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
厌女 豆瓣 Goodreads
女ぎらい
9.1 (766 个评分) 作者: (日) 上野千鹤子 译者: 王兰 上海三联书店 2015 - 1
《厌女》不是一部纯理论性著作,而是运用女性主义理论针对日本当代的各种社会现象的实践性分析。《厌女》处理了广泛的日本题材,其中既有文学性的,比如谈到小说家吉行淳之介、永井荷风、林真理子等,更多的则是社会性的。上野千鹤子谈到的许多现象,尤其是家庭的、婚姻的,在中国也有很类似的情况。知性的读者会从这些论述中获得强烈共鸣并得到理论上的指引。
2021年10月6日 已读
读完《性别麻烦》再看《厌女》,真的觉得这本书对读者太友好了,语言直白明快,能感受到作者的情绪,用词辛辣嘲讽,很舒服。厌女,就是男人对女人的他者化、客体化,加以蔑视,以及女性自身的自我厌恶。厌女弥漫与社会的各个角落,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受其支配,刻入身体,成为主体之所以为主体的一部分。异性恋机制,不是男-女,而是男-男-女,方便理解了列维-斯特劳斯关于婚姻交换的论述。对于“性”这一近代文化的产物,引用福柯的理论,进行的阐释,清楚易懂,将“性”进行历史化,去自然化,认识到权力的性化,看到“性”背后的支配关系至关重要要。他者化的滑稽戏剧什么时候能够终结,在文化权力塑造下的对符号发情的男人无可救药,我也是其中一个。
上野千鹤子 女性主义 性别研究 日本文化 社會學
性别麻烦 豆瓣 Eggplant.place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9.0 (4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朱迪斯·巴特勒 译者: 宋素凤 上海三联书店 2009 - 1
1990年面世的《性别麻烦》是女性主义理论和性别研究的重要著作,一经出版即引来赞誉和争议无数,并被奉为开创“酷儿理论”的经典文本。巴特勒因此书而一举成为当代思想界最闪耀的学术明星之一。
巴特勒在《性别麻烦》开篇,首先对“女性”作为女性主义的主体提出了质疑。她对波伏瓦、克利斯特娃、维蒂格、伊里格瑞等法国女性主义理论家的主要观点分别进行了梳理,并追溯到她们各自所依据或所反对的阳具逻格斯中心主义理论源头。她借用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的分析框架,通过对斯特劳斯结构主义人类学、福柯的管控性生产、拉康的原初禁制理论和弗洛伊德的性抑郁的解读,从哲学本体论层面重新追问语言、主体、性别身份等关键性概念,深刻阐述了异性恋框架下的性别身份和欲望关系是如何形成的,从而颠覆了霸权话语对性、性别、性欲的强制性规定。
巴特勒在本书中提出的、现已成为她的个人标记的“性别操演”理论,为性与性别开启了一个具有多种文化可能性的未来。
女性主义理论的必读书。
Hypatia
《性别麻烦》对性别的“自然性”提出了迄今为止最有说服力的质疑。这是一部富有创见的精彩论著。
Aandra Lee Bartky
巴特勒的作品改变了我们思考性、性别、性欲和语言的方式。她对性别身份的探问已对当代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启发了在多个层面上对“主体”的批判性反思。
萨拉·萨莉
十年前我完成《性别麻烦》的稿子......我不知道这本书会有这么广大的读者,也不知道它会对女性主义理论构成具有挑衅意味的“介入”,并被引为开创酷儿理论的文本之一。这本书的生命超出了我的意图。
朱迪斯·巴特勒在1999年此书再版时附加了长篇序言,回应并澄清了针对此书的一些问题。
2021年10月5日 已读
对于性别身份的解构,对女性主义政治诉诸主体的基础主义取向的的彻底批判,认识到排除和等级策略在女性主义理论概念的持续存在。妇女、生理性别、社会性别、性、快感土崩瓦解。主体不是既存的,没有所谓的前话语的主体,不是主体进行行动,而是行动产生主体。认识到的性别身份的自然化,要做的是去自然化。性别身份不是在自然肉身上的文化铭刻,不是在某一时间与空间点中被创立,而是在异性恋话语规则下的不断重复中产生、展现、巩固。性别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建立的一种脆弱身份,通过风格/程式化的重复行动在一个表面的空间里建制。性别的三种阐述意义:生理性别、社会性别、操演性别。三者之间表面一致性,与实质矛盾。很多段落论述仍不理解,但是只言片语的价值也已经足够。为了课程pre而读,一边痛苦煎熬一边精神愉悦震撼。
哲学 女性主义 性別研究 性别研究 朱迪斯·巴特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