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
女房客(英汉对照)/床头灯英语3000词读物 豆瓣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本作是勃朗特家最小的女儿安妮·勃朗特的第二部小说,被誉为“第一部为女人的尊严而写的作品”“一首最好的散文诗”,“I cannot love a man who cannot protect me.”回响在天下所有女人心中。作品以激进的思想、充满悬疑的设计、复杂的双重叙述结构,在文学史上占据着独特的一角。 一位神秘的寡妇带着儿子搬到了迷雾笼罩下的衰败的维尔德费尔府,年轻漂亮的她躲在家里专心绘画,不断抵御着企图拜访、了解她的左邻右舍,过起了安静的隐居生活。尽管她态度冷漠,邻居吉尔伯特却对她心生爱慕,疏远了意中人,闯入了她的生活。然而,人们对她的过去议论纷纷,谣言四起,而且吉尔伯特发现自己简直被周围人的妒忌和失望撕碎了。不仅如此,随着她的日记的展开,吉尔伯特发现他俩之间的任何关系都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障碍:她不是一个寡妇,仍然处在一场恐怖的婚姻之中…… 作品问世后六周销售一空,内向、恬静的安妮的创作生涯却被死亡中断。年仅29岁的她不想死,脑子里仍有很多构思,还有许多书要写,只留下最后一句给姐姐:“勇敢一些,夏洛蒂,勇敢一些!”
2025年1月1日 已读
不小心看了这个自以为是的中英对照修订版。感觉看的是几分钟看完名著系列。只能了解一下大概的情节走向。
有点厌烦不长嘴的男女之间的相互拉扯。幸福靠熬就还是有些气馁,但想想在那个时代,还算是有点先进的。男的除了哥哥,没一个好人。有钱独美不好么,真怕刚出虎口,又入狼窝。男主可是个会挥鞭子的主。
爱情 英国
情绪价值 豆瓣
8.4 (8 个评分) 作者: [英]罗斯·哈克曼 译者: 徐航 / 潘沂然 中信出版集团 2024 - 2
我们几乎每天都要被迫调整自己的喜怒哀乐,以便为他人提供“情绪价值”。特别是女性群体,会被更多地要求完成这项没有报酬且令人筋疲力尽的工作。
罗斯·哈克曼将案例研究和统计数据结合起来,以此揭示情绪劳动在社会中的普遍现象,并探究情绪劳动在两性间的不平等现象——女性被期待承担更多的情绪劳动。同时,她进一步阐述了女性群体在父权制社会的弱势处境。此外,她还探讨了情绪劳动背后的本质原因和解决方案,为我们指明改变现状的道路。
情绪劳动是真实存在的,但它不需要成为心理负担。认识到情绪劳动的价值,是全人类获得自由的关键。
2025年1月1日 已读
2024年的最后一本书。不太理解为啥书名翻译成“情绪价值”,也经常有虽然文字能看懂,但读不懂的情况。 看到过半时发现“情绪劳动”的定义已远远超出我最初的理解了。这是一本非顺直白男友好的书,有不少段落感觉就差点名“川普”“马斯克”了。提到女性情绪劳动也总是浮现“志玲姐姐”的脸。
女性 英国
瑞奇·热维斯:自然,超自然 (2022) TMDB 豆瓣
Ricky Gervais: SuperNature
8.0 (61 个评分) 演员: Ricky Gervais
其它标题: Ricky Gervais: SuperNature
瑞奇·热维斯将在此畅谈他对于喜剧的规则、宠坏自己的猫咪和真正的超自然等问题的思考。
2024年8月29日 看过
这就是鲁豫说的那个用婴儿照片讲用时光机刺杀希特勒的脱口秀。将各种有争议的事都拿来疯狂调侃的狠人,不少地狱笑话(在家偷笑都有心理负担的那种。每次讲名人相关的笑点都不知道背景,亟需字幕组注释。
脱口秀 英国
詹姆斯·艾克斯特:冷千层面恨我自己1999 (2020)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Cold Lasagne Hate Myself 1999
8.6 (27 个评分) 导演: Daniel Lucchesi 演员: James Acaster
其它标题: Cold Lasagne Hate Myself 1999 / James Acaster: Cold Lasagne Hate Myself 1999
James Acaster performs at the Hackney Empire, discussing such topics such as brexit and mental health.
