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差异与重复 豆瓣
Différence et répétition
9.6 (9 个评分) 作者: [法] 吉尔·德勒兹 译者: 安靖 / 张子岳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6
《差异与重复》既是德勒兹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当代哲学的一部经典之作。在这部对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进行了彻底批判的奠基之作中,德勒兹创造了大量概念,尝试将自己的观点体系化。他试图提出一种有别于同一性哲学、主体性哲学的自然哲学,其核心是纯粹差异和深邃重复这两个概念。同时,德勒兹在本作中倚重的思想资源也非常庞杂,既对柏拉图、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尼采、柏格森、克尔凯郭尔等哲学家的思想进行了深入分析,也讨论了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精神分析、语言学、人类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理论上的巨大野心和思想上的驳杂,使得这部作品即使是在本就以晦涩著称的德勒兹著作谱系中也显得尤为困难和特异。
老子 豆瓣
作者: 老子 / 校注 李存山 译者: 李存山 注释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8
中国文化经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自秦以后形成“儒道互补”的格局。儒家传统与道家传统都源远流长,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而且继续影响着我们的现在和将来。儒家传统与道家传统的延续,都离不开其具有原创性的经典。儒家的经典是《五经》、《四书》,道家以及道教的经典则是《老子》、《庄子》和《列子》等书。《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开山之作,也是道教所尊奉的“第一经典”。其影响又不仅在于道家和道教,它是中国文化在世界历史的“轴心时期”产生的一部伟大经典,它是中华民族的,也是中华民族所贡献于世界的。
------
上篇
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道”,《说文》云:“道,所行道也。”“道”字的本义是道路,其引申义是道理、规律、原则。“道可道”的第一个“道”字,即是指人们一般所说的道理、规律、原则。第二个“道”字的意思是言说,如《论语?宪问》中“夫子自道也”的“道”。作为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的“道”,不是人们一般所说的道理、规律、原则,而是“常道”,即恒常之“道”。《韩非子?解老》篇云:“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夫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谓常;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老予的恒常之“道”,不仅“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而且如《老子》二十五章所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它在天地产生之前就已混然存在了。恒常之“道”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和总根据,即世界的本原。老予认为,恒常之“道”是不可“道”,即不可言说的。
“常道”之“常”,以及后面的“常名”、“常无”、“常有”等“常”字,马王堆帛书本写为“恒”,注家认为“常”是为避汉孝文帝刘恒讳而改。《庄子?天下》篇述老子之学为“建之以常无有”,《韩非子?解老》篇引《老子》日“道之可道,非常道也”,且对“常”多有解释和发挥。《说文》云:“恒,常也。“恒”与“常”义同而通用,今保留诸传本“常”字之旧,以下“恒”、“常”的异文不另加注。
“名可名”,第一个“名”是指名词概念;第二个“名”是名的动词用法,即用名词概念来称谓、表达。“常名”是用来指称“常道”的。老子认为,“常名”不可用名词概念来表达。《老子》二十五章云:“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日大。”恒常之“道”在老子的思想中本是一种不可言说、不可用名词概念来表达的“意”(意思或思想),但这种“意”只有见诸文字才能成为后人可读的《老子》书,所以只好“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日大”,“言道德之意”而“强”为之“著书”(《史记?老子列传》)。《老子》书的文字是“言”,老子想要表达的思想是“意”。《易传?系辞上》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老子》书,不能把其中的“言”读死,而要读活,体会其“言”外之“意”。
