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妈推荐
野猪渡河 豆瓣
所属 作品: 野猪渡河
8.6 (50 个评分) 作者: 张贵兴 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1 - 1
★一个由瑰丽、绚烂、血腥的文字所编织的历史寓言
★红楼梦奖首奖、联合报文学大奖等多项华文文学大奖获奖作品
★马华文学重量级作家张贵兴 十七年酝酿长篇史诗巨作
▼编辑推荐
◎张贵兴是当代华语文学重要作家,《野猪渡河》为他停笔十七年后重出文坛的长篇小说代表作,获得多位重量级作家:甘耀明、李锐、哈金、言叔夏、吴晓乐、董启章、连明伟、黄锦树、骆以军好评推荐,并以横扫之势囊括几乎所有华语文学大奖。
◎《野猪渡河》的文字风格强烈,以浓密诡谲的修辞营造热带雨林中溽热腥臊的氛围,并且运用南洋丛林原始苍莽的异域元素:野猪、鳄鱼、猴子、夜枭、苍鹰、犀鸟、蜥蜴、蟒蛇、箭毒树、棕榈树、椰子树,糅合油鬼子(裸身色鬼)、庞蒂雅娜(飞天人头)、泥怪、帕朗刀、日本妖刀、土著猎头等各类民俗鬼怪传说,将魔幻现实、雨林书写发挥得淋漓尽致。
◎《野猪渡河》讲述南洋华人在二战期间遭受日军侵略凌辱虐杀的一段痛史,带领读者进入那个地狱一般的血腥暴烈时空。在热带莽丛中的人兽群象中,我们寻迹祖辈所曾经历的那段不堪回首的记忆。
▼内容简介
太平洋战争前夕,英国殖民地砂拉越的华人聚落猪芭村建立了“筹赈祖国难民委员会”,全村老少热闹为中国抗日举办募款活动,村民男女之间情愫互生,对于即将到来的灾祸隐有预感。1941 年 12 月,日军全面入侵,与“筹赈祖国难民委员会”相关的所有人等,包括妇女、孩童,全部遭到惨无人道地清算。在被占据的三年八个月中,人与动物的分别模糊,生命以各种恐怖酷烈的方式轻易地消逝,情欲与兽性在南洋雨林里赤裸裸地展演开来。
▼媒体推荐
◎张贵兴的文字冷静、瑰丽,寓繁复于精练,不动声色地描绘血腥的杀戮场面,以暴易暴,极度挑战读者的阅读底线,建构了他在生与死、人与兽、善与恶之间,曲折迂回的历史哲学和暴力美学。——笔力雄劲,构思恢宏,《野猪渡河》成就了世界华文文学的又一经典巨著。
——红楼梦奖首奖评介
◎《野猪渡河》则近乎火力全开,不只是野猪群,猴子、鳄鱼、豪猪甚至萤火虫。而那荒莽大地上与人做生存竞争的庞大野猪群,那人猪大战,即便不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壮观的,也是中文小说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观。
——作家 黄锦树
◎如果说张贵兴借猪喻人,那也只是叙述的表象。他其实无意经营一个简单的寓言故事。天地不仁,以万物为“猪狗”。《野猪渡河》读来恐怖,因为张贵兴写出了一种流窜你我之间的动物性,一种蛮荒的、众牲平等的虚无感。蠢蠢欲动,死而不后已。
——哈佛大学讲座教授 王德威
◎在《野猪渡河》中,侵略者和反抗者都彻底地化为野兽,互相残杀。野猪人化,人也完全地野猪化。到了最后没有英雄,只有死者和幸存者的分别,而幸存者生不如死。杀人不但并不光荣,更加是毫无意义的。从这一点看,《野猪渡河》是反史诗的,也即是现代的,以及虚无的。我说它虚无并不是批评,而是想指出它的时代意义。
——作家 董启章
◎在张贵兴的笔下,你不仅可以看到热带雨林的荒莽、瑰丽,更可以见证所谓人类文明史的残酷与血腥。滔滔不息的猪芭河上,永远翻滚着此岸的天堂和炼狱。
——作家 李锐
◎《野猪渡河》是雄劲奇异的小说,将历史、神话和传说融为一体,给读者展现了一个生气勃勃、真实又魔幻的世界。
——作家 哈金
◎《野猪渡河》,近年来华文创作的顶尖拔秀之作,如一帖双倍浓缩的咖啡胶囊,读者受此一注,在短时间的心悸反应中,品尝了作家沉潜十多年谱写出的人性挽歌。
——作家 吴晓乐
▼获奖记录
☆ 第八届红楼梦奖首奖
☆ 第七届联合报文学大奖
☆ 2019 年台湾文学金典奖年度大奖
☆ 第15届花踪文学奖马华文学大奖
☆ 2019 年台北书展大奖小说奖
☆ 2018 年 OPENBOOK 中文创作年度好书
☆ 2018 年亚洲周刊十大小说
☆ 2018 年博客来年度选书(华文创作)
☆ 第43届金鼎奖文学图书奖
2022年2月27日 已读
故事非常慢热,时间线没有必要的混乱,无法看明白叙事逻辑,差点就放弃阅读了,直到看到32%才感觉渐入佳境,最后那30%一口气熬夜看完。 不明白为啥就不能好好讲故事呢,总是掺杂着光怪陆离,让原本可信的事变得荒诞可笑。可能是因为故事发生在被鸦片荼毒的土地?全员嗑药,处处幻觉?这荒诞的写法只有在鸦片瘾发作那段可以理解,而且会觉得安排得巧妙。可能是我不喜欢魔幻现实主义吧。 词句华丽繁复,感觉在看巴洛克的建筑,有种我无法欣赏的美感。作者的描写和标志性意象一旦开始重复,就是重点了。但同样的手法反复多次后,就稍显刻意了。 人?兽?鬼?
