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正见 豆瓣 Goodreads
9.5 (11 个评分) 作者: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译者: 姚仁喜 新星出版社 2017 - 9
编辑推荐
当今世界独具影响力、为你彻底解决内在困惑的佛教上师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曾引发中国知识分子学佛热潮。
《正见》被誉为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传达佛法的核心教导,出版至今,广受好评,畅销百余万册。
曾获网络书店畅销榜十大重点社科类图书、全国年度百佳读物!入选中国《新京报》年度选书,《中华读书报》年度百佳好书,牵动“正见思潮”,成为热门话题!
北京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浙江大学、香港大学等中外近百所高校备受欢迎的心灵导师!
不丹、尼泊尔、新加波、韩国、印度、印尼、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澳洲、巴西、加拿大及中国香港、台湾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千万佛教徒推崇备至。
李连杰、孙俪、陈坤、赵薇、杨幂、王菲、安意如、周迅、梁朝伟、刘嘉玲、苏有朋、胡因梦、赖声川、张德芬等国际明星、知名作家诚挚推荐
阅读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作品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他深深影响了全世界千万佛教徒,帮助人们摆脱人生烦恼,让无数不安、困惑和受苦的心,重新获得平和、柔软、自在与安宁。
只要人的心里有不安全感存在,就一定会有信仰。
《新京报》这样评价: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可能算得上在中国认知度至高的活佛之一,被公认为当今世界独具创造力的藏传佛教导师之一,透过他的视角去打量这个世界,一定能带给我们珍贵的启发。
——————————————————————————————————
内容简介
佛陀在2500年前到底说了什么,能赢得世人如此的尊敬与景仰?甚至包括如爱因斯坦等现代怀疑论科学家们都如此?他到底说了什么,能感动成千上万的朝圣者,从西藏一路跪拜到菩提迦耶?如何才能成为佛教徒?
《正见》以简单的语言来说明佛教核心的四法印见地,帮助读者检验自己是否有佛法的正见,在轻快的字句后面,充满了引导无明众生脱离轮回的佛菩萨大悲大愿。
有缘读此书的人,都能更清楚地见识到法教的神髓,了解因缘的善变与无常,解脱万千烦恼,放下我执,迈向醒觉之路。原来,佛教徒不只是着僧袍、坐禅、戒荤食与禁欲;而是觉知这四种见地,化解对如幻世事的执着。
2020年2月8日 已读
解答了自15年以来的困惑,应该早点看完的,感谢
佛教 哲学
和蘇格拉底吃早餐 豆瓣
作者: 羅伯.洛蘭德.史密斯 Smith, Robert Rowland 译者: 陳品秀 臉譜出版社 2010 - 6
◎聯合推薦
創意人、作家/李欣頻
清華大學榮譽教授、靜宜大學、暨南大學及清華大學榮譽教授/李家同
《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之後又一本改變我們一天和一生的書
哲學家帶我們領略一天的哲學,怎麼過一天就怎麼過一生
關於早餐、午餐、晚餐,以及在這之前和之後的每件事的深刻思考
真實人生的心靈饗宴,日常生活的迷人探索
精采非凡的哲學一日之旅,誰說哲學不實用!
我們都知道蘇格拉底是被毒死的,在接受他的邀請共進早餐之前,可能得三思一下。
而如果你真的坐了下來,和他一起享用卡布其諾和牛角麵包,他可能劈頭就會問你……
早晨醒來、通勤上班、血拚購物、上健身房、進入夢鄉……這些看似再平常不過的日常活動,究竟有何特別之處,與更廣大的哲思又有什麼關聯?
本書提供一小時接一小時的實況報導,告訴你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們,對於我們所做的每件事背後的意義都說過些什麼。在書中,你會看到盧克萊修向你解釋為什麼不要預作準備是比較好的,會聽到愛默生建議你該怎麼安排假期,從榮格那裡得到解夢的洞見,從彌爾那裡明瞭蹺班的念頭。
這是對我們日常生活的迷人探索,作者援用了文學、藝術、政治學和心理學,以風趣、親切又權威的筆調告訴我們,你的日常生活可以藉由思考這些全世界最有趣的想法,變得多麼不同。
◎一天的哲學和哲學的一天
對蘇格拉底來說,「該給送上土司和馬芬鬆糕的服務生多少小費」和「神是否存在」這兩個問題一樣有趣,它們都是關於弄清楚真實人生中的含混之處。
和黑格爾一起吃貝果或和培根一起吃煎蛋也是如此,惱人的問題是為了求取智慧,讓我們在繁雜的日常生活中做出機智靈敏的判斷。
在尋常的一天裡,我們熟悉的大思想家陪伴你度過時光:
你如何知道自己是醒著,而不是在作夢?你怎麼知道你不是正在作夢,夢見你醒著?笛卡兒告訴你,早晨醒來這件事就是一項富含哲理的行為。
十七世紀政治理論家霍布斯說早上通勤會引發我們野蠻的一面,而尼采卻讓你的通勤之旅變成一件樂事。
工作中,馬克思對著你的耳朵叨唸,不要成為薪水的奴隸;慶功宴上,邂逅馬基維利,聆聽他的勸誡。
上健身房時,社會歷史學家傅柯在你旁邊跑步,跟你解釋你的例行運動是國家控制的一種形式。精神分析家拉岡擔任你的專屬店長,在你凝視試衣間的大鏡子時,讓你步入自戀的危機。
佛洛伊德對你的購物療法有什麼意見?柏拉圖又會對你的讀書方式說些什麼?
