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
盐镇 豆瓣 Goodreads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盐镇
8.3 (54 个评分) 作者: 易小荷 新星出版社 2023 - 2
◎ 编辑推荐
★“她们的命运里,有你所不了解的中国。”
第一本深度书写中国乡镇女性生活、情感与命运的佳作。罗新、梁鸿、李海鹏、许知远、伊险峰 赤诚推荐!
“它蕴含的丰富性将会让盐镇在文学和文化史意义上留下一席之地。”——伊险峰
★知名媒体人易小荷历时一年沉浸式调查,采访近100位当地居民,以12位女性在阶级、城乡、偏见中挣扎求生的故事,展开一个我们身边的、你不曾了解过的真实的底层中国。
★盐镇,一个位于中国“锈带”的边地小镇,也是4万多个正在经历着从传统到现代嬗变阵痛的中国小镇之一。把它作为样本,可以管窥更广阔的真实中国的面貌。
★不被看见、不被听见的她们,是每一个小镇女性,每一个没有走出去的我们的缩影。
早早辍学在小镇叱咤风云的00后幺妹,经济独立却惧怕离婚的女强人,面临家暴威胁却选择复婚的媒婆,历经四嫁开猫儿店的九十老妪……我们说着同样的语言,被同样的历史洗涤,某种程度上她们就是我们。
她们的故事不是历史的注脚,她们就是历史本身。
◎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让读者时刻都会感到触目惊心的书。
在四川南部的古老盐业小镇,女人们过着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惊心动魄的生活。早早辍学在小镇叱咤风云的的00后幺妹,经济独立却惧怕离婚的女强人,面临家暴威胁却选择复婚的媒婆,历经四嫁开猫儿店的九十老妪,她们在21世纪仍旧重复着古老时代的人生轮回,在婚姻和贫困的夹缝里,挣扎求生。
中国有四万多个乡镇,却只有一个北京、上海、深圳。易小荷回到故乡,选择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镇,又在这里选取了12个再普通不过的女人,持续探寻她们对国家、社会、家庭、婚姻的理解,跟随她们再一次经历被“放咸”的人生。她想知道,在这样一个被遗忘的小镇,那些默默无闻的女人们,在新旧交替的时代里,会活出怎样的人生?
历时一年的田野调查,易小荷记录下不被看见、不被听见的她们的生命。在这个如盐一般凝固在时光里的小镇,我们将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城乡中国。
◎ 名人推荐
这是一本有关“愤怒的女性”的书,与约翰·斯坦贝克上世纪三十年代所做的事情一样:触及生活苦难的深处,抱以巨大的怜悯,爱,还有对不公正、对不平等的愤怒。易小荷通过这些女性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是,感慨“命运”是浅薄的,女性愤怒的指向清晰。
无论是国民性的挖掘,还是性别意识的自觉,易小荷似乎承继了民国一脉,这本书让我想起萧红的《呼兰河传》,它带给我的震动也同样如此,它蕴含的丰富性将会让“盐镇”在文学和文化史意义上留下一席之地。
——知名媒体人、作家 伊险峰
《盐镇》对于女性如何在困境中度过漫长时光的关注,及其质感丰富从容不迫,都令人想起最好的女性作家们。同时它也是唤醒我们关于“严肃”一词的记忆的真正的新闻报道,是关于女性的系统性困境的一份扎实的证词。它的内容和质量,都让人不仅意识到女性多么令人同情,还意识到她们多么令人尊敬。
——知名媒体人 李海鹏
十二个女性的人生,照亮小镇所有的后街,成就一曲不向命运低头的生命颂歌。纵然太史公复生,也不见得会比易小荷做得更好。
——北大历史系教授 罗新
易小荷的《盐镇》读起来鲜明、真实、富于质感。小镇中的每一个人都携带着各自独特的生命气息、命运经历从质朴无华的小镇走出来,既呈现了作为个体的血肉气质,也汇入了时代精神的沉渊。在此意义上,小镇、小镇上每一器物和每一个个人都拥有了极为动人的存在感和历史感。每个人的记忆中都有这样一个“盐镇”。
——作家 梁鸿
多谢小荷的敏锐与深情,这些总被淹没、忽略的故事才来到我们眼前。古镇上的悲喜命运,令我感慨不已。
——单向空间创始人、作家 许知远
阅读《盐镇》,感受盐浸入创口的切肤之痛;虽写女人,却道出底层民众的惨淡人生;结构性困境隐约可见:贫穷,病痛,暴力、懦弱,无奈,冷漠,麻木的根源所在。一个心怀悲悯的媒体人,如此关注下层普通人的生存状态,难能可贵。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郭于华
2024年7月27日 已读
方言和脏话奇多的小镇女性生活纪实。对小镇女性来说凶悍是必须的生存之道!内心也需足够强大到抵御七大姑八大姨的唾沫星子。
无论是否赚到了钱,女性总是勤恳辛劳,而男性家暴赌博酗酒、重男轻女、好吃懒做、毫无责任心。男性没脸没皮,女性却为名声所累,困在暗无天日的婚姻里。“能干”仿佛就是紧箍咒,承受疼痛也不能“成佛”。
对小镇女孩来说教育几乎是唯一的出路,这样也被轻易剥夺。“乖巧”“懂事”让她们或被动,或“主动”地放弃受教育的机会,从此被困在小镇。还有被所谓的“爱情”骗"下海"的,和日本女性被牛郎拉下水如出一辙的单纯少女们。
在这样的环境下活着已不容易,更别提能闯出来一片天的女性了。
大陆 女性 纪实
哈佛女孩刘亦婷 豆瓣
所属 作品: 哈佛女孩刘亦婷
4.5 (20 个评分) 作者: 刘卫华 / 张欣武 作家出版社 2000 - 8
1999年,刘亦婷同时被美国四所名牌大学录取,其中包括哈佛大学。她的妈妈刘卫华在这本书中,以自述的方式讲述了刘亦婷的经历和事迹。
致命爱人 豆瓣
In Control:Dangerous Relationships and How They End in Murder 所属 作品: 致命爱人
8.4 (14 个评分) 作者: [英] 简·蒙克顿·史密斯 译者: 尹晓冬 2022 - 9
亲密伴侣为何变身致命爱人?
情感操纵缘何导致家庭凶案?
