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下一次将是烈火 豆瓣
The Fire Next Time 所属 作品: 下一次将是烈火
8.0 (50 个评分) 作者: [美] 詹姆斯·鲍德温 译者: 吴琦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 - 8
每当我感到迷失,我的地牢就会震动,我的锁链就会掉落。
20世纪 美国文坛无可取代的良心 詹姆斯·鲍德温 James Baldwin
影响几代人 探寻信仰、暴力和爱 的散文经典
出版56周年 简体中文版首次出版!
向詹姆斯·鲍德温致敬的纪录片《我不是你的黑鬼》(I Am Not Your Negro)获得奥斯卡提名
——————————————————
《下一次将是烈火》是詹姆斯·鲍德温影响最为深远的散文集,全书由两篇信件组成。第一篇《我的地牢在震动》最早刊登于《进步》杂志,是作家在美国黑奴解放运动100周年纪念时给侄子的公开信,讲述了非裔美国人如何经历一代代的不公而幸存,并敦促侄子超越白人对黑人的狭隘定义,追求卓越。
第二篇《十字架之下》最早发表于1963年的《纽约客》,当时正值亚拉巴马州发动的针对黑人的暴力事件,鲍德温凭借其对“国家的黑暗现实尖锐剧烈的批判”登上《时代》杂志的封面。作家回忆了自己17岁时遭遇的信仰危机,描述了基督教堂里遍布的伪善和暴力,以及自己和美国黑人穆斯林运动领袖的一次分歧。鲍德温深刻地指出种族歧视的根本来源于白人对权力的病态迷恋,以及他们面对公义和历史的虚无与恐惧,号召黑人和白人抛弃黑暗的肤色政治,共同承担起艰难的历史责任。
——————————————————
【媒体评价】
你令美国的英语真正变得诚实,真正具有世界性。你揭露了这种语言的秘密,重新塑造它,使它变得真正现代、有表现力,充满人性。你剥下这种语言身上那种安逸和舒适、那种伪造的安慰、虚假的无知,你剥下它的借口和伪善……在你的手中,语言重新变得美妙。在你的手中,我们看到语言的本来面目:它既非冷酷无情,也非鲜血淋淋,而是充满生命力。
——诺贝尔奖得主 托尼·莫里森(1987年,为詹姆斯·鲍德温撰写的悼文)
身为美国人、身为黑人到底意味着什么,鲍德温对此的描述可能是20世纪最雄辩、最有说服力的。——《卫报》
2024年8月1日 已读
两封信+一个作者小说作品故事梗概竟就能成书,出版是不是太容易了些。不是喜欢的文体(也许翻译也有贡献),有一些金句和洞见,但因为对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并不了解,显得情绪多余事实,因此所得有限。总有在看马丁路德金演讲稿的感觉。
历史 宗教 政治 散文 美国
為了活下去:脫北女孩朴研美 谷歌图书 博客來 Goodreads
In Order to Live: A North Korean Girl’s Journey to Freedom 所属 作品: In Order to Live
8.4 (17 个评分) 作者: 朴研美 译者: 謝佩妏 大塊文化 2016 - 8 其它标题: 為了活下去
上學途中看見屍體躺在路邊、肚子餓到只能吃野生植物果腹、鄰居莫名其妙「消失」等等,這些都是朴研美從小到大習以為常的事。她相信「敬愛的領袖」可以看穿她的心,甚至因為她心裡的「壞念頭」而懲罰她。

十三歲那年,飢荒再加上父親入獄,迫使研美一家人不得不冒著生命危險,橫越結冰的鴨綠江,從北韓逃到中國。然而,到了中國之後,她才發現自己已經落入中國人口販子的手中。

她在人口販子的掌控下度過兩年生不如死的歲月,在一個甚至比她逃離的家鄉更殘酷、更危險的地方掙扎求生。後來,研美與母親再一次冒著生命危險想辦法逃亡。她們在漆黑的寒夜橫越戈壁沙漠,跟隨著星星的指引邁向自由。

這是朴研美第一次以無比的勇氣、尊嚴和幽默的語調,完整道出這段驚心動魄的往事。這本書證明了人類精神的強大韌性,以及不計代價追求自由的強烈決心。
2024年7月14日 已读
看着这个年纪比我还小的姑娘的遭遇,每出现一次年份就忍不住回想那时的我在干啥,特别心疼。
研美的爸爸在人均被全面洗脑的环境下依旧得以保持清醒的头脑(“更在意的是政府对待人民的方式”)在夹缝中努力为家人谋出路、求生存。研美的妈妈满足了对传统母亲的所有期盼,为了小女儿牺牲自己,好不容易有了安稳生活,还再回带来无尽伤痛的中国找大女儿;同时也充满了智慧和勇气。
在朝鲜面临的是饥荒;在中国面临的是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女性的性侵和买卖。女性哪怕“发疯”也无法自救,才13、4岁就被男性围猎,太无助了!;在南韩,先是如海绵般吸收各种知识和信息,之后是找自己,也开始有更广阔的视野和追求。
特别为研美和她的家人高兴!内核强大、充满生命力和智慧的一家人!
回忆录 女性 政治 朝鲜
40%的工作沒意義,為什麼還搶著做?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BULLSHIT JOBS 所属 作品: 毫无意义的工作
8.3 (33 个评分) 作者: 大衛.格雷伯(David Graeber) 译者: 李屹 商周出版 2019 - 1 其它标题: 40%的工作沒意義,為什麼還搶著做?論狗屁工作的出現與勞動價值的再思
狗屁工作的蔓延與膨脹如同病毒,充塞在我們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沒有什麼比自己的工作從根本上就無用、對這個世界毫無貢獻更讓人沮喪的了。
恐怖的是,這是多數人所面臨的命運……
敬告全體冗員:廢的不是你,是那些毫無價值的狗屁工作!
★ 德國亞馬遜政治及社會學類、政治經濟類排行榜第一名
☆ 德國時代週報選書
★ 美國亞馬遜財金類排行榜第一名
☆ 英國亞馬遜經濟類排行榜第一名
★ 法國亞馬遜政治、企業投資類排行榜第一名
狂掃多國亞馬遜排行榜 No.1,報刊媒體瘋狂熱議,全球社畜含淚推薦
《債的歷史》大衛.格雷伯最新力作,顛覆你對工作的想像!
「《狗屁工作》是現代職場的大揭露,充滿各行各業從業人員真心告白。「涼差」不一定是「爽缺」,無所事事的工作不只是「廢」,員工還得費力假裝忙碌,瞎忙於一些瑣碎無聊的細節。這一類的狗屁工作誤國誤民,有時還帶來更例如金融海嘯的災難。」──何明修,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專文介紹  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何明修 /文化與政治評論人 張鐵志
有用推薦     清華大學人類學系助理教授 方怡潔
社會學家、作家 李明璁
主持人 陳嘉行(焦糖)
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 張烽益
清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劉瑞華
-----------------------------------------------------------------------------------------------------
◆ 為何這份工作明明爛透了,卻無法說出口?
◇ 強調效率利益至上的私營企業,冗員數竟然會比公部門還多?
◆ 「怨人有,笑人無」的全球民粹反智氛圍,居然也跟工作有關?
