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Playing War 豆瓣
作者:
Sabine Frühstück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7
- 7
In Playing War, Sabine Frühstück makes a bold proposition: that for over a century throughout Japan and beyond, children and concepts of childhood have been appropriated as tools for decidedly unchildlike purposes: to validate, moralize, humanize, and naturalize war, and to sentimentalize peace. She argues that modern conceptions of war insist on and exploit a specific and static notion of the child: that the child, though the embodiment of vulnerability and innocence, nonetheless possesses an inherent will to war, and that this seemingly contradictory creature demonstrates what it means to be human. In examining the intersection of children/childhood with war/military, Frühstück identifies the insidious factors perpetuating this alliance, thus rethinking the very foundations of modern militarism. She interrogates how essentialist notions of both childhood and war have been productively intertwined; how assumptions about childhood and war have converged; and how children and childhood have worked as symbolic constructions and powerful rhetorical tools, particularly in the decades between the nation- and empire-building efforts of the late-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ies up to the uneven manifestations of globalizatio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twenty-first.
中国与中国人影像 豆瓣
Illustrations of China and Its People 所属 作品: 中国与中国人影像
8.4 (10 个评分)
作者:
[英]约翰·汤姆逊
译者:
徐家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11
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衰腐的晚清帝国在喘气的间隙开始洋务运动,西学东渐,改变悄然发生。纪实摄影的先驱约翰•汤姆逊恰逢其时来到中国,223幅照片以强烈的纪实风格,记录下落后腐朽与求变图强并存的中国。因此有了这部中国最早的全景式影像记录,也是第一部通过直观的照片而不止是抽象的描述,多层 面地介绍中国的皇皇巨著。
1867—1872年间,约翰•汤姆逊足迹遍布中国南北各地,包括香港、澳门、台湾、海南、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南京、镇江、厦门、福州、宜昌、九江、烟台、宁波……镜头下既有达官显贵与贩夫走卒,也有山川河流和民生时局,显要人物如恭亲王奕、晚清重臣李鸿章、两广总督瑞麟、军机大臣宝鋆、兵部尚书沈桂芬、工部尚书毛昶熙、户部尚书董恂、数学家李善兰等,都有珍贵的影像呈现;又如烟客、媒婆、马快、兵卒、囚犯、纤夫、乞丐、僧尼、商贩、艺伎及识银、缫丝、制茶、葬礼等等社会百态都有生动的记录,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初建时的上海外滩,以及铁路、轮船等新的气息,也是书中重点观照的对象。
