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入
米尔斯坦:告别演出 豆瓣
9.4 (14 个评分) Johann Sebastian Bach / Ludwig van Beethove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5年1月13日 出版发行: Teldec \ Warner Classics
二十世纪的俄国﹐出现无数伟大的音乐家﹐而米尔斯坦正是风格独特的一位﹐一九零三年出生于敖德萨﹐从奥尔那里传承了伟大的传统﹐更难能可贵的是﹐米尔斯坦的演奏永远保持着高贵的气息。
各位想象一下﹐如果一位演奏家要演奏技巧非常困难﹐困难到会让手指打结的帕格尼尼「奇想曲」。但是按小提琴琴弦的左手﹐有一根受伤﹐只剩下四根手指头﹐那么要怎样才能够克服技巧﹐而且演奏的很完美呢?而我们知道,通常五支手指头都很完整的演奏家,都不见得能够表现的很好,那么这位演奏家要如何克服困难呢?而这位小提琴大师却为我们带来传奇的演奏。
只用左手四根手指头演奏出技巧繁复的「奇想曲」﹐这位大师是谁呢?他就是米尔斯坦。米尔斯坦的最后一场音乐会﹐时间是在一九八六年六月﹐当时米尔斯坦已经八十二岁﹐这么老的年纪﹐再加上手指头受伤﹐但是这位老大师却克服了所有的困难﹐为我们呈现了一场难得的音乐会。而且排出来的曲目﹐都是技巧相当困难﹐意境深远的曲目﹐像贝多芬的第九号小提琴奏鸣曲「克罗采」﹐就是每位杰出的小提琴家都想挑战的曲目﹐贝多芬曾形容过这首曲子﹐是以协奏曲风的形式谱写而成的﹐米尔斯坦在第二乐章「变化多端的行板」中,将繁琐的技巧化作简朴却意境悠远﹐大师晚年的丰采,在这样的音乐当中,展露无遗。
米尔斯坦是1903年出生于敖德萨﹐当时﹐正是俄国动荡不安的年代﹐曾经在伟大的小提琴教师奥尔底下学习﹐奥尔对他的影响很大﹐米尔斯坦在回忆录里曾提过﹐他问过奥尔应该怎么学习演奏小提琴﹐奥尔对他说:「要用头脑﹐而不是用手来演奏。」当时﹐米尔斯坦自己说他并不太了解这句话的意思﹐但是随着年岁增长﹐米尔斯坦对这句话的体会越来越深刻。在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克罗采」当中最后一个乐章「急板」﹐可以很清楚听到﹐米尔斯坦如何充分表现出奥尔的这句名言。
最后一场音乐会总带着一点悲伤的味道,但是俄国伟大的小提琴大师米尔斯坦的音乐会,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温暖的演出,事前没有人知道,这会是米尔斯坦的最后一次演出,说不定,连他自己本人都没这么想,因为,谁都想为自己的最后一次,划下最完美的句点。但是前面我们提过﹐米尔斯坦在演奏这场音乐会之前﹐左手手指头受伤僵硬﹐原本他打算就此取消音乐会﹐但是还好在旁人的沟通协调下﹐音乐会照常举行﹐而且还透过电视转播﹐制作成录像带。这是米尔斯坦七十三年的演奏生涯﹐唯一一次有做过录像的记录﹐但是米尔斯坦却觉得这次的演出并不太好......因为﹐那是他对完美的要求!但是,比较以往他演奏的同一曲目,确实没像年轻时的凌厉,但是深刻的音乐性,仍旧令人久久难以忘怀。更何况﹐米尔斯坦这次演出的水平﹐仍然是许多演奏家望尘莫及的。
或许是因为手指受伤的关系﹐音乐会结束后没多久﹐米尔斯坦便宣布不再演出。不过﹐还好这场音乐会记录了米尔斯坦演奏生涯的精华﹐其中﹐包括米尔斯坦最重要﹑也最具代表性的巴哈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米尔斯坦的演奏﹐让我们见识到巴哈音乐的伟大﹐其中更以「夏康」舞曲为代表。
巴哈无伴奏小提琴一直以来就是小提琴演奏家永远的挑战!而米尔斯坦的出,却为我们带来了典范的演出,他的几次录音,一直有着非常高的评价。虽然八十二岁的米尔斯坦所演出的版本﹐比起他黄金时期灌录的无伴奏﹐这份录音显得有些吃力﹐尤其在演奏双弦或三弦时﹐音响有些模糊﹐这主要是因为当时他的左手手指头正受伤﹐但是话说回来﹐有些演奏家﹐即使给他多一倍的手指头﹐也不见得拉得出米尔斯坦八十二岁时的这个版本!而这之间的差别,就是所谓琴匠和艺术家之间的差别!
米尔斯坦的琴声十分独特,其贵族化的质感使听众充满敬畏,这种音质被描述如银铃一般,但由于50年代的录音技术所限,这种声音被表现得过于尖锐刺耳,对于听众来说太具穿透力。
基于这个原因,听众对米尔斯坦的演奏颇有微词,并有些人排斥他,其对音准的表现技巧和准确性被称为海菲兹后第二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牺牲了一点点声音的表现来抒发其情感。他对于琴弓的驾驭也对此有帮助,被称为「弓之王子」也不足为奇。
米尔斯坦对于揉弦表演不属于20世纪,只有上个世纪小提琴家约阿希姆那一代才有这种技法。通常米尔斯坦演奏时不使用过多的揉弦,他的方式是在高潮时用极高的频率扩展弦的震动,而平时的演奏则多使用滑奏。一般的小提琴手用琴来表现多愁善感,但米尔斯坦则用琴来显示崇高的思想,所以他也被称为「小提琴的贵族」。这种区别语言无法表达,只有听他的演奏才能感受到。
Beethoven 5 Sonaten für Violoncello und Klavier 豆瓣
Enrico Mainardi / Carlo Zecchi
发布日期 2007年6月6日 出版发行: Tower Records Universal Vintage
【曲目】
ベートーヴェン:
チェロ・ソナタ全集 (全5曲)
「魔笛」の主題による7つの変奏曲集
【演奏】
エンリコ・マイナルディ(Vc)
カルロ・ゼッキ(P)
【録音】
1955年-1957年 ハノーファー,ベートーヴェンザール
世界初CD化!バッハに匹敵する巨匠マイナルディのレア録音、ベートーヴェンが登場!
第3弾でリリースしましたアルヒーフ盤「バッハ/無伴奏チェロ組曲」における予想を超える反響にお応えし、今回は前作以上の希少音源であるベートーヴェンのチェロ・ソナタ全集を復刻いたします。バッハ同様、現在では殆どその存在は知られておらず、コレクターの間では永らく復刻が待たれていました。
畢竟の名演でありながら歴史に埋もれてしまった原因は、マイナルディ&ゼッキ盤の2年後である1959年に、フルニエ&グルダのコンビによる決定盤とも呼べる録音がステレオ録音でリリースされたことが原因であったかもしれません。しかし、DGの録音エンジニアによって練りに練られたモノラル録音はこの時期、もはや究極の完成をみせており、特に室内楽作品を聴くうえでは他に右に出るもののいない秀逸な音場を再現しているのです。
肖斯塔科维奇:交响曲全集 豆瓣
Bernard Haitink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0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Decca
肖斯塔科维奇1906年9月25日生于圣彼得堡,是苏联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也是当代世界著名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遍及各种音乐体裁,特别是15部交响曲使他享有20世纪交响乐大师的盛誉。此外,他还培养了大批苏联当代著名作曲家,深受苏联人民的喜爱。1975年8月9日卒于莫斯科。
肖氏的交响曲无疑是20世纪的古典音乐中的最具震撼力篇章之一,以他惯有的颇具先锋性质的凌厉气势、强烈的情绪感召力,诙谐讽刺的音乐气质而独树一帜,他的音乐在复杂深刻中充满了人性和思想的拷问、压抑中充满了激情的挣扎冲突,让你很难不为之动容。荷兰籍指挥家贝纳德•海廷克 (Bernard Haitink,1929—)对俄国文化精神以及肖斯塔科维奇的诠释深刻而见解独到,几乎可以说是定义性质的。
指挥:贝纳德•海廷克(Bernard Haitink,1929— )