历史 宋妈推荐 小说 马华文学
幽灵之家 豆瓣
La casa de los espíritus 所属 作品: 幽灵之家
作者: [秘鲁] 伊莎贝尔·阿连德 译者: 刘习良 / 笋季英 译林出版社 2011 - 10
这是一部气度恢宏的全景式小说。它以30万字的篇幅展现了一个拉丁美洲国家从本世纪初到1973年为止风云变幻的历史。以埃斯特万·特鲁埃瓦家族的兴衰变化为中心线索讲述了两个家族四代人之间的恩怨纠葛,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在历史大变迁中各个阶级、各个阶层人物为生活、思想状况。作者继承了拉美文学“贴近现实”的优良传统,同“文学爆炸”中杰出的作家保持着同一创作方向,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尤其可贵的是,作者一方面对描写的事件、人物保持着清晰的认识,爱憎分明;另一方面又没有囿于个人好恶,使对事件的评价流于简单化,对人物的刻画流于脸谱化。该书出版后,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并引起文学界的重视,原因之一是作者不拘一格地综合运用了传统的和时兴的写作技巧和创作方法,收到了雅俗共赏的效果。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是伊莎贝尔·阿连德刻意追求的目标。
这部小说具有很强的故事性。伊莎贝尔·阿连德不愧是个讲故事的能手,在书中引人入胜的故事一个接着一个,或离奇,或荒诞,或惊心动魄,或缠绵悱恻,读起来令人不忍释卷。拉丁美洲文学评论家把《幽灵之家》归入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流派。把它誉为继《百年孤独》之后魔幻现实主义的又一部力作。
阿连德创作了一部波澜壮阔、扣人心弦的史诗,其中充满了残酷凶猛的斗争和激情四溢的浪漫。
这是一位天才故事家华丽登场的传奇之作。1993年,它被改编成电影《金色豪门》,梅丽尔·斯特里普、安东尼奥·班德拉斯、薇诺娜·赖德等明星荟萃。它至少被译成30种语言,仅德国销量已逾三百万。2004年,她由被欧洲读者评为百本最喜爱的图书之一。一片神奇遥远的土地,一段风云变幻的历史,一群坚强而多情的男人和女人在其间活着,笑着,流泪,死去。他们,就是特鲁埃瓦家族,走进这个世界,你将流连忘返,刻骨铭心。
2021年7月11日 想读 宋妈推荐:“先读拉美吧,作品既奇怪又感动。《幽灵之家》第一本读,然后《跳房子》,最后读《佩德罗·巴拉莫》,《2666》可选读,最好放在《佩德罗·巴拉莫》之前”
宋妈推荐 小说 拉美 魔幻现实主义
佩德罗·巴拉莫 豆瓣 Goodreads
Pedro Páramo 所属 作品: 佩德罗·巴拉莫
9.1 (63 个评分) 作者: [墨西哥] 胡安·鲁尔福 译者: 屠孟超 译林出版社 2011 - 10
本书是胡安·鲁尔福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不仅立意深刻,而且,在艺术形式上也富有新意,迄今仍被认为是“拉丁美洲文学的巅峰小说之一”,被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作者因此被誉为“拉丁美洲新小说的先驱”,1970年获墨西哥国家文学奖,1983年获西班牙阿斯图利亚斯王子文学奖。在本书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为人狡诈、残忍,为了发财致富而不择手段的庄园主形象。
2021年7月11日 想读 宋妈推荐:“先读拉美吧,作品既奇怪又感动。《幽灵之家》第一本读,然后《跳房子》,最后读《佩德罗·巴拉莫》,《2666》可选读,最好放在《佩德罗·巴拉莫》之前”
宋妈推荐 拉美 文学 魔幻现实主义
2666 豆瓣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2666
8.7 (45 个评分) 作者: [智利] 罗贝托·波拉尼奥 译者: 赵德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 1
《2666》分为五个部分,分别讲述了五个独立又彼此呼应的故事。第一部分,文学评论家。四位(三男一女)当代欧洲文学评论家,他们的命运因一位名叫本诺·冯·阿琴波尔迪的德国作家而联系在一起。这四位学者在各自的国家翻译、研究阿琴波尔迪,最终在国际文学研讨会上相识并成为好友,随后,一种罗曼蒂克的感情在这一女三男之间渐渐萌发……一个偶然得来的小道消息让人相信阿琴波尔迪最近忽然在墨西哥现身。于是,这四位评论家中的三位飞往墨西哥,来到一座名叫圣特莱莎的破败城市……
第二部分,阿玛尔菲塔诺。一位住在圣特莱莎的哲学教授,阿玛尔菲塔诺,正在一天天地接近神经错乱的边缘。他的妻子劳拉因为迷恋一位住在精神病院里的诗人离他而去,如今他独自和十七岁的女儿住在这个墨西哥边境的荒凉小城。有一天,他决定把一本在整理书箱时偶然发现的几何学著作悬挂在院子里的晾衣绳上,为的是看一看这本抽象的数学著作“如何抵御大自然的攻击”、“如何战胜沙漠天气”,“这样风可以在书页间游走,选择它感兴趣的问题,翻动并撕下那些书页”。
第三部分,法特。一位笔名叫奥斯卡·法特的美国黑人记者出场,他就职于一家纽约的杂志,因为一场在墨西哥举行的拳击比赛被派到圣特莱莎进行采访。在这里他邂逅了一群当地的媒体人,还结识了阿玛尔菲塔诺的女儿。法特得知,这座边境城市正在受到连环谋杀案的威胁,不断有当地妇女遭到杀害、强奸,然后被弃尸野外。法特试图采访、报道这些骇人的命案,却发现困难重重……
第四部分,罪行。整部小说篇幅最长,也是最为黑暗的部分。作者将圣特莱莎接连发生的杀人案血淋淋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不寒而栗。作者记录了从1993年1月至1997年12月,超过100位女性在圣特莱莎遭到谋杀的案例,警方一直未能破获这些命案,也无法阻止这些案件的继续发生……
第五部分,阿琴波尔迪。阿琴波尔迪终于现身。而他的故事要从童年讲起。这里讲述了一个出生于海边农村的孩子如何迷恋一本名叫《欧洲沿海地区的动植物》的书、如何成为一个日趋败落的庄园里的少年仆人、如何开始读小说、如何入伍走向“二战”战场、如何在战争中经历种种奇遇、如何在战后成为一名作家、如何让自己落入不得不隐姓埋名的境地、如何与发生在墨西哥的谋杀案发生联系、如何决定前往圣特莱莎……
2021年7月11日 想读 宋妈推荐:“先读拉美吧,作品既奇怪又感动。《幽灵之家》第一本读,然后《跳房子》,最后读《佩德罗·巴拉莫》,《2666》可选读,最好放在《佩德罗·巴拉莫》之前”
宋妈推荐 小说 拉美
猴杯 豆瓣
所属 作品: 猴杯
8.2 (59 个评分) 作者: 张贵兴 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 - 7
华语文学魔幻现实经典 新结局增修版
时报文学奖、开卷十大好书得奖作品
马华文学超重量级作家张贵兴代表作 初次引进
▼编辑推荐
张贵兴是堪与李永平相提并论的马华文学重量级作家,他的文字密实华丽、浸淫漫漶,在港台及海外华文严肃文学创作者中,像他一样对于文本细节极致雕琢,又能 驾驭一整个宏大长篇故事的华文小说写作者,屈指可数。
