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
小丑的流浪 豆瓣
I, Fellini 所属 作品: 我,费利尼
10.0 (11 个评分) 作者: [意]费德里科·费里尼 / [美]夏洛特·钱德勒 译者: 黄翠华 雅众文化/上海三联书店 2019 - 1
◆唯一获得过1座戛纳金棕榈大奖、2座威尼斯银狮奖、5座奥斯卡金像奖的导演
◆与伯格曼、塔可夫斯基,并称世界现代艺术电影的“圣三位一体”
◆意大利殿堂级电影大师费里尼,一生及电影创作的珍贵总结
——————

费德里科·费里尼是意大利电影大师,他的艺术电影成就是1960年以来欧洲难以逾越的高峰。他影响了库布里克、伍迪·艾伦、马丁·斯科塞斯、大卫·林奇、蒂姆·伯顿……被认为是20世纪影响最广泛的导演之一。

费里尼对镜头的纯熟运用,以及他“意识流”的剪辑方式,将回忆、想象、梦境与现实交织在一起,窥浮华朽败,析恐惧灵魂,让镜头外的观众宛如被包裹在一场荒诞却又真切的梦里。

本书是费里尼的一生及电影创作的珍贵总结,他说:“我把我仅有的一生都说给你听了。”
——————

媒体评论:
◆在电影院里,你永远认得出哪部是费里尼的电影,他有他的个人风格。有些东西是你学不来的、是与生俱来的。他是个一流的小丑,有伟大、独特的想法。
——比利·怀尔德
◆年轻时在戏院看的《大路》令我感动。欣赏费德里科·费里尼的电影,就不能错过《阿玛柯德》与《八部半》这两部代表作。
——侯孝贤
◆费里尼从《浪荡儿》开始持续到今天从未间断的自传,一直令我有所触动。我认出了那借着与电影之间的关系来自我评估,不断与另一个世界——电影——作比较的乡村,以及电影观众抑郁的青春。
——卡尔维诺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读过差不多两周后才回过头来标记,因为剩个钱德勒的70页后记一直没看……读书越来越不勤了,就这样吧。
随便谈点感悟吧……一直以来,我时常苦于没有令自己足够满意的创意,而去搁置一个又一个写点什么的愿望……我自认本质是一个没有创造性的人,总认为灵感是天赋而非努力的结果,尤其是注意到费里尼在拍电影时的思绪后,更这样确信……对他而言,灵感似有一口泉眼,能源源不断地从他有魔力的镜头流出,汇聚出流淌着想象力的电影海洋。但当我读到后面,读到"困难本身并不阻碍成功,阻碍成功的是被意识到的困难,它会让你放弃尝试……"这样的句子时,便意识到费里尼一切成就的真正来源,还是热忱地尝试……
所以说,费里尼光怪陆离的电影向我们展示的最终还是尝试的力量。每个人都能胡思乱想,可很少有人把这表现出来…… @2020-11-22 02:13:36 @2021-11
传记 电影
为什么是马勒? 豆瓣
所属 作品: 为什么是马勒?
作者: [英]诺曼· 莱布雷希特 译者: 庄加逊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10
美国电影协会评分为最棒的25部电影中,有一半以上的配乐作曲师受到马勒的影响。他是唯一进入主流文化的交响曲作者,轻易就跨越了文化与政治的樊篱,在所有人心中召唤出共同的欢笑与泪水。不知为何,他总能对各种人产生影响。
为什么是马勒?为什么他的作品流行起来?究竟我们着迷的是他的音乐还是他本人?又或者,因为在当时的维也纳,从婚姻到军队等大小体制都面临时代挑战,一切都在改变,所以我们着迷的是那种与现在截然不同的文化大熔炉气氛?又或者以上三者皆是?