录音年代:1977—1986年
鲁宾斯坦 - 肖邦全集之九:14首华尔兹 豆瓣
9.6 (17 个评分) Frederic Chopin / Artur Rubinstei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0年10月25日 出版发行: RCA
RCA公司出品的鲁宾斯坦演奏的肖邦全集11CD中的第9张,华尔兹。
阿图尔·鲁宾斯坦是本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也是本世纪钢琴演奏艺术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鲁宾斯坦于1887年出生在波兰的华沙。他是一个波兰犹太商人的儿子,很小时便崭露了出众的音乐天才。他三岁开始学钢琴,四岁就登台公开演奏,被誉为“神童”。十岁时,他在柏林师从着名钢琴家卡尔·巴尔托。1905年,赴美举行了七十五场演奏会,在演奏厅里获得听众狂热的喝彩,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从此他便一跃成为世界着名的钢旁演奏家。1946年,鲁宾斯坦加入了美国籍。1956年在美国着名的卡内基音乐厅举行了五场音乐会,总共演奏了十七首协奏曲;1960年又在四十天内举厅了十场独奏音乐会,充分显示了他那雄厚的实力和精湛的演奏技巧。
鲁宾斯坦是一个非常全面的钢琴家,他对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作曲家的作品都有着深刻的研究,并能将它们同样演奏得精彩绝伦。他拥有高超的技巧和惊人的记忆力,弹奏的音色明亮而华丽,速度极快,音符在他的手指下如同流水一般地奔泻而出。他弹奏肖邦的作品时,更加使人感到亲切动人,其缠绵婉转的美妙琴声,能将听众带到那充满诗情的田园意境中去。
鲁宾斯坦具有极强的读者能力,而且能够迅速地将乐谱背下来。他能够在一个晚会上一口气弹奏三至四部协奏曲,他那充沛的精力和惊人的才华使人们大为震惊,不得不为他那特殊的天才所叹服。鲁宾斯坦于1982年逝世,终年九十五岁。
Debussy: The Complete Works For Piano 豆瓣
9.4 (19 个评分) Walter Gieseking / Frankfurt Hessischen Rundfunksorchest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7年1月21日 出版发行: EMI Classics
“⋯⋯德彪西的音乐的优美是使这张CD如此动听最主要的因素,但是决不能否认,吉泽金那天才般的表达技巧和对作品那极为透彻明白的理解,是这张CD自30年代至今都广受好评的重要原因。
企鹅CD唱片指南评为保留三星,评论这样写道:“吉泽金演奏的德彪西作品在三、四十年代享受了传奇式 的地位……一些评论家仍然认为他战前演奏的德彪西作品更为出色,其中一部分可以在Pearl和其他专项目录上看到。吉泽金的技艺已经为人熟知,无须宣传。正如布赖斯·莫里森在附录中所写,‘吉泽金的演奏极为敏感而个性化,功底扎实,技巧高超,毫无做作或怪癖,单从这一点看就应当受到承认。’这是一套值得所有钢琴家钻研的唱片。”这个评论语气冰冷,说得仿佛吉泽金的演奏广受好评的原因不是因为他真正的实力,而只是几个评论家捧出来的名气。其所谓“值得钻研”的唱片也许真的只是代表此唱片质量高超,但听起来总觉得很不舒服。保留三星,当然是被立体声录音给宠坏的三个作者的单声道偏见导致的(该书的前言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三颗星全用括号起来,通常表示该片的录音质量基本合格,例如某场有艺术价值的单声道录音,即使经过数字录音的处理,尚有较大改善音质的余地。”),一张CD的音质固然重要,但是演奏者的水平应该被予以更高的关注。这张CD的演奏水平之高,完全可以弥补在单声道限制下的一点点录音瑕疵,而毫不影响对德彪西作品的理解,也毫不妨碍对吉泽金那精湛技艺的赞叹。因此,对企鹅唱片指南的评鉴,还是要持一点批判的态度为好。
可以考虑把此CD与奇科利尼的CD作比,那是高下自现的。无论是对速度、节奏的让人叹服的精确把握,对色彩敏感的调节,对音响温厚大度的从容控制,还是对作品深刻内涵的准确把握和准确挖掘,吉泽金的演奏都全面盖过奇科利尼的糟糕演奏,后者的演奏简直让人皱眉,让人愤怒。此版CD实为爱好德彪西的乐友收藏之首选。”
Disc: 1
1. Préludes Book I: I. Danseuses de Delphes (Lent et grave)
2. Préludes Book I: II. Voiles (Modéré)
3. Préludes Book I: III. Le vent dans Ia plaine (Animé)
4. Préludes Book I: IV. Les sons et les parfums tournent dans l'air du soir (Modéré)
5. Préludes Book I: V. Les collines d'Anacapri (Trés modéré)
6. Préludes Book I: VI. Des pas sur la neige (Triste et lent)
7. Préludes Book I: VII. Ce qu'a vu le vent d'Ouest (Animé et tumultueux)
8. Préludes Book I: VIII. La fille aux cheveux de lin (Trés calme et doucement expressif)
9. Préludes Book I: IX. La sérénade interrompue (Modérément animé)
10. Préludes Book I: X. La cathédrale engloutie (Profondément calme)
11. Préludes Book I: Xl. La danse de Puck (Capricieux et léger)
12. Préludes Book I: XII. Minstrels (Modéré)
13. Préludes Book II: I. Brouillards (Modéré)
14. Préludes Book II: II. Feuilles mortes (Lent et mélancolique)
15. Préludes Book II: III. La Puerta del Vino (Mouvement de Habanera)
16. Préludes Book II: IV. Les fées sont d'exquises danseuses (Rapide et léger)
17. Préludes Book II: V. Bruyéres (Calme)
18. Préludes Book II: VI. General Lavine - eccentric (Dans le style et le mouvement d'un Cakewalk)
19. Préludes Book II: VII. Le terrasse des audiences du clair de lune (Lent)
20. Préludes Book II: VIII. Ondine (Scherzando)
21. Préludes Book II: IX. Hommage à S. Pickwick, Esq., P.P.M.P.C. (Grave)
22. Préludes Book II: X. Canope (Trés calme et doucement triste)
23. Préludes Book II: XI. Les tierces alternées (Modérément animé)