爱,从来都不是暴力和操纵。
亲密伴侣凶杀案在全世界导致大量女性死亡。
在英国,每周有2名女性被伴侣杀害;在美国,每天有3名受害者;而在墨西哥,每天大约有5名。2020年,在新冠疫情导致封控后,英国的亲密伴侣凶杀率翻了一番,全球各地也都出现了类似的增长。在亲密伴侣凶杀案中,女性构成了受害者的82%。对于女性,危险极有可能来自与她保持或曾保持过亲密关系的男性。
凶手不会突然失控,家庭暴力是理解亲密伴侣凶杀案的核心。
犯罪模式学家简•蒙克顿•史密斯教授通过研究400多起亲密伴侣凶杀案,构造出凶手的画像以及他们杀害妻子、伴侣甚至孩子的动机,并从中发现凶手往往遵循情感操纵的模式。然而,情感操纵往往难以察觉、令人费解,或隐蔽至深。
任何人都可能落入情感操纵的陷阱。
如今在英国,情感操纵已经是一种刑事犯罪。史密斯教授的工作致力于找到帮助个人、慈善机构、警察部门和司法机关指认和识别情感操纵模式的方法,追踪潜在受害者的风险是如何逐渐升级的。她将这种逐渐升级的风险分为八个阶段,即“凶杀时间轴”。
《致命爱人》利用工作中搜集的真实个案,逐一回顾“凶杀时间轴”的八个阶段,直观显示受害者、施暴者和杀人犯在每一个阶段的心路历程,戳破那些有关情感操纵、家庭暴力和激情杀人的“神话”。
2024年5月12日 已读
非常好的选题!大量霸总影视剧、“虐恋”文学里表达“深爱”的行为,全是典型的行为模式初级阶段。多少受害者是被这样共谋坑惨的!分析类似于桶川事件小松和人等人的行为模式。“家暴只有零次与无数次”在现在已不足以自保了,如谷歌工程师陈立人杀妻案——第一次上手就打死妻子。孕期家暴风险升级只是妇产科课程里一句结论,在这本书里得到了解释。名人杀妻的案例恰巧都有一些了解,但都是基于取证和司法的,对于动机则完全忽视了。后记的分享感觉作者其实还可以再出一本书,讲作为受害者家属如何成为受害者的安全网,而不成为施暴者的帮凶,避免“好心办坏事”。编排上有可以改进的空间,也许在附录里附上一个典型案件分析,搭配批注对应的阶段,典型的行为特点,逃离此阶段安全的方式,再进行一次知识点的串联。
两性 女性 心理 犯罪 纪实
安乐死现场 豆瓣
安楽死を遂げるまで 所属 作品: 安乐死现场
6.9 (15 个评分) 作者: [日]宫下洋一 译者: 木兰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1 - 6
什么才是幸福的死法?
历时两年,辗转六国,
一场颠覆生死观的采访之旅。
获讲谈社非虚构文学奖
——————————
有难以忍受的病痛、没有治愈的希望、
能够明确地表达意愿、没有患者期望的治疗手段。
这是实施安乐死的四个基本条件。
但痛苦该如何测量?
治疗到何种地步才算是没有了希望?
瑞士、荷 兰、比利时、美国、西班牙、日本,
从西方到东方,在允许或不允许安乐死的国度,
聆听医生、患者及其家属支持或反对的声音,
思考终将到来的“最后的日子”。
——————————
这不是自杀,是癌症结束了我的生命。为了从痛苦中挣脱出来,我选择了稍微提早一点死亡。
——在YouTube上宣布选择安乐死的年轻女子
决定自己的生死,被认为是属于人权范围内的吧。我倒是奇怪,为什么在其他国家,个人不能决定人生的结局?
——4年协助150人“启程”的家庭医生
现在医学进步,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艾滋病不再是必死的绝症。请想一想当时认为必死无疑而选择了死亡的人们。
——赋予患者生存希望的放疗科医生
何为安乐死?对于人类来说,什么才是幸福的死法呢?……我不想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读者。我想把做最终判断的权利交给读者。
——摘自本书作者结语
2023年1月1日 已读
题材和素材都非常宝贵和难得,但作者并没有很好地运用,非常可惜。点赞附录的时间线,要是能加上表格对比各国政策异同就更好了。作为记者,只需如实记录即可,却非要表达他的态度,甚至还非常主观地指责支持亲人选择是缺少人情味的。无时无刻都能体会到作者作为别扭的香蕉人的特点,包括发问的方式都带有引导性,有种占领了道德制高点,随时准备出来敲打一下采访对象的感觉,让人质疑文字的公正性。作者总喜欢在引述采访对象的话后加一句不知真假,作为记者写一堆不知真假的东西,当写小说么,感觉有些不负责任,同时也非常不尊重采访对象,非常影响观感。缺乏宗教人士和政府官员这两方的采访内容(看结语里其实有采访到政府官员,只是不知道为啥最后没有放进书里)。
医学 日本 纪实
监狱琐记 豆瓣
8.7 (20 个评分) 作者: 王学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10
这是作者作为“现行反革命”狱囚,于1975年3月-1978年10月在北京K字楼看守所和北京第一监狱所见所闻的真实记述。它生动细致的展现了监狱的日常生活和形形色色的囚犯遭遇,在身份、经历各异的这个特殊群体中间,在看似荒诞离奇、黑色幽默般的故事背后,折射出“文革”末期普遍的微妙的社会心理和高压、混乱背景下的人情世故,是一份既真实、又具深刻洞察的历史记录。
2022年10月24日 已读
都因言获罪关了3年半了,平反时文人的较真儿的劲儿还在,没被牢狱生活磨去气性,也是非常令人感佩了。正文如果说还有荒诞可笑的成分,附录简直就是心惊肉跳。 那段时期实在时太乱了,以至于针对青年学生的这个群体的遭遇完全被历史洪流淹没了,或者说这样的事件出现过不止一次,都搞不清作者经历的到底是哪一次,是不是被我所知晓的那次。似乎哪一次也不那么重要,历史总是不断在重演,改变的只是时间。
历史 大陆 纪实
比利战争 豆瓣
The Milligan Wars 所属 作品: 比利战争
7.3 (31 个评分) 作者: [美] 丹尼尔·凯斯 译者: 邢世阳 湖岸出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6 - 4
1979 年,比利被判转往专收精神异常罪犯的“人间地狱”利玛医院。在那里,医师不相信他是多重人格分裂,对他施以电击疗法,强迫他服用各种镇静剂,阻碍了他的人格融合。比利如何幸存?初步融合成功的人格,何时才能重获自由?
