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导读巴特 豆瓣
Roland Barthes 所属 作品: 导读巴特
8.6 (17 个评分) 作者: (英)格雷厄姆·艾伦 译者: 杨晓文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5 - 10
·编辑推荐
罗兰•巴特作为一个创新者和引路者,是语言、文学、文化和媒体研究的中心人物。本书为初次接触巴特的重要作品中所涉及的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理论思潮等方面的读者提供帮助:
•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符号学或“符号的语言”
•结构主义和叙事作品分析
•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和“作者之死”
•文本理论和互文性
在讨论巴特的最重要的观点及其影响力的同时,格雷厄姆•艾伦也梳理了他与其他关键思想家,如让-保罗•萨特、费迪南德•德•索绪尔、雅克•德里达、朱莉娅•克里斯蒂娃等的关联。书末提供了便捷的巴特关键文本的翻译版及宝贵的进阶阅读建议。
《导读巴特》对罗兰•巴特的深入解析,对于所有研究当代批评的读者来说,都必不可少。
·内容简介
《导读巴特》试图为不同类型的读者归纳出罗兰•巴特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每个章节都围绕这些重要思想展开。让读者了解到巴特作为一个作家、教师、知识分子所经历的种种不同阶段也很重要。因此《导读巴特》的章节在一定程度上是按时间顺序编排的。第1、2章是巴特的早期思想,第3、4章主要讨论他的符号学和结构主义著作,第5、6章进入到他的后结构主义阶段,最后的第7到第9章介绍了他后期著作中引发的一系列议题。按照一定的年代顺序介绍巴特的重要思想的好处是,读者可以发现这些思想之间的重要联系,而不是孤立地去看待各个单个的思想。
《导读巴特》对巴特作为作家和知识分子学术生涯的介绍梳理,将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具体的思想和议题产生的背景。除了介绍巴特主要思想的章节,本书还加入了另外一章“巴特之后”,讨论了其思想的现实重要性和相关性以及研究巴特持续影响力的意义所在。
《导读巴特》的“进阶阅读书目”部分简要介绍了巴特的每部作品,有助于读者在前九章的基础之上,巩固及加深对巴特作品整体脉络和轨迹的认识。这一部分可以以多种方式使用。巴特著述颇丰,有时难免令人望而生畏。该部分提供了巴特主要作品的简明路线图,可供读者在阅读本书主要章节时随时查阅。此部分还包括了其他巴特研究的著作的注解列表,旨在方便读者做进一步的研究。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中性”,巴特实际的智慧与狂喜之源的所在。中性尽管位于夹缝之间,但并不如狂怒且喋喋不休的套语阵营之间的战争一样为自己而战斗,它是向着私人性的絮语抚慰温和地递进的。捆绑着的符号,涵义,诞生的神话等等是在浮躁的“有”上如醉汉徘徊着的。中性是无限与虚无的硬币,它实践着有即是无,注视未来 @2018-05-14 22:48:37 @2021-11-13 01:33:45
导论
哲学与宗教的永恒同盟 豆瓣
作者: 先刚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1
《哲学与宗教》(1804)是谢林“同一性哲学”时期的代表著作之一,在谢林的整个哲学发展过程中扮演着承前启后的关键角色。本书采用逐章释义的方式,系统全面地阐释了这部著作的核心思想(即同源分流的哲学与宗教如何通过各自的重新定位而建立一种永恒和谐的关系),以及相关的一些重要哲学问题。除此之外,本书收录了作者翻译的《哲学与宗教》全文,这是谢林的这部重要著作首次以中文的形式面世。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2-01 10:05:55 @2021-11-13 01:31:40
哲学 导论
黑格尔 豆瓣
Hegel 所属 作品: 黑格尔
8.3 (52 个评分) 作者: [澳] 彼得·辛格 译者: 张卜天 译林出版社 2015 - 11
【哲学学者邓晓芒推荐】
他在这本不到六万字的文风平实的小书中显现了不少独特的见地,越出了英语世界黑格尔研究的成规。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 邓晓芒
辛格的这本书是通向黑格尔的理想导论。在如此短的篇幅中能介绍得如此清晰,真是了不起的手笔。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 安东尼•曼瑟
【内容简介】
