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狗夫200天 豆瓣
7.5 (12 个评分) 作者: 陈紫莲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2020 - 9
一本中国中老年版的《在路上》
惠英红,胡先煦电影《瞧一桥》原著
★编辑推荐
◎如果你思考过“我的一生该怎么过”“当我老了,我希望自己是什么样的”,你一定不能错过这个故事!
◎一本中国中老年版的《在路上》!令人又哭又笑、欲罢不能、掩卷沉思的阅读体验!
◎小说已改编电影《瞧一桥》,由韩三平担任艺术总监,宋新棋执导,惠英红、胡先煦主演,预计2022年上映。
★内容简介
30岁失业青年陈志勇,
68岁神秘老太张倩影,
在驾校结下忘年友谊,
一起开车去遥远的海里大草原,
一路发生许多悲喜交加的故事……
饱含岁月辛酸,却又温情满满,
笑到鬼哭狼嚎,哭到无语凝噎,
一本中国中老年版的《在路上》!
★媒体推荐
◎阿紫写了一本中国版的《在路上》,它的主人公变成了两个中老年孤儿,荒诞、真实而温暖。——作家 张春
◎阿紫是个充满魅力的家伙,她的作品和本人一样,总因意料之外的直白坦率而形成一种轻快的冷幽默风格。看这本书时我总会想,我爸曾经说过,如果他中了彩票也会给我买一辆狗夫。也许狗夫就是我和陈志勇这样待业在家的、失意中年人的标配吧。——作家 曾良君
◎已经很久没见过这样的作家,愿意用细腻又深情的笔触去写两个不完美的人物。我从没想过,一个看似失败的男人和一个别扭的老太太,居然会碰撞出这么一个“怪趣又深邃”的故事。——作家,编剧 蔡要要
◎无业愤怒的社会青年和古怪孤僻的毒舌老人,共同踏上一段远方之旅。这是一部饱含岁月的辛酸,却又温情满满的小说,它跨越了年龄和社会偏见,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并更好地面对它。——作家,出版人 八月槎
天真的人类学家 豆瓣 Goodreads
The Innocent Anthropologist 所属 作品: 天真的人类学家
8.8 (204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奈吉尔·巴利 译者: 何颖怡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7
本书诚实但又不失风趣地记录了作为人类学家的作者在非洲喀麦隆多瓦悠人村落两次进行田野工作的经历,将人类学家如何克服乏味、灾难、生病与敌意的真实田野生活拍案叫绝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不同于一般的人类学研究报告,这是一部令人捧腹不止的人类学笔记,透过幽默的笔调,读者看到了人类学者如何与研究对象进行互动,在互动中如何调整他的学术成见,以及田野工作上的琐事如何影响后来研究结果、研究的盲点与反思。因此不管是严肃的读者、无聊地只想打发时间或者是向往非洲原始部落的异国情调而蠢蠢欲动的旅人,巴利这本书绝对是一个有趣的选择。
2021年3月10日 已读
第一部基本把生活上的悲惨遭遇说尽了,第二部更侧重于学术上的各种遗憾。执着了半天却是一场空,这就是科研生活吧,犹如赌石。人类学田野调查,真是一地鸡毛,在作者的英式幽默的叙述中反而显得愈加心酸。人类学家是孤独的存在,为了投入新文化而成为自己文化的异类(第一部的第13章,第二部的第11章,描述了这样的孤独)。人类学家需要研究对象,却不能影响对象,这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译者会在翻译双关语时在注释贴出原文,并进行解释,非常欣赏这样认真的态度。
人类学 旅行 英国
失落的卫星 豆瓣
所属 作品: 失落的卫星
8.2 (186 个评分) 作者: 刘子超 文汇出版社 2020 - 7
刘子超出发之作《午夜降临前抵达》重版出来👇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522033/
·
☆ 豆瓣年度榜单·中国文学非小说类 第一名
☆ 方所文化 年度选书
☆ 新浪读书 年度推荐图书
☆ 搜狐文化 年度十大好书
☆ 《南方都市报》南都十大好书
☆ 《新周刊》·硬核读书会 十大非虚构好书
☆ 《中华读书报》不容错过的25种文学好书
·
我们生而自由,却往往身 不由己。
在隔绝和封闭的时代,聆听游荡世界的回声。
·
☆ 深入中亚大陆,探访神秘的邻人之国,作家刘子超寻觅九年之作