《猴杯》是张贵兴继《赛莲之歌》《群象》两部小说之后,“雨林三部曲”(黄锦树语)的终章,也是他的生涯代表作。他以故乡风物为背景、以魔幻现实的笔调书写家族史,在极尽曲折的四代情仇之下,《猴杯》令人惊艳的,应是他笔下浓墨重彩描绘的雨林意象,华丽文字将暴力、情欲投射在犀牛、蜥蜴、猴子、猪笼草、丝绵树……种种野兽草木之中,超越历史与现实,打造出了一个狂野暴虐的传奇舞台。
《猴杯》故事的时空背景位于二十世纪的马来西亚砂拉越,涉及到华人离开故土、身处“异国”的离散情绪。但在张贵兴笔下,汉字的运用不拘于“中州正韵”的规范,而能将故乡的“贫乏”,幻化转写成奇诡魔性的一片天地,与身处“中心”的大陆、台湾华文书写相对照,相映成趣,颇能开拓读者对于华文创作的眼界。
▼内容简介
被开除教职的雉从台湾回到故乡马来西亚砂拉越,追踪抱着刚生下婴儿不知去向的妹妹丽妹进入雨林,受到当地土著达雅克人的热情款待,并与达雅克女孩亚妮妮之间产生了情感纠葛……在作者华丽奇诡的文字下,一段段牵涉到殖民者、开拓者、侵略者、土著,持续了家族四代,血腥阴暗、摄人心魄的恩怨情仇逐渐浮现。
▼名人推荐
他(张贵兴)与同样出身于婆罗洲的李永平之对出生地之戒慎恐惧不同,却和出身高密东北的莫言类似,持续地淬炼一己的故乡梦土,全心全意扑向婆罗洲热带雨林……张的梦土织锦却更上层楼,这回相当充分地开展了那在台湾尚未被充分展开却被表演者虚耗糟蹋掉的魔幻现实主义……相对于莫言之“食草家族”而描绘状写出一则“猪笼草家族”的传奇。
——作家 黄锦树
《猴杯》追溯华人垦殖者的罪与罚,时间跨度都延伸到当代……则从国族认同转移到人种与人/性的辩证,借着进出雨林演绎杂种与乱伦的威胁。
——哈佛大学讲座教授 王德威
《猴杯》对我辈小说选手而言可说是一本“鼎天之书” ,某部分张贵兴其实也深深影响了我。张贵兴的小说写得非常鬼气,写刀写到出神入化,藏身各处细节的鸟雀、犬、蛇、鳄鱼,万物生死互缠的运镜,其灵性、解析度皆不可思议。
——作家 骆以军
阅读《猴杯》,让我们经历了雨林魔幻的残酷美学,也仿佛目睹掠食性的热带人文,它也让我们逼问自己潜藏的兽是否就要苏醒,因之,也是读者心灵溯源之旅,经由殖民情欲的挑动。
——作家 瓦历斯·诺干
到了《猴杯》,张贵兴极尽夸张之所能,以砂拉越华人的垦荒史为轴,再密实地编织出生命力极旺盛又充斥颓败衰亡的婆罗洲热带雨林。
——作家 李宣春
▼获奖记录
☆ 2001年时报文学奖小说推荐奖
☆ 2001年开卷十大好书奖
☆ 2001 年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
作者曾获:
☆ 2019 年台湾文学金典奖年度大奖
☆ 第 43 届金鼎奖文学图书奖
☆ 2019 年台北书展大奖
☆ 第 15 届花踪文学奖马华文学大奖
☆ 时报文学百万小说奖决选读者票选奖
☆ 时报文学奖小说优等奖、中篇小说奖
☆ 博客来年度选书
☆ OPENBOOK 年度好书
☆ 亚洲周刊十大小说
☆ 第七届联合报文学大奖
鸳鸯六七四 豆瓣
所属 作品: 鸳鸯六七四
8.5 (47 个评分) 作者: 马家辉 花城出版社 2020 - 9
“每个人都可能会摸到烂牌,把手上的烂牌打好,是我们一生唯一能做的事情。
==============================================================
“鸳鸯六七四”,牌九局里最烂的四张牌,拿到它,九成九输钱。“鸳鸯六”, 是两只花色不一样的六点。“七四”,是一只七点和一只四点。
马家辉以烂牌为喻,写尽人世的无常以及各路江湖男女乘风破浪的魄力——跟时机赌、跟爱情赌、跟命运赌,被按在时代的碑碣上啼笑、吟唱、呼号,在逆境中守住真情、不负自己。
============================================================
夜幕下的香港,人们在渴望最后一场放肆的快乐。龙头老大哨牙炳的“沐龙大典”即将开宴,兄弟、吧女、洋人、港警、政商名流无不到齐。一张张面孔,就像昨日戏台上的一个个角色,推搡着阿炳,从“小炳”到“炳哥”。老婆阿冰,人称“汕头九妹”,也曾怪他没有大志、恨他拈花惹草,有过短暂的迷途背叛,却终是 “鸳鸯同命”,陪他渡过人生一关又一关。
此番大宴,阿炳本想宣布江湖隐退,谁知却在当天消失得无影无踪。而答案,就藏在摸到的三把牌里……
元白诗笺证稿 豆瓣
所属 作品: 元白诗笺证稿
10.0 (5 个评分) 作者: 陈寅恪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 4
本书是陈寅格集,主要内容包括寒柳堂集、金明馆业稿初编、金明馆业稿二编、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登稿、柳如是别传、诗集、书信集、说书札记一集、说书札记二集、说书札记三集、讲义及杂稿详细的内容。作者认为,一个人在为人行事上不能持有双重道德标准,而以两种或多种标准为自己行为的不一互做辩解,他在本书中对此有极深刻的分析。他说:纵览史乘,凡士大夫阶级之转移升降,即新道德标准与旧道德标准,新社会风习与旧社会风习并存杂用。各是其是,而互非其非也。斯诚亦事实之无可如何者。虽然,值此道德标准社会风习纷乱变易之时,此转移升降之士大夫阶级之人,有贤不肖拙巧之分别,而其贤者拙者,常感受痛苦,终于消灭而后已。其不肖者巧者,则多享受欢乐,往往富贵荣显,身泰名遂。其故何也?由于善利用或不善利用此两种以上不同之标准及习俗,以应付此环境而已。作者作为中西文化养育大的一代学人,在为人处事、为学为文,特别是时势变迁、道德混杂之时,能以极清醒的判断,持一认定之道德标准而行事,绝不以享受欢乐,富华荣显而稍有改变,这是何等的气节。
The China Mission 豆瓣
所属 作品: The China Mission
作者: Daniel Kurtz-Phelan W. W. Norton & Company 2018 - 4
A spellbinding narrative of the high-stakes mission that changed the course of America, China, and global politics―and a rich portrait of the towering, complex figure who carried it out.
As World War II came to an end, General George Marshall was renowned as the architect of Allied victory. Set to retire, he instead accepted what he thought was a final mission―this time not to win a war, but to stop one. Across the Pacific, conflict between Chinese Nationalists and Communists threatened to suck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scalate into revolution. His assignment was to broker a peace, build a Chinese democracy, and prevent a Communist takeover, all while staving off World War III.