2024年8月28日 看过
非常非常慢热,第一次看到还有中场休息的脱口秀。后半场真的很好,可能前半场是特意安排的门槛,邀请真正愿意倾听的人来听这后半场的悲伤。哪怕是有privilege的人也有他的心理崩溃时刻。
脱口秀 英国
瑞奇·热维斯:人性 (2018)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Ricky Gervais: Humanity
8.8 (101 个评分) 导演: John L. Spencer 演员: 瑞奇·热维斯
其它标题: Ricky Gervais: Humanity / 리키 저베이스: 인간이 싫어
闊別七年後,瑞奇·賈維斯帶來特輯,以招牌話鋒針砭名人、死亡,以及一個凡事都在意的社會。
2024年8月18日 看过
偶尔插科打诨关于言论自由的演讲,教育意义更多余欢笑。
脱口秀 英国
蝇王 豆瓣 Goodreads 博客來
Lord of the Flies 所属 作品: 蝇王
8.0 (50 个评分) 作者: (英)威廉·戈尔丁 译者: 龚志成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10
《蝇王》是英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是一本重要的哲理小说,借小孩的天真来探讨人性的恶这一严肃主题。故事发生于想象中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一群六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撤退途中因飞机失事被困在一座荒岛上,起先尚能和睦相处,后来由于恶的本性的膨胀起来,便互相残杀,发生悲剧性的结果。作者将抽象的哲理命题具体化,让读者通过阅读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激动人心的争斗场面来加以体悟,人物、场景、故事、意象等都深具象征意义。
2024年7月30日 已读
序言剧透彻底,介意则需要跳过。
没有《大逃杀》血腥,没有《少年pi的奇幻漂流》惊悚,也没有真实历史残酷。小岛上发生的事也就是地球上发生的事的缩影,并不稀奇。期望过高,反而失望。看着男生之间的逞凶斗狠,忍不住想如果是一群女生又会如何。
反乌托邦 小说 英国
致命爱人 豆瓣
In Control:Dangerous Relationships and How They End in Murder 所属 作品: 致命爱人
8.4 (14 个评分) 作者: [英] 简·蒙克顿·史密斯 译者: 尹晓冬 2022 - 9
亲密伴侣为何变身致命爱人?
情感操纵缘何导致家庭凶案?
爱,从来都不是暴力和操纵。
亲密伴侣凶杀案在全世界导致大量女性死亡。
在英国,每周有2名女性被伴侣杀害;在美国,每天有3名受害者;而在墨西哥,每天大约有5名。2020年,在新冠疫情导致封控后,英国的亲密伴侣凶杀率翻了一番,全球各地也都出现了类似的增长。在亲密伴侣凶杀案中,女性构成了受害者的82%。对于女性,危险极有可能来自与她保持或曾保持过亲密关系的男性。
凶手不会突然失控,家庭暴力是理解亲密伴侣凶杀案的核心。
犯罪模式学家简•蒙克顿•史密斯教授通过研究400多起亲密伴侣凶杀案,构造出凶手的画像以及他们杀害妻子、伴侣甚至孩子的动机,并从中发现凶手往往遵循情感操纵的模式。然而,情感操纵往往难以察觉、令人费解,或隐蔽至深。
任何人都可能落入情感操纵的陷阱。
如今在英国,情感操纵已经是一种刑事犯罪。史密斯教授的工作致力于找到帮助个人、慈善机构、警察部门和司法机关指认和识别情感操纵模式的方法,追踪潜在受害者的风险是如何逐渐升级的。她将这种逐渐升级的风险分为八个阶段,即“凶杀时间轴”。
《致命爱人》利用工作中搜集的真实个案,逐一回顾“凶杀时间轴”的八个阶段,直观显示受害者、施暴者和杀人犯在每一个阶段的心路历程,戳破那些有关情感操纵、家庭暴力和激情杀人的“神话”。
2024年5月12日 已读
非常好的选题!大量霸总影视剧、“虐恋”文学里表达“深爱”的行为,全是典型的行为模式初级阶段。多少受害者是被这样共谋坑惨的!分析类似于桶川事件小松和人等人的行为模式。“家暴只有零次与无数次”在现在已不足以自保了,如谷歌工程师陈立人杀妻案——第一次上手就打死妻子。孕期家暴风险升级只是妇产科课程里一句结论,在这本书里得到了解释。名人杀妻的案例恰巧都有一些了解,但都是基于取证和司法的,对于动机则完全忽视了。后记的分享感觉作者其实还可以再出一本书,讲作为受害者家属如何成为受害者的安全网,而不成为施暴者的帮凶,避免“好心办坏事”。编排上有可以改进的空间,也许在附录里附上一个典型案件分析,搭配批注对应的阶段,典型的行为特点,逃离此阶段安全的方式,再进行一次知识点的串联。
两性 女性 心理 犯罪 纪实
A Kind of Spark 谷歌图书
作者: Elle McNicoll Random House Children's Books 2022 - 10
Perfect for readers of Song for a Whale and Counting by 7s, a neurodivergent girl campaigns for a memorial when she learns that her small Scottish town used to burn witches simply because they were different.

