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
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 豆瓣
Lessons for Students in Architecture
8.7 (9 个评分) 作者: [荷] 赫曼·赫茨伯格 译者: 仲德崑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3 - 2
赫曼·赫茨伯格(Herman Hertzberger)的建筑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的青睐。在这本根据1973年以来赫茨伯格在代尔夫特科技大学(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授课内容编写的专著中,建筑师把本人的设计作品和构思时的设计理念用文字的形式进行了表述。本书涵盖广泛的主题和众多的项目,汇集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对建筑物用途的评价。该书1991年在荷兰初版以来,多次再版,并已在德国、意大利、葡萄牙、日本,以及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出版。
在世界建筑中,科技的进步推动了建筑的发展。通常科学、技术创造了惊人的成就,也成为人们最关心的因素。今天建筑业成了万物发展的晴雨表,从中很容易看到人们的需求是什么。另一方面,我们仍在追求一种建筑——一种不受地域或时间限制的建筑,从而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家庭生活工作,使之丰富多彩。《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一书追溯了人们最基本的生活环境。然而面对建筑承担的大量责任,这种“回归本体的建筑”却总是太容易被人们忽视。每一次,我们的目标都是创造一个令人满意的环境,即适于人们使用的、舒适的环境,使人产生宾至如归的感觉。
建筑空间组合论 豆瓣
作者: 彭一刚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 6
建筑空间组合论(第三版),ISBN:9787112100323,作者:彭一刚
世界现代建筑史 豆瓣
作者: [美国] 王受之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世界现代建筑史》这本书是到目前为止论述19世纪到20世纪世界现代建筑发展的最完整的中文史论劳动著作。全书100余万字的篇幅和七百多张插图,从历史发展、理论体系分析、建筑家和建筑事务所的介绍、建筑流派的讨论等多方面入手,完整和清晰地勾画出近二百年以来现代建筑发展的脉络和轨迹,特别对于19世纪初期欧洲的一系列建筑和设计运动,到现代主义、国际主义风格、粗野主义、有机功能主义、高科技派、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新现代主义、新都市主义等等运动进行了深入阐述和讨论,揭示了现代建筑发展中形式变化的内在动力和社会根源。突出强调了现代化和传统的关系、建筑家的社会责任心等要点。
发现教堂的艺术 豆瓣
How to Read a Church
作者: [美] 理查德·泰勒 译者: 李毓昭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11
不论规模大小,教堂都充满着象征意义。“阅读”教堂,就是指有能力诠释教堂内部的图像、符号和象征。然而,如今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已属凤毛菱角,即使经常去教堂的人也未必具备。世界上有多少座教堂,就有多少细节、局部可以被解读。彩绘玻璃画上的人物是谁?动植物又代表着什么?教堂的空间是怎样规划布局的?所有的细节都有特别的含义吗?本书将告诉您:教堂外形和内部装饰所表达的意义,教堂图画和雕刻相关的故事,分辨人物、场景的方法,颜色、字母、符号甚至花鸟鱼虫的象征……书中的故事和解释可以帮助您更好地欣赏教堂并了解与之相关的宗教艺术。带上这本书,再用心去浏览教堂风景,您就会发现,原来教堂真的不只是教堂。
街道的美学 豆瓣
街並みの美学
8.5 (15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芦原义信 译者: 尹培桐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6 - 6
这本书以街道的视觉秩序的创造作为建筑平面布局形成设计的出发点,分别从街道的自然特征,美学规律,人文特色出发由浅至深论述如何发掘建筑平面布局形成设计中的视觉秩序规律。
现代西方建筑理论众说纷纭,其中虽不乏真知灼见,不过这些理论的研究者却未必都具有建筑创作实际体验,故虽言之凿凿却不着痛处,难以指导设计实践。更有甚者,唯恐其理论不够“深奥”,乃一味旁征博引,玄之又玄,再加文字晦涩,读后令人如坠五里雾中。
芦原义信这部《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则一扫上述弊端。作者把当代许多建筑理论、丰富的知识寓于通俗易懂的流畅文字中,通俗而不浅薄。并且,作者又把这些理论应用于自己的建筑创作,通过自己的大量作品说明这些理论,故理论性强但又不脱离实践。
柯布西耶:直角之诗 豆瓣
6.6 (7 个评分) 作者: [法] 勒•柯布西耶 译者: 秦三澍 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9 - 5
⭐️“直角”是柯布西耶建筑思想的基石
他的所有作品都在建造直角,他的所有计划都见证着直角
直角便是柯布西耶“与自然订立的协约”
-----------------------------------
⭐️诗画结合,展现传奇建筑大师最完整的世界观
19幅石版画+诗作手稿 全收录 中法文对照
URBANUS都市实践 建筑师 王辉 撰长文导读
-----------------------------------
⭐️从中了解柯布西耶的建筑思想与个性
建筑学观点与文学、艺术的融合
诗文与绘画互相解释,解答“人应该是谁?”
-----------------------------------
⭐️印刷、制作精良,高还原度呈现原作风貌
牛皮纸印刷的诗歌中译+艺术纸印刷的石版画原作
16开本的展阅珍藏版
-----------------------------------
这本书是柯布西耶在1953年左右完成的作品,原本是为1948年他的朋友特里亚德邀请他完成的为收藏家定制的系列丛书中的一本。作品包括19幅石版画和相应数量的诗歌。最早出版于1955年,2012年,Hatje Cantz出版社将其再版。
在这部作品中,柯布西耶通过诗与画的结合,阐述了他的建筑思想,同时也是他的个性的展露,可以说是这位大师最完整的世界观的陈述。正如他自己所述:“在其中我阐释了通常在日常生活的活动之中不易被表露出来的思想的范畴。这些事物不仅构成我建筑及绘画作品的基础,而且也是我个性的基础。作品分七个部分,分别为:环境、心灵、肉身、融合、属性、馈赠、工具。
间隔的秩序与事物的区分 豆瓣
作者: 汤凤龙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 11
《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理论研究丛书•"秩序与建造"系列•"间隔"的秩序与"事物的区分":路易斯•I•康》是一部研究现代建筑大师的学术专著。延续“秩序与建造系列”丛书第一本《匀质的秩序与“清晰”的建造——密斯凡德罗》中“建造秩序”的独特视角对著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路易斯康的建构体系进行研究,对从1951年的耶鲁大学美术馆到1974年康去世前的几乎所有成熟期作品进行全景式的分类归纳,总结出“并置”“阵列”“集中”。
“匀质”的秩序与“清晰的建造” 豆瓣
9.6 (5 个评分) 作者: 汤凤龙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 3
本书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理论研究丛书——秩序与建造系列”的第一本。笔者从掌控密斯建造体系之“匀质秩序”出发,逐一探讨密斯从巴塞罗那德国馆到柏林国家美术馆新馆其间的重要代表作品。将匀质秩序对密斯建造体系不断发展、提升的演进脉络呈现出来,从而将密斯毕生建筑探索的内在奥义揭示出来。 密斯终其一生专一于匀质网格秩序与相关建构要素的整合和博弈以达成他所追求之“清晰的建造”。此间,与密斯缠斗最为激烈的非表皮与结构莫属,密斯在对其不断的离析和整合中开创了现代主义中最为铿锵有力的基于钢、玻璃和石材的“营造法式”。然而,匀质秩序体系的“密不透风”从根本上排斥了柱、墙等实体元素的介入,匀质网格在成就了密斯的同时也是其毕生建构探索的局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