对某些人来说,他是英雄,但其他人只觉得他自我耽溺,不过无论是他本人或是他的人生故事,却无疑都让人惊叹不已。诺曼莱布雷希特从自己与马勒的渊源谈起,细细爬梳所有与马勒相关的书籍、档案、口述资料,列示并探讨马勒作品与主要唱片录音,建构出马勒的一生,并阐述对于马勒现象的见解。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12-15 01:09:22 @2021-11-13 01:48:49
传记
陀思妥耶夫斯基 豆瓣
Dostoevsky: A Writer in His Time 所属 作品: 陀思妥耶夫斯基
9.8 (9 个评分) 作者: [美]约瑟夫·弗兰克 / [美]玛丽·彼得鲁塞维茨 编 译者: 王晨 / 初金一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9 - 10
◆透过“人类灵魂的审问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眼睛 重新审视充满“罪与罚”的19世纪欧洲
◆陀思妥耶夫斯基最为全面、细致、公正的传记,最好的19世纪俄罗斯文化史
◆五卷本陀氏传的浓缩精编 19世纪俄罗斯智识生活的画卷
···
【内容简介】
从陀氏的家族到陀思妥耶夫 斯基的成长,从他的苦役羁旅到文学生涯,一直到隆重的葬礼,约瑟夫·弗兰克穷经皓首,呈现出一名作家、编辑、论战者、传道者的生活与事业,也同时展现出一幅19世纪俄罗斯智识生活的画卷——普希金、果戈理、赫尔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冈察洛夫轮流登场,虚无主义、社会主义、民粹主义、保守派、激进派、无神论、基督教交叉现身——在宏阔的比较分析视野中,弗兰克为我们描绘出了这位“人类灵魂的审问者”,更透过他的视角,为我们解读出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俄罗斯社会的深度”。
约瑟夫·弗兰克耗数十年之功,撰写了恢弘壮阔的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传记。通过将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作品放置于个人生活、社会历史和意识形态的背景下,《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家与他的时代》剖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和作品与其生活的时代之间相互映照、相互影响的关系。通过回首19世纪的俄罗斯,弗兰克对陀氏其人其作以“小说式”的叙事形式,进行了全面、透彻的重新阐释。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传记,也成为一道透视19世纪俄罗斯智识史的棱镜。如今,这部厚达2500页的五卷本被玛丽·彼得鲁塞维茨缩编成现在这个更具普及意义的单卷本。
...
陀思妥耶夫斯基比其他人更加清楚地抓住了人类的灵魂上的理想,比其他人更为清醒地努力去实现这些理想,比其他人更为强烈地用他的传道影响着其他人。
——约瑟夫·弗兰克
···
《纽约时报书评》:一位渊博而深刻的文化批评家对19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巨匠之一的多层面致敬。
《华尔街时报》: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最好的向导。
勒内·韦勒克(美国文学理论家):美国文学研究界最为出色的成就之一。
A. S. 拜厄特(英国作家):伟大的学术和艺术作品。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美国作家):关于最好的小说家之一的最权威可靠的文学传记。
弗兰克致力于揭示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背景——既有个人方面,又有社会、历史、文化、文学和哲学方面——弗兰克取得了巨大成功。
——J. M. 库切(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毫无疑问,这是所有语言中,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最为全面、细致、公正的传记——信息最为丰富,这一点更不必说。它已经深刻改变了我们对这个人及其作品的理解。
——《洛杉矶时报书评》
这是最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传记,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做出了最好的解读,是最好的19世纪俄罗斯文化史。
——罗宾·米勒(古根海姆奖得主,俄罗斯文学专家)
这本卓越的传记将那些伟大的思想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并使其易于理解。这既是一部出色的学术著作,也是一件伟大的艺术品。
