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史
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 豆瓣
所属 作品: 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
作者: 余英时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9 - 6
本书是继《士与中国文化》之后,经著名华裔学者余英时教授同意,编选而成的他的又一部学术论文集。这些论文,不仅反映出著者作为一位对中西方文化都有广泛深入了解研究的深刻的社会思想史专家,力图通过对若干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的问题的分析,来把握中国文化的价值系统,从而达到对于中国文化性质的一种整体了解的学术风格,而且也反映出著者对于中国社会现代化问题的深层关注和严肃冷静的思考。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20-07-05 20:04:57 @2021-11-13 01:58:24
思想史
权势转移 豆瓣
所属 作品: 权势转移
9.7 (6 个评分) 作者: 罗志田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1
本书注重历史当事人的时代关怀,返其旧心,从广义的文化视角考察近代中国思想与社会的权势转移。全书跨越思想史和社会史的学科藩篱,通过探讨近代大变局中传统的中断与传承,中西文化竞争与民族主义的特异,思想衍化与社会变迁的互动等各层面的多元互动,揭示近代中国社会新中有旧、旧中有新的丰富特性。随着四民社会的解体和经典的隐退,出现了民国之中“国进民退”的倾向。这些演变既产生了众多问题,又遮蔽了不少问题,当时就造成读书人的困扰,迄今仍在影响我们。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藏书阁打卡】
就,说到底,半个世纪的国家转型与权势斗争都是在"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两种边界之间徘徊前行。激进和妥协并存,没有哪一方始终主导着历史的进程,理想主义者和实用主义者在其间像是一枚不断旋转的硬币的两面,复杂与多面是其最大特征。现代的中国是即是被这些多面者不断地填料、逐渐发明出来的。
大变局确实把不少人给震懵了,同世界的接轨与同自身过往的决裂所诞生出的更多是一种无方向的迷茫,而非机遇。探索者受着种种新生的观念主宰,在他们确定自己想要什么之前,频繁地参与这样或那样的gm是唯一的事业。迷茫的冒险者太多,以至于保守成了一种可耻的立场。和而不同是一开始的口号,但迷离迫急的形势让所有人只能走向同而不和。某个派队的掌权像是一种必然,毕竟在每个人的未来目的变得清晰之前,枷锁往往显得更为诱人。 @2020-07-
历史 思想史 社会学
纸上的火焰-1815-1915年的报界与国运 豆瓣
作者: 汤传福 / 黄大明 2013 - 5
传教士的雄心与精明、口岸知识分子的郁闷与突围、朝廷的懵懂与应变、报人之间的思想与意气之争、改良派与革命派文攻和武斗、朝廷的言禁与革命的谣言、枪杆子与笔杆子……本书对大变局中的中国报界与国运一一进行了原生态展示。作者意在重新梳理报业史的发展脉络,“探寻新闻业发展的大道所在”,展现“新闻自由主义办刊思想”在近代中国(1815—1915)的浮沉、得失及经验。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7-20 23:47:20 @2021-11-13 01:35:20
思想史
思想的谱系 豆瓣
Spectrum: From Right to Left in the World of Ideas 所属 作品: 思想的谱系
作者: 佩里·安德森 译者: 曹荣湘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 11
《思想的谱系:西方思潮左与右》,本书全面考察了当代思想领域的各种变化,从极右派、自由主义中间派到马克思主义左派,从保守思想、自由思想到激进思想,其独特的视角至今罕见。书中分为政治学、哲学、历史学、文债四部分。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6-29 12:57:33 @2021-11-13 01:34:57
思想史
必须保卫社会 豆瓣
Il faut défendre la société 所属 作品: 必须保卫社会(精)/法兰西学院课程系列
8.8 (5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译者: 钱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9