24. Préludes Book II: XlI. Feux d'artifice (Modérément animé)
Disc: 2
1. Pour le piano: I. Prélude (Assez anime et tres rythme)
2. Pour le piano: II. Sarabande (Aved une elegance grave et lente)
3. Pour le piano: III. Toccata (Vif)
4. Estampes: I. Pagodes (Moderement anime)
5. Estampes: II. La soirée dans Grenade (Mouvement de Habanera)
6. Estampes: III. Jardins sous la pluie (Net et vif)
7. Images, Set I: I. Reflets dans l'eau (Andantino molto)
8. Images, Set I: II. Hommage à Rameau (Lent et grave)
9. Images, Set I: III. Mouvement (Anime)
10. Images, Set II: I. Cloches à travers les feuilles (Lent)
11. Images, Set II: II. Et la lune descend sur le temple qui fut (Lent)
12. Images, Set II: III. Poissons d'or (Anime)
13. Children's Corner: I. Doctor Gradus ad Parnassum (Moderement anime)
14. Children's Corner: II. Jimbo's Lullaby (Assez modere)
15. Children's Corner: III. Serenade for the Doll (Allegretto ma non troppo)
16. Children's Corner: IV. The Snow is Dancing (Moderement anime)
17. Children's Corner: X. The Little Shepherd (Tres modere)
18. Children's Corner: VI. Golliwogg's Cakewalk (Allegro giusto)
Disc: 3
1. 12 Etudes: I. Pour les cinq doigts (d'apres Monsieur Czerny) (Sagement)
2. 12 Etudes: II. Pour les tierces (Moderato, ma non troppo)
3. 12 Etudes: III. Pour les quartes (Andantino com moto)
4. 12 Etudes: IV. Pour les sixtes (Lento)
5. 12 Etudes: V. Pour les octaves (Joyeaux et emporte, librement rythme)
6. 12 Etudes: VI. Pour les huit doigts (Vivamente, molto leggiero e legato)
7. 12 Etudes: VII. Pour les degrés chromatiques (Scherzando, animato assai)
8. 12 Etudes: VIII. Pour les agréments (Lento, rubato e leggiero)
9. 12 Etudes: IX. Pour les notes répétées (Scherzando)
10. 12 Etudes: X. Pour les sonorités opposées (Modere, sans lenteur)
11. 12 Etudes: XI. Pour les arpèges composés (Dolce e lusingando)
12. 12 Etudes: XI. Pour les accords (Dedide, rythme, sans lourdeur)
13. Masques (Tres vif et fantasque)
14. D'un cahier d'esquisses (Tres lent-sans rigueur)
15. L'Isle joyeuse (Quasi una cadenza - Tempo : Modere et tres souple)
16. La plus que lente (Lent - Molto rubato con morbidezza)
17. Le petit negre (Cakewalk. Allegro giusto)
18. Berceuse heroique (Modere - sans lenteur)
19. Hommage à Haydn (Mouvement de Valse lente)
Disc: 4
1. Suite Bergamasque: I. Prélude (Moderato - tempo rubato)
2. Suite Bergamasque: II. Meneut (Andantino)
3. Suite Bergamasque: III. Clair de lune (Andante tres expressif)
4. Suite Bergamasque: IV. Passepied (Allegretto ma non troppo)
5. Danse bohémienne (Allegro)
6. Rêverie (Andantino sans lenteur)
7. Mazurka (Scherzando - assez anime)
8. Valse romantique (Tempo di valse - Allegro moderato)
9. Deux Arabesques: I. Andantino con moto
10. Deux Arabesques: II. Allegretto scherzando
11. Nocturne en re bemol majeur - in D flat - Des-dur
12. Danse (Tarentelle styrienne) (Allegretto)
13. Ballade (Andantino con moto)
14. Fantaisie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I. Andante - Allegro
15. Fantaisie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II. Lento e molto espressivo-
16. Fantaisie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III. Allegro molto
Elgar Cello Concerto & Sea Pictures 豆瓣
10.0 (18 个评分) Jacqueline du Pre / Dame Janet Bak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7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EMI Classics
Text for Sea Pictures