"A must-read for students and adults alike." -School Library Journal, Starred Review

Ever since Ms. Murphy told us about the witch trials that happened centuries ago right here in Juniper, I can’t stop thinking about them. Those people weren’t magic. They were like me. Different like me.

I’m autistic. I see things that others do not. I hear sounds that they can ignore. And sometimes I feel things all at once. I think about the witches, with no one to speak for them. Not everyone in our small town understands. But if I keep trying, maybe someone will. I won’t let the witches be forgotten. Because there is more to their story. Just like there is more to mine.

Award-winning and neurodivergent author Elle McNicoll delivers an insightful and stirring debut about the European witch trials and a girl who refuses to relent in the fight for what she knows is right.
2024年6月7日 已读
精神科PPT上的"Medical model vs Social model of disability "化成了这样一本书。“医学上的差异并不会造成残障,造成残障的是这个未考虑他们的需求的社会”讲的自闭症却又不仅仅讲了自闭症,还有千千万万“与众不同”的孩子的成长经历。家人、朋友、学校、社区,被其中的安全网接住的感觉真好。这么多年了,乌姆里奇一样的老师依旧能气得我浑身发抖。
至于如何称呼指代是恰当的,书上讲的和我在2024年精神科课堂上学习的完全相反。"To avoid labelling a person, refer to individuals using person-first language. For example, refer to someone with diabetes mellitus as a “person with diabetes” rather than as a “diabetic.” Likewise, someone with a mental disorder should be referred to as a “person with schizophrenia” or as a “person living with bipolar disorder” rather than as “schizophrenic” or as “bipolar.” Understanding labelling processes can allow nurses and othe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to help others and themselves avoid the pitfalls of negative labelling and stigmatization."(Psychiatric & Mental Health Nursing for Canadian Practice 5th Edition, 2023)
最后分享一个在课堂上了解到的实用工具: https://ddprimarycare.surreyplace.ca/wp-content/uploads/2021/03/5.1-About-My-Health-new.pdf 让提供帮助的人更充分了解需求,而避免重复
English 自闭症 英国
Unwell Women 豆瓣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Unwell Women
作者: Elinor Cleghorn Dutton Books 2021 - 6
A trailblazing, conversation-starting history of women's health--from the earliest medical ideas about women's illnesses to hormones and autoimmune diseases--brought together in a fascinating sweeping narrative.
Elinor Cleghorn became an unwell woman ten years ago. She was diagnosed with an autoimmune disease after a long period of being told her symptoms were anything from psychosomatic to a possible pregnancy. As Elinor learned to live with her unpredictable disease she turned to history for answers and found an enraging legacy of suffering, mystification, and misdiagnosis.
In Unwell Women, Elinor Cleghorn traces the almost unbelievable history of how medicine has failed women by treating their bodies as alien and other, often to perilous effect. The result is an authoritative and groundbreaking explo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men and medical practice, from the "wandering womb" of Ancient Greece to the rise of witch trials across Europe, and from the dawn of hysteria as a catchall for difficult-to-diagnose disorders to the first forays into autoimmunity and the shifting understanding of hormones, menstruation, menopause, and conditions like endometriosis.
Packed with character studies and case histories of women who have suffered, challenged, and rewritten medical orthodoxy--and the men who controlled their fate--this is a revolutionary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men, illness, and medicine. With these case histories, Elinor pays homage to the women who suffered so strides could be made and shows how being unwell has become normalized in society and culture, where women have long been distrusted as reliable narrators of their own bodies and pain. But the time for real change is long overdue: answers reside in the body, in the testimonies of unwell women--and their lives depend on medicine learning to listen.
2024年6月14日 已读
非常惊悚的厌女医学史。
妖魔化,非法化女性医务工作者,创造白男比女性更懂女性的医疗环境。和女性相关的,那微不足道的医学发展都和“繁殖”严格绑定,一切为生育服务。只需要维持女性这台生育机器作为生产者和照顾者的基本功能,其他的病痛都属于“心病”“臆想”,病因不明,诊断不及时甚至误诊,美其名曰的“治疗”其实是残害。
通过实施前额叶切除术和让妻子吃药来更好的服务丈夫,让女性噤声的方式太过于恐怖。在女性产后多缝几针“husband stitch” 的基于男性需求的“贴心服务”竟然在作者生产时依旧存在。
比较可惜的是1945之后的信息非常少,现代更是偏个人回忆录了。
English 医学 女性 英国
The Sister Who Ate Her Brothers: And Other Gruesome Tales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Jen Campbell Thames and Hudson Ltd 2021 - 10
Do you dare read this collection of terrifyingly gruesome tales? In this gripping volume, author Jen Campbell offers young readers an edgy, contemporary, and inclusive take on classic fairy tales, taking them back to their gory beginnings while updating them for a modern audience with queer and disabled characters and positive representation of disfigurement.