《必须保卫社会》中福柯勾勒出“惩戒”权力的一般草图,即通过惩罚机关的监视技术、规范性的制裁等,个别地运用于肉体的权力,从而勾画出“生命权力”的轮廓。福柯随后对“政府性”进行了追问,这个权力通过国家理性和警察的装置与技术,从16世纪开始运转。《必须保卫社会》完全可以成为当时权力的政治问题和种族的历史问题的相交点、会合处和联接点。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不错,以统治权―二元对立的社会向统治关系―一元合整的内部普遍性社会的过渡可见,种种政治话语的更新较之经济―技术要求才更是生命政治的诞生之原因,资本主义与主权国家的交叉互存关系往往被遮盖了。从民族到人口与从人民到公民,正是君主制的完成及向现代性的过渡。你国只不过是压缩了这一时间。 @2018-06-25 12:32:24 @2021-11-13 01:34:42
哲学 思想史 社会学
卢梭·康德·歌德 豆瓣
所属 作品: 卢梭·康德·歌德
9.2 (5 个评分) 作者: [德] 卡西尔 译者: 刘 东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11
伟大的心灵总是相通的,正因乎此,一位大哲学家和一位大诗人之间的距离,就比他与一位蹩脚的哲学家之间的距离为小。卡西尔的这册小书,通过追述从诗(卢梭)向哲学(康德)和从哲学(康德)向诗(歌德)的精神转换现象,生动而令人信服地向我们说明了这一点。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2-14 17:21:22 @2021-11-13 01:32:02
哲学 思想史
希腊对德意志的暴政 豆瓣
The Tyranny of Greece over Germany: A Study of the Influence Exercised by Greek Art and Poetry over the Great German Writers of the Eighteenth,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 所属 作品: 希腊对德意志的暴政
7.3 (6 个评分) 作者: [英] 伊莉莎·玛丽安·巴特勒 译者: 林国荣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 6
本书研究了希腊的艺术与诗歌对德国18世纪以来的伟大作家的影响。全书分为8章,第1章是概论,第2章到第8章依次论述了希腊对温克尔曼,莱辛与赫尔德,歌德,席勒,荷尔德林,海涅,施里曼、尼采、斯皮特勒、斯蒂芬乔治的影响。作者在概论中对德意志的文化和精神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也对全书的框架做了简洁的说明。在接下来的7章中,作者以温克尔曼为起点,开始论述希腊在艺术、心理、哲学、文化上对德意志的伟大作家的影响。但作者不局限于研究希腊对他们的影响,也着力分析德国伟大作家之间的相互影响,比如温克尔曼对后来的作家的影响,歌德对其之后的作家的影响,这种影响在这些作家身上随处可见。此外,从这些伟大作家的作品中,巴尔特读出了他们对德意志的身份认同,挖掘了其中复杂之处。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7-12-30 22:44:38 @2021-11-13 01:29:59
思想史
科学革命的编史学研究 豆瓣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a historiographical inquiry 所属 作品: 科学革命的编史学研究
作者: [荷] H·弗洛里斯·科恩 译者: 张卜天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 10
本书是唯一一部关于科学革命的编史学研究著作,出版后即确立了其经典和权威地位。它如同一部百科全书,系统地考察了自19世纪以来科学史家们关于科学革命的实质和原因的大约60种观点,并对其特点和不足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本书不仅涉及如何解释和看待伽利略、开普勒、牛顿等人的科学成就,而且也涉及 科学革命根植于哪些哲学、宗教、社会土壤,如何永远改变了我们理解自然界的方式,以及为什么科学革命发生在17世纪的西欧而没有发生在古希腊、中国和伊斯兰世界等诸多议题,从而大大有助于我们对近代科学的思想、社会和文化起源的理解。本书是科学革命研究者的必读著作,也可供关心现代世界兴起的读者阅读。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7-12-29 22:30:22 @2021-11-13 01:29:55
历史 思想史
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 豆瓣
所属 作品: 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
9.0 (8 个评分) 作者: [法] 亚历山大·柯瓦雷 译者: 张卜天 商务印书馆 2016 - 10
本书是一部经典的科学史名著,作者为科学思想史学派的创始人亚历山大•柯瓦雷。本书认为,人类的思想在16、17世纪经历了一场深刻的革命,这场革命彻底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框架和模式,使古代那个秩序井然、有限封闭的世界(cosmos)最终变成了均一无限的宇宙(universe),也使价值世界同事实世界完全分离开来。近代科学和哲学既是这场革命的根源又是它的成果,近代科学史和哲学史必须相互参照来研究。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7-12-28 06:47:47 @2021-11-13 01:29:52
