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水浒传 豆瓣
作者: 施耐庵、罗贯中\|校注 译者: 李永祜 注解 2005 - 4
《水浒传》的思想成就和艺术精华主要体现在前七十回之中,作者生动描绘众多英雄好汉,尤其是宋江、林冲、武松和鲁智深、李逵、杨志等人被迫落草、逼上梁山的曲折历程,揄扬以宋江为首的绿林好汉“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团结一致“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同时又打家劫寨,劫富济贫的侠义精神。
2007年8月1日 已读 已读书籍补录:初一看完。
文学 补录
三国演义 豆瓣
作者: 罗贯中 刘世德 郑铭 中华书局 2009 - 4
《三国演义》内容简介: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小说描写了从汉灵帝到晋武帝之间共一百多年的历史,用宏阔有致的笔触勾画出魏、蜀、吴三国互相征战争雄、兴衰存亡的历史过程。是一部历史演义的典范。
2007年8月1日 已读 已读书籍补录:初一看完。
文学 补录
浮士德 豆瓣
Faust
8.7 (38 个评分) 作者: 歌德 译者: 绿原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 1
歌德的《浮士德》根据德国一个炼金术士向魔鬼出卖灵魂以换取知识和青春的古老传说,反其意而之,演示了广阔、深邃而崇高的人生内容,为人类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唱了一出迄今响彻寰的凯歌。在第一部正文前面,还有一幕提纲挈领的“天堂序曲”,为全剧的主题思想奠定了基调。
《浮士德》不是读一两篇就能透彻理解的。除了内容上博大精深,包括哲学、神学、神话学、文学、音乐等方面的知识外,更有形式上的错综复杂,其中有抒情的、写景的、叙事的、说理的种种不同因素,有希望式悲剧、中世纪神秘剧、巴洛克寓言剧、文艺复兴时期流行的假面剧、意大利的行会剧以及英国舞台的新手法、现代活报剧等等——这些五花八门的体裁几乎采用了每一种已知的西方格律。
爱丽丝梦游仙境 豆瓣
作者: [英国] 刘易斯·卡罗尔 译者: 张晓路 1998 - 5
《影响孩子们一生的经典:爱丽丝梦游仙境(插图本)》包括两部曾经风靡欧美的童话小说《爱丽丝梦游仙境》和《爱丽丝镜中游》。作品以梦幻般的故事将读者带人一个奇妙的世界。那里的一切扑朔迷离,变幻莫测,时而还穿插着幽默诙谐的文字游戏、双关语或打油诗,读来看似荒诞,实际富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深刻的内涵,是智慧与幻想的奇妙结晶。《影响孩子们一生的经典:爱丽丝梦游仙境(插图本)》在英国是莎士比亚作品和《圣经》之外发行量最多的图书之一,最近已拍成3D电影,在世界各国上映,我国也已引进此片。《爱丽丝梦游仙境》和《爱丽丝镜中游》也使其作者卡罗尔在成为数学家、逻辑学家之后荣登小说家宝座。
奥德赛 豆瓣
作者: [古希腊] 荷马 译者: 刘静 2006 - 6
一切都源于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斯巴达王门涅劳斯之妻,即人间最美的女子海伦;或者,还有爱美且善妒的女神们的因素。为了争夺不和女神厄里斯投下的“金苹果”,争得第一美貌女神的封号,爱神阿芙洛狄特协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了海伦。冲冠一怒为红颜,门涅劳斯之兄迈锡尼王阿伽门农率希腊联军兴师问罪,围攻特洛伊城,由此拉开了一场惊天动地、席卷入神两界的战争。特洛伊城易守难攻,战争打得天昏地暗、旷日持久,其间死伤无数,也成就了无数英雄的伟业和传奇故事,至第十年,奥德修斯奇诡的木马计终于陷落了整座城池。这就是代代相传的特洛伊战争,荷马史诗抒写吟唱的中心事件。