2014 - 5
2024年9月26日 已读
NSG3323 Practicum Community Health Nursing 研讨会指定书目之一。因在急诊长时间候诊,一口气看完了。
在加拿大和日本交战的时代背景下,加拿大人在日本战俘营备受折磨,在加拿大的日裔被加拿大政府借战争的由头,个人财产被没收,被流放。而下一代因上一辈人的信仰与智慧,没遭遇任何阻碍和反对,全凭爱而组建了家庭,之后因金钱分崩离析。
由于原生家庭2.0充满了家暴,孩子们相继出走,上演了一出男版的《Educated》的故事。
一个鲜活的少女就因陷入充满暴力的亲密关系,进而跌入酒精的漩涡,最后精神和身体上均全面被毁。
交战双方的相互宽恕,以及对自己抛弃母亲行为的宽恕。
个人口述历史有价值,但宽恕感觉是对无法改变的既定事实,转换无力感,放过自己的一种说法。只能自我安慰,劝人放下容易引火烧身。
English 回忆录
打开一颗心 豆瓣 Eggplant.place
Fragile Lives: A Heart Surgeon’s Stories of Life and Death on the Operating Table 所属 作品: 打开一颗心
9.0 (104 个评分) 作者: [英] 斯蒂芬·韦斯塔比 译者: 高天羽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11
“我经手过12000颗心脏。”作者在心外科暨胸外科从业数十年,手术成绩卓著。本书即汇集了作者经历的一些经典案例(多数发生在1970年代至2000年代之间),也剖白了作者的心路历程。
工薪家庭的穷小子,被幼年时的医学纪录片鼓舞,也被亲人的离世刺痛,终于将自己历练成一名杰出的心外科医生。他为面试的成功而激动地徜徉在伦敦河岸街头,为先天心脏病或气道重度灼伤的小儿开胸,为病人和家属的焦灼与渴望而奋战,为对抗次日手术的焦虑而深入沙特沙漠欣赏夜空,为尽力修补而果断切削垂危的心脏,为救命而与医务主任对抗、“擅自”为病人安装人工的“电池”心,在命悬一线的攻坚手术面前还能讲出冷笑话……一位艺业精湛、傲气十足又敬畏生命的外科医生形象跃然纸上。那些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就存在的顶尖外科技术也令读者叹为观止。
在展现心胸外科手术的神乎其技之余,作者也借病症、病患和自己的业务游历,揭示了人世百态,介绍了世界各地的风物文化,展现了一名外科医生眼中所见的悲伤与爱,以及对医疗制度、伦理和医学教育的反思,令读者收获很多感触和启发,是一部兼具叙事魅力、医学知识和奇迹的佳作。
【编辑推荐】
【巡回全球的惊险手术故事】
入行五十余年的杰出心外科医生,从英国到南非,再到沙特和澳洲,切开心脏,撩起肺部,剖开气管,植入电器……只为救活一个个生命!神乎其技,超乎想象。人类的心脏竟可以这样!
【饱含性格的纪实文学】
是作者一生的传记,也是医生和患者的人生百态,更是世界各地风土景色的万花筒。作者果敢骄傲乐观热情的性格,病患或从容或苦楚的人生经历、焦灼而又顽强的精神,全都跃然纸上。
【反思医疗,反思人生】
当医务制度和救人冲突时,医生该何去何从?手术风险巨大,患者和医生该如何决定?技术通神的医生也有做不成的手术?医疗的成效、界限究竟在何处?英国医生的经历、态度和思考,也必定引发中国医生和读者的不断反思。
【推荐语】
医生职业是利他主义的。韦斯塔比,这位与我同时代学医的医生,面对着难以想象的风险与挑战,在努力把一个个现代医学几乎无能为力的患者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除了失败,还有法律和伦理设置的禁区。我十分感慨的是,韦斯塔比讲到,在当今英国(不仅是我感受到的中国)的医疗环境下,已很难甚至不可能培养出这种优秀医生了。这正是医学教育和医药卫生改革需要深思的问题。
——胡大一,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医学教育家
对作为同样进行人工心脏辅助和心脏移植临床和研究的我来说,韦斯塔比医生提及的相关技术皆已非常熟悉,但很可惜在目前中国仍然没有引进更先进、更长时间使用的人工心脏设备,可以想象面对众多晚期心衰患者,心脏外科医生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当然安贞医院是国内最早和最多应用相关技术的医疗机构之一,作为其心外科团队成员,就像韦斯塔比书中描述的那样,我已经在临床中目睹和完成了一些既往难以实现的奇迹,挽救了众多患者的生命。同时令人欣慰的是,在众多专家呼吁和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努力下,先进人工心脏辅助装置的国际公司已经有计划在中国开展这类昂贵的救命设备的临床使用,预计几年后中国的心衰患者就有条件使用这些先进的设备,从而能够像书中那样,从濒临死亡中恢复日常的生活。
——张海波,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主任医师
心脏外科可不是平凡学科,它是人工循环、呼吸及麻醉、输血等技术高度发达之后的二阶分科。“打开心脏”是心脏外科大夫的入门手艺,标准动作,也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职业操作。