许多人认为黑格尔的作品晦涩难懂,但另一方面,他又具有公认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有理由认为,若非黑格尔,过去一百五十年人类的思想进程和政治进程都会走上另一条道路。深邃的思想可能使他得出了一些看似奇怪的结论,然而,黑格尔作品中的观点和洞见直到今天仍不失力量。本书 勾勒了黑格尔哲学 的轮廓,对他的观念和主要作品进行了广泛探讨,涉及黑格尔的时代和生平,以及历史的目的、自由和社群、逻辑和辩证法等主题。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自由精神的辩证运动以及朝向着一种绝对知识和自我精神的回归不就是一种思辨实在论的立场么?正题反题的相依存和斗争并不是仅就其所是而言的难分难舍,而是它们本身抗争的运动朝向着一个对合题的突破……之所以说黑的哲学宏大壮丽,就是因为他完美地书写出了人类西西弗斯的精神。然而主体之虚妄,如何? @2018-01-31 18:41:06 @2021-11-13 01:31:34
哲学 导论
文化理论关键词 豆瓣
所属 作品: 文化理论关键词
作者: [英]丹尼·卡瓦拉罗 译者: 张卫东 / 张生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3
《凤凰文库·当代思想前沿系列:文化理论关键词》在当今批判与文化理论中的一些关键性概念的基础上,考察了其所涉及的各种哲学理论观点和方法论。《凤凰文库·当代思想前沿系列:文化理论关键词》分为三个部分共十八章,每一章都将一个主题处理为一个概念。作为主题性的介绍,各主题环节贯穿各章,把相关材料连接起来,使读者能够按照自己的学科研究兴趣和目标自行选择文本阅读方式。
第一部分“语言与阐释”介绍了对于世界和象征体系之间关系的各种批判性立场,指出只有当特定文化赋予其象征意味时,即人类及其处身环境只有通过他们与符号性建构的联系,才能获得意义。第二部分“社会身份”探讨了身体、心理、政治、意识形态、性和种族等因素在建构社会身份时所起的重要作用,指出人类及其环境都有赖于建构。第三部分“知识”集中考察知识问题。社会构造生产出了知识体系,又是知识体系的产物,知识的意义与特定知识得以形成的文化环境密不可分。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作者怕不是只会挑拣二三手货来累撰书籍,,《关键词》作书名不妥,应改作《关键词阅读索引》。通篇下来全无章法令人云里雾里。用自己的见解和理解写书真的那么难?何必全是断章取义拾人牙慧来为难没入门的读者呢? @2018-01-27 10:24:33 @2021-11-13 01:30:44
导论
阿伦特政治思想再释 豆瓣
Hannah Arendt: A Reinterpretation of Her Political Thought 所属 作品: 阿伦特政治思想再释
作者: (英) 卡诺凡 译者: 陈高华 人民出版社 2012 - 7
《阿伦特政治思想再释》是在其最初的《阿伦特政治思想》一书基础上重新撰写的一本全面介绍阿伦特政治思想的杰出作品。作者广泛利用阿伦特未出版的文稿,以阿伦特的主要著作为路标,悉心地为读者呈现了阿伦特跌宕起伏的运思历程,构建了一副顺畅、生动的阿伦特政治运思图景,呈现了清晰、丰满的阿伦特形象。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1-17 12:18:20 @2021-11-13 01:30:40
导论
法兰克福学派 豆瓣
所属 作品: 法兰克福学派
作者: (德) 魏格豪斯 译者: 孟登迎 / 赵文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11
《法兰克福学派:历史、理论及政治影响(套装共2册)》是德语世界中迄今为止最好的一部关于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著作!《法兰克福学派:历史、理论及政治影响(套装共2册)》全面描述法兰克福学派这一学术群体从魏玛时期建立“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到该所成员流亡美国以及战后返回德国,直至1970年代初期的这段历史,呈现了理论发展的过程以及学术环境和社会政治的背景。《法兰克福学派:历史、理论及政治影响(套装共2册)》通过评论性传记对学派的主要人物如霍克海默、阿多诺、洛文塔尔、弗洛姆、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人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刻画,由此展现出一幅法兰克福学派迁延发展的生动画卷。
黑格尔导读 豆瓣
Introduction à la lecture de Hegel 所属 作品: 黑格尔导读
作者: [法国] 亚历山大·科耶夫 译者: 姜志辉 译林出版社 2005
《黑格尔导读》是亚历山大·科耶夫1933年到1939年间在巴黎高等学校讲解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课程,它并不是纯粹的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导读。在这部由他的学生的笔记整理而成的著作中,科耶夫融入了他自己的存在主义思想。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部独立的哲学著作。
