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数学大师 豆瓣
Men of Mathematics
7.8 (6 个评分) 作者: E·T·贝尔 译者: 徐源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4
《数学大师:从芝诺到庞加莱》是介绍数学史和数学艺术的经典著作,它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数学发展的历程,从古希腊的几何学,历经牛顿的微积分学,再到概率论、符号逻辑等等,都有详略合宜的叙述。它也是一部思想史,追述了从古代到20世纪数学思想的伟大发展。贝尔是美国重要的数学史家。他的这部《数学大师》是介绍数学史和数学艺术的经典著作。《数学大师:从芝诺到庞加莱》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数学发展的历程,从古希腊的几何学,历经牛顿的微积分学,再到概率论、符号逻辑等等,都有详略合宜的叙述。同时,《数学大师:从芝诺到庞加莱》又告诉我们,数学家并不是一群躲在象牙塔内冥思苦想、不食人间烟火的怪人,他们除了智力过人以外,也和我们一样,有着世俗的欲望和追求,经历着常人的喜悦和苦恼。全书以历史上30多位数学大师的生平为主线,分章讲述了他们的杰出贡献、性情喜好和生活轶事。最后,《数学大师》也是一部思想史,追述了从古代到20世纪数学思想的伟大发展。它以清晰的笔触、幽默的手法,对复杂的数学思想作了巧妙的分析和论述。
希罗多德历史 豆瓣
Ἱστορίαι
9.6 (5 个评分) 作者: [古希腊] 希罗多德 译者: 王以铸 商务印书馆 2005 - 4
《历史》全书可以明显地分成两部分。前半部只是以希腊波斯战争的历史为骨架,服它来贯串许多同正文关系不大的传说、故事、地理、人种志方面的记述等等(其中有关埃及的部分几乎可以独立成书),后半部才开始叙述战争本身,而插笔叙述退居次要地位。总的看来,不少材料是硬凑到一起的。
《历史》传世钞本有十几种,大多是十到十五世纪时的。全书传统分为九卷,每卷各冠以一位缪司女神的名字,因此后世又把它称为《缪司书》。这种分法大概出自后来编订些书的亚力山大里亚学者之手,未必是原书的本来面貌。
译者介绍些书的目的是给对历史、文学有兴趣的广大读者提供一部值得一读的世界古典名著,不是供专家研究之用,故在注释方面力避烦琐,而以简要为原则,凡牵涉考证、研究性质的注释均不收。本书所述历史事件都是公元前的事,为了简明起见,译注中年份都不再注明“公元前”了。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十五讲 豆瓣
作者: 彭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 8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十五讲》由作者在清华大学开设全校通选课(国家精品课程)的教材讲稿整理而成。全书内容涉及古代农业、天文、音乐、纺织、玉器、建筑等诸多领域,力图将考古学家和文物研究专家的高头讲章,转换成普通读者能够听懂的语言,把专家们的重要研究成果变成大众的共识,以充当考古学家、文物研究专家与大学生和普通读者之间的桥梁,使人们对文物研究的一些重要成果有更加深刻的了解,由此而对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形成比较直观的印象,对“文化中国”的含义有更为透彻的认识。
社会主义体制 豆瓣
9.4 (7 个评分) 作者: [匈牙利]雅诺什·科尔奈 译者: 张安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7 - 5
《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一书终于与中国读者见面了。作为作者,我对此感到非常高兴。我用了五年时间写作本书英文第一版,当然,所投入的精力远远不是时间所能说明的。本书总结并综合了我本人自1955年以来的所有研究成果(那一年我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研究著作《过度中央集权化的经济管理》)。