汤姆逊不仅仅是一名摄影大师,更是一位带着自己的思考行走的观察者,他对中国社会的解析涉及方方面面,无论镜头或是文字,视角都颇为科学、严谨,至今仍觉新鲜、生动。我们看到的人物、风光、建筑、物什,不仅仅是1870 年代中国的面貌,也是更长的时间跨度内、甚至在某些方面数千年都鲜有改变的中国的侧写。因而很多时候,文字并不是照片的附注,而照片却可视为文字的说明。
汤姆逊出版此书的初衷,是为西方提供有关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影像资料,而在当下中国,透过西方人探寻的目光,我们看到了一个近150年前真实存在的中国,看到了今天的中国从哪里走来。
1867—1872年间,约翰•汤姆逊足迹遍布中国南北各地,包括香港、澳门、台湾、海南、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南京、镇江、厦门、福州、宜昌、九江、烟台、宁波……镜头下既有达官显贵与贩夫走卒,也有山川河流和民生时局,显要人物如恭亲王奕、晚清重臣李鸿章、两广总督瑞麟、军机大臣宝鋆、兵部尚书沈桂芬、工部尚书毛昶熙、户部尚书董恂、数学家李善兰等,都有珍贵的影像呈现;又如烟客、媒婆、马快、兵卒、囚犯、纤夫、乞丐、僧尼、商贩、艺伎及识银、缫丝、制茶、葬礼等等社会百态都有生动的记录,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初建时的上海外滩,以及铁路、轮船等新的气息,也是书中重点观照的对象。
汤姆逊不仅仅是一名摄影大师,更是一位带着自己的思考行走的观察者,他对中国社会的解析涉及方方面面,无论镜头或是文字,视角都颇为科学、严谨,至今仍觉新鲜、生动。我们看到的人物、风光、建筑、物什,不仅仅是1870 年代中国的面貌,也是更长的时间跨度内、甚至在某些方面数千年都鲜有改变的中国的侧写。因而很多时候,文字并不是照片的附注,而照片却可视为文字的说明。
汤姆逊出版此书的初衷,是为西方提供有关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影像资料,而在当下中国,透过西方人探寻的目光,我们看到了一个近150年前真实存在的中国,看到了今天的中国从哪里走来。
肉体与石头 豆瓣
Flesh and Stone: The Body and the City in Western Civilization 所属 作品: 肉体与石头
作者:
[美] 理查德·桑内特
译者:
黄煜文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7
本书是部从城市形成和发展与人类生活互动视角切入的另类的文化史著作。作者打破传统史学研究框架,独辟蹊径,聚焦于人类身体和城市这两大要素,考察了人类文明演进,确立了复原人类文明史的架构。
在桑内特的架构中,人类自希腊以来的城市发展史被浓缩概括为三种身体形象,分别以身体的不同器官来命名,相应再现了三个重要时段的身体体验与城市形象的相互关系。第一种类型命名为“声音与眼睛的力量”:以具体社会生活的事例,向我们展示了希腊和罗马的古典时代人们如何以声音和眼睛来参与城市生活、塑造城市形象,以及城市的形态如何规训f着人们的身体行为;这些身体行为在城市空间的展示,从具体的角度反映了希腊和罗马的意识形态和文化风尚。第二种类型称作“心脏的运动”,主要是探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理念和身体的体验,以及这两对矛盾如何体现在城市空间方面。第三种类型称为“动脉与静脉”。作者认为,哈维对人类身体血液循环理论的发现,极大地影响了城市理念的改变。四通八达、畅通无阻的道路犹如人身体中的血液的动脉和静脉,而循环系统成为城市结构中最中心的设计。强调畅通、迅速和舒适构成了迄今为止的现代城市设计的模式,而这种设计给生活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排斥了人的身体对城市的参与和在公共空间的停留。过去的公共空间不存在了,个人主义取代了集体意识,人们的感觉和感受的能力越来越弱,舒适和快速是以麻木人的心灵和同情心为代价的。
通过这三种类型的描述,桑内特试图告诉我们,文化在创建和利用城市空间方面曾经起到过重要的影响,但现在的城市理念却在造成文化的缺失和人们心灵的麻木。人类只有重新回归身体,回归感觉,才能真正恢复被现代城市文明所排挤掉的人的身体和文化,这是本书写作的目的,也是本书所得出的结论。
本书出于对现代文明的忧思,从另类视角阐述了历史和现代发展,涵盖历史学和社会学,视野开阔,观点新颖,颇具参考和借鉴价值。