一个护士哭着请求他吃东西……
比利现在意识到……只要在最困难的时候不崩溃,那么就没有人能使自己崩溃了……
他胃部肿胀,牙床一碰就流血,视线也开始模糊。当他把手从面前移开时,看到的只是手指在空气中划过的痕迹……
比利拖着身体走到洗脸池旁,看见镜子里的自己脸色枯黄,凹陷的眼睛周围有两个深深的黑圈。他感到虚弱无力,知道自己快不行了。眼前开始发黑,他强撑着喝了一小口水。他觉得很奇怪,似乎有什么东西不见了。他聆听着,但周围一片寂静……
2022年7月16日 已读
沦为政治犯,为选票和流量被政客和媒体利用;被药物控制而不是治疗,最终让比利从内向外地自杀,真是非常残酷又不义的刑罚。死亡之地真可怕。若不是司法系统里还存在着理想主义者,比利也许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死了。真没想到比利最后宽恕那个纯粹的恶魔。第二部也没能看到针对导致比利犯案根源的虐童有任何社会支持和立法等变化。思考都是基于个人的,没有在社会层面的深挖,或推广。也许现实就是这么的让人憋气。看到了很多电影里的场景。人名到后来有点把我绕晕了。这本偏向揭露政治司法的黑暗不公。
传记 心理 纪实 美国
24个比利 豆瓣
The Minds of Billy Milligan 所属 作品: 24个比利
7.9 (120 个评分) 作者: [美] 丹尼尔·凯斯 译者: 邢世阳 湖岸出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5 - 6
1977年,美国俄亥俄州连续强暴案嫌犯比利‧米利根被警方逮捕,但是他对自己犯下的罪行居然毫无记忆。事实上,在他体内总共有24个人格存在,这些人格不仅在性格上,甚至连智商、年龄、国籍、语言、性别等方面也都不尽相同。这些不可思议的人格,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他到底是个欺骗公众的骗子,或只是个不幸的受害者?
父亲自杀,继父百般虐待,这让比利一方面迫切地渴望逃避这个世界──多次自杀,另一方面求生的本能又来安慰、保护自己,这两种力量纽结在一起,将比利撕成碎片……
当比利闭上眼睛,会有守护者里根出来击退施虐者,会有8岁的承受者戴维哭泣,女同性恋阿达拉娜、流氓菲利普、职业骗子凯文、小丑利伊、工作狂马克……像是一个队伍,每个人承担不同任务
一个人格来承受我的痛苦
一个人格来表现我的快乐
一个人格来保护我的身体
一个人格来享受他人的关爱
一个人格来学习逃脱
……
【推荐】
◎多重人格分裂纪实小说!心理纪实的巅峰!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为之等待20年的“故事”,改编电影《拥挤的房间》(The Crowded Room)正在制作。启发了《搏击俱乐部》《致命ID》《禁闭岛》等烧脑电影!
◎比利是世界上第一位在四名精神病医生和一名心理学家共同见证下接受彻底检查的多重人格症患者!
◎小S×阿信×吴奇隆×赵又廷×王心凌×陈乔恩×郑秀文×范玮琪×彭浩翔×钮承泽……港台众明星都在追看的一本心理纪实小说。潘玮柏更发行同名专辑!
◎日本五年狂销六百万册、中国台湾累计销售过百万册。
◎当悲伤太多的时候,一个人已经无法承受,我就把投注在一个人身上的所有煎熬分别来接受。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作者最负盛名作品。
2022年6月27日 已读
因为有24个比利的存在,似乎证明了16型人格是多么的不够用。很想了解一下人格在后台是如何进行学习的。看到各个人格诞生的过程,真想给比利一个拥抱,太可怜了!被世界如此残忍的对待,最凶暴的人格对妇女和儿童也是充满了善意。罪魁祸首的继父竟然没有受到任何法律制裁么?!没有看到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专业的分析,如何避免产生第二个比利的思考也没有看到,有一些遗憾。这一本偏向心理学。
传记 心理 纪实 美国
N号房追踪记 豆瓣 Goodreads
우리가 우리를 우리라고 부를 때 所属 作品: N号房追踪记
8.1 (77 个评分) 作者: [韩]追踪团火花 译者: 叶蕾蕾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2 - 2
窥视威胁女性,以伤害女性获利,
这些罪恶并不遥远,甚至就在你我身边。
我们可以沉默,但也可以绝不罢休。
★震惊全球的网络性犯罪,韩国N号房事件直击实录。
★26万人的罪恶围观。在韩国,每200个人里,就有1个观看者。
★引发韩国全民共愤,总统文在寅下令彻查。
★身为女性,只是为了有尊严地活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
韩国知名书店教保文库“开启2021年之书”
同名特稿荣获第52届“韩国记者奖大奖”
作者追踪团火花荣膺2020年“韩国女性家族部长官表彰”
N号房事件不仅推动韩国相关法律的改变,而且令数码性犯罪问题在世界得到关注。
“凡是来到Telegram的人没有是为了看正常东西的吧?”
“可以在这里公布前女友的KakaoTalk账号吗?”
“各位,那个女的(受害者)死了。”
“她是谁?反正不是我的错,嘻嘻。”
2020年3月,韩国N号房事件震惊世界,数码性犯罪问题由此进入公众视野。在N号房里,女性,包括未成年人,被威胁拍摄下非法性视频。画面不堪入目,手段极其残忍。加害者毫无悔意,随意传播,甚至以此获利。
在数码性犯罪的噩梦中,谁来保护儿童,创造安全的世界?谁又能预料女性与性犯罪的距离到底有多近?在一个女性不安全的社会,其他人又将走向何方?
N号房的加害者当中,没有人不知道自己犯下的错误。只不过他们相信自己是安全的。向打破他们这份坚信的“追踪团火花”致以深深的谢意。
——[韩]权金玄英(女性学者)
平凡的两人做出了伟大的事业。怀着共同目的努力的人很多,这两个人尤其令人感动的原因是,她们凭借“不多的经验和技术”做出了别人无法下决心去做的艰险的事情。而且,真正艰险的一点是,当时的世界还没有认识到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而她们真正的伟大之处在于,她们明知道这一点,还是下决心去做了。
——[韩]李京美(电影导演)
这不是她们的问题,而是我和我们的问题。我再次认识到,通过我们的力量是可以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的。通过这本书倾听“我们”的声音并与之产生共鸣,这也是一种凝聚吧。
——[韩]柳浩正(正义党国会议员)
东京贫困女子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东京贫困女子
8.3 (125 个评分) 作者: [日]中村淳彦 译者: 傅栩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 - 8
Literature Publishing Pub 2021-07-01 288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In an interview for this book. there are young girls who are forced to enter the custom industry before the entrance ceremony. and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who ...
