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
20世纪西方人类学主要著作指南 豆瓣
所属 作品: 20世纪西方人类学主要著作指南
作者: 王铭铭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9 - 2
透过58部西方人类学经典著作
勾勒20世纪西方人类学“故事”的主线
◎ 编辑推荐
为了求解一些关系到人的自我认识的问题,人类学家付出了大量艰辛的劳动,游走于琐碎的事物与抽象的观念之间,思考关于人自身的宏大叙事。并最终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丰硕的学术遗产。
《20世纪西方人类学主要著作指南》遴选了58部西方人类学经典著作,并对其学术脉络进行梳理,以便为普通读者也提供一条初窥人类学全貌的有效路径。对这些著作的介绍,包括基本内容、叙述框架、关注的问题、学理依据、相关的争论和背景,以及简要的评论等等。同时辅以著者生平及其主要著作的简介,有兴趣的读者还可以按图索骥,延伸阅读。
◎ 内容简介
20世纪人类学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完成了从古典向现代的蜕变。60年代以来,其面目的多元化进一步加深,近年来虽有不少出色的研究,却没有了之前作为学派的中坚力量,导致学术理路芜杂不精,更使学习者感到困惑。
本书便是以改变人类学现状这一使命为编辑宏旨,对20世纪的著作遗产加以整理,意在梳理学术脉络,为读者提供科学的人类学入门阅读指南,使读者准确把握人类学思潮的流变。作为一部导读性的编著之作,本书勾勒出了20世纪西方人类学“故事”的主线。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9-14 17:01:00 @2021-11-13 01:46:29
人类学
反穀:穀物是食糧還是政權工具?人類為農耕社會付出何種代價?一個政治人類學家對國家形成的反思 豆瓣 谷歌图书
Against the Grain : A Deep History of the Earliest States 所属 作品: 作茧自缚
8.5 (11 个评分) 作者: 詹姆斯.斯科特(James C. Scott) 译者: 翁德明 麥田 2019 - 6 其它标题: 反穀
★當代最重要的政治人類學家詹姆斯.斯科特全新著作。★顛覆過往對國家與文明成形基本假設,提出今日國家建立的各種想像。★《紐約時報》《衛報》《金融時報》《經濟學人》同聲讚譽!
洪伯邑(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專文導讀王驥懋(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宋世祥(國立中山大學人科學位學程助理教授、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創辦人)、李明璁(社會學者、作家)、阿潑(轉角國際專欄作者)/專業推薦
兩河流域文明的開展,起源於農業社會。高度文明的開始,背後有農業社會支撐?
作者認為,無論是農業或大規模定居本身都不會促成國家形成。中東農民在終年耕作的農村出現以前,就已經開始栽種農作物;從游牧轉變為大規模永久定居的原因,主要取決於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提供豐富的野生植物和水中生物等食物來源,而不是因為人類開始從事農業。
他表示早期國家的形成是由一群極具野心的統治者,將農業與定居社群強迫結合的結果。國家的形成始於濕地區域,例如肥沃月彎這種蘊含面積廣大的肥沃土壤,糧食產量不但足夠供應給居民,單一作物也能以較小的空間儲藏,更重要的是方便國家控管和徵稅。
但這些剛萌芽的農業國家型態也極為脆弱,經常分裂成更小的政治實體或完全崩潰。史考特認為,研究人員往往忽略考古記錄中的「瓦解」,其中包括居民對戰爭、稅收、傳染病和作物歉收忍無可忍的可能性。
作者借鑒過去和最近二十年的考古研究,表明六千多年前出現的農耕從某些方面來看並非進步的過程。例如生活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終年忙碌於耕作的農村或早期農業社會,這種轉變讓他們犧牲了原本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取而代之的是長時間勞動、家畜傳染病、營養不均、收稅徵兵等代價。他也未將狩獵和游牧生活方式描繪成烏托邦的制度,而是仔細觀察兩者的優缺點,提供讀者更全面的觀點:進入農耕並不是人類選擇了一種比較合理或簡單的方式生存,更應該說選擇了另一種同樣困難的方式生存,文化也從此改變。
人類並未因從狩獵到農耕,而擺脫嚴峻的生存難題!