Sea Slumber Song
Text by Roden Berkeley Wriothesley Noel (1834-1894)


Sea-birds are asleep,
The world forgets to weep,
Sea murmurs her soft slumber-song
On the shadowy sand
Of this elfin land;

I, the Mother mild,
Hush thee, oh my child,
Forget the voices wild!
Hush thee, oh my child,
Hush thee.

Isles in elfin light
Dream, the rocks and caves,
Lulled by whispering waves,
Veil their marbles
Veil their marbles bright.
Foam glimmers faintly white
faintly white
Upon the shelly sand
Of this elfin land;

Sea-sound, like violins,
To slumber woos and wins,
I murmur my soft slumber-song,
my slumber song
Leave woes, and wails, and sins.

Ocean's shadowy night
Breathes good night,
Good night...
Leave woes, and wails, and sins.
Good night...Good night...
Good night...

Good night...

Good night... Good night.


2. In Heaven (Capri)
Text by Caroline Alice Elgar (1848-1920)


Closely let me hold thy hand,
Storms are sweeping sea and land;
Love alone will stand.

Closely cling, for waves beat fast,
Foam-flakes cloud the hurrying blast;
Love alone will last.

Kiss my lips, and softly say:
Joy, sea-swept, may fade to-day;
Love alone will stay.


3. Sabbath Morning at Sea
Text by Elizabeth Barret Browning (1806-1861)


The ship went on with solemn face;
To meet the darkness on the deep,
The solemn ship went onward.
I bowed down weary in the place;
for parting tears and present sleep
Had weighed mine eyelids downward.

The new sight, the new wondrous sight!
The waters around me, turbulent,
The skies, impassive o'er me,
Calm in a moonless, sunless light,
As glorified by even the intent
Of holding the day glory!

Love me, sweet friends, this sabbath day.
The sea sings round me while ye roll afar
The hymn, unaltered,
And kneel, where once I knelt to pray,
And bless me deeper in your soul
Because your voice has faltered.

And though this sabbath comes to me
Without the stolèd minister,
And chanting congregation,
God's Spirit shall give comfort.
He who brooded soft on waters drear,
Creator on creation.

He shall assist me to look higher,
He shall assist me to look higher,
Where keep the saints, with harp and song,
An endless endless sabbath morning,
An endless sabbath morning,
And that sea commixed with fire,
And that sea commixed with fire,
Oft drop their eyelids raised too long
To the full Godhead's burning.
The full Godhead's burning.


4. Where Corals Lie
Text by Richard Garnett (1835-1906)


The deeps have music soft and low
When winds awake the airy spry,
It lures me, lures me on to go
And see the land where corals lie.
The land, the land where corals lie.

By mount and steed, by lawn and rill,
When night is deep, and moon is high,
That music seeks and finds me still,
And tells me where the corals lie.
And tells me where the corals lie.

Yes, press my eyelids close, 'tis well,
Yes, press my eyelids close, 'tis well,
But far the rapid fancies fly
The rolling worlds of wave and shell,
And all the lands where corals lie.

