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自
永远的黄自 豆瓣
9.7 (6 个评分) 黃自 类型: 世界音乐
发布日期 2005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中国文联音像出版社
黄自的和声大半是朴实的如其为人。——赵元任

黄自,字今吾。1904年生于川沙(今属上海市)。誉满20世纪上半叶中国乐坛,且富有爱国民主情怀的教育家、作曲家、音乐理论家。
黄自可算是我国近代以来第一位职业作曲家——之前有写出我国第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的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谱写了《叫我如何不想他》等大量歌曲的国学大师赵元任等业余作曲者,也是最先探索和思考我国民族音乐发展方向的先驱者之一。1904年生于江苏一书香门第,12岁就进入清华学堂,20岁赴美留学。先在欧柏林学院学习心理学,后专攻音乐,转往耶鲁大学获得音乐学学士。毕业作品《交响序曲——怀旧》成为中国第一部交响音乐作品,在耶鲁大学受到很高评价。虽然当时美国的音乐教育还不很先进,作曲技法远落后于欧洲,但仍表明黄自出色地掌握了传统的西方音乐技法。
回国后竭心尽力在祖国建立音乐教学机构,培养音乐人才。在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任教时,主持编写新音乐教材和普及读物,如1930年《音乐的欣赏》,1930-1934年《西洋音乐进化史鸟瞰》,1933-1935年主持编写《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六册,1934年与萧友梅、韦瀚章以“音乐艺文社”名义合编《音乐杂志》,以及1935年冬发起创办第一个全由中国人组成的上海管弦乐团等。“他是系统地、全面地向国内学子传授欧美近代专业作曲理论,并且有着建立中国民族乐派的抱负的音乐教育家。”(贺绿汀)
回国后还创作了大量出色的声乐作品。他的艺术歌曲中,有一类依据诗词的意境铺成而作,如《花非花》《踏雪寻梅》《点绛唇·赋登楼》《山在虚无缥缈间》等;《思乡》《春思曲》和《玫瑰三愿》等是另一类抒情艺术歌曲的代表之作。“把西洋技术吸收成为自己的第二个天性,再用来发挥从中国背景、中国生活、中国环境里的种种情趣,…… 不但自己写的自自如如,要使听者也能觉得自自如如。…… 他的长处是写什么象什么,总是极得体,总是极好唱,我曾称他为现代中国最可唱(Most singable)的作曲家。”(赵元任)这些艺术歌曲大多由韦翰章等极具文学功底的人作词,多声部歌唱技法运用得炉火纯青,造就了空前绝后的歌词以文言为主的中国艺术歌曲,雅俗共赏。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黄自率先创作了极具感召力的救亡歌曲,如《抗敌歌》《热血歌》《旗正飘飘》等,慷慨沉雄,闻者奋起。黄自曾表示:“现在我写抗敌歌曲,希望不久能再写庆祝抗战胜利的歌曲”,可惜抗战第二年因伤寒症病逝于上海,年仅34岁。“黄自是最有青年气的音乐家,他学习音乐的动机是为民族国家…… 应该不分派别和感情,为着一个目标奋斗,才是今天追悼会黄自先生的意义。”(田汉)
黄自的《长恨歌》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第一部借鉴西方传统音乐形式的清唱剧,优美动听,情感深厚,与韦翰章的词曲配合堪称绝配。尤其第三乐章《渔阳鼙鼓动起来》的旋律极佳,瞬间就能沁入中国人的内心深处。计划写10个乐章但只写成了7个乐章,后由他的学生林声翕补作,雨果HUGO的专辑“长恨歌”出有完整版。
抗战时黄自患病滞留沦陷区,1938年5月9日,黄自因患伤寒病逝于上海红十字会医院。临终前,他对夫人汪颐年女士说:“你快去请医生,我不能就此死去,还有半部音乐史没有写完呢!”然而天年不遂,一代宗师溘然谢世。
本唱片封面上的黄自先生执著、敬业、勤勉,在战火纷飞中以绝顶才华和浩然正气谱写着中国人的心声。在哀悼黄自的追思会中,由张昊作词、陈田鹤作曲的《悼今吾宗师》(合唱与管弦乐)表达了弟子们对恩师的衷心哀悼:“先生此去何匆匆,抛下了半篇残著,无数新声犹待谱,满腔曲调埋终古。”不由令人想起诗人格里尔帕泽为舒伯特写的墓志铭:“这里埋葬了丰富的宝藏,还有更美好的希望。”

采桑子·悼黄自先生(词:龙七[沐勋] 曲:谭小麟)

俄然梦觉何曾死 声在琴弦 人在心弦 一曲悲歌万口传
惟怜志业捐中道 待究陈编 未竟新编 留待芳菲启后贤

更详细的生平、作品介绍可参见唱片说明册、生平纪录片VCD和卞祖善的文章《黄自一百周年诞辰纪念》等。
等若干网上商店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