In his thirteen months in China, Marshall journeyed across battle-scarred landscapes, grappled with Mao Zedong and Zhou Enlai, and plotted and argued with Generalissimo Chiang Kai-shek and his brilliant wife, often over card games or cocktails. The results at first seemed miraculous. But as they started to come apart, Marshall was faced with a wrenching choice. Its consequences would define the rest of his career, as the secretary of state who launched the Marshall Plan and set the standard for American leadership, and the shape of the Cold War and the US-China relationship for decades to come. It would also help spark one of the darkest turns in American civic life, as Marshall and the mission became a first prominent target of McCarthyism, and the question of “who lost China” roiled American politics.
The China Mission traces this neglected turning point and forgotten interlude in a heroic career―a story of not just diplomatic wrangling and guerrilla warfare, but also intricate spycraft and charismatic personalities. Drawing on eyewitness accounts both personal and official, it offers a richly detailed, gripping, close-up, and often surprising view of the central figures of the time―from Marshall, Mao, and Chiang to Eisenhower, Truman, and MacArthur―as they stood face-to-face and struggled to make history, with consequences and lessons that echo today.
2020年7月25日 想读 @songma推荐:各位如果不想花时间读400页的
“The China Mission: George Marshall's Unfinished War, 1945-1947”,可以听作者在布朗大学Watson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的主题讲座,时间1个小时,有英文字幕。

我听了20分钟,基本上作者把书里的主要观点和线索都概括了。 The author’s talk
https://t.co/ufFrePvmJ7
English 历史 宋妈推荐 政治
The Marshall Plan 豆瓣
所属 作品: The Marshall Plan
作者: Benn Steil Simon & Schuster 2018 - 2
The award-winning author of The Battle of Bretton Woods reveals the gripping history behind the Marshall Plan—told with verve, insight, and resonance for today.
In the wake of World War II, with Britain’s empire collapsing and Stalin's on the rise, US officials under new secretary of state George C. Marshall set out to reconstruct western Europe as a bulwark against communist authoritarianism. Their massive, costly, and ambitious undertaking would confront Europeans and Americans alike with a vision at odds with their history and self-conceptions. In the process, they would drive the creation of NATO, the European Union, and a Western identity that continues to shape world events.
Focusing on the critical years 1947 to 1949, Benn Steil’s thrilling account brings to life the seminal episodes marking the collapse of postwar US-Soviet relations—the Prague coup, the Berlin blockade, and the division of Germany. In each case, we see and understand like never before Stalin’s determination to crush the Marshall Plan and undermine American power in Europe.
Given current echoes of the Cold War, as Putin’s Russia rattles the world order, the tenuous balance of power and uncertain order of the late 1940s is as relevant as ever. The Marshall Plan provides critical context into understanding today’s international landscape. Bringing to bear fascinating new material from American, Russian, German, and other European archives, Steil’s account will forever change how we see the Marshall Plan and the birth of the Cold War. A polished and masterly work of historical narrative, this is an instant classic of Cold War literature.
