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追寻记忆的痕迹 豆瓣 Goodreads
In Search of Memory: The Emergence of a New Science of Mind 所属 作品: 追寻记忆的痕迹
8.5 (30 个评分) 作者: [美] 埃里克·坎德尔 译者: 喻柏雅 后浪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9 - 8
二十世纪神经科学发展史宏大画卷
诺奖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和科研历程
令人信服地展示了何为一流科学、如何创造一流科学
出版十几年来引领无数学子走进科学殿堂
◎ 编辑推荐
☆ 从第一人称的视角,展现伟大科学家的研究路径、问题意识与情志襟怀
作者以清晰易读的文笔,从研究者本人的角度 向读者介绍了最好的科学研究是如何一步步展开的,从确定题目,到提出假说,寻找实验对象和方法,结识最合适的合作者,直到最后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众并使之进入商业领域的整个过程,为科学爱好者和有志于科学事业的学生提供了行动的指引。
☆ 同时这也是一部二十世纪神经科学发展史
坎德尔的职业生涯,恰逢现代科学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一个时期。在他进入医学院后不久,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的分子结构,给整个生物学界带来了革命性的巨变。神经科学——对记忆、情感、判断等心智活动的生物学机制的研究——在此时作为一个全新的学科浮现出来,而坎德尔就全程见证并参与了这个新学科从无到有的整个经过。
☆ 本书面向的读者群体较为多元,值得推荐给那些渴望从名人传记中汲取人生经验的普通读者、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的专业读者、想了解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读者,以及对“二战”奥地利犹太难民史感兴趣的读者。此外,本书译者还认为它是一本“赴美留学指南”,它如实地反映了美国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文化氛围,能给那些打算赴美留学的学子及其家长提供绝佳的参考。
◎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籍犹太裔神经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埃里克·坎德尔的自传,在书中他不仅表达了个人对其生活和历史的感受和思考,也以亲历者的身份叙述了神经科学这个学科从无到有的发展史——人们如何开始用生物科学的方法研究学习和记忆,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这个领域得到了哪些发展,科学界又对未来怀有哪些愿景和期待。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不仅可以了解神经科学这一学科的动向,更能窥见最顶尖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的思考路径,以及一个伟大科学家的素质和襟怀。本书已被翻译成德语、法语、俄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波斯语等十多个语种,先后荣获2006年度《洛杉矶时报》图书奖和2007年度美国国家学院知识传播奖。
◎ 名人推荐
☆ 恐怕没人能像坎德尔那样在细胞和分子的层面上推动人类记忆机制的研究。他破译大脑记忆密码的激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科学家。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伟大科学家如何进行思考,并带动了科学的发展。
——蒲慕明,中国科学院院士、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美国科学院院士
☆ 埃里克·坎德尔的这本书别人写不出来。他通过毕生的视角透视科学,跌宕起伏、硕果累累。我们受到了坎德尔持久的激情和坚定的决心指引。我向所有那些正在寻找有关大脑和记忆知识的个人观点,以及那些正在考虑开启科学生涯的读者推荐此书。
——安东尼奥·达马西奥,美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神经科学家
☆ 埃里克·坎德尔写出了一部绝佳作品,从头至尾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展现了神经科学在令人惊叹的20世纪后半叶的壮丽图卷。坎德尔把个人经历与科学研究融为一体,他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广泛交流,使得科学成为全世界最重要的共同事业。
——奥利弗·萨克斯,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著名科普畅销书作家
