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
基督教旧约伦理学 豆瓣
Old Testament Ethics for the People of God 所属 作品: 基督教旧约伦理学
作者: [美] 莱特 / Christopher J. H. Wright 译者: 白陈毓华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4 - 1
作者先提出旧约伦理学的神学、社会、经济架构,接着就一系列当代议题作深入的探讨,全面地阐述了旧约伦理学的重大问题,从而摆脱了与常规伦理议题的繁琐纠缠。
第一部提出了一个诠释框架,与旧约神学相通,读者可以参照一些旧约神学的著述。透过这个诠释框架,旧约世界马上呈现其原有的立体感与动感;这样读旧约,即可避免见树不见林的通病。
第二部是主题探讨,通过八个与当代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以古今结合的方式,深入探讨旧约伦理学的精义和对当下的启发。
第三部是“旧约伦理学研究”,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可能比较枯燥。可对于想深入理解“旧约伦理学”这个领域的近况及研究方法的读者,这个部分才是宝藏。
该书自1983年问世以来,广受好评。如今经过大幅修改,再加上学术界旧约伦理学研究的最新综述,并辅之以详尽的参考书目,使得该书更加雅俗同赏。
依赖性的理性动物 豆瓣
Dependent Rational Animals:Why Human Beings Need the Virtues 所属 作品: 依赖性的理性动物
作者: (美)麦金太尔(MacIntyreA. ) 译者: 刘玮 译林出版社 2013 - 10
人类是脆弱的,人类生命常常被伤痛、疾病与残疾所威胁,因此,人类的生存也经常需要依靠他人。然而,纵观西方道德哲学的历史,人类的脆弱性和依赖性并未得到足够的关注,首要的道德行动者往往被塑造成理性、健康和不受干扰的形象,而残疾人则被视为他者。在《凤凰文库:依赖性的理性动物》这本原创性的著作中,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从本体论层面对人类的脆弱性和依赖性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生命的脆弱性、生存的依赖性使得人类的共处只有在德性的状态下才可能得到兴旺与昌盛,这才是人类生存的真理。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7-03 17:48:26 @2021-11-13 01:42:29
伦理学
与尼采一起生活 豆瓣
作者: [美]罗伯特• C. 所罗门 译者: 郝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1
与尼采一起生活:伟大的“非道德主义者”对我们的教诲
罗伯特• C. 所罗门 著 郝苑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1
ISBN:9787108060228 定价:48.00元
尼采是150年来最流行,也是最具争议性的哲学家之一。按照一种流俗的理解,尼采为人类社会中的“弱肉强食”辩护,他的非道德主义否认传统道德的价值,主张消灭一切道德规范,鼓吹强者完全置身于道德约束之外,因而与20世纪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和暴行有着密切的关系。以上偏见一度支配了英美哲学界,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才有所改观。
本书作者、著名哲学家罗伯特·所罗门在本书中则试图结合美德伦理学与存在主义的视角,呈现尼采的非道德主义的独特面貌。作者认为,尼采在伦理学上并不是一个彻底的相对主义者和虚无主义者,而是积极明确地倡导着激情的生活与高贵的美德。通过批判“大写道德”,尼采希望提升的是现代道德哲学的精神气质与现代人的品性才华。作者试图以尼采的哲学激发人们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审验、自我转化与自我超越,进而将人们导向一种丰富、高雅而又激情洋溢的内在生活。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2-14 15:07:02 @2021-11-13 01:32:01
伦理学 哲学
正义的两面(修订版) 豆瓣
The Two Faces of Justice 所属 作品: 正义的两面(修订版)
作者: 慈继伟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11
《正义的两面(修订版)》作者积其深厚的海外博学资源与其独到的本土道德现实体察于是书,力超康德至罗尔斯一系的西方正义伦理之规范性研究范式,自辟正义之解释性研究理路,提出并系统阐发了——正义的两面性,即:个人自愿遵守正义原则之动机的有条件性与社会正必要求对个人的无条件性。
《正义的两面(修订版)》力图超越从康德到罗尔斯一系的西方正义伦理之规范性研究范式,自辟正义的解释性研究理路,提出并系统阐发了正义的两面性,即:个人自愿遵守正义原则之动机的有条件性与社会正义要求对个人的无条件性。
名人推荐
本书出入古今中西,谦融欧美哲学风范;立论在平常间显深远,谋证于严谨中见洒脱,言说论理,简洁空灵;思路言路,别有洞开;实为近年来少有的伦理学典范之作。
——万俊人