工作好無聊!這工作根本就是狗屁,有做沒做哪有差!你是不是也這樣怒吼千百次了?1930 年凱因斯曾預言,科技發展將讓人類工時變短,但這個願景並未實現:全世界發明了各式各樣叫不出名堂的「服務性」職業,各種諮詢、顧問、仲介、行政……根據統計,竟有高達 40% 的人在做這類工作。受訪者對自己工作的枯燥乏味感到絕望,感覺不出自身貢獻,「少了我根本沒差」。
上述「狗屁工作論」的發想源自 2013 年格雷伯一篇網路刊文。該文一推出後轟動全球,兩周內轉發逾百萬次,更在短時間內被譯成十幾種語言,甚至驚動主流財經媒體為文回應。全世界各地人士紛紛寄信給格雷伯,分享自身的狗屁工作經驗,讓他決定擴大該文篇幅,撰寫成一本書。本書中他援引諸多真實案例,將數年來的觀察、研究與反思悉數呈現。他舉出狗屁工作的五大類型,分析職員無可奈何的困頓心態,更回到歷史追溯資本社會及馬克思勞動價值論隱含的瑕疵,探討此類工作大量增生之因,以及為何政府不去遏止這類現象。他認為,狗屁工作貶抑了人的存在價值,更助長了當前社會反智民粹對立。狗屁工作是理解當代社會病徵的一個重要現象,所有人都應該正視這個從來沒人願意好好關注的問題。承繼他的犀利風格,本書將再度扭轉既定觀念,是新時代必讀的工作思維書。
-----------------------------------------------------------------------------------------------------
國外讚譽
機敏,極富魅力。──《紐約客》雜誌(The New Yorker)
開創全新想法、激發群眾辯論的大師。—Slate
令人驚奇的原創思想家……總能以機敏風趣的口吻,傳達複雜的想法。—The Telegraph (UK)
對我們的工作生活一次發人深省的盤檢。──《金融時報》
記錄諸多悲慘個案之餘,這本書就像一幅肖像畫,畫出了這個社會忘了自身存在為何的面貌。──《衛報》
這本書想問,是否有個更好的方式能組織起全世界的工作──確實是個好問題。──《紐約時報》
既滑稽又活靈活現,點出了我們既定價值的一次文化轉移。──《紐約郵報》
這可能會是你今年讀到最棒的一本非小說書。記得別告訴你老闆就好。──The Globe and Mail
每一位千禧世代及Z世代的新科畢業生都該讀這本書……格雷伯以學院式的嚴謹但清爽易讀的文筆,帶我們理解這些似是而非又容易被誤解的狗屁工作。──網路媒體 Salon.com
先不管皮凱提或馬克思了。在社畜經濟底下,格雷伯說這一切都是狗屁……對那些做類似機器人煎肉排這種鳥工作、每分每秒都是煎熬的白領階級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些指引。──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國內推薦
揭露無用勞動的空虛價值,逼視無謂工作對人性消耗。──張烽益,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
我早知道有些人做的事根本是狗屁工作,這本書提醒我,應該想想自己做的事會不會也是如此。──劉瑞華,清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2022年12月25日 已读
真没想到这本书完美贴合我的职业道路选择:从一个没意义的工作开始,最后落脚在充满意义但低收入的工作。曾无偿体验过“狗屁工作”,由于直接剔除了“狗屁工作”中唯一吸引人的因素,让我得以及时抽身,这方面我是幸运的。然而,疫情期间一边政府媒体社会大众说着护士是“天使” 一边通过Bill 124限制涨时薪(还好最近取消了)连通胀都跑不过,毕竟天使是不用吃饭的。离社会从薪资上认可医护人员的价值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者提出了一个现象,使人产生很多共鸣,但并没解决它,只是从无政府主义者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思路。对于有选票的公民来说,能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就已开始有积极意义了。
政治 社会学 经济
公正 豆瓣 Goodreads
Justice: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所属 作品: 公正
8.9 (6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迈克尔·桑德尔 译者: 朱慧玲 中信出版社 2011 - 1
当我们遇到生死抉择的时候,为什么我们常常违背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而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可是,当我们口口声声说生命至上时,为什么像福特汽车这样的企业却会给生命贴上价格标签?如果我们尊重个体的权利,但为什么大多数人又会反对同性恋婚姻?我们认为法律必须保护合同的有效性,但为什么一些双方自愿签订的合同却被法院推翻?
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思潮、我们的正义观,正陷入尴尬的两难选择当中。我们甚至怀疑法律是否是公正的,因为法律无法回避个人的道德判断,无法做到中立性。我们能否找到另外一条道路,让我们的社会规范即体现人性,又体现客观性?“世界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的迈克尔•桑德尔教授寻找的,正是我们期待的有关公正的第三条路径:培养我们每个人的德性,做出有道德的选择。
2022年10月28日 已读
哲学的可怕在于可以用不同合情合理自洽,但又相互矛盾的逻辑把脑子搅成一团浆糊。我这个有限的小脑瓜读哲学果然是有点艰难的。举例论证以外的的论证方法,明明是中文,我也没办法完全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虽然很难,但也想要了解学习如何思考,也许有朝一日也能有机会实践。保留一个阅读时留下的短评:康德把政客培养成了有知识的伪君子。读书笔记:https://www.douban.com/note/840064342/?_i=6929836Qbaqc2Z
哲学 政治 美国
谁是疯子 豆瓣
所属 作品: 谁是疯子
作者: [苏] 若列斯·亚·麦德维杰夫 / 罗伊·亚·麦德维杰夫 译者: 钱诚 群众出版社 1979 - 11
本书所叙述的事件发生在距莫斯科不远的一个小城市。1970年5月29日,作者之一,苏联持不同政见者、科学家若列斯·亚·麦德维杰夫突然被强行关进精神病院。另一作者,受害人的孪生兄弟罗伊·亚·麦德维杰夫,在莫斯科等处展开了营救活动。此事很快为西方记者获悉,美、英、法等国的报纸、电台纷纷发表消息和评论,谴责利用精神病院进行政治迫害。书中反映了今日苏联知识界精神面貌的某些特点以及苏联社会生活中的若干侧面。
梟雄與士林 谷歌图书 豆瓣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梟雄與士林 —— 20世紀中國政治演變和文化滄桑
作者: 李劼 晨鐘書局 2010 - 4
本书以政治和文化为两个交叉座标,对20世纪中国的百年历史再度作严苛的审视,引爆争议性话题。其论述具有对庸常主流陈见的颠覆性震撼,涉及所有的重大历史事件,所有重要的政治精英和文化翘楚;月旦人物,评骘群雄,慧眼独具,洞见迭出。
本书推翻了诸多历史定论,重新评价了诸多历史人物,如孙中山、袁世凯、汪精卫、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等。本书同时又揭示出别一种人文承传和文化景观,重新审察与评说王国维、陈寅恪、胡适、陈独秀、鲁迅、周作人、钱穆、熊十力、梁漱溟、徐志摩、邵洵美、施蛰存、钱钟书等人文形象,角度新颖,见解独到,在思想文化界独树一帜。
知识分子与社会 豆瓣
Intellectuals and Society 所属 作品: 知识分子与社会
7.5 (1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托马斯·索维尔 译者: 张亚月 / 梁兴国 中信出版社 2013 - 8
本书是反思及批判“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学名著,也是研究当代思想史的重要参考资料。本书从观念、经济、社会、媒体、法律、战争等6个方面全面陈述了知识分子在社会发展中的舆论导向作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的官方政策的形成都会受到知识分子所塑造的舆论氛围的影响。 当代知识分子不仅影响力胜过以前,而且发挥影响力的方式也大有不同。他们并不是通过塑造执政者的观点或引导执政者的行动来影响事件进程,而是通过影响民主社会中的执政者的行动的各种方式,来塑造公共舆论,最终影响事件进程。无论执政者是否接受知识分子的一般构想或者决策,知识分子的这种影响都会实现。《知识分子与社会》通过大量历史和现实的案例,深入、全面分析了知识分子导致社会变动的背景、诱因和巨大后果。
倖存的女孩 豆瓣
The Last Girl: My Story of Captivity, and My Fight Against the Islamic State 所属 作品: 倖存的女孩
作者: 娜迪雅‧穆拉德( Nadia Murad) / 珍娜‧克拉耶斯基(Jenna Krajeski) 译者: 洪世民 時報出版 2018 - 4
★ 中文版獨家收錄娜迪雅‧穆拉德專訪
★ 2016年諾貝爾和平獎提名
★ 獲2016年哈維爾國際人權獎
★ 喬治‧庫隆尼夫人──維權律師艾瑪‧庫隆尼(Amal Clooney)作序
★《紐約時報》編輯選書
★《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經濟學人》強力盛讚
★ 何榮幸、李雪莉、阿潑、房慧真、胡忠信、張鐵志、黃哲斌、陳鳳馨……等新聞工作者一致好評
諾貝爾和平獎提名人
聯合國人口販賣倖存者尊嚴親善大使
伊斯蘭國奴隸脫逃者
娜迪雅‧穆拉德 自傳
「當娜迪雅告訴我她的故事時,伊斯蘭國對亞茲迪人進行的種族滅絕已近兩年。數千名亞茲迪婦孺仍在伊斯蘭國手裡,卻沒有任何伊斯蘭國成員在世界任何地方的法庭因這些罪行被起訴。證據不是失落就是湮滅中。正義的希望渺茫。」──艾瑪‧庫隆尼(Amal Clooney)
二○一四年八月,伊斯蘭國(ISIS)入侵伊拉克一個樸實寧靜的小村莊克邱,遂行種族滅絕。所有成年男性排成列,遭集體槍決;年長女性被屠殺,丟入亂葬岡;年幼男孩被強迫洗腦,加入好戰分子;其餘女性則全數被送進人口黑市,成為在好戰分子之間交易流轉的奴隸。──這是伊拉克亞茲迪族人的命運,他們遭受這一切,只因為作為少數民族的亞茲迪教沒有聖書,被ISIS認定為不信神者。
伊斯蘭國強占克邱的這一天,娜迪雅目睹好戰分子一次處決她的六個哥哥,被迫跟所有親人分離,並被送往他城,淪為奴隸。她不過是一位剛滿二十一歲的學生,一天前還夢想著未來要成為一位歷史老師,或是經營一家美容院。
被俘虜的這段日子,只有不分晝夜的強暴、毆打和囚禁。娜迪雅曾試圖逃跑,隨後遭受輪暴處置,直至昏厥。其後甚至在不同好戰分子手中轉送多次,如同商品。她想過自殺、想過毀容,到最後失去希望、失去恐懼,只剩下徹底的絕望和麻痺。
最終,娜迪雅幸運逃出受監禁的房子,獲得一戶遜尼派穆斯林人家庇護。那戶人家的長子冒著生命危險,將娜迪雅偷渡到遠方她僅存的家人身邊。但這並不是快樂的結局,因為當我們慶幸有一個像她這樣的女孩脫逃,就表示背後還有千千萬萬個亞茲迪女孩仍正被奴役和虐待。
娜迪雅寫下這本書,讓世界看見她滿目瘡痍的國家、支離破碎的亞茲迪社會、無數被戰火摧毀的家庭,以及千萬個身心受創的戰爭罪受害者。這本書不僅揭露了伊斯蘭國所犯下慘絕人寰的惡行,也對所有沉默的目擊者提出抗議,更要讓世界知道,發生在亞茲迪族的種族滅絕事件仍未結束,並應該對此有所作為。遲至二○一七年九月,在娜迪雅和維權律師艾瑪‧庫隆尼的奔走下,聯合國安理會終於正式通過一項決議:成立調查小組蒐集伊斯蘭國在伊拉克的罪證。此時此刻,這本書的出版,將成為娜迪雅持續反抗恐怖主義的最佳利器。
名人推薦
《報導者》總編輯 何榮幸
《報導者》總主筆 李雪莉
獨立記者 阿潑
作家.記者 房慧真
歷史學者、政治評論家 胡忠信
政治與文化評論家 張鐵志
News98財經起床號節目主持人 陳鳳馨
新聞工作者 黃哲斌
──共同推薦
「拒絕沉默、勇敢控訴,這本書的力量勝過刀槍,照亮最黑暗的種族滅絕迫害角落。」──何榮幸(《報導者》總編輯)
「古老的偏見硬化成仇恨,口語與肢體的暴力於是應生。亞茲迪人的悲劇告訴我們,忘記偏見比忘記恐懼更難。」──李雪莉(《報導者》總主筆)
「伊斯蘭國是當前這世界最殘酷的恐怖主義組織,而這本書就是一個女孩用勇氣對抗殘暴的時代見證。」──張鐵志(政治與文化評論家)
「一部令人震驚的回憶錄,堅定不移地敘述了穆拉德的經歷,同時質疑默許他人受苦的目擊者,應視為共犯。」──《紐約人》(The New Yorker)
「穆拉德讓我看到那些暴行如何摧毀她的家庭、幾乎消滅她脆弱的社區。這是一份勇氣十足的回憶錄;要將那些犯下可怕罪行的暴徒繩之以法,本書是重要的一大步。」──《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娜迪雅‧穆拉德勇氣十足的紀錄句句驚悚、非讀不可……凡是想了解伊斯蘭國的人,都該讀這本書。」──《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這本著作令人警醒,也深具啟發意義。」──《時人》(People)
