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头脑特工队2 (2024)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Eggplant.place
Inside Out 2
7.8 (473 个评分) 导演: Kelsey Mann 演员: Amy Poehler / Maya Hawke
其它标题: Inside Out 2 / 玩转脑朋友2(港)
莱利(凯特林·迪亚斯 Kaitlyn Dias 配音)逐渐适应新城市后,乐乐(艾米·波勒 Amy Poehler 配音)、忧忧(菲利丝·史密斯 Phyllis Smith 配音)、怒怒(刘易斯·布莱克 Lewis Black 配音)、怕怕(托尼·海尔 Tony Hale 配音)和厌厌(莉萨·拉皮拉 Liza Lapira 配音)的“脑内生活”也波澜不惊,直到新情绪焦焦(玛雅·霍克 Maya Hawke 配音)从天而降,发掘心中未知的角落,一起感受喜怒哀乐,五味陈杂的百变情绪。
2024年8月22日 看过
每部都是很小的事件脑内剧场,很赞!我就是焦虑长期占据中控台。
动画 心理学 美国
福格行为模型 豆瓣 Goodreads
Tiny Habits 所属 作品: 福格行为模型
8.6 (29 个评分) 作者: [美]B.J.福格(BJ Fogg,PhD) 译者: 徐毅 湛庐文化/天津科技出版社 2021 - 10
在这本书中,福格博士亲自拆解了他提出的福格行为模型,揭示了驱动人类所有行为的3个关键要素,解析了每一个要素在驱动人类行为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激发每一个要素以更好地推动行为改变的有效方法。此外,福格博士还给出了让福格行为模型更好地发挥作用的两个方法,通过设计情绪来设计行为,通过打造高频率小成功让小改变自然生长。
本书不仅能够帮助人们毫不费力地养成好习惯,也能够指导人们成功对抗坏习惯;不仅能够帮助个人实现改变,也能够帮助群体直面挑战。只要掌握福格行为模型的精髓并加以灵活运用,每个人都能够轻松改变自己的工作与生活,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
本书给出了福格行为设计工具箱,包含15种人生情景与挑战、300个微习惯配方、100种庆祝方式,手把手地教你减重、减压、改善睡眠质量、摆脱坏习惯、提升效率……
医治受伤的自信 豆瓣
7.3 (12 个评分) 作者: [法]弗雷德里克•方热 译者: 王资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2016 - 8
>自信是我们人格的一大基本元素,
>自信的缺失或扭曲,会让我们在为人处世上疑虑重重,
>给我们带来情感和生活上的伤痛,
>使我们害怕做错事、 害怕被论断、 害怕爱别人、 害怕被爱……
>最终,降低了我们的生活质量。
本书旨在帮我们从自信受伤导致的恶性循环中释放出来,
以教学的方式介绍了诸多简便而易行的心理治疗方法,
这些方法为世界各地的心理专家广泛采用,
其科学性和有效性都已被证实,
我们将从中学会更爱自己,学会勇于行动,
学会敢于在他人面前坚立自己。
翻开这本书,我们将踏上一段确切有效的治愈之旅!
依恋与亲密关系 豆瓣
Hold Me Tight:Seven Conversations for Lifetime of Love 所属 作品: 依恋与亲密关系
作者: [加] 苏·约翰逊 译者: 黄志坚 / 李茜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8 - 4
先贤哲人自古讴歌爱情,“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人谁个不善怀春”。然而,一旦恋爱中的两个人步入平淡期,互不理解,甚到争吵冷战便不期而到。事实上,此时伴侣之间的爱恋依旧是主旋律,只是熟悉的两个人,期待对方更多的理解,才造成了关系的紧张。
在本书中,作者呈现了伴侣互动中经常会出现的种种恶性循环,并给出如何走出这种不良互动泥淖的良方。不断实践,便可以让爱情保鲜,让婚姻美满。原来,我们不必煞费苦心地提升争辩技巧,也不需分析童年创伤,更不必为创造浪漫而大费周折;我们需要的是认清我们与伴侣之间的情感依恋部分,能够敞开心扉,懂得互相理解与回应。作者将伴侣需要做的事情归纳为辨识魔鬼式对话、寻找伤痛之处等七种对话方式,这便是本书对话的核心内容。
本书不仅适合于夫妻、伴侣提升生活质量,也适用于个体咨询师和家庭婚姻咨询师帮助自己的来访者看到其伴侣互动中发生的事情,从而提升关系。
安静 豆瓣
Quiet: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in a World That Can't Stop Talking 所属 作品: 安静
8.3 (19 个评分) 作者: 苏珊•凯恩 译者: 高洁 中信出版社 2012 - 9
这个世界,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内向者。相对于交谈,他们更喜欢聆听,相对于参加喧嚣的聚会,他们更倾向安静的阅读;他们致力于创造却不愿自我推销;他们宁愿一个人独立工作也不喜欢加入到小组的头脑风暴之中。虽然,他们常常被贴上“安静”的标签,但我们必须承认,他们为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梵·高的向日葵到个人电脑的发明等等。
《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充满激情,既有给人深刻印象的研究,也有深入人心的真人真事,它向读者们展示了内向者是如何戏剧性地被低估,揭示了在这个错误的过程中世界失去了什么。作者带领读者从戴尔·卡内基的出生地到哈佛商学院,从托尼·罗宾斯的研习班到福音派大教堂,追溯20世纪外向理想型如何崛起,并探索其久远的影响。作者还采访了那些张扬、热情的美国学校里格格不入的亚裔学生,她质疑美国商业文化的主流价值观,认为在这样的价值体系中,创造力会因强制性合作而被抹杀,内向者的领导潜质也会被忽略。她运用了最前沿的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研究成果揭示外向者和内向者之间的惊人差异。
也许,最鼓舞人心之处在于,她向我们介绍了那些“外向行业”里的内向成功者--从一个演说之后需要沉浸在孤独中为自己充电的大学教授,到沉静地构思有效问题、打破销售记录的推销员。最终,她为每个人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从如何处理内向者、外向者之间的“矛盾”,到如何引导一个内向的孩子在需要的时候做一个“伪外向者”。《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拥有神奇的力量,可以改变我们对待内向者的固有看法,同样,也会让内向者重新审视自我。
2023年12月22日 已读
内外向其实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只要没有自以为是的大人带着自己主管价值观判断强行纠正。
还在别扭的内向人,和有与自己性格相反的另一半和孩子可以参考学习一下亲密关系沟通方式和育儿方式。愿意打开这本书的外向人,都已经迈出了正确的一步了。
性格非常复杂,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内向和外向之间也是相互流动的。幼年时的超级大e人现在其实非常享受能以i人的方式学习、工作、独处,又未失去需要表现e时的演讲、社交技能。开始学习尊重自己感受,选择愿意去的社交活动,不必强行“合群”,这才是真正的自由。
心理学 美国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豆瓣
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 所属 作品: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8.6 (201 个评分) 作者: [美]洛莉·戈特利布 译者: 张含笑 果麦文化/上海文化出版社 2021 - 7
这是一位心理治疗师的回忆录,讲述了发生在诊室中的故事。在这个小小的密闭空间里,人们会展现出最真实、最脆弱的一面;也是在这里,人们获得了陪伴和倾听,也获得了宝贵的觉察、成长与改变。