☆ 探索未知之地,见证时间之旅,记 录个体之声,寻找被遗忘的失落之心
☆ 历史学家罗新、作家许知远高度赞许,“为今后的旅行写作树立起标杆”
☆ 因深入书写世界一隅,获“全球真实故事奖”(True Story Award)特别关注作品
☆ 《纽约客》记者Jon Lee Anderson推荐:饱含幽默感、好奇心和冒险精神之作
☆ 入选单向街水手计划,开启“新游牧”生活方式,在封闭与隔绝的时代逆向而行
☆ 随书附手绘地图及40张摄影彩插,作者首次分享中亚文艺清单,纸上遨游中亚
·
有了刘子超这本书,我们可以骄傲地说,在近代以来琳琅满目的中亚旅行文学中,终于有了第一部高质量的原创中文作品。——罗新,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
九年间,作家刘子超数次深入亚洲腹地,前往神秘的邻人之国——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及土库曼斯坦——在这片处于全球化边缘和大国夹缝间的土地,展开一场过去和未来之间的寻觅之旅。
沿着国境线飞驰,绕过散落的飞地,驰骋于帕米尔无人区,在苏联的核爆试验场抛锚,他以探险者的精神见证隔绝之地;踏上撒马尔罕的金色之路,徜徉于血腥战场和帝国宫殿,凝视最古老的圣书,抚摸玄奘笔下的佛塔,他试图寻回古人的目光;结识将未来寄托于汉语的塔吉克青年,遇见困守咸海七年的中国人,在乌兹别克的酒吧里,听见把酒言欢的商人指着撒向空中的钞票大喊:“你之前看到的全是假象,这才是现实!”一路上,他遇见形形色色的人,徘徊在希冀与失意、自由与迷失之间。
一切如同离轨的卫星,暧昧而失落,充满活力、孤独和挣扎,我们就在隔壁,却浑然不觉——直到旅行开始,直到翻开这本书。
·
有了刘子超这本书,我们可以骄傲地说,在近代以来琳琅满目的中亚旅行文学中,终于有了第一部高质量的原创中文作品。宽广的接触面,鲜活的时代感,颇有时间深度的历史思考,加上淡定得有点舞台感的冷静叙述,几乎各个方面都为今后的旅行写作树立起标杆。
——罗新,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子超是这一代人中最杰出的游记作家,他的叙述与感受常让我想起保罗·索鲁。偶尔,我希望他更狂野与热情一些。
——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
刘子超的作品有简洁的散文风格,以及独特的幽默感、好奇心和冒险精神,读起来令人愉悦。在这本书中,他带着我们来到中亚的心脏地带,那里既神秘,又出乎意料地和我们紧密相连。刘子超是一位敏锐的人性观察者,也是一位极具天赋的作家。
——乔·李·安德森(Jon Lee Anderson),《纽约客》资深记者
《失落的卫星》可远远不只是一个关于旅行的故事。它是一部少见、非凡的文学作品,以一种非常缓慢的步伐在中亚漫游,如同一名佛教僧侣——顺带一提,这种缓慢的步伐亦体现在本书从容不迫的语言中。与大多数旅行作家不同,刘子超没有尝试去和那些“重要人物”对话,也没有假装了解这片土地的一切。相反,他与路上遇到的男男女女交谈,询问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能得到不同寻常的答案。以上种种,都给他的作品一种难以超越的真诚。读完这本书后,你就像真的和子超去了一趟中亚,你对这片土地的了解比读一百篇政治类文章还要多。
——玛格丽特·斯普雷彻(Margrit Sprecher),“全球真实故事奖”2019年评委会主席
沿着季风的方向:从印度到东南亚的旅程 豆瓣 Goodreads
Chasing the Monsoon:Dispatches from India and Southeast Asia 所属 作品: 沿着季风的方向
8.2 (36 个评分) 作者: 刘子超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 - 8 其它标题: 沿着季风的方向
他搭乘火车走遍印度南北;追随毛姆的足迹进入山地部落;坐上两 万美元的游轮航向蒲甘;穿过整个爪哇,抵达雨林深处的遗迹和火山;探寻泰柬边境上被地雷包围的古寺;在海岛之国邂逅成群的鲸鲨;在白色大象的故乡,寻访流亡苗人;乘着古老的运米船,由曼谷向大城缓慢行进……

他对自然倾心,也与途中偶遇的人倾谈;投身当下,又随时进入磅礴的历史;藏身度假客中,又不时抹去痕迹,遁入全球化遗忘的荒蛮之境;他在旺盛、暧昧、失序的“忧郁热带”自省:我是谁?正置身于怎样的世界?