牛津心外科医生韦斯塔比的职业生活中就充满了惊险奇遇:主动脉瓣严重畸形的马术爱好者因妊娠而凸显危机,没有脉搏、没有血压的机械心脏人、电子心脏人,两颗心脏并联工作的手术方案,人工肺技术……虽说心脏外科救助场景不是影视剧,但却时时上演着惊心动魄的生死大戏。心脏外科大夫的脑洞比影视编剧大得多,患者在苦难的过山车上跌宕的程度也比好莱坞大片刺激得多。
——王一方,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
作者是一位厚颜无耻、铁石心肠的执刀者,也是一位悲天悯人、热血澎湃的救赎者;本书则既是一部催人泪下的系列人间悲剧,也是一部让人忍俊不禁的外科医生养成史。学院派医学的严肃与典型的英式幽默交相辉映,总是让我猝不及防间时而泪眼婆娑时而又捧腹不止。我刚刚读过一遍,已经忍不住要读第二遍了。
——李清晨,儿童心胸外科医生,科普作家
2024年8月10日 已读
一个充满冒险精神和创造力的疯狂心外科医生的手术实例,也是一本心脏移植替代方案——人工心脏的宣传特辑。
在现在的环境下这样的超级英雄般的人物不太可能复现了。
医生亲自参加自己手术病人的尸检,从中总结经验教训的钻研态度令人敬佩!
医生无数次火力全开地吐槽NHS和各种官僚主义,荒诞的第一世界国家缺医少药。
医学 回忆录 科普
这是不是个人 豆瓣 Goodreads
SE QUESTO E' UN UOMO 所属 作品: 这是不是个人
9.2 (16 个评分) 作者: [意] 普里莫·莱维 译者: 沈萼梅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 - 3
“最优秀的人都在集中营里丧命,最糟糕的人却幸存了下来 。”——詹姆斯·伍德《见证的艺术》
一个幸存者的羞愧,对法西斯暴政的非凡见证
如何在地狱保持尊严、不认同兽性的权力
20世纪反思法西斯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畅销70年 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
法国《世界报》 “二十世纪的一百本书”
《这是不是个人》是普里莫 ·莱维描写奥斯维辛经历的回忆录,也是奠定其文学地位的处女作。
1944年底,在加入那不勒斯的一支反法西斯游击队后不久,莱维被捕,他选择承认自己是犹太人,避过了被立即枪决的命运,却开始了集中营长达 11个月的地狱梦魇。
莱维用冷静又克制的文字记录了集中营对欧洲犹太人肉体和精神双重的残暴迫害,更深邃地描述了法西斯暴政的本质——法西斯用平庸、仪式化和冷漠的暴力,完全抹杀“另一群人”的尊严和意志,让其仅剩下一副勉力求生的躯壳;更是利用人性的“灰色地带”,用权力腐蚀囚犯的尊严,导致其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服膺于这种暴力。
莱维直面了这种对人性的玷污,同时也回顾了自己和集中营难友们的抗争、软弱和尊严。集中营等级分明的内部环境也是人类社会的缩影——有向权力臣服者;有因为单纯无私而受难者;还有只求利用规则无辜自保的大多数人。莱维全盘拓宽了人类的道德限度——他的著作成为诸多哲学家(伊曼努尔 ·列维纳斯、乔治·阿甘本等)反思暴力和生存的起点和参考文献。
莱维相信,正因为人类发明了奥斯维辛,每个人的生存都是有愧的;但这并不能让我们取消正义和邪恶的界限。我们仍要保留拒绝认同邪恶的最后的权力,肩负起对人性、对他人无限的责任。
2024年8月6日 已读
看柴静采访韩秀的视频里提及到柴静身后的莱维的书,才得知这位作者。
阅读下来几乎无法感受到作者的情绪,不时有“解离”的感觉。后来得知作者原本的创作意图就是用作“具有法律效应的见证”“诉讼状”,以及作者本身患有抑郁症。但落实到个人的一些非常细节的描写,发现无需情绪的铺排就足以震撼人心。这哪里是个人,就是尚在喘气的行尸走肉而已。黎明前的黑暗有强烈的度日如年的感觉。
历史 回忆录 意大利
抱歉,我动了你的脑子 豆瓣
When the Air Hits Your Brain: Tales of Neurosurgery 所属 作品: 神经外科的黑色喜剧
9.2 (5 个评分) 作者: [美]弗兰克·维托斯克 译者: 吴程远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23 - 8
⭐️ 从钢铁工人半路转行,到为数万名患者操刀手术,一位神经外科医生入行头几年血泪交织、鸡飞蛋打的成长之旅
⭐️ 轻松好读的美漫风医疗职场剧,百分之七十的大笑加上百分之三十的大哭。二十个悲喜相依的真实案例,二十桩事关生死的黑色幽默,每个爆笑瞬间的背后,堆叠着医生的快乐 、心碎、勇气和不凡毅力
⭐️ 曾译为《神经外科的黑色喜剧》,豆瓣评分9.0,Goodreads评分4.34,《英国医学杂志》(BMJ)、美国医学协会(AMA)专文推荐,临床专业学生值得一读的宝藏读本,更是适合所有人的扣人心弦故事集
⭐️ 每个未被埋起来的日子都是好日子,要大笑,要向前,要每时每刻享受生命的喜悦!从这本书开始用医生的眼睛正视生死,剖开肉体和皮囊,为生命填进灵魂与意义
⭐️ “五迷”自我修养之书,五月天主唱阿信私人书单倾力推荐:“从粉红色的的脑浆中看见血泪交织的真实人生,非常精彩!”
