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 豆瓣
Capitalism and Modern Social Theory
作者: 『英』安东尼·吉登斯 / 郭忠华 潘华凌 译 译者: 郭忠华 潘华凌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著作的分析》是一本诠释性和比较性的论著,由当代著名社会学家、政治思想家安东尼·吉登斯著。
在书中,作者对马克思、涂尔干、韦伯这三位思想家的社会学理念进行了简洁而又全面的分析,并检视了马克思的观点与涂尔干、韦伯之间的主要分歧。该书于1971年出版,多次重印,被誉为“了解社会学三大古典传统的系统入门书”,“本科生、研究生教材的‘生命线’”。
本书共4篇15章,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的早期著作:资本主义发展理论;涂尔干的社会学方法论:马克斯·韦伯:新教与资本主义;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社会理论等。
本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并有助于对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思想的研究。
2016年8月1日 已读 已读书籍补录:大三略读,待重读。
社会学 补录
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 豆瓣 Goodreads
Die große Regression: eine international Debatte über die geistige Situation der Zeit
8.0 (13 个评分) 作者: [德] 海因里希·盖瑟尔伯格 译者: 孙柏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9
全球化危机,新自由主义破产,民粹主义兴起
缺乏制度和文化准备的社会,如何解救自身?
一场建立跨国公共论域的思想实验
全球15位前沿思想家共议,15个语种接力出版
-----------------
我们生活在激烈的政治变革期——脱欧公投,特朗普胜选,欧洲等地极右运动的兴起,民族 主义和仇外情绪的复归……忽然之间,我们发觉自己身处一个仅仅几年前还无法想象的世界。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些戏剧性的发展,又该如何应对?我们正在目睹世界性的对于自由民主的弃绝,并代之以某种民粹威权主义吗?
本书集合了15位享有国际盛誉的思想家,分析并试图理解现时代精神状况背后的力量。他们跨域学科和国界来剖解当下的困局,在更广阔的历史情境中定位,探讨未来可能的轨迹,并思考回击这种反转的可能。
-----------------
任何迫切想要了解当代国际政治中发挥作用的深层结构的读者的必读之书。
——Hyperallergic
对于想要反思近期政治变革的读者,本书会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起步。
——LSE Review of Books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豆瓣
Die protestantische Ethik und der Geist des Kapitalismus
8.8 (39 个评分) 作者: 马克斯·韦伯 译者: 于晓、陈维纲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7
韦伯的论文《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Die protestantische Ethik und der Geist des Kapitalismus)是他最知名的著作。一些人认为这本书不是对新教的详细研究,而其实是韦伯后来的著作的介绍,尤其是他对于许多宗教思想和经济行为之间的互动的研究。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韦伯提出了一个知名的论点:那就是清教徒的思想影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一般宗教的传统往往排斥世俗的事务,尤其是经济成就上的追求,但为什么这种观念没有发生在新教里发生呢?韦伯在这篇论文里解释了这个悖论。
韦伯将“资本主义的精神”定义为一种拥护追求经济利益的理想。韦伯指出,若是只考虑到个人对于私利的追求时,这样的精神并非只限于西方文化,但是这样的个人—英雄般的企业家(韦伯如此称呼他们)—并不能自行建立一个新的经济秩序(资本主义)。韦伯发现这些个人必须拥有的共同倾向还包括了试图以最小的努力赚取最大的利润,而隐藏在这个倾向背后的观念,便是认为工作是一种罪恶、也是一种应该避免的负担,尤其是当工作超过正常的份量时。“为了达成这样的生活方式而自然吸纳了资本主义的特质,能够以此支配他人”,韦伯如此写道:“这种精神必定是来自某种地方,不会是来自单独的个人,而是来自整个团体的生活方式”。