Featuring fourteen short stories from China, India, Ireland, and across the globe,
is an international collection of the creepiest folk tales. Illustrated with Adam de Souza’s brooding art, this book’s style is a totally original blend of nineteenth-century Gothic engravings meets moody film noir graphic novels. Headlined by the Korean tale of a carnivorous child,
is a truly thrilling gift for brave young readers.
皮拉内西 豆瓣
Piranesi 所属 作品: 皮拉内西
8.1 (11 个评分) 作者: [英] 苏珊娜·克拉克 译者: 王爽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1
“这座大宅壮美无限,仁慈无边。”
……
皮拉内西住在大宅里。也许他一直都在那里。
他日复一日地在笔记本上详细记录大宅里的奇迹:无数大厅组成的迷宫,形态各异的雕像,楼梯下方汹涌的潮水,上层大厅里的浮云。星期二和星期五,他会去见那个人;别的时候,他会带上食物去供奉死者。但是大部分时候,他都是孤身一人。
地板上开始出现用粉笔写下的留言。大宅里来了新人。是什么人?想来干什么?他们是朋友吗?抑或如那个人所说,他们会带来毁灭和疯狂?
失落的记录必须被找到,埋藏的秘密有待发掘。皮拉内西原本熟知的世界变得既陌生又危险。
——————————
✪ 奇幻名家苏珊娜·克拉克继2004年首作《英伦魔法师》后,十六年磨一剑的第二部长篇小说
✪ 一部游走在纯文学和幻想小说之间的跨界之作,一本在社交距离时代描摹被“隔离”在异境的孤独之人的寓言之书
✪ 荣获2021年英国女性小说奖,入围雨果奖、星云奖、轨迹奖、科斯塔文学奖、英国科幻协会奖等
✪《泰晤士报》《卫报》《观察家报》《每日电讯报》《金融时报》《新政治家》《旁观者》 《时代周刊》《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年度图书
✪ 内外双封,黑底烫金,精装典藏
✪ 同步出版:《英伦魔法师》《英伦魔法拾遗》
——————————
一部无与伦比、令人着迷的悬疑小说。这本书是一个宝藏,被冲上了杳无人烟的海岸,等待着被发现。
——艾琳·摩根斯顿(《无星之海》作者)
《皮拉内西》让我叹为观止。它是一个充满奇迹、光彩夺目的叙事壮举,既是一部扣人心弦的悬疑小说,又是一个穿越辉煌的幻想新世界的冒险故事,同时还是对人类境况的深刻反思:一种迷失后又被找到的感觉。
——马德琳·米勒(《喀耳刻》作者)
苏珊娜·克拉克创造了一个怎样的世界啊!《皮拉内西》是一个精巧的迷箱。
——大卫·米切尔(《云图》作者)
醉伟大的在世作家之一。
——《纽约杂志》
苏珊娜·克拉克的《皮拉内西》的出版巩固了她作为过去一百多年来醉伟大和醉有趣的幻想作家之一的地位。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克拉克有着惊人的想象力和大师般的节奏感,她知道如何运用冷峻的幽默来为宏大的叙事而服务。
——《纽约时报》
没有人像克拉克那样将魔法诉诸笔端……魔法在她笔下流淌,就好像她真的在动手施法一般。
——《时代周刊》
它自始至终都在颠覆人们的期望。一个彻头彻尾的异世界。
——《卫报》
就像一部扣人心弦的惊悚小说,如在高烧的幻梦中——让读者迷失方向却又欲罢不能,自始至终怪异无比。它钻进了人们的潜意识,在翻完最后一页后,还在不断抛出难题。无与伦比。……近乎完美……充满了奇迹和富含感染力的狂喜……与弗兰·奥布莱恩倾注于《第三个警察》中的技巧类似,克拉克运用同样的技巧,让人觉得疯狂的世界也和我们自己的世界一样坚实可靠。
——《星期日泰晤士报》
让人目眩神迷。具有丰沛的想象力和十足的感染力。
——《电讯报》
这个关于怪异的魔法大厅的故事近乎完美。
——《泰晤士报》
一本关于失去和寻找自我的温暖之书,书写人类在变得理性的过程中可能失去的东西。
——英国广播公司
这是一部技法高超的怪小说,它能将你吸引、让你困惑、令你感动,并且往往同时做到这几点!