和伴侶爭吵時,德國政治思想家施密特告訴你那可能是件好事;洗澡時,可以向佛陀學習避免在沐浴中睡著的祕訣。
我們的人生有九成九是由日常生活所構成,如果不在日常生活中思考這些問題,恐怕沒剩多少時間可以反省。倘若我們真的檢視了自己的一日生活,或許能在穿衣睡覺這類不假思索的瑣事背後,領略到它們的重要性,以全新的眼光來看待它們。早餐、午餐和晚餐,以及在這之前和之後的每件事,將再也不一樣了。
意向性 豆瓣
作者: [美]约翰·R·塞尔 译者: 刘叶涛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8
本书是约翰·R·塞尔前两本重要著作《言语行动》(1969年)与《表达式和意义》(1979年)的哲学基础。约翰·R·塞尔发展了一种对于进行语言研究来说具有高度原创性和影响力的方法,这种方法隐含的假设是,语言哲学乃是心灵哲学的一个分支。本书的主要目标是要发展一种有关意向性的理论,而“意向性”正是人类内心与世界之间联结的桥梁。约翰·R·塞尔从感知、行动、因果性、意义以及指称等方面对意向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 “心一身”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
与齐泽克对话 豆瓣
作者: [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 / [英]格里•戴利 译者: 孙晓坤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 10
目前,齐泽克著作的中译本已经出版六七种之多,但老实说,其著作并不好读。对于许多既不熟悉他思想的两大来源———黑格尔和雅克·拉康,也不熟悉他经常玩弄的大量好莱坞电影典故的读者来说,要直接进入齐泽克的思想空间是非常艰难的。《与齐泽克对话》问世后,普通读者终于可以得其门而入。该书非常清晰、非常准确地勾勒出齐泽克的思想轮廓,其中齐泽克本人对大量哲学、文化、社会、道德和政治问题发表了精辟的见解,这些见解很可能属于当代最卓越的思想之列。由于该书的出版时间很近,因此有机会触及诸如“9·11”之类当下最紧迫的问题,所有关心左派思想最新动向的人都不应错过《与齐泽克对话》一书。
2011年4月30日 已读
一个对人的心理不算敏感逻辑不算特别清晰的人怎么称自己为心理分析学派的哲学家,anyway,例子挺有趣
哲学 访谈 齐泽克
拉康选集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法国] 雅克·拉康 译者: 褚孝泉 上海三联出版社 2001 - 1
雅克·拉康是续佛洛伊德之后,在法国乃至整个西方最重要的精神分析家之一。他的学说,不仅在医学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且在社会科学领域里,在文学艺术领域里军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拉康学说涉及到人的许多基本问题:人的主体性,人的心理因果,人的语言,人的犯罪等。这本《拉康选集》是作者生前选编的一个自选集,是国内第一次完整的译介拉康的著述。
No Boundary 豆瓣
作者: Ken Wilber Shambhala 2001 - 2
A simple yet comprehensive guide to the types of psychologies and therapies available from Eastern and Western sources. Each chapter includes a specific exercise designed to help the reader understand the nature and practice of the specific therapies. Wilber presents an easy-to-use map of human consciousness against which the various therapies are introduced and explained. This edition includes a new preface.