【内容简介】
---💊 神经外科守则第三条:只要病人还活着,你永远有办法把他弄得更惨!---
一位钢铁工人,半路转行学了医,误打误撞进入了有“医学桂冠”之称的神经外科,由此开启了一段甘苦相依的修炼之旅,也见证了那些事关生死的黑色幽默:患有21三体综合征且只有一条椎动脉的安迪、抱着小兔子玩偶与死神抗争的瑞贝卡、抢在脑瘤杀死她之前生下孩子的莎拉……他每天要面对的是“疼痛”“创伤”和“瘫痪”,要打开造物主最不愿让人动的“脑子”,要每时每刻行走在刀锋边缘,也要有接受失败和死亡的勇气。
这是一本改编自真实经历的纪实故事集。在描画那些撼动人心的生死时刻之余,也以自嘲幽默的笔触记录了神经外科医生的心路历程,思索生命的可贵与脆弱,将我们拉回交织着药水、针筒和手术刀的现场,目睹一幕幕真实人生。
【媒体赞誉】
🌈 一部关于外科医生的佳作:有趣、黑色、观察细致入微,而且富余人性。
——伊恩·麦克尤恩(英国作家、布克奖获得者)
🌈 张力十足、撼动人心、引人入胜。
——《纽约时报》
🌈 一本交织着欢乐和悲伤的医生回忆录,神经外科医生都应来读一读,也会让其他所有临床医生有所收获。
——克里斯·巴雷特,《英国医学杂志》作者
🌈 本书会让你体会到医疗第一线的苦痛、悲伤与欢乐,是所有医学生、医师和病人都应该读的书。
——伯尼·西格尔(外科医生、医学博士)
🌈 文笔充满幽默和悲悯,却不煽情。维托斯克医生让我们发现神经外科医生——那些手术室里的“神”们——其实也是人。
——科克斯书评
2024年8月1日 已读
满足我所有阅读偏好的神经外科住院医师回忆录。
准确而可以激活相关知识网络的细节描写(专业人士可以参与推理诊断);惊险刺激,充满悬念的外科手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无比真实!);医学与道德的挣扎(对父母已经放弃了的婴儿继续用药不确定是否道德,但起到的教学作用是非常显著的;英国医生被歧视左右的诊断发人深省 );人文关怀的温暖(加班参与手术;离开了轮转的科室,还回去看关心的病人;不理解但尊重脑癌孕妇的选择);被法律左右的医疗方案选择(美国不是没有“医闹”,而是有专业人士帮着“闹”,或在治疗方案选择时就充分规避法律风险,而不仅仅只考虑医疗风险。)
医学 回忆录 美国
棄貓 Goodreads 豆瓣
猫を棄てる 父親について語るとき 所属 作品: 弃猫
7.5 (12 个评分) 作者: 村上春樹 / 高妍(繪) 译者: 賴明珠 時報 2020 - 9
那些日常隨處可見的光景,
是我腦中浮現對於父親的最鮮明記憶。
以貓起興,以貓作結,
村上春樹最直接面對自身將老與家族死亡的情感紀實之作。
有些事情會隨著時間淡忘,有些事情會因為時間喚起。
在某個夏日,我和父親一起去海邊遺棄了一隻貓。
歷史並未過去。在我思索了很長時間後,我決定寫下我與我的父親。
那些關於村上文學的根源。
《棄貓:關於父親,我想說的事》當然不只是關於貓,主要是村上寫下了他與他的父親之間的點點滴滴,關於父子,也關乎於村上文學的根源。正如村上所說:「歷史並不是過去的事情。那會在意識的內側,或無意識的內側,化為有溫度有生命的血液,不容分說地流向下一個世代。」
個人與體制,戰爭與和平,父與子,罪與罰,可謂村上春樹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難題,也是他作品中「卡夫卡式」或「杜斯妥也夫斯基式」的無窮迴圈。