思想史
科学精神的形成 豆瓣
La Formation de l'esprit Scientifique 所属 作品: 科学精神的形成
作者: [法国] 加斯东·巴什拉 译者: 钱培鑫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 10
本书是作者科学哲学方面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巴什拉犀利、明确的思想性格和凝练、晓畅文风、深入探讨了前科学精神的各种根本谬误,揭示了前科学时期的精神风貌,并澄清了科学精神的实质。但这不是一本学究写给学究的书,巴什拉展现了一道中世纪以来的精神奇观,我们将从中了解炼金术士的爱欲、化学中的两性斗争以及欧洲皇宫中的电实验闹剧。但是,巴什拉谈论的仍然是科学精神的问题,只不过是用了他自己的方式。读了这本书,您也许会发现您以前真的误解了科学,而只是科学闹剧的参与者或它的忠实观众,或者,是一个搞错了对象的抨击者。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我市书店好像有,有时间去淘回来 @2017-12-23 17:07:32 @2021-11-13 01:29:38
思想史
存在主义咖啡馆 Goodreads 豆瓣
At the Existentialist Café:Freedom,Being,and Apricot Cocktails 所属 作品: At the Existentialist Café
8.6 (185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莎拉·贝克韦尔 译者: 沈敏一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12
巴黎,1933年……
三位朋友正坐在蒙帕纳斯大道上的煤气灯酒吧里喝着杏子鸡尾酒。其中一个叫雷蒙·阿隆的年轻哲学家,正在向同为哲学家的让-保罗·萨特和西蒙娜·德·波伏娃盛赞一种他在德国发现的新鲜哲学——现象学。“你看,”他说,“如果你是一个现象学家,你可以谈论这杯鸡尾酒,然后从中研究出哲学来!”
就这样,20世纪影响最广泛也最深远的哲学运动发端了。受到启发的萨特,将现象学与他那种法式的人文主义情感结合在一起,创立了一门全新的哲学思想——现代存在主义。
在本书中,英国著名作家莎拉·贝克韦尔将历史、传记与哲学结合在一起,以史诗般恢弘的视角,激情地讲述了一个充满了斗争、爱情、反抗与背叛的存在主义故事,深入探讨了在今天这个纷争不断、技术驱动的世界里,当我们每个人再次面对有关绝对自由、全球责任与人类真实性的问题时,曾经也受过它们困扰的存在主义者能告诉我们什么。
词与物 Eggplant.place 豆瓣
Les Mots et les Choses. Une archéologie des sciences humaines 所属 作品: 词与物
8.8 (13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译者: 莫伟民 上海三联书店 2016 - 7
1966年发表的《词与物——人文知识的考古学》(Les Mots et les Choses. Une archéologie des sciences humaines,英译《事物与秩序》The Order of Things),更是被认为是结构主义时代取代存在主义时代的重要标志。它主要的论点在于:认为每个历史阶段都有一套异于前期的知识形构规则,而现代知识型的特征则是以 “人”作为研究的中心。这本书的问世使福柯成为一位知名的法国知识分子,但也因为“人之死”的结论而饱受批评。让·保罗·萨特就曾基于此点批判此书为小资产阶级的最后壁垒。
福柯在本书中运用历史话语分析(又称“知识考古学”)的手法对自文艺复兴以来直至20世纪的整个西方“人文科学”(Humanwissenschaften)的知识构成以及文化和知识史都作了细致入微的、富有创见和深度的梳理和剖析。他指出这里的人文科学指的是将“人”作为研究对象,将“人”设计并定义成某种认知构造物的科学,围绕这个对象而生产的人文科学,可被认可为真理话语。针对此“真理话语”,福柯试图从根本上驱除笼罩在当代知识形式的决定性条件之上的人类学主体主义的迷雾,批判了自笛卡尔、尤其自康德以来200多年西方哲学传统的先验意识哲学和主体主义。在《语与物》的最后一页,福柯写道:“人将被抹去,如同大海边沙地上的一张脸。”
2022年1月11日 在读
@2018-01-20 09:59:16 @2021-11-13 01:29:21
哲学 思想史
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 豆瓣
Ideas: A History from Fire to Freud 所属 作品: 思想史
8.2 (10 个评分) 作者: [英] 彼得·沃森 译者: 胡翠娥 译林出版社 2018 - 1
★一部拒绝“简化”的思想史,一己之力写尽人类智力全貌。
★上至直立行走和火的使用,下至粒子物理和精神分析。
★突破朝代更迭的撰史常规,思想才是人类进步的基石。
★《泰晤士文学增刊》年度图书。
Q1:诸子百家和古希腊圣贤为何在短时间内相继出现?