荷马史诗是《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合称,在西方文化史上,气势恢宏的荷马史诗可与基督教世界中的Ⅸ圣经》比肩,它不仅是古希腊文学辉煌的代表,也是西方文学艺术的重要源头,两千年来一直被看作是欧洲叙事诗的典范;它融古希腊史实与远古的斑斓神话为一体,在史实与瑰丽的想像之间构建了一个令人目眩神迷的国度,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精英,催生了无数光华璀璨的艺术经典。同时,荷马史诗也是一部具有特定历史价值的文献,两大史诗规模宏伟,内容丰富,极为广阔地表现了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由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希腊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对当时的社会形态、思想观念、宗教活动、田园耕作、体育竞技、家庭生活、商品交换、风俗礼仪等,都做了生动的描绘,这段历史也因之被称为“荷马时代”。荷马史诗对古希腊人来说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他们从中吸取知识,接受教育。在整个古希腊时期,史诗成了希腊教育和文化的基础。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曾提到,荷马教育了希腊人。 荷马史诗命名了一个时代,然而,世人对荷马却知之甚少,关于他的身份、所处的年代以及出生地等向来异说纷纭,甚至其存在的真伪也是学界争执不下的一个谜。早在古希腊时代,著名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哲学家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都肯定荷马是两部史诗的作者。然而,18世纪初,有法国学者提出,此前人们一直笃信不疑的荷马并不存在,他只不过是希腊各族说唱艺人的总代表,而不是一个人。在此基础上,德国学者沃尔夫和拉赫曼等人提出了“短歌说”,认为史诗的每一部分都曾作为独立的诗歌由歌手们演唱,后经多次整理加工,才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之后,德国学者尼奇又提出了“统一说”,驳斥了“短歌说”的看法,在一定意义上复活了关于荷马的传统看法。他认为,荷马确有其人,大约生活在公元前9世纪至8世纪,亦即铁器时代;荷马史诗的创作得益于流传已久的口诵诗歌传统的滋养,荷马运用古代民间诗歌的材料,并重新作了加工、整理,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结构。无论学界如何争论,我们相信,在遥远的远古时代,一定有多位锦口绣心的吟游诗人,创作、传诵着美仑美奂的诗歌,诗歌口口相诵、代代相传,逐渐汇聚成一个民族丰厚的口头传统;而我们也愿意有荷马这样一个诗意的名字,一个崇高象征,凝结着旷世的个人才华与远古民族的智慧,弹着七弦竖琴,四处漂泊,一路歌吟,讲述神的传说、英雄的伟业、以及族人战争和生活的场面…… 如果说《伊利亚特》直接抒写特洛伊战争,重墨渲染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和鲜明的英雄形象,《奥德赛》则继前者之后,叙述特洛伊战争后,希腊英雄、伊萨卡岛国王奥德修斯在海上漂流十年,经历种种艰险,最后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的故事。《奥德赛》共24卷,12110行,史诗跌宕起伏,波澜壮阔,采取了中途倒叙的方法,先讲奥德修斯在海上漂荡了十年之后,众神聚会决定让他返回故乡伊萨卡岛。此时,奥德修斯离家时尚在襁褓中的儿子忒勒马科斯已经长大成人,在智慧女神雅典娜的授意和安排下,他前往普洛斯去打听长期离家的父亲的音讯。伊萨卡岛上的许多人都认为他十年不归,一定已经客死他乡。于是,当地的许多贵族和来自附近外岛的首领们聚在他的宫殿里,追求他的妻子珀涅罗珀,妄想夺取他的地位和财产。王后设法百般拒绝,同时心怀奥德修斯生还的愿望。接着,叙事脉络回到奥德修斯的归乡之旅,其间又以奥德修斯讲故事的形式回溯了他以往的历险故事:希腊联军在特洛伊城内大肆屠杀和掠夺后,回国途中触怒了天神。天神掀起了一阵大风暴,大多数战船沉没了,剩下的少数人,由奥德修斯带领,在大海上漂泊。