在桑内特的架构中,人类自希腊以来的城市发展史被浓缩概括为三种身体形象,分别以身体的不同器官来命名,相应再现了三个重要时段的身体体验与城市形象的相互关系。第一种类型命名为“声音与眼睛的力量”:以具体社会生活的事例,向我们展示了希腊和罗马的古典时代人们如何以声音和眼睛来参与城市生活、塑造城市形象,以及城市的形态如何规训f着人们的身体行为;这些身体行为在城市空间的展示,从具体的角度反映了希腊和罗马的意识形态和文化风尚。第二种类型称作“心脏的运动”,主要是探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理念和身体的体验,以及这两对矛盾如何体现在城市空间方面。第三种类型称为“动脉与静脉”。作者认为,哈维对人类身体血液循环理论的发现,极大地影响了城市理念的改变。四通八达、畅通无阻的道路犹如人身体中的血液的动脉和静脉,而循环系统成为城市结构中最中心的设计。强调畅通、迅速和舒适构成了迄今为止的现代城市设计的模式,而这种设计给生活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排斥了人的身体对城市的参与和在公共空间的停留。过去的公共空间不存在了,个人主义取代了集体意识,人们的感觉和感受的能力越来越弱,舒适和快速是以麻木人的心灵和同情心为代价的。
通过这三种类型的描述,桑内特试图告诉我们,文化在创建和利用城市空间方面曾经起到过重要的影响,但现在的城市理念却在造成文化的缺失和人们心灵的麻木。人类只有重新回归身体,回归感觉,才能真正恢复被现代城市文明所排挤掉的人的身体和文化,这是本书写作的目的,也是本书所得出的结论。
本书出于对现代文明的忧思,从另类视角阐述了历史和现代发展,涵盖历史学和社会学,视野开阔,观点新颖,颇具参考和借鉴价值。
包豪斯剧场 豆瓣
The Theater of the Bauhaus 所属 作品: 包豪斯舞台
作者:
[德]奥斯卡·施莱默
/
[匈]拉兹洛·莫霍利-纳吉
…
译者:
周诗岩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9
- 1
这本《包豪斯剧场》反映了包豪斯鲜为人知却至关重要的一面,即包豪斯的剧场实践,同时反映了包豪斯舞台工坊的形式大师奥斯卡•施莱默在这个共同体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作为"包豪斯丛书"第四册,本书初版于1925年,原书名为《包豪斯舞台》[Die Bühne im Bauhaus],收录了奥斯卡•施莱默、莫霍利-纳吉关于舞台的理论文章,以及法卡斯•莫尔纳的创作方案,可谓德国现代剧场实验的一次宣言。1961年该书英译本问世,更名为《包豪斯剧场》[The Theater of the Bauhaus],增补收录了施莱默于1927年发表的文章,以及格罗皮乌斯为英译本撰写的序言,成为西方学界重新理解包豪斯运动乃至20世纪早期德国实验剧场的重要文献之一。
巴黎城记 豆瓣
所属 作品: 巴黎城记
7.6 (9 个评分)
作者:
(美) 哈维
译者:
黄煜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巴黎一直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城市,但它却是在“第二帝国”时期才摇身成为我们今日所知的现代性样板。在1848到1871年两次失败的革命之间,巴黎经历了一场惊人的转变,俗称“巴黎大改造”。奥斯曼男爵,传奇的巴黎首长,一手打造巴黎的外观,以今日巴黎四处可见的林荫大道,取代了昔日的中世纪城市面貌,成就了今日如梦如幻的巴黎。这段时期也兴起了以高度发达的金融业为主体的新资本主义形式,以及现代的大众消费文化。城市外貌及社会景观的剧变,带来崭新的现代主义文化,同时也导致巴黎沿着阶级的界线断裂,结果是1871年巴黎公社的建立,以及随后的血腥镇压。哈维的全景式观照与戏剧式的叙述,使得阅读本书一直充满着张力。本书堪与卡尔•休斯克《世纪末的维也纳》媲美,是研究现代都市兴起的历史杰作。
推荐——
当你阅读奥斯曼的、巴尔扎克的,以及哈维的巴黎的时候,你可能会忽然意识到自己身边发生的类似情景。或许,你自己的城市,也曾经有过,或正在经受着:痛苦的“创造性破坏”的过程。
——唐晓峰,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本雅明用意象蒙太奇重构了“巴黎,十九世纪的首都”,让我们置身于闲逛者、“波希米亚人”、拾荒者、妓女之中,行走在拱廊、林荫大道乃至街垒之间。大卫·哈维给出的是更冷峻的分析和论证:“巴黎,现代性之都”与其说是现代人间天城蓝图的实现,不如说是帝国和资本的联手杰作。从本雅明到哈维,我们看到了西方左翼的巴黎研究从文化批评到政治经济分析的深化。
──刘北成,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哈维的巴黎是对本雅明的巴黎的补充,而不是一种对抗。本雅明的巴黎,看上去像是美学;而哈维的巴黎,是政治经济学。本雅明的拱廊计划无法效仿,而哈维的研究可以说是历史地理学的完美一课。本雅明是难以望其项背的天才,哈维则是一个能让众人学习的典范。
——汪民安,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