今年最吸引人的非小說類讀物……強力推薦,讀來十分有趣。——泰勒.科文(Tyler Cowen),《紐約時報》專欄主筆
本書從農民的、懷疑的觀點看待國家的形成……他最著名的作品《國家的視角》已成為政治學家的試金石,相當於對中央計畫和「極端現代主義」的激烈批評……本書將那些想法延伸到遙遠的過去,並利用現有的研究成果來論證我們的歷史不是線性進展的,而且時間軸也複雜許多,此外他也論證標準版本的因果關係是錯誤的。——約翰.蘭徹斯特(John Lanchester),英國記者、作家
作者提供了一種替代傳統敘述的方式,這種方式更加引人入勝,尤其是他屏棄了對人類成就的沾沾自喜。他的描述不在對過去提出蓋棺論定的說法,但肯定比我們所習慣的論點更加準確。——史蒂文.米森(Steven Mithen),英國雷丁大學教授
忘掉遠古飲食:斯科特一路證明了肥沃月灣早期的游牧民族如何比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城市中那些被奴役的神廟建造者更健康、更快樂、更具生產力。——詹姆斯.惠普爾(James Whipple)
這是一本重要的書,它講述的內容和大家習以為常的說法如此不同、如此對立,所以應該到處為人所知。作者對證據的介紹如此完整,以至於傳統的論述不再站得住腳。此外,作者的文筆非常好:清晰、明確、平易近人,偶爾閃耀出溫柔的幽默,以方便論述繼續鋪陳。讀這本書是種知性享受。——喬治.蓋勒(George Gale),《後設科學》(Metascience)
作者以鷹眼般銳利的目光觀察工業革命之前人類歷史上最重大的變化……這是以正確書寫歷史的方法寫出來的歷史。——巴瑞.康利夫(Barry Cunliffe),《衛報》
此書以高漲的熱情寫出,流露獨特才華……作者直截了當揭露了我們祖先為了文明和政治秩序所付出的巨大代價。——沃爾特.謝德爾(Walter Scheidel),《金融時報》
該書對「文明崛起」的主題進行徹底和挑戰性的審視,特別關注那些在傳統歷史論述中通常被忽略的組成要素、民族和議題。——艾莉森.貝茨(Alison Betts),澳洲雪梨大學考古學系教授
這本書很吸引人,很有創意,每一頁都使人獲得新知。才華橫溢。詹姆斯.斯科特是個傳奇。——提姆.哈福特(Tim Harford),《親愛的臥底經濟學家》(Dear Undercover Economist)作者
作者在《反穀》中呈現出兼容並蓄之知識分子的形象,他運用大量的資料來推翻我們對國家形成和文明的基本假設。——愛德華.梅利洛(Edward D. Melillo),《熟悉土地上的陌生人》(Strangers on Familiar Soil)作者、美國阿默斯特學院副教授
《反穀》不僅是一種反傳統的論述,也是局外人對於農業制度演變以及美索不達米亞第一批國家之定見的懷疑反應。作者關心的是城市的勞動者、農民和野蠻人以及抵抗統治者的力量。些研究美索不達米亞以及其他早期國家的人都應關注他的研究。——諾曼.約費(Norman Yoffee),《早期城市比較研究》(Early Citie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編輯
當代反傳統的政治論述大師出版了一本關於文明起源的書。總歸一句,這書非讀不可。——大衛·溫格羅(David Wengrow),《文明是什麼造成的?》(What Makes Civilization?)作者
這是一本探討定居生活起源、農耕、國家以及農業和游牧社會之間關係,出色、容易閱讀又具高度原創性的作品。——J. R.麥克尼爾(J. R. McNeill),喬治城大學環境史教授


出版社 麥田 (城邦)
想象的共同体 豆瓣 谷歌图书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所属 作品: Imagined Communities
8.8 (6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译者: 吴叡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8
本书作者将比较史、历史社会学、文本分析与人类学融于一体,提出一个解释民族与民族主义问题的具有哥白尼革命特质的新理论典范,把民族、民族属性与民族主义视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的人造物”作为研究起点,而民族这种特殊的人造物就是“想象的共同体”。接着论证了民族主义是如何从美洲最先发生,然后再向欧洲、亚非等地逐步扩散的历史过程。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可以看得出,安德森受了本雅明相当程度上的影响。在其论述中,种种民族主义自我筑建的手段可以看作都是围绕两个主题——时间和记忆——进行发展与延伸的。