在定义了资本主义的精神后,韦伯主张有很多原因使我们应该从宗教改革运动的宗教思想里寻找这种精神的根源。许多观察家如孟德斯鸠和济慈都记载下新教和商业精神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韦伯指出某些形式的新教的教义—尤其是喀尔文教派—支持理性的追求经济利益以及世俗的活动,将这些行为赋予了正面的精神以及道德的涵义。这并非是那些宗教思想的最初目标,反而像是其副产品—这些教义和指示所根基的内在逻辑,都直接或非直接的鼓励了对于经济利益的忘我追求和理性计画。一个常见的例子便是新教对于制鞋匠的描绘:一个缩着身子专注于制鞋、将整个人努力贡献给上帝的人。
韦伯称他放弃了对于新教的进一步研究,因为他的同僚恩斯特·特勒尔奇 (Ernst Troeltsch),一名专业的神学家已经展开了另一本书的专门研究。另一个原因是因为这篇论文已经提供了一个相当广泛的观察点,使他能够在接下来的研究里继续比较其他的宗教和社会。现代所称的“工作伦理”这一词便是源自韦伯所讨论到的“新教徒伦理”。不过这一词不只用于新教徒的伦理,也能套用至日本人、犹太人和其他非基督徒身上
街角社会 豆瓣
Street Corner Society: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an Italian Slum
8.4 (25 个评分) 作者: [美] 威廉·富特·怀特 译者: 黄育馥 商务印书馆 1994 - 9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之一,主要是对闲荡于街头巷尾的意裔青年的生活状况、非正式组织的内部结构及活动方式,以及他们与周围社会(主要是非法团伙成员和政治组织)的关系加以观察是,并对这一观察过程、所获资料及结论的翔实而生动的记述。
本书作者于1936至1940年,对波士顿市的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即作者称之为“科纳维尔”的波士顿北区)进行了实地研究。他以被研究群体——“街角帮” 一员的身分,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活动中,对闲荡于街头巷尾的意裔青年的生活状况、非正式组织的内部结构及活动方式,以及他们与周围社会(主要是非法团伙成员和政治组织)的关系加以观察,并及时作出记录和分析,最后从中引出关于该社区社会结构及相互作用方式的重要结论。
单位的前世今生 豆瓣
Social Space and Governance in Urban China: The Danwei System from Origins to Reform
作者: [澳] 薄大伟 译者: 柴彦威 / 张纯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4 - 3
单位曾是社会主义中国城市中的基本社会组织、空间单元、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主导并影响了中国城市与社会的结构与衍变。《城市空间行为规划丛书·单位的前世今生:中国城市的社会空间与治理》从空间形式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着眼,追溯了单位制度的谱系、起源与发展,阐述了社会主义中国城市通过单位制度实现的城市管理、社会组织与政府管制,以及与社会变革相伴随的单位制度的瓦解与消亡。
《城市空间行为规划丛书·单位的前世今生:中国城市的社会空间与治理》可供社会、历史与城市空间研究的相关人员,城市管理与规划人员;单位、企业管理者与单位职工和居民,以及从事单位相关研究的专业人员学习参考。
乡土中国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From the Soil: The Foundations of Chinese Society
9.3 (75 个评分) 作者: 费孝通 人民出版社 2008 - 10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一生行行重行行,实地调查和考察总结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写下了诸多不朽篇章。《乡土中国》的写作经过,在后记里已经交代清楚。这里收集的是我在40年代后期,根据作者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而写成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
日本贫困女子 豆瓣
6.9 (13 个评分) 作者: [日] 饭岛裕子 译者: 吕灵芝 新星出版社 2021 - 5
★内容介绍
没完没了地找工作;
因工资低被迫住在父母家;
周围催婚催生压力过大;
事业、丈夫、孩子,一无所有;
高学历、有工作却生活拮据的“穷忙族”;
朋友众多、开朗乐观却收入很低的“穷充女子”;
深陷职场PUA、霸凌而致抑郁的“打工人”;
……