Q2:黑暗的中世纪后,欧 洲如何实现了对 中国和伊斯兰世界的赶超?
Q3:你知道自己如何思考,但你知道人类经过了多少阶段,才能这样思考吗?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煌煌百万言、面向普通读者的百科全书式巨著。纵览自人类直立行走与取火直至20世纪初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发展历程。
远古智人本是非洲一种毫不起眼的灵长类动物,究竟是什么样的因素令他们扩散至整个地球,甚至踏上探索外太空的征程?又是什么样的发展使他们反思人类给地球带来的破坏,进而采取一种有良知的生活方式?沃森以发人深省的笔法讲述人类何以成为今日的人类,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世界、理解自身。
这是一部依思想撰写的通史,历史不再是王朝更迭和成王败寇,而是那些为了推进人类理解世界、理解自己而做出贡献的重要思想和思潮。
媒体评论:
这是一本趣味盎然的书,能够激发那些勇于探索心灵的人,去寻求理解人类思想的发展历史。
——《泰晤士报》
本书全面涵盖了人类智识的种种发展,这样一本卷帙浩繁的书,原本很容易让读者迷失其中,但沃森以其强大的叙述能力,将全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并点亮了其中的知识信息,一本历史杰作诞生了。
——约翰•格雷,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欧洲思想史教授
这是一部鸿篇巨制……思想的历史值得这样大书特书。
——费利佩•费尔南德斯-阿梅斯托,著名历史学家,《外交官》主编
本书对“思想”的定义,可谓开历史之先河,将直立行走、取火等思想产生所必需的物质条件纳入其中,极大地完善了思想的谱系……书中提出了许多前人未曾设想的问题,它给出的答案也必将激发所有读者。
——诺埃尔•马尔科姆爵士,历史学家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7-12-12 22:29:28 @2021-11-13 01:29:14
思想史
现代性 豆瓣
所属 作品: 现代性
8.9 (36 个评分) 作者: 汪民安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6
没有哪个词比现代性这个词的解释更加纷繁多样的了。一般来说,现代性是16世纪以来首先出现在欧洲的社会事实和观念事实。但是,按照姚斯的考证,现代(modernus)一词在公元五世纪就出现了,这个词旨在将刚刚确定地位的基督教同旧的异教的罗马社会区别开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现代”一词就意味着现在和过去的断裂。它在欧洲的反复使用,就是为了表现出一种新的时间意识,就是要同过去拉开距离而面向未来。它“把自己理解为新旧交替的成果”。[1]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在历史上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现代――在查理大帝时代,在12世纪,在启蒙时期,都会出现这样急于摆脱过去而欣喜地拥抱当前和未来的现代。这样的现代为求新的意志所主宰。但是,现在通常说的现代,在时间断裂的意义上,只是针对中世纪。只是在同中世纪剧烈的对照中,只是在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观念同中世纪全面决裂的背景下,现代性才萌芽,它自身的独特性才斩露头角。