「一部震撼又激勵人心的回憶錄,呼籲世人趕緊行動。」──《柯克斯書評》(Kirkus)
「精湛而熱切……清清楚楚地記錄了伊斯蘭國的殘暴。」──《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星級評論
「強而有力……令人心碎,悼念一個破碎族群的輓歌。」──《Booklist》
「這可能是今年最激勵人心的女權回憶錄。」──《Bustle》雜誌
「悲慘而勇敢的著作,人類韌性的明證。」──《進步》雜誌(The Progressive)
「穆拉德讓我們得以一窺亞茲迪的豐富文化。她的回憶錄強而有力、令人心碎,勢必激勵世界起而行動。」──《圖書館雜誌》(The Library Journal)
国富国穷 豆瓣 Goodreads
The Wealth and Poverty of Nations 所属 作品: The Wealth and Poverty of Nations
作者: [美] 戴维·S·兰德斯 译者: 门洪华 新华出版社 2010 - 1
《国富国穷》内容简介:世界上邦国林立,为什么富的这么富,穷的这么穷?五六百年前,地球上只有欧洲和中国两个最发达的经济文化中心,为什么在随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二者之间却拉开了越来越大的差距?在欧洲,为什么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国能先后称霸全球,尔后又逐一衰落?为什么美国、日本能后来居上?
20世纪后期,为什么又有一批国家能够急起直追,迎头赶上,而另一些却陷于穷者愈穷的境地?
《国富国穷》批判和发展了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基本观点,将地理、历史、科技、哲学、宗教、国际政治和传统文化等因素糅合在一起,多层次地分析了财富创造、国家兴衰更替的根本原因,提出了人类应该吸取历史教训,创造性地走出一条“人——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路。
《国富国穷》因其主旨宏大,思想精深,而被誉为《新国富论》。
点击链接进入英文版:
Dynasties: Fortunes and Misfortunes of the World's Great Family Businesses (MP3 CD)
The Dictator's Handbook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独裁者手册
8.3 (6 个评分) 作者: Bruce Bueno de Mesquita / Alastair Smith PublicAffairs 2011 - 9
In this title, two renowned political scientists make the contrarian, research-based case that - regardless of any other factors political scientists or historians may find relevant - the calculations and actions of rulers are the driving force of all politics, and the primary goal of rulers is to maintain power as long as possible. In this clever and accessible book, Bueno de Mesquita and Smith introduce us to their perspective of the political world. They bare the logic of politics, starting from the simple premise that leaders pursue their own ends, and that populations either have, or more often don't have, the power to constrain them to a significant degree. The book is organized by a series interconnected questions, among them: Why do leaders who wreck their countries keep their jobs for so long? Why do autocracies have dismal economic policies? How are there so many suffering people in resource-rich lands? Why do 'natural disasters' disproportionately strike poor nations? Why do 'evil-doers' so often collect loads of foreign aid? Why are democracies so good at war? In answering these questions, the authors look at politics, the choices of public policies, and even decisions about war and peace as lying outside of conventional thinking about culture and history. They set aside ideas of civic virtue and psychopathology. Such notions simply are not central to understanding what leaders do and why they do it. Instead, Bueno de Mesquita and Smith see politicians as self-interested louts, just the sort of people you wouldn't want to have over for dinner, but without whom you might not have dinner at all. And from this perspective, they are able to answer some perplexing mysteries of politics, shed light on what we read in the newspapers every single day, and offer realistic ways of improving human governance.
A Promised Land 豆瓣 Goodreads
A Promised Land 所属 作品: A Promised Land
8.7 (11 个评分) 作者: Barack Obama Crown 2020 - 11
A riveting, deeply personal account of history in the making—from the president who inspired us to believe in the power of democracy
In the stirring, highly anticipated first volume of his presidential memoirs, Barack Obama tells the story of his improbable odyssey from young man searching for his identity to leader of the free world, describing in strikingly personal detail both his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landmark moments of the first term of his historic presidency—a time of dramatic transformation and turmoil.
Obama takes readers on a compelling journey from his earliest political aspirations to the pivotal Iowa caucus victory that demonstrated the power of grassroots activism to the watershed night of November 4, 2008, when he was elected 44th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becoming the first African American to hold the nation’s highest office.
Reflecting on the presidency, he offers a unique and thoughtful exploration of both the awesome reach and the limits of presidential power, as well as singular insights into the dynamics of U.S. partisan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diplomacy. Obama brings readers inside the Oval Office and the White House Situation Room, and to Moscow, Cairo, Beijing, and points beyond. We are privy to his thoughts as he assembles his cabinet, wrestles with a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takes the measure of Vladimir Putin, overcomes seemingly insurmountable odds to secure passage of the Affordable Care Act, clashes with generals about U.S. strategy in Afghanistan, tackles Wall Street reform, responds to the devastating Deepwater Horizon blowout, and authorizes Operation Neptune’s Spear, which leads to the death of Osama bin Laden.
A Promised Land is extraordinarily intimate and introspective—the story of one man’s bet with history, the faith of a community organizer tested on the world stage. Obama is candid about the balancing act of running for office as a Black American, bearing the expectations of a generation buoyed by messages of “hope and change,” and meeting the moral challenges of high-stakes decision-making. He is frank about the forces that opposed him at home and abroad, open about how living in the White House affected his wife and daughters, and unafraid to reveal self-doubt and disappointment. Yet he never wavers from his belief that inside the great, ongoing American experiment, progress is always possible.
This beautifully written and powerful book captures Barack Obama’s conviction that democracy is not a gift from on high but something founded on empathy and common understanding and built together, day by day.