在书中,我们会看到四个来访者的故事,他们是:

一个四十多岁、事业成功、自以为是,认为身边所有人都是蠢货的好莱坞制片人;

一个三十多岁、刚刚新婚就被诊断出患有绝症,时日不多的大学女教师;

一个六十九岁、离过三次婚,感觉孤独绝望,声称生活再不好转就要在七十岁生日当天自杀的老太太;

一个二十多岁、有原生家庭创伤和酗酒问题,在爱情中频频受挫的姑娘。

同时,书中还有第五个寻求帮助的人,那就是治疗师自己。她是一个单身的职场妈妈,四十多岁时遭遇失恋,几乎崩溃。有朋友对她说“或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于是她也给自己找了一位心理治疗师。当她切换到来访者的位置,坐到另一位心理治疗师的沙发上诉说自己内心的脆弱与悲伤,就更能感受到心理治疗为何具有治愈和改变的力量。

这本书从治疗师和来访者的双重视角展现了心理治疗的过程,让我们发现:无论身份背景有多相异,人类面对的烦恼其实都相通——爱与被爱、遗憾、选择、控制、不确定、死亡,这些都是我们身而为人必须共同学习面对的议题。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遭遇的切肤之痛和生命困境,都能在这本书中得到共鸣、找到希望。

本书是2019年美国众多媒体推荐的心理自助书——它荣登《纽约时报》《时代》《人物》《综艺》等媒体年度必读书榜单,是美国亚马逊当年度销售TOP10图书、哈佛商学院年度推荐图书,它的有声书版本也是当年Audible非虚构类有声书第一名。刚上市一个月,这本书就冲上了美国亚马逊图书总榜TOP100和《纽约时报》畅销榜;出版两年来,已经在全球授权了四十多个语言版本,总销量超过七十万册,并且正在拍摄电视连续剧,由曾出演《绝望主妇》的知名演员伊娃·朗格利亚担纲主演。

享誉全球的心理学泰斗、美国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终身荣誉教授欧文·亚隆为这本书写下推荐语:“我读心理治疗的书超过半个世纪了,但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书:这么大胆、这么直白、这么多好故事,又这么深刻而引人入胜。”