——《星期日泰晤士报》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你问我买不买就完事了 @2019-07-26 21:22:41 @2021-11-13 01:43:47
传记 文学
威廉·夏伊勒的二十世纪之旅 豆瓣
20th Century Journey: A Memoir of a Life and the Times 所属 作品: 二十世纪之旅
作者: [美国] 威廉·夏伊勒 译者: 汪小英 / 邱霜霜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4 - 8
夏伊勒三卷本回忆录的第一卷,另两卷是《噩梦年代:1930—1940》《旅人迟归:1945—1988》。
夏伊勒出生于世纪之交的美国中西部小镇,为了逃离那里的保守氛围,夏伊勒来到欧洲,找到了一份报社的工作。夏伊勒在伦敦报道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在巴黎报道林德伯格的跨大西洋飞 行,在日内瓦报道国际联盟的会议。作为记录者,夏伊勒见证了菲茨杰拉德夫妇、海明威、格特鲁德·斯泰因、伊莎朵拉·邓肯等人的生活片段,有时自己也置身其中。对于大洋彼岸的故事——芝加哥的地下之王、“猴子审判”、风靡全美的“肖托夸集会”、哈定时代的丑闻等等,夏伊勒也娓娓道来。一幅欧美大陆世纪初生的画卷徐徐展开。
夏伊勒三卷本回忆录的第二卷,另两卷是《世纪初生:1904—1930》《旅人迟归:1945—1988》。
面对纳粹魔鬼突然出现的严峻考验,夏伊勒受命前往柏林报道。夏伊勒亲眼见证希特勒攫取权力,横扫欧洲,在与纳粹新闻审查机制的斗争中跟踪报道了把世界拖向战争的每一次重要会议,并随德军的铁骑前往比利时、法国。文字中展现了丰富的历史细节,带有强烈的个人视角和临场感,堪称《第三帝国的兴亡》的“导演评论音轨”。
夏伊勒三卷本回忆录的第三卷,另两卷是《世纪初生:1904—1930》《噩梦年代:1930—1940》。
1940年,阔别祖国十五年的夏伊勒返回了美国,继续对战争的广播报道。冷战到来,麦卡锡主义席卷美国,夏伊勒因“左翼”倾向名列《赤色频道》刊物,由此丢掉了工作,与老友默罗反目,不得不靠写作和演讲勉强度日。写作生涯起起伏伏,《第三帝国的兴亡》又掀起了舆论的轩然大波,给美德关系制造了麻烦。随着时间流逝,旧友接连故去,夏伊勒最后一次来到欧洲故地重游,看到以前心仪的街道和美食,却有心无力,无限唏嘘。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6-24 03:07:50 @2021-11-13 01:41:48
传记
为历史而生 豆瓣
所属 作品: 为历史而生
10.0 (5 个评分) 作者: [美]卡萝尔·芬克 译者: 郑春光 等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6
关于马克•布洛赫(1886-1944)的第一部传记。布洛赫是一名历史学家,两次世界大战的战士,抵抗运动的领袖,被逮捕后遭到严刑拷打,最终英勇就义。本书以大量私人书信、日记和资料为基础,参考众多尚未公开的档案,呈现了这位爱国者在第三共和国下的光辉一生。作为历史学家,布洛赫最为人熟知的或许是《历史学家的技艺》——对自己的人生事业所做的一系列发人深省的思考——以及《社会经济历史年鉴》杂志的联合创办人。他生活的时代阴云遍布,两次世界大战、反犹主义和集权主义使他深受影响。他勇于直面这些事件,最终成为某种智力型的英雄,他的一生则是竭力捍卫自由批判探索精神的缩影。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能不舔? @2019-06-19 11:47:41 @2021-11-13 01:41:30
传记 历史
昨日的世界 豆瓣 Goodreads
Die Welt von Gestern 所属 作品: 昨日的世界
9.7 (47 个评分) 作者: (奥)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舒昌善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4
作者以饱满真挚的感情、平实顺畅的文字叙述了他所认识的特定时期的各种人物,他亲身经历的社会政治事件,他对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的感受,记录了当时欧洲从一战前夜到二战欧洲危局的社会现实,批露了世界文化名人鲜为人知的生活轶事,同时穿插了作者各种细腻的心迹。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在时间的废墟之中不断奔走而的积累经验让人对一切将发生的分外敏感。不幸使人更加明智,又使人接近深渊。或许和平将会成为主旋律,但重新爆发的战争与苦难将让和平顷刻黯然失色,和平反过来却又难以抚慰动乱的苦痛。与其说茨威格偶遇了本雅明的弥赛亚时刻,倒不说历史天使无可违逆的腾飞让一切殊途同归 @2019-02-04 01:24:12 @2021-11-13 01:38:18
传记 文学
鹿特丹的伊拉斯谟 豆瓣