——《观察家报》
纯粹的快乐阅读,令人心旷神怡——仿佛博尔赫斯写下的有着开头、中间和令人满意的结尾的小说。
——《旁观者》
苏珊娜·克拉克令人期待已久的《皮拉内西》令人折服——既让人困惑、紧张,又让人感动、震惊。……一个从后到前、从里到外倒着讲述的悬疑小说,令人兴奋并产生幻觉。我不知道她是如何做到的——好像大多数人的头脑都是照相机,但克拉克的头脑却是一个万花筒。
——《新政治家》
2024年6月18日 已读
期待过高,导致非常失望。极慢热且极抽象的故事,一直觉得漏洞百出,直到70%才开始慢慢揭开谜题,而且似乎到结局也有未解之谜。感觉似乎想要做一些隐喻,但可能因为埋太深而传达效果不佳。偏偏又是用我最不擅长记忆的名字作为切入点,只觉得“这个名字好像出现过”。
奇幻 小说 英国
2001:太空漫游 豆瓣
2001: A Space Odyssey 所属 作品: 2001:太空漫游
9.2 (94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瑟·克拉克 译者: 郝明义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9 - 5
◆《太空漫游》拓展了人类理解宇宙的宽度、广度和深度。 从普通读者到刘慈欣到NASA科学家,都从中获得启迪。
◆刘慈欣:“我所有作品都是对《太空漫游》的拙劣模仿!”
◆科幻文学历史上不可超越的至高神作!
◆50年来,影响了后世几乎所有科幻作品:《三体》《流浪地球》《星际穿 越 》《星球大战》《阿凡达》《黑客帝国》《地心引力》《降临》《异形》《飞向太空》《第三类接触》《人工智能 》 《终结者》《超时空接触》《普罗米修斯》《疯狂的外星人》……
◆入选美国国家公共电台、《轨迹》杂志、英国《卫报》有史以来最伟大的100部科幻-奇幻小说。
◆入选美国亚马逊评选的有生之年必读的100部科幻-奇幻小说!
◆同名改编电影,由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登顶所有科幻电影榜单!
◆关于人类探索太空和自身的恢宏构想!讲透“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的终极奥秘!
◆作者阿瑟•克拉克与阿西莫夫、海因莱因一起并称为“20世纪科幻三巨头”,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王。一生创作100多部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作品总销量1亿多册。
◆阿瑟•克拉克被誉为20世纪伟大的太空预言家,他针对太空技术作出的许多预测都成为现实,地球静止卫星的轨道正是因为他而被命名为“克拉克轨道”。
◆《2001:太空漫游》是克拉克永恒的科幻经典《太空漫游四部曲》第一部,也是阿瑟•克拉克极负盛名和被公认的至高杰作!
◆全新精装典藏版!采用烫银+UV工艺!收录15幅精美剧照!
◆随书附赠一张精美太空船票,跟随本书一起探索太空!
·
【内容简介】
·
关于人类探索太空和自身的恢宏构想!讲透“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的终极奥秘!
·
一块跨越300万年历史的神秘石板,从300万年前促使猿人向人类进化,到现在指引人类驶向太空的更深处。
一场跨越地球到土星十亿公里的太空之旅,人类跟随更高级文明的指引,试图找到太空和自身的答案。
人类文明究竟是自然演化,还是更高级文明的一场实验?宇宙文明演化的终点又在哪里?在《2001:太空漫游》里,阿瑟•克拉克给了我们一个终极而恢宏的答案。
·
【名人推荐】
·
我所有作品都是对《2001:太空漫游》的拙劣模仿,科幻文学在此达到了一个顶峰,之后再也没有人能超越,即使是克拉克本人。————刘慈欣(《三体》《流浪地球》作者)
·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2001:太空漫游》都开启了人们探索未来和太空的心智。——尼尔•盖曼(《美国众神》《北欧众神》作者)
·
是克拉克为我们的登月提供了最重要的知识动力。——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
·
阿瑟•克拉克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科幻作家,拥有无穷的想象力、智慧、知识和好奇心。——斯坦利•库布里克(《2001:太空漫游》电影导演)
·
阿瑟•克拉克和阿西莫夫的作品,让我走上了成为科幻作家的道路。——特德•姜(科幻作家,《你一生的故事》作者)
·
克拉克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克拉克的英文是很优美的,不是花哨,而是在选择用语的时候非常抒情、优雅。当有很多种可选择的表达时,他总是很仔细地选择。所以他对我的影响来自这三方面:他的风格、他对抽象问题的探讨和他的表达。——罗伯特•索耶(雨果奖、星云奖得主)
·
还没看过《2001:太空漫游》的地球人要抓紧恶补一下了。这非常有助于你为即将快速到来的全民太空时代做好最基础的准备。 ——姬十三(果壳网CEO)
·
至于我自己,为什么要写作科幻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必须回到我13岁时,读完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后,仰望星空,觉得宇宙如此的浩瀚,而我自己特别渺小……就是这种原初的感动和敬畏,让我开始拿起笔来写作,创作我自己的科幻世界。——陈楸帆(科幻作家,《荒潮》作者)
·
使大刘成为大刘的一套书。喜欢大刘的人能不看吗?非看不可!反复读才是!