持续十七年的巴黎大改造,将贫苦的老巴黎人驱赶至郊区,换来一个光鲜的“现代性之都”,随后巴黎公社革命爆发,二者有何内在联系?当贫困在郊区被“世袭”下来,2005年巴黎北郊的穷孩子走上街头焚烧富人的汽车,2007年郊区青年再次暴动,甚至端起了猎枪——“巴黎骚乱”,这场现代巴黎的“样板戏”一次次上演的时候,我脑海里浮现的,还是那次大改造的影子。一百多年前,让老巴黎天翻地覆的铁铲,所制造的贫富分区等“遗产”,对今日之城市动荡,负有怎样的责任?我想在这本书中找到的答案。
——王军,新华社高级记者,著有《城记》《采访本上的城市》
推荐——
当你阅读奥斯曼的、巴尔扎克的,以及哈维的巴黎的时候,你可能会忽然意识到自己身边发生的类似情景。或许,你自己的城市,也曾经有过,或正在经受着:痛苦的“创造性破坏”的过程。
——唐晓峰,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本雅明用意象蒙太奇重构了“巴黎,十九世纪的首都”,让我们置身于闲逛者、“波希米亚人”、拾荒者、妓女之中,行走在拱廊、林荫大道乃至街垒之间。大卫·哈维给出的是更冷峻的分析和论证:“巴黎,现代性之都”与其说是现代人间天城蓝图的实现,不如说是帝国和资本的联手杰作。从本雅明到哈维,我们看到了西方左翼的巴黎研究从文化批评到政治经济分析的深化。
──刘北成,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哈维的巴黎是对本雅明的巴黎的补充,而不是一种对抗。本雅明的巴黎,看上去像是美学;而哈维的巴黎,是政治经济学。本雅明的拱廊计划无法效仿,而哈维的研究可以说是历史地理学的完美一课。本雅明是难以望其项背的天才,哈维则是一个能让众人学习的典范。
——汪民安,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
持续十七年的巴黎大改造,将贫苦的老巴黎人驱赶至郊区,换来一个光鲜的“现代性之都”,随后巴黎公社革命爆发,二者有何内在联系?当贫困在郊区被“世袭”下来,2005年巴黎北郊的穷孩子走上街头焚烧富人的汽车,2007年郊区青年再次暴动,甚至端起了猎枪——“巴黎骚乱”,这场现代巴黎的“样板戏”一次次上演的时候,我脑海里浮现的,还是那次大改造的影子。一百多年前,让老巴黎天翻地覆的铁铲,所制造的贫富分区等“遗产”,对今日之城市动荡,负有怎样的责任?我想在这本书中找到的答案。
——王军,新华社高级记者,著有《城记》《采访本上的城市》
搖滾神話學 豆瓣
所属 作品: 搖滾神話學
作者:
露芙.帕黛
译者:
何穎怡
商周出版
2006
- 8
本書是搖滾樂文化學的「奇書」,作者從希臘神祇的故事切入,探討「搖滾與暴力的呈現形式」、「插電化與吉他英雄的竄起」、「搖滾歌曲的性慾表達」、「陽具搖滾與自戀」、「黑人搖滾的培力與白人複製與剽竊」、「搖滾的仇恨女性意識與變裝越界」等。
這是第一本從希臘神話(亦即image原型)與人類學角度切入的搖滾樂文化學,探討搖滾樂的一些重要意象的形成。出版後,在歐美得到極高評價。被評為搖滾文化批評的《金枝》。
Ruth Padel以詩人的洞見與古典音樂學者的素養,檢視「搖滾與侵略性的性慾」的交互關係,並以古典文學的角度解釋之……本書充滿睿智與知識,足以與Greil Marcus,Lester Bangs,和Tom Wolfe並列其驅。
Bel Mooney,《泰晤士報》。
迷人且充滿挑戰的論述。Ruth Padel以古典神話學為鑰匙,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讓我們一窺搖滾樂有關性別、種族、國家意識、階級的骯髒祕密。
Charles Shaar Murray,《獨立報》。
罕見的奇書,從愛神如何從泡沫中誕生,探討到Bob Dylan、「男孩特區」的羅南,讓你知道搖滾樂的「加冕」過程。讀者終於理解「滾石合唱團」的Mick Jagger的自戀行止其實可以遠溯至古代根源。
Giles Smith,《標準晚報》。
風格特異的研究,認為搖滾樂其實是一種「男性創造」,奠基於希臘神話對待女性的原型態度。內容嚴肅卻充滿幽默趣味。此書讓Ruth Padel在「搖滾評論」的地位直追Greil Marcus。
Caspar Llewellyn Smith,《每日電訊報》。
這是第一本從希臘神話(亦即image原型)與人類學角度切入的搖滾樂文化學,探討搖滾樂的一些重要意象的形成。出版後,在歐美得到極高評價。被評為搖滾文化批評的《金枝》。
Ruth Padel以詩人的洞見與古典音樂學者的素養,檢視「搖滾與侵略性的性慾」的交互關係,並以古典文學的角度解釋之……本書充滿睿智與知識,足以與Greil Marcus,Lester Bangs,和Tom Wolfe並列其驅。
Bel Mooney,《泰晤士報》。
迷人且充滿挑戰的論述。Ruth Padel以古典神話學為鑰匙,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讓我們一窺搖滾樂有關性別、種族、國家意識、階級的骯髒祕密。