在当代中国社会,随着最近20年来社会变革的日渐深入,正义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亟待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本书作者从“正义感”的概念人手,提出了“正义的两面性”解释。比较以往哲学家们各执一端的做法(如,康德主正义之无条件性,而罗尔斯则反之),本书颇具独创性的理论方式将相关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
本书论说清晰且不乏深度,既具欧陆哲学思想深邃的风格,又有英美哲学论延严谨的优长。除其独特的理论贡献之外,本书对于推进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实践亦将有所帮助。
——粱治平
总体与无限 豆瓣
Totalité et infini: essai sur l'extériorité 所属 作品: 总体与无限
10.0 (13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列维纳斯 译者: 朱刚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8
本书是著名现象学家列维纳斯的代表作,是其前期思想的核心,对现象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本书中,列维纳斯把西方传统的存在论哲学视作一种总体哲学。这种哲学以作为总体的存在为最终的意义来源,抹杀作为个体的个人的意义与价值,充满了对于他者的暴力。与这种总体哲学相反,列维纳斯通过对面容的现象学分析表明,在面容中呈现出来的他人标志着绝对的外在性,是真正的无限,不可还原为内在性。他进而证明,自我与他人的伦理关联既先于自我与他人的存在关系,也先于自我与对象的存在关系。在此意义上,伦理学先于存在论。本书最终表明,自我与他人之间有着一种不可还原的非同一性,自我与他人的面对面是存在中的终极关系。因此,哲学必然是“多元论”的,世界的本原是多元,是每一个表达着的自我。这多元之间则通过作为主体性的善良而最终走向和平。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7-12-17 05:50:21 @2021-11-13 01:29:27
伦理学 哲学
什么是批判?/ 自我的文化 豆瓣
Qu’est-ce que la critique? Suivi de La culture de soi 所属 作品: 什么是批判?/ 自我的文化
9.3 (11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译者: 潘培庆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7 - 4
- 编辑推荐 -
·首次完整收录福柯晚期所作的两次演讲——《什么是批判?》和《自我的文化》,以及演讲后精彩的问答和讨论环节,福柯的机敏和睿智在其中展现无余。
·本书编者参照福柯演讲手稿对两次演讲的文本进行了悉心校订,以期使福柯思想的面貌臻于完整。
·福柯的这两次演讲,时隔五年,期间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演变。此次同时发表这两次演讲不仅极富意味,也可为研究福柯晚期思想提供一把钥匙。
- 内容简介 -
本书收录了米歇尔•福柯晚期所作的两次演讲。
第一次演讲,名为“什么是批判?”,于1978年5月27日在法国哲学学会举行。福柯把自己的研究纳入由康德《什么是启蒙?》一文所开启的视角,把批判定义为一种伦理—政治态度,而此态度在于一种不被过度治理的艺术。
第二次演讲,名为“自我的文化”,于1983年4月12日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所作。福柯在其中把自己的研究定义为一种关于我们自己的历史本体论,指出他对启蒙的看法和他对古希腊-罗马的分析有关。随后,福柯在伯克利分校还参加了三次讨论会,回顾了他哲学进程中的若干方面。
批判既可针对治理,也可针对自己。无论是质疑治理的批判,还是质疑自我的批判,出发点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启蒙的精神。在此,我们可以看到本书编者把《什么是批判?》和《自我的文化》放在一起的用意。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与其说批判总是关乎着宏大的社会与历史命题,还不如说它内在于一种自我的技术。不管是真理的思虑和学习,还是日常的记事本书写,它们都离不开自我的不断更新与构建,关系着一种不停息的反复和重塑,而这一切的动力即是主体的拒绝被治理,渴求通过批判来审查与谱写自我的文化。不满之人胜过满足之猪。 @2018-02-06 22:46:18 @2021-11-13 01:29:22
伦理学 哲学
道德意识现象学 豆瓣
作者: [德]爱德华·封·哈特曼 译者: 倪梁康 2012 - 5
该书是从作者的伦理学主要著作《道德意识现象学》中抽取出来关于情感道德的部分予以重新出版。作者在于苏格兰的启蒙道德哲学相衔接,尤其是与哈奇森和亚当•斯密想衔接,并且设想了一门后基督教的伦理学。这门伦理学产生于公约的权威道德与素朴的利己主义的无意识萌动中,在审美的、道德的品味与各种具有道德特征的情感中春花自身,成为自律的道德,它被理性道德所补充,并系统地被一门形而上学的和泛神论的宗教伦理学所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