Eccentric Orbits 豆瓣
作者: John Bloom Atlantic Monthly Press 2016 - 6
In the early 1990s, Motorola, the legendary American technology company developed a revolutionary satellite system called Iridium that promised to be its crowning achievement. Light years ahead of anything previously put into space, and built on technology developed for Ronald Reagan’s “Star Wars,” Iridium’s constellation of 66 satellites in polar orbit meant that no matter where you were on Earth, at least one satellite was always overhead, and you could call Tibet from Fiji without a delay and without your call ever touching a wire.
Iridium the satellite system was a mind-boggling technical accomplishment, surely the future of communication. The only problem was that Iridium the company was a commercial disaster. Only months after launching service, it was $11 billion in debt, burning through $100 million a month and crippled by baroque rate plans and agreements that forced calls through Moscow, Beijing, Fucino, Italy, and elsewhere. Bankruptcy was inevitable—the largest to that point in American history. And when no real buyers seemed to materialize, it looked like Iridium would go down as just a “science experiment.”
That is, until Dan Colussy got a wild idea. Colussy, a former head of Pan-Am now retired and working on his golf game in Palm Beach, heard about Motorola’s plans to “de-orbit” the system and decided he would buy Iridium and somehow turn around one of the biggest blunders in the history of business.
In Eccentric Orbits, John Bloom masterfully traces the conception, development, and launching of Iridium and Colussy’s tireless efforts to stop it from being destroyed, from meetings with his motley investor group, to the Clinton White House, to the Pentagon, to the hunt for customers in special ops, shipping, aviation, mining, search and rescue—anyone who would need a durable phone at the end of the Earth. Impeccably researched and wonderfully told, Eccentric Orbits is a rollicking, unforgettable tale of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 business failure, the 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 and one of the greatest deals of all time.
2020年7月3日 想读 @songma推荐:去年我读过的最佳商业书籍,详细讲解了人类航天史,铱星宏大精巧的设计,冷战传奇的发射计划,国际组织大公司官僚斗争,和商业精英坚守价值扭转局面的勇气和能力。无中译本。
English 宋妈推荐 管理
政治哲学与幸福根基 豆瓣
Political Philosophy 所属 作品: Political Philosophy
8.7 (23 个评分) 作者: [英] 戴维·米勒 译者: 李里峰 译林出版社 2013 - 5
我们应该如何共同生活于社会之中?我们究竟为何需要政府?社会正义意味着什么?至善的现实政治真的只能是海市蜃楼吗?这些问题离我们并不遥远,每个人都需要考虑,因为它们关系到我们的人生幸福之根基。打开《政治哲学与幸福根基》,它将带你进入对于这些问题的追问与探索。
行文简洁,可为广泛的人群所理解,论题综合性强,是对许多有争议的重大问题的一个可靠导言……
——英国赫尔大学政治学理论教授 帕雷克勋爵
政治的历史与边界 豆瓣
Politics: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所属 作品: 政治的历史与边界
8.1 (17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肯尼思·米诺格 译者: 龚人 译林出版社 2013 - 1
在这本叙述周详而又引人入胜的著作中,肯尼思•米诺格探讨了从古代世界到20世纪的政治发展过程。作者力图引导读者去思考如下问题:政治体制为何演进不止?政治如何在我们的社会中生发权力、保障秩序?民主是否一直有利无弊?21世纪的政治又将有何变迁?
米诺格将政治的脉络与细节娓娓道来,他是叙述这一主题的绝佳人选。
——《卫报》 尼古拉斯•莱扎德
从这本书中我们不难读出如下六点:政治就是政治、专制就是专制、古代就是古代、现代就是现代、民主就是民主,而未来就是未来。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毛寿龙
两头蛇 豆瓣
所属 作品: 两头蛇
作者: 黄一农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 8
在明末奉天主教的士大夫当中,以被称作“三大柱石”的徐光启、李之藻和杨廷筠最出名,相关的研究也因此较多,故本书乃选择17世纪另一些奉教士人(成启元、瞿汝夔、许乐善、张赓、王徵、魏学濂、孙元化、韩霖、严谟、夏大常、鲍英齐等)和皇亲内臣(如永历朝中之两宫太后、皇后、皇子慈炫、太监庞天寿等)做为主轴,尝试探索这一代天主教徒奉教的因缘、心态与历程,并析究他们如何运用其人际网络以扩张西学和西教的影响力,及其在面对天、儒矛盾时如何自处。此外,亦旁涉明清之际一般士大夫与教会中人的交往情形,希望能对西学、西教在中国社会的影响层面亦有所掌握。