Thy lips are like a sunset glow,
Thy smile is like a morning sky,
Yet leave me, leave me, let me go
And see the land where corals lie.
The land, the land where corals lie.


5. The Swimmer
Text by Adam Lindsay Gordon (1833-1870)


With short, sharp violent lights made vivid,
To southward far as the sight can roam,
Only the swirl of the surges livid,
The sees that climb and the surfs that comb.

Only the crag and the cliff to nor'ward,
And the rocks receding, and reefs flung forward,
Waifs wreck'd seaward and wasted shoreward,
On shallows sheeted with flaming foam.

A grim, gray coast and a seaboard ghastly,
And shores tro seldom by feet of men -
Where the batter'd hull and the broken mast lie,
They have lain embedded these long years ten.

Love! Love! when we wandered here together,
Hand in hand! Hand in hand through the sparkling weather,
From the heights and hollows of fern and heather,

God surely loved us a little then.

The skies were fairer and shores were firmer -
The blue sea over the bright sand roll'd;
Babble and prattle, and ripple and murmur,
Sheen of silver and glamour of gold.
Sheen of silver and glamour of gold.

So, girl with tempest and wing'd with thunder
And clad with lightning and shod with sleet,
And strong winds treading the swift waves under
The flying rollers with frothy feet.

One gleam like a bloodshot sword-blade swims on
The sky line, staining the green gulf crimson,
A death-stroke fiercely dealt by a dim sun
That strikes through his stormy winding sheet.

O brave white horses! you gather and gallop,
The storm sprite loosens the gusty rains;
O brave white horses! you gather and gallop,
The storm sprite loosens the gusty rains;

Now the stoutest ship were the frailest shallop
In your hollow backs, on your high-arched manes.
I would ride as never a man has ridden
In your sleepy, swirling surges hidden;