本书在内容上涵盖了社会主义体制的所有主要领域:政治架构、意识形态、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和对经济的监督管理、体制内部的信息流动、典型的社会关系以及由政治—社会—经济环境塑造的典型行为特征。这一点桅成了本书和许多其他著作的一个重要区别,它们一般都局限于分析某一领域的问题——经济、政治或意识形态。
这本著作或许有助于理解不同的发展道路以及体制特征上的因果关系,同时它也可能无法为人们提供所谓的“指南”。在分析中国问题时,中国读者必须认真考察其他各种因素。在这方面,国际上也已经有很多的研究成果,但我想,最终还是要依靠中国学术界自己进行最深入细致的研究才能真正把握中国的问题所在。
阿拉伯通史(第十版)(上下册)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菲利浦·希提 译者: 马坚 新世界出版社 2008 - 7
《阿拉伯通史(第10版)(上下册)》以其洋洋洒洒达700页之多的文字篇幅,完成了一个全面、扎实的基础性知识工程,这对了解阿拉伯世界其后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在这部通史的主要内容结构中,包括了讲述阿拉伯人的祖先,阿拉伯人的先知穆罕默德的出现和伊斯兰教的兴起,以及早期的哈里发制度。然后,通史追溯了伊斯兰教势力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迅速扩张的过程:他们穿过北非,进入伊比利亚半岛,跨越比利牛斯山脉,再北上至西部法兰西的普瓦蒂埃,北部到达拜占廷帝国的安纳托利亚,向东则进入中国的西部地区。通史记录了伍麦叶王朝(公元661-750年)和阿巴斯王朝(公元750-1258年)这两个阿拉伯中央帝国的兴衰始末,二者曾分别定都于大马士革和巴格达,后者直到被蒙古的旭烈兀所率领的铁骑攻陷后而遭到毁坏。通史讲述了阿拉伯文明全盛时期的故事,还有它对欧洲文艺复兴所作的巨大贡献。统一的阿拉伯帝国被割据势力搞得四分五裂,继之而来的就是分别在埃及、西班牙和其他地方出现的一些阿拉伯小王朝;非阿拉伯的穆斯林人物渗透到阿拉伯都市社会的精英阶层之中,他们当中有波斯人、突厥人、柏柏尔人和麦木鲁克人,这种状况所造成的后果就是阿拉伯历史的支离破碎。
古希伯来文明:起源和发展 豆瓣
Ancient Near Eastern Thought and the Old Testament:Introducing the Conceptual World of the Hebrew Bible
作者: 约翰·沃顿 译者: 李丽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3
本书考察了古代近东文明和希伯来文明的关系,以及古代近东的文献概况。作者沃顿通过深度考察大量古近东文献及考古新发现,试图从特定的文化历史背景中思索当时人们有关宇宙、历史、民生等问题,从而有助于今人更为全面深入地理解古希伯来文明。
宗子维城 豆瓣
Chinese Society in the Age of Confucius (1000-250 BC)
作者: [美]罗泰 (Lothar Von Falkenhausen) 译者: 吴长青 / 张莉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7 - 5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周代氏族社会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为其内部融合与外部分界,第三部分为东周时期的变革与重组。《宗子维城》以历史分析的方法来看待中国青铜时代的考古材料,观点新颖,视角独特,论证有力,读后使人耳目一新,可谓近年来关于中国青铜时代研究的典范之作。
历史研究导论 豆瓣
A Companion to the Study of History
作者: (英)迈克尔·斯坦福 译者: 刘世安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2 - 8