“万物之始”,据马王堆帛书本改。王弼本作“天地之始”,但王弼注云:“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可见王弼本原亦作“万物之始”。
“无名”和“有名”都是指“道”,也就是说,“道”是无名和有名的统一。《说文》云:“始”女之初也。母,牧也。从女,象怀子形,一日象乳子也。“万物之始”是指万物产生之前“道”的浑沌状态,此为“无名”;“万物之母”则是“道”孕育、产生、养育万物,此为“有名”。《老子》三十二章:“道常无名”;四十一章:“道始无名”;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比“有”更根本,但“无”并非绝对的空无,而是还有“有”的属性,“道”是“无”和“有”的统一,所以能孕育、产生、养育万物。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或可断句为“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常无”和“常有”都是指“道”。高亨《老子正诂》云:“常无欲以观其妙,犹云欲以‘常无’观其妙也。常有欲以观其徼,犹云欲以‘常有’观其徼也。因特重‘常无’与‘常有’,故提在句首。”《庄子?天下》篇述老子之学“建之以常无有”,“常无有”即“常无”与“常有”的省文。
“观”,一种直觉的认识,即观照、体认。“妙”,奥妙。“徼”,循行,边际。《说文》:“徼,循也”,“循,行也”。吴澄《道德真经注》:“徼者,犹言边际之处,孟子所谓端是也。…“道”之奥妙本是无形无际的,但其运行也有微渺的边际、理路,此为万物由以产生的端倪,这要从“道”的“常无”与“常有”中去体认。
马王堆帛书本“常无”与“常有”句,“欲”字属上读,作:“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此两者”,指“常无”与“常有”。“同出而异名”,同出于“道”而名称不同。
“玄”,玄妙,幽深不可测。“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马王堆帛书本作“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众妙之门”,一切玄妙变化的总门、总根源。《老子》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玄牝”是指天地万物之母,“玄牝之门”也就是“众妙之门”,意谓“道”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
[译文]
道,如果可以言说,那它就不是恒常之“道”;名,如果可以用名词概念来表达,那它就不是恒常之“名”。
无名,乃是万物未生之时的原始;有名,则是生养万物的母亲。
所以,要从常无中去体认“道”的奥妙,也要从常有中去体认“道”生养万物的端倪。
常无与常有,二者同出于“道”而名称相异,同可以说是“玄”。“道”是玄而又玄的,它是一切玄妙变化的总门。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 [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 (辞)[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释]
“恶”,与美对言,即丑。“已”,通“矣”。马王堆帛书本和郭店竹简本“恶”前无“斯”字。
“不善”,与善对言,即恶。马王堆帛书本此两句作“皆知善,斯不善矣”,郭店竹简本作“皆知善,此其不善已”。
“有无相生”,此与《老子》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不同,“有生于无”是从宇宙的最根本处说,“有无相生”以及后面的“难易相成”等是从万物产生后各种对立面的相互对待和转化而言。此章对关丑、善恶、有无、难易等的论述,表达了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的辩证法思想。马王堆帛书本和郭店竹简本“有无相生”作“有无之相生也”,后面的“难易相成……音声相和”亦同此句式,有“之”字、“也”字。
“形”,据河上公本、傅奕本改。马王堆帛书本此字写为“刑”,郭店竹简本写为“型”。“刑”、“型”均通“形”。此处“形”谓长短相比较而显其形的长短。
“高下相倾”,谓高下相比较而成其高下。“倾”是高下之间的倾斜。马王堆帛书本和郭店竹简本“倾”作“盈”,意为充盈、包容。
“音”与“声”,古人用时有区别。《礼记?乐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任继愈《老子新译》:“简单的发音叫做‘声’。声的组合,成为音乐节奏的,叫做‘音’。”“音声相和”,谓不同的声音相附和。
“前后相随”,马王堆帛书本和郭店竹简本“前”作“先”,帛书本在“先后之相随”后有“恒也”。
“圣人”,理想人物,先秦各家都把理想人物称为“圣人”,但各家的理想有所不同,此处是指道家所理想的人物,即得“道”者,有“上德”的人。
“无为”,因顺自然,不妄为,不做违反自然之事。“无为”是老子哲学的重要范畴和根本价值主张。《老子》三十七章:“道常无为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四十八章:“无为而无不为。”五十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不言之教”,不用言辞的教化,即不发号施令,不以名教、法令治国。此与儒家的以名教治国和法家的以法令治国相反。