大争论 豆瓣
The Great Debate: Edmund Burke, Thomas Paine, and the Birth of Right and Left 所属 作品: 大争论
8.4 (7 个评分) 作者: [美]尤瓦尔·莱文 译者: 王小娥 / 谢昉 中信出版社 2014 - 9
内容简介
两个世纪以来,美国的政治生活一直存在着左和右的分野。作者发现,要寻找这种左右分野的源头,伯克和潘恩是最好的代表人物,因此作者带领大家追溯到法国大革命时期,从源头寻找美国政治思想分化的源头。伯克代表着改良的保守主义,潘恩代表着更新过的进步主义。他们两人的观念分歧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堕胎、福利、教育、经济政策。
编辑推荐
《大争论》是系统梳理左右派起源的第一本书——是什么让保守派更加保守,自由派更加自由?探寻政治秩序的起源,梳理两大阵营的思想分野。
《大争论》讲述了政治史巨擘的思想发展之路——伯克与潘恩,他们的理论塑造了当代世界的政治格局,他们是现代政治学的启蒙者。全景再现时代巨人的家庭、工作履历、思想际遇,逐一分析《常识》《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等醒世名著的诞生及传播。
《大争论》镜鉴今日的政治现实——“大政府”还是“小政府”?“全民医保”还是“私人医保”?“巩固维护”还是“破旧立新”?历经两个世纪,二人的辩论影响着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大争论》思辨中国式的政治哲学——为政治史盲做复明手术,启发更理性的辩论。
《卫报》《华尔街日报》《国家评论》《华盛顿邮报》专文书评,胡佛研究所、《华尔街日报》联合访谈。百年论战,塑造美国政治格局;千篇著作,直掀美法革命狂潮!
名人推荐
莱文对起源问题进行了清晰且全面的调研,这不仅是关于历史思想的研究,也是对第一原则的召唤。同伯克与潘恩一样,莱文坚信哲学被埋没在了政治的不堪中。
莱文的书既简亦繁:他以悲悯的口气描述了二者史诗般的争论,因此他的书在粉碎意识形态方面的自满情绪上起到了积极影响。在当今一片狼藉的极端氛围下,《大争论》甚至可能称得上带有一些公益服务的性质。
——里昂•维斯提耶
媒体推荐
两位影响深远的思想家在这场具有深刻洞见的18世纪政治辩论中预见了激进派与保守派的现代分歧。莱文清晰地分析了潘恩与伯克之间对立的意识形态,成功阐释了伯克思想的持续关联性,并提出了对于革命性超越极具先见之明的批判。
——《出版者周刊》
《大争辩》一书很好地呈现出了传统政治的潜在丰富性。它提醒我们,政治是一件严肃并需要智慧的事,理应得到比肤浅与嘲讽更合适的对待。它还提到,即使左派与右派对于人类繁荣原因有着不同的理解,但都根植于同一种欲望,一种希望政治服务于人类繁荣的欲望。
顺带一提,伯克的右派选择是对的。
——佩吉•努南,专栏作家,《华尔街日报》
The Tyranny of Merit 豆瓣
所属 作品: 精英的傲慢
9.3 (13 个评分) 作者: Michael J. Sandel Penguin Books 2020 - 9
These are dangerous times for democracy. We live in an age of winners and losers, where the odds are stacked in favour of the already fortunate. Stalled social mobility and entrenched inequality give the lie to the promise that "you can make it if you try". And the consequence is a brew of anger and frustration that has fuelled populist protest, with the triumph of Brexit and election of Donald Trump.
Michael J. Sandel argues that to overcome the polarized politics of our time, we must rethink the attitudes toward success and failure that have accompanied globalisation and rising inequality. Sandel highlights the hubris a meritocracy generates among the winners and the harsh judgement it imposes on those left behind. He offers an alternative way of thinking about success - more attentive to the role of luck in human affairs, more conducive to an ethic of humility, and more hospitable to a politics of the common good.
公正 (2009) 豆瓣
Justice
9.7 (48 个评分) 演员: Michael J. Sandel
这是关于道德与政治哲学的一个入门系列课程,主要是围绕哈佛大学迈克尔·桑德尔教授法学系列课程《公正:该如何做是好?》展开评议。
本课程共12部分,旨在引导观众一起评判性思考关于公正、平等、民主与公民权利的一些基本问题。每周,超过1000位学生来听哈佛教授兼作家迈克尔·桑德尔的课,以拓展他们对于政治与道德哲学的认知理解,探究固有观念是与非。学生们同时还将接触过去一些伟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康德、密尔、洛克。然后,应用课程去分析复杂多变的现代问题:赞助性措施、同性婚姻、爱国主义、忠诚度与人权等。
桑德尔在教学中通过一些假设或真实案例的描述,置学生于伦理两难困境中,然后要他们做出决定:“该如何做是好?”他鼓励学生站出来为自己的观点辩护,这通常激发生动而幽默的课堂辩论。桑德尔然后围绕伦理问题展开,更深层次地触及不同道德选择背后的假设。这种教学法通常会揭示道德推论的矛盾本质。
这一系列课程被评为哈佛新生最欢迎的公开课,并不是因为它只适合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又或者是它只适合哈佛学生那样的高智商人群。我推荐的它的理由在于:
1、大家可以看到什么是真正的“学习”。课程没有任何内容需要你强背记忆,也不会要求你去做笔记,但是我相信你能够在很久之后还会记得课程所要讲授的内容,而且愿意在自己的Blog里主动做课堂笔记。对于真正有价值的知识传授,你没有道理会去错过,或者遗忘。
2、大家可以看到什么是真正的“教学”,许多网友反应,看这套课程需要时常暂停。这是因为每一小节里,迈克尔.桑德尔都会从平实简单的例子出发,让 你不由自主地去思考他提出的命题。他并非回答问题,或者是解答问题,更不是灌输你观点,而是自始至终激发你的脑力震荡,对习见提出挑战,换从多个角度思考 看似最为简单的事情。
3、大家可以看到什么是真正的“政治学”。《公正:该如何做是好?》是为法学院学生开设的课程,出发点是谈公正和正义,一共分为12堂课。如果你看 过第一堂课,你就会知道,在愚蠢的国内大学教育中,政治学被庸俗化和弱智化到了什么程度,以至于大家会觉得只有乏味已极且心存卑鄙之辈才应该学习,人文学 科也只是纸面上的功夫。通过迈克尔.桑德尔的讲授,你可以看到任意一结论的导出,后面都有论证的严谨和思考的精深。明白《政治学》并非只是教材上看到的那 套阶级分析的蠢话,而是切实地关心我们的处境,我们的生活,并致力于实现真正的公正。单是看西方思想家的思辨过程,就已经足够。
2020年11月6日 在看
“哲学就是让我们面对自己熟知的事物然后引导并动摇我们原有的认知。“高等学府的同学们的思辨能力确实很强诶。
公开课 哲学 政治 纪录片
烈焰焚春 豆瓣
A Rage for Order: The Arab World in Turmoil, from Tahrir Square to ISIS 所属 作品: 烈焰焚春
作者: 羅伯.沃斯(Robert Worth) 译者: 王怡芬 八旗文化 2017 - 11
曾經點燃民主聖火的阿拉伯之春,
為何淪為烽火連天的人間煉獄?
在追尋自由與尊嚴的道路上,
脆弱的人性要承受多少磨難?
《紐約時報》:「關於中東,你期盼已久的書終於來了。」
★2016年《出版人週刊》最佳非虛構圖書
★2016年《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最佳圖書
★2016年《紐約時報》百大圖書
★2016年《洛杉磯時報》時事類最佳圖書決選
如果救治被政府軍打傷的示威群眾可能會讓你丟掉醫生工作,你會冒險嗎?
面對虐待、殺害你兄弟的獄卒,你能堅持給予他公平的審判嗎?如果這位獄卒是你的兒子,會改變你的想法嗎?
在南葉門有一群目不識丁、仍然活在封建統治與部落仇殺中的農民,早已進行了長達四十年的堅決反抗。是什麼信念支持著他們?
在敘利亞沿海,多年來相處甚歡的遜尼派與阿拉維派在革命爆發後一夕反目。什麼樣的宿怨畫分、撕裂了他們?
在埃及,青年人對自由與尊嚴的純真渴望為何落空?為何獨裁者的下台只帶來了更嚴厲的獨裁與極端主義的混戰?