在迈克尔·斯坦福的指引下,这趟历史之旅轻松活泼且富有教益。他的书令人愉快、平易近人、博学多识、机智幽默,并且具有坚实的哲学根基,他迷人地将历史阐释为曾经产生过的经验和对过去的批判性重建。无论是专业的历史学家还是历史专业的学生,都可以从斯坦福那清醒明晰的常识中获益良多。
——查尔斯·蒂利,美国著名历史社会学家、政治学家
本书主要处理“历史是什么”这个主题,以及基于这个主题扩展出来的研究历史应遵守什么原则。全书结构严谨、语言简洁流畅,自出版以来广受学者和学生的好评,多年来不断再版。
作者在书中将历史区分为“作为事件的历史”和“作为记述的历史”,分别标记为历史(甲)和历史(乙),以此为横轴 ,以作为统一体、行动、观念、论述、知识、遗迹、事件、顺序、理论、形而上学的历史这十个透视角度为纵轴,内容涵盖了从古至今历史研究中所有可能面对的概念和问题。全书不仅澄清了历史的本质、作为记述的历史、作为事件的历史、历史理论及其相互之间的互动等等学理上的问题,也注重如何使用证据这种方法论层面的传授。另外,书中虽然涉及大量不同历史学派的历史观点,但是作者力图避免学术术语的使用,尽量以富含常识的日常语言论述,直触和直面问题的核心关键。
因此,本书虽然名为导论,所述却务求广博,行文晓白通畅,足以作为从事历史研究人员的首选入门指南。
历史人类学导论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雅各布·坦纳 译者: 白锡堃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 10
写这本书的想法,是我在2001—2002学年的时候,因参与柏林科学讲座而逗留柏林期间产生的。在哈伦湖畔举行的那期讲座,气氛很是促人思考,而且富有跨学科挑战的特色。那种挑战性不仅给人带来了许多启发,而且还在理智上给人留下了某种没有核心的感觉。与会专家运用的是各种五花八门的专业语言,表现出科学之不统一当时每天都能体验到这种不统一。面对这种无法一目了然的局面,你该怎么办呢?难道你该重新退回自己学科的象牙塔里,以便在跨学科的混乱一团之中标明自己的明确立场?抑或你该冒着这样一种危险,就是可能给别人留下自己仿佛是个无忧无虑的科学百科业余爱好者似的,对一切都感兴趣?我曾试图避免做出这种非此则彼的选择,不过却明确地侧重了扩大我的视野。假如没有我在那年获得的种种启发和鼓励,我是根本写不成这本书的(从一个史学家的眼光来看,这本书涉足了许多不同的新领域)。因此,我想首先感谢那次柏林科学讲座。
2002年秋,我到了我在跨学科迷宫里从事科学活动的第二站,即设在柏林的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是汉斯约尔格•莱茵贝格尔和米夏埃尔•哈格纳两位先生邀请我去的。所以我要感谢他们。我在那里工作期间,跟彼得•舍特勒尔先生进行的多次讨论,对我构想本书也十分重要。关于史学和大脑研究之间关联的初步思考,则是2003年春,我在柏林的马克•布洛赫中心的一次报告中提出的。在2003—2004学年的冬季学期,我享受了一次教授休假,并在巴黎的人文科学院逗留了一段时间。事实证明,那对我写作此书是一次极好的推动和促进。莫里斯•埃玛尔的邀请,把我从本国行政式的大学教学科研活动中解脱出来,再次为我提供了不受干扰地专事写作的机会。在那段时间,我跟好几位法国的史学家进行了交谈,特别是萨比娜•洛里加女士和该科学院研究员彼得•贝克尔先生,从而在这个课题上为我打开了新的眼界。
在澄清各种问题方面,埃贝哈德•奥尔特兰德)、多丽丝•考夫曼和瓦伦丁•格勒布纳,都曾是我的在行的谈话伙伴。另外,我从《历史人类学》杂志的编者同人那里,得到了许多启发。给我启发的还有达维德•古格里)、米夏埃尔•哈格纳、米夏埃尔•汉佩和菲利普•萨拉赞,他们都是跟我一起在知识史研究中心(Competence Center for the History of Knowledge)工作的同事。这个中心是苏黎世大学和瑞士联邦技术大学共同组建的一个机构,作为两校的合作项目。我们的这些讨论表明,历史人类学这种东西是一个有着多副面孔的题目,在这个题目里,许多现实性的争议层见叠出;而这些讨论,也展现了不少理论上的分歧。凡是我跟他们讨论过我这本书的那些人,都给我出过许多点子,只是我在书中并未专门标出是谁贡献的想法罢了;不过全书的论证线索,以及书中未予论述或仍未论述明白的问题,则全由笔者个人负责。在本书定稿的最后阶段,我很信赖出版社专心致志的编审部;此外还有阿里亚娜•温克勒女士,她在审阅我的书稿时不仅表现了形式上的一丝不苟,而且还证明她在内容方面也是在行的。