本书资料翔实,且迭有新史料被发现,从而使书中对有关入和事的考证相当精实,在此基础上所发议论也新见迭出,十分精彩,是一部在观点、材料与研究方法上都有创新的学术力作。
为什么是英国 豆瓣
作者: 刘为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9 - 3
本书为英国史专业学者刘为,以“有限政府为何起源于英国”为主题撰写的小书。从欧洲文明的边缘岛国,到现代国家秩序的楷模,中世纪的英国经历了什么?作者刘为告诉我们,有限政府起源于英国,从某种程度来讲是一场幸运的意外。彼时英国独特的军事际遇、政治体制与社会法权基础一起,共同促成了英国有限政府的诞生。本书将通俗的文笔与专业的分析完美结合在一起,上一页还在讲西班牙无敌舰队扬帆出海,下一页便转向对宪政与民主内在关联的分析。事件、制度、原理,作者从未忽视任何一个有助于主题阐释的面向,但是它们全都能够在一本小册子中得到最和谐的贯通。
现代欧洲史(全6卷) 豆瓣
作者: [美] 费利克斯•吉尔伯特(Felix Gilbert) / [美] 尤金•赖斯(Eugene F. Rice)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 纸间悦动 2016
从文艺复兴到欧盟,全面讲述欧洲500年文明发展历程。美国历史学会首位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主编,近10位学术领袖再版修订,史学大家写给普通读者的6卷本欧洲通史。读懂现代欧洲的必备入门读物,欧美高校沿用50年的殿堂级教科书。不论是学生党、考研族,还是历史爱好者,你想要了解的欧洲全在这里。
———————————————————————————————————
【01 早期现代欧洲的建立1460—1559 】
新与旧的碰撞,初现欧洲文明雏形
【02 宗教战争的年代1559—1715 】
宗教纷争,打开通往现代世界的大门
【03 18世纪的欧洲——传统与进步1715—1789 】
18世纪的欧洲如何成为最有活力的地区
【04 革命的年代1789—1850】
双元革命,开启欧洲主导世界的新里程
【05 民族主义与改革的年代1850—1890 】
全球扩张与欧洲辉煌
【06 欧洲时代的终结,1890年至今(上下) 】
巨变,从辉煌走向终结
———————————————————————————————————
【套装简介】
《现代欧洲史》是诺顿出版公司的经典权威欧洲史系列,全书共6卷7册,基本涵盖从文艺复兴到21世纪欧洲历史的各个方面。从20世纪70年代出版以来,便成为欧洲史领域的典范之作,是读懂现代欧洲的必备入门读物,欧美高校沿用近50年的殿堂级教科书。
《现代欧洲史》(全6卷)最初是由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所发起的欧洲史研究项目,由美国历史学会首位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费利克斯•吉尔伯特担任主编,汇集了三代欧洲史研究领域的学术领袖进行分册创作和修订。从第一卷开始创作至今,这套丛书共再版十余次,在传统的观点过时或不恰当的时候,便会吸纳新的史料和研究成果,提供一些新颖的解读。该系列涵盖历史时期广泛,被奉为现代欧洲史的经典奠基之作。
【分卷简介】
《早期现代欧洲的建立1460—1559》是“现代欧洲史”系列的第1卷,主要讲述欧洲从中世纪向近现代世界过渡的历程。
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后,欧洲进入了多事之秋。在长达100年的时间里,欧洲面临着从中世纪向现代世界的过渡。在这个新与旧激烈碰撞的时代,欧洲经历了技术、军事、经济、政治以及文化领域的深刻变革,初步建立了现代文明的雏形。
15至16世纪中叶,印刷术的发展迎合了新兴市民阶层对知识和启蒙教育的需求,文艺复兴在欧洲艺术和文化领域掀起高潮,航海技术的突破推动着地理大发现与海外冒险。在军事领域,欧洲迎来了火药时代,新型战争要求统治者垄断军事权力,这影响了早期现代国家的形成。与此同时,商人阶层和资本企业的急速成长不断冲击着封建社会的内部结构,而宗教改革则带来了遍布欧洲大陆的信仰危机。
《早期现代欧洲的建立1460—1559》生动刻画了当时欧洲社会的全景,以及早期现代欧洲所经历的种种变革。这些变革对欧洲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们改变了欧洲同其自身过去的关系,也影响了即将到来的现代世界。
----------------------------------------------------
《宗教战争的年代1559—1715》是“现代欧洲史”系列的第2卷,描绘了16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初欧洲社会的全景图,宗教纷争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
与世界绝大部分地区相比,16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初的欧洲显得与众不同。从马丁•路德改革以来,基督教世界陷入动乱,到了1618年,这场动乱引发了“三十年战争”,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被卷入其中。欧洲被推向权力纷争的顶峰,在此后一个世纪里,先后经历了新教革命、九年战争和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宗教战争成为欧洲社会的常态,而在“常态”背后,欧洲政治、经济与科学技术取得了破旧立新的成就。这一时期世俗权力发生变革,西班牙老牌帝国衰落,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国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在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独立的主权国家正孕育其中。在北欧和东欧,瑞典和俄国努力加入欧洲体系,成为影响欧洲格局的重要力量。
在经济和科学技术领域,重商主义、价格革命将资本主义推上风口,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人为欧洲带来了科学革命,文化艺术也进入了黄金时代。这些变革最终为欧洲打开了通往现代世界的大门,我们今天看到的欧洲世界,基本也在这段时期形成了。
----------------------------------------------------
《18世纪的欧洲:传统与进步 1715—1789》是“现代欧洲史”系列的第3卷,主要讲述18世纪的欧洲如何成为当时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地区。
18世纪是欧洲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从文艺复兴时期到17世纪晚期,欧洲完成了全面转型,到了18世纪,欧洲逐渐发展为当时世界最有活力,同时也最有影响力的文明地区。