国内知名心理学家李松蔚为这本书担任专业审校,并写下推荐序:“读这本书的过程,就是在灵魂的方寸之地一寸寸探索。越往下,越是晦暗幽深,于无声处听惊雷。”
2024年6月21日 已读
看一个“破碎”的“我”如何“拯救”n个破碎的“你”的心理治疗师手记。非常真诚地分享,剖白“医者难自医”。作者也经历了医学厌女(详见“徘徊的子宫”一章)完全可以拍成剧集的动人故事,好几次泪目鼻塞。
心理学 美国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豆瓣 Goodreads
Counselling For Toads: A Psychological Adventure 所属 作品: Counselling for Toads
8.0 (533 个评分) 作者: 【英】罗伯特·戴博德 译者: 陈赢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0 - 8
蛤蟆先生一向爱笑爱闹,如今却一反常态地郁郁寡欢,他一个人躲在屋里,连起床梳洗的力气都没有。朋友们非常担心他,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在10次心理咨询中,蛤蟆在咨询师苍鹭的带领下,勇敢地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逐渐找回了信心与希望……
这并不是一本写给孩子看的书,而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心理疗愈读物。出版20多年来,已成为英国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它基于TA沟通分析心理学的理论,讲述了一个抑郁症病人通过十次心理咨询,终于找回快乐和自信的全过程。在书中,可以看到心理咨询的倾听、共情、沟通技巧,也可以看到一个标准的心理咨询流程的模板。读者犹如亲临现场,体验心理咨询的每一个细节,见证疗愈和改变的发生。
在这本书里,作者借由蛤蟆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互动,探索了蛤蟆自卑、软弱、爱炫耀的个性与抑郁的情绪究竟来源于何处,让读者看到童年经历对人格的深刻影响,以及如何才能在心理上真正长大成人,独立、自信、充满希望地生活。
2021年11月30日 已读
关于愤怒和父母自我状态有共鸣。人生坐标和心理游戏的提法挺有意思。只是了解了自己就能解决问题,真有这么简单么,表示怀疑。
小说 心理学 英国
被忽视的孩子 豆瓣 谷歌图书
Running on Empty: Overcome Your 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 所属 作品: 被忽视的孩子
8.3 (28 个评分) 作者: [美]乔尼丝·韦布(Jonice Webb) / [美]克里斯蒂娜·穆塞洛 译者: 王诗溢 / 李沁芸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8 - 10
还记得你的童年吗?或多或少,每个人都记得点点滴滴的童年往事。
《被忽视的孩子》这本书会帮助你意识到童年时那些“没有发生”的事、那些你“不记得”的事,向你展现未发生之事的后果:掌控你生命的无形之力。
童年遭受的情感忽视,会长期损害你的自尊、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童年情感忽视”领域开创者韦布博士,20年来专注该领域的咨询和研究,深度结合依恋理论和情商理论,撰写出这部开创性作品,帮你逐步掌握童年未能培养的情感技能,走出情感真空,与他人和世界重建情感连接。为父母提供有效方法,终结代际恶性循环,抚育出情感成熟的孩子;为咨询师提供有效工具,帮助存在童年情感忽视问题的来访者。
臣服实验 豆瓣
The Surrender Experiment: My Journey into Life’s Perfection 所属 作品: 臣服实验
7.8 (8 个评分) 作者: (美)迈克•A. 辛格 译者: 易灵运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1
★从隐居者到上市公司CEO,放手由生命掌舵的“臣服实验”,让他走出了令人惊叹不已的人生,不仅收获了世俗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和成功事业,亦得到了心灵的平静;
★《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冠军图书作者、奥普拉脱口秀节目受访者迈克•A.辛格讲述自己真实的传奇人生故事;
★享誉全球的心灵 导师迈克•A.辛格40年臣服实验中的心路历程,将会挑战你关于生活最顽固的认知,启发你向内探寻,以全然不同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生活;
★李一诺(盖茨基金会中国首席代表、“奴隶社会”公众号和一土教育共同创始人)含泪作序推荐;
★肖恩•埃科尔(哈佛幸福课的主要设计者,《快乐竞争力》作者)、杰克•坎菲尔德(《心灵鸡汤》系列策划者)、朱迪斯•欧洛芙(《正向能量》作者)等诚意推荐。
【内容介绍】
迈克•A.辛格,是世俗意义上极其成功的创业者和生意人,是瑜伽、冥想大师,是畅销书作家,在商业、艺术、教育、健康和环保等诸多领域均取得过耀眼成就:
他在佛罗里达密林深处创建了一处占地600英亩的静修社区“Temple of Universe”,该社区始于40多年前,今天已是久负盛名的瑜伽和冥想中心,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在自我发现之旅中来到这里感受内心的宁静;
他创办的第一个公司是建筑公司“Built with Love”,后来是 Medical Manager Corporation 的创办 CEO 和董事长,开发出全面改变了医疗管理行业的先进软件包;
Medical Manager Corporation在1997年上市,1999年就有超过10亿美元的估值,公司成就还被记入史密森学会的档案馆;
他写的书,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成为奥普拉最爱的书,在土耳其、巴西、西班牙、瑞士、日本、中国台湾、荷兰、丹麦、芬兰、波兰、意大利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出版,他由此成为无数读者的心灵导师;