☆《追寻记忆的痕迹》动人地讲述了埃里克·坎德尔站在脑科学前沿领域的大胆人生,他以分子生物学方法革新了我们对感受到的信息如何存储的认识。
——詹姆斯·沃森,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之一,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 我向所有对一位重要科学家的人生和工作,或者对我们这个时代的科学进程感兴趣的读者推荐此书。……坎德尔优雅地做出的这些研究,会极大地诱惑有天赋的学生将他开启的这些令人难忘的工作向前推进。
——霍华德·加德纳,美国心理学会威廉·詹姆斯奖得主,著名认知心理学家
☆《追寻记忆的痕迹》融自传、科学史和基础生物学于一炉,是一部无出其右的才华横溢之作。它令人信服地展示了何谓一流科学,以及如何创造一流科学。
——E. O.威尔逊,美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社会生物学之父”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20-08-27 18:30:21 @2021-11-13 02:00:43
心理学
幻想與無意識 豆瓣
所属 作品: 幻想與無意識
作者: 尚‧拉普朗虛 / 賽基‧勒克萊 译者: 沈志中 行人出版社 2006 - 3
書腰文字:
讓完全被埋沒的概念重新出土,那些一開始就被佛洛伊德追隨者,甚至佛洛依德自己都遺忘的概念。
——尚‧拉普朗虛
本書介紹:
賈克‧拉崗著名的口號「回到佛洛伊德」,對全世界的精神分析運動都造成了深遠影響。不是捍衛佛洛伊德正統,而是讓人返回佛洛伊德文本,傾聽大師的原始聲音。
本書兩篇文章皆由拉崗的第一代學生所撰寫,但這些學生並非全然承襲拉崗的教誨,而是佇立在關鍵的邊界:在拉崗的號召下鑽研佛洛伊德,而又因為回到佛洛伊德,最終矛盾地不得不遠離拉崗。
作者們也並未受限於佛洛伊德的文句,而是深入大師的思維,讓人信服地挖掘出佛洛伊德自己遺忘的概念。語言與無意識的關係、誘惑理論的深層意義,這兩篇具有經典地位的文章,已經成為認識當代精神分析的基礎。
所以說,幻想與無意識二文不只是標定這個離開拉崗的關鍵時期、釐清佛洛伊德最重要的概念,也展示了一種思想的研究模範。
譯者介紹:
沈志中,一九六八年生於台北瑞芳。台灣大學哲學系畢業。巴黎第七大學基礎精神病理學暨精神分析博士。台灣大學外文系助理教授。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2-24 01:42:47 @2021-11-13 01:39:00
心理学
导读弗洛伊德 豆瓣
Sigmund Freud 2e 所属 作品: 导读弗洛伊德
8.7 (17 个评分) 作者: [英]帕梅拉·瑟齐韦尔 译者: 李新雨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5 - 11
·编辑推荐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著作,可谓渗透了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乃至当代文化的几乎每一个领域。《导读弗洛伊德》的作者帕梅拉•瑟齐韦尔把精神分析的理论及其之于现代思想的意义置入相关的语境和背景下来加以研究和解释。对于弗洛伊德著作的发展及其所产生的反响,本书第2版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包括:
•追溯弗洛伊德在其事业生涯期间的著述背景及其思想发展;
•探究弗洛伊德作品中的诸多悖论与矛盾;
•聚焦于精神分析作为一种解释性策略,且特别关注于它对文学和文化理论的影响;
•考察新近针对弗洛伊德的强烈抵制反应,且力主精神分析的持续关联性。
这本导读由于鼓励并使读者有准备去着手弗洛伊德原文的阅读,从而保证了所有层面的读者都会发觉弗洛伊德思想的有效性、挑战性乃至持续关联性。
·内容简介
第1章介绍了弗洛伊德早期的医疗实践。在这期间,他治疗了很多中层和中上层阶级的女患者,正是这些病人的癔症性疾病致使他发展出了精神分析的理论。
第2章介绍了弗洛伊德最早的几本书,以及其中涉及的有关解释的问题——《释梦》涉及梦的象征意义,《诙谐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涉及诙谐的意义,而《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则涉及口误、过失、遗忘的字词等的意义。
弗洛伊德确信,性欲和早期的童年发展之于神经性疾病以及我们每个人是困扰亦或无忧地长大成人而言的重要性。他的《性欲三论》在1905年发表,从而给精神分析对于性欲发展的重视设定了日程,这部分内容会在第3章详细探讨。
第4章会讨论几例著名的个案研究,它们均带有引人眼球的匿名,诸如“狼人”、“鼠人”和“小汉斯”等。这些研究往往看起来更像心理惊悚小说,而非枯燥的医学报告。
从1910年代中期开始,弗洛伊德便试图把他的心灵理论系统阐述成一套逻辑连贯的设想或计划——他假设了“自我”(ego)、“它我”(id)与“超我”(super-ego)三种范畴,以帮助说明他在心灵的不同功能之间看到的分裂。第5章将探讨弗洛伊德在其整个事业生涯中所绘制的不同心灵地图。