2021年11月29日 已读
作者把女性面临的各种困境说出来挺好,但把年轻世代和高龄群体对立起来有任何好处么?政府无能,却责怪老人抢夺年轻人的资源。难道作者未来不会老,家里没有老人么?!感觉作者有点社会达尔文主义,似乎日本变成弃老国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劳动者派遣法》就是个社会大毒瘤。除了用人单位开心,对善良踏实的老实人极度不公平。男尊女卑的社会,也是女性悲剧的重要根源!离婚抚养费竟然无法强制执行,给不给全凭良心的司法系统也是帮凶!作者一味的丧,反复说看不到未来,怕不是半个政治文盲哦。看得我超生气!作者在后记里倒也意识到自己的懦弱无能了,不过在日本社会作为中年男性能与女性共情已经非常难得了。
女性 日本 纪实
夹缝生存 豆瓣
所属 作品: 夹缝生存
7.4 (16 个评分) 作者: [美]阿莉莎·夸特 译者: 黄孟邻 理想国|海南出版社 2021 - 9
“中产阶级”曾经意味着什么?
它意味着你可以养育两个孩子,去高质量的公立学校。
它意味着拥有一栋房子,不需要多大,但是是自己的。
它意味着工作日六点准时下班,和家人一起欢度周末。
《夹缝生存》描述了如今中产阶级家庭的真实境况:社会保障越发薄弱,生育成本不断上涨,怀孕歧视和性别歧视频现、中年失业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白领难以拥有正常的工作时间,更别提保持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作者采访的对象包括大学教授、律师、护士和儿童保育员等,这些传统职业的回报已经远不如当年。面对着高额的房租、沉重的医疗和教育负担,他们不得不为了维持表面上的体面疲于奔命。对如今这一代人来说,想要过上父母当年的生活似乎已经不可能了。
【编辑推荐】
★贫者越贫,富者越富,消失的中产都去了哪里?
——20年来,这一代美国人的生活成本提高了30%,医疗支出翻了一番,房价高不可攀,职场环境恶化,育儿成本陡增。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威胁到传统白领的工作岗位,电视节目只关注特权阶级和明星生活、粉饰太平。作者从住房、育儿、生育、住房 等多个角度切入,向读者呈现中产面临的系统性困境全景。
★疲于奔命却只能勉强维持体面,从“中产”到“破产”只有一线之隔
——白天上课晚上开Uber的教师,人到中年进修第二学历、却被“二次收割”的失业者,忙于工作无法照料孩子、只能交给托儿所的上班族……作者采访了那些在阶层跌落边缘挣扎的普通人,通过他们的叙述,勾勒出当代中产焦虑生活:只有现在,没有未来,只有生存,没有生活。
★《我在底层的生活》《失业白领的职场漂流》作者芭芭拉·艾伦瑞克推荐:
“凭借生动的故事、敏锐的分析和智慧,夸特剖析了中产阶级的坠落,也提供了解决方案和希望。”
★《纽约时报》2018年夏季最佳读物。《金融时报》《卫报》等媒体联合推荐
奇想之年 豆瓣
THE YEAR OF MAGICAL THINKING 所属 作品: 奇想之年
8.9 (3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琼·狄迪恩 译者: 陶泽慧 新经典文化/新星出版社 2017 - 1
圣诞节前的几天,约翰和狄迪恩夫妇看着女儿金塔纳病倒了,被送进重症监护病房。在新年夜的前一晚,夫妇俩从医院探望女儿归来,坐在桌边准备吃饭时,约翰突发了致命的冠心病。就在一瞬间,狄迪恩失去了共同生活四十年的丈夫…这本充满力量的纪实作品,记录了狄迪恩生命中艰难的一年,讲述内心 的痛苦和无助,展现一个人历劫后的重生与成长。本书被推崇为“伤恸文学的经典之作”,曾获美国国家图书奖 ,是美国当代作家琼·迪迪安垂暮之年的真情告白,除了哀伤动人的回忆外,还有许多对于生命的思考。
坏血 豆瓣
Bad Blood: Secrets and Lies in a Silicon Valley Startup 所属 作品: 坏血
7.8 (78 个评分) 作者: [美]约翰·卡雷鲁(John Carreyrou) 译者: 成起宏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 4
★★★
一滴血液如何创造出价值近百亿美元的独角兽公司?
“女版乔布斯” 如何利用欲望与贪婪打造出硅谷商业神话?
比尔·盖茨2018年度推荐 两届普利策奖得主约翰·卡雷鲁纪实力作
纽约时报书评 时代周刊 华尔街日报 华盛顿邮报 金融时报等数十家媒体年度最佳书籍
原著改编电 影由好莱坞传奇影业制作 奥斯卡影后詹妮弗·劳伦斯主演
★★★
【内容简介】
2014年,伊丽莎白·霍姆斯所创立的企业希拉洛斯由于其革命性的血液检测技术——在一滴血上进行两百多项专业检测——在短短十年间成长为硅谷最具商业价值的独角兽公司。霍姆斯本人更是跻身全美四百大富豪榜,入选《时代》杂志影响全球的百大人物,一跃成为硅谷第一位亿万女性创业家。希拉洛斯的身后隐藏着豪华阵容的董事会成员——美国前国务卿乔治·舒尔茨、亨利·基辛格,媒体大亨鲁伯特·默多克,甲骨文创始人拉里·埃里森,传奇创投家唐纳德·卢卡斯等。就在人们期待着希拉洛斯成长为下一个苹果或者谷歌时,一个真相逐渐显现——希拉洛斯所声称的革命技术是假的,这个商业神话内核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谎言。
一场价值近百亿美元的骗局如何被精心打造?一个毫无医学背景的斯坦福辍学生缘何能蒙骗住一众美国政商界大佬?两届普利策新闻奖得主约翰·卡雷鲁不畏威胁、追踪,以冷静的笔触和完整的细节,揭露了这个自安然公司之后规模最大的企业诈骗案内幕。《书单》杂志盛赞道:“卡雷鲁费尽心思地投入于揭发霍姆斯的罪行,确确实实有拯救生命的价值!”
★★★
【媒体推荐】
"这个故事比我想象的还要疯狂,我发现自己一开始就无法放下它。 这本书涵盖了一切: 精心策划的骗局、企业阴谋、杂志封面故事、被毁坏的家庭关系,以及一家曾经价值近100亿美元的公司的崩溃。" ——比尔 · 盖茨
"在这部引人入胜、一口气读完的杰作中,犯罪小说家都没有卡雷鲁那种对悬疑节奏的掌控和人物性格多样性发展的敏锐感觉... .. 卡雷鲁费尽心思地投入于揭发霍姆斯的罪行,确确实实有拯救生命的价值!"——《书单》
2021年4月26日 已读
伊丽莎白的想法很好,甚至有可能在未来真的实现,但可惜能力配不上野心。虽然非常努力,但方向完全错了。医药行业不是靠耍嘴皮子就可以轻易涉足的(如果只负责宣传和融资就没问题)啥都不懂又不放权给懂的人做,还独裁自负地疯狂打鸡血。在市面上的产品都已通过官方认证作为卖点的情况下,她的产品一直试图绕过监管,不是非常需要引起警惕的么。还好医药公司都比较谨慎,所以能看穿她的把戏,骗的都是担心错过所谓的发财机会的外行。可怕的是她拉拢的都是拥有权势的人,还好美国的新闻媒体环境不错。除了敢跟权势硬刚,不断被威胁也不妥协的证人,也很敬佩默多克哪怕有损失巨额投资的风险,也尊重媒体自由发声权力,也佩服诸多媒体同行不怕打脸,也要宣传深度报道的专业态度。同时对律师这个行业更是无法认同,有的行业顶尖人才完全没有下线,助纣为虐。
商业 纪实 美国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 豆瓣 Goodreads
VOICES FROM CHERNOBYL 所属 作品: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
9.1 (103 个评分) 作者: [白俄]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译者: 方祖芳 / 郭成业 花城出版社 2015 - 11
★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真实记录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事件
★“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 -------------
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幸存者口述实录,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作者冒着核辐射危险,深入切尔诺贝利,采访当地幸存者
人类史上最惨烈的科技悲剧,今天的我们该如何避免灾难重演?