我在撰写此书期间,尤其是我在柏林的克罗伊茨贝格专事写作的那段时日里,真是如同不畏艰险地在崎岖不明的哲学思维小路上攀援摸索一样。多亏西蒙娜•马伦霍尔茨总是给我提供许多充满思想火花的点拨,才多次把我带回到坚实的思维道路上来。要不然的话,这部论及一个无边无际的课题的手稿怕是永远也完成不了。特向她专门致谢。
目录
《历史的观念译丛》总序/Ⅰ
鸣谢/1
第一章 绪论:人类学的混沌状态/1
第一节虚拟世界里的食人者/1
第二节定义与分类/4
第三节问题与命题/10
第四节目的与结构/15
第二章 从启蒙运动时期的惊诧到1900年前后的危机意识/27
第一节历史学与人学/27
题外话:“机器先生”——拉美特利/30
第二节人类学与种族分类/33
题外话:福柯对人类学“睡眠”的批判/37
第三节世纪末的史学危机 /39
第四节体质人类学与哲学人类学/41
第三章 20世纪的历史学与人类学/53
第一节来自法国的革新:年鉴派史学家/54
第二节欧美历史人类学的研究取径/61
第三节历史人类学在德国的发展趋势与论争 /63
第四节单页插图?档案馆里的田野考察与田野
考察时的寻踪觅迹/68
第四章 历史人类学的问题与视角/83
第一节“具体的人”是虚构吗?/83
第二节微观史学与行为理论/86
第三节微观视角与宏观视角以及“等级游戏”/93
第四节日常、习惯、重复结构:稳定与演变/99
第五节肉体体验与身体技术/102
第五章 从自然科学研究看人/119
第一节关于“尚未确定的动物”的若干论断/119
第二节社会生物学的归纳与进化论的普遍化/123
第三节大脑里的文化:神经学认识 /127
第四节有限理性与日常启发学/131
第五节跨学科对话的问题与机遇/134
第六章 历史与对称人类学/147
第一节 循环性与相互作用/148
第二节 劳动与媒介:制造工具的动物之作为符号动物/150
题外话:文字之作为传播媒介和人类实践/154
第三节 信息论、控制论人类学、技术/156
第四节 理解的可能与局限/159
结 语 “理性的人”/169
参考文献/175
译者附语/227
古往今来的秘密第一辑:失落的密码 豆瓣
The Secret Teachings of All Ages
作者: [美] 曼利·P.哈尔 译者: 薛妍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7 - 8
本书是关于西方古代文化和符号主义的集大成之作,写于1928年,全书共15章,揭示了古代不列颠岛和高卢的社会组织及其仪式、亚特兰蒂斯和古代诸神、赫尔墨斯相关作品、斯芬克斯之谜、伊西斯与古代埃及传说、象征主义、毕达哥拉斯的哲学以及希兰传说等,总结了西方古代各种哲学流派和团体,还配有大量相关的插图。本书包罗哲学、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语言学等诸学科知识,是了解西方文明的钥匙,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文化中的一些基本常识和背景渊源。
圣路易(全两卷) 豆瓣
Saint Louis
作者: [法]雅克·勒高夫 译者: 许明龙 商务印书馆 2011 - 10
《圣路易》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新史学代表人物雅克•勒高夫的一部重要著作。这不是一部以记述生平为主旨的传统传记,而是一部圣路易的“整体”史,包括他的国家、他的时代、他的时代的重要主题等。作者引用大量文献资料,描绘了在位44年、去世后27年才被罗马基督教会封为“圣徒”的13世纪法国国王路易九世的传奇一生,并通过圣路易的生平,描述当时的法国和时代。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叙事,顺便谈及路易在其一生主要阶段遇到的问题。第二部分对路易同时代人记忆的产生做评述。第三部分中作者试图进入圣路易的内心世界,并对当时的主要看法——视路易为13世纪理想的和举世无双的国王,被追封圣徒的国王——做深入探讨。
文明的崩塌 豆瓣
1177B.C.:The Year Civilization Collapsed