——吴岩(科幻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
·
【媒体评价】
·
充满诗意、科学想像力和克拉克典型的讽刺幽默。他站在宇宙的前端,让我们以不同的视角看到这个宇宙……一本关于人类历史的复杂寓言。──《纽约客》
·
令人眼花缭乱……痛苦扭曲……一次思想的狂欢。——《时代周刊》
·
令人难以置信!——《生活》杂志
·
《2001:太空漫游》并不是一部简单的科幻小说,它是科幻小说的里程碑。——《纽约时报》
·
克拉克用他对外星世界一丝不苟的创造力创作了一部令人惊讶的作品,这也证明了克拉克是一个大师!——《图书馆杂志》
·
在克拉克诞辰100周年的今天,克拉克仍然是无可置疑的科幻小说之王。克拉克是一位能够提升你的想象力的作家。——《卫报》
2024年5月7日 已读
为了看电影而先看的原著,但因小说情节进展实在太过缓慢,还没看完就去看了电影,不过也因此对电影的节奏有了初步的预期。开篇就让人一头雾水,也不够吸引人,直到60%处,瞬间变得十分精彩。原著里紧张而压抑的情绪相比电影更加强烈。人类的行为更合理,但同时也增加了无力感。阅读发现号里发生的故事的体验极佳,像是激活大脑里的科幻世界的网络一般,各种联想到看过的其他作品。之后又跟着感受了绝对理性里展现的极致浪漫。看电影时觉得导演怕不是嗑了药的场景,发现在原著里正是作者想要传达的感受,包括那种莫名其妙,搞不清状况的感觉,作为观众都完美接收到了。在这样的前提下,似乎之前给导演的作品三星似乎不太公平。
小说 科幻 英国
Pablo Honey 豆瓣
8.6 (264 个评分) Radiohead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1993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EMI
2024年4月16日 听过
摇滚果然不是我的菜。
Rock 英国
SIX 豆瓣 Eggplant.place
SIX
9.1 (51 个评分) 类型: 音乐剧 编剧: Toby Marlow / Lucy Moss
导演: Lucy Moss & Jamie Armitage / Lucy Moss 演员: Jarneia Richard-Noel / Mille O'Connell / Natalie Paris / Alexia McIntosh / Aimie Atkinson



From Tudor queens to pop princesses, the six wives of Henry VIII finally take the mic to tell their tale, remixing five hundred years of her-storical heartbreak into a 75-minute celebration of sisterly sass-itude.

2024年2月18日 看过
看的2020 Broadway版,Andrea Macasaet的Anna非常活泼可爱。有笑有泪的比惨大会。舞台设计并不复杂,情绪调动不错。 2024.5.22@NAC 第一场现场观看的百老汇音乐剧。可能是为了之后几场保存精力,演员整体收着唱的,能用真声顶的,都切成了假声,情绪共鸣会有些影响。看过后更能体会到最早看的Andrea Macasaet的Anna有多灵~
历史 英国 音乐剧
A-Z of Horror: Complete Collection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A-Z of Horror
SalGad Publishing Group 2016 - 1
For the first time ever, get all 26 fiendish tales from bestselling series, A-Z of Horror, by Iain Rob Wright. From neighbourhood yetis to military robots, this terrifying collection has it all and will leave you sleeping with the lights on! <br /> <br /><i>Get the No 1 bestselling collection today, but be warned, it might give you nightmares. Don't look under your bed!</i> <br /> <br /> <b>Collection includes</b> <br />1. A is for Antichrist <br />2. B is for Bogeywoman <br />3. C is for Clown <br />4. D is for Detour (Empire of the Tooth) <br />5. E is for Exterminator <br />6. F is for Feral <br />7. G is for Genome <br />8. H is for Hell <br />9. I is for Ice <br />10. J is for Jaws <br />11. K is for Klutz <br />12. L is for Lamia <br />13. M is for Matty-Bob <br />14. N is for Nightmare <br />15. O is for Orifice <br />16. P is for Peeling <br />17. Q is for Quarantine <br />18. R is for Revenant <br />19. S is for Sand <br />20. T is for Troglodyte <br />21. U is for Urinary Tract <br />22. V is for Vulgar (Offensive!) <br />23. W is for Waste <br />24. X is for X-22 <br />25. Y is for Yeti <br />26. Z - Zion <br /><b>"Iain Rob Wright scares the hell out of me."</b> - J.A. Konrath, author of Afraid <br /> <br /> Keyword categories: horror anthology, horror collection, occult, supernatural, thriller, suspense, urban legends
