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
采桑子 豆瓣
所属 作品: 采桑子
8.3 (23 个评分) 作者: 叶广芩 北京出版社 2009 - 1
《采桑子》是一部讲述民国以来满族贵胄后裔生活的长篇小说,是一幅描摹人物命运、充满文化意蕴的斑斓画卷,是一曲直面沧桑、感喟人生的无尽挽歌。清已降,大宅门儿里的满人四散,金家十四个兄妹及亲友各奔西东:长子反叛皇族当了军统,长女为票戏而痴迷;次子因萧墙之祸自尽,次女追求自由婚姻被逐家门……  一个世家的衰落,一群子弟的遭际,形象地展现了近百年间中国历史的风云、社会生活的变造与传统文化的嬗变,令人思绪绵绵。
“采桑子”本为词牌,此书名借用之。满族著名词人纳兰性德所著《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曾被梁启超先生赞为“时代哀音”,称其“眼界大而感慨深”,此书亦然。写没落而不颓放,叹沧桑终能释怀,娓娓道来,不瘟不躁,实有大家遗风。其“京味”,较之一般“京味小说”更为浓郁、醇厚,是从生活深层涌流出来的上层老北京的情趣与意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金粉世家(上下) 豆瓣
所属 作品: 金粉世家(上下)
作者: 张恨水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1 - 4
◎ 推荐语
张恨水先生经典之作最唯美的收藏本
凄美爱情+豪门盛衰+世态人情
◎ 内容简介
《金粉世家》以国务总理小儿子金燕西与平民女子冷清秋从自由恋爱、结婚到离弃的悲剧为主线,极写豪门盛衰和世态人情,堪称经典之作,至今读来仍有着不朽的艺术魅力。
京华烟云 豆瓣
所属 作品: 京华烟云
7.9 (70 个评分) 作者: 林语堂 译者: 张振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7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并题献给“英勇的中国士兵”,英文书名为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是它转译为中文后的书名,也有译本将本书译为《瞬息京华》。林语堂原本打算将《红楼梦》译作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因故未能译成,此后决定仿照《红楼梦》的结构写一部长篇小说,于是写出了《京华烟云》。
小说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观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等历史事件,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京华烟云》自1939年底在美国出版后的短短半年内即行销5万多册,美国《时代》周刊称其“极有可能成为关于现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经典作品”。
2012年9月2日 已读
电视剧瞎改!有些人物和情节与《红楼梦》类似,看时有些别扭。有时会感觉作者写书有偷懒的嫌疑。喜欢姚老爷子。木兰明明就精神出轨嘛,有点太理想化了,没啥好值得追捧的。反而更加喜欢莫愁。红玉和曼娘那两段很动人。荪亚和木兰的危机很写实。
中国名著 家族 小说
豆瓣
所属 作品:
9.1 (7 个评分) 作者: 巴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 9
《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是巴金的代表作。这部现实主义的长篇巨制,描写了一个封建大家族的没落分化过程,鞭挞了封建家族制度及其伦理道德,同时歌颂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和抗争。
2011年9月1日 已读
读了两次才完成的作品。先是只看了鸣凤投湖和血光之灾。后来看到师傅也在看,就拿出来再读才一气呵成的。
中国名著 家族 小说
红楼梦(上下)-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豆瓣
作者: 曹雪芹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 8
《红楼梦(上下)》主要内容:书摘中的第一个“*”表示:左右结构:(革;四;王)组成。
第二个“*”表示:上下结构:(艹;脊)组成。
2011年8月30日 已读
博大精深。高中看过3遍,每一遍都有新的体会。改变我性格的书籍。当时书店里只有这个版本了,看在出版社还不错的份上就买了。
中国名著 家族 小说 红楼梦
金粉世家 (2003) 豆瓣 TMDB
所属 电视剧集: 金粉世家
8.1 (252 个评分) 导演: 李大为 演员: 陈坤 / 董洁
金燕西(陈坤 饰)是北洋军阀内阁总理金铨(寇振海 饰)的七儿子。白家小姐白秀珠(刘亦菲 饰)出身名门,对金燕西情有独钟。燕西一方面忍受不了白秀珠的小姐脾气,另一方面他知道金家与白家都有激烈的权力冲突,所以对白秀珠爱理不理。
直到他偶遇了出身寒微的女学生冷清秋(董洁 饰),燕西对清秋一见钟情,继而展开了激烈的追求。自由恋爱的新思潮跟封建传统观念产生了冲突,克服了一切困难后,燕西还是跟清秋结婚了。白秀珠深感不甘,一场三角情感的纠缠就此开始。
婚后的清秋深觉嫁入豪门的不易,钩心斗角的事情让本来单纯的她倍感压力,与丈夫的处事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分歧。最后面对燕西的出轨,清秋心灰意冷……
雷雨 豆瓣
所属 作品: 雷雨
9.5 (11 个评分) 作者: 曹禺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 5
《雷雨》具有一种诗意之美。这不单单得自文辞的优美,许多段落被人们反复背诵,也不仅是得自剧中人物诗意的性格,或者也可以说,是所有这一切,包括舞台提示,角色分析,汇总而后升发出的一种形而上的气质和品位。历来有研究者将《雷雨》定义为“诗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