二〇一一年,革命席捲中東。長年的極權統治、貪腐與經濟蕭條逼得廣大的群眾前仆後繼地挺身而出。從埃及到葉門,新的公民精神在年輕世代的阿拉伯人身上呼之欲出。他們的勇氣與理想主義讓全世界的觀察家為之振奮,也讓伊斯蘭聖戰組織相形失色,他們擔心他們的暴力路線被和平起義給取代。
五年後,二〇一一年的革命熱情卻歸於死寂。在各個國家,恐怖主義與獨裁者的暴力手段幫助他們贏得大位,同時舊有的分裂不但重新浮現,還更加深了。埃及的警察國家體制變本加厲。利比亞、敘利亞、葉門爆發內戰。殘無人道的伊斯蘭國用以鮮血與暴亂肆虐整個中東世界。
《烈焰焚春》以事後之明看待一度被眾人寄予厚望的「阿拉伯之春」如何從希望走向絕望。《紐約時報》記者羅伯‧沃斯以精湛的文學技巧帶領各位走入幾位精彩的人物的故事當中。讀者會看到一位利比亞叛軍掙扎著是否該手刃殺害他兄弟的劊子手;整村的葉門農夫被一個大權在握卻愛附庸風雅的酋長給長期奴役,過著彷彿中世紀農奴的生活;兩個敘利亞女孩因為她們所屬教派的衝突而從多年閨密變成互相仇視;一位埃及醫師不知如何在對穆斯林兄弟會的忠誠與對新民主的渴望之間作抉擇。在尾聲裡,沃斯描述突尼西亞兩個八十多歲的政治家偕同一群意想不到同伴,讓這個國家沒有像其他鄰國一樣被戰火蹂躪。
《烈焰焚春》結合了戲劇性十足的真實故事與第一手的分析報導,深入人物的內心世界,捕捉了橫掃中東各地的內戰的精神與實質面貌,並解釋了為何本來可能是阿拉伯復興的契機,最終卻又是一場無止盡的動盪。
罗马元老院与人民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SPQR:A History of Ancient Rome 所属 作品: 罗马元老院与人民
8.9 (36 个评分) 作者: [英] 玛丽·比尔德 译者: 王晨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8 - 11
《华尔街周刊》2015年最佳图书
《经济学人》2015年最佳图书
《纽约时报书评》2015年100本好书之一
《纽约时报》畅销书
《柯克斯评论》2015年最佳图书
美国国家书评奖决选图书
全球售出多国版权,已被翻译为日语、韩语、法语、德语等23种语言,出版3年来英国、美 国亚马逊古罗马史分类长期排名第一,刘津瑜教授撰写万字长序导读
◎ 编辑推荐
☆ 世界最著名古典学者之一集50多年工作成果写成的打破传统叙述的罗马通史
☆ 吸收考古学、钱币学、铭文学等多个研究领域最新研究,语言幽默生动,全方位、多层面、多角度审视罗马历史与生活
◎ 内容简介
作为一个经历了王制、共和制、帝制三种政体并持续存在超过千年的国家,古罗马的历史始终吸引着世人的思考和研究。
本书是一位世界一流古典学家凝聚了50多年的工作成果写成的一部全新的罗马史。作者选取罗马的政治枢纽“罗马元老院与人民”(SPQR)为切入点,巧妙而深刻地以公元前63年西塞罗对垒喀提林的事件开篇,充满热情地向读者讲述了罗马的故事。书中不仅探讨了罗马如何从意大利中部一个无足轻重的小村落成长为疆域横跨三大洲的帝国,还揭示了罗马人是如何看待自己和自己取得的成就的。作者始终同时从外部视角和内部视角描述罗马历史的各个阶段。同时,书中还渗透着强烈的现实关怀,在作者讨论罗马的军事扩张、民主、移民、宗教冲突、社会流动、公民权和剥削等问题时,我们时时都会看到今日世界的影子,从而明白古罗马对我们为何仍然是重要的。
全书框架宏大,却充满了生动的细节,虽然大量采用了考古学、钱币学、铭文学的最新成果,却基本不使用专业术语。作者以平实而幽默的笔触讲了许多故事的“另一面”,挑战了传统观点,为读者呈现了一个虽然仍有许多未解之谜却生动迷人的罗马。
◎ 媒体推荐
情节紧凑,令人振奋,心思敏锐,大胆持疑。
—— 布莱恩·阿普尔亚德,《星期日泰晤士报》
非常吸引人……非常愉快的阅读感受,同时兼具学术性。
—— 娜塔莉·海恩斯,《观察者报》
在为罗马为何能够如此惊人地扩张这个问题提供连贯的答案的同时,使一部600 多页讨论这样的话题的书始终充满能量是非常雄心勃勃的。 比尔德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书中充满见解,始终让人愉悦……比尔德专注于细节,再加上她极为出色的幽默感,这使《罗马元老院与人民》从始至终都吸引着读者。
——《星期日泰晤士报》
极富开创性……令人振奋……革命性的全新古代史写法。
—— 托马斯·霍奇金森,《观察者报》
这本书是一处宝藏,既是一本迷人的读物,也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对于那个对今天的我们仍有很大指导意义的古代世界,澄清了我们由于懒惰而产生的误解。
——《先驱报》
在《罗马元老院与人民》这部美妙的简史中,比尔德以一种轻快而无比清晰的笔触解开了这座城市取得成功的秘密,无可媲美。
—— 费迪南德·芒特,《纽约时报书评》
一部杰出的新编年史……比尔德是一位步履稳健的向导,带领读者穿过那些晦涩难解的材料,换了别人,这本书可能就会变得单调乏味。在处理罗马城早期的历史时,她把事实从神话中筛分了出来,通过说明罗马人自己如何为了短期的政治目的而编造出传奇性的开端,她使学术讨论变得生动活泼,并且拓展了讨论的深度……通俗历史写作的典范,引人入胜但并不刻意简化,同时具有宏大的框架和私密的细节,使过往的历史栩栩如生。
——《经济学人》
比尔德完成的工作,确切来说,是很少有普及类作者敢于尝试的,是很多大学教授无法胜任的。她传达了在思索那些注定模糊不清的文本和事件时的兴奋感,在这个过程中,她让我们习以为常的观点变得可疑。她这部权威的新罗马史《罗马元老院与人民》也不例外。比尔德向我们揭示,古罗马人与许多个世纪后与权力、公民权、帝国和身份这些问题斗争的人息息相关。
—— 艾米丽·威尔逊,《大西洋月刊》
◎ 名人推荐
比尔德准确而清晰地讲述了这个故事,充满激情,不使用专业术语……《罗马元老院与人民》讲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成功者的故事,但是用美妙的天赋讲出来的。
—— 格雷格‧伍尔夫,伦敦大学高级研究院古典研究所主任
虽然比尔德自己说《罗马元老院与人民》是她经过50年的训练和研究的成果,但她并不炫耀学问。当她带领我们穿过罗马人民曾经留下印记的妓院、酒肆和陋巷时,我们首先能够感受到她自己乐在其中。
—— 詹姆斯‧罗姆,巴德学院古典学教授
在比尔德结束她的故事时,她不仅探索了古代时期、共和时期和帝国时期的罗马,以及它最终掌控了的东部和西部省份……她轻松而熟练地运用了考古学、钱币学和文献学的成果,还使用了大量刻在石头上或写在纸草上的书面文献。
—— G. W. 鲍尔索克,希腊、罗马、近东历史和文化研究权威
不是所有的罗马史学家都能如比尔德一样叙事如此生动风趣、层次丰富,将复杂的问题以极易接受的方式传达给读者。更不是所有的罗马史学家都能将社会各个层面有效地编织到叙述中。我们面前这部著作的作者是一位难以简单归类的作者,这部著作本身也迥异于目前数量众多的通史性罗马史著作。
—— 刘津瑜,德堡大学古典学教授
康德政治哲学讲稿 豆瓣
Lectures on Kant's Political Philosophy 所属 作品: 康德政治哲学讲稿
作者: [德国] 汉娜·阿伦特 译者: 曹明 / 苏婉儿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11
★ 思想家解读思想家。康德对阿伦特影响至深。
★ 1970年,阿伦特受邀在美国社会研究新学院讲学,本书主体为当时备课稿的整理。
1969—1971年,阿伦特发表了《共和的危机》中所收的几大名篇。政治判断,是阿伦特晚年思考的核心问题。
★ 这本讲稿中所呈现的内容,被认为是《心智生活》没有写出来的第三卷“判断”的预备。
《心智生活》是阿伦特晚年最重要的作品,因为她要通过这部作品建立自己的学术体系。
★ 这虽然是一本就事论事的讲稿,但通篇演绎的是一个关键词:“判断”。作为人,我们的自由体现在什么地方?是足够多的财富吗?是足够高的地位吗?还是足够高洁的心灵?阿伦特认为,都不是!我们的自由,体现在对公共世界里上演的事件进行“判断”!自由不是封闭的,自由是开放的,有参与,有判断,才有自由。
★ 阿伦特在本书中对“判断”的论述,标志着阿伦特的政治哲学走向成熟,是她核心政治哲学的完成。
★“判断”不是政治家或伟大人物的特有能力,而是每个人的基本义务:政治地思索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行动。
系统思考人类的精神活动,是汉娜•阿伦特晚年收官大作《心智生活》的旨意,遗憾的是,终篇“《判断》”未及展开,阿伦特便辞别人世。本书汇编了阿伦特关于判断问题的核心文献,并对她在这一问题上的思考方向作出了解读。
如何摆脱生命的平庸和自由的虚无?