18世纪,欧洲人已经开始在世界各地投资。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等国建立了连接大西洋和各个大陆的贸易网络,亚洲、非洲和美洲成为他们的商品市场和原材料供应地。发达的海外贸易反哺了国内经济,欧洲国家有足够的实力来提高国民生活水平,人口也得到快速增长。18世纪虽然有时农业歉收,但是饥荒带来的高死亡率明显下降,贫困、犯罪等社会问题也得到有效控制。
启蒙运动与政治文化也是这一时期格外引人关注的主题。启蒙运动为欧洲带去理性精神,改变了城市精英的知识体系与公共生活方式。它还对政治领域造成深远的冲击,孟德斯鸠、伏尔泰和卢梭的政治理论使欧洲人第一次开始思考,政治对普通人和精英阶层来说分别意味着什么?从启蒙时代开始,欧洲逐渐由早期现代向现代过渡。
----------------------------------------------------
《革命的年代 1789—1850》是“现代欧洲史”系列的第4卷,主要讲述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影响下的19世纪欧洲。
19世纪的工业革命深刻改变了现代欧洲的面貌。工业经济显现出农业经济无法比及的活力,拥有土地的传统贵族走向没落,取而代之的是工业资本家,他们成了现代欧洲的精英阶层。新型社区改变了人们的家庭生活,居住环境虽然改观,但是自然环境却被破坏得面目全非。总之,生活在19世纪的欧洲,意味着生活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工业体系之中,触目可见的是最雄厚的资本、最丰富的产量还有最庞大的野心。
与工业革命同时发生的,还有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这场革命给欧洲几乎所有地区带来了现代民主制度,个人权利、代议制政府、对新型国家的忠诚等理念赋予欧洲人新的精神内涵,其影响深远甚至波及欧洲以外的其他地区。正因为如此,法国大革命与工业革命也被称为“双元革命”,它们共同开启了欧洲主导世界的新里程。
----------------------------------------------------
《民族主义与改革的年代 1850—1890》是“现代欧洲史”系列的第5卷,主要讲述19世纪下半叶欧洲开始帝国主义扩张的进程。
1848年的革命清除了欧洲保守主义的极端支持者,取而代之的是一批新的政治家,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拿破仑三世。他作为民族革命初期的主要发起者,希望重建法国在欧洲大陆的统治地位,但是却被俾斯麦操控下的德意志帝国击败了。德意志于1871年取得政治统一,之后开始了军事扩张。在首相俾斯麦的纵横捭阖之下,德国与俄国、奥匈帝国建立同盟体系,这一体系不仅揭开了19世纪下半叶欧洲国家在和平时期缔结秘密条约的历史,而且主导了“一战”前夕的欧洲国际关系格局。
民族革命也推动了这一时期的帝国主义扩张。新兴的民族国家刚一独立,就被卷入帝国扩张或者反抗帝国扩张的浪潮。德国、意大利与英法俄在非洲、亚洲和美洲争夺殖民势力范围,在不到半个世纪里,他们几乎控制了这些地区所有未开发的土地,最终建立起称霸全球的欧洲辉煌。
----------------------------------------------------
《欧洲时代的终结,1890年至今》是“现代欧洲史”系列的第6卷,主要讲述1890年以来,欧洲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冷战,最终建立欧盟的全部历程。本卷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从1890年讲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下册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讲到21世纪全球化进程中的欧洲。
【上册简介】
19世纪末,欧洲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率先成为富有、强势的现代文明地区。它建立了横跨亚非的铁路系统,推动着现代政治理念的变革。欧洲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他们希望将资本势力和欧洲精神传播到世界各地。从19世纪90年代到“一战”爆发前的数十年间,欧洲辉煌达到了顶峰。
尽管欧洲在全球确立了前所未有的主导地位,但是凝聚欧洲社会的力量却逐渐衰弱。欧洲内部出现了新的矛盾,国内工人运动高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难以调和。国家之间贸易摩擦、军事竞赛不断,这些因素导致20世纪的欧洲动荡不安。
在国际关系方面,欧洲接连陷入一系列外交危机。一方面,德国冲向“阳光照耀之地”的扩张政策迫使英法俄重新调整外交战略。另一方面,奥斯曼帝国日渐衰微,七大国都想瓜分它的帝国遗产;而巴尔干的权力真空局面构成了国际冲突的又一支催化剂。从第一次摩洛哥危机到波斯尼亚危机,再到巴尔干战争,欧洲不可避免地滑向了世界大战的边缘,欧洲的辉煌时代从这里走向了终结,而欧洲人将在“一战”的惊悚与伤痛中迎来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下册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元气大伤,各国经济凋敝,社会秩序混乱。欧洲的国际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世界中心”。冷战开始后,欧洲在美苏对抗中分裂为东西两个阵营,几百年来第一次,欧洲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变成了夹在美苏之间的一块摇摆地带。
20世纪50~60年代,欧洲出现短暂的繁荣热潮。195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标志着西欧走上经济合作和一体化进程。同一时期的东欧发展相对落后,但是各国都在努力摆脱斯大林体制的控制。从匈牙利“十月事件”到布拉格之春,政治巨变已经悄然到来,直至1991年苏联解体,欧洲最终结束了分裂对立的局面。
新时代的欧洲扩大了政治与经济合作基础,“欧洲共同体”开始取代传统意义上的“欧洲”,拥有更强的凝聚力。进入21世纪以后,人口迁移、难民、气候变化和恐怖主义成为新欧洲面临的主要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进程中,欧洲人不得不重新思考“欧洲应该成为谁的欧洲?”
———————————————————————————————————
【编辑推荐】
1、 6卷本欧洲通史,完整讲述欧洲500年文明兴衰历程。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到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冷战与欧盟……你想要了解的欧洲历史全在这里。
2、 读懂欧洲的必备入门,欧美高校沿用50年的殿堂级教科书。自初版以来距今约50年,新老两代美国人通过这套书读懂欧洲。