既然民族共同体是想象之集合,那么人类生发想象的出发点自然是这一共同体的重中之重。在时间层面上的历时性传承与共时性体验揭示的是个体同集体浩大无边的万般联系,而记忆对时间之物的承载又具体地将一切还原在每一个个体上。民族内部的种种因素充满着说不尽的真实与虚构,而当它被逐渐转化为一种大众共识的言语之后,新的可能也同时开启——新的危险也同时到来。
掌控一个民族的历史就是掌控了一个民族,某种程度上这句广为流传的格言所叙并不过分。
历史的天使尽管是意识与精神的集合,但它始终面对的仍然是庞大的物质与时间废墟。
人类想象的宏大叙事是否面临一个结局,是当代真正的难题。 @20
人类学 社会学
过渡礼仪 豆瓣
Les rites de passage 所属 作品: 过渡礼仪
9.0 (10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诺尔德·范热内普 译者: 张举文 商务印书馆 2010 - 11
《过渡礼仪》主要内容简介:出生、结婚、怀孕、死亡、季节转换等地位变化的事件,往往会以过渡礼仪来加以标识。范热内普在《过渡礼仪》中所提出的过渡礼仪之分隔-边缘-聚合三阶段模式,及其对各阶段象征意义的分析,使此模式已成为民俗学的一个根本理论,也成为人类学和其他学科研究仪式行为的一个经典概念。
这部首版于1909年的著作,对仪式机制和人类行为研究的贡献是多方面和意义深远的。正如当代美国著名民俗学家邓迪斯所评价的,“也许可以公平地说,民俗学分析性著作对学术界所产生的影响没有一部可超过这一经典研究。”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5-30 12:05:25 @2021-11-13 01:34:15
人类学
社会学与人类学 豆瓣
所属 作品: 社会学与人类学
作者: [法]马塞尔·莫斯 译者: 佘碧平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6
马塞尔·莫斯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他对交换形式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曾作出高度创造性的比较研究,他有关人种学理论和方法的观点也对许多社会学家产生了影响。本论文集编入了他内容最丰富的一流社会学专题论文。他的"论礼物"是很有影响的著作,着重论述了美拉尼西亚、波利尼西亚、北美洲西北部等地土著民族的交换和契约形式,并对赠与、接受及偿报等行为的宗教、法律、经济、神话和其他方面予以探讨,典型地体现了他对社会现象研究的"以小见大"之法。该论文集的出版为社会学研究人员的学习、查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5-05 12:34:52 @2021-11-13 01:33:33
人类学
礼物 豆瓣
Essai sur le don 所属 作品: 礼物
9.2 (14 个评分) 作者: [法] 马塞尔·莫斯 译者: 汲喆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 6
在莫斯对“礼物”的分析中,根本问题是要探究人是如何与物以及通过物而与他人彼此互相关联的。通过对丰富的民族志资料的旁征博引,莫斯提出了以“整体性呈赠”为特征的“礼物经济”的概念,并与现代的、非人格化的商品交换体系相比较,提出了一个三阶段式的演进图式,并进而探讨了物权与契约等经济概念的源起及本质。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5-05 11:58:25 @2021-11-13 01:33:32
人类学
尼加拉 豆瓣
所属 作品: 尼加拉
8.3 (7 个评分) 作者: 克利福德·格尔兹 译者: 赵丙祥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 8
《尼加拉:十九世纪巴厘剧场国家》由格尔兹编著,《尼拉:十九世纪巴厘剧场国家》不仅具有自身的风格,也代表了具有同类特征的人类学认识论文化批评,格尔兹的关注点在于批评政治和国家的理念……它以一种繁美的手法,分析巴厘人的生活,描述了传统政治的戏剧性象征形式,通过描述分析,格尔兹试图阐明的一种为西方人所忽略和政治关系,为此他特别强调了展示性和表演性的政治模式,在西方,政治象征符号庆典,国徽以及宗教通常被当作意识形态来处理。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7-12-31 12:10:45 @2021-11-13 01:30:00
人类学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