为什么说科耶夫的黑格尔解读在20世纪的作品里可以为那么多人称颂?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揭示了黑格尔思想的当代意义,并且明确告诉人们,我们正在按照黑格尔的理念,走向历史的终结。科耶夫的一些话,说得十分精辟,比如他在冷战时期就断言"苏联人和中国人只是目前还贫穷的美国人而已"。这一席话,直到今天,依然警诫我们自己在世界上所处的位置……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1-14 08:50:19 @2021-11-13 01:30:27
导论
分析哲学导论 豆瓣
所属 作品: 分析哲学导论
作者: 黄敏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9 - 8
《分析哲学导论》内容简介:学会析哲学,做分析哲学,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分析哲学“不可爱”。想从分析哲学中得到快乐,需要一种能在数学中看到美的眼光。学会分析哲学,混个脸熟是行不通的。要能够回到常识的层次,需要像雕刻家一样既能用艺术家眼光审视整体,又能把手中石匠的刻刀落到每根线条的实处。
《分析哲学导论》从教你如何“用刀”开始……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7-12-27 06:49:28 @2021-11-13 01:29:50
哲学 导论
基督教神学导论 豆瓣
Christian Theology : An Introduction 所属 作品: 基督教神学导论
作者: [英] 阿利斯特·麦格拉斯 译者: 赵城艺 / 石衡潭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4
呈现基督教神学的基本主题
关注基督教蕴含的内在力量
带领读者思索生命中的重大问题
………………
※学者推荐※
☆《基督教神学导论》这部作品知识广博、叙述明晰。阿利斯特·麦格拉斯既精通神学思想史,又善于写作表达,二者的融合最终产生出这部在该领域普遍适用的教材佳作。
——加百利·法克利(Gabriel Fackre),美国安德沃·牛顿神学院(原属哈佛大学)教授
☆阿利斯特·麦格拉斯在致力于介绍基督教神学方面堪称大师。第五版延续了之前的风格,老师和学生都会受益匪浅。所有研究基督教神学传统的学者都将受惠于麦格拉斯。
——道格拉斯·米克斯(M. Douglas Meeks),美国范德堡大学神学院教授
☆这部精心之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以丰富的知识、简明的方法和标准、虽不易掌握却清晰明白的基督教语言,引导成千上万的学生进入神学之门。
——《宗教与神学》(Religion and Theology)书评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在牛津大学教授基督教神学几十余年的心得之作,简洁而清晰地阐述了有关基督教神学的基本知识。书中概述了历代以来基督教伟大传统中的核心主题,向读者展现出基督教神学的丰富思想及其历史渊源,通过分析与思考来让读者理解每种思想的优劣,让读者充分掌握基督教神学的基本观点与深刻洞见。作为当今国际上最受欢迎的基督教神学教科书,本书选材精当,编排合理,广受世界各地师生欢迎。无论是研习基督教神学,还是了解基督教文化,本书都是必读的入门佳作。
导读德勒兹与加塔利《千高原》 豆瓣 Goodreads
Deleuze and Guattari's 'A Thousand Plateaus': A Reader's Guide 所属 作品: 导读德勒兹与加塔利《千高原》
7.7 (23 个评分) 作者: [美] 尤金·W.霍兰德 译者: 周兮吟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6
《千高原》是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和菲利克斯·加塔利合著的作品,也是二位作者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本书即是对此一经典著作的导读。
在书中,尤金·W. 霍兰德首先概述了《千高原》的成书背景,并对《千高原》的主题作了深入浅出地介绍;在本书最重要的部分“文 本阅读”中,作者将《千高原》中的十五座高原所提出的“问题”分解为五类,并逐一对之进行了详细阐述,书中不时穿插对原书段落的引用,展现了作者对此的独到解读。
德勒兹与加塔利声称,构成《千高原》的诸多高原可依任意顺序阅读。任何一次对全书的阅读都可能产生某种线性阅读,正如每一次依和弦表所做的即兴演奏都会带来诸多可能的演绎中的一个线性的演绎。因此,让我们跟随本书作者的指引,开始即兴阅读《千高原》。请记住,这一阅读只是众多可能的阅读中的“一种”,不是意在提炼出《千高原》的意义,而是要表现并阐明它的某些潜质。
《千高原》是一部非凡之作。按德勒兹与加塔利的话说,它是如根茎般写就的。《千高原》中的十五座高原所提出的“问题”可以分解成五类:
1 认识论问题。思想该如何运作才能与宇宙共思,而不是去思考宇宙,因而就能加速我们栖居之所的相对解域,有时足够幸运的话,甚至达到绝对解域的无限速率,或者“纯粹的内在性”?“根茎”高原、“ 平滑与纹理”高原最直接地处理这一“问题”,“游牧学”高原的一些部分处理皇家科学与游牧科学以及公理体系和问题体系之间的差异。其目的是要发展出一种最适合通过生成来把握存在,通过潜在来把握现实的思想图像。
2 本体论问题。宇宙以及其中的生命如何能够以这样一种方式存在:它们既是变化的结果,同时又总是对未来的变化敞开怀抱。 我们怎样才能依据生成来理解存在,依据差异而不是同一,来将存在理解为开放系统的一个动态的功能?最重要的是,如此这般地理解世界到底有什么好处?它怎样给我们的社会变化带来更好的前景?最直接而又全方位地处理这个“问题”的是“道德地质学”高原与“迭奏”高原——前者主要处理无机层的问题,而后者则主要处理异质成形层的问题。
3 人类学问题。第三类问题可以被称作人类学问题,但仅仅在结构主义(反人文主义)的意义上关涉“ 象征秩序”:人类的生命形式是怎样以象征的方式占据异质成形层的;人类的社会自我组织是如何通过符号来实现并在符号中获得反映——怎样通过语言、货币与图像来实现的? 在此,相关的高原是“ 语言学公设”、“符号的机制”、“颜貌”和“捕获装置”高原。
4 伦理问题。人类个体要如何自我组织,才能与他人一道尽可能地实现既有成效又愉悦的去层化? 这里最切题的显然是“怎样使自己成为无器官的身体?”高原; 但“一匹狼还是一些狼”、“三则短篇小说”和“生成”高原也同样处理伦理“问题”。
5 政治问题。我们要如何把人类生命形态理解为社会性的自我组织,才能使它既能解释畜群行为又能解释集群(猎群)行为,既能解释压抑的专制暴政又能解释外向扩张的经济帝国主义,既能解释严苛层化的约束又能解释去层化的逃逸?“游牧学”、“微观政治与节段性”高原最为直接地处理这个“问题”,当然其他许多高原也会处理这个“ 问题”,只是不那么显而易见罢了。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7-12-08 22:01:27 @2021-11-13 01:28:55
哲学 导论
福柯 / 布朗肖 豆瓣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Foucault shaw brown
8.5 (13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 [法] 莫里斯·布朗肖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4 - 3
HardCover. Pub 2014-03-01 henan university press This book mainly michel foucault my imagination Maurice shaw brown;The outside world thought michel foucault;Theory of friendship Maurice shaw brown. etc.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7-12-08 12:49:11 @2021-11-13 01:28:54
哲学 导论
导读拉康 豆瓣
Jacques Lacan 所属 作品: 导读拉康
8.7 (47 个评分) 作者: (英)肖恩·霍默 译者: 李新雨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 - 9
雅克·拉康是最富挑战性与争议性的当代思想家之一,也是自弗洛伊德以来最具影响力的精神分析学家。拉康理论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诊疗室的范围,从而波及到了诸如文学理论、电影理论、性别理论与社会理论等不同的学科。本书不但完整地涵盖了拉康的学术生涯,而且还针对一些拉康的概念以及他关于这些概念的作品而为读者提供了一部通俗易懂的导读,这些概念包括:
• 想象界(Imaginary)与象征界(Symbolic)
• 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与阳具的意义(meaning of the phallus)
• 主体(subject)与无意识(unconscious)
• 实在界(Real)
• 性别差异(sexual difference)
肖恩·霍默(Sean Homer)把拉康的作品定位在了当代法国思想与精神分析历史的语境之中,因而他的这本《导读拉康》是对于这位极具影响的理论家的一部理想的导读。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冷静地直面他们生活的真实状况和他们相互关系。”某种程度上,拉康倒是践行了马克思的这句话……倒不如说,从不存在坚固和神圣的东西,人们难以去面对自己生活的真实状况和相互关系,一切都是值得存疑的…… @2018-02-04 11:44:59 @2021-11-13 01:28:53
哲学 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