-------------------------------------------------------------------------
1986年4月26日,史上最惨烈的反应炉事故发生在切尔诺贝利。这是史上最浩大的悲剧之一。作者访问了上百位受到切尔诺贝利核灾影响的人民,有无辜的居民、消防员、以及那些被征招去清理灾难现场的人员。他们的故事透露出他们至今仍生活在恐惧、愤怒和不安当中。
本书将这些访谈以独白的方式呈现,巨细靡遗的写实描绘,使这场悲剧读起来像世界末日的童话。人们坦白地述说着痛苦,细腻的独白让人身历其境却又难以承受。
-------------------------------------------------------------------------
★《纽约时报》——每一页都是奇异而残忍的故事,就像那些残留在幸存者身上的辐射。
★《伦敦时报》——如同古希腊悲剧表演的合唱团,本书收录了众人的心声。短期之内,我们恐怕不会再有机会读到这般真实记录愤怒、愚昧、英勇和伤亡的文字。
★《每日电讯报》——从受访者的独白中,阿列克谢耶维奇创造了这样一种历史:无论离这些事件有多远,读者都能感同身受,如有切肤之痛。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切尔诺贝利是欧洲的一场海啸,这场海啸不仅是由我们人类所造成的,而且还永无止尽。如果你对未来抱有好奇心,我强烈推荐这本书。书中的切尔诺贝利是个充满极端与未知的地方,一个现代科技发展造就的戏剧世界。
★《出版人周刊》——口语叙述的历史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充斥着面对命运时的无奈、艰苦卓绝的勇气,以及浓厚的黑色幽默……如同不可磨灭的X光透视着俄国人的灵魂。
★《国家》杂志——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这本杰出著作,忠实地记录着她那些白俄罗斯同胞的生命与死亡。本书终于将在美国上架……这是无与伦比的见证。
★《书目杂志》——书中记录着受污染的世界里骇人的生活。这些典型的故事分别传达出不同的声音:愤怒、恐惧、无知、艰苦、英勇、同情和爱。阿列克谢耶维奇冒着损害健康的风险,深入前线收集这些见证,把故事转化成令人难忘的精辟著作,我们只能期盼书中的灾难不会重现。
2024年8月28日 已读
第一次接触“复调”叙事手法,有种繁杂,缺乏条理的感觉,看完也摸不出一个时间线;也许重要的不在于事件如何发生,而是后续人为造成的次生灾害。因苏联独特的意识形态,口述历史变得格外有历史价值。核辐射污染危害因短时间无法看见,发生了太多荒谬的事。
历史 白俄 纪实
被殺了三次的女孩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桶川ストーカー殺人事件:遺言 所属 作品: 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
9.3 (32 个评分) 作者: 清水潔 译者: 王華懋 獨步文化 2019 - 5
我的女兒被殺害了三次--
第一次死於兇手的刀下;
第二次是被見死不救的警方殺死的;
第三次是被見獵心喜的媒體殺死的。
--豬野憲一(一九九九年桶川跟蹤狂殺人事件被害者父親)
她生前的求救吶喊,一直沒人聽見。
是什麼樣的社會,讓一名普通女性求救無門,慘死於眾目睽睽、光天化日之下?
又是什麼樣的黑暗,讓一名平凡的週刊記者,決心和國家權力與眾多同業站在對立面?
本書特色:
★榮獲日本新聞工作者會議大獎、日本編輯嚴選雜誌報導獎
★引發日本電視台深入專題追蹤,全日本注目並催生反跟蹤狂法案!
★被譽為「記者的教科書」,日本報導文學的扛鼎之作!
★長踞日本亞馬遜網路書店排行榜高位,日本讀者★★★★☆震撼推薦!
★你絕對會希望身邊的每一個人都看過的一本書!
王立柔(前《報導者》文字記者)
李屏瑤(作家)
李雪莉(《報導者》總編輯)
臥斧(文字工作者)
胡晴舫(作家)
神小風(作家)
張亦絢(作家)
張茵惠(MPlus主編)
蔡宜文(作家)
陳又津(小說家)
楊子磊(卓新新聞攝影獎得主攝影師)
董成瑜(《鏡文學》總編輯兼總經理)
賴瑩真(律師)
--誠摯推薦
「如果我被殺了,那就是小松殺的--」
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六日,年僅二十一歲的女大學生豬野詩織,
遭人於日本埼玉縣JR桶川站外刺殺身亡。
豬野詩織身前向朋友訴說,自己不斷遭到前男友小松的暴力恐嚇與跟蹤騷擾。
不願意和詩織分手的小松,總是將能夠簡單蹂躪殺害詩織的話語掛在嘴邊,
逼迫詩織聽從自己。
不肯坐以待斃的詩織,決心前往埼玉縣警轄下的上尾署報案,
卻被警方以不介入民事糾紛的藉口,給拒於門外。
詩織只能將與小松交往過程中的遭遇完整告訴好友,
並留下藏在房間角落的遺書給父母。
光天化日、眾目睽睽之下,年輕女性遭到殺害。
詩織的死亡引起媒體矚目,週刊記者清水潔也加入採訪行列,
在一路遭擋碰壁的追訪過程中,他自覺冥冥之中有股力量讓他聽見了詩織的遺言。
透過縝密的調查、漫長的跟監,清水調查出詩織前男友小松的真實身分、
比警方更早鎖定兇手,掌握案發後即下落不明的小松行蹤……
起先認為這是一場再普通不過的社會案件採訪,
沒料到竟會踏上一段平凡人為平凡人討公道的孤寂旅程──
●相信警方能保護人民是我們的錯嗎?
