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Bowling Alone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Robert D. Putnam Touchstone Books by Simon & Schuster 2001 - 8
Amazon.com Review
Few people outside certain scholarly circles had heard the name Robert D. Putnam before 1995. But then this self-described "obscure academic" hit a nerve with a journal article called "Bowling Alone." Suddenly he found himself invited to Camp David, his picture in People magazine, and his thesis at the center of a raging debate. In a nutshell, he argued that civil society was breaking down as Americans became more disconnected from their families, neighbors, communities, and the republic itself. The organizations that gave life to democracy were fraying. Bowling became his driving metaphor. Years ago, he wrote, thousands of people belonged to bowling leagues. Today, however, they're more likely to bowl alone:
Television, two-career families, suburban sprawl, generational changes in values--these and other changes in American society have meant that fewer and fewer of us find that the League of Women Voters, or the United Way, or the Shriners, or the monthly bridge club, or even a Sunday picnic with friends fits the way we have come to live. Our growing social-capital deficit threatens educational performance, safe neighborhoods, equitable tax collection, democratic responsiveness, everyday honesty, and even our health and happiness.
The conclusions reached in the book Bowling Alone rest on a mountain of data gathered by Putnam and a team of researchers since his original essay appeared. Its breadth of information is astounding--yes, he really has statistics showing people are less likely to take Sunday picnics nowadays. Dozens of charts and graphs track everything from trends in PTA participation to the number of times Americans say they give "the finger" to other drivers each year. If nothing else, Bowling Alone is a fascinating collection of factoids. Yet it does seem to provide an explanation for why "we tell pollsters that we wish we lived in a more civil, more trustworthy, more collectively caring community." What's more, writes Putnam, "Americans are right that the bonds of our communities have withered, and we are right to fear that this transformation has very real costs." Putnam takes a stab at suggesting how things might change, but the book's real strength is in its diagnosis rather than its proposed solutions. Bowling Alone won't make Putnam any less controversial, but it may come to be known as a path-breaking work of scholarship, one whose influence has a long reach into the 21st century. --John J. Miller --This text refers to an out of print or unavailable edition of this title.
From Publishers Weekly
"If you don't go to somebody's funeral, they won't come to yours," Yogi Berra once said, neatly articulating the value of social networks. In this alarming and important study, Putnam, a professor of sociology at Harvard, charts the grievous deterioration over the past two generations of the organized ways in which people relate to one another and partake in civil life in the U.S. For example, in 1960, 62.8% of Americans of voting age participated in the presidential election, whereas by 1996, the percentage had slipped to 48.9%. While most Americans still claim a serious "religious commitment," church attendance is down roughly 25%-50% from the 1950s, and the number of Americans who attended public meetings of any kind dropped 40% between 1973 and 1994. Even the once stable norm of community life has shifted: one in five Americans moves once a year, while two in five expect to move in five years. Putnam claims that this has created a U.S. population that is increasingly isolated and less empathetic toward its fellow citizens, that is often angrier and less willing to unite in communities or as a nation. Marshaling a plentiful array of facts, figures, charts and survey results, Putnam delivers his message with verve and clarity. He concludes his analysis with a concise set of potential solutions, such as educational programs, work-based initiatives and funded community-service programs, offering a ray of hope in what he perceives to be a dire situation. Agent, Rafe Sagalyn. 3-city tour; 20-city radio satellite tour. (June)
Copyright 2000 Reed Business Information, Inc. --This text refers to an out of print or unavailable edition of this title.