…………
《臣服实验》将讲述这一切是怎么来的,讲述这40多年中辛格的内心历程。
讲述始于他20岁出头时,那时他还是一个经济学在读博士,只想在林中独居。
在一次深层次的灵魂觉醒后,辛格决定:放弃自我的偏见和喜恶,放手让生命本身来执掌人生之舵。亦即臣服于生命。
以仅有一次的人生为赌注的这场大胆实验,结果给他带来了40年的非凡之旅,让他走入生命之完美。
辛格将通过自己的讲述,带你看到一个人的痛苦、纠结、探寻、发现,以及最终的绽放。
你将发现,选择臣服之后,人生可能出现的种种奇迹。
【名人推荐】
看一本讲自我成长的书而看哭,对我来说是第一次。……看这本书,我经历了内心巨大的共鸣和情绪的起伏,经常忍不住流下泪水。……他在对“我”和“生活”以及“世界”的关系的不停探索中,从不自知到自知,从自知到对抗,从对抗到控制,从控制到放手,从放手到臣服。看这本书,你会看到一个生命的痛苦、纠结、探寻、发现和最终的绽放。这个过程,他叫作“The Surrender Experiment”(臣服实验)。
——李一诺(盖茨基金会中国首席代表、“奴隶社会”公众号和一土教育共同创始人)
现代荒原中一个孤独的声音,呼求着臣服,而非搏斗。在书中,作者告诉我们,臣服于生命并非意味着放弃梦想。
——肖恩•埃科尔(哈佛幸福课的主要设计者,畅销书《快乐竞争力》作者)
在最新著作《臣服实验》中,迈克•辛格以其典型的精确性和清晰性向我们揭示:日常生活——无论是处理俗务还是精神修习——可以让我们抵达生命那超乎想象的完满内核。这正是纷乱现世所亟需的实用技能。
——杰克•坎菲尔德(《心灵鸡汤》系列策划者)
迈克•辛格写下了他对于生命中“臣服”这种奇妙力量的美丽、动人记忆。凭着勇气、胆识和深思熟虑,他超越了现状而敢于信任生命,向它的终极完满臣服。
——朱迪斯•欧洛芙(《正向能量》作者)
只有那些最好的书才能清楚地解释“存在的人”(a human being)和“做事的人”(a human doing)之间的差别,并明晰这一差别何以如此重要。《臣服实验》正是这样一本书。鼓舞人心,满怀真诚,又极度引人入胜。
——迪恩•雷丁(心理学家,《意识宇宙》作者)
(正在采用) (你提供的)
不羁的灵魂 豆瓣
所属 作品: 清醒地活
作者: 迈克•辛格 译者: 曾早垒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0 - 5
不羁的灵魂:超越自我的旅程
迈克•A﹒辛格打开了我思维中全新的境界。通过《不羁的灵魂:超越自我的旅程》一书,我在心理上和智力上都对自己进行了全新而令人兴奋的挑战。这本书可能要读上好几遍,还要花上数小时来加以回味,但对于想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和真理的人来说,本书是不可错过的选择。”
——路易斯•齐瓦萨,美林证券高级副总裁,巴郎排名前15位的美国投资顾问
《不羁的灵魂:超越自我的旅程》一书,以其清晰实用的方式,向读者展示出如何达到人生的真正目标——自我实现。
——比克•若姆,热瑜伽的创始人,以及遍布全球的印度瑜伽学院的创始人
在本书中,你可以探寻到深层的精神灵性。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你看到无限制的,神圣的自我。如果你希望找寻到不受教条和规矩约束的本质的灵性,就读读这本书。
——萨曼•沙赫特•撒罗米拉比,《犹太人的情感》和《从衰退到智慧》的共同作者
东方还是东方,西方还是西方,但迈克•A﹒辛格用卓越的文字,告诉人们如何在精神追寻以及日常琐事里取得成功,为这两大伟大的传统架起了一座桥梁。弗洛伊德说生活充满了爱和工作。辛格用他卓越的口才,智慧,以及令人信服的逻辑,在这本卓越的书中展现出了这样的理念,这正是无私奉献的两极。
——雷•柯兹威尔,发明家,著有《灵魂机器的时代》,《起点迫近》等书
内容简介
每个人都会受到自己惯性思维、情绪,以及自身能量模式的影响,本书会带你深入了解自己,了解思维与情绪之间的关系,为你打开通往内心深处自由的那扇大门。不论你是第一次探寻自己的内心世界,还是已经将自己全身心都投入到了内心的旅程中,这本书都会提升你和自己,以及和周围世界的关系。
活在当下的勇气 豆瓣
作者: [日]岸见一郎 译者: 渠海霞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1 - 6
本书是日本作家岸见一郎继《被讨厌的勇气》《幸福的勇气》等“勇气系列”之后的又一新作。全书共分6讲,分别从“哲学能做什么”“如何获得幸福”“人际关系是烦恼之源”“从衰老和病痛中学习”“死亡并非终结”“活在当下”讲述了哲学在人生中的重要意义,获得幸福的方法,人际关系的处理,面对衰老、疾病和死亡的正确态度以及真实活在当下的重要性。
幸福的勇气 豆瓣
所属 作品: 幸福的勇气
7.7 (35 个评分) 作者: [日] 岸见一郎 / 古贺史健 译者: 渠海霞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7 - 5
《幸福的勇气》是“勇气两部曲”的下卷、完结篇。
同样以百年前著名心理学者阿德勒思想为核心,
以“青年和哲人的对话”故事形式展现。
在上次谈话的3年之后,青年已经辞去图书管理员工作,成为了一名小学老师。
但是再次出现在哲人面前的他,经历了许多现实(在工作当中)的摧残,对于当初的理想已经感到绝望了:“阿德勒的思想,在外面的世界没有意义。”
“猛药”级的哲学对谈,再度开始……
如果说《被讨厌的勇气》是地图,
《幸福的勇气》就是行动指南。
《被讨厌的勇气》探究“该怎么做,人才能获得自由?”
《幸福的勇气》探究“该怎么做,人才能变得幸福?”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一個諮商心理師與她的心理師,以及我們的生活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 A Therapist, HER Therapist, and Our Lives Revealed 所属 作品: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作者: 蘿蕊・葛利布(Lori Gottlieb) 译者: 朱怡康 行路 2020 - 4 其它标题: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
連心理師自己都要找心理師諮詢?!那他/她憑什麼能幫我?!
「在我擔任心理師的所有資格裡,最重要的一個是:我也是有血有肉的人。」