這部作品儘管篇幅不長,卻能看出村上小說中長期關注的主題之脈絡。看似可愛小巧的一本書,卻無限輻射延伸出村上的創作歷程與世界觀,從療癒的貓咪、父親的形象,或者對戰爭與人類殘酷黑暗之心的思索,引人想要從頭探索村上歷年來重要的多部作品。
《棄貓:關於父親,我想說的事》由村上指定,請台灣插畫家高妍為全書繪製插畫。村上表示:「插畫家高妍的畫風令我感動,於是決定全部交給她處理。她的畫作有一種令我懷念的不可思議的感覺。」
2024年7月14日 已读
为了赖明珠的翻译找来看的书,可惜内容实在是太过于单薄,无法充分体会翻译文字的功底。有一些俳句,美感还是比不上中国的古诗词(当然本身写的人也没达到传世的文学功底。
画风很温暖,只不过阅读故事后发现有的只不过是糖衣,其中潜藏着残忍……
这个回忆录只能说是“我和我爸不熟”,也是非常普通而典型的亚洲父子关系了。感觉村上春树想借由这本书告诉读者,别以为你是我的“衣食父母”就可以对我抱有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期待,哪怕是我亲爹的期待我也不屑满足。我写我愿意写的,我自己开心就好。
回忆录 日本 村上春树 赖明珠
為了活下去:脫北女孩朴研美 谷歌图书 博客來 Goodreads
In Order to Live: A North Korean Girl’s Journey to Freedom 所属 作品: In Order to Live
8.4 (17 个评分) 作者: 朴研美 译者: 謝佩妏 大塊文化 2016 - 8 其它标题: 為了活下去
上學途中看見屍體躺在路邊、肚子餓到只能吃野生植物果腹、鄰居莫名其妙「消失」等等,這些都是朴研美從小到大習以為常的事。她相信「敬愛的領袖」可以看穿她的心,甚至因為她心裡的「壞念頭」而懲罰她。

十三歲那年,飢荒再加上父親入獄,迫使研美一家人不得不冒著生命危險,橫越結冰的鴨綠江,從北韓逃到中國。然而,到了中國之後,她才發現自己已經落入中國人口販子的手中。

她在人口販子的掌控下度過兩年生不如死的歲月,在一個甚至比她逃離的家鄉更殘酷、更危險的地方掙扎求生。後來,研美與母親再一次冒著生命危險想辦法逃亡。她們在漆黑的寒夜橫越戈壁沙漠,跟隨著星星的指引邁向自由。

這是朴研美第一次以無比的勇氣、尊嚴和幽默的語調,完整道出這段驚心動魄的往事。這本書證明了人類精神的強大韌性,以及不計代價追求自由的強烈決心。
2024年7月14日 已读
看着这个年纪比我还小的姑娘的遭遇,每出现一次年份就忍不住回想那时的我在干啥,特别心疼。
研美的爸爸在人均被全面洗脑的环境下依旧得以保持清醒的头脑(“更在意的是政府对待人民的方式”)在夹缝中努力为家人谋出路、求生存。研美的妈妈满足了对传统母亲的所有期盼,为了小女儿牺牲自己,好不容易有了安稳生活,还再回带来无尽伤痛的中国找大女儿;同时也充满了智慧和勇气。
在朝鲜面临的是饥荒;在中国面临的是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女性的性侵和买卖。女性哪怕“发疯”也无法自救,才13、4岁就被男性围猎,太无助了!;在南韩,先是如海绵般吸收各种知识和信息,之后是找自己,也开始有更广阔的视野和追求。
特别为研美和她的家人高兴!内核强大、充满生命力和智慧的一家人!