以重建康德的政治哲学为入口,阿伦特认为:只有作出判断,只有对公共世界里上演的事件运用我们独立的判断能力,世界对我们来说才具有意义。
政治地思索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行动。
顶尖阿伦特研究专家、著名社会主义者罗纳德•贝纳尔编选并讲解。
人们可以说,阿伦特在1960年代发表的文章中所尝试表达出来的判断概念,之所以被本书中的判断理念所“驳倒”,恰恰是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后者反映着阿伦特核心政治哲学的完成。
—— 罗纳德•贝纳尔
政治的应许 豆瓣
The Promise of Politics 所属 作品: 政治的应许
10.0 (7 个评分) 作者: [美]汉娜·阿伦特 / 杰罗姆·科恩 译者: 张琳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6
本书邀请读者加入阿伦特及其同伴的旅行之中,一起在时空间穿梭。这场旅行始于古雅典,阿伦特与苏格拉底、柏拉图的思想对话。苏格拉底喜欢追究种种意见和相对真理,他把城邦居民的固有信念打碎,却不给他们新的真理。结果,雅典以他无休止的追问会妨碍城邦居民获取财富为由判处他死刑。柏拉图为此构建了理念的王国,在那里善好的理念是统治者,且无须说服城邦居民。柏拉图将统治权的概念引入政治领域,从此开启了西方政治思想传统。在数世纪之后,孟德斯鸠认为正是众多不同的男人和女人构成了人类社会,平等和差异构成了共和政体以及君主政体的行动原则。在马克思看来,包括政府和法律在内的统治权,源于人类的不平等,同时也确立了人类的不平等。阿伦特认为,马克思的这一洞见将促使悠久而强大的传统终结。在阿伦特看来,热核战争将有可能彻底摧毁人类,因此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合理的政治判断力。这种政治判断力只有在众多不同的男人和女人的自由交谈中才可能诞生。因为“只有在我们彼此自由的交谈中,我们所谈论的世界才会从所有侧面总呈现出来,具备客观性和可见性”。一旦从传统的禁锢和偏见中解放出来,我们将有理由对政治重新抱有审慎的乐观与期待:政治不是对人类自由的威胁,而恰恰是人类自由的应许之地。
The China Mission 豆瓣
所属 作品: The China Mission
作者: Daniel Kurtz-Phelan W. W. Norton & Company 2018 - 4
A spellbinding narrative of the high-stakes mission that changed the course of America, China, and global politics―and a rich portrait of the towering, complex figure who carried it out.
As World War II came to an end, General George Marshall was renowned as the architect of Allied victory. Set to retire, he instead accepted what he thought was a final mission―this time not to win a war, but to stop one. Across the Pacific, conflict between Chinese Nationalists and Communists threatened to suck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scalate into revolution. His assignment was to broker a peace, build a Chinese democracy, and prevent a Communist takeover, all while staving off World War III.
In his thirteen months in China, Marshall journeyed across battle-scarred landscapes, grappled with Mao Zedong and Zhou Enlai, and plotted and argued with Generalissimo Chiang Kai-shek and his brilliant wife, often over card games or cocktails. The results at first seemed miraculous. But as they started to come apart, Marshall was faced with a wrenching choice. Its consequences would define the rest of his career, as the secretary of state who launched the Marshall Plan and set the standard for American leadership, and the shape of the Cold War and the US-China relationship for decades to come. It would also help spark one of the darkest turns in American civic life, as Marshall and the mission became a first prominent target of McCarthyism, and the question of “who lost China” roiled American politics.
The China Mission traces this neglected turning point and forgotten interlude in a heroic career―a story of not just diplomatic wrangling and guerrilla warfare, but also intricate spycraft and charismatic personalities. Drawing on eyewitness accounts both personal and official, it offers a richly detailed, gripping, close-up, and often surprising view of the central figures of the time―from Marshall, Mao, and Chiang to Eisenhower, Truman, and MacArthur―as they stood face-to-face and struggled to make history, with consequences and lessons that echo today.
2020年7月25日 想读 @songma推荐:各位如果不想花时间读400页的
“The China Mission: George Marshall's Unfinished War, 1945-1947”,可以听作者在布朗大学Watson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的主题讲座,时间1个小时,有英文字幕。

我听了20分钟,基本上作者把书里的主要观点和线索都概括了。 The author’s talk
https://t.co/ufFrePvmJ7
English 历史 宋妈推荐 政治
重写晚明史:新政与盛世 豆瓣
作者: 樊树志 中华书局 2018 - 8
《重写晚明史:新政与盛世》是明史研究专家樊树志教授的倾注毕生研究之功而成的五卷本《重写晚明史》的第二卷。《重写晚明史》是樊树志先生引用推介学界*新研究成果,以与时俱进的新时代历史观书写解读晚明那段令人荡气回肠的历史。研究历史是为了创造更好的未来,樊树志先生说。《重写晚明史》的立意宗旨就是以史为鉴,通过回顾历史的得失,总经经验,为当下和明天提供借鉴。
《重写晚明史:新政与盛世》通过五章内容勾勒了张居正新政改革与再造盛世的历史,以张居正的政治起伏为主线,书写万历一朝的政治变迁、大政得失及人事沉浮,将朝堂细节和国家大局结合来写,点画自如,张弛有度,以六十余年专业史家的睿智解读历史,读来令人唏嘘感慨,不忍释卷。
本书是樊树志先生以全球史的视野细讲晚明史的新作——“重写晚明史”系列之一。作者站在全球的角度聚焦晚明王朝,史识、史见与历史新知交融笔下。本书从嘉靖间内阁更替下笔,描述了张居正从内阁中脱颖而出,并以天下为己任实施新政改革等的历史过程。
作者在遍阅晚明各种史料的基础上,还原了朝廷间的日常细节,诸如大臣的沟通相处、皇帝与阁臣的问答对话、给皇帝授课讲学内容及上课过程等,通过这些难得一见、颇具生活气息的细节,立体呈现出一段鲜活而带着温度的晚明大历史。
本书分五章:第一章《嘉靖隆庆时代的政局与内阁》,第二章《张居正与万历新政》,第三章《皇帝朱翊钧与首辅张居正》,第四章《张居正之死与朱翊钧亲政》,第五章《盛世的武功:万历三大征》。
1.名家新著,樊树志先生细讲晚明史新作,“重写晚明史”系列之一, 以全球史的视野聚焦晚明王朝,由朝廷间的日常细节建构晚明大历史;
从嘉靖到万历,张居正怎样从内阁中脱颖而出?新政改革,担当天下,历史功过如何评说:
☆ 樊树志先生年届八十而笔耕不辍,在全球史视野下聚焦晚明王朝,以朝廷间的日常细节描绘出一幅晚明的历史长卷。
☆ 晚明社会自海禁开放后,经济日渐繁荣,思想愈加活跃。造就这一片欣欣向荣景象的原因,社会自发力之外,更重要的是朝廷的政策因素。从嘉靖到万历,晚明的朝堂发生了什么?——这就是本书要回答的问题。
☆ 历史研究是通过回顾过去以展望和建构更好的未来。樊树志先生以六十余年历史研究专业素养和八十余年的知人阅世经历解读晚明,深刻体现了学人的担当意识和作为社会脊梁的责任感。
2. 大众历史的笔法:
☆ 樊树志先生以六十余年历史研究专业素养和八十余年的知人阅世经历,解读晚明政坛跌宕起伏的人事更迭、朝政纷纭;用大众写作笔法,浅白流畅讲述发人深省的历史故事,可读性与思想性俱强。
☆ 从大量史料中还原皇帝起居、君臣对话、处理朝政等鲜活的日常场景,读来历历在目,亲切朴实中时时感受到作者笔下的温度。
☆ 细节勾勒与宏大叙事相得益彰,故事性、代入感强,非虚构的严肃历史著作读来胜似虚构文学作品,扣人心弦,动人心魄。
☆ 读史明智,本书更是一面历史之镜,让人不断反思晚明的兴衰成败,看清过去,照亮未来。
3. 学术前沿的专著:
☆ 挖掘大批史料基础上重新书写晚明历史。本书建构在大批晚明历史人物的奏疏、书信、文集、邸钞、实录及方志等材料之上,资料详实周全,但凡书中所涉人物,作者无不一一翻阅其相关著述,并在相互比照研读后,还原历史实况,在大批鲜活生动的细节材料之上,重新书写晚明历史,真实而生动。
☆ 以细节勾勒与宏大叙事相结合,提倡历史学者放开眼界看历史。近二十年来,学界的学术研究出现越来越严重的碎片化现象,导致近年来史观在学者和民众中渐趋模糊。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学者,作为社会文化的脊梁,樊树志先生一向主张学术研究要以宏大史观作为指导,要拥有广阔的视野和开放的胸怀,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术研究推进社会进步。樊树志先生以本书“向宏大叙事致敬”!