  ★上市首週強勢竄上亞馬遜網路書店總榜TOP 100;
  ★獲選亞馬遜書店年度書籍TOP 10,長踞心理勵志類前茅;
  ★囊括《O:歐普拉雜誌》與《人物雜誌》等眾多媒體選書;
  ★即將改編影集,將延請《慾望師奶》伊娃・朗格莉亞演出!

  每年找心理師晤談的美國人將近三千萬名——其中有些病人本身也是心理師。

  在這本書裡,作者蘿蕊・葛利布告訴我們:儘管她受過嚴格訓練,也具備心理治療執照,但她之所以能做諮商,最重要的憑據是——她同樣是人類的一員。當她的世界因為一次危機天翻地覆,她寫道:「我知道當一個人是什麼感覺」。於是,她開始和古怪、經驗豐富,但很不典型的心理師溫德爾晤談。

  同一段時間,葛利布自己則在治療一個自戀的好萊塢製片,一名才剛結婚就被診斷出末期癌症的女子,一個威脅生活景況一年內沒有好轉就要在生日當天自殺的老婦,還有一個二十多歲、老是跟不對的人勾搭的年輕人(此君連診間的人都要搭訕)。在葛利布探索病人的內心世界的同時,她也發現:她的病人苦苦糾結的問題,其實正是她自己向溫德爾求助的問題。

  *****

  生活,就像是在鋼索上危步,我們游移在愛與欲、意義與死亡、罪惡與救贖、恐懼與勇氣,以及希望與改變之間。葛利布以過人的智慧和幽默揭露我們的盲點,檢視我們掙扎時對自己和他人道出的真相和虛構。

作者除了是諮商心理師,亦長期為各大報章撰寫諮詢專欄,解答讀者們五花八門的疑難,這本著作不只帶我們一探諮商心理師的世界,看她如何幫助病人尋找答案,也看她如何在病人與同業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服下自己開出的藥方。本書坦率程度前所未見,充滿歡樂、刺激思考又處處驚喜,對人心的探索既深入個人內在,又合乎人類通性,勇敢訴說人之為人的意義,並對我們轉化生命的能力提出有趣而生動的觀察。

  ▎本書選句

  ►痛跟苦不一樣,人都有痛的時候,可是你不一定得那麼苦。……既然我死抓著受苦的感覺不放,我一定有從中得到什麼。

  ►文化壓力對女性的要求是言行得體,對男性的要求則是情感得體。女性通常會向朋友或家人吐露心事,可是當男性在晤談時告訴我他們的感受,我幾乎總是第一個聽他們講出口的人。

  ►自我苛責跟自我負責不同,後者應該像(禪學與心理學大師)傑克・康菲爾德說的那樣:「靈性成熟的第二個特質是寬厚,它的基礎是從根本處接受自己。」心理治療也一樣,我們追求的是自我同理,而非自我評價。