边走边啃腌萝卜 豆瓣
所属 作品: 边走边啃腌萝卜
7.8 (26 个评分) 作者: [日] 妹尾河童 译者: 蔡明玲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 4
本书为妹尾河童上世纪80年代应朝日新闻社《周刊朝日》之约撰写的旅行随笔。河童此行是以日人饮食生活的原点腌萝卜为线索,从东京都出发,北至北海道,南抵鹿儿岛,西达鸟取,不仅一路品尝了从监狱、寺院直至远洋渔船厨房里的腌萝卜,就连民间腌萝卜迷的自制产品也不放过,最后竟至亲自做起薰萝卜来。在寻访腌萝卜之余,河童还不时偏离主题,忽而关注公害、食品安全和医疗保健,忽而又对食盐和竹纸的制作刨根问底,对东北雪国早已消失了的山野猎人也充满好奇……自然,那个记录着一代日本都市年轻人梦想的“樱桃乌托邦”旧址也不会逃不脱他的眼睛。每一次跟随河童旅行都收获不菲,这一次当然也不例外。虽然没有亲口尝到各种独具风味的腌萝卜,但其细致入微的描述已令人垂涎;河童讲述的几个普通村庄的故事,见证了日本人的勤奋和上世纪80年代日本的乡村生活,而河童友人受其嘱托写来的海外腌萝卜报告,也令人依稀感受到日本移民的乡愁。
去他的巴西 豆瓣
所属 作品: 去他的巴西
7.5 (31 个评分) 作者: 胡续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6
实物请见: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73270864/
巴西,遥远的南美大陆上的第三世界大国,2014足球世界杯与2016奥运会举办地,对这个被称为“热带中国”的国度,您了解有多少?