“不始”,王弼本作“不辞”,傅奕本、敦煌本作“不为始”,马王堆帛书本和郭店竹简本作“弗始”,“弗”与“不”通。郭沂《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说:“在郭店简中,‘始’和‘辞’皆写为‘台’。此‘台’到底读为‘始’,还是‘辞’,抑或其他字,主要依文义而定……在此处,本应读为‘始’,而王本却误读为‘辞’。”“万物作焉而不始”,谓圣人顺应万事万物的自然生长,不在自然之先而为其创始。《老子》六十七章云:“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不始”即不为天下先。
“生而不有”,此四字涉《老子》五十一章文字而衍。“生”谓产生万物,圣人并无产生万物的功能。敦煌本、遂州碑本无此四字,帛书本和竹简本亦无,今据删。
“为而不恃”,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其力。
“不去”,谓其功绩不会失去。
庄子(下册) 豆瓣
作者: 庄子 2005 - 7
《闲情偶寄》包括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 、种植 、颐养等8部,内容较为驳杂,戏曲理论、养生之道、园林建筑尽收其内。
世界在你心中 豆瓣
作者: [印度]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 译者: 胡因梦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2007 - 4
本书是克里希那穆提在美国布兰迪斯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及圣克鲁斯分校四所大学所做的精彩演讲与讨论。克里希那穆提针对年轻人中普遍存在的焦灼不安,以亲切而循序渐进的启发方式,与年轻人深入探讨了生与死、爱与恐惧、思想与自由、觉知与改变等重要问题。他指出只有没有预设没有抗拒地照自己的真实人生和整个存在,人们才能发现自己和世界的真相,不为任何权威所束缚,获得心灵的完全自由。
目录
导读一:“我找到了!”
导读二:一次改变人生的相逢
译者序
你的心灵自由吗?——在布兰迪斯大学的演讲
一个人要不是真的自由了,就是仍然不自由。……思想不可能是自由的。思想乃是记忆、知识及经验的产物,它永远是历史的成果,而且不可能带来自由,因为自由只有在活生生的当下、在日常生活里才会出现。
一、认清自己与世界的真相
二、人心该如何摆脱恐惧
三、在每个当下真实地觉知
生活是什么?——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演讲
人生就是这些恐惧、焦虑、不确定感、折磨与痛苦。人生也包含了爱、享乐、性、死亡,以及人们不断在疑的那个问题:到底有没有所谓的实相,某种“化外之境”,某个可以借由冥想而发现的东西?
一、世界就是我们本身
二、从制约中解脱出来
三、爱与生死之间
四、我们活在失序中
我们从未真正认清自己——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
整个世界都埋藏在你的心底,如果你知道如何观看和认识的话,那扇门就在你的面前,而钥匙就在你手中。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给你钥匙或为你打开那扇门,除了你自己之外。
一、改变,从觉察自己开始
二、我们生活在围墙中
三、认识你自己
四、关于冥想
爱让世界重获自由——在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的演讲
爱是享乐吗?爱是一种欲望吗?爱是思想的产物吗?爱能够被培养出来,而且是透过时间而达成的吗?如果我不知道爱是什么,我能够巧遇它吗?……一旦拥有了爱,认识了爱,你就能自由而正确地行事,无论你做什么都会是正确的。
2010年8月1日 已读 已读书籍补录:初中读完。
哲学 补录
自然辨证法简编 豆瓣
作者: 肖海涛 / 张法瑞 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2001 - 1
编辑推荐:本书是由北京地区八所理工农医类大学的11位作者合作编撰的,供硕士研究生学习的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教材。 本书也可供广大教师、大学生、各类研究生、科技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管理干部和其他有兴趣的读者阅读参考。
宇宙间的灵智实体问题 豆瓣
作者: (意)圣多玛斯•阿奎纳 著 译者: 吕穆迪 译述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13 - 8
《阿奎纳著作集》共分6卷,《哲学基础》、《宇宙间的灵智实体问题》、《论真原》、《论万物》、《论万事》和《论奥理》。
阿奎纳常举行不限主题的辩论,分成课堂辩论和特别大会辩论两组。问题无限定,在场的人随便发问,有主席指导辩论。而这些问题与回答由后人修编成册,将前一组收集成册,叫做《阿奎纳问题辩论集》。后一组,叫做《特别问题集》,也叫做《杂组问题集》。而《宇宙间的灵智实体问题》事实上是由《问题辩论集》选译而来:灵智实体,是不是物质与性理之结合?
