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五四运动史 豆瓣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tellectual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
10.0 (5 个评分) 作者: [美]周策纵 译者: 陈永明 / 张静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6 - 3
史家巨擘弃政从学的心血之作
西方学界最权威的五四研究

青年知识分子凭借一己情怀与抱负
身陷救亡与启蒙的纠缠
自由、民主、科学之风
使旧制度、旧伦理、旧文化摇摇欲坠

知识界的震荡
唤醒了古老的沉睡国度
中国作为民族国家的外交失败
却赢得了公众与社会的新生
...................
※编辑推荐※
本书是研究五四运动、了解近代中国,难以逾越的一部经典著作,避免了宽泛的宏大叙述,而是着眼回归事件现场,考证每一个细节,苦心孤诣还原历史真实。本书研究“五四”而不仅仅停留在“五四”运动本身,作者还挖掘了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影响。
...................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周策纵先生的代表作。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集中细致地描述了五四运动的成因、社会支持力量和发展经过,厘清了由学生发动的“五四”事件如何一步步扩展为一场全国性的政治爱国运动;下编剖析了五四运动对政治、社会、文学和思想领域的影响,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以及当时的各种社会政治思潮。作者引用的资料翔实,论证客观,对新式知识分子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命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本书呈现了一幅完整的“五四”历史图景。
...................
※媒体推荐※
这是一本材料翔实、内容丰富的卓越著作,任何一位研究现代中国的读者不可缺少的指导性参考书。
——美国《东方学会学报》
单位的前世今生 豆瓣
Social Space and Governance in Urban China: The Danwei System from Origins to Reform
作者: [澳] 薄大伟 译者: 柴彦威 / 张纯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4 - 3
单位曾是社会主义中国城市中的基本社会组织、空间单元、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主导并影响了中国城市与社会的结构与衍变。《城市空间行为规划丛书·单位的前世今生:中国城市的社会空间与治理》从空间形式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着眼,追溯了单位制度的谱系、起源与发展,阐述了社会主义中国城市通过单位制度实现的城市管理、社会组织与政府管制,以及与社会变革相伴随的单位制度的瓦解与消亡。
《城市空间行为规划丛书·单位的前世今生:中国城市的社会空间与治理》可供社会、历史与城市空间研究的相关人员,城市管理与规划人员;单位、企业管理者与单位职工和居民,以及从事单位相关研究的专业人员学习参考。
再塑意识形态 豆瓣
作者: 郑永年 东方出版社,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2016 - 1
当前我们面对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思想和意识形态没有区分。社会思想对意识形态当然具有影响,但仍然有很大的距离。思想史表明,当人们对一特定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的早期阶段,必然具有很大的争议,但随着思考的深入,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共识。这种共识的很大一部分就会具有政策意义,在缺失思想自由的情况下,社会没有共识,意识形态也就没有根基。
本书内容围绕着中国要如何再塑意识形态这个问题展开。对这个问题作者认为我们必须要有创新式的思考。这些年来我们也有一直在努力复兴意识形态,在一些方面也做了很多增量改革,也就是在维持传统意识形态的前提下,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论证新政策的合理性,提出一些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理论概念。这一思路贯穿于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到“中国梦”等等一系列概念的表述中。但问题在于,如何能够是让更多的人达成共识。
乡土中国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From the Soil: The Foundations of Chinese Society
9.3 (75 个评分) 作者: 费孝通 人民出版社 2008 - 10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一生行行重行行,实地调查和考察总结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写下了诸多不朽篇章。《乡土中国》的写作经过,在后记里已经交代清楚。这里收集的是我在40年代后期,根据作者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而写成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
大动乱的年代 豆瓣
7.8 (12 个评分) 作者: 王年一 人民出版社 2009 - 5
能够从灾难中总结吸取教训的民族,才是有前途的民族。
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大悲剧,是国家民族的一场大灾难。但毛泽东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文化大革命”?国家主席刘少奇为什么被诬陷致死? “接班人”林彪为什么要叛逃?煊赫一时的“四人帮”为什么变成了阶下囚?……本书都予以详尽研究解答。
该书理顺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混沌一团的历史线索:讲清了“文化大革命”的来龙去脉;剖析了“文化大革命”十年中的失误、弊端、错误;揭露了“文化大革命”中形形色色的假、丑、恶现象;找到了“文化大革命”中正确不能抗拒错误的原因;揭示出“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形成、发展、终结的历史必然。它对“文化大革命”作了一个较有说服力的论述,并以“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教育后人,是一部有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可读性很强的专著。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豆瓣 Goodreads
7.8 (24 个评分) 作者: 吴晓波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3 - 8
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再度发力!