直至1939年弗洛伊德逝世以前,他都不断地在艺术、文学、战争、恐惧、精神分析的方法论,乃至文化、社会与宗教的起源等主题上进行写作。第6章概述了弗洛伊德有关文明与社会的结构的主要思想。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精神分析是且将一直是一场尝试性的对话,其具有的种种概念我们只能作为假设来接受――尽管可信与符合程度不同。在分析对话之中,使理论符合经验事实,并有助于其不断地发掘和破译自身,是理论真正的目的,客观对话者在其中失去了身体/物理医学中的绝对权力,它更像是互相疗伤:毕竟医生病人在此皆为人 @2018-10-23 22:15:19 @2021-11-13 01:36:46
哲学 心理学
人对抗自己 豆瓣 谷歌图书
所属 作品: 人对抗自己
8.7 (7 个评分) 作者: (美)门林格尔 译者: 冯川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4 - 5
卡尔・门林格尔(Carl Augustus Menninger)是美国著名的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家和心理学家,他对人深邃莫测的精神世界有渊博的知识,尤其对死亡本能、自杀冲动、犯罪心理和儿童心理作过深入透辟的研究。他在这方面的成果使他在精神分析心理学领域中斐然自成一家。
在《人对抗自己》中,门林格尔对死亡本能和自我毁灭倾向作了全面的考察和分析。他认为:人性中固有破坏冲动总是要竭力寻求宣泄,如果这种破坏冲动不能施之于外界,其必然结果就是转而施之于自己。这就是各种形式的自杀的根源。门林格尔呼吁:不能回避对死亡本能和自我毁灭倾向的研究。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以他自己所选定的方式,或快或慢、或迟或早、或直接或间接地在杀死他自己。要想与这种自杀倾向相对抗,首要的一步乃是真正认识到:自我毁灭确定根植于我们的天性,我们必须熟悉它的各种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才能作出相应的努力来与这种根深蒂固的死亡本能抗衡。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9-21 15:18:05 @2021-11-13 01:36:16
心理学
模仿律 豆瓣
所属 作品: 模仿律
作者: (法)加布里埃尔·塔尔德 译者: 何道宽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 1
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G.Tarde)最早对模仿进行研究,1890年出版了《模仿律》一书。他认为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并提出了三个模仿律:
1 下降律:社会下层人士具有模仿社会上层人士的倾向
2 几何级数率: 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模仿一旦开始,便以几何级数增长,迅速蔓延。
3 先外后内律: 个体对本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总是优先于外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
未发现的自我 豆瓣
所属 作品: 未发现的自我
7.6 (5 个评分) 作者: [瑞士] 卡尔·荣格 译者: 张敦福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7 - 3
《未发现的自我》内容简介:精神分析学说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20世纪初创立的。弗洛伊德最初是作为神经病学家和精神科医生来从事研究的。其研究对象主要是歇斯底里症患者。他发现歇斯底里症的根源主要不是由于生理的原因,而是在于深刻内在的心理因素。他将这种存在的心理因素归结为儿童期被压抑的性意识,并由此创立了“无意识性本能学说”,认为神经症的发作就是性意识的长期压抑最后总爆发的结果。弗洛伊德将他的发现加以总结,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最富创见的心理学说,并将这一学说全面推广到哲学、社会、宗教、文化领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1-10 12:54:01 @2021-11-13 01:30:21
哲学 心理学
荣格文集 豆瓣
作者: [瑞士] 卡尔·荣格 译者: 冯川 改革出版社 1997 - 4
目录 :
编者序
荣格生平著作年表
本能与无意识(1916)
分析心理学的基本假设(1931)
现实与超现实(1933)集体无意识的原型(1934/1950)集体无意识的概念(1936)
现代人的精神问题(1928/1931)
心理学的现代意义(1933)
创造的赞美诗(1912)
美学中的类型问题(1921)
论分析心理学与诗歌的关系(1922)
心理学与文学(1930/1950)
《尤利西斯》:一段独白
毕加索(1932)
精神分析与灵魂治疗(1928)
纪念理查·威廉(1930)
心理学与宗教(1937)分析心理学中的善与恶(1959)
附录:重返精神之家园:荣格评述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1-10 12:53:52 @2021-11-13 01:30:20
哲学 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