I would ride as never a man has ridden
To gulfs foreshadow'd through strifes forbidden,
Where no light wearies and no love wanes.
Where no love wanes.
勃兰登堡协奏曲 / Brandenburg Concertos 豆瓣
10.0 (10 个评分) Trevor Pinnock / European Brandenburg Ensemble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7年12月18日 出版发行: Avie
巴赫的管弦乐作品中,最著名的就是这部《勃兰登堡协奏曲》,这部协奏曲一共6首,编号BWV1046-1051。 这6首著名的协奏曲,一般认为是为当时的勃兰登堡大公克里斯蒂安·路德维希而作,据德国音乐学家海因里希·贝塞勒(Heinrich Besseler)严格的考证,它们实际是为当时克滕的青年王子利奥波德而作,利奥波德会多种乐器,是一位高水平的音乐爱好者。1718─1719年冬,巴赫从克滕到柏林,曾为勃兰登堡大公演出,大公叫巴赫送一些作品给他,巴赫从他在克滕创作的作品中选了这6首协奏曲,抄完加上献词献给了大公。这6首协奏曲本不是一套,各首需要的乐器组合不同,所以巴赫对它们所起的标题是《6首不同乐器的协奏曲》。这些协奏曲,巴赫使用了当时有可能的乐器编制,当时大公的音乐班子只有6位乐手,而这些协奏曲中即使配器最少的第六首也需要7件乐器,根本无法演奏,结果这些作品就在大公的收藏室内高阁了13年。大公去世后,召集的乐手解散,不用的乐谱以一部协奏曲48个分尼的废纸价格卖掉。幸运的是这些协奏曲被巴赫的弟子、当时著名的作曲教师奇伦贝格买去,他又把它们送给了他的弟子、普鲁士亚马利亚公爵之女。这位公爵之女就是腓特烈大帝的妹妹,这些手稿才得以保存。
这6首协奏曲,大约在3-4年内写成,其中第二、第四、第五号遵守的是合奏协奏曲的形式,其它3首则有所区别。在巴赫时代,巴赫所遵循的创作形态,是艺术与技术两者的合成体。在他的作品中,并不表现主观意志,歌颂的是神的荣光,这些协奏曲,从形式上考虑的是当时宫廷中社交的需要。在这样的形式下,自由地展开自己对艺术的感悟能力与超人的技能。
这一套协奏曲,第一号,F大调,BWV1046,乐器编制:主奏:两把园号、3支双簧管。协奏群:第一、第二小提琴(第一小提琴另加Violino Piccolo,就是比现代小提琴调高三度的小型小提琴)、中提琴、数字低音(低音管、大提琴、低音提琴、大键琴)。此曲共4个乐章:1,快板(此速度并非巴赫所写,巴赫手稿中这一乐章无速度标记),其中独奏群与合奏群并无明显对立,是以开始的叠句的反复出现构成。2.慢板,以园号展开,高音小提琴时而脱离第一提琴独立活动,具抒情风格修饰的旋律由双簧管开始,移至高音小提琴再移至低音乐器,调性逐次五度下移,在双簧管、高音小提琴、低音乐器之间形成精美的赋格,结尾是双簧管的一段花奏。3.快板,吉格舞曲节奏,这一乐章的高音小提琴声部特别华丽,似乎是为这件乐器而作的协奏曲。4.小步舞曲,一个优雅的小步舞曲以回旋曲方式与3个三声中部交替出现,结构为小步舞曲-第一个三重奏(管乐器两支双簧管和一支低音管)-小步舞曲-波拉卡-第二个三重奏(两支圆号与一支双簧管)-小步舞曲。
第二号,F大调,BWV1047,乐器编制:主奏:小号、长笛、双簧管、小提琴各一(创作这首作品时,巴赫考虑到克腾的音乐班子中技巧出众的小号手约翰.路德维希.施里贝尔,他用的是一种高音小号,而这里的长笛指的是直笛)。协奏:弦乐合奏,数字低音。此曲共3个乐章:1.快板,在低音波壮音形上,呈现富节奏感的主题,主奏小提琴奏出的主题与之交互缠绕,然后由双簧管、长笛、小号呈阶梯式依次转移,全乐章多次转调,饶有情趣。2.行板,此乐章为长笛、双簧管、小提琴与数字低音的合奏,由小提琴-双簧管-长笛,再小提琴-双簧管-长笛-双簧管依次以卡农的方式表现,多少有些沉思的意味。3.非常快的快板,略呈谐謔风格的主题,依次由小号、双簧管、小提琴、长笛、小号以赋格方式一边转调,一边应答,这一乐章为巴赫常用的赋格与奏鸣曲的混合形,协奏只负责伴奏,不演奏主题。
第三号,G大调,BWV1048,乐器编制: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各3、数字低音乐器。这一首是突破形式的合奏协奏曲,主奏与协奏无区别,各乐器互为呼应,突出回声效果。共两个乐章,其间以佛里吉亚终止的的两个和弦连接。两个乐章是:1.中庸的快板,主题明亮地由齐奏奏出,以后各乐器将动机分割,以问答的方式在进行组接。发展部先以小提琴弱音奏分散和弦,主题再度呈现,分散和弦与主题动机交替,以反复来逐渐接近结尾。2.快板,由各自反复的两个部分结成,选用了吉格舞曲节奏,不断的在呈示中反复与转调,形成富有活力的和声及曲折环绕的旋律交织。
第四号,G大调,BWV1049,乐器编制:主奏小提琴、直笛各2。协奏:弦乐合奏、数字低音(管乐不加入)。这一首是这套协奏曲中最为轻快的一首,随后有小提琴带入新的动机,这一乐章中间部分是独奏小提琴激动人心的快速进行。2.行板,复合三段体,但各段没有明显的区分,充满装饰性的沉思气息。3.急板,是由赋格曲与意大利协奏曲的有机结合,其中小提琴华彩与优秀的赋格结构的交织可谓精美绝伦。
第五号,D大调,BWV1050,乐器编制:主奏:长笛、小提琴、拨弦古钢琴各1,协奏: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各1。这首作品突出的是大键琴的效果,它是6首《勃兰登堡协奏曲》中最受欢迎的一首。此曲共包括3个乐章:1.快板,以气势宏伟的全奏开头,接着是小提琴、长笛、拨弦古钢琴的互相嬉弄过程中引出各种各样轻巧的乐思。最后拨弦古钢琴占主导地位,有一个宏伟的华彩乐段。2.深情地,这一乐章实际是3件乐器:长笛、小提琴、拨弦古钢琴的三重奏,而拨弦古钢琴左右手又分别构成两件乐器,其中充分展现巴赫的对织体编制的高度技巧。3.快板,这一乐章是三段体,第一、第三部分是赋格风格的,中间部分有点像古典派发展部的风格,整个乐章各种技术手法交织,丰富异常。