本书为饭岛裕子对47位女性的访谈调查实录。作者直击日本的贫困女性这一群体,对她们的生存现状、就业与婚育状况进行了详细考察。结果发现,与男性始终处于社会焦点相比,女性往往被边缘化,进而被遮蔽在巨大的阴影之中,特别是贫困女性群体。贫困成为女性独立需要直面的首当其冲,并且血淋淋的残酷真相。
------------------------------------------------
◎21世纪女性生存现状实录。现实已分化为两个极端:要么死死抓住高薪岗位一直到身心俱损,要么只能从事一般工作与贫困为邻。
◎细思恐极的性别问题寓言。日本女性正在经历的,就是我们即将面对的未来。她可能是你的母亲,妻子,姐妹,女儿,你。
◎直面每个人的切肤之痛,敲响社会的警钟。在家庭、职场、社会中穷忙的你,可能正不知不觉地步入贫困。
------------------------------------------------
★编辑推荐
近年来公共舆论场中女性话题井喷,与女性意识觉醒伴随而来的,是长期被遮蔽和压抑的女性生存现状——贫困。结合“月经贫困”“看见女性劳动者”等议题引起轩然大波,本书记录的不仅仅是日本女性的遭遇,更是中国乃至东方甚至全球女性的创痛——更重要的是,女性常常被遮蔽在男性的话语抑或社会整体的趋势之下,进而使女性贫困变得更加严重。本书即对此做出了警示,堪称“贫困女子图鉴”。
现实的社会建构 豆瓣
9.9 (29 个评分) 作者: [美] 彼得·伯格 / [美] 托马斯·卢克曼 译者: 吴肃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3
《现实的社会建构》是知识社会学的经典之作,也是社会建构论的扛鼎之作,更是社会学领域影响较大的著作之一。该书不仅将知识社会学的考察范围,从少数人关心的科学和理论知识,拓展到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用以指导行动的知识,而且以生动的笔法,揭示了作为“客观现实”和“主观现实”的社会,到底是如何构成的,又具有怎样的特性。
本书融汇了现象学的洞察与人文主义的关怀。对于矫治社会学理论的退缩,该书至今仍有警示和启迪作用。
本书出版于1967年,是社会学领域的一本经典,是一本与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涂尔干的《自杀论》齐名的社会学经典。本书的问世,开启了社会科学领域一个跨学科的学派——社会建构主义。
中国女工:新兴打工者主体的形成 谷歌图书 豆瓣 Goodreads
Made in China: Women Factory Workers in a Global Workplace
8.5 (22 个评分) 作者: 潘毅 译者: 任焰 九州出版社 2011 - 4 其它标题: 中国女工
《中国女工:新兴打工者主体的形成》是一部关于打工者主体的权力、欲望与抗争的民族志研究专著,也是一部关于打工妹的政治学,作者为读者呈现出了工厂中支配与抗争之间的复杂关系,打工妹生命中所经历的梦魇、尖叫与身体痛楚,正是她们在国家、资本与文化的巨大张力中进行抗争的真实形态。
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报告No.1 豆瓣
作者: 传化慈善基金会公益研究院“中国卡车司机调研课题组”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3
“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是传化慈善基金会公益研究院(筹)于2017年度开始立项的自主课题,旨在对中国3000万卡车司机开展系统、全面的研究。
该调查基于调查问卷和个案访谈所得到的数据和材料,较全面地勾勒出我国卡车司机群体基本的人口社会学特征,详细描述并分析了他们的劳动过程的基本特点,总结了影响和制约卡车司机群体工作的制度背景,并且针对卡车司机群体所面临的若干主要问题,进一步提出了九个比较具体的对策建议。
真诚地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促成有利于化解卡车司机群体困境的政策出台;同时也真诚地希望通过这份研究报告的讲述,能够使社会公众更加了解和关爱卡车司机群体,理解并尊重他们的劳动。
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报告No.2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传化慈善基金会公益研究院“中国卡车司机调研课题组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01 其它标题: 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报告No.2:他雇.卡嫂.组织化
本书是2018年3月出版的《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报告No.1》的续篇,聚焦三个主题:“他雇卡车司机的群体特征与劳动过程”,“卡嫂:男人世界中的女人”,以及“卡车司机的组织化”。