《去他的巴西》是北大青年学者,著名诗人胡续 冬客居巴西一年半的旅游和生活札记。以娱乐人民群众为己任的“胡子”在这本图文并茂的集子里,以他机智谐谑 、精准高密的超一流文笔,撷取各种欢乐情境、新鲜风物,为读者描绘出一个生动而细致的巴西。简单说来,本书相当于一本巴西旅游孤星指南+巴西社会文化风土人情志+巴西生活百科辞典,并随时散发出相当于一部星爷电影剂量的胡氏搞笑因子。
跟随人人都爱的胡子老师,去他的巴西,去到那热情奔放、散漫友善的人群中,去到桑巴舞和烤肉宴的现场,作一次犹如身临其境的纸上欢乐旅行吧。
彝人首领 豆瓣
作者: [俄罗斯] 顾彼得 译者: 和铹宇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04 - 8
《彝人首领》所描述的历史背景距今不到一个世纪,历史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时的凉山还非常封闭,是一个令外界望而生畏的区域,那时候谁要深入到凉山腹地,必须要找到势力强大的保护人方可成行。显然顾彼得当时决定进入这片神秘的土地是需要勇气的。他能顺利游历这片古老的土地,并以游记的形式记下自己的这段经历,更是难能可贵。作者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雄奇的康巴地区和神秘的大凉山,为我们留下了这份珍贵的历史记载。
被遗忘的王国 豆瓣
所属 作品: 被遗忘的王国
作者: (俄)顾彼得 译者: 李茂春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7 - 8
《被遗忘的王国:丽江1941-1949》(中文)讲述丽江地区是一块神奇、美丽而宁静的土地,位于滇西北高原,在古代南方陆上丝绸之路与滇藏茶马古道交汇处。在两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有圣洁的雪山,汹涌的大江,险峻的峡谷,茂密的森林;还有清澈的湖泊和宽阔的坝子。可谓是风景秀丽,历史古老,民风淳朴,文化灿烂。它与大理、迪庆、怒江、四川毗邻。地区所在地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丽工县。半个世纪前,俄国人顾彼得来到丽江,被这里世外桃园般的宁静和谐却鲜为人知深深感动,称之为“被遗忘的王国”。如今,这块被遗忘的王国,作为中国第一个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古城,引来世人惊喜的目光犹如在地下埋藏多年的璞玉出土,刹那间放出夺目的光彩。
一个人的朝圣 豆瓣 Goodreads
Unlikely Pilgrimage of Harold Fry 所属 作品: 一个人的朝圣
7.4 (159 个评分) 作者: [英] 蕾秋·乔伊斯 译者: 黄妙瑜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3 - 9
★2013年欧洲首席畅销小说,入围2012年布克文学奖,同名电影拍摄中
★台湾读者表示“很久没有读一本书读到凌晨”、“是一个简单、素朴但会令人深深感动的故事”、“笑泪交织的阅读”
★2013年春季英国最具影响力“理查与茱蒂”读书俱乐部书单第1 名;欧普拉读书俱乐部夏日选书、美国图书馆协会选书;2012年英国最畅销新人小说;《出版人周刊》、《纽约时报》、《泰晤士报》、《嘉人》、《今日美国》等各大媒体高评价推荐
★他以为人生就这么过去了,直到收到那封信
★1个人,87天,627英里
★有关爱的回归、自我发现、日常生活的信念以及万物之美
★这一年,我们都需要哈罗德安静而勇敢的陪伴
哈罗德·弗莱,六十岁,在酿酒厂干了四十年销售代表后默默退休,没有升迁,既无朋友,也无敌人,退休时公司甚至连欢送会都没开。他跟隔阂很深的妻子住在英国的乡间,生活平静,夫妻疏离,日复一日。
一天早晨,他收到一封信,来自二十年未见的老友奎妮。她患了癌症,写信告别。震惊、悲痛之下,哈罗德写了回信,在寄出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了自己的人生,经过了一个又一个邮筒,越走越远,最后,他从英国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东北,横跨整个英格兰。87天,627英里,只凭一个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会活下去!