  ►很多人剛開始做心理諮商時,好奇的不是自己,而是別人,可是我們會再每次晤談時播下好奇的種子,因為心理諮商幫不了對自己不好奇的人。

  ►我們不會拉著病人直搗問題核心,我們只會輕輕推著他們靠自己走到那裡,因為最有力的真相——人最嚴肅看待的真相——是他們自己一點一滴領悟的真相。

  ►人只有沉默時能聽見內心的聲音。說話會讓人停在大腦層次,安安穩穩閃避情緒。沉默則像清垃圾,當你停止徒勞無益地拋話、拋話、再拋話,重要的東西會浮上表面。

  ►「洞見是心理治療的安慰獎」,這是我最喜歡的心理治療業箴言,指的是你就算聽過世上所有洞見,要是你回到現實世界時不做改變,洞見(和心理治療)就一點用也沒有。

來自媒體的肯定

  ►亞馬遜書店2019年度書籍TOP 10
  ►《O:歐普拉雜誌》2019年非虛構類最佳書籍
  ►《紐約時報》暢銷書
  ►《人物》雜誌選書
  ►《Apple好書選》選書
  ►《美國獨立書商協會》(Indie Next Pick)選書
  ►《每月選書俱樂部》(Book of the Month Club)選書
  ►《出版人市集》(Publishers Marketplace)暢銷書
  ►《新聞日報》(Newsday)、Apple iBooks、Thrive Global、Refinery29、Book Riot、二〇一九年最期待書籍

口碑推薦

  歐文・亞隆(史丹佛大學精神醫學榮休教授)
  蘇珊・坎恩(《安靜,就是力量》作者)
  蘇珊娜・卡哈蘭(《我發瘋的那段日子》作者)
  蔡宇哲(台灣應用心理學會理事長)
  周慕姿(諮商心理師)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吳佳璇(精神科醫師)
  賴芳玉(律師)
  艾爾文(作家)
  瞿欣怡(作家)
  番紅花(作家)
  花媽(「幫助高功能自閉與亞斯柏格」版主)
  曾志傑(書評暨專職譯者)……等人

各界好評

  ►「我讀心理治療的書超過半個世紀了,但從沒見過《也許你該找人聊聊》這樣的書:這麼大膽、這麼直白、這麼多好故事,又這麼坦誠、深刻而引人入勝。我本來想先讀個一兩章,沒想到一字不漏一口氣讀完。」——歐文・亞隆(Irvin Yalom)醫師,史丹佛大學精神醫學榮休教授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機鋒處處、溫柔風趣,又充滿啟發。蘿蕊・葛利布勇敢地帶領讀者走進探索自我的旅程,從治療師和病人的雙重視角看待治療過程。我很為她的突破高興,就像是我自己達到這些突破一樣!關於晤談治療改變生命的可能性,這是我讀過最好的一本書。」——艾美・狄金森(Amy Dickinson),「請問艾美」專欄作家,著有《紐約時報》暢銷書《陌生人常對我說心事》(Strangers Tend to Tell Me Things)

  ►「只要你對心理治療過程有一丁點興趣,或是你正困在生而為人必然遇上的難題裡,你一定要讀這本書。這本書溫暖、聰慧、有趣又充滿智慧,蘿蕊・葛利布是絕佳良伴。」——蘇珊・坎恩(Susan Cain),著有《紐約時報》暢銷書《安靜,就是力量》

  ►「有些人是偉大的寫手,有些人是偉大的心理治療師。令人驚嘆的是,蘿蕊・葛利布兩者皆是。《也許你該找人聊聊》寫出人之為人的奧妙:沒有人能不受煎熬,但我們也都能成長,都能不做情緒的奴隸,都能成為自己。我很少讀到這麼有挑戰性的書,但它非常有趣,讓我不禁邊看邊笑,完全沉浸在裡頭。它讓我用全新的眼光看自己。」——凱蒂・庫瑞克(Katie Couric),美國知名主播

  ►「蘿蕊・葛利布的新書能讓以下幾類人獲益良多:心理治療師,接受心理治療的人,有人際關係的人,還有有情緒的人——換句話說,每一個人。蘿蕊的故事很有趣,很能給人啟發,而且超級坦白。這比你花五十分鐘有益多了。」——賈各布斯(A.J. Jacobs),著有《紐約時報》暢銷書《我的聖經狂想曲》(The Year of Living Biblically)

  ►「原來心理醫師跟我們一樣!——至少《也許你該找人聊聊》是這麼說的。心理治療師蘿蕊・葛利布的這本書真誠、溫暖、有趣,讓人不知不覺沉浸其中(而裡頭沒有撲克臉的治療師)。她不只坦率寫出病人的掙扎,也寫出自己的掙扎。描寫心理治療師的書雖然不少,但這是我讀過最能產生共鳴的一本。」——蘇珊娜・卡哈蘭(Susannah Cahalan),著有《紐約時報》暢銷書《我發瘋的那段日子》(Brain on Fire: My Month of Madness)