Charles Shaar Murray,《獨立報》。
罕見的奇書,從愛神如何從泡沫中誕生,探討到Bob Dylan、「男孩特區」的羅南,讓你知道搖滾樂的「加冕」過程。讀者終於理解「滾石合唱團」的Mick Jagger的自戀行止其實可以遠溯至古代根源。
Giles Smith,《標準晚報》。
風格特異的研究,認為搖滾樂其實是一種「男性創造」,奠基於希臘神話對待女性的原型態度。內容嚴肅卻充滿幽默趣味。此書讓Ruth Padel在「搖滾評論」的地位直追Greil Marcus。
Caspar Llewellyn Smith,《每日電訊報》。
万物 豆瓣
所属 作品: 万物
10.0 (5 个评分)
作者:
[德]雷德侯
译者:
张总
/
钟晓青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8
作者从多个方面,既依照历史的线索、技术发展的过程,也依照艺术的门类、材质工艺的区别,深入到中国文化与审美观念的层次,分析了中国的艺术与工艺,揭示出中国艺术史中最为独特、最为深厚的层面。作者说明了中国的艺术家不似他们的西方同行,不寻求忠实的再现自然物象,而是探索代替模仿的方式,直接地创造出成千上万甚至无限的艺术品。他也为读者指出,模件的思想如何贯通了中国人官本位的文化、中国宗教以及关于个人自由的思想。
本书将带领读者在中国艺术与文化之中做一次深刻的旅行,揭示了中国艺术家是在一个多么复杂的体系之中,生产出成批的艺术品。这个体系深深植根于中国之思想观念——宇宙是由万物所构成。
本书将带领读者在中国艺术与文化之中做一次深刻的旅行,揭示了中国艺术家是在一个多么复杂的体系之中,生产出成批的艺术品。这个体系深深植根于中国之思想观念——宇宙是由万物所构成。
文化记忆 豆瓣
Das kulturelle Gedächtnis: Schrift, Erinnerung und politische Identität in frühen Hochkulturen 所属 作品: 文化记忆
9.3 (12 个评分)
作者:
[德]扬·阿斯曼(Jan Assmann)
译者:
金寿福
/
黄晓晨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5
《文化记忆》是扬•阿斯曼系统提出“文化记忆”理论的经典之作。全书分两部分,一部分探讨了记忆(有关过去的知识)、身份认同(政治想象)、文化的连续性(传统的形成)三者之间的关系。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在古代埃及、以色列和希腊三种高级文化中,有关过去的集体图像如何构成,对民族身份的确定和强化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文化记忆又是如何形成并发挥作用的。这一理论不仅为认识不同文明成长的内部机制和兴衰根源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也有助于澄清有关记忆与历史之间关系的模糊概念,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并定义历史真实性和客观性问题。
通向哲学的后楼梯 豆瓣 谷歌图书
Die philosophische Hintertreppe 所属 作品: 通向哲学的后楼梯
6.8 (5 个评分)
作者:
[德]威廉·魏施德(Wilhelm Weischedel)
译者:
李文潮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8
- 4
哲学通识教育入门读物
半个世纪以来接引三代德国青年步入哲学殿堂;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哲学家叶秀山先生作序推荐
……………………
◎ 编辑推荐
► 涉及哲学家的生平事业、生活习性和生活故事,行文风趣幽默
► 一本难得的优秀哲学通俗读物
► 本书是指引读者登堂入室的哲学小品,以后楼梯的意向来指引读者接近哲人,思考哲学。
► 后楼梯不是人们进入住宅的常用通道,不像前楼梯那样明亮、洁净,而是缺少装饰、缺乏陈设,甚至还有些冷清。但它却可以引导读者真正进入哲学的大门,去寻找住在阁楼上的哲人。
► 哲学后楼梯充满神秘和诱惑,踏上它是场思想历险,既新奇又刺激。
……………………
◎ 内容简介
《通向哲学的后楼梯》从哲学家的生平轶事出发,用幽默有趣的方式介绍了34位哲学家的哲学思想。本书经由“后楼梯”,穿堂入室,呈现的不是正襟危坐的教科书知识,而是随性真实的伟大心灵。作者像与老朋友聊天那样,不拘一格,开怀畅谈,将他有关哲学的所思、所想娓娓道来,使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哲学的殿堂,感受哲学的魅力。
……………………
◎ 媒体/名人推荐