看不见的城市 豆瓣 Goodreads
Le città invisibili
9.1 (270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张宓 译林出版社 2006 - 8
《看不见的城市》的第一版是在1972年11月由都灵的埃伊纳乌迪出版社出版的。在这本书出版的时候,从1972年底到1973年初,卡尔维诺曾在多家报纸的文章和访谈中谈到它。
下面用卡尔维诺1983年3月29日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写作硕士班的一次讲座中的文字,来介绍“奥斯卡”丛书中的这个新版。讲座原为英文,这里用的是意大利文本,它是以1972到1973年的两次访谈为基础的,并且大部分在意大利没有发表过。(这篇讲稿后来以“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里”为题,发表在美国的文学刊物《哥伦比亚》1983年第8期上,第37页到第42页;意大利文本的一些部分以“幸福的和不幸的看不见的城市”为题,发表在1972年12月的《意大利时尚》第253期上,第150页到第151页。)
在《看不见的城市》里人们找不到能认得出的城市。所有的城市都是虚构的; 我给它们每一个都起了一个女人的名字。这本书是由一些短小的章节构成的,每个章节都应提供机会,让我们对某个城市或泛指意义上的城市进行反思。
这本书每次只产生一小段,并且间隔的时间也长,就像是我跟随着各种各样的灵感而写在纸上的诗。我是以系列的方式进行写作的: 我有许多文件夹,里面放着我根据那些在我头脑中萦绕的思绪而偶尔写出的纸页,或者只是我想要写的东西的简要记录。我的文件夹中有一个专用于物体,一个专用于动物,一个专用于人物,一个专用于历史人物,还有一个专用于神话中的英雄; 我有一个关于四季的文件夹和一个关于五种感觉的文件夹; 我在一个文件夹里汇集了有关我经历过的那些城市和风景的纸页,而在另一个文件夹里则是那些超越于空间和时间的想象的城市。当一个文件夹渐渐被纸装满时,我就开始思考我能从这里提取出来的那本书了。
就这样,最近这些年里我一直都把这本书带在身边,断断续续地写,每次一小段,经历了一些不同的阶段。有的时候我只想象悲惨的城市,有的时候则只想象幸福的城市; 曾有一个时期我把这些城市比做繁星密布的天空,而在另一个时期我总免不了要谈到每天从城市中泛滥出来的废物。它差不多变成了一本日记,记录下我的心情与思考;所有的一切最后都转变成了城市的图像:我当时读的那些书,我参观的那些艺术展览,与朋友们的那些交谈。
但是所有这些纸页合在一起还没有形成一本书: 一本书(我相信)是某种有开始有结尾的东西(即使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小说),是一个空间,读者必须进入它,在它里面走动,也许还会在它里面迷路,但在某一个时刻,找到一个出口,或许是多个出口,找到一种打开一条走出来的道路的可能性。你们中的某个人会对我说,这个定义能够适用于一部有情节的小说,却并不适用于一本像这样的书,人们应该像读诗、散文或至多是像读短篇小说一样读这本书。那么,我想要说,即使是一本这样的书,由于要成为一本书,它就应该有一个结构,也就是说人们必须在其中发现一个情节,一个旅程,一个结论。
诗的书我从来没有写过,但短篇小说的书我写过多本,当时我发现自己面对要给那些单独的篇章排序的难题,这有可能成为一个令人烦恼的难题。这一次从一开始我就在每页纸的顶头加了一个系列标题:“城市与记忆”,“城市与欲望”,“城市与符号”,第四个系列我曾经起名为“城市与形式”,这个标题后来显得太普通了,于是最终被分配到另外三类里去了。有一段时间,在继续往下写的同时,我在增多系列、或是将系列减到极少(最前面的两个系列是基本的)、或者使它们全部消失之间举棋不定。有许多片段我不知如何将它们归类,于是我寻找新的定义。我将那些有点抽象的空幻的城市编为一组,后来我称这一组为“轻盈的城市”。有一些城市我将它们定义为双重的城市,后来我认为最好还是将它们分到其他的组里。另一些系列,在开始时没有预见到, 到最后跳了出来,我把按别的方式分类过的、特别是像“回忆”和“欲望”那样的片段进行重新分配,例如“城市与眼睛”(其特点是其视觉属性)和“城市与贸易”,这是以交换为特征的: 记忆、欲望、路程、目的地的交换。“连绵的城市”和“隐蔽的城市”,这却是我“故意”写的两个系列,也就是说,在我已经开始明白应该给予这本书以形式和意义时,就带有一个明确的意图。正是在我堆积的材料的基础上,我研究最好的结构,因为我想要这些系列相互交替,相互交织,而同时,这本书的旅程又不过多地脱离时间的顺序,那些单独的片段都是按这个时间顺序而写的。在结尾时,我决定将自己固定在十一个系列,每系列五个片段,这些片段被重新组合进由不同系列的片段构成并且有着某种普遍气氛的章节里。各个系列进行相互交替的方式是尽可能最简单的,尽管有人在这里做过大量的研究以解释它。