Erasmus Von Rotterdam:Triumph Und Tragik 所属 作品: 鹿特丹的伊拉斯谟
8.6 (11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舒昌善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 4
我几个月来像走投无路似的进行自我保护……我选择了鹿特丹的伊拉斯谟作为自己的救星。他中庸、明智,被夹在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间,恰似我们今天被夹在各种对立的政治运动中一样。他处境艰难,但并不孤立……这给了我些许安慰。
——1933年12月9日,斯蒂芬·茨威格致赫尔曼·黑塞
但愿我能在这里简明扼要地说清楚:是什么使我们觉得,鹿特丹的伊拉斯谟——这位被忘却了的伟大人物在今天仍然弥足珍贵,而且恰恰是在今天……
—— 斯蒂芬·茨威格
茨威格作为一位犹太裔作家,其作品在1933年纳粹上台即遭禁,其在萨尔茨堡的寓所被无端搜查,以致他不得不流亡国外,本书即是完成于颠沛流离之中。身处黑暗年代的茨威格,藉着对鹿特丹的伊拉斯谟,这位“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最终取得成功而仅仅在道义上保持了自己的正直的人”的刻画,将这位伟大的人文主义者辉煌与悲情的一生,栩栩生动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伊拉斯莫……小心谨慎,博学多识 敏感……永远持折衷的立场 谁也不愿意冒犯……温柔,但又伪善 在一些事情上有着异想天开的理想……但往往有着惊人的洞察力 让易怒的人想要立刻把他击碎……但是他的弱不禁风又令人不忍…… 从不与人过分亲近……但身边总是围着许多仰慕者 他孤独吗……没有人知道 @2018-08-17 19:46:29 @2021-11-13 01:35:49
传记 文学
巴塔耶 豆瓣
6.3 (6 个评分) 作者: [美]斯图尔特·肯德尔 译者: 姚峰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3
乔治·巴塔耶的生活是个悖论。因其与莫里斯·布朗肖、米歇尔·莱里斯和安德烈·马松、雅克·拉康和科莱特·皮诺的友谊而闻名,又因为与安德烈·布勒东和让-保罗萨特的争执而声名狼藉。作为公共生活的教父而闻名,就像尼采,伟大的隐士。因他匿名的色情小说而闻名。最出名的是他是那个世纪最有影响的作家。虽然他全部作品的不同部分仍然存在大量未知。 巴塔耶生活在反对中。他是生活在天主教国家的神秘主义者和无神论者。他激烈反对他的时代典型的知识分子潮流:超现实主义、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精神分析、法国社会学派,同时保留和整形他们的重要课程。实际上,从艺术到社会学、心理学、神学和经济学领域巴塔耶都做了重要贡献。他成为下一代艺术家和知识分子最有影响的话题。更重要的是巴塔耶引起了二十世纪思想和文学领域的后结构主义革命。 斯图尔特肯德尔提炼一个引起争论的作家的生活和工作,成为简明又丰富的传记,展现出巴塔耶及其时代的张力和矛盾。既吸引人又有可读性,对跨学科文化和知识分子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本书十分有价值。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那么,是戏仿与倒置在为耗费服务,还是相反?神圣―既可以嘲弄地戏仿以搬抬出新的圣器,又可以在性高潮的迷幻和巨额的礼物中吞噬掉。神圣终是在滑向临死的欢愉,或许说,人在降生之际就进入了临死,有生之年所做的不过是在安眠前夜的采摘和即刻吞吃,时不时地因痛苦挣扎,时不时又突然呼气,狂欢。 @2018-05-19 23:29:26 @2021-11-13 01:33:00
传记 哲学
米歇尔·福柯传 豆瓣
所属 作品: Michel Foucault
7.7 (14 个评分) 作者: [法] 迪迪埃·埃里蓬 (Didier Eribon) 译者: 谢强 / 马月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6
米歇尔·福柯是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思想家,他的著作对哲学、社会学、史学、文学、政治学、法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改变了这些学科的既定面貌。
福柯是一名“戴面具”的哲学家。他早年求学巴黎,学习心理学、哲学。之后,工作、讲学于瑞典、波兰、德国、突尼斯、巴西、日本 、美国。1950年代后期,福柯成为一个崭露头角的年轻知识分子,与戴高乐派交好。1960年代中期,他成为结构主义化身,将自己定位为法国思想时尚界的新星。1968年五月风暴之后,他又成为一名左派和社会活动家。 然而,就在同一时期,他“悄悄地”获得了法兰西学院这个法国学术最高荣誉殿堂的讲席。1984年,因感染艾滋病去世。