这是哈罗德千里跋涉的故事。从他脚步迈开的那一刻起,与他六百多英里旅程并行的,是他穿越时光隧道的另一场旅行。
万水千山走遍 豆瓣
所属 作品: 万水千山走遍
8.6 (103 个评分) 作者: 三毛 哈尔滨出版社 2003 - 8
大地啊,我来到你岸上时原是一个陌生人,住在你房子里时原是一个旅客,而今我离开你的门时却是一个朋友了。 当飞机降落在墨西哥首都的机场时,我的体力已经透支得几乎无法举步。长长的旅程,别人睡觉,我一直在看书。眼看全机的人都慢慢地走了,还让自己绑在安全带上。窗外的机场灯光通明,是夜间了。
旅行的艺术 豆瓣
The Art of Travel 所属 作品: 旅行的艺术
8.2 (75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兰·德波顿 译者: 南治国 / 彭俊豪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 4
这部书就像一场完美的旅程,教我们如何好奇、思考和观察,让我们重新对生命充满热情。旅行是什么,德波顿并不想急于提供答案,旅行为什么,德波顿似乎也不热心去考求。但释卷之后,相信每个读者都会得到一种答案——这答案,既是思辩的,也是感性的,既酣畅淋漓,又难以言说,因为,它更像是一种情绪 ,令人沉醉而不自知翻开这本书,你踏上的将是一次异乎寻常的阅读旅程。深信德波顿无处不在的智慧和机智将影响甚至改变你对旅行的看法,并有可能改变你日后的旅行心态和旅行方式。德波顿是一个知识渊厚且富有逻辑思辨能力的作者。他曾经是大学的哲学讲师,有着深厚的哲学素养,从苏格拉底、洪堡,到爱默生、尼采,他都有过系统的阅读。此外,对西方文学和艺术作品,他也有广泛的涉猎。因此,在论及“旅行”这一近平陈词滥调的题材时,他不仅时时表现出理性的悟觉,而且还能结合福楼拜、波德莱尔等文学家的创作,参照凡·高等画家的作品,多方位地观照“旅行”、剖析“旅行”。
门外汉的京都 豆瓣 谷歌图书
所属 作品: 门外汉的京都
7.3 (29 个评分) 作者: 舒国治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11
他说的竹篱茅舍,
他说的流水长墙,
诸多游赏,
被公认是写京都书里最有见地的一本。
台北以外,舒国治唯一专书记录的城市行走指南
最任性自在的京都闲走札记
舒国治,台北奇人,梁文道眼中最会玩、最会讲故事的两个人之一,他似乎永远在路上,在城市的通衢小巷流连。浪迹美国七年,返台定居之后,唯一一去再去的城市,是京都。问他原因,他却怀疑答得上来。
一次又一次地在京都的巷弄流连,舒国治自嘲是京都的门外汉,不愿登堂入室,只在门外徘徊,却能看到常人忽略的风物景。在本书中,他记下雨天的京都,也一一描摹京都的黎明、水、氧气、旅馆,以及他认为京都最大的资产——山门与长墙,感叹京都就是一个大公园,而你并不急着找出口,甚至假想“倘若老来,在京都”。
他也试着回答为什么是京都:为了“作湖山一日主人,历唐宋百年过客”,为了竹篱茅舍,为了村家稻田,为小桥流水,也为大桥流水,为了山门长墙,为了氧气,甚至为了睡觉。但这些可以名状的东西,是否就是最后的答案,他自己也怀疑。我们最喜欢的人或物,往往说不出来理由,不是吗?
A Walk in the Woods 豆瓣
所属 作品: A Walk in the Woods
作者: Bill Bryson Broadway Books 1999 - 6
Back in America after twenty years in Britain, Bill Bryson decided to reacquaint himself with his native country by walking the 2,100-mile Appalachian Trail, which stretches from Georgia to Maine. The AT offers an astonishing landscape of silent forests and sparkling lakes--and to a writer with the comic genius of Bill Bryson, it also provides endless opportunities to witness the majestic silliness of his fellow human beings. For a start there's the gloriously out-of-shape Stephen Katz, a buddy from Iowa along for the walk. Despite Katz's overwhelming desire to find