向钱穆先生之《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致敬之作!
打破时间壁垒,勾勒历代变法全貌!
探寻中国两千多年来经济变革的得与失!
如果不研究历代经济的变革,
其实无法真正理解当前的中国!
两千七百年前,春秋时期的齐国宰相管仲改制变法,使得齐国一跃成为霸主,傲视群雄;公元1069年,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新法,一时国库充实,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为之缓解;公元1978年,总设计师邓小平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百年积弱的中国经济再度崛起,重回强国之列。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历了十数次重大的经济变革,每一次变法,都顺应社会发展而发生,也都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今,新的社会发展又提出了继续变革的要求……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研究中国经济变革史的集大成著作,对中国历史上十数次的重大经济变法的种种措施和实践作了系统的概述和比照,指明因革演变,坦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式改革的历史脉络,又剖析了隐藏在历代经济变革中的内在逻辑与规律。辩驳得失,以史为鉴,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经济史”。
中国女工:新兴打工者主体的形成 谷歌图书 豆瓣 Goodreads
Made in China: Women Factory Workers in a Global Workplace
8.5 (22 个评分) 作者: 潘毅 译者: 任焰 九州出版社 2011 - 4 其它标题: 中国女工
《中国女工:新兴打工者主体的形成》是一部关于打工者主体的权力、欲望与抗争的民族志研究专著,也是一部关于打工妹的政治学,作者为读者呈现出了工厂中支配与抗争之间的复杂关系,打工妹生命中所经历的梦魇、尖叫与身体痛楚,正是她们在国家、资本与文化的巨大张力中进行抗争的真实形态。
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报告No.1 豆瓣
作者: 传化慈善基金会公益研究院“中国卡车司机调研课题组”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3
“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是传化慈善基金会公益研究院(筹)于2017年度开始立项的自主课题,旨在对中国3000万卡车司机开展系统、全面的研究。
该调查基于调查问卷和个案访谈所得到的数据和材料,较全面地勾勒出我国卡车司机群体基本的人口社会学特征,详细描述并分析了他们的劳动过程的基本特点,总结了影响和制约卡车司机群体工作的制度背景,并且针对卡车司机群体所面临的若干主要问题,进一步提出了九个比较具体的对策建议。
真诚地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促成有利于化解卡车司机群体困境的政策出台;同时也真诚地希望通过这份研究报告的讲述,能够使社会公众更加了解和关爱卡车司机群体,理解并尊重他们的劳动。
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报告No.2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传化慈善基金会公益研究院“中国卡车司机调研课题组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01 其它标题: 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报告No.2:他雇.卡嫂.组织化
本书是2018年3月出版的《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报告No.1》的续篇,聚焦三个主题:“他雇卡车司机的群体特征与劳动过程”,“卡嫂:男人世界中的女人”,以及“卡车司机的组织化”。
《调查报告》重点对卡车司机的配偶──“卡嫂”进行了深入调查。在按照“是否跟车”将“卡嫂”大致分为“留守卡嫂”与“跟车卡嫂”两个类型之后,提出四个重要的概念:“男主车、女主家”的“双重家计”、相比于丈夫开卡车的“显性劳动”而付出的“隐性劳动”、为了适应公路货运劳动的要求而进行的“身体规训”,以及“卡嫂本身”的女性角色与丈夫的“男性气质”之间互相建构、相辅相成的“角色互构”。分析表明,“卡嫂”不只是卡车司机家庭的生产帮工与生活主妇,更是公路货运行业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劳动者。作为男人世界中的女人,她们堪称日常生活与劳动中的无名英雄。