他和同伴最初是往北航行,结果遇到土入袭击,接着转向西航行,不幸又遭遇大风暴,被吹到北非岸边的食莲人的国度。在那里,有几个奥德修斯的属下吃了食莲人吃的一种甜果,沉醉在甜味中而不愿再回家乡。奥德修斯便带领其余的人回船后继续向北航行,不久来到了独眼巨人族的领地。独眼巨人波吕斐摩斯是海神波塞冬的儿子,极为凶残,吃掉了奥德修斯的一些同伴。奥德修斯用酒灌醉巨人,削尖一根巨大的木杆,用火烤热后,捅瞎了巨人的独眼,得以逃生,但也因此得罪了海神,海神兴风作浪,处处阻挠奥德修斯的航行。南下的奥德修斯一行人接着漂到了风神所在的岛屿。风神送给他们一只风袋,里面装了各路风,单把西风留下来助奥德修斯回乡。西风送他们一行往东平安地驶入爱奥尼亚海。当家乡的海岸举目可望时,一直认为风袋里装有财宝的几个同伴,趁奥德修斯睡觉时,打开了风袋,结果吹起逆风,又把他们吹回风神岛。风神认为奥德修斯违逆众神的意志,把他们赶出岛外。奥德修斯一行又漂流海上,来到一个小岛后,不幸遭到食人族的攻击,几个同伴被吃掉。奥德修斯率其余同伴逃回海上,漂流到女神喀耳刻居住的艾艾伊岛。在喀耳刻的宫殿里,奥德修斯的属下因为吃了一种掺杂了魔法药草的饮料,结果都变成了猪。奥德修斯在赫耳墨斯的帮助下,逃过了魔法的蛊惑,没有被变成猪,却被留在海岛上耽了一年,还与喀耳刻生下一子。之后,奥德修斯告别喀耳刻继续航行,在经过海妖塞壬的岛屿时,奥德修斯按喀耳刻教的方法用蜡将同伴们的耳朵都封起来,再把自己绑在船桅上,这样,他既享受了塞壬甜蜜的歌声,又躲过了致命的诱惑。后来,奥德修斯一行来到太阳神赫利俄斯居住的特里那基耶岛。由于粮食耗尽,几个同伴趁奥德修斯睡着之际偷杀了太阳神养的神牛。愤怒的太阳神请求天神宙斯惩罚。宙斯放出雷电击碎了他们的船,所有入都沉入海底,只剩下奥德修斯一人漂流到了仙女卡吕普索的岛上,被她强留住了7年。因女神雅典娜的请求,天神宙斯赦免了奥德修斯,奥德修斯乘坐木筏,终于回到已阔别20年的家乡伊萨卡岛,而此时他的宫内已危机四伏。雅典娜把奥德修斯变成乞丐的样子,让他回到自己的宫殿,试探妻子、儿子和仆人对他的忠心,经过一番缜密的安排后,设法同儿子一起杀死了那伙肆无忌惮的求婚人,最终与妻子团聚,重新做了国王。
2000多年以来,奥德修斯的漂泊和历险之旅已沉淀为一个不朽的文化意象,并以文学原型和母题的形式反复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体现了人类对于故土和家园的永恒向往与追寻。《奥德赛》开篇即描述了奥德修斯困在卡吕普索岛上思念故土、备受煎熬的场景。诗人借雅典娜的声音,抒发了奥德修斯流离之痛与思乡之苦,他“至今远离亲朋,承受悲愁的折磨,陷身水浪拥围的海岛,大洋的脐眼,一位女神的家园”,尽管岛上“林木葱郁”,食物丰美,仙女卡吕普索花容月貌,情爱深切,但奥德修斯依然泪流满面,凝望着苍茫的大海,“一心企望眺见家乡的炊烟,盼愿死亡。”在诗的第五卷,卡吕普索难违宙斯让奥德修斯回家的旨意,但仍做最后的努力,试图挽留他,她为奥德修斯摆下丰盛的筵席,接着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陈述归途的艰难,甚至拿自己与奥德修斯的妻子对比,企图用女神的美丽挽留他留下;然而,奥德修斯表达了自己义无反顾的返乡决心,尽管归途千难万险,凡人的妻子难比女神的丰美,但他“所想要的”,“所天天企盼的,是回返家居,眼见还乡的时光”,是与妻子的长相厮守。可以说,正是这种萦绕心头的怀乡之情一路激励着他,赋予他勇气、力量和智慧,一路上不畏风波险阻,斗巨人、战海妖,与食莲人、食人族以及怀有恶意的神周旋,克服感官享乐的诱惑,辞别风光绮丽的温柔乡,一路风尘仆仆,又辗转流离,最终回到魂牵梦绕的家园故国。