第六号,降B大调,BWV1051,乐器编制:主奏:古中提琴、古大提琴各2,协奏:大提琴、低音大提琴及大键琴6部。这一首被音乐研究家认为是6首中最早的一首,它实际是一首为两把独奏中提琴用的协奏曲。全曲共3个乐章:1.快板,三段体,在古大提琴与低音的八分音符上,古中提琴奏出卡农,其它主题也以卡农的方式呈现。2.从容的快板,这一乐章把悲哀与平静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突出两把古中提琴的二重奏,大提琴只作装饰。3.快板,吉格舞曲,吉格舞曲通常以二段体构成,此乐章却是近似不规则的回旋曲形式。其叠句是第一乐章开始处乐句的变型,未乐章和第一乐章一样,也是围绕反复出现的叠句而构成,其间引入二把古中提琴轻快的对话和快速乐句。(林逸聪)
特雷沃·平诺克(Trevor Pinnock)1946年生于英国坎特伯雷。自幼进入坎特伯雷教堂唱诗班,饱受音乐传统熏陶。1963-1967年间入皇家音乐学院深造,主修羽管键琴和管风琴,均以优异成绩获得奖学金。1966-1972年间他自组了Galliard三重奏团(包括长笛、大提琴和大键琴三件乐器),这个以17、18世纪欧洲宫廷舞蹈命名的团体的演奏也以那一时期的作品为主。此后的平诺克,迅速在大键琴领域崛起,他频频登台,或独奏或重奏或与大乐队交相辉映,还随著名的圣马丁学院管弦乐团到欧洲各地演出。其精湛的琴技远近闻名,很快便跃居英国大键琴界的第一把交椅。
七十年代初期,英国的古乐器演奏风潮正兴,平诺克看准这一契机,于1973年联合一群有志从事古乐器演奏的年轻乐手组建了英国协奏团,自任指挥兼羽管键琴手,仍然以演绎17、18世纪的巴罗克音乐和早期古典时期音乐作品为主。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得到伦敦著名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的支持,得以使用这两家博物馆多年珍藏的古乐器。适逢这一年英国隆重举办巴赫音乐节,平诺克和他的乐团在音乐街上崭露头角,即使是苛刻的英国乐评界也给给予他们相当的好评,从此逐渐奠定了平诺克和英国音乐会乐团在巴罗克音乐演绎方面的权威地位。作为一名羽管键琴家,他经常通过键盘指挥他的乐队(这种方式对于早期音乐的演绎是常见的),使他能够运用精密的低音线条把乐队的演奏紧紧凝聚在一起,显示出严整的构筑力。
和当代其它的古乐器演奏团不同,平诺克手下的这支古乐团只演奏18世纪以前、特别是巴罗克时代的作品,追求的是旧瓶老旧式的原汁原味。而同样是古乐团,加迪纳的革命与浪漫管弦乐团不仅回朔前古典的拉莫、巴赫、亨德尔,还观瞻晚近的柏辽兹、马勒、德沃夏克,这旧瓶里面新旧兼收,也就多了几种不同的颜色。至于诺灵顿的伦敦古典演奏家乐团,则主要演奏贝多芬以后的作品,这又该是“旧瓶装新酒”的音乐风味。
作为英国协奏团的灵魂和指挥,平诺克坚持“原本”的真实和演奏风格的纯正。对所演奏的每部作品,从乐谱到与其相关的各种文献进行认真的研究和考证,以求揭开尘封,获得其音乐上的真髓。20多年来,这支古乐团从小到大、不断发展,除每年定期到欧美及亚洲等地举行的音乐会外,还经常在许多世界著名的音乐节上登台。像雪斯维格—霍斯坦音乐节、圣西西里亚音乐节、爱丁堡音乐节等。1988年,乐团在萨尔茨堡音乐节上演出亨德尔的《弥赛亚》,受到好评。此后,便成为该音乐节的常客。而平诺克本人除主盟自己的古乐团之外,也涉足歌剧或客座于其它的乐团。1988年,他首次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指挥亨德乐的《弥赛亚》。近年,与英美各大交响乐团也多有合作。1991年,他又出任加拿大国家艺术中心的音乐总监和首席指挥。
1978年开始,他与德国Archiv唱片公司长期签约,至今已录制出版了近百张早期音乐作品唱片,并多次荣奖。譬如分别获1988年和1989年Gramophoneug唱片大奖的海顿《纳尔逊弥撒曲》,柯莱里的《十二首大协奏曲》,获1990年日本“唱片艺术”大奖的普塞尔的《颂歌》,获1990年法国唱片大奖的海顿《圣母悼歌》等等。
总而言之,平诺克的指挥和演奏既具有德国式的严谨,又具有英国式的清新和优雅。作为深受60、70年代风行欧洲的古乐运动影响的一员,平诺克在组建英国音乐会乐团之初就确立了仿古乐器在乐团中的主导地位。除了使用仿古乐器,他们还尽可能使用古代的演奏方式(例如很少使用跳弓等近代弓法),追求一种真实而质朴的演奏效果。和哈农库特一样,平诺克认为仿古不是为历史服务而是为音乐和艺术本身服务。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历史是有趣的,但在舞台上历史几乎没有它的一席之地,而对于我们音乐家而言,古乐器已经超越了历史而成为音乐表情的有机成分。”当被人问及为什么他坚持使用仿古乐器时他回答原:“因是很简单的:我们需要找到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我们的任务。古乐器对巴赫来说是最合适的,对演奏巴赫音乐的我们来说当然也就是最合适的。同时我们还需要重新发掘那些失传的演奏技法,来展现古乐器特有的色彩和感情。当仿古乐器的秘密大白于世之时,我们就会对被近代乐器和演奏方法掩盖起来的古乐精髓产生新的认识。” 也许正是此语道出了平诺克的最终理想吧。
平诺克曾在ARCHIV录制过一套勃兰登堡协奏曲,而这套则是他在06-07年与European Brandenburg Ensemble合作录制的最新勃兰登堡。
克里普斯指挥莫扎特第21 - 41交响曲 豆瓣
Josef Krips / 皇家大会堂管弦乐团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7年5月15日 出版发行: Decca
DECCA公司出品的这套6CD套装囊括了莫扎特后期(大部分是成熟期)的交响乐,录制于1970年代早期。对于那些听惯了新生代指挥家偏好较小的乐队编制,透明的纹理,较快的速度,夸张的对比,以及他们自认为是还原了那个时代的声响的听众来说,这套唱片似乎有些落伍了,是朝着传统束缚沉重的旧时代的倒退。依此而论,一些听众会给克里普斯贴上德奥学院派“老土”的代表的标签。但是听众的口味是会改变的,昨天的正统的东西可能明天就回归了。或许可以把克里普斯这套唱片视为一个“时代的”遗产,做为上个世纪中叶演奏莫扎特交响曲的一个范例和一种曲趣沿袭的渊源,对于那些头脑和耳朵开放的听众来说则是一种音乐乐趣的来源。