严嵩、严世蕃父子的下场
严嵩,字惟中,号介溪,江西袁州府分宜县人,十九岁中举人,二十六岁成进士。此人很有一些才华,办事干练老到,从翰林院、国子监等清水衙门做起,直至进入权力中枢,嘉靖十五年(1536)升任礼部尚书,嘉靖二十一年(1542)进入内阁,嘉靖四十一年(1562)罢官,专擅朝政二十年之久,究其原因,最关键的就是深得皇帝宠信。
皇帝朱厚熜痴迷于道教玄修,醉心“求长生”。大臣们阿谀奉承,全力支持他“静摄”,为他撰写“青词”。所谓青词,是道教举行斋醮仪式时奉献给玉皇大帝的表文,用红笔写在青藤纸上,故而叫做青词。严嵩颇有文才,早年和文坛著名的“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王廷相、康海、王九思互相唱和。这样的文字功底,用来写青词贺表,简直是“小菜一碟”。正如《明史》所说:“醮祀青词,非嵩无当帝意者。”因而博得“青词宰相”之名。执迷不悟的皇帝需要一个投其所好、让他放心的内阁首辅,来摆平朝廷政治,严嵩正是这样一个角色。谄媚逢迎是他的品格特征,马屁功夫十分了得,皇帝把他看作心腹股肱,他则把皇帝当作护身符。
严嵩出任内阁首辅时,已经六十五岁,操弄政坛权术愈加老辣,但毕竟年岁不饶人,精力不济,便把儿子严世蕃推到了前台。严世蕃是他的独子,相貌奇丑,五短身材,又是独眼龙,虽然机智敏捷,却不学无术,很难从科举正途向上爬。依靠父亲的“恩荫”,进入国子监镀金,尔后在顺天府混个五品官,越级升任尚宝司卿(替皇帝掌管印信、发布政令)。后调任工部侍郎,其实是在代行父亲的内阁首辅权力,号称“父子两阁老”。内阁处理朝廷日常事务的权力由严世蕃一手操纵,大臣向严嵩请示,他一概回答: 去问小儿东楼(严世蕃号东楼)。“小丞相”的政治智慧远远不及“大丞相”,却有他的应付办法,豢养一帮门客——赵文华、鄢懋卿、万寀之流,结成一个盘根错节的权力网络,为他出谋画策,收受贿赂,还陪他宴饮嬉戏,寻欢作乐。为了聚敛财富,“小丞相”公然卖官鬻爵,“按质论价”,有监察权的言官,白银五百两、八百两至一千两;有人事权的吏部郎中、主事,白银三千两至一万三千两。何乔远说:“(严)世蕃嗜酒凶诞,姬妾满前,倚父宠,窃国柄无忌,受四方财贿累数百万。”
所谓“财贿累数百万”云云,显然估计不足。王世贞说,明朝遭到“籍没”(抄家)的巨贪权贵六人,其中三个是太监: 王振、刘瑾和冯保,另外三个是佞幸: 江彬、钱宁以及奸臣严嵩。严嵩倒台后,籍没家产,《留青日札》与《天水冰山录》记载的抄家清单,文物珍宝、黄金白银、田地房产、店铺商号,应有尽有,令人眼花缭乱。在中国贪官行列中,严嵩足可以和乾隆时代的巨贪和珅相比。有人估计,和珅贪赃财产相当于国库几年的总收入。严嵩、严世蕃的赃财岂止数百万而已!
上行下效,官场贪风愈演愈烈,政治腐败至极。严嵩设计陷害内阁首辅夏言,排挤打击内阁次辅翟鸾,激起正直官员的义愤,纷纷弹劾他“人品卑劣”“素著奸恶”“专柄揽权”,在嘉靖皇帝看来,批评他的宠臣,“本色则是谤讪”——其实是在诽谤讥讽皇帝,所以经常帮严嵩说话,树立他的威信。比如说,在西苑万寿宫,当着大臣的面,给他嘉奖手谕,赏赐“忠勤敏达”银质印章一枚,可以用来“密封言事”,直接向皇帝密报朝廷动态。又比如说,严嵩在家乡建造豪华宅邸,皇帝为他书写匾额,厅堂的匾额是“忠弼”二字,楼堂的匾额是“琼翰流辉”四字。以此昭告世人,在皇帝眼里,严嵩是“忠勤”“忠弼”的大臣。何乔远说:“上玄西苑坛而醮,命辅臣冠道士冠,诣坛上香。(夏)言不奉旨,嵩独笼纱帽而入,既诣坛,脱帽见冠上香。(夏)言故以此得罪,而天子久内亲嵩。嵩既为相,念自幸于天子,即朝夕直苑中板房,不敢洗沐私家。天子称嵩‘忠勤敏达’,每召对便殿,辄至夜分,赏赐频繁逾等。”因此,无论官员们如何前仆后继地弹劾,都无法扳倒他。
嘉靖二十九年(1550),由于严嵩失职,致使蒙古军队兵临城下,激起公愤。朝廷中的高级官僚慑于严嵩的威势,个个噤若寒蝉。一个小官沈炼(字纯甫,浙江绍兴人)挺身而出,向皇帝指责奸臣误国,矛头直指严嵩。皇帝命内阁辅臣李时起草谕旨,李时不敢自作主张,向严世蕃征求意见。和被弹劾者商量处理意见,岂不荒唐!更为荒唐的是,严世蕃居然和赵文华一起炮制了“票拟”,让李时照抄,然后作为皇帝圣旨公布。结局是可想而知的,沈炼被加上了“恣肆狂言,排陷大臣”的罪名,杖责之后,流放塞外。六年后,在严氏父子的指使下,沈炼竟然以莫须有的“谋叛”罪名被处死,长子充军,次子、三子被活活打死。严嵩用这样的手法向人们显示,企图扳倒他的人绝没有好下场。
儒家政治伦理熏陶出来的士大夫精英分子把气节看得高于一切,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于是有杨继盛更加严厉的弹劾。此后对严嵩、严世蕃父子的弹劾始终没有间断,吴时来、张翀、董传策的弹劾都以失败而告终。严嵩之所以不能被扳倒,原因很简单,有皇帝撑腰。一旦失去皇帝的恩宠,情况就大不同了。
嘉靖四十一年(1562)的某一天,江西道御史邹应龙(字云卿,陕西长安人)为了避雨,进入太监房中,攀谈中得知,皇上请道士蓝道行扶乩,沙盘上出现了这样几行字:“贤不竞用,不肖不退”;“贤如徐阶、杨博,不肖如嵩”。笃信道教的皇帝对蓝道行的扶乩深信不疑,以为是上天对他的告诫,遂有罢黜严嵩之意。邹应龙从太监那里得到了这样高度机密的情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连夜赶写奏疏,弹劾严嵩、严世蕃父子。
邹应龙从太监处得到机密情报,弹劾严氏父子,这一说法为朱东润所引用,出现在他的名著《张居正大传》中,流传颇广。然而,和其他史料加以比较,就会发现,另一种说法似乎更有说服力。这种说法是,邹应龙是得到内阁次辅徐阶的授意,才上疏弹劾严氏父子。
张岱《石匮书》说:“壬戌(嘉靖四十一年〔1562〕)五月,上命方士蓝道行扶乩,直指嵩父子不法事,上心动。(蓝)道行出,以告大学士徐阶,(徐)阶授意(邹)应龙,遂劾奏疏。”
亲历嘉靖、隆庆两朝的监察御史沈越(字韩峰,南京人)所写的《皇明嘉隆两朝闻见纪》,写到“大学士严嵩罢,诏逮系其子世蕃于狱,论戍边”,透露了一些不为外人所知的信息:“其子世蕃,以父任官工部侍郎,贪恣狠愎,无所不至。以中书舍人罗龙文为心臂,厮养严年为羽翼,鬻官剥民,公行不忌。上亦微知之,念嵩不忍发。会有术者蓝道行,以箕仙术进,上事必咨之。一日命中使持片纸焚于鼎,密书云:‘世蕃恶毒,上帝何不殛之?’(蓝)道行潜匿御札,以别纸焚之,诡作仙笔报云:‘世蕃恶贯满盈,固宜殛之,以在辇毂下,恐震惊皇帝,欲俟外遣,戮为齑粉耳。’上心益动,亟欲遣之而无由。至是,御史邹应龙上疏,劾世蕃……”
万历时的太常寺少卿唐鹤徵(字凝庵,常州武进人),揭示了徐阶在幕后操纵的细节。他的这段文章值得细细品味:
先是,嵩子世蕃卖官鬻爵,恣肆无忌,上亦微知之,念嵩不忍发。会有术者蓝道行以箕仙术进,上颇信眷,事必咨之。(徐)阶因深与之交。上有所问,密封使中官至乩所焚之,不能答,则咎中官秽,不能格真神仙。中官乃与方士谋,启示而后焚之,则所答具如旨。(蓝)道行狡,乃伪为纸封若中官所赍者,及焚而匿其真迹,以伪封应。
上一日问: 今天下何以不治?