  ►「在三千萬個參加療程的美國人的人生裡,心理治療師扮演的角色既特殊又可貴,但你是否想過:當他們自己需要跟人談談時,他們該去找誰?資深心理治療師兼《紐約時報》暢銷作家蘿蕊・葛利布坦誠分享經驗,透過這些令人動容的紀錄,她告訴我們為什麼心理治療師也需要心理治療,也讓我們知道:助人者亦需人助這件事,正說明我們的問題和焦慮是普世共通的。」——Thrive Global,「2019年等不及要讀的10本書」

  ►「這是本勇敢、精采又轉化人心的書。蘿蕊・葛利布帶我們進入治療師和病人最私密的關係中,讓我們對自己、他人和人性產生全新的認識。她願意揭露自己和病人的盲點,讓我們看到不是只有自己得面對煎熬,而且我們或許該多談談這些掙扎!《也許你該找人聊聊》幽默風趣,充滿希望和智慧,同時又引人入勝。」——雅莉安娜・赫芬頓(Arianna Huffington),《赫芬頓郵報》創辦人,Thrive Global創辦人及執行長

  ►「葛利布是極具魅力的說書人,她懂得加入笑料,也善於探究問題、展現智慧,而且不吝於道出自己的軟弱。從面紙盒到地毯上的樂高玩具,她對細節安排周到,更尊重我們有顆不羈而敏感的心,敬重它龐大的奧祕。」——萊絲莉・賈米森(Leslie Jamison),著有《復原:成癮及其後》(The Recovering: Intoxication and its Aftermath)

  ►「這些放下掩飾、克服惡習、恢復力量的故事寫得鮮活、風趣又生動,我真的一頭栽進去了!人與人的連結裡有掙扎也有奇蹟,蘿蕊・葛利布掌握到裡頭很深刻的東西。」——莎拉・海波拉(Sarah Hepola),著有《紐約時報》暢銷書《關機:回想我藉酒遺忘的事》(Blackout: Remembering the Things I Drank to Forget)

  ►「蘿蕊・葛利布以智慧和人性邀請我們進入她的諮商室——還有她的治療師的諮商室。讀者將在那裡得知治療師守口如瓶的祕密:當我們見證別人改變,我們自己也會經歷改變;當我們見到別人在生命中找到意義,我們也會在自己的生命裡發現更多意義。」——麗莎・達摩爾(Lisa Damour),著有《紐約時報》暢銷書《少女心事解碼》