比上百名刑警更早鎖定犯人,暴露日本警方嘲弄被害者的吃案醜態。
●當新聞媒體不再是揭露真相的正義之聲
批判依附國家權力生存的主流媒體,拒絕被害者一再遭受汙名化。
●過著平凡日子的你我都可能是下一個受害者
當親密關係成為撼動社會的恐怖慘案,催生日本反跟蹤狂法案。
凶案悄然落幕二十年,但我們還能拯救二〇一九年的豬野詩織。
對本應保護人民,竟棄人民於不顧,
甚至試圖壓迫人民噤聲的警察機關提出嚴厲批判;
對本應傳達正確訊息,卻只在乎收視率及銷售量,
不惜扭曲被害者形象的媒體提出尖銳質疑。
事件真相揭露以來,撼動著一個又一個日本讀者,
清水潔孤獨卻執著的追尋,促使日本政府在二〇〇〇年通過「反跟蹤狂」法。
而距離桶川案二十年後的台灣,
我們同樣面對著因為缺乏情感教育,頻頻發生跟蹤狂犯罪的現況;
也同樣面對著只在乎數字,不在意事實的媒體。
此時閱讀清水潔這本充滿對被害者的同理心,及對記者生涯的自省之作,
將會是敲醒我們心中之門的一記警鐘。
【各界迴響】
我相信大多人聽到或閱讀桶川事件的資料時,
都會對兇嫌的所作所為感到憤怒,也不認為他的做法是正確的,
但兇嫌敢發出「散布強姦影片」的威脅,正代表他有自信有人將替他撐腰。
他很靠勢,靠的不是他的小弟,他的金錢,也不是他的麻吉和親戚,
而是千千萬萬個面孔模糊,在平常生活裡可能都被稱為「好人」的平凡百姓。
我們一定都有對電視機裡各種犯罪案件痛罵的時刻,
但有沒有一時半刻停下來思考過,
某些傷害能夠被創造出來,被賦予破壞力,其中有多少是眾人授權?
--前《報導者》文字記者王立柔推薦序節錄
調查報導並非靈感乍現,然後華麗轉身獻上意外撞上的內幕。
調查報導是日積月累的耕耘,它來自勤奮的跑線與探訪,
甚至得埋首在枯燥的公文與判決書裡,拉出不尋常的線索。
清水潔就是這樣的一位記者,手機不離身,總是第一時間衝到現場。
他不滿主流媒體對政府機關訊息的照本宣科,
從眾人不假思索的「隨機殺害年輕女人」社會案件裡,
發現日本女性面臨情感報復後的孤立無援,
而真正該負責的不只是兇手,還有怠惰輕忽的警方。
清水潔在扭曲的新聞風向裡,試圖爬梳真相。
他告訴讀者,獨立思考和不輕信的重要,
也讓我們知道,調查報導這門課,是一門腳踏實地的技藝。
--《報導者》總編輯李雪莉
這個日本版的《預知死亡紀事》,沒有華麗的技巧與文學的野心——
但它會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帶來震撼。
最使我百感交集的,是那份近乎傻氣的樸實,
我彷彿聽到作者清水潔在說:她是一個人,我也是一個人,
如果只是用「人對人的在乎」,我們可以走到多遠?
權力機構的歧視與失格,導致平凡人為平凡人討公道。
悲劇在最初,看起來是如此微不足道。
全書幾無術語與理論,然而,但凡不識「制度失靈」或「親密暴力」者,
必能從這部寫實的守護性命之作,得到啟發與借鏡。
──張亦絢(作家)
清水潔雖自嘲為受人鄙夷的週刊記者,但透過此書,
他揭示了記者如何在社會新聞的採訪中讓被害人免於輿論成見的二次傷害,
並在追查真相的基礎上勇於挑戰公部門的陳腐,
進而讓弱勢者的處境得以被社會重視,最終促成了法律的修改。
──楊子磊(卓新新聞攝影獎得主攝影師)
2021年4月4日 已读
通过《黑箱》知道本书的作者,进而开始阅读这本书。受害者其实是个充满勇气的女孩。想要保护家人的同时也在努力留下线索,高压之下从没想过放弃自己的生命,还在努力维持着正常的生活。在凶手二号浮出水面时,背后有恶寒的感觉。厌女的社会「完美受害人」「受害者有罪论」的言论都是如此的类似,令人生气。池袋大型DIY卖场竟可以买到制作炸弹的材料!柯南迷吐槽日本街边小店就能买到炸药的戏谑之语竟然是真的。除了执着正直的作者外,还十分敬佩岛田和阳子、T先生、山本总编。在国会殿堂上朗读“三流”周刊报导的女议员竹村泰子是点燃熊熊大火的关键人物!女性有发声的权利多么的重要啊!这样一本应该非常压抑的案件纪实,时不时有许多感动的瞬间,来自充满正义感,拥有同理心的人们。
日本 犯罪 纪实
巨浪下的小学 豆瓣
Ghosts of the Tsunami: Death and Life in Japan’s Disaster Zone 所属 作品: 巨浪下的小学
8.4 (78 个评分) 作者: [英]理查德·劳埃德·帕里 译者: 尹楠 文汇出版社 2019 - 10
☆ 豆瓣2019年度读书榜单 社科·纪实类 第一名
☆ 百道好书榜年榜·新知类 Top1
☆ 入选 界面文化编辑部年度书单 《中华读书报》年度百佳 《新周刊》年度十大非虚构好书 季风书园年度书单 《晶报·深港书评》十大非虚构好书
·
一旦发生不幸,有些社会的第一反应就是 掩盖真相,对于这样的社会而言,《巨浪下的小学》是发人深省的一堂课。今年你再也不会读到比这本书更好的非虚构故事。——《经济学人》
·
☆ 这是一次本不应该发生的悲剧,也是一个撕开日本社会精致表象的心碎故事。
☆ 6年追踪调查3·11地震:海啸并不是问题所在,日本本身就是问题。
☆ GQ |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 | 亚马逊 |《卫报》|《经济学人》年度好书
☆ 被誉为“灾难新闻写作未来的经典” | Amazon评分4.4/5 | Goodreads评分4.3/5
☆ 与《聊天记录》《一切皆有可能》角逐,因“新闻性和文学性高度结合”获福里奥文学奖
·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特大地震,引发巨大海啸与核泄漏,是日本自二战以来面临的最严峻灾难。
这场大地震致使1.8万人遇难,只有75个孩子在老师的看护下仍不幸身亡,但其中竟有74个孩子就读于同一所学校——大川小学。为什么在全境其他学校都获救的情况下,只有这个学校没有幸免于难?悲剧本可以避免,但仅因微不足道的疏漏,84名师生葬身于巨浪之下,严密的系统和秩序成为吞噬生命的怪兽。
英国记者帕里花费6年追踪调查,还原这场令人心碎的灾难全过程,挖掘出日本秩序井然表象下暗藏的致命缺陷——海啸并不是问题所在,日本本身就是问题。
·
这场海啸像是一个骇人的隐喻,隐现着日本精致整齐表象下涌动的潜藏力量……在作者令人紧张和震撼的字句之间,游荡着一个幽灵,提醒我们:在日本富有秩序的美丽外表下,仍然存在我们看不见的力量,统治着这片土地。——《纽约时报》
长期担任伦敦时报驻东京记者英国记者理查德·劳埃德·帕里广受尊敬,他生动细致地讲述了一个非常复杂的事件,并且明智地选择退后一步,思考故事的本质。——《纽约书评》
很难想象有人能以如此洞察力讲述这一巨大悲痛及其骇人的经过。这本书将与约翰·赫西的《广岛》一同成为灾难新闻写作的经典。——《卫报》
在一张由细节编织的精密之网中,劳埃德·帕里将灾难的分析解剖与小说家的灵巧手法结合在一起……这本书记录下了大自然不可估量之力与我们可悲的缺陷。——《日本时报》
一本纯粹、心碎的真与美之书。要是能写出这么一本书,我宁愿少写四部小说。——吉姆·克雷斯,都柏林文学奖得主
2024年8月4日 已读
外国人的视角看日本官方的“死鸭子嘴硬”,忍不住联想起韩国世越号,郑州地铁5号线内涝事故,东亚三国简直了!