事实上,在立体声录音的克里普斯令人愉快的莫扎特演绎里根本找不到支持上述说法的依据。每首交响曲的首尾乐章通常都是生气勃勃和充满前进动力的,慢板乐章流畅如歌,虽然小步舞曲乐章通常会受到一种方正感的牵制。简言之,这是能够给听众带来持续的乐趣的大乐队形制的莫扎特。
较早期的稍短的交响曲演绎得犹如春风拂面,而做为晚期大作之先驱的那些交响曲也处理的甚为恰当。第25和第29到34交响曲具有丰富的能量,不时会有戏剧性的躁动,比如No.25的行板乐章是以一种轻喜剧的手法处理而在No.33中则似爱情的表达。第35“哈夫纳”和第36“林茨”交响曲在这套唱片中是属于最佳之列的,使人联想到瓦尔特或比彻姆的演绎。第38“布拉格”是强有力的,但或许没有勒内.雅各布最新版本那种猛烈的强度;第39有一种前进的动力,这也是其后两首所共有的。伟大的G小调第40交响曲稍感受损于一个低迷的开头,但是我喜欢克里普斯对第二主题所做的戏剧性和抒情性的对比。第41“朱庇特”交响曲,给我的印象是这套专辑中唯一有失水准的,如歌的行板乐章听起来更像是一个慢板乐章,而且不是很有凝聚力的慢板乐章。
当初克里普斯的莫扎特交响曲以单张LP形式发行的时候,就赢得了一小部分但却是很执着的音响发烧友的追捧,他们陶醉于飞利浦录音中扑捉到的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丰富的堂音和弦乐所营造的声场的深度,这些效果大部分被完好地保存转移到了CD上。总之,这套专辑很值得赞赏和欣赏。 ——摘译自网络
~~~~~~~~~~~~~~~~~~~~~~~~~~~~~~~~~~~~~~~~~~~~~~~~~~~~~
由飞利浦唱片公司在1970年代初录制于他长期而杰出的职业生涯的末期,约瑟夫.克里普斯指挥荷兰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演奏的莫扎特后20首交响曲几十年来一直是这套曲目演奏的一个试金石,大气而又细腻,华美与巧妙相融合,率真而又时尚优雅,明亮而又温暖亲切,克里普斯和音乐厅管弦乐团表现出了莫扎特音乐中崇高而微妙的人类情感。当这些迷人的演奏似乎要随着古乐器的复兴而褪色的时候,2007年DECCA公司以六碟集合重新灌录的这套唱片,克里普斯和音乐厅管弦乐团的声音依然是那样强劲、充满活力和说服力。那些已经听过并钦佩马里纳的优雅和伯姆的大师范的演绎的乐迷,一定要再试试克里普斯的;而那些只听过并赞赏小型乐团演奏的,比如说霍格伍德或平诺克的,就更有必要再听听克里普斯是如何演绎的。 ——摘译自网络
Bruckner: Symphony No. 3 in D minor 豆瓣
Hans Knappertsbusch / Wiener Philharmonik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9年7月18日 出版发行: Altus
ウィーン・フィルハーモニー
ハンス・クナッパーツブッシュ(指揮)
録音時期:1960年2月14日
録音場所:ムジークフェライン大ホール
録音方式:モノラル(ライヴ)
音源提供:ORF(オーストリア放送協会)
贝多芬"大公""幽灵"三重奏 豆瓣
Eugene Istomin / Isaac Ster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88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CBS
作曲:Ludwig van Beethoven
钢琴:Eugene Istomin
小提琴:Isaac Stern
大提琴:Leonard Rose
录音:Holland, 1970
专辑介绍:
贝多芬1811年完成这首《降B大调钢琴三重奏》(Op.97),题献给好友兼赞助人鲁道夫大公(Archduke Rudolph),此曲迄今仍被视为是钢琴三重奏中登峰造极之作,其无与伦比的丰富内涵与想象力,是贝多芬中期风格最佳的代表。《大公三重奏》在1814年4月11日首演,贝多芬担任钢琴演奏。当时贝多芬已近乎全聋,他年轻的学生莫歇尔斯(Ignaz Moscheles)描述首演的情况:“许多首演的作品其实并不足以称为‘新作’,只有老师的作品,尤其这一首,永远令人耳目一新!”
恢宏的第一乐章由钢琴流畅的主题展开,虽然是孕育在最温和的状态中,实际上这主题却是一首进行曲。曲思高贵而庄严,被生气篷勃的第二主题冲淡了些,后者的节奏虽然活泼,仍是采用进行曲形式。宏伟的发展部中,把原来的主题区分为两个明显不同的乐句,做为乐曲发展的素材。一个装饰华美的开场主题再度出现,引出再现部,并以精彩的尾声为整个乐章做结。
第二乐章是诙谐曲,明暗相间的中段是技巧及想象力最精彩的示范。三种乐器彼此枪奏乐句时的嘻戏,加上贝多芬出其不意的转调,使听者一直想猜测乐曲的走向如何。这种以精致风格(以赋格曲写法掩饰)对抗平实的风格(以圆舞曲代表)的写作手法,充满了活力,也只有贝多芬才写得出这样的曲子。
D大调雄心勃勃的变奏曲乐章紧随其后。开始的主题宽广而抚慰人心,而每一段变奏的装饰性逐渐加强,并以高超的技巧维系。贝多芬从安静得近乎纹风不动的方式,撩动乐章最后几个小节,然后猛然跳进终乐章,利用舞曲般的回旋曲直奔结尾,弃主调降B大调于不顾,这种欣喜的感觉急速攀升,直到尾声象快马急驰而去,结束全曲。
如果你喜欢这首《大公三重奏》,或许你会觉得贝多芬的另一首《D大调钢琴三重奏》(Op.70, No.1)也同样迷人。这首三重奏因为其悲哀的d小调缓板,充满了阴森的震音与颤音,而得到了“幽灵”(Ghost)的别称。也可与舒伯特的《降B大调钢琴三重奏》(D.898)及《降E大调钢琴三重奏》(D.929)比较聆听。
(选自《古典CD鉴赏》Ted Libbey/着;陈素宜/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