cozy restaurants, he and Bryson eventually settle into their stride, and while on the trail they meet a bizarre assortment of hilarious characters. But A Walk in the Woods is more than just a laugh-out-loud hike. Bryson's acute eye is a wise witness to this beautiful but fragile trail, and as he tells its fascinating history, he makes a moving plea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America's last great wilderness. An adventure, a comedy, and a celebration, A Walk in the Woods is destined to become a modern classic of travel literature.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豆瓣
Life of Pi 所属 作品: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8.5 (65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扬·马特尔 译者: 姚媛 译林出版社 2012 - 11
一艘孤单小船,一个落难少年,一只孟加拉虎,这是南太平洋上,最艰难的生存考验。《少年pi的奇幻漂流》是作者马特尔的第二部小说,但是一面市便惊艳国际文坛,获奖无数,成为畅销书。小说描写一个印度男孩和一只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一起在太平洋上漂流227天后获得重生的神奇故事。
历磨难而成长,因信念而不凡。小说内容关于冒险、希望、奇迹、生存和信心,是一 个能让人产生信仰的故事,同时也会让读者重新认识文学并相信文学的力量。书中如真似幻的海上历险与天真、残酷并存的人性矛盾,巧妙契合,更激荡出高潮不断的阅读惊喜。无论是开放式的结局还是小说对于信仰、生存,乃至人与动物、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展现,都会成为每一个读者深思的问题。
本书全球热销七百万册,获得英国布克奖、德国国家图书大奖等6项国际大奖;《中国时报》开卷好书奖等7项年度好书推荐!在台湾出版后获杨照、九把刀、南方朔等各界名人推荐。2005年译林社曾推出该书,受到诸多名人如周国平、叶兆言、李敬泽等人推荐。
此次译林新推出的这个版本,独家收录欧洲著名插画家托米斯拉夫•托亚纳克精心绘制的40幅全彩插图,值得珍藏。插画家以“罕见的优美画风”脱颖而出,赢得为《少年Pi的奇幻漂流》绘制插图的机会。插图色彩丰富,极具表现力,极好地传达了文字的意向,呈现出精致的文学质感。
“我深爱这个故事,曾经觉得它是没法拍成电影的,因为它的内容是关于冒险、希望、奇迹、生存和信心。故事最难改编的部分也是最好的部分,什么是精神力量,什么是信仰,什么是神。终于,我决定接受挑战,让更多的人一起分享我阅读的感动。”——李安
这本书是对上帝之存在的优雅证明,完美展示了故事的力量。——美国总统奥巴马
许多年来最奇特然而也是最容易读的一部小说……《少年PI的奇幻漂流》将奇谈、寓言和道德故事糅合在了一起。 ——《经济学人》
我们需要这个故事,当然不是为了掩饰我们的兽性,更是为了对我们的人性怀有信心。 ——作家周国平
PI不读“屁”,读“派”,就是圆周率π,一个最真实最神秘的数字。 ——书评人 小宝
我愿意把它看做一本人和世界(宇宙)的关系的小说。如果真的2012是末日,这本书可以留给任何幸存下来的人,它有太多的含义。 ——雕塑家 向京
每个人心底,都有一个理查德•帕克。它会在危难的时候,咆哮出柙,眈眈向人,却又与人相依为命。——豆瓣网友
化不可能为可能。它把文学的想象力推到了另一个新的前沿,既奇幻、怪诞,但又天真、写实,饶富深意。少年的奇幻旅程,最后变成了令人赞叹的阅读之旅! ──评论家 南方朔
这本小说充满了让人大快朵颐的诱惑力,因为它实在太好看了。好看到不忍心复述它的情节……惊险、悬念、流畅以及信仰,这是任何时代的读者都不会拒绝的美好大餐,何况今天? ——书评人 戴新伟