崇尚个人主义的英国人难以理解精于阅读空气,压抑人性和本能的社会大众,时有怒其不争的呐喊,但又因本人和家人均在日本居住而能共情居住在充满各种自然灾害地区的受害者。有时会有突如其来的转折和插叙,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作者将要去哪,不过最后都圆回来了。
服从在应对日常灾难时带来的安全感,让人对突发情况失去了最基本的常识和判断,变成了“温水煮青蛙”。盲目服从父权在此次悲剧中多次有强烈体现(被老师摁回去,提出“爬上山”的学生们;老男人到底是反对“爬上山”本身,还是反对被全职主妇指点,哪怕主妇们指出的是正确的逃生之路;没有针对当地情况修改过的应急手册模板足以让副校长愣在当场,最后听从了村长老男人的建议……)在天灾面前,权力、性别、年龄都变成了桎梏,原本鲜活的生命就这样轻易丧失掉了……
在无情的天灾面前依旧有充满神性的人们【挨家挨户提醒村民的神山勇一郎,在停电状况下冲到当地人肉广播海啸来袭的及川利信和另外5个同事(包括牺牲的菅原秀幸),播报疏散警报直到被海啸吞没的远藤未希和其他42名同事……】可惜的是并不是所有人把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广播当回事……
日本 纪实 英国
火车上的中国人 Goodreads 豆瓣
所属 作品: 火车上的中国人
8.0 (12 个评分) 作者: 王福春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2007 - 7
《火车上的中国人》主要内容:火车和我们中国人的关系很密切。火车是临时的大家庭,是流动的小社会,它浓缩了人生百态:身穿各种流行时装的青年男女乃至小狗小猫堂而皇之地在卧铺上占有一席之地,风靡全国、充斥东西南北中的麻将牌打个不停,92岁的老方丈戴着洁白的手套为小姑娘号脉,母亲小心翼翼地呵护刚刚出生的婴儿,身心俱疲为生存而奔波的打工族,对对爱侣旁若无人地嬉闹调情……令人难忘的镜头太多了,有的让人欲罢不能,用心寻总有令人感动感怀的时刻;有的使人欲拍不忍,总是在矛盾与困惑中按下快门。在留住美好瞬间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无法弥补的遗憾。
2021年3月14日 已读
有笑有泪的瞬间。有些细节能明显看出时代的变迁。有几张关于孩子的,不确定能否在西方国家出版。
摄影 纪实
女性贫困 豆瓣 Goodreads
女性たちの貧困:“新たな連鎖”の衝撃 所属 作品: 女性贫困
7.5 (161 个评分) 作者: [日] NHK特别节目录制组 译者: 李颖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9
本科毕业又如何? “其实助学金也是负债。如果说我欠债六百多万,男人听了会怎么想呢?”——二十四岁的小爱
结婚也摆脱不了贫困 “二十几岁的单身妈妈们人际关系薄弱,容易封闭在自己的空间里。有的人是受丈夫虐待,衣服都来不及换,身无分文就逃了出来。”
——“东京都爱心单亲家庭援助中心”工作人员
色情店成为“救命稻草” “这种工作工资高,如果女儿将来说想干这一行的话,我觉得我会同意。”
——二十一岁的小花
本书由日本NHK电视台特别报道组所制作的《看不见明天--越来越严重的年轻女性之贫困》等节目集结而成,重点关注女性与儿童贫困、单亲母子家庭及贫困的代际传递等在日本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非常值得中国读者了解、反思并引以为戒。
看护杀人 豆瓣
介護殺人:追いつめられた家族の告白 所属 作品: 看护杀人
7.5 (43 个评分) 作者: [日]每日新闻大阪社会部采访组 译者: 石雯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8
看护问题在老龄化的日本日益严重,看护人才流失、社会福利支持不足,最终演化成家庭看护中的激烈矛盾。近几年,日本接二两三地发生因身心疲于看护而杀害家人的“看护杀人”事件。夫妻、亲子之间理所当然的家庭看护模式逐渐走入绝境,没有尽头的持久战最终酿成人伦悲剧。如何避免亲人间的纽带扭曲断裂的“着魔瞬间”?每日新闻大阪社会部采访组倾听来自“加害者”们的声音,采访事件相关人士,深入家庭看护者的内心世界,揭开家庭看护惨烈的现实,探寻预防惨案再度发生的可能。
用被子捂住妈妈的口鼻的话,她便能得到解脱……我意识到自己竟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护士(48岁),母亲因脑淤血瘫痪在家11年
每晚我都会对母亲讲话,母亲虽不曾回应,但我说了许久的话后便止不住地流泪。对我而言最难过的事便是看着母亲逐渐消瘦衰弱的样子。
——来自大阪府的男性(70多岁),居家看护母亲7年
我平时还要工作,几乎没法照顾儿子。今后我的工作可能会更加繁忙。平日里妻子承担了看护儿子的全部事务。我对她深感歉疚,也很心疼妻子。万一妻子精神崩溃的话该怎么办,一想到这里我就感到恐惧。目前还尚且能够维持现状,但10年后又会怎样呢?我并不乐观。
——来自大阪市的男性(55岁),其子身患重度脑瘫
2021年2月14日 已读
Respite care非常重要,然而让看护者有效使用起来这些社会资源并不容易。看护者除了获取帮助本身的难度(社会资源和经济的限制),还需要顶住社会舆论的压力(国内的键盘侠可能会有贡献)和看护者内心的愧疚(亚洲的“孝”文化) 日本的老龄化、长寿化、少子化走在了世界的前面,很多东西我们可以向日本学习的,少走一些弯路。很敬佩有媒体做这样深度的报导,可以为社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不惧怕暴露做得不好的地方,自省才能有机会进步。
日本 社会学 纪实
黑箱 豆瓣 Goodreads
Black Box 所属 作品: 黑箱
9.1 (296 个评分) 作者: [日]伊藤诗织 译者: 匡匡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4
【内容简介】
性侵的案发现场,隔绝的私密空间,被称为“黑箱”,而揭开这个“黑箱”时,暴露出来的则是调查机构与司法体系中的更为巨大的“黑箱”。
本书是日本#MeToo运动核心事件全纪实。2015年,4月3日,伊藤诗织就工作签证问题与当时TBS电视台华盛顿分局长、首相晋三传记作者山口敬之相约进餐会谈,却遭对方性侵。之后的一年,面对媒体、社会、司法的重重壁垒,她不断诉诸法律……为何司法系统无法制裁伤害女性的人?作为弱势群体的女性,在社会不公、大众冷漠、舆论暴力兴盛的今天,应当如何生存、如何自救?