2013年12月14日 已读
disengagement and engagement :讲social and political engagement减弱的原因,我主要引用了media effect那一部分
政治 社会学 英文
重新发现社会 豆瓣
China's New Revolution
7.7 (35 个评分) 作者: 熊培云 新星出版社 2010 - 1
《重新发现社会》对身处“历史三峡”中的中国及其前途作了一次通盘思考,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历史、文化、互联网等领域。作者以“中国,重新发现社会”为大脉络,既条分缕析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又提纲挈领地记录了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的革命性成长。如何超越左右纷争,重建国家伦理底线;如何重新焕发社会的活力与创造、扶正个体的权益与价值,即在“自由即秩序”的条件下建设一个“新新中国”,是本书探讨的重点。
至于作者为什么对中国未来有信心,读者当能从本书中找到答案。
评论
熊培云的社会观察,他的文笔,是如此细致和娓娓道来,让我恨不得重回小学,对自己的文学功底、人文社会科学“推倒重来”。对于我们这些从抑制独立思考的教育体系中出来的人来说,到大学毕业时还能保留住自己个性、特别是保留住思想个性的人,实在渺渺无几,而能够像熊培云这样独特洞察人、社会与国家的人就更是难得了。读他对电影、对文艺、对著作的评论,是一种思想享受。他的才华是上帝给我们中文世界的礼物,这种礼物让我们没有理由不感激。
熊培云的妙作很多,《世界离独裁只有五天》实在是少有的经典。
——陈志武 著名华人经济学家、耶鲁大学教授
熊培云之写作上承新启蒙的光照,下续独立批判之传统,以其犀利和洞识成为当下思想空间的有力捍卫者和扩展者。
——陈彦 旅法政论家、欧洲华人学会秘书长
有必要让更多人来读熊培云的文章,有病治病,无病健脑。
——郭光东 《南方周末》编委兼评论总监
至少是从2007年读到培云的《思想国》之后,一直追寻培云的思想。非常希望培云能通过电视与更多的人分享他的思想!《重新发现社会》见证了中国六十年沉浮,三十年成长。识字与不识字的都不妨想想:国为何物?国家何为?
——庄永志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主编
《肖申克的救赎》中有这样一句话:“A strong man can save himself , a great man can save another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感谢老师一如既往的坚守,思想国伴随我最美好的大学时代。思想的恬静与内心的富庶,未来无穷,云终成海。
——张虹 南开大学2007级本科生
2011年4月13日 已读
这本书的存在证实了这个社会的常识有多过时
政治
少数人的民主 豆瓣
作者: [美] 迈克尔·帕伦蒂 译者: 张萌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11
本书以经济权力与政治权力之间存在紧密联系这一事实为基础,从13个方面分析了美国政府是如何运作的,揭示了隐藏在美国主流意识形态背后的东西。
2010年12月21日 已读
大方向是对的,就是偏激了。。废话很多。。
政治 社会学 美国
欧盟大国外交政策的起源与发展 豆瓣
2009 - 5
《欧盟大国外交政策的起源与发展》以欧盟中德、法、英、意四大国的外交政策为研究议题,以冷战后该四大国各自外交政策的转型和变迁为分析中心,以它们的当代大国外交和区域外交为具体个案,通过融合地缘政治学、政治心理学、思想史、国际关系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野,再辅以明白晓畅、轻松流丽的文字,力图使读者浸润其中,反复吟味,在历史的溯源中感悟当下,在当下的剖析中展望未来,从而对欧盟各大国外交政策的起源与发展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知与了解。
2010年10月10日 已读 本书除了英国部分其他部分都是凑字数的吧
国际关系 政治
论自由 豆瓣
作者: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 译者: 于庆生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9 - 4
《论自由(最新最全译本)》主要讲述了自由主义一直是西方政治思想的主要流派之一,也始终被视为西方国家的主流政治思想。自由主义的发展、演变,可以说是整个西方政治的反映,也是西方社会的一面思想旗帜。作为一种政治思想,自由主义一直强调维护个人的自由,强调个性的发展,国家要为个人自由提供保障,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都应以维护个人自由为目的,反对把任何形式的强制施于个人,无论是国家的、教会的,还是社会习俗的、舆论的。在自由主义的发展历程中,诸多的杰出思想家为之做出了弥足珍贵的贡献,而密尔则是沟通古典自由主义和现代自由主义的桥梁。
国际政治学概论 豆瓣
作者: 李少军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8