奥德修斯是荷马史诗中着力塑造的英雄之一。荷马史诗又称为“英雄史诗”,因为史诗塑造了众多的英雄形象,并通过这些形象表现了那个“英雄时代”的英雄主义理想。史诗中的英雄们视个人荣誉为第一生命,他们的行为动机都与个人的荣誉、爱情、财产、王位等分不开;他们的“冒险”,也往往出于显示自己的勇敢、技艺、智慧和健美,是为了得到权力、利益、爱情和荣誉。在他们看来,与其默默无闻而长寿,不如在光荣的冒险中获得巨大而短促的欢乐。作为一个英雄人物,奥德修斯具备所有这些素质,他刚强,忍辱负重,有超人的勇气、魄力和毅力;他乐于冒险,心怀骄傲,热爱荣誉。然而,奥德修斯最大的特征在于他的智慧。他是个足智多谋的领袖,能言善辩,睿智中稍带几分狡黠;他能够临危不惧,常以出奇制胜的巧计化解险境,取得胜利。特洛伊城久攻不下,奥德修斯献上木马计,用木头做了一匹奇大无比的木马,放在特洛伊城外。全体希腊将士佯装撤退,乘船隐藏在附近的海湾里,而奥德修斯率领20名勇士事先藏进木马肚子里。特洛伊人认为希腊人果真已经败退,大开城门,看到城外的巨大木马,以为是希腊人敬神的礼物,便把它当作战利品拖进城来。夜深入静,在特洛伊人好梦正酣、毫无戒备的时候,木马肚子上的门悄然打开,奥德修斯等希腊英雄悄然爬出,打开城门,发出信号,与附近海湾里返回的希腊大军里应外合,一举摧毁特洛伊城,结束了战争。在返乡的途中,奥德修斯同样表现出其聪明过人的一面,一路上以种种妙计战胜敌人,摆脱险境;回国后,又巧妙设计,试探人心,杀死觊觎其妻子、财产和地位的恶徒。
《奥德赛》充分表现了古希腊人古朴的哲学观和人文意识。尽管诗人所处的铁器时代的生活影像不时投射在荷马史诗讲述的故事中,但其设定的场景却是约公元前12世纪的迈锡尼文明时期,即史称的铜器时代。诗人在诗里将希腊人称作“阿开亚人”,这是当时最大的一个部族的名称。希腊人认为,与当时的荷马时代相比,更早的迈锡尼文明是一个光辉灿烂、无比辉煌的时代。其时,人们聚居在由王者统治的部族里,生活在宗教气息浓烈的氛围中。希腊人相信,那是一个神人共处的世界,神与人的关系远比后世密切,神灵经常降临世间,而且世间英雄辈出,英雄们卓尔不凡,往往具有神的禀赋和力量,可以成就不朽的功业。诗人力图在两部诗歌中重现这一古朴而崇高的时代,以瑰美庄典的文风描述了一个五光十色、入神共存的世界。值得注意的是,史诗中描述的奥林匹亚山上的众神既不是普渡众生的菩萨,也不是作为道德楷模的基督;他们有人一样的七情六欲,一样纠缠于彼此间的恩恩怨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荷马史诗中的神是不死的“凡人”。比较而言,《伊利亚特》中的神祗似乎更为放荡不羁、我行我素、贪欲自私,《奥德赛》中雅典娜与奥德修斯的友好交往代表了一种更为和谐的入神关系。但从总体上看,在《奥德赛》中,神对凡人的命运同样具有绝对主宰力量。实践自己命运的凡人离不开神的指引;神的援助是成功和胜利的保障。没有雅典娜的关心和帮助,奥德修斯显然无法回家,也休想击败所有的求婚人。反之,如果不幸引发了神的愤怒,也会招致严重的后果。例如,海神波塞冬因为儿子的失明耿耿于怀,似乎要置奥德修斯置于死地而后快;又如,太阳神赫利俄斯因为神牛被杀,向天神宙斯告状,宙斯的霹雳惊雷毫不留情地击毁船只,伤害众人。由此,诗人表达了一种朴素的生存哲学:个人应顺应神的旨意,争取神的佑助,同时积极进取,力图实现个人的目标。
《奥德赛》标志着古希腊文学辉煌的艺术成就。它规模宏大,结构精美,剪裁得当,将10年经历压缩在42天中集中表现,充分体现了诗人卓越的宏观调度和控制能力,堪称史诗的典范。亚里斯多德认为,史诗诗人中唯有荷马摆脱了历史或编年史的局限,着意于摹仿完整的行动,使作品避免了流水账式的平铺直叙,形成了主题明确、中心突出的整体格局。《奥德赛》实际上有两条情节线索,主线是奥德修斯返乡之旅,复线是忒勒马科斯的寻父和成长之旅,两条线索平行发展,最后合二为一,统一到对求婚人的斗争中,以父子合力杀死求婚入、全家团圆为终结。整个故事采取倒叙和直叙相兼的手法,先从故事中间讲起,以奥德修斯的宫廷危机开场,在人物的回溯与事件的推进中,一路铺陈开来,收到了峰回路转、曲折有致的艺术效果。再者,史诗的语言质朴自然,节奏铿锵有力,想象、比喻及韵律皆丰富瑰丽,此外还有口头艺术作品常见的重复叠用手法。诗人的比喻形象生动,大都从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选取,起到了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性格的作用,被后人赞誉为“荷马式的比喻”。诗人也常常使用程式化的语言,如新的一天的来临被反复表述成“当黎明降临,玫瑰色的霞光抚摸着大地时”;在人物描写上,诗人常常使用固定的形容词和绰号,如在英雄名字前面冠以“捷足的”、“显赫的”、“机智敏捷的”等等。这类重复手法都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如果说《伊利亚特》更为粗犷雄奇,《奥德赛》则略显温谨绵密、清雅绚丽,但两部史诗的总体格调基本一致,都出色地体现了史诗的精神,显溢出大家之作的魅力,展示了荷马的风范。