回忆录 女性 政治 朝鲜
哈佛女孩刘亦婷 豆瓣
所属 作品: 哈佛女孩刘亦婷
4.5 (20 个评分) 作者: 刘卫华 / 张欣武 作家出版社 2000 - 8
1999年,刘亦婷同时被美国四所名牌大学录取,其中包括哈佛大学。她的妈妈刘卫华在这本书中,以自述的方式讲述了刘亦婷的经历和事迹。
宫女谈往录 豆瓣
所属 作品: 宫女谈往录
8.4 (35 个评分) 作者: 金易 / 沈义玲 紫禁城出版社 2005 - 3
宫内称呼她为荣儿,慈禧呼她“荣”,13岁进宫的她随侍慈禧前后长达8年之久。18岁由慈禧指婚,赐给一个太监,随着时事动荡,她的生活也颠沛流离,愈加凄惨,她极不愿意谈起往事,出于对作者的好感和信任,才断断续续道出了当年宫中生活的点点滴滴,有宫女的生活细节,慈禧老佛爷的起居,光绪皇帝鲜为人所知的佚事,以及太监做人的羞辱和煎熬等等。正史不载,野史难寻,具有对正史作补充和诠释的价值,并极具可读性。
2015年3月27日 已读
带有野史趣味性的史实。说老宫女愚忠也好,慈禧的脸谱化负面评价听太多了,来点有人性的叙述,正好中和一下。慈禧在本书中终于像个人了。佩服西行时的慈禧一干人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也没有丝毫抱怨。光绪的痴情可悲可叹,生在帝王家的悲哀,连心爱的女人都保不住。对李莲英产生了兴趣,宫里摸爬滚打52年,连「仇人」对他的评价都如此之高,感觉是个很厉害的人物。想对慈禧、珍妃和李莲英做一些扩展阅读。看完此书应该没人想穿越了吧,都惨。
历史 回忆录 纪实
万物有灵且美 豆瓣
All Things Bright and Beautiful 所属 作品: 万物有灵且美
8.8 (100 个评分) 作者: [英] 吉米·哈利 译者: 种衍伦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10 - 1
“活泼的生命完全无须借助魔法,便能对我们述说至美至真的故事。大自然的真实面貌,比起诗人所能描摹的境界,更要美上千百倍。”
把追车当做一门艺术的狗,策划群猫暴动的精灵古怪的老猫……动物们的温馨感人喜剧在轮番上演着。大自然怀抱中的乡野风情,多姿多彩的人和动物,构成了一幅芸芸众生的绚烂画卷。
年轻的乡村兽医哈利,每天开着一辆冒黑烟的老爷车“南征北战”。和恶犬贴身肉搏,随时准备应对母马的“无影脚”……,各种让人哭笑不得的“惨痛”遭遇层出不穷。在这里他遇上有生以来最困窘的时刻,也享受到最温暖动人的真情。作者以轻松幽默的笔触,记录乡间行医的点点滴滴,满溢着兽医生活的笑与泪,朴实的人情和土地的智慧。
动物行为学的开山祖师,1973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劳伦兹说过“为了能够确切描写动物的故事,一个人必须对所有的生命,都怀有一份发自内心的真感情。”发自内心的真感情,也许这正是这本书能够打动亿万读者的真正原因吧。哈利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他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并赞颂着生命的奇迹。他善于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中发掘美好,更重要的是他能够把他的热爱以近乎完美的方式,传递给读者。让我们能够同样感受到生命、爱与欢笑。
万物既伟大又渺小 豆瓣
All Creatures Great and Small 所属 作品: 万物既伟大又渺小
8.4 (48 个评分) 作者: [英] 吉米·哈利 译者: 林滢 / 林慰君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10 - 5
年轻的兽医吉米·哈利踌躇满志地来到乡间工作,谁知道等待他的却是层出不穷的“惨事”。半夜穿睡衣出诊,被人一捧一逗地揶揄不说,饿得要崩溃,却忘了带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三明治被端走;挨马踢狗咬也就罢了,还被一只小京巴认作干叔叔,除了礼物竟然还送签名照;好不容易约上了心仪的女孩,结果窘事连连,一波三折……
除了那些让人捧腹的趣事之外,吉米·哈利还用充满柔情的笔触描写了英国乡间怡人的风景,以及在那里生活着的纯朴而热情的人们。他总是怀着满腔的热情去拥抱生活,并将其优雅地表现于笔端,带给读者同样的感动与欢乐。
2021年7月10日 已读
乡村兽医行医可是一个费力不见得讨好的体力活呢。连着两次体验超级糟糕的约会最后都能成,也是非常童话了。
动物 吉米·哈利 回忆录 英国
知晓我姓名 豆瓣
Know My Name 所属 作品: 知晓我姓名
9.5 (109 个评分) 作者: [美]香奈儿·米勒 译者: 陈毓飞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8
☆ 屡获大奖的现象级畅销书!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自传类大奖,《华盛顿邮报》《纽约书评》《时代》年度十大好书,《芝加哥论坛报》、《魅力》、Elle年度书籍,《科克斯书评》年度推荐回忆录;
☆ 震撼全美的勇气之书!希拉里、崔娃激赏推荐,继《汤姆叔叔的小屋》以来美国最重 要的历史文档之一;
☆ “斯坦福性侵案”全纪录,受害者实名讲述直抵人心,获取正义的过程如何变成第二次精神施暴;
☆ 与所有受伤的心灵同在!呈现受害者漫长的疗愈过程,将感动与力量带给每一颗有过创伤的心灵;
☆ 非虚构写作典范,优美的文学书写,清晰逻辑推理,透视美国Me Too运动的风起云涌。
————————————
2015年1月,斯坦福大学性侵案震惊全美。犯罪嫌疑人布罗克·特纳是一名曾参加过奥运会预选赛的游泳新星。
面对法庭的不公审判,受害者化名为埃米莉发表法庭陈述,这份陈述被认为是继《汤姆叔叔的小屋》以来美国最重要的历史文档之一。在案件影响下,加州罢免庭审法官并改变性侵立法。
她不是埃米莉,她是香奈儿·米勒,一个华裔女孩,中文名字是张小夏。
她不是符号般的受害者,而将在书写中为自己、为所有曾遭受伤痛的女孩重新获得疗愈、尊严和力量。
————————————