《调查报告》显示,卡车司机试图借助自组织的架构和力量以应对他们在劳动过程中面临救援、讨债、议价和认同等“四大需求”。原生性社会关系、商业手段和公益理念构成三种不同的组织手段,分别巩固和形塑了卡车司机素朴自发的互助团结品质、市场运作的理性计算能力和面向社会的公益精神等三种面向。卡车司机不断卷入组织化的潮流表现出强烈要求“承认”的实践取向。
《中国卡车司机年度报告》,凸显“传化•安心驿站”利益表达、社会倡导、政策建议的重要功能,也是把脉“传化·安心驿站”项目受益人需求的重要依据。沈原教授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本报告更全面地展示出卡车司机的劳动过程,以及这一劳动过程的微观基础与宏观环境,为进一步的理论探讨夯实基础,为相关政策制订提供依据。”
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报告No.3 豆瓣
作者: 传化慈善基金会公益研究院“中国卡车司机调研课题组“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本报告是中国卡车司机调研课题的第三部也是最后一部,重点呈现的主题有三:物流商、装卸工和女性卡车司机。
物流商和装卸工是卡车司机在日常劳动过程中与之密切互动的两个群体。前者不仅包括日益衰落的信息部(“黄牛”),也包括规模不等的物流企业,还包括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兴起并日益壮大的物流平台,其深刻影响着卡车司机的生计;后者则在货物运输的起点和终点两端深度介入卡车司机的劳动过程,他们借助于操弄“寻租游戏”来实现自己在货场上对卡车司机的支配。
女性卡车司机作为卡车司机群体中的职业性别少数,面临着横向与纵向的职业性别隔离,她们通过“去性别化”的工作实践,呈现了打破职业性别隔离的各种策略,提供了探寻职业性别平等的范本。
小镇喧嚣 豆瓣 Goodreads
9.1 (22 个评分) 作者: 吴毅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2
基层迎检、开发纷争、征收税费、产业调整、征地“种房”、维权争利……“喧嚣”一词,释尽乡镇日常政治种种人事与结构交织碰撞的众声嘈杂。本书以后现代叙事策略,围绕基层政权、村级组织和农民在复杂的乡村权力场域中博弈共生的过程和状况,深度阐释了21世纪初中国中部地区某乡镇“乡域政治”的运作实践与支配逻辑。
本书出版十年来,获得学术界内外的广泛好评,被权威专家和普通读者誉为数十年来少见的以“抵近现场”“深度描写”的方式、以“比小说还精彩”的叙述来“复杂化理解”中国基层社会的作品。重读此书,不难发现,虽然它研究的是十多年前的乡镇,但是,对于“故事”背后种种复杂因素的颇有见地的理论探讨,让它在今天仍然极具启示。
虚实之间 豆瓣
7.1 (9 个评分) 作者: 李若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虚实之间》对20世纪50年代(及前后)在中国大陆暴发的一些较大规模的谣言现象作了深入剖析。这些谣言包括“毛人水怪”谣言、“割蛋”谣言、“仙水”“神药”谣言以及投毒的谣言。作者李若建指出,谣言是社会环境投射的影子。谣言也与民众的集体记忆紧密相关。“谣言往往是在把真实成分重新建构的过程中出现了位置错配”。作者认为,制止谣言最根本的方法是信息的公开、真实、及时。《虚实之间》在今天仍然具有启迪和警示意义。
1840年以来的中国 豆瓣
作者: 王人博 九州出版社 2020 - 6
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无疑最具争议也最受人关注。
军事的视角、政治的视角、文化视角、社会视角与观念视角的近代史叙述,我们都已不陌生。
这本《1840年以来的中国》,为我们呈现的,则是一幅与众不同的近代史图景:法学视角。
--------------
编辑推荐
一本“独特”的中国近代史,写作前后历时大约25年,可谓拥有史学家的洞察X法学家的严谨X哲学家的智慧。
1.以立宪为线索,重新梳理中国近代 史的关键节点
1840年,在突然跌入现代世界之后,中国也曾将宪法作为救国的药方,希望依靠宪法,让中国快速摆脱困境。
但为何中国的立宪之路,却异常坎坷?
为什么说是焦躁的心态,让中国近代立宪之路变得痛苦而曲折?
在本书中,抓住“立宪”这样一个关键动作,王人博老师专注考察近现代史中的重大立宪时刻:从戊戌变法、清廷预备立宪到辛亥革命、以致1949年以后的五四宪法、七五宪法、八二宪法。
在对这诸多“立宪”事件反思中,中国近代转型失败原因的剖面清晰显露出来。
2. 宪法问题,并非一个单纯的法学问题,其背后交织的,是现代国家、现代文明的核心理念。
当一个老大帝国要完成立宪转型时,必然也牵扯出更为复杂的普遍价值与特殊价值冲突。
旧中国先前“独立自我喂养的精神世界”如何开始逐渐崩塌?
西方的普遍价值如理性、自由、平等、法治、权利,在一系列“立宪”实践后究竟通过何种方式渗透进中国人的意识中,并被逐步接受?是外在的宣传灌输?还是基于内心的诚服?