2023年5月10日 已读
通过去年圣诞节前夕的活动了解到这位英国恐怖小说家。上学期间想看书,但苦于没时间读长篇大论,正好阅读短篇。前几篇让我想起了以前看的各种B级血浆片,充斥着性、脏话和血腥,大部分都谈不上恐怖,甚至有些老套,但有一定的画面感。由于是英文原版的,很多脏话只知道是脏的,但具体在骂些啥,就不清楚了,就感觉主人公在无能狂怒。宗教传说、生物变异,还有几篇温情的,画风各异,有点像是作者在做各种尝试的作品集。
I learned about this British horror novelist before Christmas last year. During the last semester, I wanted to enjoy reading, but I didn't have time for long fiction, so I chose to read short stories. The first few stories reminded me of various B-grade horror movies I had watched before, full of sex, profanity, and blood, most of which couldn't be called terrifying, even some clichéd, but did create some visual sense. As it was the original English version, many profanities were known to be vulgar, but I wasn't clear on what exactly was cursed. I just felt that the protagonist was in a state of helpless rage. There were religious legends, biological mutations, and several heartwarming stories, with different styles, a bit like a collection of works in which the author was trying various experiments.
English 小说 惊悚 英国
维莱特 豆瓣
所属 作品: 维莱特
作者: [英] 夏洛蒂·勃朗特 译者: 吴钧陶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0
本书是夏洛蒂·勃朗特的最后一部作品,无论从创作思想或艺术手法上都比以前的作品更为成熟。本书的女主人公从许多方面来说,就是作者本人的真实写照,作者借本书展示了自己的主要经历,向世人倾诉自己的心声。
回归家庭? 豆瓣
Heading Home: Motherhood, Work, and the Failed Promise of Equality 所属 作品: Heading Home
8.3 (18 个评分) 作者: [英]沙尼·奥加德 译者: 刘昱 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9
她们曾经是律师、会计师、教师、设计师、记者、医生、出版商、学者……有着高额的薪水和远大的职业前景,最终却有了一个共同的归宿:全职家庭主妇。
作者沙尼·奥加德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伦敦女性及其伴侣进行了深入采访,这些女性为了照顾孩子回归家庭,而丈夫则继续从事高薪工作。媒体和政策鼓励职业女性维持工作和家庭的平衡、构建伙伴式的平等夫妻关系。而女性们面对的现实情况却截然相反:不友好的职场文化、对家庭妇女的污名化和对育儿事务的贬低……她们牺牲了事业,结果发现家庭也不是真正的避风港。
沙尼向我们揭示了性别平等口号和女性遭受的不公正待遇间的巨大落差:自主选择的背后是结构性的不平等,幸福的表象之下则是深深的愤怒和失望。《回归家庭》希望能够倾听这些女性的心声,并以此为起点,帮助她们在家庭生活和工作中,获得迟来的、真正的平等。
【编辑推荐】
★她们是高学历、高收入的职业女性,本该在职场上大展身手,但是——
性别歧视与职场天花板阻断了 女性的上升空间,高强度和高要求的职场文化吞噬了个人生活。主妇生活进一步削弱她们的职业竞争力,重返职场变得困难重重。她们最终回归家庭,看似出于自愿,实则没有选择。
★ 她们是高喊Girl Power的一代,不做贤妻良母,追求事业家庭双丰收,但是——
一面是《欲望都市》《傲骨贤妻》,以及Facebook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等注重自我选择和奋斗、达成事业家庭平衡的女性形象,一面是毫无育儿支持、对家务劳动无限贬低的社会文化。她们抱持着双赢的幻想,陷入两难的窘境,抛弃了事业,却发现家庭也不是避风港。
★她们是新时代全职妈妈,本应在家庭内部和伴侣平等以待,但是——
她们支持着伴侣的高强度工作,独力承担育儿和家庭事务,却成为外人眼中游手好闲的阔太太,家人眼中的寄生虫和仆役。她们努力展现自信与平衡,但压抑和愤怒从未消失。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曹晋作序盛情推荐,直面妇女在家庭、职场的不平等处境和真实心声。
女性主义有什么用?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What Would de Beauvoir Do? 所属 作品: 女性主义有什么用?
