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印度教
奥义书 豆瓣
9.7 (6 个评分) 译者: 黄宝生 商务印书馆 2012
奥义书是古代印度婆罗门教的圣典,是印度唯心论哲学思想和唯物论哲学思想的总源泉。作为印度最经典的古老哲学著作,奥义书用散文或韵文阐发印度教最古老的吠陀文献的思辨著作。现在已知的奥义书约有108种之多,记载印度教历代导师和圣人的观点。奥义书在很大程度上为后来印度哲学的基础。本书所译的是学术界公认的十三种原始奥义书,直接从梵文译出,具有重大学术研究价值。
佛学概论 豆瓣
Buddhism: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8.1 (59 个评分) 作者: [英]关大眠 译者: 郑柏铭 译林出版社 2013 - 6
自佛教在印度创始之后,两千多年来佛教传遍了亚洲,现在对西方文化又产生了越来越重大的影响。本书向读者揭示了佛教的发源和发展,语言直白并辅之以图表,清楚明白地说明了佛教的中心教义和修习方法。各个章节分别就法与轮回、禅定、伦理和佛教在西方的影响等等细细展开。藏传佛教和禅宗也各有阐述。如果你渴望了解佛教的基本知识,阅读本书大有裨益。
日本的佛教与神祇信仰 豆瓣
神仏習合
作者: [日] 义江彰夫 译者: 陆晚霞 商务印书馆 2010 - 4
《日本的佛教与神祗信仰》内容简介: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早在古代,日本尚未进入世界大多数国家人们的眼界,中国史书《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史籍就予以记载,不特留下了珍贵的史料,而且也是研究日本古代史唯一的文字资料。其时,四大文明之一的中国文明光耀世界,领袖东亚。古代日本举国一致,倾力学习中国,引进中国的文字、宗教及典章制度等,曾几何时,便为一文明国家,故谓中国文化是日本文化的源流并非过言。中世纪时日本仍旧关注中国,继续吸取中国文明,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而中国却很少学习、研究日本,及至江户幕府,日本行闭关锁国之策,中国和日本的交流几至中断。
千余年来,两国的交流与相互研究的这种不均衡,固然与中国为东亚文明中心,而日本处于边缘的位置有关,但也和两国朝代更迭,对外政策变化频繁不无关系,此可为前车之鉴。
19世纪以降,西力东渐,近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传到亚洲,日本得风气之先,仿效西方,断行明治维新,一举成为东亚最初的近代化国家。同时吸收西方近代文明,参以本土文化,成就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近代日本文化。
日本佛教史 豆瓣
作者: 末木文美士 译者: 凃玉盏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6 - 3
虽同为佛教,日本佛教却又有不同于中国和印度佛教之处。它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末木文美士教授的《日本佛教史》对自6世纪中叶以来,经过圣德太子、空海、明惠、亲鸾、道元和日莲等数位精英、高僧的诠释、修改,跨越战争与时代变迁而形成的日本佛教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细致的讨论。阅读此书,你将开启探知邻国日本人思想核心的一次知性之旅。
《日本佛教史》畅销日本20余年,至今已发行24版。
《日本佛教史》在吸取日本近代学术界思想成果的基础上,以思想脉流为中心,来探寻人们在想什么,又向佛教求什么,同时尽可能地涉猎讨论佛教的思想带给当时的人什么样的影响。虽然本书所采的是“思想史的探索”,但全书并未依宗派的严谨史论述各宗思想。在论述重点上,本书与一般著作不甚一致。书中用相当多的篇幅论述的“大乘佛典及其受容”、“末法与净土”、“本觉思想”、“佛教本土化”“神与佛”等专门篇章,都显现了作者独特的观点和安排。
【中文版序】
日语版《日本佛教史》在1992年由新潮社出版。第一版只发行了3000本,当时并不被认为会是一本畅销书。但自1996年收入“新潮文裤”再版至今已经发行了23版,广受读者的喜爱。
虽然市面上名为《日本佛教史》的书相当的多,但大部分只以叙述历史事实为主,不涉思想的 讨论。针对这一点,本书的特征,如同副题“思想史的探索”所呈显的,以思想为中心,探讨日本佛教的开展。只知道历史上发生的事实,是不足以理解日本佛教的,理解根本上的人们的思想是不可或缺的。
日本佛教的源流,或经由朝鲜半岛,或直接传自中国,其基本概念因为来自中国,所以常常被认为它只不过是中国佛教的一个支流而已。另一方面,亲鸾、日莲等知名的佛教人物,虽然说他们开展出了日本独自的思想,但是由于他们的想法太过偏激,从中国佛教的常识来看,要把他们纳入佛教的范畴内,看来似乎有些困难。因此,对中国的研究者、知识分子,甚至对佛教抱持关心的人们而言,他们往往认为没有必要特意去研究日本佛教。也正因如此,实际上中国对日本佛教的关注是极其缺乏的。
虽然乍看之下日本佛教好像没有什么独创性,或似乎脱离了佛教的一般常识,但是,日本佛教的思想有其必然性的发展。因此,并非只是去理解个别的片段思想,而是要把握整体思想史的发展,方能理解其产生新思想的必然性。如此才能适切地理解日本佛教独特的魅力。
中国文化受到儒学绝对性的影响,而日本文化或日本人的想法,其根底是佛教。中国佛教以僧院为中心,其影响在某一限定的范围内,而日本佛教则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丰富了日本人的生活及文化。今日虽然其影响力逐渐衰落,但为了了解日本,学习日本佛教成为不可或缺的首要之务。
中国与日本在地理位置上虽然很近,但却很难相互理解。如果如是没有相互理解的对立,那是很危险的。如欲克服这个难题、建立新的中日关系,理解相互的文化根底是不可缺的。因为,在理解他人的同时,也成为自我反省的契机,不是吗?