这个美丽、饱含力量、重要的故事也是一次重新寻回自我的行动,它值得被广泛阅读,尤其是下一代的青年男性。米勒的文字是我们的目标和地图。她是我们珍视的宝藏。——《纽约时报》
在《知晓我姓名》中,我们每分钟都与米勒同在,感同身受,在记录庭审的章节里甚至不忍卒读……米勒是一位杰出的作家:平实、精准却感人至深。——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
米勒展现了一桩强暴案件的受害者获取正义有多么困难,这个过程如何变成第二次施暴。虽然米勒的笔触不时充满愤怒,但她始终致力于宽慰,向其他有同样受害经历的人提供获救的途径。《知晓我姓名》不仅激发我们的勇气,更在结局充满救赎的希望。——《华盛顿时报》
米勒与庞大的性侵受害者群体分享着同一种语言,她将自己的痛苦放置于这个群体的普遍背景之中。在一个要求受害者保持沉默的世界里,《知晓我姓名》以毫不畏惧的气势展现了作者坚毅、惊人的强大存在。——《卫报》
《知晓我姓名》既是公开的怆痛,也是自我的疗愈,既是沉默的饮泣,也是大声的呼喊……它不仅仅是一份成功的控告书,也是一只向你伸出、邀请你与她共同战斗的手。——Elle
2021年8月16日 已读
这本书坦白、真诚地描写和叙述,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情,以至于连续好几个晚上都在做噩梦。在以为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在开始喜极而泣之时,发现才到书的60%,惊异于事件竟然还会有波折的同时,痛心当事人会有多绝望。想给她一个拥抱,想为她起立鼓掌。希望法律要求施暴者来举证证明自己的清白,而不是要求受害者是“完美受害者”。还记得在看香奈儿和伊藤诗织视频谈话时两位灿烂的笑容,真是无比佩服这两位女性。读书笔记:https://www.douban.com/note/810311355/
回忆录 女性 美国
当呼吸化为空气 豆瓣
When Breath Becomes Air 所属 作品: When Breath Becomes Air
8.5 (128 个评分) 作者: [美] 保罗·卡拉尼什 译者: 何雨珈 猫头鹰文化·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6
全世界只有万分之零点一二的人会在36岁前患上肺癌,保罗·卡拉尼什(Paul Kalanithi)是其中之一。当你读到这本书时,他已经不在人世。保罗曾获得过美国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及人体生物学双料学位,并于英国剑桥大学获得科学史与哲学研究硕士学位,以优异成绩获得美国耶鲁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即将获得斯坦福医学院外科教授职位并主持自己的研究室。2013年,即将抵达人生巅峰的保罗,忽然被诊断出患有第四期肺癌。自此,他开始以医生和患者的双重身份,记录自己的余生,反思医疗与人性。他的文章刊登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获得了全球读者关注。本书文笔优美,诚挚感人,书里有着对人性、生死、医疗的深沉思索,让全球无数读者为之动容。
2022年1月27日 已读
不得不感叹老天的不公平,这么优秀,这么善良的人,凭什么得到这样的结果。因为他的专业而让他经历悲伤的五个阶段时如此不同。因为本身是医生,都无法“享受”善意的欺骗,残忍而清醒迎接死神的降临,但又并不被动,时刻想着生命的意义,在有限的生命里尽力做到了他计划中事:1.医学(救死扶伤,完成长达7年的住院医生的培训);2. 文学(笔耕不辍,完成一本书的写作);3.亲情(用写作的方式为女儿留下了“短小精悍”的父爱)他的选择崇高却又不失温情。保罗是勇敢的,露西同样是勇敢的。另一半早出晚归7年的住院医培训;丈夫正当壮年却确诊晚期肺癌;选择做单亲母亲;在丈夫弥留之际依然坚定支持着他对生命意义的追求。试问哪一样不需要勇气和爱。 读书笔记:https://www.douban.com/note/824759537/
医学 回忆录 美国
秋园 Goodreads 豆瓣
所属 作品: 秋园
8.8 (397 个评分) 作者: 杨本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6
听八旬奶奶讲述她和妈妈的故事。
1914年,世上有了“秋园”这个人。1918年,汉语有了“她”这个字。秋园,她来过,挣扎过,绝望过,幸福过。今天,她80岁的女儿,把普普通通的她,讲给世界听。
“我写了一位普通中国女性一生的故事,写了我们一家人如何像水中的浮木般挣扎求生,写了中南腹地那些乡间人物的生生死死。我知道自己写出的故事如同一滴水,最终将汇入人类历史的长河。”
2022年2月25日 已读
生活太苦了!无数次想起了《活着》。女性的力量虽然不大,但足够坚韧,支撑着整个家度过了艰难的岁月。至于父亲,只能说的确是个好人,但活得太任性自我了。理想主义在太平盛世算得上是浪漫诗意的,在当时却是致命的。因为播客而了解到这本书作者的故事,想到同样热爱写作的妈妈,希望女性都能有机会记录书写自己的故事和人生,越早越好,而不必等到花甲之年。
历史 回忆录 大陆 女性
We Were Dreamers 豆瓣
8.4 (10 个评分) 作者: Simu Liu / 刘思慕 William Morrow 2022 - 5
Marvel's newest recruit shares his own inspiring and unexpected origin story, from China to the bright lights of Hollywood. An immigrant who battles everything from parental expectations to cultural stereotypes, Simu Liu struggles to forge a path for himself, rising from the ashes of a failed accounting career (yes, you read that right) to become Shang-Chi.