作者: [美] 埃里克·H.克莱因 译者: 贾磊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2018
希腊经济崩溃,利比亚、叙利亚和埃及内乱纷纷,外族人与外邦战士又火上浇油,土耳其唯恐卷入这场危机,以色列亦是如此,约旦挤满难民,伊朗磨刀霍霍,伊拉克则动荡不定……这说的是21世纪的国际形势?没错。但这也是早在3000多年前,公元前1177年前后地中海世界经历的事情。
公元前1177年,被称为“海上民族”的野蛮人大举进犯埃及。法老集结军队将其击退,但埃及国力也自此一落千丈,走向衰亡。不仅古埃及如此,希腊、赫梯、亚述、巴比伦……那些称雄于世的伟大王国与城邦,如环绕古地中海的一串明珠,统治西起希腊和意大利、东至底格里斯河的广袤土地,创造延续几个世纪的辉煌。但在公元前12世纪末短短几十年里,诸多文明如多米诺骨牌般接连崩塌,古老的文字与技术文明荡然无存,仅留下金字塔等宏伟的历史遗迹和改编为史诗的特洛伊战争故事。
什么才是导致古地中海文明全面崩塌的关键因素?考古学界对此众说纷纭。是地震、气候异变、干旱等自然原因,还是城邦内乱、蛮族入侵等人为祸端?天灾人祸都曾给文明地区带来冲击,但单一的力量不可能带来全盘崩溃。著名考古学家埃里克·H.克莱因引入“系统崩溃论”来解释,多重冲击构成的“完美风暴”,如何奏响青铜时代晚期古地中海文明的终曲。
究其根本,公元前12世纪的各城邦依存于一个高度“全球化”的世界体系,各城邦通商联姻、互通使节、提供国际援助,甚至发动贸易战争。城邦之间唇齿相依,国际网络中的任何一个节点,一旦因自然或人为灾害的冲击而破坏,都有可能产生连锁反应,直至整个系统的瘫痪。
“系统崩溃论”,不仅要解答古代青铜时代文明崩塌的未解之谜,也指明当代文明的现实挑战:在全球化的时代,各国对国际贸易、外交的依赖更加强大,当今的世界体系更加复杂。在不确定因素面前,我们的世界绝非无懈可击。21世纪是否会迎来下一次文明崩塌的危机?还是像在青铜时代的废墟上重新建立更加以人为本的古典文明那样,全球体系重塑的机遇正在到来?
五四运动史 豆瓣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tellectual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
10.0 (5 个评分) 作者: [美]周策纵 译者: 陈永明 / 张静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6 - 3
史家巨擘弃政从学的心血之作
西方学界最权威的五四研究

青年知识分子凭借一己情怀与抱负
身陷救亡与启蒙的纠缠
自由、民主、科学之风
使旧制度、旧伦理、旧文化摇摇欲坠

知识界的震荡
唤醒了古老的沉睡国度
中国作为民族国家的外交失败
却赢得了公众与社会的新生
...................
※编辑推荐※
本书是研究五四运动、了解近代中国,难以逾越的一部经典著作,避免了宽泛的宏大叙述,而是着眼回归事件现场,考证每一个细节,苦心孤诣还原历史真实。本书研究“五四”而不仅仅停留在“五四”运动本身,作者还挖掘了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影响。
...................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周策纵先生的代表作。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集中细致地描述了五四运动的成因、社会支持力量和发展经过,厘清了由学生发动的“五四”事件如何一步步扩展为一场全国性的政治爱国运动;下编剖析了五四运动对政治、社会、文学和思想领域的影响,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以及当时的各种社会政治思潮。作者引用的资料翔实,论证客观,对新式知识分子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命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本书呈现了一幅完整的“五四”历史图景。
...................