魏施德先生在更容易和更直接地理解伟大哲学家方面,进行了令人惊喜的探索。这本小书通过后楼梯,穿堂入室,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哲学家的作品。
——《明镜周刊》
魏施德先生如数家珍地谈论了他所熟知的三十多位哲学家,从泰勒斯到维特根斯坦,每位都尽量介绍他的生平事业、生活习性,包括某些平常不太注意的有趣故事,并从这里引入哲学思想——当然也是用尽量轻松、有趣的笔法来介绍。这就是从“后楼梯”的“后门”进去,因此可以不拘一格,开怀畅谈。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叶秀山
半个世纪以来接引三代德国青年步入哲学殿堂;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哲学家叶秀山先生作序推荐
……………………
◎ 编辑推荐
► 涉及哲学家的生平事业、生活习性和生活故事,行文风趣幽默
► 一本难得的优秀哲学通俗读物
► 本书是指引读者登堂入室的哲学小品,以后楼梯的意向来指引读者接近哲人,思考哲学。
► 后楼梯不是人们进入住宅的常用通道,不像前楼梯那样明亮、洁净,而是缺少装饰、缺乏陈设,甚至还有些冷清。但它却可以引导读者真正进入哲学的大门,去寻找住在阁楼上的哲人。
► 哲学后楼梯充满神秘和诱惑,踏上它是场思想历险,既新奇又刺激。
……………………
◎ 内容简介
《通向哲学的后楼梯》从哲学家的生平轶事出发,用幽默有趣的方式介绍了34位哲学家的哲学思想。本书经由“后楼梯”,穿堂入室,呈现的不是正襟危坐的教科书知识,而是随性真实的伟大心灵。作者像与老朋友聊天那样,不拘一格,开怀畅谈,将他有关哲学的所思、所想娓娓道来,使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哲学的殿堂,感受哲学的魅力。
……………………
◎ 媒体/名人推荐
魏施德先生在更容易和更直接地理解伟大哲学家方面,进行了令人惊喜的探索。这本小书通过后楼梯,穿堂入室,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哲学家的作品。
——《明镜周刊》
魏施德先生如数家珍地谈论了他所熟知的三十多位哲学家,从泰勒斯到维特根斯坦,每位都尽量介绍他的生平事业、生活习性,包括某些平常不太注意的有趣故事,并从这里引入哲学思想——当然也是用尽量轻松、有趣的笔法来介绍。这就是从“后楼梯”的“后门”进去,因此可以不拘一格,开怀畅谈。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叶秀山
讲故事 豆瓣 Goodreads
Telling stories: witchcraft and scapegoating in Chinese history 所属 作品: 讲故事
8.3 (7 个评分)
作者:
[荷] 田海
译者:
赵凌云
/
周努鲁
…
中西书局
2017
- 4
《讲故事:中国历史上的巫术与替罪》为“国际佛教与中国宗教研究丛书”之一种,为牛津大学教授田海研究中国民间信仰文化的重要著作。
本书探讨了中国古代的几种典型故事(谣言)的流变,如老虎外婆、樟柳神、旱魃、剪辫、后宫选秀等,并就其引发的恐慌及民众针对恐慌采取的应对之法,尤其是选择替罪羊的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同时,作者还分析了地方官员乃至朝廷对故事(谣言)作出的反应。本书通过对几种具体故事(谣言)的探讨,反映了口头话语、地方记忆的强大能量,体现了民众面对谣言时的自主性及其在重新构建地方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
本书探讨了中国古代的几种典型故事(谣言)的流变,如老虎外婆、樟柳神、旱魃、剪辫、后宫选秀等,并就其引发的恐慌及民众针对恐慌采取的应对之法,尤其是选择替罪羊的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同时,作者还分析了地方官员乃至朝廷对故事(谣言)作出的反应。本书通过对几种具体故事(谣言)的探讨,反映了口头话语、地方记忆的强大能量,体现了民众面对谣言时的自主性及其在重新构建地方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
巫师与猎巫 豆瓣
所属 作品: 巫师与猎巫
作者:
[德] 沃尔夫冈·贝林格
译者:
何美兰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10
本书是有关巫术历史的一部通览之作。沃尔夫冈•贝林格把巫术视为一种具有历史维度的人类学现象,利用最新的历史学和人类学成果,重新审视了欧洲巫术的历史。从物质条件、宗教因素、政治力量的竞争等各方面阐释了“猎巫”这一历史现象的根源与发展,为理解现代早期欧洲的猎巫现象提供了一种解答。同时,作者的眼光超出欧洲,把非洲等地区也纳入讨论的范围之内。作者证明,尽管猎巫在欧洲早已被视为非法,但在世界很多地方,巫术仍是人们生活中难以回避的主题,相信某些人拥有造成真实伤害的超自然力量这一观念一直持续至今。