……这本小书从现代性的各个层面着手――这毫无疑问是考虑到了叙述的方便。事实上,现代性必须被视作是一个历史化的复杂的内部矛盾重重的悖论系统,在其中,必定是牵一发而动千钧。它像一艘巨轮一样,从16世纪开始慢慢驶离了完全由上帝宰制的那个中世纪码头。
当代法国思想五十年 豆瓣
所属 作品: 当代法国思想五十年(上下册)
作者: 高宣扬 2016 - 10
当代法国思想,是由一批卓越的法国思想家和优秀的法国知识分子所创造,并不断充实和发展起来的集体思想产品。列维-斯特劳斯、拉康、罗兰·巴特、福柯、德里达、利奥塔、鲍德里亚、布迪厄、里克尔、德勒兹……这些光辉名字所隐含的重大历史意义及其对整个世界文明的贡献不言而喻。
本书所要呈现的,是从20世纪中叶到21世纪初的五十年内法国思想的演变历程,包括它的思考主题、思维模式、论战过程、重构以及由此导出的各种带启发性的重要思想观点的形成及其实际效果。作者在旅居法国生活、学习和研究的二十多年中,对法国思想和文化耳濡目染,与法国思想家们往来相交。向中国介绍法国当代思想,用法国哲学学会主席雅克·董特的话说,是“再也找不到别的任何人,可以比他更好地描绘出来”了。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7-12-02 23:56:22 @2021-11-13 01:28:38
思想史
从结构到解构(上下) 豆瓣
Histoire du structuralisme 所属 作品: 从结构到解构(上下)
作者: [法] 弗朗索瓦·多斯 译者: 季广茂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 5
结构主义及解构主义的时代,法国知识界激情燃烧的岁月。法国知识分子经历了痛苦的磨难。他们曾经喜怒哀乐,他们曾经悲欢离合,他们曾为卑迪斯科者鸣冤叫屈,他们曾为刽子手高唱赞歌……总之是有血有肉的人生,总之是曲折动人的感情,总之是惊涛骇浪的思想,总之是那个时代特有的强烈共鸣。思想的来龙去脉,人物的恩恩怨怨,思潮的跌宕起伏,道德路的波折坎河……尽在其中矣,他们最终创造一个崭新的知识王国,重绘了人类的知识地图,改变了世界的知识走向,成为20世界最具冲击力的思想之源。
古今数学思想(第一册) 豆瓣
Mathematical Thought 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s, Volume 1 所属 作品: 古今数学思想(一)
作者: 莫里斯•克莱因 译者: 张理京 / 张锦炎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 11
《古今数学思想》是数学史的经典名著,初版以来其影响力一直长盛不衰。著作可谓博大精深,洋洋百万余言,阐述了从古代直到20世纪头几十年中的数学创造和发展,特别着重于主流数学的工作。大量第一手资料的旁征博引,非常全面地提及各个历史时期的数学家特别是著名数学家的贡献,是《古今数学思想》的一大特色。《古今数学思想》所关心的还有:对数学本身的看法,不同时期中这种看法的改变,以及数学家对于他们自己成就的理解。本书体现了作者的深厚功力。
未竟的往昔 豆瓣 Goodreads
Past Imperfect: French Intellectuals, 1944-1956 所属 作品: 未竟的往昔
9.0 (6 个评分) 作者: [美] 托尼·朱特 译者: 李岚 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 2016 - 5 其它标题: 未竟的往昔:法国知识分子1944-1956
“全球百大思想家”、奥威尔终身成就奖得主托尼•朱特,对萨特、加缪、波伏瓦等人战后道德立场的批判性研究,对知识分子独立性命题的深度拷问.