“在日本,女性公开承认遭受性侵不可想象,我并非勇敢,只是别无选择。”
【编辑推荐】
•日本#MeToo运动核心事件全纪实,非虚构版《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作为事件当事人,作者伊藤诗织是日本首位公开长相和姓名控诉性侵的女性
•作为独立女性,从迷茫无助,到勇敢发声。凭一己之力改变社会认知,以坚韧之姿直面司法壁垒
•作为资深记者,用坦诚态度记录内心感受,用冷静笔触解析事件全过程,用莫大勇气反思社会沉疴
•荣获日本第7届自由报道协会奖大奖,授权全球多个语种
•BBC为其制作的纪录片《日本之耻》引发全球热议
•梁鸿、蒋方舟、苏枕书、淡豹、陈希我合力推荐
【名人推荐】
当#MeToo运动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发酵、扩大之后,人们突然发现,在权力结构的深处,女性地位并没有真的得到提高。我认为,如果#MeToo运动能够真的深入下去,那么将发生的社会变革决不仅限于男女关系层面的变革,而是对深层文化偏见的动摇,对权力结构的重新设计都会产生巨大影响。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又一次契机。但让人担心的是,如果#MeToo只是被当作一段时间内的“新闻”,那么灰尘下落之地,将无人涉足,也注定会被遗忘。
——梁鸿 著名作家,学者
不知道会不会有那样的时代到来:人们读到这本书,读到我们这一代人的血泪,会非常震惊,像我们常常痛惜过去人们的遭遇一样痛惜我们的遭遇。这是诗织的抗争与记录带来的重要意义,我们都在这场战争里。
——苏枕书 青年作家
这是一本关于“日本之耻”的书。作为“耻感文化”之国,日本人的“耻”是否包括性之“耻”?在性中强奸是否是“耻”中之“耻”?伊藤诗织的遭遇让我们看到日本社会对强奸之“耻”的漠视,相反,受害人的控诉却被视为不知“耻”。
——陈希我 作家
2021年1月1日 已读
事情得以披露,全得益于作者是一个独立自强的女性。肯定还有更多受害者不敢出声,无法发声,事后反而自责,甚至自戕。作者描述的事件细节,害怕得令人发抖,之后社会造成的次生伤害更是让人痛心。非常可贵得看到作者一边在回忆自己的遭遇,一边在思考社会应该怎样做得更好。在阅读作者冷静自持的思考过程中无数次担心作者是否仍在经历着不自知的“解离”状态。亟待让更多女性加入立法程序,司法和执法机构。
女性 日本 纪实
連續殺人犯還在外面──由冤案開始,卻也在冤案止步 豆瓣 谷歌图书
殺人犯はそこにいる: 隠蔽された北関東連続幼女誘拐殺人事件 所属 作品: 足利女童连续失踪事件
9.0 (9 个评分) 作者: 清水潔 译者: 王華懋 獨步文化 2019 - 7
五個失去生命的小女孩,
一個被奪走二十年人生的男人,
至今仍舊逍遙法外的連續殺人犯。
《被殺了三次的女孩》作者再次挺身而出──
揭露日本二十一世紀最知名冤獄案件,戳破日本司法的黑暗。
日本二〇一六年最知名書籍「文庫X」的真身。
本書特色:
★榮獲新潮紀實大獎、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
★大幅報導日本二十一世紀最知名冤獄「足利案件」,推動遭到警方陷害的菅家利和獲得清白。
★戳破DNA神話以及日本司法的黑暗面
★被譽為「調查報導的聖經」,日本報導文學的必讀之作!
★長踞日本亞馬遜網路書店排行榜高位,日本讀者4.5顆星震撼推薦!
★日本二〇一六年最知名書籍「文庫X」真身,作者的熱情感動無數讀者!
我要揭露的,是司法意圖埋葬的「北關東連續女童誘拐殺人案」,
以及背後即將被掩蓋的「真兇」,還有某個「炸彈」。
最重要的是,我想傳達一件事。
那就是在這個國家,有五個聲音最為微弱的年幼女童,
毫無道理地從這個世上消失了。
我不會坐視不見。
絕對不。──清水潔
在日本北關東地區的群馬縣與栃木縣縣境,
方圓不到十公里的小地方,
自七〇年代末期開始至九〇年代中期,
陸續發生四起女童誘拐後遭到殺案的重大案件。
直到一九九〇年栃木縣警方逮捕了一名男性,警方宣布此人便是其中三起案件的兇手;然而這名男性自入獄以來始終主張自己清白。
任職日本電視台報導局的清水潔,注意到了這一連串女童誘拐殺人案,
也留意到這名名叫菅家利和的男性多年來從獄中發出的悲痛求助。
長年擔任記者的嗅覺,讓清水感到事情不尋常,主動追查此一懸案;
卻撞上了遠比《被殺了三次的女孩──誰讓恐怖情人得逞?桶川跟蹤狂殺人案件的真相與警示》中更高聳的高牆、更巨大的阻礙……
四個失去生命,一個至今仍不知所蹤的小女孩;
始終無法知道真相的父母;
遭到司法粗暴奪走將近二十年人生的男人;
還有逍遙法外數十年的連續殺人犯──
賭上記者尊嚴,清水潔再次走上為平凡人討公道的孤寂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