皇帝和他的宫廷 豆瓣
The Kaiser and his Court: Wilhelm II and the Government of Germany 所属 作品: 皇帝和他的宫廷
作者:
约翰·洛尔
译者:
杨杰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 10
本书是一部文化史和社会史的著作。 旨在分析威廉二世时代德国统治精英阶层的结构和心态。 威廉二世犹如一位英国学者所戏称的,是一个令人费解的“出色的怪物”。本书的开篇是对这位非凡统治者的心态和个性的素描,终篇则揭示这位皇帝的反犹太主义之程度和性质。让世人看到,他的世界观在痛苦的流亡中变得与阿道夫·希特勒何其相近。 威廉二世,1888年,年仅29岁,他继承了“世界上最沉重的皇冠”。“他是个小孩,一个长不大的小孩。”在他统治的30年里,一直是个孩子气的皇帝,狂躁、自负、虐待狂,被法国的外交部长认为有精神病,思维不正常。“我们也要为自己要求阳光下的地盘。”他梦想着开拓东方的殖民地,1900年,“庚子国变”,他是侵华八国联军之首,强租中国胶州湾。“一个战败者。”他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即败走麦城,继而被国内革命打落了皇冠,流落国外,客死异乡。 他的一生正好经历了德意志帝国从俾斯麦时期的国家统一到希特勒时期的自我灭亡的历史。
符号帝国 豆瓣
所属 作品: 符号帝国
8.1 (17 个评分)
作者:
[法] 罗兰·巴尔特
译者:
汤明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8
- 1
1966年,罗兰·巴尔访问日本。此后,他又两次到访东京。对巴尔特而言,日本之旅充满想象、体验以及愉悦。“我得到了一种完美的、强烈的、既深沉又微妙的快乐。”在1970年成书的《符号帝国》中,巴尔特把日本人生活的诸多方面均看做是日本文化的各种符号——语言、膳食、游戏(柏青哥 )、城市、文具店、诗歌(俳句),甚至眼皮,这些“能指符号”背后都有着丰富的意义。在巴尔特看来,日本文化现象的精髓便是具有禅宗意味的空无性。追随巴尔特独特的思想脉络,在全书26篇随笔式的叙述中,读者不仅可以领略巴尔特作品中鲜有的文学格调,体会苏珊·桑塔格所说的“巴尔特也是位唯美主义理想者”,也可以对日本社会及其背后的文化本质有崭新的认识。
地狱为什么充满硫黄的臭味 豆瓣
作者:
[荷兰]萨洛蒙·克罗宁博格
译者:
王奕瑶
/
陈琰璟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6
- 7
在不同文化中,地球内部都是地下世界、死之国度及地狱的象征。黑暗的地球内部会令人心生恐惧,并且很容易联想到死亡。尽管如此,地下世界依然是多姿多彩的——华丽夺目的矿石和金属,色彩耀眼的黄色地壳硫,数米长的锋利的膏晶体、石钟乳,人类进化初期精致的贝壳以及灭绝的怪兽遗留下来的巨大骨头。
跟随《圣经》、荷马、维吉尔、但丁、达·芬奇、苏格拉底、凡尔纳以及现代科学家的足迹,克罗宁博格教授带着锤子和指南针,逐层深入,去往地狱进行实地考察。他展示了地球本身就是一部历史,并让我们认识到,地下世界不应该被视作一个用来挖凿隧道的黑色盒子,一家矿产资源丰富的超市,一块用来藏垃圾的毯子,甚至逝者最后的栖息之地。对于人类而言,地下世界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档案库,一个鲜活的生态系统,其蕴藏的财富无法去估量。
本书以地中海神话为出发点,透过科学和文学的双重视角,探索我们脚下那个广袤的黑暗世界。但丁、维吉尔、笛卡尔和凡尔纳成为向导,带领我们叩响地狱之门,深入九层地狱。
这是一部深入浅出,完美平衡文学、古典学、自传、历史与自然科学的人文科普著作,伴随着地质学家的执着和思考,将你我逐步领向地心深处……
跟随《圣经》、荷马、维吉尔、但丁、达·芬奇、苏格拉底、凡尔纳以及现代科学家的足迹,克罗宁博格教授带着锤子和指南针,逐层深入,去往地狱进行实地考察。他展示了地球本身就是一部历史,并让我们认识到,地下世界不应该被视作一个用来挖凿隧道的黑色盒子,一家矿产资源丰富的超市,一块用来藏垃圾的毯子,甚至逝者最后的栖息之地。对于人类而言,地下世界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档案库,一个鲜活的生态系统,其蕴藏的财富无法去估量。
本书以地中海神话为出发点,透过科学和文学的双重视角,探索我们脚下那个广袤的黑暗世界。但丁、维吉尔、笛卡尔和凡尔纳成为向导,带领我们叩响地狱之门,深入九层地狱。
这是一部深入浅出,完美平衡文学、古典学、自传、历史与自然科学的人文科普著作,伴随着地质学家的执着和思考,将你我逐步领向地心深处……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 豆瓣