------------------------
【内容简介】
“二战”之后,法国知识分子在欧洲文化及政治生活中扮演着独一无二的重要角 色,托尼·朱特在这部经典著作中就分析了这个知识分子圈最大的冲突:如何回应共产主义的许诺及其背叛;以及在面对斯大林领导下的前苏联、共产主义的新东欧及法国本身的伪善时,如何维系对激进理念的坚持。
朱特向我们展示了,这批处于时代先锋的知识分子如何在战后为某些“作秀式审判”辩护,如何忽视共产主义背后的暴政和恐怖,甚至向民众传播苏联式道路是通往解放的必经之路的理论。此外,本书还对当时知识分子间逢场作戏、争权夺利的情况进行了细致描绘。其关注的对象不仅包括时髦的“存在主义”代表人物——萨特、加缪和波伏娃,还涉及到了重要的天主教哲学家、中立的报界人士、文学批评家和诗人等。
虽然按照大致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结构,但它并不是一部叙述史,而是始终以知识分子独立性这一命题为线索,是一本表达朱特对知识分子角色和责任理解的文集,是一份关于战后法国知识界的道德状况的研究报告。
“托尼•朱特作品”系列还包括《战后欧洲史》《沉疴遍地》《论欧洲》《思虑20世纪:托尼·朱特思想自传》《责任的重负:布鲁姆、加缪、阿隆和法国的20世纪》《记忆小屋》(待出)《重估价值》(待出)《事实改变之后》(待出)等。
------------------------
【链接图书】
《战后欧洲史》《沉疴遍地》《论欧洲》《思虑20世纪:托尼•朱特思想自传》《责任的重负:布鲁姆、加缪、阿隆和法国的20世纪》
------------------------
【编辑推荐】
1、“全球百大思想家”、奥威尔终身成就奖得主托尼•朱特,对萨特、加缪、波伏瓦等人战后道德立场的批判性研究,对知识分子独立性命题的深度拷问。
2、20世纪的欧洲知识分子研究,没有人比朱特更有发言权。这位被称为“知识分子中的知识分子”在《责任的重负》《战后欧洲史》《思虑20世纪》中都体现了对这一问题无与伦比的洞察和智慧,他的贡献和勇气也让他获得了“汉娜·阿伦特奖”和“奥威尔终身成就奖”。作为“局外人”和战后欧洲史专家,他也能更大程度上中立、客观,并提供足够的历史背景和资料,在当时的历史状况前提下谈论知识分子问题。
3、针对目前仍掌握话语权的知识分子对自己行为的掩盖和辩护,针对目前法国对此问题研究、讨论的不公正、不全面的弊端,用扎实的证据揭露以下问题:
面对二战期间德国占领,“法奸”知识分子们是由于形势所迫吗?应该合作、抵抗还是置身事外呢?面对战后的审判,学术明星和大文学家如何相互诋毁、倾轧?表现了怎样的虚伪、软弱?
面对苏联东欧共产主义的血腥统治,萨特、波伏娃、穆尼埃等法国左派是怎样看待这些“他者的鲜血”呢?面对共产主义理想和残酷现实的冲突,左派知识分子怎样处理这个矛盾呢,掩盖、漠视,还是直面?米沃什、昆德拉等东欧知识分子又是如何看待他们的?
4、对思考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和立场,特别是“汉奸”和面对残酷统治时知识分子的选择问题有对照、启迪作用。
5、本书甫一出版就获西方众多媒体的赞誉推荐,评价极高,同时也广受到国内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
【评论】
★一部令人惊叹的学术著作,足以让那些愉快徜徉于20世纪法国文学字里行间的人们血液凝固。
——《美国观察家》
★《未竟的往昔》是一次直截了当、不同寻常的惊世研究,它考察了那个智性上反复无常的年代(1944—1956)。朱特先生……不只是描述了作为其研究主体的意识形态善变者;他是一位尖锐的甚至带有惩恶心态的卫道士,他揭发了那些在政治现实中测试自己政治理念的知识分子在失败后所表现出的不人道。
——《纽约时报书评》
★出于深厚的学识和不可思议的批评家的敏锐, 朱特…… 考察了二战后法国知识分子的生活……本书富含思想含量, 它提供了有关知识分子研究极具洞见的理论。
——《华盛顿邮报》
★无论是《未竟的往昔》,还是《责任的重负》,他(朱特)都把批判的重心放在了欧洲――萨特、波伏瓦,在法国享受众星拱月礼遇的这一群左翼知识分子,以及他们的对手们――布鲁姆、加缪、雷蒙·阿隆,都被朱特以一种类似“残忍”的方式剖析得条缕分明。