哲学基础 豆瓣
作者: (意)圣多玛斯•阿奎纳 著 译者: 吕穆迪 译述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13 - 8
《阿奎纳著作集》共分6卷,《哲学基础》、《宇宙间的灵智实体问题》、《论真原》、《论万物》、《论万事》和《论奥理》。
本卷共集结三大篇:性体因素论、物体与性体论、鲍也西周期论解。其中“性体因素论”讨论有形物体内在的性体因素,和外在的变化因素;是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的撮要;“物体与性体论”则是深究“物体”与“性体”这两个名词的意义;“鲍也西周期论解”则是阿奎纳论鲍也西所著之《周期论》。
中国哲学简史 豆瓣
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9.1 (62 个评分) 作者: 冯友兰 译者: 涂又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 1
20世纪中国一代哲人冯友兰毕生的经典代表作!
被韩国首位女总统朴槿惠奉为生命灯塔,给了她战胜混乱世界的智慧和教诲。
北京大学出版社独家拥有版权的冯友兰亲自指导翻译并认可的唯一版本!
在20多万字的篇幅里融入了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智慧等方面的理解,融会了史与思的智慧结晶 ,洋溢着人生的智慧与哲人的洞见!
季羡林、杨振宁、厉以宁、赵启正、李慎之、易中天、张颐武推荐阅读!
所获荣誉: “全国大学生必读的100本书”之一
《中国哲学简史》内容简介:
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以宏观开阔的视野对中国哲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融会贯通的讲解。
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精神、智慧等方面的理解,融会了史与思的智慧结晶,洋溢着人生的智慧与哲人的洞见,寄托着现实的人生关怀。
它在世界各地有多种译本,拥有众多的读者,是许多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同样,它也是广大读者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借鉴中国传统智慧、启迪现实人生的入门书。
它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可以影响大众一生的文化经典。
名家评论
在我最困难的时期,使我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的生命灯塔的是中国著名学者冯友兰的著作《中国哲学简史》。
——韩国史上第一位女总统 朴槿惠
中国人了解、学习、研究中国哲学,冯友兰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
——中国社会科学院前副院长,著名国际问题专家 李慎之
中国哲学里,我推荐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部头很小,讲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过程和问题。它本来是写给美国人的,非常通俗易懂。对于所学专业不是哲学的学生是最基本的。在世界上还没有见过第二本这样的书。
——著名学者、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 陈来
分析哲学导论 豆瓣
作者: 黄敏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9 - 8
《分析哲学导论》内容简介:学会析哲学,做分析哲学,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分析哲学“不可爱”。想从分析哲学中得到快乐,需要一种能在数学中看到美的眼光。学会分析哲学,混个脸熟是行不通的。要能够回到常识的层次,需要像雕刻家一样既能用艺术家眼光审视整体,又能把手中石匠的刻刀落到每根线条的实处。
《分析哲学导论》从教你如何“用刀”开始……
《资本论》节选本 豆瓣
作者: 马克思 人民出版社 1998
《马克思资本论节选本》主要内容:《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写成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济学巨著。其中第一卷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分析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马克思在这部巨著中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必然性,揭示了人类社会必然由资本主义发展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历史规律性;在阐述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时,也揭示了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还预见了未来社会的某些社会经济的一般特征。《资本论》对认识资本主义和研究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古希腊哲学史纲 豆瓣
作者: 爱德华·策勒尔 译者: 翁绍军(译) / 贺麟(校) 2007 - 10
