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
神祇·坟墓·学者 豆瓣
所属 作品: 神祇、陵墓与学者
作者: C.W.西拉姆(德) 译者: 刘迺元 三联书店 1992 - 6
这是一部探索人类神秘历史的记录。书中充满真实的冒险故事,令读者感到自己和书中那些人物一起出生入死,向早已湮没的远古世界索取财富:不顾众人嘲笑寻找荷马笔下的神秘城市特洛伊,打开亘古未曾开启的吐坦卡蒙墓,寻觅圣经中洪水的原始记载——美索不达米亚的古泥牌……书中重现了古巴比仑城和它的悬空花园的异彩,被死神保存了多少世纪的庞培城原貌,玛雅人弃置不顾的金字塔,以及米诺韬尔的传奇式的迷宫……作为一体具有世界影响的考古学经典之作,它将带领读者跨越时代的隔阂,去寻觅那业已湮没的人类的过去。
从神话到历史:神话时代、夏王朝 豆瓣
所属 作品: 中国の歴史1 神話から歴史へ 神話時代 夏王朝
7.2 (25 个评分) 作者: [日] 宫本一夫 译者: 吴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2
本书为讲谈社《中国的历史》中的“神话时代、夏王朝”一卷。
《中国的历史》为日本讲谈社百周年献礼之作,是日本历史学家写给大众的中国通史读本。丛书自上古到近代,内容涵盖量大,撰述者均为日本该领域的代表性学者,作品大多构思巧妙,写法轻松,观点新颖,富于洞见,但同时又吸取了近些年来的诸多学术成果,利用了最新出土的史料,是一套可读性与严肃性兼备的重磅历史佳作。
本卷作者从一二百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东亚最早的人类、不同的石器工业传统谈起,娓娓道来。由自然环境到文化分区与谱系,再到大的时段划分,则颇有指点江山、纵横捭阖的大将风度。这些叙述是解读远古中国必不可少的轮廓性勾画。日后一幕幕感天动地的悲喜剧,都是在这个大的自然和文化背景下上演的,它们奠定了后世中国发展的基础。
作者的许多总括性认识如他山之石,发人深省:“我们不能用以中原为中心的单一的发展规律和战国时代以后正式成形的中华的概念或者说是中国的概念来看待其后的中国史”。“以中华文明为主干的中国史观不过是着眼于一方的区域历史”,“中国的历史并不只是农业社会的历史”。“商周文化是南方的文化轴,北方青铜器文化是北方的文化轴”,(两条文化轴的)“接触地带才是生成新的社会体系的源泉所在”。种种表述,都颇富启发意义。
中国天文考古学 豆瓣
所属 作品: 中国天文考古学
作者: 冯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 - 11
本书以考古发掘资料、古代器物和古文献资料为基础,综合考古学、古文字学、古文献学、民族学和天文学研究,系统探讨了中国自新石器时代以降的天文考古学问题,揭示了古代先民在天文学领域所取得的突出成就,阐释了科学技术与传统文化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天文学起源与文明起源的相互关系,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初步建立了中国天文考古学体系,为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开辟了新途径,对古代政治史、宗教史、哲学史和科学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入山与出塞 豆瓣
所属 作品: 入山与出塞
作者: 李零 文物出版社 2004 - 6
《入山与出塞》一书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零先生於二〇〇四年出版的论文选集,除了〈自序〉与〈后记〉外,全书共收录了二十九篇文章,分为「写在前面的话」,「翁仲研究」,「有翼神兽研究」,「早期艺术中的宇宙模式」,「早期艺术中的神物图像」,「淅川楚墓研究」,「楚国铜器研究」与「读书偶记」八大部分,探讨的课题牵涉广泛且丰富多元.文章内容多由考古遗物遗迹入手,结合历史学,艺术史与古文献学等研究取径,重新审视中国上古史中,所谓「中国文化」或「华夏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轨迹.
本书名为《入山与出塞》,开宗明义即表明作者欲从「入山」与「出塞」两个角度出发,解释中国上古文明演变的特色.在全书首篇〈入山与出塞〉一文中,作者大略叙述他近来关注的两个研究课题:中国古代的祭祀遗址,以及考古发现的外来影响(页3,10).前者(入山)强调中国在上古时代,早已发展出自身独树一格的文明特色;后者(出塞)则论述远古时期中外(华夏与蛮夷,中原与境外,东方与西方)交通与相互影响的关系.研究方式则是考察出土文物的型制与艺术表现的手法,从中寻绎外来文化对「古代中国」文化的影响.
2015年1月11日 想读 @tanboniu推荐:白话文,有故事,能贯串。
历史 考古
破解古埃及 豆瓣
The Keys of Egypt:The Race to Read Hieroglyphs 所属 作品: 破解古埃及
8.0 (5 个评分) 作者: [英]莱斯利 / [英]罗伊·亚京斯 译者: 黄中宪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9
本书所讲述的故事背景可追溯到1796年拿破仑大举出兵埃及这段历史。拿破仑的这次军事行动,旨在占领并控制埃及,继续向东扩展,结果以失败告终。而拿破仑所派遣的学者随军远征埃及,对当地的古迹进行探察,带回了埃及罗塞塔石碑与大量考古资料,却引发出一场争相破解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竞赛。这场竞赛最终演变为法国的商博良与英国的托马斯。杨的两强争霸。
本书通过商博良的通信和日记,细致地重述了他破解古埃及文字的奋斗历程。书中描绘了他在短短十数年的学术生涯中所经历的各种困难和挫折,叙述了他与同时代学者的往来关系,与家人的关系,与政坛人物的关系,与其朋友和对手的关系。读者从中可以了解这是一场没有鸣枪起跑的正式竞赛,重要的是在这场没有游戏规则的激烈竞争中,作为英雄主义者的商博良是如何在挫败竞争者的攻击中成为第一位读懂古埃及文的人的;可以了解到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基本知识;从中还可以发现欧洲殖民扩张与早期东方学的密切关系;英法两国在地缘政治利益的驱动下所展开的权力斗争,是怎样冲击和影响学术发展的,埃及学这门学问又是如何随着学者们对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研究而应运产生的。
埃及文明是寻找人类文明的重要导引,而古埃及文字是破译埃及文明的最重要的钥匙,法国人商博良在1822年为整个人类找到了这把钥匙。自拿破仑出兵埃及带回罗塞塔石碑等大量考古资料以来,也引发了破解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竞赛。最终,形成了法国人商博良与英国人托马斯·杨的两强争霸的局面。本书通过商博良的日记、通信,细致讲述了他破解古埃及文字、战胜托马斯·杨的整个过程。
神祇、陵墓与学者 豆瓣
Götter, Gräber und Gelehrte. Roman der Archäologie. 所属 作品: 神祇、陵墓与学者
8.3 (14 个评分) 作者: [德]C.W.策拉姆 译者: 張芸 / 孟薇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6
这是一本有关考古学的经典畅销书,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喜爱。C. W. 策拉姆追寻着伟大学者和冒险家的足迹,从欧洲来到中东,又转至中美洲,带领人们进入一个个考古学传奇:施里曼发现特洛伊、卡特开启图坦卡蒙传奇般的墓室、科尔德维挖出巴比伦城、汤普森潜水寻找玛雅宝藏,商博良破译埃及象形文字……读者们宛如身临其境,亲历这些湮没已久的世界被揭开神秘面纱的过程。
本书首次出版于1949年。迈入21世纪以后,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德国罗沃尔特出版社对该书进行了彻底修订,补录考古学的最新成果,插入大量精美图片,补充了附录,进行了多方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