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博士
尚晓进
2006年1月
莎士比亚喜剧集 豆瓣
作者: [英] 威廉·莎士比亚 译者: 朱生豪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4 - 2
这本《莎士比亚喜剧集》收入了莎士比亚六部喜剧代表作,包括《仲夏夜之梦》(1595-1596)、《威尼斯商人》(1596-1597)、《温莎的风流娘们》(1598-1601)、《无事烦恼》(1598-1599)、《皆大欢喜》(1599-1600)、《第十二夜》(1599-1600)等。这些戏剧主要写爱情、友谊和婚姻,主题大同小异,情节却生动而且丰富,不落俗套,错综复杂的情节经常由许许多多的欺骗。偶合、乔装打扮和奇遇组成。作品闪耀着人文主义理想的光芒,充满着欢乐气氛和乐观精神,歌颂了人类的美好爱情和纯真友谊,具有永恒的魅力。
格林童话全集 豆瓣
9.7 (6 个评分) 作者: (德)格林兄弟 译者: 魏以新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8 - 5
好像没有孩子不知道灰姑娘,不知道小红帽,不知道狼和七只小山羊,格林童话以其简洁生动的故事,幽默轻松的语言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带给他们快乐,带给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对哲理的思考。童话,被认为是孩子们的快乐摇篮和智慧之源,更何况像格林童话这种童话中的经典呢?那看似一个个简单的故事,对孩子的启发和教导意义远不是几个字、几句话所能说得清的。
少年维特的烦恼 豆瓣
8.7 (12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译者: 杨武能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 - 7
《少年维特的烦恼》(1774)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作,是歌德据自身经历写出的书信体小说,描绘了维特的爱情悲剧,抒发出一代青年的苦闷。小说面世后,即风行欧洲,掀起一股“维特热”。拿破仑戎马倥偬之际,身边亦带着这本小书。两百余年来,维特的命运感动了一代代青年。
西游记 豆瓣 Goodreads
9.4 (7 个评分) 作者: 吴承恩 / 校注 黄寿成 译者: 黄永年 中华书局 2005 - 4 其它标题: Journey to the West (The Popular Edition)
《西游记》主要描写的是孙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仅25岁的青年和尚玄奘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他这次西天取经,前后十九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吴承恩也正是在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令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伟大大文学巨著。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人。约生于明弘治十三年至正德初年之间(1500—1510),约卒于万历十年(1582)。吴承恩的曾祖父、祖父都是读书人,任过县学的训导、教谕。但到了他父亲吴锐这一辈,由于家贫困,出赘徐家,“遂袭徐氏业,坐肆中”,当起了小商人。尽管如此,吴家却不失读书的传统。据说其父吴锐虽为商人,不仅为人正派,而且好读书,好谈时政,这自然对吴承恩产生较大影响。吴承恩从小就很聪明,很早入了学,少年得志,名满乡里。天启《淮安府志》卷十六说吴承恩“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但成年后的吴承恩却很不顺利,在科举进身的道路上屡遭挫折,到四十多岁才补了一个岁贡生,五十多岁任过浙江长兴县丞,后又担任过荆王府纪善,这是同县丞级别差不多的闲职。吴承恩创作《西游记》大约是中年以后,或认为是晚年所作,具体时间无法确定。除《西游记》外,他还创作有长诗《二郎搜山图歌》和《禹鼎志》。现存《射阳先生存稿》四卷,包括诗一卷、散文三卷,是吴承恩逝世后由丘度编订而成。