我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对插图版《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一书进行描绘——即Pi的视角。Pi的所见所感是通过色彩、透视、象征和手势等的运用来诠释的...因此有些场景可能看起来很现实,而其他场景则含有格式化甚至抽象的元素(比如漆黑的大海)。——托米斯拉夫•托亚纳克
2012年12月16日 已读
依旧不太理解原本衣食无忧的Pi如何对宗教产生最初的热情的。当一无所有时,信仰成为最后的救命稻草,说的难听点感觉宗教沦为了忽悠自己的工具。很喜欢作者对动物行为描写分析的部分。书将第二个故事讲得更加详细了,日本调查员说出的解释并不全对。本体和喻体并不像他们口中说的那样简单的对应关系。感觉作者非常真诚又冷静到可怕地叙事,更加重了残酷的气氛。电影添加了Pi的女友,删掉了失明的法国人,让隐喻比原著藏得更深,让第二个故事更加意外和震撼。
加拿大 宗教 小说 旅行
当你途经我的盛放 豆瓣
所属 作品: 当你途经我的盛放
6.4 (15 个评分) 作者: 扎西拉姆·多多 中信出版社 2011 - 5
《当你途经我的盛放:一个行者的心灵旅程》内容简介:《当你途经我的盛放:一个行者的心灵旅程》是一个行者的心灵旅程,也是每一个向往自由的人都应该阅读的文字。《当你途经我的盛放:一个行者的心灵旅程》是来自人和自然互赠性情的心灵之歌。《当你途经我的盛放:一个行者的心灵旅程》中收录多多诗作60余首,随笔40多篇,另有扎西拉姆•多多行脚途中摄影作品。
2012年11月13日 已读
老马推荐。看作者的名字还以为是个喇嘛,结果只是笔名。于是顺理成章变成了文艺路线。能否理解并触动全凭机缘了。现代诗没觉着好。有些篇章还不错。总体感觉一般。豆瓣评价高大概是因为既有旅行又夹杂佛学,被冠以心路历程、心灵成长的名号吧。旅行连目的地的文化背景都不了解。排比句用得过滥。
佛学 宗教 散文 旅行
叫我如何不宰你 豆瓣
所属 作品: 叫我如何不宰你
作者: 邬敬民 花山文艺出版社 2006 - 6
导游行业中到底有多少“猫腻”?游客消费中有多少是被“宰”的?出版前就曾引起巨大争议的《叫我如何不宰你》一书,本月由花山文艺出版社正式推出。
本书作者接到了很多死亡威胁的恐怖电话,甚至被迫离开了自己喜爱的旅游行业。旅游业难道是黑社会吗?本书为你揭开一切谜团!
低价团、零团费,是馅饼还是诱饵?收入少、待遇低,宰客成为导游的不二选择。旅游途中都存在哪些悬机?旅游者怎样做到理性消费?《面对面》王志专访深圳导游邬敬民,大胆披露:“叫我如何不宰你”。
2012年6月26日 已读
自由行王道啊。书写得挺乱的,没成系统。揭露黑幕的书还是有存在的意义的,值得肯定。大概意思是有的游客挨宰是活该,导游宰人实属无奈,市场缺乏管理。
旅行
怀斯曼生存手册 豆瓣
The SAS survival handbook 所属 作品: 生存手册
9.1 (15 个评分) 作者: [英] 约翰·怀斯曼 译者: 张万伟 / 于靖蓉 北方文艺出版社 2009 - 7
有这么一本书,仅凭一把刀和书中的知识,就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天气、任何条件下生存下去。这就是《怀斯曼生存手册》
本书为世界最精英部队英国皇家特种部队(SAS)绝境求生的秘密,是现代人掌握自救、自我保护的生存技巧。任何人,只要喜爱远足、旅游、探险、行车的普通读者,都可能会被意外隔绝在地球上的任一地点:茫茫沙漠、热带雨林、无际大海……本书描述了这些突发事件发生时可能面临的各种危险,同时也揭示了相应的生存机会,提供详尽的求生方法与技巧。
书中附有大量绘图,讲解具体的操作步骤,更增强了直观性与实用性。本书的宗旨是解决所有生存难题:如何装备,雨林中如何施放求救信号,怎样辨认有毒植物,用刀片制作指南针,如何蹚水过河,制作各类环、结和绳套,如何点燃潮湿的火柴,如何搭建天然帐篷,如何急救、逃生、救援等等。
点击免费阅读更多章节:怀斯曼生存手册
2012年1月30日 已读
2012必读书目,希望永远用不上这些知识。
旅行 生活 英国
夜航西飞 豆瓣 Goodreads
West with the Night 所属 作品: West with the Night
8.5 (76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柏瑞尔·马卡姆 译者: 陶立夏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 - 12