所属 作品: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
9.3 (24 个评分)
作者:
(英) 斯道雷
译者:
常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7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5版)》是国际知名文化研究学者约翰·斯道雷所著之经典教材,在西方学界经久不衰,是公认的媒介与文化研究领域最为权威的综述性著作之一。《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5版)》对文化研究这一学科的历史,传统及当下的发展现状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广泛涉猎文化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诸多重要的社会科学思潮,梳理国际学界对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是文化研究、媒介研究、大众传播学,文艺批评以及新闻学等领城内学者与研究生阅读,参考的重要文献。《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5版)》是原著最新版的中译本。
動物化的後現代 豆瓣
動物化するポストモダン オタクから見た日本社会 所属 作品: 動物化的後現代
6.8 (43 个评分)
作者:
東浩紀
译者:
褚炫初
大鴻藝術股份有限公司
2012
- 6
次文化研究的根基經典名著
你真的理解「御宅族」是什麼意思嗎?
從「理想的時代」到「虛構的時代」,人類將走向什麼樣的未來?
御宅族的消費行為的變化,為日本社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欲了解當代日本社會,必先了解御宅族系文化的來龍去脈!
御宅系文化研究第一把交椅──東浩紀,帶你一探究竟。
御宅族的消費行為的變化,不只對日本,對世界其他國家也造成了很大影響。御宅族一向被賦予負面的意義,但是當這個族群所形成的影響力已經不只限於一個小圈圈內時,透過這本書,我們可以了解這個族群對於動漫甚至當代文化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而且這些被誤解的族群,其行為模式是文化的脈絡之一,也正在改變著人類的整個歷史文化。
作者以其豐富的文化論述內涵,概要而精闢的分析御宅族文化影響下的日本社會和日本思想,並從中理出御宅族文化的形成與未來的可能性。
你真的理解「御宅族」是什麼意思嗎?
從「理想的時代」到「虛構的時代」,人類將走向什麼樣的未來?
御宅族的消費行為的變化,為日本社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欲了解當代日本社會,必先了解御宅族系文化的來龍去脈!
御宅系文化研究第一把交椅──東浩紀,帶你一探究竟。
御宅族的消費行為的變化,不只對日本,對世界其他國家也造成了很大影響。御宅族一向被賦予負面的意義,但是當這個族群所形成的影響力已經不只限於一個小圈圈內時,透過這本書,我們可以了解這個族群對於動漫甚至當代文化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而且這些被誤解的族群,其行為模式是文化的脈絡之一,也正在改變著人類的整個歷史文化。
作者以其豐富的文化論述內涵,概要而精闢的分析御宅族文化影響下的日本社會和日本思想,並從中理出御宅族文化的形成與未來的可能性。
巴黎,19世纪的首都 豆瓣
所属 作品: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8.9 (19 个评分)
作者:
[德]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刘北成
商务印书馆
2013
- 3
《拱廊研究计划》是本雅明对巴黎19世纪城市景观的研究计划。在19世纪与20世纪现代性与资本主义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浪漫主义的反资本主义者”本雅明接受列宁所说“最后阶段”,相信资本主义的末世不远,萌生了通过研究巴黎拱廊这样一个大都市异化景观来研究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盛世”的计划,即《巴黎拱廊计划》。在这项研究完成之前本雅明自杀身亡,遗留下来的只有两篇提纲(1935年提纲与1939年提纲)和两篇关于泼德莱尔的论文。这些所有遗留的文字即是本书《巴黎,19世纪的首都》。虽然是一部未完成作品,但是没有人会怀疑其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