8.4 (100 个评分) 作者: [英]塔比·杰克逊·吉 / [英]弗雷亚·罗斯 译者: 吴庆宏 译林出版社 2021 - 9 其它标题: 女性主义有什么用
这是一本写给女人,也写给男人的女性主义入门读物。
40个问题直击女性生活痛点,从情感到工作,从个人到政治,全面涵盖性别议题的方方面面。
120位挑战父权制的女性主义先驱,给你理解的温暖,也给你理论的武装。
本书能令你觉醒,令你真正明白何为女性。
—————————————————
苏格拉底曾说过:“未经反思的人生不值得过。”
“日常人文课”想告诉你:人生无处不反思!哪怕是柴米油盐的日常疑惑,也能从古往今来的人文大师那里得到靠谱的解答和接地气的建议。哲学会帮助你升华灵魂。政治学会教你解读世界和社会格局。女性主义能让你看穿无处不在的性别歧视。经济学会赋予你理性经济人的思维模式。心理分析会使你更好地认识你自己。
翻开这套书,你将学会过一种经过反思的生活。
—————————————————
我很喜欢这本《女性主义有什么用?》……我邀请大家阅读这本书,思考我们今天的女性应该做些什么,对能对得起历史上那些为争取女性个人和集体的自由前赴后继的前辈们。
——作家、资深媒体人 侯虹斌
我非常喜欢书中的这段话:“我自己对女性主义者的定义是指一个男人或者女人,他或她会说,是的,今天仍然存在性别问题,我们必须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做得更好。”
——性与性别研究专家 方 刚
破局者 豆瓣
所属 作品: 破局者
8.1 (10 个评分) 作者: [英]林德尔•戈登 译者: 胡笑然 / 肖一之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 - 8
玛丽•雪莱、艾米莉•勃朗特、乔治•艾略特、奥利芙•施赖纳、弗吉尼亚•伍尔夫
她们如何克服女性道路上的阻碍而成为作家?
从阴影和沉默中走出的言说者,这是她们各自和共同的成长小说。
面对这些闪亮名字和她们留下的世界名著,林德尔•戈登的笔触重返她们每个人置身“局外”的时刻,抽丝剥茧,将她们生命肌理之中的沉默、黑暗、孤独、危机和困境缓缓铺开。
正是这些让她们随时可能坠入无边深渊的时刻,带给了她们无限的潜能和无穷的创作能量。
传记大师林德尔•戈登用详实的材料为我们打开了这条从默默无闻到将自己书写进历史的通道。
破局者是狭隘的反义词, 而创作是忧郁最好的解药。
初为人母 豆瓣
FROM HERE TO MATERNITY 所属 作品: 初为人母
作者: [英] 安·奥克利 译者: 王瀛晨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2 - 1
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学院荣誉院士,关于“生育”的探讨。
66位女性的声音实录,触及当代女性关注的核心议题。
一堂写给女人、也写给男人的普及课:关于生育,你应该思考更多。
——-——
◎ 编辑推荐
※ 英国社会学家,安·奥克利 关于“人类生育”的探讨。_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学院荣誉院士,悉数生育中历经的困难与欣喜,探寻生育背后的文化根基。
※ 一堂关于“生育”的普及课,写给女人,也写给男人。_问题诱导,直击生育痛点:从生育动机,到怀孕感受,再到分娩一刻的痛苦与狂喜;从个人生育到家庭政治,再到社会体系…
※ 面向普通读者:1 位社会学家 X 66位女性,畅聊分娩经历。_用女性自己的声音,真实记录生育历程。本书语言口语化,在轻松的对谈中向大众展现生育的全过程,以及意义、历史……
※ 聚焦当代女性关注的核心议题,令你洞察生育冲动之后,为人忽视的真相。
————
◎ 内容简介
“将决定是否生育的权力交还女性,将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生育的权力交到女性手中。”
生育,不仅是自然事件,更被我们的文化所定义
*
初为人母,对女性意味着什么?在我们的社会文化中,作为女性和母亲意味着什么?
英国社会学家安·奥克利以犀利的眼光与一个个追问,探讨生育议题。她将被男权政治与专业人士所定义的“生育”的阐释权,交还女性。1970年代,她采访了66位女性,以她们的口述为主,记录初为人母的真实感受。奥克利根据这些女性的真实故事,探讨:怀孕的心路历程、真实的分娩经历、产后抑郁、养育日常、家庭中的劳动分工、经验教训等。
在她与这些女性的对话中,开启了一堂关于生育的普及课,追溯了生育的历史,近距离观察生育现场,畅谈亲子关系、工作、性、家庭政治等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