本书虽然不是大部头的书,但尽可能不受特定宗派所拘泥,从自由且宽广的视点来描述不同于中国的日本独自的佛教思想及其发展,深入探讨被视为是日本佛教特征的本觉思想、葬式佛教、神佛关系等问题。虽然是入门书,但不拘于一般的通说,尽量记述从我个人观点出发的研究结果。二十几年前的著作,或许有些地方无法反映出现在最新的研究状况,但在基本的地方,我有信心即使是现在仍然称得上开端性研究。
本书的繁体中文版由台湾商周出版社在2002年出版。译者涂玉盏氏(台湾文化大学日本语文学系副教授)是我任教于东京大学时博士班的学生,以日本净土教研究取得博士学位。这一次,因有葛兆光教授的大力帮助,才促成了简体中文版的发行,身为作者的我,这是很开心的事。但愿本书能让读者更理解日本佛教,甚至理解日本。
末木文美士
2013年9月
铃木大拙禅学入门 豆瓣
5.6 (5 个评分) 作者: 铃木大拙 译者: 林宏涛 海南出版社 2012 - 3
《铃木大拙禅学入门》集中在禅宗思想意义的阐发.也是铃木大拙研究最具时代特色的作品,深入浅出的笔触下,让其成为禅学入门最经典的著作。《铃木大拙禅学入门》三大特色1.反映铃木大拙禅学研究的基本观点和大体面貌,可作为铃木大拙其他著作的“索引”,2.内容的阐述具有普及性,兼顾禅学研究者和一般读者,篇幅适中,深入浅出。3.集中于弹宗思想意义的阐发,避免了通常所见的历史材料的冗长叙述和学术性考证。
佛陀的啟示 豆瓣
What the Buddha Taught
作者: Walpola Rahula / 羅睺羅‧化普樂 译者: 顧法嚴 財團法人台北市慧炬出版社 1972 - 1
佛教既非悲觀,也非樂觀。如果一定要說它怎麼樣,毋寧說它是「實觀」的。因為它對人生、世界的觀點是如實的,既不誑騙你,也不以各種恐懼與罪惡來恫嚇你。它只是客觀而正確地告訴你:你是什麼?你周圍的世界又是什麼?並為你指出走向十足自由、和平、寧靜與快樂的途徑。
善与恶 豆瓣
作者: [美] 任博克 译者: 吴忠伟 译 / 周建刚 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作者通过对天台宗哲学中最富吊诡意义的性具善恶说的诠释,用“交互主体性”概念消解善、恶二无对立的问题,并以本人的哲学理念及对未来文化的理想,同时隐喻了作者对近代以来西方哲学传统主流中善、恶二无对立冲突紧张的不满。
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 豆瓣
作者: 郭良均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这部专著于199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其宗旨是,利用巴利语原典,向中国读者提供尽可能接近原始面目的佛陀生平传记和原始佛教思想。因为巴利语三藏毕竟是现存最早的佛教文献资料。佛教源远流长,经历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的发展演变过程。原始佛教与大乘佛教乃至密宗相比,其内容和形式变化之大,在世界宗教中实不多见。因此,研究佛教必须高度重视它的历史发展过程。
白话楞严经 豆瓣
作者: 荆三隆 2002 - 10
《佛教文化经典丛书:白话楞严经》采用对译加注释、解说并配图的形式全新地诠释了《楞严经》,是一部通俗易懂、富有感染力的经典著作。《楞严经》属大乘佛教秘密部经典,有无法不备、无机不摄、学佛要门之说;亦有性相总要、法门精髓、成佛正印、正法经典之论。自唐以降,被视为中国佛教的重要经典,不仅受到各宗派的重视,也得历代鸿生硕儒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