这本《古希腊哲学史纲》因其材料的丰富、方法的谨严以及立说的新颖与翔实,而被公认是一部杰作。当代研究古希腊思想方面的通史著作或专题著作都以它为必要参考书。但它原初是作者为听课学生设计撰写的,因此又具有简法周至、取精用宏的特点。它既可供专家学者备之于案头,又可作为引领一般读者进入古希腊哲学殿堂的思想入门书。本书在义理阐释方面,不仅透彻,而且颇富新意。比如,他解释柏拉图的理念具有本体认、目的论和逻辑学三重意义;解释亚里士多德的伦理观具有意志决定等三种特点,都精理迸露,使人疑窦释然。本书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它对希腊化时期的哲学和罗马帝国的哲学作了较详细的论述,并对有关资料作了颇为丰富的搜罗,许多一向沉晦但十分重要的哲学思想得到点化评析。
2017年8月1日 已读 已读书籍补录:大四略读,待重读,特别是后半部分。
哲学 补录
维特根斯坦传 豆瓣
Ludwig Wittgenstein: The Duty of Genius
9.3 (100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瑞·蒙克 译者: 王宇光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 6
内容简介:
维特根斯坦,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语言哲学的奠基人。
本书是迄今为止最具权威性的维特根斯坦传记,自出版以来广受赞誉。
本书以时间为线索,运用大量生动、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描绘维特根斯坦独特的精神世界以及传奇的一生,堪称一流的思想传记。
胡塞尔现象学 豆瓣
Husserl's Phenomenology
9.5 (23 个评分) 作者: D·扎哈维 译者: 李忠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8
本书作者陈述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在很大程度上结合了系统的和编年的视角。这个陈述大概遵循了胡塞尔思想的发展秩序,从早期对逻辑和意向性的分析开始,经过其成熟时期对还原和构成的先验哲学分析,到晚期对主体间性和生活世界的分析。
第一部分集中关注胡塞尔早期的意向性理论。
第二部分,说明了胡塞尔先验哲学里的主要元素。
最后也是最长的部分,转向一些胡塞尔更加具体的现象学分析。
马克思传 豆瓣
作者: (英)戴维·麦克莱伦 译者: 王珍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 6
本书是英语世界最权威的马克思生平、思想研究文献之一。这里翻译的是本书1995年出版的最新版本。它的最大特色:一是详细剖析了以往不为人注意和重视的后来发表的马克思的思想文献,如马克思的几大本经济学笔记;二是把马克思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个人从生活的细节给以描绘。书中所提供的新资料对我国学界正在盛行的马克思的版本和文献研究,无疑有重要参考价值。
海德格尔传 豆瓣
Ein Meister aus Deutschland
作者: 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 译者: 靳希平 商务印书馆 1999 - 3
本书部分目录:第一章 被抛 麦氏教堂上的那片天 第二章 跻身于反现代主义者之间 第三章 橄榄山的时刻 第四章 战争爆发 第五章 现象学的凯旋 第六章 革命时代等。
人论 豆瓣
An Essay on Man:An Introduction to a Philosophy of Human Culture
9.6 (15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恩斯特·卡西尔 译者: 甘阳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6
卡西尔的“文化哲学”体系,在他三卷本的《符号形式的哲学》中得到了系统的论述。《人论》一书正是他晚年到美国后,用英文简要地阐述《符号形式的哲学》基本思想的一本书,但其中也增加了不少新的观点。。《人论》上篇着力于人的特点的研究,指出人具有创造“理想世界”的能力,人的本质就是人的无限的创造活动,并独树一帜地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下篇从这一定义出发,对各种文化现象,诸如神话、宗教、语言、艺术、历史、科学等,进行全面的探索。书中探幽析微,旁征博引,充分体现了一位哲学大师的睿智与精深。
西西弗神话 豆瓣 Goodreads
Le Mythe de Sisyphe
8.8 (38 个评分) 作者: 【法】加缪 译者: 沈志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1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如果说加缪一生创作和思考的两大主题就是“荒诞”和“反抗”的话,那么哲理随笔《西西弗神话》就是加缪对于荒诞哲理最深入和集中的考察以及最透彻和清晰的阐释。西西弗这个希腊神话人物推石上山、永无止境的苦役无疑正是人类生存的荒诞性最形象的象征;但同时,他又是人类不绝望,不颓丧,在荒诞中奋起反抗,不惜与荒诞命运抗争到底的一面大纛。因此,与其说《西西弗神话》是对人类状况的一幅悲剧性的自我描绘,不如说它是一曲自由人道主义的胜利高歌,它构成了一种既悲怆又崇高的格调,在整个人类的文化艺术领域中,也许只有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在品味上可与之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