——《看天下》
★在《未竟的往昔》里,朱特以苛刻的眼光,重新审视了法国左派知识分子,那些对共产主义满怀热情的人们,以对信仰的忠诚,刺穿了现实与道德的责任感,用颇具煽动性的抒情话语,共同参与编制了一个充满悖谬与罪恶的乌托邦谎言,天真地让自己成为共产主义的宣传道具。而苏联的共产主义极权蔓延至东欧,他们的热情才慢慢转化为不知所措的彷徨。
朱特颠覆了包括萨特(1905—1980)在内的很多知名知识分子的形象。以萨特们的智商和修辞学修养,把他们的作品从具体的社会历史中抽离出来看,总是能看到值得尊敬的品质,比如正义、良知、对真理的追求。但若放宽历史的视野,在更长久的历史图景中观察他们,萨特们虽然“抓住了时代的脉搏”(萨特之语),但也妨碍了时代健康的血液循环。
加缪以及布鲁姆、雷蒙·阿隆与萨特们相反,他们有自己的辨识标准与判断尺度,尽管他们都被当时的人们弃置于时代的暗角,放逐在主流思想之外,他们以自己的言行,纠正着时代的谬误。即便这种“纠正”是微弱的,甚至在实际上并无甚作用,但在后人检视历史之时,他们可以成为智慧的汲取之源。
——《经济观察报》
惩罚的社会 豆瓣
La Société Punitive 所属 作品: The Punitive Society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 Michel Foucault 译者: 陈雪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9
本书为法国著名思想家福柯在法兰西学院演讲系列之一,授课时间为1972~1973年。福柯在学术上多产的时期,正是教授《惩罚的社会》课程这段时期,主要是关于监禁机构和其他机构及普遍社会之间的关系的具体主题。福柯对于刑事问题的探究,在1973年1月转向了更大的目标,他不但致力于刑罚的产 生方面,而且还专心于惩罚性权力的产生,即“规训的”问题。福柯提到自从监狱被发明以来,它被看做是唯一的对犯罪行径的解决方式。福柯在本课程中,首次着手研究监狱形式的司法和社会特征,从长期以来不作为刑罚而是作为惩罚的监禁如何在社会中迅速转为刑罚这一问题开始深入,指出在过去监狱并没有被包含在刑法理论中,它在别处产生,为了其他的原因而形成,在某种意义上,对监狱的接受过程是从外部过渡到刑法理论的,而事后刑法理论有责任使监狱成为正当合法的。本课程与三个方面相悖——霍布斯、阿尔都塞,克劳塞维茨、戈夫曼,马克思、汤普森——其全部论据是围绕着五个基本的主题展开的:一是从镇压向生产方面的转折;二是政治经济学和非法活动理论的发展;三是马克思主义和意识形态分析的区别;四是道德谱系学;五是与之相伴的“规训—惩罚”。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社会权力生产一种言说自身存在的正当性的话语,而这一话语表为意识形态、道德体系,里为维护生产结构的运作和发展。纪律性的社会由权力的需求而被建立起来,社会名义上的法律管控不到的地方建立起来的机构恰恰是从外部为社会服务。回想,邓公说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多么富有深意 @2018-02-17 01:08:02 @2021-11-13 01:24:52
思想史 社会学
启蒙运动 豆瓣
所属 作品: 启蒙运动
作者: 安东尼·帕戈登 译者: 王丽慧 / 郑念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7 - 1
本书系“科学文化译丛”之一,论述了在现代西方世界观的产生过程中,启蒙运动所蕴含的普遍的、世界主义的社会理想,如何演变成西方世界的核心,并与传统的封闭世界观相抗衡。作者指出,启蒙运动所延伸出的“人的科学”倡导了一种人文的、自律的、脱离传统和偏见的理念,是推动人类走向普遍的世界主义的力量,这也是为什么启蒙运动在现代依然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