《西游记》全书一百回,从大的结构上看,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回至第八回是第一部分,主要写了孙悟空出世、拜师、大闹天宫,这是全书最精彩的章节,热闹非凡,孙悟空上天入地好一顿折腾,将他的反抗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第八回至第十二回是第二部分,主要写了唐僧的出身及取经的缘由。第十三回至最后一回是第三部分,主要写唐僧西天取经,路上先后收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个徒弟,并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到了真经,修成了正果。
《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面前惊叹不已。然而,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神魔小说杰出代表的《西游记》亦不例外。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西游记》“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又说:“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的确如此。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如在孙悟空的形象创造上,就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孙悟空那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奋起金箍棒,横扫一切妖魔鬼怪的大无畏气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他代表了一种正义的力量,表现出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必胜信念。又如取经路上遇到的那些妖魔,或是自然灾难的幻化,或是邪恶势力的象征。他们的贪婪、凶残、阴险和狡诈,也正是封建社会里的黑暗势力的特点。不仅如此,玉皇大帝统治的天宫、如来佛祖管辖的西方极乐世界,也都浓浓地涂上了人间社会的色彩。而作者对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态度也颇可玩味,在《西游记》中,简直找不出一个称职的皇帝;至于昏聩无能的玉皇大帝、宠信妖怪的车迟国国王、要将小儿心肝当药引子的比丘国国王,则不是昏君就是暴君。对这些形象的刻画,即使是信手拈来,也无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西游记》不仅有较深刻的思想内容,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西游记》艺术宫殿。但我认为,《西游记》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是成功地创造了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第一主人公,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无穷的本领,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他有着大英雄的不凡气度,也有爱听恭维话的缺点。