在本书的修订中,作者对原书第一部分有关国际政治学理论的章节改动较多。在第一章中,对第三节国际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作了较大的修改。在这一部分,增加了“方法论概述”的内容,从三个层次,即哲学层次、学科层次和具体方法层次,说明了国际关系的研究方法。在哲学层次,介绍了研究者不同的本体论(ontology)与认识论(epistemology),阐释了物质主义(materialism)和理念主义(idealism)、解释性(explanatory)理论和构成性(constitutive)理论、整体主义(holism)和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等范畴。在学科层次,介绍了传统主义(traditionalism)和行为主义(behavioralism)的争论,阐释了实证主义(positivism)、理性主义(rationalism)、反思主义(reflectivism)和建构主义(consttructivism)等不同范式。在具体方法的层次,介绍了归纳法与演绎法、分析法与综合法、定性分析法与定量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等实用方法。作者之所以做这样的修改,就是希望能对研究国际关系的学者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在第二章中,主要的修改是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实主义的新发展进行了重新的阐述。在第一版中,虽然介绍了进攻现实主义(offensiverealism)、防御现实主义(defensiverealism)和新古典现实主义(neoclassicalrealism),但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说清楚,而且包含有一些不准确的说法。根据作者新的理解,新现实主义与新古典现实主义、进攻现实主义与防御现实主义作为两对概念,相互之间是交叉的,即新现实主义与新古典现实主义中都包括倾向于进攻现实主义和防御现实主义的理论,反过来说,进攻现实主义者和防御现实主义者都可能表现出新现实主义或新古典现实主义的不同倾向。新现实主义作为一种结构理论,谋求解释的是国际结果,而新古典现实主义则谋求解释不同的国家为什么会对系统压力做出不同的反应。例如,比较沃尔兹(KennethWaltz)和米尔斯海默(JohnMearsheimer)的理论就会看到,两者作为结构理论都强调了无政府状态的决定性作用,与强调人性的古典现实主义相比,都是“新”现实主义,但它们的结论却截然不同。沃尔兹以安全为目标,强调国家应追求适度的权力,表现出一种“防御”倾向,而米氏则以权力为目标,表现出了典型的“进攻”态势。为了对现实主义进行更清晰的比较,修订版还对现实主义的不同分支在一些主要问题上的不同点进行了总结和概括,比第一版更清楚地阐释了现实主义学派的历史发展。此外,这一章还对批判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理论进行了重新的阐述,并且增加了有关英国学派的介绍。
就第四章而言,本书第一版中只涉及了国际体系中权力互动的一面,而修订版则突出强调,国际行为体的互动所形成的结构包括多方面的内涵,至少体现为三个方面,即权力政治所导致的世界格局,相互依赖所导致的制度合作,以及观念建构所导致的“主体间世界”(intersubjectiveworld)。以美国对伊拉克动武为例,美国对国际体系所作的反应,有凭借霸权搞先发制人的一面(体现出权力政治的特点),也有谋求联合国决议和行动合法性的一面(体现国际制度的约束),以及改变自身形象、谋求世界各国特别是伊斯兰国家认同的一面(体现观念建构)。美国在伊拉克所遇到强烈反美情绪,正是美国在“主体间世界”所碰到的难题。为了说明国际体系的另外两个属性,新版本把原来第六章中有关“合作”的内容移到了第四章,并且补充了有关“观念互动”的内容。第四章的标题原为《权力与世界格局》,修订后改为《国际体系》;第六章的标题原为《国际冲突与合作》,内容调整后标题改为《国际冲突与战争》。
除了这些比较大的修改,还有一些较小的改动。例如,在第三章对国际行为体的阐述中补充了有关“民族”、“国际政治运动”、“政党”、“宗教运动与组织”以及“个人”的内容,在第五章对国际安全的阐述中补充了有关“国家利益”以及“非传统安全”的内容,在第七章对外交的阐述中补充了有关“公共外交”的内容。从技术的层面讲,新的修订更新了一些章节的数据,调整了部分章节的思考题和阅读书目,并且删除了最后的参考网址。
2010年6月24日 已读 大一的时候还是蛮认真的 而且我喜欢翻开第二页的黄色
国际关系 政治
国际法 豆瓣
作者: 江国青 编 蓝色畅想 2005 - 1
《国际法》是全国成人高等教育法学主要课程规划教材之一,按照《全国成人高等教育法学主要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编写而成。《国际法》针对成人教育的特点,力求做到内容体系完整,结构合理,概念准确,资料新颖,阐述简明。全书包括16章内容,分别是:导论;国际法基本原则;国际法主体;国家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国家领土;海洋法;空间法;国际环境法;国际法上的居民;国际人权法;条约法;外交与领事关系;国际组织法;国际责任法;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战争法。同时,《国际法》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适当引入案例教学模式,从而达到启发学生思考和增加对教材内容理解的目的。在编写体例上,《国际法》的每章前有一内容提示,章后列有参考资料和思考与练习。
《国际法》适用于各类成人高等学校本专科教学和自学考试的教学,也可供大学在校生和法律部门在职工作人员参考使用。
政治学导论 豆瓣
作者: 杨光斌 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 6
2010年6月24日 已读 妈的李永成的课 不得不粗略看下
政治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豆瓣
