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
石筏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葡] 若泽·萨拉马戈 译者: 黄茜 作家出版社 2018 - 6
S码书房系统推出萨拉马戈作品七部之《石筏》
一次灾难:伊比利亚半岛脱离欧洲大陆独自漂去独自向大西洋漂去
一段旅程:三男二女结成旅伴开启一段未知之旅
萨拉马戈以奇崛想象与精湛笔力营造的宏大史诗
因为某种神秘的、超自然的原因,法西边境的比利牛斯山脉撕开一道裂缝,将伊比利亚半岛和欧洲断离开来。自那以后,半岛像一只脱了锚的巨大石筏,义无反顾地驶向开阔的海域。整个西方世界被普遍的恐慌笼罩,科学家无法对奇异的现象做出解释,政客们寻找着地缘政治的新逻辑,而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居民惊恐地往国外或内陆出逃。在这场由半岛“脱欧”引发的混乱中,三个男人、两个女人和一只狗被命运带到了一起,他们将共同目睹世界尽头的奇观,也将经历匮乏、友情和背叛,爱情、死亡和新生。
----------------------------------------------------------------------------------------------
余华 苏童 李敬泽 邱华栋 闵雪飞 胡续冬
止庵 史航 陆建德 阿丁 任晓雯 徐则臣 一致推荐
余华:萨拉马戈的每部作品都好。
苏童:萨拉马戈和马尔克斯是我心目中*好的两位作家,但在我看来,萨拉马戈对现实的隐喻更强。
2021年8月9日 已读
写得太好了,尤其前半本和最后几章,每一段都让人惊叹作家元气淋漓的创造力。
2021年8月9日 评论 初读的一些笔记 - 在读萨拉马戈《石筏》。每次读他都有跑到哪里去膜拜谁的冲动,谁呢?文学的神吧。萨拉马戈是我读过的最清醒的作家,他总是对人类社会、国家制度、人性幽微,总之就是人类文明怀以最恶劣、最毒辣但也最幽默的反讽。他的作品总是在颠覆我们的文明,因为他知道人类是多么愚蠢、脆弱、可笑。令人惊讶的是他竟然是共产党员,真是讽刺,中国的党员作家连给他提鞋都不配。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中国人不懂得愤怒吧。萨拉马戈的墓志铭是:这里安睡着一个愤怒的人。但他又不是在写具体的政治指涉。他写的是人类文明的历史,因为文学才是上帝,文学才能创世。我们每个人既是萨拉马戈小说的读者,又是他笔下的人物,我们阅读的是我们的前世今生,尤其还是我们的未来。 文学对萨拉马戈来说是一项政治壮举,通过小说这一行为凝练概括人类文明,进行神话般的重构,同时解构了虚伪的宗教信仰。萨拉马戈创造了我们,更创造了现实。在这个意义上,萨拉马戈是和阿巴斯一样伟大的艺术家。对朋友说:如果说托妮·莫里森、加西亚·马尔克斯是一个等级,那萨拉马戈则在他们之上。 萨氏笔下的世界显得那么不可思议,读者也都知道那是现实世界必不发生的事情。但每个情节、每处细节都推进得合情合理,不容置喙,就像现实本身,就像上帝的一道命令。