《调查报告》重点对卡车司机的配偶──“卡嫂”进行了深入调查。在按照“是否跟车”将“卡嫂”大致分为“留守卡嫂”与“跟车卡嫂”两个类型之后,提出四个重要的概念:“男主车、女主家”的“双重家计”、相比于丈夫开卡车的“显性劳动”而付出的“隐性劳动”、为了适应公路货运劳动的要求而进行的“身体规训”,以及“卡嫂本身”的女性角色与丈夫的“男性气质”之间互相建构、相辅相成的“角色互构”。分析表明,“卡嫂”不只是卡车司机家庭的生产帮工与生活主妇,更是公路货运行业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劳动者。作为男人世界中的女人,她们堪称日常生活与劳动中的无名英雄。
《调查报告》显示,卡车司机试图借助自组织的架构和力量以应对他们在劳动过程中面临救援、讨债、议价和认同等“四大需求”。原生性社会关系、商业手段和公益理念构成三种不同的组织手段,分别巩固和形塑了卡车司机素朴自发的互助团结品质、市场运作的理性计算能力和面向社会的公益精神等三种面向。卡车司机不断卷入组织化的潮流表现出强烈要求“承认”的实践取向。
《中国卡车司机年度报告》,凸显“传化•安心驿站”利益表达、社会倡导、政策建议的重要功能,也是把脉“传化·安心驿站”项目受益人需求的重要依据。沈原教授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本报告更全面地展示出卡车司机的劳动过程,以及这一劳动过程的微观基础与宏观环境,为进一步的理论探讨夯实基础,为相关政策制订提供依据。”
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报告No.3 豆瓣
作者: 传化慈善基金会公益研究院“中国卡车司机调研课题组“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本报告是中国卡车司机调研课题的第三部也是最后一部,重点呈现的主题有三:物流商、装卸工和女性卡车司机。
物流商和装卸工是卡车司机在日常劳动过程中与之密切互动的两个群体。前者不仅包括日益衰落的信息部(“黄牛”),也包括规模不等的物流企业,还包括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兴起并日益壮大的物流平台,其深刻影响着卡车司机的生计;后者则在货物运输的起点和终点两端深度介入卡车司机的劳动过程,他们借助于操弄“寻租游戏”来实现自己在货场上对卡车司机的支配。
女性卡车司机作为卡车司机群体中的职业性别少数,面临着横向与纵向的职业性别隔离,她们通过“去性别化”的工作实践,呈现了打破职业性别隔离的各种策略,提供了探寻职业性别平等的范本。
小镇喧嚣 豆瓣 Goodreads
9.1 (22 个评分) 作者: 吴毅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2
基层迎检、开发纷争、征收税费、产业调整、征地“种房”、维权争利……“喧嚣”一词,释尽乡镇日常政治种种人事与结构交织碰撞的众声嘈杂。本书以后现代叙事策略,围绕基层政权、村级组织和农民在复杂的乡村权力场域中博弈共生的过程和状况,深度阐释了21世纪初中国中部地区某乡镇“乡域政治”的运作实践与支配逻辑。
本书出版十年来,获得学术界内外的广泛好评,被权威专家和普通读者誉为数十年来少见的以“抵近现场”“深度描写”的方式、以“比小说还精彩”的叙述来“复杂化理解”中国基层社会的作品。重读此书,不难发现,虽然它研究的是十多年前的乡镇,但是,对于“故事”背后种种复杂因素的颇有见地的理论探讨,让它在今天仍然极具启示。
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
9.4 (2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赵鼎新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 3 其它标题: 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
本书在批判地介绍和分析西方经典社会学理论流派对社会运动(集体运动、社会运动、革命)的解释与解读之后,提炼出了影响和决定社会运动之产生和发展的三要素:变迁(各种社会变化)、结构(国家与社会)、话语(被社会运动所认可的)。作者认为,一些发达国家都有对社会运动比较强的制度化能力,而对于中国来说,亟待提升的正是这种制度化的能力。
饥荒与政治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法) 布吕内尔 译者: 王吉会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 2
《饥荒与政治》内容简介: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写道:“预防饥荒所需采取的措施非常简单,而真正的谜团在于饥荒一直在不断肆虐。”《饥荒与政治》试图揭开的正是这个“谜团”。当今世界,饥荒这一旧日的灾难本不该继续存在.然而它却依旧每年夺去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作者以自己20多年反饥饿斗争的人道援助经验,提出了现代饥荒现象的几种模式:“被否认的饥荒”、“人为制造的饥荒”和“对外展示的饥荒”。面对这些饥荒现象,当今的问题已不再是探讨能否养活世界,而是要弄清它是否愿意养活世界。