我还没有说出我在一开始就应该说的话:《看不见的城市》就像是由马可·波罗向鞑靼人的皇帝忽必烈汗所作的一系列的旅行汇报。(在真实历史中,成吉思汗的后裔忽必烈是蒙古人的皇帝,但可马·波罗在他的书中称他为鞑靼人的大汗,而这在文学传统中保留了下来。)我并不打算追寻这位幸运的威尼斯商人的旅程,他在十三世纪一直到达了中国,然后从那里作为大汗的使者访问了远东的很大一部分地区。现在,东方是一个已经留给专业人士的主题,而我不是这样的人士。但是在所有的世纪里,有一些诗人和作家从马可·波罗的游记中获得启发,就像从一个幻想性的异域情调的舞台背景获得启发一样: 柯勒律治在他的一首著名的诗中,卡夫卡在《皇帝的圣旨》中,布扎第在《鞑靼人的沙漠》中。只有《一千零一夜》能够肯定自己有一个相同的使命:这部书变得就像是一些想象出来的大陆,在这里,另一些文学作品找到它们的空间;这是些“别处”的大陆,在今天,“别处”可以说已经不再存在了,整个世界趋向于变得一致。
这个忧郁的皇帝,他明白他的无边的权力并无多大价值,因为整个世界正在走向毁灭,一个幻想的旅行者在向他讲述一些不可能存在的城市,例如一个微小的城市,它越来越大,最后成为由众多正在扩张的同心城市构成的城市,一个悬在深渊上的蜘蛛网城市,或者是一个像莫里亚纳一样的二维城市。
在这本书每一章的前面和后面都另有一段文字,马可·波罗和忽必烈汗在这里进行思考和评论。马可·波罗和忽必烈汗的第一个片段是我为第一章而写的,只是到后来,当我面对那些城市时,我才想到其他那些章的这种片段。或者不如说,第一个片段我付出了很多劳动,并且剩余了很多材料,于是到了某个时刻,我将这些剩余材料(使节们的言语,马可的手势)的各种变体继续进行下去,于是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谈话。随着我继续写城市,我展开了关于我的劳动的思考,也就是马可·波罗和大汗的评论,而这些思考每个都是来自其自身;于是我试图让每一篇谈话自己进行下去。这样我就有了另一批材料,我努力使它们与别的材料平等地进展下去,并且在这里,我做了一点在这样一种意义上的蒙太奇,这就是,某些对话中断,然后重新开始,总之,这本书是同时在辩论和诘问中进行的。
我相信这本书所唤起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与时间无关的城市概念,而是在书中展开了一种时而含蓄时而清晰的关于现代城市的讨论。从某个身为城市规划专家的朋友那里,我听说这本书涉及到了许多他们的问题,并且不是一个偶然事件,因为背景是相同的。但并不是仅仅到了快要结束时,“人口众多”的大都市才在我的书中出现; 那似乎是对一个古老城市的回忆的东西,只是因为被与眼前的今天的城市一同去想和写,才有了意义。
对于我们来说,今天的城市是什么?我认为我写了一种东西,它就像是在越来越难以把城市当做城市来生活的时刻,献给城市的最后一首爱情诗。也许我们正在接近城市生活的一个危机时刻,而《看不见的城市》则是从这些不可生活的城市的心中生长出来的一个梦想。今天人们以相同的顽固谈论着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巨大的技术体系的脆弱,这种脆弱有可能制造连锁故障,使各个大都市整体瘫痪。过于巨大的城市的危机是自然危机的另一面。“特大城市”,也就是正在覆盖全世界的连续的、单一的城市图景,也统治着我的书。但是,预言灾难和世界末日的书已经有很多了,再写一本将是同义重复,再说也不属于我的性格。我的马可·波罗心中想的是要发现使人们生活在这些城市中的秘密理由,是能够胜过所有这些危机的理由。这些城市是众多事物的一个整体: 记忆的整体,欲望的整体,一种言语的符号的整体; 正如所有的经济史书籍所解释的,城市是一些交换的地点,但这些交换并不仅仅是货物的交换,它们还是话语的交换,欲望的交换,记录的交换。我的书在幸福城市的图画上打开并合上,这些幸运城市不断地形成并消失,藏在不幸的城市之中。
几乎所有的评论都针对这本书的最后那句话:“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由于这是最后的几行,所有的人都将它视为结语,“寓言的寓意”。但这是本由多面构成的书,几乎在所有的地方都有结语,它们是沿着所有的棱写成的,并且也有不少简洁或简明的寓意。当然,如果这一句是在书的结束时发生的,这并不是偶然,但我们开始说,这最后的小章节有一个双重的结语,它两方面的组成部分都是必不可少的: 关于乌托邦的城市(即使我们没有发现它,我们也不能放弃寻找它)和关于地狱的城市。另外: 这只是大汗地图册上“斜体字”的最后部分,这种一直被评论者们所忽视的文字从第一个片段到最后一个片段,所做的只是向这整本书推荐各种可能的“结论”。但是还有另一种途径,这种途径认为一本对称的书的意义要在书中寻找: 有一些心理分析的批评家在马可·波罗对威尼斯的回忆中找到了这本书的深深的根,而马可·波罗的回忆就像是对记忆的最初原型的回归; 而结构符号学的研究者们则说应该在这本书的正中心点寻找: 他们找到了一种不存在的图像,名叫宝琪的城市。在这里有一点是清楚的:作者的意见是多余的。这本书,正如我解释的那样,差不多是自行完成的,只有文字本身能够允许或排除这种或那种阅读。第五章在这本书的中心展开了一个轻的主题,它与城市主题奇异地联合在一起,作为和其他读者一样的读者,我可以说在这一章里有某些片段,我认为是较好的,就像是幻想的物象,也许这些更加纤细的形象(“轻盈的城市”或其他)是这本书最为闪光的地带。我不能再说什么了。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O Alquimista