Our story begins in the city of Harbin, where Simu's parents have left him in the care of his grandparents while they seek to build a future for themselves in Canada. One day, a mysterious stranger shows up at the door; it's Simu's father, who whisks him away from the only home he had ever known and to the land of opportunity and maple syrup.
Life in the new world, however, is not all that it was cracked up to be; Simu's new guardians lack the gentle touch of his grandparents, resulting in harsh words and hurt feelings. His parents, on the other hand, find their new son emotionally distant and difficult to relate to - although they are related by blood, they are separated by culture, language, and values.
As Simu grows up, he plays the part of the pious son well; he gets A's, crushes national math competitions, and makes his parents proud. But as time goes on, he grows increasingly disillusioned with the expectations placed on his shoulders, and finds it harder and harder to keep up the charade.
Barely a year out of college, his life hits rock bottom when he is laid off from his first job as an accountant. Unemployed, riddled with shame and with nothing left to lose, Simu finds an ad on Craigslist that will send him on a wildly unexpected journey, into the mysterious world of show business.
Through a swath of rejections and comical mishaps, it is ultimately Simu's determination to carve out a path for himself that leads him to not only succeed as an actor, but also open the door to reconciling with his parents. After all, the courage to pursue his ambitions at all costs is something that he inherited from his parents, who themselves defied impossible odds in order to come to Canada.
We Were Dreamers is more than a celebrity memoir - it's a story about growing up between cultures, finding your family, and becoming the master of your own extraordinary circumstance.
2023年6月23日 已读
非常真诚的分享,也很需要这样的故事。也许是因为刘思慕成为了漫威华裔超级英雄而让人想到去发行或去阅读这本书,但这故事所代表的族群本身就是很值得被世界了解的。刘思慕和父母冲突那段让我无数次想起了同在加拿大同样遭遇“虎爸虎妈式教育” Jennifer。这样对父母爱恨交织的情感,可能只有亚裔移民二代的孩子才能深切体会了。刘思慕的商科绝对没白学的,而且也有从父母身上继承反抗“权威”的精神、敢于探索未知的世界和对自己认定的目标坚持不懈的品质,当然他也是十分幸运的。有声书是他自己读的,还没听完就被强制归还了,还在排队中,就先看完了文字版。
English 加拿大 回忆录 有声书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豆瓣
所属 作品: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8.4 (64 个评分) 作者: 洪愛珠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21 - 3
★「台北文學獎」散文首獎得主洪愛珠首部著作。
★備受矚目、眾人垂涎敲碗的飲食書寫新聲音。
★舒國治、馬世芳、蔡珠兒、古碧玲、詹宏志、韓良憶、簡媜重量級推薦。
∣ 她的老派,是養成,是本性,也是鄉愁 ∣
她自小看著有頭家娘風範的外婆與母親,進出廚房,起灶架鍋,張羅數十家人員工日常吃食,宴請東南亞與中東等地賓客,哄嚷熱烈,直到滷肉飯、蒸冬瓜肉餅、芋棗甚至一碗煲粥,俱成為她日後的念想。
她曾與外婆、母親,三代女子,穿行在大稻埕與永樂市場,買鮑參翅肚、麵龜椪餅、胡椒肉桂蠶豆,見識老鋪的講究,練就一套對古早物什的擇選標準。
她熟稔蘆洲湧蓮寺周邊,在旺鋪裡食切仔麵黑白切與米苔目,飲青草涼茶,更向在地攤商習得剁雞的技巧,與若干習俗規矩。