其实只消看看电影《夜与雾》或者任何人类残酷历史的影像/文字记录就能明白,萨氏不过是在说明人类对于罪恶具有无比的狂热与想象力。因为遗忘是人类的美德。 萨拉马戈的意义还在于:人类历史可以被扭曲、篡改、粉饰,我们永远无法抵达现场得知真相,而小说也做不到。但虚构可以创造现实、创造历史、创造未来,虚构未必叙述得尽人性的阴暗与历史的尘埃,却拥有取缔(被写定的)历史的伟力。小说还原的不是事实,而是真实。 “当断裂变得无可修复,...以一种确定无疑的方式显示出既有结构和观念的不稳定性。很快人们意识到,社会建构,无论多么复杂,也只是一座纸牌屋,表面上看起来坚固,只需摇动它站立的桌面,整座大厦就会垮塌。”说了这么多还是得看作家自己的说法,《石筏》里的这段话实在精当无比,可作萨拉马戈小说的注脚,至少我读的几本如此。 具体看《石筏》的写作技巧,一言以蔽之:讽刺。 “一旦思想变得诗意起来,危险就不复存在。”萨拉马戈嘴贱得可爱。单独拎出这句显得煞有介事,实际上顺着前文假设山脉开裂、河水断流,“让秋天的北极星没有镜子可以反照自己”,此处流畅自然,毫无金句痕迹。萨拉马戈尖刻的幽默几乎都由此而来,若无其事,但随处都是貌似冒然离题的、漫不经心的对国家制度、社会、宗教、人性,进而是对人类文明的究极反讽。 同时作为一部小说,“叙述者”这一身份尤其突出,近乎我们理解的说书人角色。但这叙述这到底是谁呢?它可以是萨拉马戈,也可以是上帝、“未知的声音”乃至读者。而同时作家又在字里行间对萨拉马戈、上帝、“未知的声音”乃至读者进行无伤大雅却一击致命的嘲讽。这也是一部关于小说的小说。 《石筏》结构和故事仿照的是宗教经典,可在细节处降格人间,满是玩笑与虚妄。萨拉马戈对人类的可笑与可爱有博大的信心。所以轻描淡写的讽刺里,萨拉马戈开辟了无垠的天地。
葡萄牙
死亡间歇 豆瓣 谷歌图书
As Intermitências da Morte
7.4 (9 个评分) 作者: [葡] 若泽·萨拉马戈 译者: 符辰希 作家出版社 2018 - 5
S码书房系统推出萨拉马戈作品七部之《死亡间歇》
死亡从人类社会缺席,既有秩序陷入空前混乱
一位孤独的大提琴手,一位化身为女性的“死亡”
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将会把人类社会带向哪里?
某年某国,从元旦午夜开始,死亡不限期中止了服务。突如其来的“长生不死”并没有让国民高兴太久,奄奄一息的病人求死不得,殡葬行业全军覆没,养老院将无限增长,直至经济无法支撑,天主教会面临信仰崩溃……有一位濒死的老者让家人将自己偷偷运送到邻国边界,这桩成功的“自杀”迅速引得民间纷纷效法,而国家对于边境的管控使得黑社会组织趁虚而入,成为了此类灰色业务的实际经营者,并通过暴力恐吓逼迫政府默许他们的垄断。
有一天,国家电视台的台长收到一封来自“死亡”本人的神秘来信,令其通知全国,死亡将于当晚零点恢复正常,并且今后将死之人都会提前一个礼拜收到信函通知,以便料理后事。
意外的是,有位大提琴演奏家竟然退回了死亡的来信,逍遥于生死铁律之外,为了一探究竟并伺机再次投信,死亡化身为一个女人,走近了提琴家的生活。二人经历了一段奇妙的情缘之后,将会迎来怎样的结局?