7.9 (499 个评分) 作者: [巴西] 保罗·柯艾略 译者: 丁文林 南海出版公司 2009 - 3
牧羊少年圣地亚哥接连两次做了同一个梦,梦见埃及金字塔附近藏有一批宝藏。少年卖掉羊群,历尽千辛万苦一路向南,跨海来到非洲,穿越“死亡之海”撒哈拉大沙漠……期间奇遇不断,在一位炼金术士的指引下,他终于到达金字塔前,悟出了宝藏的真正所在……
正义论 豆瓣 谷歌图书
A Theory of Justice
8.3 (7 个评分) 作者: [美]约翰·罗尔斯 译者: 何怀宏 / 何包钢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 8
功利主义在现代政治和道德哲学中占主导地位。 其他理论, 如直觉主义, 没有提供能与之抗衡的正义观和道德观。《正义论》主张以一种更抽象的社会契约论来替代功利主义。 其出发点是:社会基本结构是正义的主题; 人们在达成其它协议之前,首先要就社会制度的原则达成协议。 然而这种缔约不是一种实际的历史行为,而是在假定的原初状态中的选择的结果,它是互相冷淡的个人在无知之幕背后的选择。 契约目标是选择一种指导社会基本结构设计的根本道德原则即正义原则。对所选择的原则的直接检验是看按它们安排的社会制度是否符合人们的直觉判断;另一个检验是看它们是否符合人们的目的。由此产生了本书的三个部分:理论、制度、目的。
2010年5月9日 在读 死绝zoi ,逼过火!!!!
哲学 政治
务虚笔记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史铁生 作家出版社 2009 - 5
《务虚笔记》讲述了:中国巨轮,乘风破浪,高歌猛进,短短六十载,已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成为人类文明史的一个伟大奇迹。中国文学,风起云涌,蒸蒸日上,流派异彩纷呈,名家力作迭出,同样令世人瞩目。为庆祝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我社启动“共和国作家文库”大型文学工程,力图囊括当代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以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文学价值观上的人民立场,展示东方文明古国的和平崛起、历史进程、社会变迁与现实图画,表现中华民族的艰辛求索、勇敢实践、创新思想及生存智慧。这套文库,既是欣欣向荣的中国文学事业的一个缩影,也是生机勃勃的转型期中国出版界的一件盛事,其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显示出来。我们同时相信,中国的文学事业将伴着蒸蒸日上的伟大祖国更加繁荣、更加绚丽。衷心感谢中宣部有关部门、中国作家协会和全国广大作家、文学评论专家给予本文库的大力支持。
悲剧的诞生 豆瓣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赵登荣 漓江出版社 2007 - 2
《悲剧的诞生》是尼采一鸣惊人的巨作,也是读者理解尼采美学和哲学的入门书,尼采
自称这是一本为那些兼有分析和反省能力的艺术家写的书,充满心理学的创见和艺术的奥秘
,是“一部充满青年人的勇气和青年人的忧伤的青年之作”。在这部著作中,尼采用日神阿
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象征说明了艺术的起源、本质、功用以及人生的意义。
病隙碎笔 豆瓣
9.1 (57 个评分) 作者: 史铁生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3
史铁生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探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已知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共分六部分,243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