3、 美国历史学会首位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费利克斯•吉尔伯特主编,3代学术领袖再版修订,强大学者阵容保障权威经典品质。
4、 再版修订,全新问题,全新解读。针对半个世纪里欧洲史研究领域的新成果,以及读者感兴趣的新的话题,《现代欧洲史》系列进行了全新修订,例如印刷术与出版审查,城市精英与中产阶级,18世纪欧洲人的政治生活方式,冷战时期的欧洲国际关系格局等。
5、 既适合考研族、学生党、教师,也适合更广大普通读者的欧洲史入门读物。
制造汉武帝 豆瓣
所属 作品: 制造汉武帝
7.8 (13 个评分) 作者: 辛德勇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10
本书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文中用较大篇幅对田余庆先生的名篇《论轮台诏》进行回应,否定汉武帝晚年政策转向的史学定论;二、从史源学研究和后现代史学解构的方法出发,论述司马光对汉武帝晚年政治形象的塑造,指出其所依据的史料《汉武故事》等存在严重问题,并指出《通鉴》不能作为研治秦汉史的一般史料使用。
此心光明 豆瓣
作者: 杨东标 作家出版社 2014 - 7
责任编辑荐语:
王阳明,今人不可不知的明朝第一能人,文武全才的一代圣贤。本书史实确当,文采斐然,读来酣畅而欲罢不能。
文史专家 王春瑜:
江南多才俊,杨东标先生即异军突起者。身为剧作家,而言必有据,网罗故实,无征不信,文如江河,一泻千里。如此文史兼备之作,乃读者之幸。
文学专家 张水舟:
一个被历史尘封数百年的人物,为什么至今依然有着感人的魅力?本传生动地刻画了一生如何“致良知”、怎样在命途多舛的苦难折磨中日益完善自我人格的王阳明形象,读来肃然起敬。
从大都到上都 豆瓣 谷歌图书
所属 作品: 从大都到上都
8.4 (65 个评分) 作者: 罗新 新星出版社 2017 - 11
生动还原八百年前元朝两都间辇路的真实面貌,一本多角度的历史大散文。
一座历史名城大都(今北京)和一颗草原明珠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由这条路相连。
这条路尘封了八百年,当年皇帝仪仗浩浩荡荡、溪流清澈、青草茂美、骏马奔腾。如今已是沧海桑田。八百年前的辉煌,隐没在 平凡的村庄和深山荒草间。
这条路是元代的辇路,是皇帝往返两都之间的专属性道路,设有十八处纳钵。
这里是山川的终点,草原的起点,贯穿长城内外,是自古以来从蒙古高原进入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
享受历史的丰富,探寻生命的意义,重新发现中国。
北大教授罗新,一位中国中古史和中国古代边疆民族史的专家,在华发之年,自北京健德门启程,沿着古代辇路北行,经龙虎台,过居庸关,行黑谷,越沙岭,背着行囊,徒步穿越北京、河北的重叠山谷,进入内蒙古草原,不畏烈日、暴雨、尘土飞扬、山路艰辛,穿行于田垄与山谷间,一步一步走完了从健德门到明德门的四百五十公里山川河流,抵达上都,完成了他十五年前的夙愿。
“我,作为一个以研究中国历史为职业的人,真了解我所研究的中国吗?我一再地问自己。”
作者的叙述平静从容,充满古典气息,给人以思想的启迪,美的享受,读来欲罢不能。在作者的讲述中,历史与现实交错,呈现出迷人的色彩。
大历史与个人小历史在书中错落交汇。
在这条路上,一边是历史,一边是现实。一边是遥远的史书上的沧桑印迹,一边是近处几十年的悲喜人生。年少时不为人所知的暗恋,三十年前的半途而废的远足,二十年前暴风雪中被倒提双脚走出黑松林,风华正茂的女学生突然离世,浅淡之交故人的神奇失踪,记忆里一朵牵牛花的摇曳,都因某一地点某一场景,在路上被恍然忆起。作者五十年的人生,也零星散落在这条徒步之旅上。
后工业时代,当时间和空间被压缩得几乎不值得测量时,徒步是对主流的抵抗。
本书汇集了许多的旅行家对于徒步的思考和意义。所引用的国外旅行家的段落,几乎都出自作者的优美译笔,且金句叠出:
“挣扎多年以后,我们明白了,不是我们成就了旅行,而是旅行成就了我们。”
“旅行就好比婚姻,如果你以为你能加以控制,那必定大错特错。”
本书配以精美手绘插图,以及手绘地图,生动表现沿途历史遗迹和人文风貌。
北上 豆瓣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北上
作者: 刘统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 9
红军长征途中,在北上和南下的战略抉择上,党中央与张国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毛泽东称之为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
本书权威、客观地解读了这段隐晦的历史,生动讲述了许多震撼人心的细节。1935年6月懋功会师后,红一、四方面军在荒凉的松潘草地分道扬镳,党中央和红军一部走出草地,开赴抗日前线;张国焘则另立中央,他率领的部队接连遭遇了南下失利、三过草地、西路军失败等重大挫折,党和中国革命的事业也多次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毛泽东对当年与张国焘的斗争一直念念不忘,当时的冲突主要集中于红军的战略抉择:张国焘下令南下,毛泽东力主“北上”。后来的历史进程雄辩地证明了,只有“北上”才是正确的和富有远见的决断。
東京審判 豆瓣
東京裁判 所属 作品: 東京審判
作者: 日暮吉延 译者: 黃耀進 / 熊紹惟 八旗文化 2017 - 3
打破中國狹隘視角,首次引進日本內部視點
東京審判――史上首次戰爭罪犯審判的全景和真相
.東京審判究竟是「文明的制裁」還是「勝者的報復」?
.同盟國在如何起訴、又如何處置均有歧見,內部有哪些政治盤算?
.為什麼不起訴天皇?二十八名甲級戰犯如何定罪、又為何釋放?
.東京審判和紐倫堡審判有何不同之處?為什麼不實施第二次東京審判?
.靖國神社合祀為何風波不斷?東京審判究竟給日本帶來什麼樣的結果?
◎華文世界首次引進日本內部論點的東京審判
全面、翔實、冷靜、實證。從東京審判的結構如何確立、同盟國如何起訴、為何不起訴天皇、日本如何因應,到如何撰寫判決、為何未實施第二次東京審判、如何釋放戰犯――尤其是甲級戰犯,以及審判對日本的意義究竟是什麼,一一呈現日本這個戰敗國家被審判的全景。
◎這是一場「文明的審判」,還是「勝者的審判」?
在戰後的日本,較之於被審判的當時,屈辱感反而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加強,對於審判的意見也激烈分化。而伴隨著民族主義、意識形態、感情和道義等糾纏的議題,這兩者已經化為難以和解的「價值對立」。本書的作者又是如何看待審判呢?
◎打破中文世界對東京審判的刻板印象
在中文世界裡,對東京審判似已蓋棺論定,幾乎聽不到異議的聲音或討論的空間,也缺少對東京審判基於「事實」的冷靜且實證的研究,從而一般讀者形成一種刻板和偏見印象,自居正義,把審判、甲級戰犯、懲罰軍國主義者符號化和簡化。也很少深入思考審判究竟為日本帶來了什麼樣的「結果」:民主化和安全保障。
特別推薦
★★本書榮獲三得利學藝獎(思想.歷史部門)★★
★★東京審判研究第一人――「日暮吉延」權威之作★★
★★知名歷史學家保坂正康盛讚:「東京審判過後六十年,『歷史』所殷殷期盼的書終於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