作者: 倪世雄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 - 8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史上三次大论战为主线,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历史渊源及其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前后时间跨度为80年,内容涵盖西方近十个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和几十种有影响的理论观点。包括威尔逊的理想主义、摩根索的现实主义和华尔兹的新现实主义等等。作者在书中对各学派、各主要理论的内容及研究方法作详尽评述的同时,重点介绍分析了近20年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最新发展和探索,如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软权力论”、“地缘经济学”等,以及关于国际安全和全球化的新观察、新论点。
正义论 豆瓣 谷歌图书
A Theory of Justice
8.3 (7 个评分) 作者: [美]约翰·罗尔斯 译者: 何怀宏 / 何包钢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 8
功利主义在现代政治和道德哲学中占主导地位。 其他理论, 如直觉主义, 没有提供能与之抗衡的正义观和道德观。《正义论》主张以一种更抽象的社会契约论来替代功利主义。 其出发点是:社会基本结构是正义的主题; 人们在达成其它协议之前,首先要就社会制度的原则达成协议。 然而这种缔约不是一种实际的历史行为,而是在假定的原初状态中的选择的结果,它是互相冷淡的个人在无知之幕背后的选择。 契约目标是选择一种指导社会基本结构设计的根本道德原则即正义原则。对所选择的原则的直接检验是看按它们安排的社会制度是否符合人们的直觉判断;另一个检验是看它们是否符合人们的目的。由此产生了本书的三个部分:理论、制度、目的。
2010年5月9日 在读 死绝zoi ,逼过火!!!!
哲学 政治
国际关系史 豆瓣
作者: 袁明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本书为国家精品课程教材,也是北京大学精品课程教材。
这是一本简明而实用的国际关系史教科书,它记载了自17世纪中期以来的整个国际关系史,涉及了国际关系史上的几乎所有重大事件。编写者匠心独具,巧妙地把对历史的陈述与对历史的评价结合起来,同时又把学习国际关系史的方法融入进去,突出了重要的历史事件和问题。全书读来线索清晰、陈述分明、重点突出、措辞简练,堪为学习国际关系史的优秀教材。
本书适合作为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国际法专业大学本科教材,也适合高校文科学生选作通识课教材和读物。
2009年12月6日 已读
算有比较认真地看的课本 担做啊李英桃比较劲~
国际关系 政治
理解国际冲突 豆瓣
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Conflicts
8.4 (5 个评分) 作者: 小约瑟夫·奈 译者: 张小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10
著名学者小约瑟夫·奈所著的《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第5版)一书,把历史与理论结合起来,给学习国际政治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分析过去和理解我们所面监的现实问题之框架。
第五版包含了如下新内容:
·分析伊拉克战争及其后果与影响;
·阐述中东局势的新发展,包括和平进程与民主化前景;
·分析美国"反恐战争"的新进展;
·添加了核武器扩散方面的材料;
·评述小布什新的国家安全战略以及先发制人战争和预防性战争所存在的问题;
·谈论美国权力地位以及霸权和帝国问题;
·对软权力作了更加深入和详尽的分析;
·进一步评价了建构主义者的思路;
·增加了关互联网、非政府组织和信息时代的权力之新教材,并且更新了有关全球化和世界政治经济学的材料。
《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第5版)作者运用国际政治中传统的现实主义方法,以伯罗奔尼撒战争为引子,用简洁的语言和历史事例来阐述复杂的国际政治现实,尤其是20世纪以来的历次重大冲突,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冷战,并对冷战后的相互依存现象进行思考,最后还对新的世界秩序提出构想。全书紧紧围绕传统的现实主义方法,特别是利用其对国际体系的层次分析来对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进行剖析,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得出相应的结论。当然,作者的目的不是为了要让读者知道现实主义的看法,更重要的是希望读者阅读《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第5版)》后能够举一反三,在遇到其他案例的时候可以通过自己的立场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分析。同时也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而对普通读者而言,又是一本简明的历史书及国际政治的入门教材。
2009年11月20日 已读
看到不是国际关系..不过把它套到我的现实.._x000d_
终于看完了 真实过感动TAT
国际关系 政治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