他机智勇敢又诙谐好闹。而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敢斗。与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敢斗,楞是叫响了“齐天大圣”的美名;与妖魔鬼怪敢斗,火眼金睛决不放过一个妖魔,如意金箍棒下决不对妖魔留情;与一切困难敢斗,决不退却低头。这就是孙悟空,一个光彩夺目的神话英雄。说到猪八戒,他的本事比孙悟空可差远了,更谈不上什么光辉高大,但这个形象同样刻画得非常好。猪八戒是一个喜剧形象,他憨厚老实,有力气,也敢与妖魔作斗争,是孙悟空第一得力助手。但他又满身毛病,如好吃,好占小便宜,好女色,怕困难,常常要打退堂鼓,心里老想着高老庄的媳妇;他有时爱撒个谎,可笨嘴拙腮的又说不圆;他还时不时地挑拨唐僧念紧箍咒,让孙悟空吃点苦头;他甚至还藏了点私房钱,塞在耳朵里。他的毛病实在多,这正是小私有者的恶习。作者对猪八戒缺点的批评是很严厉的,但又是善意的。他并不是一个被否定的人物,因此人们并不厌恶猪八戒,相反却感到十分真实可爱。唐僧的形象写得也不错,但比起孙悟空、猪八戒来,则要逊色得多。沙僧更是缺少鲜明的性格特点,这不能不说是《西游记》的缺憾。尽管如此,《西游记》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仍是十分惊人的,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个形象,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中国文学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
2010年8月1日 已读 已读书籍补录:似乎是初中看完?
文学 补录
高老头 豆瓣
8.0 (19 个评分) 作者: 巴尔扎克 译者: 张冠尧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 1
《高老头》全书译成中文不到十八万字,而其视野之广,人物形象之多姿多彩,简直够得上一幅全景画卷。从拉丁区与圣马尔索城关之间贫穷寒酸的小街陋巷,到圣日耳曼区富丽堂皇的贵族府邸,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巴黎社会:一个给了两个女儿每个每年四万法郎入息的父亲,自己却穷死在塞纳河左岸的阁楼上;两个女儿一个当了伯爵夫人,一个当了银行家太太,而每年只剩下几百法郎生活费的老父亲还得千方百计筹钱为她们还债。
四百万-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豆瓣
作者: [美] 欧·亨利 译者: 魏兰 2006 - 6
《四百万》(全译本)(精装)内容简介:欧·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20世纪初期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用别出心裁的手法表现失意落魄的小人物的命运和复杂的感情,捕捉生活中令人啼笑皆非而富于哲理的戏剧性场景,用漫画般的笔触勾勒出人物的特点。他还以用准确的细节描写,制造与再现气氛,特别是大都会夜生活的气氛而著称。他的一些名篇大都选在《四百万》这个集子里,如《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的出租房》等。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豆瓣
Nils Holgerssons underbara resa genom Sverige