“今天的饥荒已经不再是经济困难和自然困难造成的不幸后果”,“总是人的行为原因引起的”。“剥夺食物是控制民众的一种战略,与食物实际拥有量无关。”谁控制了食物,谁就掌握了权力。
虚实之间 豆瓣
7.1 (9 个评分) 作者: 李若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虚实之间》对20世纪50年代(及前后)在中国大陆暴发的一些较大规模的谣言现象作了深入剖析。这些谣言包括“毛人水怪”谣言、“割蛋”谣言、“仙水”“神药”谣言以及投毒的谣言。作者李若建指出,谣言是社会环境投射的影子。谣言也与民众的集体记忆紧密相关。“谣言往往是在把真实成分重新建构的过程中出现了位置错配”。作者认为,制止谣言最根本的方法是信息的公开、真实、及时。《虚实之间》在今天仍然具有启迪和警示意义。
核心社会学思想家(第3版) 豆瓣
Key Sociological Thinkers(3rd Edition)
7.7 (6 个评分) 作者: [英] 罗布·斯通斯(Rob Stones) 主编 译者: 姚伟 / 李娜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4
本书是一本经典的社会学理论读物,本版是2017年最新修订的第3版,与前2版相比,内容有大幅调整。全书共24章,把社会学家分为三篇。第一篇主要阐述经典大家包括马克思、韦伯、齐美尔、杜波依斯、帕森斯等人的社会学思想及其最新发展。第二篇主要阐述默顿、埃利亚斯、戈夫曼、加芬克尔、阿尔都塞、哈贝马斯、布迪厄和福柯等学者的社会学思想。第三篇主要讨论多萝西·史密斯、斯图亚特·霍尔、乔多萝、吉登斯、曼恩、鲍曼、霍克希尔德、拉图尔、亚历山大等人的社会学思想。该书该版的特点在于,覆盖了西方社会学理论最前沿的发展,并对各位思想家开创的理论领域的前后发展都做了详细介绍。同时,对教学来说,不仅重视理论的学习,而且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论能力以及将理论与现实结合的能力。各章均由当代最著名的社会学家撰写,每一位作者对所介绍的思想家都有精深的研究,语言简洁、通俗,适合本科生和相关专业的研究生阅读。同时,本书有一个提纲挈领的导论,介绍了社会学理论的一般问题,区别了社会学理论所涉及的哲学问题、方法论问题和实体性问题三个层次,指导读者辨析每一个思想家的理论分属的层次,并启发读者将这三个层次与具体社会问题相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社会理论。
癌症患者的疾痛故事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涂炯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5
癌症是众病之王,人们谈癌色变,将其等同于死亡。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癌症已被归为一种慢性疾病,患癌的经历则是个体长期经历的慢性病历程。本书基于作者过去五年在一所肿瘤医院的田野调查,探究癌症患者的疾痛体验,看癌症的出现给个体带来的影响,以及患者对此的理解与应对。书中展现患者从发现疾病、找寻病因、经历治疗、追寻意义、康复的整个历程。本书希望通过对癌症患者切身体验的细致呈现,不仅能为医学社会学的研究增加新的内容,也能启发更多癌症患者应对疾病,并对改进医疗服务有所助益。
苦海沉浮 豆瓣
China: Alive in the Bitter Sea
作者: [美] 弗克斯·巴特费尔德 译者: 张久安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9 - 5
此书根据1986年10月伦敦第三版译出
引子 第一印象
第一章 人家叫我“洋鬼子”
第二章 大家生活在单位里
第三章 级别后面是什么
第四章 关系、后门——铺天盖地
第五章 一本难念的经
第六章 男男女女这样相爱
第七章 妇女顶了半边天
第八章 啊,两亿青少年
第九章 听话,乖孩子
第十章 他的爸爸是将军
第十一章 固守家园的亿万农民
第十二章 工人捧着铁饭碗
第十三章 古话说:衙门八字开
第十四章 卫东的彷徨
第十五章 有一位雕刻家
第十六章 情报·交流·小道消息
第十七章 密不可宣的种种机密
第十八章 西部劳改营
第十九章 人们盼望法制
第二十章 必然要走下去
一个中国村庄 豆瓣
作者: 杨懋春 译者: 张雄 / 沈炜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 - 8
《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是关于中国最古老农业区一个典型村庄全面而详尽的研究。这个村庄是作者的家乡,凭着对那里人们生活的熟悉和公正,作者写出了这本书。家庭生活、村内冲突、庄稼种植和孩子游戏只是他所描写的乡村生活诸多内容中的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