以上问题,是本书贯穿的另外一条线索。
中國改革年代的政治鬥爭 谷歌图书 Goodreads
作者: 楊繼繩 特區文化圖書有限公司 2004 - 11
中國改革年代的政治鬥爭(修訂版) 中國到底要不要進行政治改革?為甚麼政治改革的命題會成為當今議論不休的一個熱點,甚至可能引起一場新的政治鬥爭呢? 這本書告訴我們:你想了解這些為甚麼?就必須了解毛東逝世後的中國政治鬥爭,就必須知道胡耀邦、趙紫陽與政壇老人的博弈的詳細經過,就必須了解「六四」前後發生的政治鬥爭內幕。本書作者楊繼繩是前新華社的高級記者,根據許多寶貴的資料及採訪許多高層的當事人後在六年前出版此書,一時洛陽紙貴,而趙紫陽在生命最後的時刻讀完了它,並予以高度評價。但作者不滿足於此書的不足之處。又多方搜集,增刪補闕,加進了許多第一手資料。 作者也不囿於自己的政治傾向,本書就吸收了不同意見者的材料,也補充了一些不為人知的資料,譬如揭示了三十八軍軍長徐勤先「抗命」而被撤職判刑的真相,廓清了謠言與誤傳。可以說,本書比現有任何有關這一方面的書籍所記載的內容更為詳盡與可靠,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信史,一本不可不讀的好書。 作者簡介: 楊繼繩,新華社高級記者,著名學者。1966年畢業於北京清華大學。在新華通訊社任記者、編輯35年。現任《炎黃春秋》雜誌社副社長、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第五屆理事。發表新聞、通訊、評論數以千篇計。出版專著有:《技術商品與技術市場》、《技術貿易學》、《社會奧秘之門》、《鄧小平時代》、《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中國改革年代的政治鬥爭》等。1984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作為有突出貢獻的專家,1992年開始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癌症患者的疾痛故事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涂炯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5
癌症是众病之王,人们谈癌色变,将其等同于死亡。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癌症已被归为一种慢性疾病,患癌的经历则是个体长期经历的慢性病历程。本书基于作者过去五年在一所肿瘤医院的田野调查,探究癌症患者的疾痛体验,看癌症的出现给个体带来的影响,以及患者对此的理解与应对。书中展现患者从发现疾病、找寻病因、经历治疗、追寻意义、康复的整个历程。本书希望通过对癌症患者切身体验的细致呈现,不仅能为医学社会学的研究增加新的内容,也能启发更多癌症患者应对疾病,并对改进医疗服务有所助益。
一个中国村庄 豆瓣
作者: 杨懋春 译者: 张雄 / 沈炜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 - 8
《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是关于中国最古老农业区一个典型村庄全面而详尽的研究。这个村庄是作者的家乡,凭着对那里人们生活的熟悉和公正,作者写出了这本书。家庭生活、村内冲突、庄稼种植和孩子游戏只是他所描写的乡村生活诸多内容中的几个方面。
苦海沉浮 豆瓣
China: Alive in the Bitter Sea
作者: [美] 弗克斯·巴特费尔德 译者: 张久安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9 - 5
此书根据1986年10月伦敦第三版译出
引子 第一印象
第一章 人家叫我“洋鬼子”
第二章 大家生活在单位里
第三章 级别后面是什么
第四章 关系、后门——铺天盖地
第五章 一本难念的经
第六章 男男女女这样相爱
第七章 妇女顶了半边天
第八章 啊,两亿青少年
第九章 听话,乖孩子
第十章 他的爸爸是将军
第十一章 固守家园的亿万农民
第十二章 工人捧着铁饭碗
第十三章 古话说:衙门八字开
第十四章 卫东的彷徨
第十五章 有一位雕刻家
第十六章 情报·交流·小道消息
第十七章 密不可宣的种种机密
第十八章 西部劳改营
第十九章 人们盼望法制
第二十章 必然要走下去
土地改革与华北乡村权力变迁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8 (9 个评分) 作者: 李里峰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8 - 7
《土地改革与华北乡村权力变迁:一项政治史的考察/青年社科英才文丛》以河北、山东等省份为中心,以大量未刊土改档案为主体资料,综合运用政治学、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华北地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及其政治意涵。《土地改革与华北乡村权力变迁:一项政治史的考察/青年社科英才文丛》一方面从国家与社会关系出发,深入探讨了土地改革对于国家权力扩张和资源汲取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从微观互动论视角出发,细致描述了土改运动在基层乡村社会的实际运作情形,进而对革命战争年代以来中国政治运作中的“运动式”治理模式的特征和得失作了学理分析和初步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