  ►「真誠……自然……坦率得讓人欲罷不能。作者同時身為心理治療的醫生和病人,實務經驗極具吸引力。」——《紐約時報書評》
自我关怀的力量 豆瓣
self-compassion 所属 作品: Self-Compassion
8.6 (7 个评分) 作者: 克里斯廷·内夫(Kristin Neff) 译者: 刘聪慧 中信出版集团
我们都更容易关怀他人、包容他人、理解他人,却忽略了自己!
自我关怀是当今社会高压下人们共同缺少的一种心理能力。因为自尊、自我批评的主流地位,人们在善待别人的同时,却不能同样善待自己。
作者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心灵之窗,让我们承认自己的苦难与不完美,并且关怀自己,爱自己。人非万能,总有人比我们做得更好,在坦然接受这一切后,我们才能重新感受到快乐与幸福,并能更加爱护他人。内夫博士通过许多经典的研究结果、个人经验、实用练习和幽默故事,让每个人都学会如何转变不良的情绪模式,让自己变得更健康、快乐、幸福和高效。
本书通过自我关怀、静观、共通人性的讲解与练习,帮大家找到与自己和解的办法。学会自我关怀,也就掌握了反转生活的力量。
原生家庭 豆瓣
Toxic Parents 所属 作品: 原生家庭
8.3 (106 个评分) 作者: (美)苏珊·福沃德博士 / (美)克雷格·巴克 译者: 黄姝 / 王婷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阳光博客 2018 - 5
不健康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
这是一部振聋发聩的家庭心理疗伤经典之作。苏珊·福沃德博士通过工作中接触到的大量真实素材,分析了不健康的原生家庭是如何伤害子女,并特续影响子女成年后的生活的。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的主旨并不在于控诉这样的父母,而在于传授具体的对策,使那些受过或仍在承受父母伤害的人们获得勇气和力量,从与父母的负面关系模式中解脱,恢复自信和力量,得到自由和幸福。
这本书的作者苏珊·福沃德对我有特殊的影响。在北京大学学习时,一次在图书馆借到了一本书《情感敲诈》(Emotional Blackmail),这本书让我读得很过瘾,尤其是长期困扰自己的一些东西一瞬间就明白了,这种理解来得相当简单容易。那时我就想,为什么不这样写书呢?为什么非得将书写得晦涩难懂呢?
也许这是一个重要的起因,为什么我自己的书会写成我现在的风格。
——武志红
读到流泪,所有被自我怀疑,焦虑,不安全感的所困扰的孩子都应该看一看。
——读者评论
终于明白我那莫名的烦躁、焦虑、愤怒真正的来源,为什么十年前没遇到这本书呢?可惜,早点遇见就能早点解脱。
——读者评论
阅读这本书的根本意义在于,我们要完成一个“阻断”。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但当我们检视和察觉了自己的“毒素”之后,当我们逐步完成了“疗毒”过程之后,我们能做的、也必须要做的是,拿出信心和勇气“阻断毒源”。做一个更好的自己。为了我们,为了我们的孩子。
——豆瓣网友
才看到前言就激动掉泪了,就好像自己想了很久的话被人写了下来。
——豆瓣网友
2021年4月19日 已读
这是一本自助类书籍,同时也可以作为育儿类书籍来阅读。阅读这本书让我安心,原生家庭对我有影响,但没有到非常严重的地步,或许是埋的更深,暂不足以对日常生活造成影响。发现我在没有理论指导时碰巧做了一些正确的事。被斥责不孝顺、说话伤人也一直坚持通过语言或文字表达自己的不满,并拒绝加入粉饰太平的表演。有些东西我之前没意识到,比如言语虐待、不作为一方的责任,但但凡我意识到的我都有在努力抗争。这本书告诉我做出这样的努力也并不一定能改变父母,但这并不失败,因为这样的过程对自身的心态是有正面作用的。从育儿的角度看,找伴侣不能只找好爱人,同时也要找拥有好父母潜质的人。个人做得再多,有时候也不能抵偿猪队友在反方向的努力,除非有勇气为了孩子改变现状。
原生家庭 心理学 美国 育儿
洞见 豆瓣
Why Buddhism is True? 所属 作品: 洞见
8.1 (40 个评分) 作者: (美)罗伯特·赖特 译者: 宋伟 读创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8
《为什么佛学是真的》简体中文版,首次出版!
★樊登博士——重磅推荐
★“文津图书奖”得主万维钢——作序解读
★查理·芒格家族财富管理者、“巴菲特接班人”李录——年度好书必读
★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提名奖得主,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罗伯特·赖特重磅作品
☆人的大脑是为了幸福而设计的吗?
☆“我”到底存不 存在?
☆一切为“空”,还是我们赋予一切的“内涵”为“空”?
☆如何才能将我们从自然选择的局限视角中解放出来?……
-
【编辑推荐】
1.这是一本颠覆认知的洞见之书,荣登《纽约时报》畅销榜榜首。
2.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提名奖得主,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罗伯特·赖特重磅作品。
3.现代进化理论与佛学的碰撞与交融,打开人类的认知真相。
4.伟大的沉思与实践之旅,世俗时代精神生活的基础。
-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颠覆认知的洞见之书。作者将佛学中的哲学思想和现代心理学、进化心理学、现代脑科学等研究领域的前沿成果相互印证,帮助我们认清基因载体、进化心理和人类自我意识之间的因果关系,将我们从自然选择的局限视角中解放出来。
让我们冲破大脑错觉,发现更真实的自我;以超然的视角,抵达更广义的同情;洞见事物的真相,真正体验到世界的本原之美。
-
【媒体推荐】
一本超凡脱俗、让人头脑清醒的书。
——《卫报》
赖特的书具有启发性,内容丰富,在许多方面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纽约时报》
一本令人愉悦的个人著作,意义重大。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
他(赖特)的书中包含了许多有趣而有启发性的观点。
——《华盛顿邮报》
神经症与人的成长 豆瓣
Neurosis and Human Growth 所属 作品: 神经症与人性的成长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 卡伦·霍尼 译者: 李明滨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5
在《神经症与人的成长》这本书中,卡伦•霍尼把神经症患者的人际关系倾向划分为“亲近人”“逃避人”“攻击人”三种形式,又称为“自谦型”“脱离型”“夸张型”。常人也会运用这三种模式,但是在神经症患者身上,这三种倾向都是强迫性的,不由分说的,一旦某一倾向占了优势,则是绝对而不能自由切换的。另外,不同于一切从童年经验里挖掘根源的弗洛伊德,霍尼通过大量的临床经验的总结指出,神经症系统乃是一个动态的机制,它自成一体,独立并且随时随地发展变化。例如它会被挫伤,然后不经由当事人的意识发现而能自动重生。恰如出卖灵魂给魔鬼的神话所述,神经症患者为获得“永恒”“无限”“伟大”“光荣”,与魔鬼签约,却付出了一生囚禁于内心牢狱的惨痛代价。
在解释人的内心根本冲突方面,霍尼把人的核心矛盾分为两个,一个是“自谦”与“夸张”的倾向间的矛盾,另一个更为根本的也更为隐蔽的,是“理想自我”与“真我”的冲突。在这里,不同于弗洛伊德的“超我”之克制“本我”,而是大大地向前迈了一步,认为“理想自我”残酷打压“真我”,而“真我”又殊死搏斗顽强求生才是一切的根源。《神经症与人的成长》堪称作者晚年的集大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