8.3 (24 个评分) 作者: 塞尔玛·拉格洛夫 译者: 石琴娥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7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刻画了一个不爱学习、喜欢恶作剧的顽皮小男孩尼尔斯历险的故事:一天,父母上教堂去了,尼尔斯一个人在家里,他闲着无聊,开始捉弄一个小精灵,结果反被小精灵施了魔法,变成了一个拇指大的小人儿。正在这时,一群大雁从空中飞过,家里的一只雄鹅想展翅跟随一起飞翔,尼尔斯为了不让它飞走,紧紧抱住它的脖子,不料被鹅带上高空。从此,他骑在鹅背上,跟随大雁走南闯北,周游各地,从南方一直飞到最北部,历时一年才返回家乡。在这次奇异的旅行中,尼尔斯看到了自己祖国的旖旎风光,增长了许多见识,结识了许多朋友,听到了许多故事和传说,经历了种种困难和危险,从中也受到了锻炼,并逐步改正了淘气调皮的缺点。回到家中,尼尔斯恢复了原形,变成了一个勇敢、机智、善良、乐于助人的大男孩。、乐于助人的大男孩。
悲惨世界 豆瓣
Les Misérables
9.7 (57 个评分) 作者: [法] 雨果 译者: 李丹 / 方于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5 - 6
《悲惨世界(上中下)(精)》是雨果在流亡期间写的长篇小说,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学宝库的珍品之一。
《悲惨世界(上中下)(精)》通过冉阿让等人的悲惨遭遇以及冉阿让被卞福汝主教感化后一系列令人感动的事迹,深刻揭露和批判了19世纪法国封建专制社会的腐朽本质及其罪恶现象,对穷苦人民在封建重压下所遭受的剥削欺诈和残酷迫害表示了悲悯和同情。
红楼梦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曹雪芹 中华书局 2005 - 4
《红楼梦》是中国小说中反映时代最深刻的作品。曹雪芹身经从荣华富贵到贫困潦倒的大悲欢,使他对社会和人生有着清醒透彻的理解。他对贾氏家族的种种弊病劣迹和子弟们的荒淫腐朽进行了不遗馀力的揭露,并借以批判整个社会日益朽坏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包括皇权制度、官僚制度、科举制度、宗法等级制度、婚姻制度以及礼法、道德观念。
2012年8月1日 已读 已读书籍补录:高二听完有声朗读版。
文学 补录
我是猫 豆瓣
我輩が猫である
7.7 (39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夏目漱石 译者: 曹曼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5 - 6
《我是猫》是日本“国民大师”夏目漱石的代表成名作,对日本文学有着极深远的影响。
《我是猫》的写作角度很新颖,从一只猫的视角来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这只猫生活在一个教师家中,见识了形形色色各种文人:没心没肺无厘头,唯恐天下不乱的迷亭;古板又一丝不苟,有点不知变通的寒月;理想主义,空有理论不实践的独仙……当然还有猫咪的主人,迂腐没耐心,做事三分钟热度,自命清高的苦沙弥。在猫的眼里,这些人聚在一起成天讨论些没意义的事情,不满现实,也就只会抱怨,像苦沙弥,被私塾的学生恶作剧整得苦不堪言,被邻居嘲笑,却都无可奈何。同时,猫咪也见识到了与苦沙弥不同阶级的另外一些人:一心想把女儿嫁出去,势利眼的“大鼻子”,资本家金田的老婆;跟老婆一个鼻孔出气,知道苦沙弥挖苦阻挠女儿的婚事后还派人陷害的资本家金田;还有一群穷苦出生,为金钱所动,帮助金田家嘲笑陷害苦沙弥的邻居……这些人在猫咪看来也是丑恶不堪的。
整部小说可以总结为五个字“猫眼看世界”,小说中大大小小十几号人物在夏目漱石笔下都是性格鲜明,小说构思奇巧 ,描写夸张,结构灵活,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日本“国民大师”夏目漱石成名处女作,对鲁迅影响力极大的小说
“人类不可能永远繁荣昌盛下去。嗯,我愿静候属于猫族时代的到来。”——这只猫如是说道
人类一思考,猫君就发笑。夏目漱石笔下这只“还没有名字”的猫应该是史上最毒舌,最会“吐槽”的猫
果麦新经典版的《我是猫》译文轻松幽默,笔触活泼。译者更是从全新的角度解读,让现在的读者,特别是年轻人们能了解,也许这位曾被印在日币千元大钞上的“欧吉桑”只是想给大家写写你们都很熟悉都喜欢的那只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