《夜航西飞》以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的肯尼亚为背景,真实再现了作者在非洲的生活,其中包括她毕生钟爱的两项有趣又传奇的事业——训练赛马和驾驶飞机。柏瑞尔•马卡姆以非常动人的文字,铺陈出她在非洲度过的童年、她参与狩猎的情景、她与当地土著的情谊、她训练赛马的过程,以及她独自驾驶单翼双座木螺旋桨飞机,在东部非洲从事职业飞行并猎队搜寻大象踪迹的往事;还详细描述了她从非洲驾机回英国沿途所遭遇到的政治与自然险阻;最后更记录了她在一九三六年九月独自驾机从英国飞越大西洋直抵北美的经过。
可见的乌托邦 豆瓣
作者: 胡硕峰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 4
本书可以说是一个建筑师的以摄影为介质的城市漫游笔记。作者是视旅行为生活创作能量来源的建筑师,长期行走于不同国家、城市,既跨时空地域、也跨文化族群,既观看建筑,也体会空间、人文,通过简洁的文字和“主观”化的图片,记录了其艺术心灵和人文情怀,同时也完整收录了欧美日等大城市现代建筑和亚洲周边国家的传统建筑,为一览世界建筑的深度空间地图。
书中涉及的城市有阿姆斯特丹、巴黎、柏林、巴塞罗那、伦敦、纽约、东京等,如作者所说:“我承认一个都市可以有几万种面貌,那随着每个人解读方式而迥异,相机便是这样的武器,作法上有人可能是画素描,有人专门找古迹和文献,有人则是纯粹观光。旅行中的我是去跟空间质感或城市作沟通,沟通的方式是画素描或是照相,所以摄影是一个很重要的媒介,建立我对一个城市的观察与了解。”
2011年12月5日 已读
很多照片旁边都没有注释,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以及为什么要拍摄这个地方。当成一个消遣的读物还行,专业性几乎没有。语言时而卖萌,时而故作高深。
建筑 摄影 旅行
寻路中国 豆瓣 豆瓣
Country Driving: A Journey Through China from Farm to Factory 所属 作品: 寻路中国
9.2 (36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彼得·海斯勒 译者: 李雪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1
我叫彼得·海斯勒,是《纽约客》驻北京记者。这本书讲述了我驾车漫游中国大陆的经历。
2001年夏天,我考取了中国驾照,在此后的七年中,我驾车漫游于中国的乡村与城市。这七年也正是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期,单在北京一地,每天申领驾照的新人就有一千多,其中有好几年,乘用车销售额的年增长率超过了百分之五十。仅仅两年多的时间,中国政府在乡村所铺设的公路里程数,就超过了此前半个世纪的总量。
《寻路中国》一书有几条不同的线索。它首先叙述了我由东海之滨沿着长城一路向西,横跨中国北方的万里行程;另一条线索集中讲述了一个因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而发生巨变的乡村,在这里,我特写了一个农民家庭由农而商的变化经历;最后,则是中国东南部一个工业小镇的城市生活场景。书中所描述的这种由农而工而商、乡村变身城市的发展,正是1978年改革以来中国所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
《寻路中国》是我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之尾曲。它探讨经济,追踪发展的源头,探究个人对变革的应对。如前两本书那样,它研究中国的核心议题,但并不通过解读著名的政治或文化人物来实现这个目的,也不做宏观的大而无当的分析。它相信通过叙述普通中国人的经历来展现中国变革的实质。我经常在一地连续呆上数月、甚至数年,跟踪变化。我不会仅仅听主人公自己讲述,我会睁大眼睛,看着他们的故事在我面前一点点展开。
这三本书横跨了我的中国十年,从1996至2007。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处于世纪之交的十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关键的时期之一。正是在这十年中,中国经济实现了腾飞,中国对外部世界的影响力开始增大。更重要的是,这是邓小平去世后的第一个十年。在这十年中,中国历史的面貌开始变化,大规模的政治事件与强力领袖开始从中退却。相反,中国巨变的推动者变成了普通人——走向城市的农民、边学边干的企业家,他们的能量与决心是过去这十年中的决定因素。从《江城》到《甲骨文》再到《寻路中国》,我所讲述的都是他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