※媒体推荐※
这是一本材料翔实、内容丰富的卓越著作,任何一位研究现代中国的读者不可缺少的指导性参考书。
——美国《东方学会学报》
古希腊人 豆瓣
Introducing the Ancient Greeks: From Bronze Age Seafarers to Navigators of the Western Mind
作者: [英]伊迪丝·霍尔 译者: 李崇华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9 - 1
在大约公元前2600年,一群擅长航海的人出现在克里特岛和伯罗奔尼撒半岛,揭开了希腊历史的序幕。这些迈锡尼人建造了恢宏的宫殿,关于他们的记忆用线形文字铭刻在泥板上,也存留在数个世纪后《荷马史诗》的英雄世界里。在之后的一千多年里,古希腊人发展出哲学、自然科学、戏剧和艺术,创立了民主制,为世界贡献了亚里士多德、伯里克利、普鲁塔克、亚历山大大帝等杰出人物,成为西方文明的领航员。
有人说,古希腊人凭不世出的才干缔造了希腊奇迹,为人类建造了精神家园;也有人说,他们只是善于模仿,吸收了地中海东部所有文明的精髓,通过征服和扩张将文化传播至各地。古典学者伊迪丝•霍尔熟知古希腊人的生活世界,她说,将众多文化融会贯通的古希腊人自有其独特之处,正因为拥有这些特质,他们才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接过了人类进步的接力棒,在未来几百年间引领知识进步。
霍尔讲述了古希腊从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400 年横跨两千年的文明历程;从西班牙到印度,从遥远的尼罗河到冰冷刺骨的顿河,古希腊文化的重心一直在转移。霍尔熟练运用考古资料与经典文献,把古希腊人的历史划分为十个阶段,取分布于十个地理区域的社群,展现古希腊人的十大特性:擅长航海、不愿盲从、看重个人、求知欲强、思想开放、机智聪慧、喜爱竞争、崇尚美好品质、善于表达、追求享乐。这些联系起迈锡尼人、雅典人、斯巴达人、马其顿人……的精神特质,也成了古希腊乃至此后西方文明的底色。
法国大革命 豆瓣
The French Revolution
7.8 (13 个评分) 作者: (英)威廉·多伊尔(William Doyle) 译者: 黄艳红 译林出版社 2017 - 3
二百多年前的法国大革命影响为何如此深远?它与此前的美国革命和此后的俄国革命等有何关联?它到底是黑格尔眼中“灿烂的黎明”,还是道德理想国的覆灭?在这本书中,法国大革命研究大家威廉•多伊尔并不是在复述一个为人熟知的故事,而是力图深入探究这场革命对人类社会意义何在。
本书先是探讨法国大革命的那些熟悉意象,有来自狄更斯、奥希兹女男爵和托尔斯泰的,还有“没有面包,就让他们吃蛋糕”的传说以及三色旗。随后,通过简要考察旧制度及其崩溃,多伊尔分析了革命是如何发生的:旧制度如何变得过时,成就如何满足不了野心。多伊尔努力让读者认识到: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以及法国以外历时久远的文化、制度和社会结构,今天的我们仍然生活在这场革命的遗产之中。全书最后部分则思考了这场革命为何会引起那么多的争议。
日本佛教史 豆瓣
作者: 末木文美士 译者: 凃玉盏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6 - 3
虽同为佛教,日本佛教却又有不同于中国和印度佛教之处。它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末木文美士教授的《日本佛教史》对自6世纪中叶以来,经过圣德太子、空海、明惠、亲鸾、道元和日莲等数位精英、高僧的诠释、修改,跨越战争与时代变迁而形成的日本佛教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细致的讨论。阅读此书,你将开启探知邻国日本人思想核心的一次知性之旅。
《日本佛教史》畅销日本20余年,至今已发行24版。
《日本佛教史》在吸取日本近代学术界思想成果的基础上,以思想脉流为中心,来探寻人们在想什么,又向佛教求什么,同时尽可能地涉猎讨论佛教的思想带给当时的人什么样的影响。虽然本书所采的是“思想史的探索”,但全书并未依宗派的严谨史论述各宗思想。在论述重点上,本书与一般著作不甚一致。书中用相当多的篇幅论述的“大乘佛典及其受容”、“末法与净土”、“本觉思想”、“佛教本土化”“神与佛”等专门篇章,都显现了作者独特的观点和安排。