如此種種,養出她一雙識貨的眼睛,一根敏銳的舌頭,一個老派的靈魂;更化作筆下時而雍容深情、時而輕俏意趣的篇章段落。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龍月堂的綠豆糕和鹽梅糕這類小姐點心,製得極細,以印著紅字的油紙包裝,內有六枚綠豆糕,每片僅指甲大小,化口沙碎精緻非常。將綠豆糕放舌尖,再抿口茶,就在口中化成一團芬芳的煙霧。」
〈粥事〉:「這種糜,是以碗就口,以筷子撥著吃的。手曲成弓形,拇指勾碗緣,食指撐在碗足,臉湊近,先啜一口泔,再食粥米。長輩餵嬰兒吃糜時,將糜舀在匙尖上, 送入小口前,臉湊近,頭輕搖,來回吹涼。吃糜時候,人垂眉斂目,神態最溫柔鬆軟。」
∣ 她的少女,是好奇,是清亮,是真的喜歡 ∣
「長長的百年的大街上,四顧僅餘我一人。」當至親家人一一遠行,她最終成為一個自擁廚房的女子。然循著吃食滋味,她重回那仿如傳說盛世的親族過往,再現早輩人的心志與作風。
她且飛港島,尋覓那一路喝到大的福建茶行鐵觀音;從曼谷買齊各尺寸的猴桃標白藥油;自檳城拎回一口像似外婆「烏鼎」的印度黑鐵鍋……
老食、老物、老鋪、老市場,是回返時間的甬道,是追尋記憶的線索。她還以此學會撫慰自己,做人待人,並學會看人間煙火,安身定心的過日子。
〈滷肉之家〉:「母後至今,如遇困難,無端端孤兒意識滋長起來的時候,就滷肉。慢慢切件、翻炒、滷一大鍋。趁熱下肚,以治心堵。當香氣開始流瀉在小公寓裡,就回去和兒時那個完整無缺的家族團圓。」
〈吃麵的兆頭〉:「憑藉吃麵,看清彼此的參差,有我趨吉避凶的直覺,和頻繁進出本地寺廟,可能的庇蔭。總之見識過不少感情成災的事,是從生活裡的碎石細沙開始崩塌的。事先有兆,不必自欺欺人。」
〈居家隔離式吃飯〉:「災難迫使太平盛世中的嬌人,重新面對生活基本技能,也算禍福相倚,實用的預習。人實在渺小,須盡量自強。煮飯即自強,餵飽自己照顧他人,以應人生萬變,一直一直來。」
2023年7月29日 已读
这是一个拥有老灵魂的作者。打开所有感官,细细品味生活的态度,在现代社会显得尤其可贵。这是一本充满烟火气和人情味的,贯穿几代人、融合多文化的美食回忆录。文字优美又有趣、精炼又充满细腻情感。热爱美食的人,总给人热爱生活的感觉。食材能经过她们的巧手而进入胃里都是一种幸运,而这本书让它们再度鲜活了起来,同时也激活了尘封的记忆和传达了人生的态度(吃面相亲的片段有笑出声,真诚而可爱~|我的外婆和妈妈都不太会做饭,没有几乎人人都有的记忆中的味道,对于独自在海外的人来说有时也会觉得有些遗憾,但想着外婆和妈妈不用擅长传统要求女性擅长的事又是种不一样的幸福。
亲情 台湾 回忆录 女性 散文
I Wasn't Strong Like This When I Started Out: True Stories of Becoming a Nurse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I Wasn't Strong Like This When I Started Out
In Fact Books 2013 - 2
This collection of true narratives reflects the dynamism and diversity of nurses, who provide the first vital line of patient care. Here, nurses remember their first "sticks," first births, and first deaths, and reflect on what gets them though long, demanding shifts, and keeps them in the profession. The stories reveal many voices from nurse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their One nurse-in-training longs to be trusted with more "important" procedures, while another questions her ability to care for nursing home residents. An efficient young emergency room nurse finds his life and career irrevocably changed by a car accident. A nurse practitioner wonders whether she has violated professional boundaries in her care for a homeless man with AIDS, and a home care case manager is the sole attendee at a funeral for one of her patients. What connects these stories is the passion and strength of the writers, who struggle against burnout and bureaucracy to serve their patients with skill, empathy, and strength.
2024年6月15日 已读
NSG3127 Nursing Professionalism and Ethics 推荐阅读书目。由于课程本身实在是太无趣了,找来这本书看着玩。护理相关的有些操作和知识点有点过时,但关于护理人文关怀方面的思考还是非常动人的,几次跟着故事里的人泪目。尤其喜欢讲Tough love的Becoming a Nurse这个故事,非常有启发,我之后还在讨论课上分享了这个故事。好的护士并不是为病人做所有事,而是要懂得放手,让病人和家属成长。
English 医学 回忆录 短篇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