本书以简洁、清晰可读的叙述,有条不紊地追溯了米歇尔·福柯的生命足迹,揭开了围绕这位辉煌哲学家的许多神话和谣言,促使我们认真思考福柯的每一部著作及其观点,并重新构建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今天的法国的文化、政治和思想生活。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在此,我们应该发现并感知到,福柯始终关注的是种种声音和其旋律,不论是疯癫者的嘶吼,抑或是司法卷宗上无理的记言,还是医学或生物学家表格中的症状与物种的述说,福柯都在耐心去凑近并引诱我们来体验这些声音所传唤的意味深长的迹象,而最后都是为了书写一件事,我们对声音的进入和声音对我们的进入 @2018-03-07 13:01:20 @2021-11-13 01:32:33
传记 哲学
来日方长 豆瓣
The Future Lasts Forever: A Memoir 所属 作品: 来日方长
8.6 (19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路易·阿尔都塞 译者: 蔡鸿滨 / 陈越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5
一九八〇年十一月十六日,早上八九点,一个身穿睡衣的男子冲出房间,跑进巴黎高师的庭院,发狂地叫喊着:“我扼死了埃莱娜,我扼死了我的妻子。”
这出荒诞悲剧的主角即是名满天下的哲学家路易•阿尔都塞。他是法国最具原初思想也最受争议的知识分子之一,亦是“二战”后法国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他是马克思主义的激进旗手,被誉为“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奠基人。
然而,所有的名誉与成就在这一天崩坍了——“阿尔都塞主义随着阿尔都塞一起死了”!而法院“不予起诉”的判决更引起了舆论的愤怒与声讨……
从悲剧发生到辞世的十年,阿尔都塞的晚年罕为人知。这部自传不仅深刻反映了他晚年的思想,更是凝结了哲学家整个人生的精粹:他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回顾了自己的一生,并试图从内部记录、反思自己的疯狂,既详析了自己的成长、学习与研究经历,亦描述了当时的巴黎高师与整个时代的精神氛围。
这是一部自传,也是一部编年学术史,更是一部深刻探讨人性与罪责的惊世忏悔录。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阿尔都塞总是从在文中透露出对自己费心著述的作品的迷惑与轻视,他所写作的与他所引用的都是不断地被积极对话的,这也恰是他的风格……理论寓于种种实践,无一作品应被刻意突出,而唯有实践的主体的依托―身体:其精神特征与爱和恨,德性与弱点,能让主体遨游者才被悉心叙说…希望,寓于身体,来日方长 @2018-10-16 16:16:37 @2021-11-13 01:30:58
传记
本雅明思想肖像 豆瓣
所属 作品: 本雅明思想肖像
作者: 刘北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 7
1940年9月26日,为躲避盖世太保的迫害,本雅明从法国逃亡到西班牙边境时自杀身亡,时年四十八岁。他的好友、戏剧家布莱希特得知消息后沉痛的说:“这是希特勒给德国文学界造成的第一个真正损失。”本雅明生前四处漂泊,事业坎坷,身后才逐渐被重新发现,引起西方知识界的瞩目。如今,本雅明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思想家,其论著丰富的解释力吸引越来越多学者的目光,俨然成为重审现代性与欧洲文化史的关键节点。本书正是在此基础上,追访本雅明跌宕起伏的一生,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理想与现实交织的文化长卷。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7-12-24 01:45:36 @2021-11-13 01:29:42
传记 哲学
福柯思想肖像 豆瓣
所属 作品: 福柯思想肖像
7.3 (6 个评分) 作者: 刘北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 4
作为特立独行的思想家,福柯及其著作影响世界学术界甚广。他侧重边缘历史的研究,为西方当代文化的发展重新建立了坐标。其知识考古、系谱学、知识-权力理论在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各个领域依旧具有重大的影响。福柯的个人经历也颇值得关注,他与20世纪60年代以后法国的政治运动紧密结合,在风云变幻之间勾勒出那段时间法国学界的气象;他的同性恋形象也使他迥异于其他学人。本书取精用宏,叙事生动,为中国读者了解福柯打开了一扇大门。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7-12-24 01:44:56 @2021-11-13 01:29:41
传记 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