【中文版序】
日语版《日本佛教史》在1992年由新潮社出版。第一版只发行了3000本,当时并不被认为会是一本畅销书。但自1996年收入“新潮文裤”再版至今已经发行了23版,广受读者的喜爱。
虽然市面上名为《日本佛教史》的书相当的多,但大部分只以叙述历史事实为主,不涉思想的 讨论。针对这一点,本书的特征,如同副题“思想史的探索”所呈显的,以思想为中心,探讨日本佛教的开展。只知道历史上发生的事实,是不足以理解日本佛教的,理解根本上的人们的思想是不可或缺的。
日本佛教的源流,或经由朝鲜半岛,或直接传自中国,其基本概念因为来自中国,所以常常被认为它只不过是中国佛教的一个支流而已。另一方面,亲鸾、日莲等知名的佛教人物,虽然说他们开展出了日本独自的思想,但是由于他们的想法太过偏激,从中国佛教的常识来看,要把他们纳入佛教的范畴内,看来似乎有些困难。因此,对中国的研究者、知识分子,甚至对佛教抱持关心的人们而言,他们往往认为没有必要特意去研究日本佛教。也正因如此,实际上中国对日本佛教的关注是极其缺乏的。
虽然乍看之下日本佛教好像没有什么独创性,或似乎脱离了佛教的一般常识,但是,日本佛教的思想有其必然性的发展。因此,并非只是去理解个别的片段思想,而是要把握整体思想史的发展,方能理解其产生新思想的必然性。如此才能适切地理解日本佛教独特的魅力。
中国文化受到儒学绝对性的影响,而日本文化或日本人的想法,其根底是佛教。中国佛教以僧院为中心,其影响在某一限定的范围内,而日本佛教则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丰富了日本人的生活及文化。今日虽然其影响力逐渐衰落,但为了了解日本,学习日本佛教成为不可或缺的首要之务。
中国与日本在地理位置上虽然很近,但却很难相互理解。如果如是没有相互理解的对立,那是很危险的。如欲克服这个难题、建立新的中日关系,理解相互的文化根底是不可缺的。因为,在理解他人的同时,也成为自我反省的契机,不是吗?
本书虽然不是大部头的书,但尽可能不受特定宗派所拘泥,从自由且宽广的视点来描述不同于中国的日本独自的佛教思想及其发展,深入探讨被视为是日本佛教特征的本觉思想、葬式佛教、神佛关系等问题。虽然是入门书,但不拘于一般的通说,尽量记述从我个人观点出发的研究结果。二十几年前的著作,或许有些地方无法反映出现在最新的研究状况,但在基本的地方,我有信心即使是现在仍然称得上开端性研究。
本书的繁体中文版由台湾商周出版社在2002年出版。译者涂玉盏氏(台湾文化大学日本语文学系副教授)是我任教于东京大学时博士班的学生,以日本净土教研究取得博士学位。这一次,因有葛兆光教授的大力帮助,才促成了简体中文版的发行,身为作者的我,这是很开心的事。但愿本书能让读者更理解日本佛教,甚至理解日本。
末木文美士
2013年9月
战国歧途 豆瓣
8.9 (9 个评分) 作者: 刘勃 新星出版社 2015 - 8
本书所述自韩、赵、魏三家分晋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国历史。作者以《史记》、《资治通鉴》、《战国策》等史籍为底本,并结合新近考古资料,以年代为经,以国别为纬,考察了商鞅变法、长平之战等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事件。
战国历史本来纷繁复杂,加之秦始皇焚烧六国史书,更显扑朔迷离。晋国 的消失,强楚的一蹶不振,田齐的身死国灭乃至西秦最后定鼎天下,在史籍中多有自相矛盾的记述。本书没有照搬史书译文,简单罗列史实,而是利用史籍、研究著作和舆地等资料上下引证,多方比勘,力求再现大变局时代的历史图景。
在这本书中,有邦国兴亡之道,游士沉浮之思,也有英雄失路之悲,展现了一幅革故鼎新的多彩画卷。
本书由读库出品,购买链接:http://t.im/zhanguoqitu
托古改制 公羊传 豆瓣
作者: 陈慧琪 2014 - 6
《托古改制:公羊传》重在阐释《春秋》每一字词的内在含义,总结《春秋》大义。公羊学的建立和发展,对*国的政治礼法制度起了重大作用。我们所熟知的嫡长子继承制、大一统思想,乃至近代以来西方进化论的传播,都离不开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