2019年2月11日 已读
“有必要顺便一提,死亡自己单枪匹马索取的性命,向来不及人类杀死的多。”“希望的宿命不是被实现,而是产生更多的希望,所以即便世上有那么多的失望,希望还是无法断绝”。
葡萄牙
复明症漫记 豆瓣
Ensaio sobre a Lucidez
9.2 (36 个评分) 作者: (葡)若泽·萨拉马戈 译者: 范维信 南海出版公司 2014 - 2
出生的那一刻我们仿佛为一生签署了契约,
有一天我们会问自己,是谁替我们签署的。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萨拉马戈《失明症漫记》姊妹篇•中文版首度面世
《复明症漫记》是民主制度下的《一九八四》
《一九八四》是专制制度下的《复明症漫记》
一部彻底、冷酷又精准的政治寓言。——《纽约观察家》
这位杰出的小说家,可与卡尔维诺、马尔克斯比肩。——哈罗德•布鲁姆
------------------------
这样的天气投票,太糟糕了。大雨瓢泼直到下午三点才止住。四点钟,既不早也不晚,选民们纷纷涌向各自的投票点。选票堆积如山,凌晨才统计完:无效票极少,弃权票也极少,百分之七十以上的,都是空白选票。
混乱、惊愕,还有嘲弄和讥讽,一时间横扫全国。各方调查毫无头绪,舆论压力之下,政府撤出首都。直到一封告密信指出:在四年前那场席卷全城的白色瘟疫中,有一个女人没有失明。
2019年1月31日 已读
①前后半本可分别看作两部小说。前半本的主人公是体制/机构,(对我来说)又是一种全新的写法,根本不写人不叙事,也不通过写人来表现何谓体制/机构,所谓总统总理各部长等根本不是“小说人物”。②后半本是更为压抑黑暗的「佩雷拉的证词」,只可惜佩雷拉先生总是做到好梦,而警督只有噩梦。市政主席是警督叛变的前奏。由于前半本不叙事,白票选举在后半本才成为一个“事件”。③人物之死写得斩钉截铁,来自福楼拜的气度。④认出牧羊人来自「所有的名字」,亲切。
葡萄牙
失明症漫记 豆瓣 Goodreads
Ensaio sobre a Cegueira
8.9 (258 个评分) 作者: [葡] 若泽·萨拉马戈 译者: 范维信 南海出版公司 2014 - 2
你为什么会写这样一部冷酷的作品?
虽然我活得很好,但这个世界却不好。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萨拉马戈代表作
入选诺贝尔学院“所有时代百部最佳文学作品”
被《泰晤士报》誉为“当今世界最卓越的一部作品”
与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卡夫卡的《审判》并驾齐驱。——《柯克斯书评》
萨拉马戈用想象力、同情心和反讽所维系的寓言,让我们把握到捉摸不定的现实。——诺贝尔颁奖辞
萨拉马戈和马尔克斯是我心目中最好的两位作家,但在我看来,萨拉马戈对现实的隐喻更强。——著名作家 苏童
----------------------------------------
繁忙的路口,绿灯亮了,中间车道的头一辆汽车却停止不前,司机在挡风玻璃后面挥舞着手臂,围观的人打开车门之后,才知道他在喊:我瞎了!没有人会相信,他的眼睛清晰明亮,巩膜像瓷器一样洁白致密,然而他却一再绝望地喊着:我瞎了!我瞎了!
一位路人送他回家,却被传染上失明的怪疾。眼科医生成了第三个牺牲品。失明症迅速蔓延,整个城市陷入了一场空前的灾难。
2019年1月16日 已读
“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葡萄牙
所有的名字 豆瓣
Todos os Nomes
9.7 (6 个评分) 作者: [葡萄牙]若泽·萨拉马戈 译者: 王渊 作家出版社 2014 - 8
独身的中年人若泽先生是民事登记总局的普通职员,工作中负责对各类文件誊写和归档,业余时间唯一的乐趣则是收集名人剪报。偶然的一次,他从局里不小心夹带出一张陌生女子的卡片,没来由地就此对她产生了兴趣,开始采取各种办法搜寻她的生活轨迹,但他不知道自己的生活和观念将由此发生多大的巨变……
编辑推荐
对陌生女子固执的追寻 档案与现实交织的生死
从登记局到墓地 “所有的名字”是唯一墓志铭
若泽•萨拉马戈笔下无名的世界
徐则臣作序推荐
2018年7月17日 已读
献上最终极的赞美:我没有读过这样的小说。如果给萨拉马戈这部小说在历史中寻觅对应,那么应该是「圣经」和卡夫卡。
葡萄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