对曰: 贤不竞用,不肖不退耳。
则问: 谁为贤、不肖?
曰: 贤者辅臣(徐)阶、尚书(杨)博,不肖者(严)嵩父子。
上复问: 我亦知嵩父子贪,念其奉玄久,且彼诚不肖,上真胡以不震而殛之?
报云: 世蕃罪恶贯盈,固宜速殛,以在辇下,恐震惊皇帝,欲俟外遣,戮为齑粉矣。
(蓝道行)密以告(徐)阶,阶恐稍迟则圣意解,半夜遣人邀御史邹应龙具疏,劾嵩父子,诘朝上之。上勒嵩致仕,下其子世蕃狱,戍之。
由此可见,蓝道行把扶乩的秘密告诉徐阶,徐阶授意邹应龙上疏弹劾严氏父子,是真实的。以邹应龙的性格,断然不敢根据太监的风闻贸然上疏。皇帝勒令严嵩致仕之后,每每念及他“赞修”之功,竟然忽忽不乐,写了一纸手札给新任内阁首辅徐阶:“严嵩已退,其子已伏罪,敢有再言者,同应龙俱斩。”张岱《邹应龙列传》,《石匮书》卷一百五十四。流露出对邹应龙弹劾严氏父子的不满情绪。邹应龙感受到了杀身之祸,不敢赴新任——通政司参议,在徐阶的调护下,才惴惴不安地赴任视事。如果不是徐阶授意他弹劾严氏父子,徐阶何必冒险为他“调护”呢?
邹应龙的弹劾奏疏虽然是授意之作,却写得有理有据,气势逼人,值得一看:
工部侍郎严世蕃,系大学士严嵩之子,凭借父势,专利无厌,私擅爵赏,广致贿遗。每一开选,则视官之高下而低昂其值;及遇升迁,则视缺之美恶而上下其价。以致选法大坏,市道公行,群馈兢趋,索价转巨。聊举一二,如刑部主事项治元以一万三千金而转吏部,举人潘鸿业以二千二百金而得知州。夫以司属末职、郡邑小吏,而贿以千万计,则大而卿尹方岳,又何所涯际耶?至于交通赃贿、为之关节者,不下百十余人。而伊子锦衣严鹄、中书严鸿,家奴严年,中书罗龙文为甚。即数人之中,严年尤为黠狡,世蕃委以心腹,诸所鬻官卖爵自世蕃所者,(严)年率十取其一。不才士夫兢为媚奉,呼曰鹤山先生,不敢名也。遇嵩生日,(严)年辄万金为寿。彼一介仆隶,其尊大富侈如是,则主人当何如耶?……今天下水旱频仍,南北多警,民穷财尽,莫可措手者,正由世蕃父子贪婪无度,掊克日棘,凡四方小吏莫不竭民脂膏、剥民皮骨,欲偿己买官之费。如此,则民安得不贫,国安得不竭,天下灾警安得不迭至也?
奏疏揭露了严氏父子的罪状和他们对于国家的危害。邹应龙亮出了他的底牌——严世蕃斩首,严嵩罢官:“臣请斩世蕃首,悬之藁竿,以为人臣不忠不孝者戒。其父嵩受国厚恩,不思报效,而溺爱恶子,任其播弄利权,植党蔽贤,黩货斁法,亦宜令休退,以清政本。”在奏疏的末尾,他振振有词地发誓:“如臣有一言不实,即斩臣之首,以谢嵩父子之恨,并为言官欺诳者戒。”
皇帝看了奏疏,随即降旨:“严嵩力赞玄修,寿君爱国,人所嫉恶既多年矣,乃纵爱逆子,言听计行,不复思朕优眷,特命致仕,乘传以去,仍岁给禄米百石。世蕃等命锦衣卫逮赴镇抚司拷讯。”三法司审讯以后,判处严世蕃遣戍烟瘴地区,严鹄、严鸿、罗龙文遣戍边远地区,严年禁锢于狱。
严嵩虽已退休,并未伤筋动骨;严世蕃流放雷州,不过虚应故事而已,行至半路就返回江西老家,威风依旧。他的党羽罗龙文也从流放地逃回江西分宜严府,与严世蕃策划如何翻盘。
袁州知府了解到这一动向,通报给巡江御史林润,夸张地说严府“聚众练兵谋反”。林润先前曾经弹劾严世蕃的党羽鄢懋卿,已与严氏结有不解之仇,得到消息,立即上报朝廷,添油加醋地说:“臣巡视上江,备防江洋,盗贼多入逃军罗龙文之家。龙文卜筑深山中,乘轩衣蟒,有负险不臣之志,素推严世蕃为主,事之若奴隶。世蕃自罪谪之后,愈肆凶顽,日夜与龙文诽谤时政,动摇人心。近者假治第,而聚众至四千余人,道路汹汹,咸谓变且不测。乞早正刑章,以绝祸本。”字里行间流露出严世蕃、罗龙文图谋不轨,有聚众谋反的嫌疑。
皇帝朱厚熜对于严嵩罢官有点后悔,严世蕃流放途中擅自逃回,也就睁一眼闭一眼,不予追究。作为一国之君,可以容忍贪赃枉法,绝对不能容忍谋反,接到林润的报告,他马上下达圣旨: 逮捕严世蕃、罗龙文,押解来京。林润再次上疏,揭发严世蕃种种骄奢淫逸、横行不法之事。一则说,严世蕃罪恶滔天,积非一日,近日不法之事又非一端,任用彭孔为主谋,罗龙文为羽翼,恶男严轸等人为爪牙,穷凶极恶,无所不至。二则说,严氏父子在袁州霸占官地侵夺民房,建造五座府邸,南府为严鹄所居,西府为严鸿所居,东府为严绍庆所居,中府为严绍祥所居,而严嵩、严世蕃所居之相府,廊房回绕万间,环亘数里。三则说,严世蕃召集四方亡命之徒为护卫之壮丁,森然有分封之架势。数千壮丁,白天伐鼓而聚,黄昏鸣金而散。比当年宁王宸濠谋反,有过之而无不及。最后总结道: 严嵩宠冠百僚,公然欺主。严世蕃流放途中逃回,朦胧包庇,以王言为不足恤,以国法为不足遵,惟知私恩,不知公议,以为严嵩不能无罪。
皇帝下旨,命三法司审讯。严世蕃似乎早就做好了预案,胸有成竹。他听说官员们想通过治他的罪,为沈炼、杨继盛平反,很是高兴,洋洋得意地对党羽说“任他燎原火,自有倒海水”。那么,他的“倒海水”是什么呢?在审讯、定案时,可以接受贪赃枉法罪,因为皇帝对此并不在意;最可怕的是“聚众谋反”之类的罪状,务必要买通关节,删去这些词句;必须强调沈炼、杨继盛的冤狱,因为是皇帝钦定的案子,以此来激怒皇帝。一旦皇帝勃然大怒,推翻此案,便可安全脱身。他的党羽到处制造舆论,一则说,沈炼、杨继盛之冤渴望昭雪;再则说,平反冤狱可以慰藉士大夫愤懑不平之心;三则说,如果牵扯所无之事,人们不信,皇上也会生疑,岂非“佯秉公论,阴主奸谋”!与此同时,严世蕃通过昔日的关系网,很容易地买通三法司的官员,接受他的主张。果然,“其语渐闻于当道,刑部尚书黄光昇、都察院左都御史张永明、大理寺卿张守直,亦以为然,依其说具稿”。这段史料值得细细回味,三法司的首长黄光昇、张永明、张守直“亦以为然”的是严世蕃党羽的说辞;“依其说具稿”云云,就是完全按照严世蕃的对策,在定案文书中强调为沈炼、杨继盛平反的文句。由此可见,已经沦为罪犯的严世蕃能量之巨大,“任他燎原火,自有倒海水”,并非虚言。这是一个很难觉察的阴谋,因为对于沈炼、杨继盛的惩处,是皇帝亲自决定的,为沈、杨翻案,就等于要皇帝承认错误,即所谓“彰上过”,这必定会激怒刚愎自用的皇帝。这样的话,可能性极小的严世蕃翻盘计划,或许由于皇帝的一句话,成为现实。
严世蕃精心策划的险招,被老谋深算的内阁首辅徐阶识破了。三法司官员把严世蕃定罪文书草稿交给徐阶过目,他一下就看出了问题——要害就是“彰上过”,却隐忍不发,若无其事地打了一句官腔:“法家断案良佳。”然后把三法司的黄光昇、张永明、张守直引入内室,屏退左右,推诚布公地分析“彰上过”的要害,双方之间有一场精彩的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