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费尔迪杜凯 豆瓣
Ferdydurke 所属 作品: 费尔迪杜凯
8.8 (5 个评分) 作者: [波] 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 译者: 易丽君 / 袁汉镕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1
二十世纪荒诞文学经典名著
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成名作
写作就是艺术家为了自己的个性和荣誉跟大众进行的一场战斗。
——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
——————
三十岁的尤瑟夫从睡梦中惊醒,知道这又是什么事也不会发生的一天。然而,他看见“自己”就在对面站着。 愤怒的尤瑟夫拿出纸笔,决心创造出真正的自己。平科教授来访,在谈话间,尤瑟夫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小,平科教授则越来越大,最终尤瑟夫变成了十几岁的少年,被平科教授重新带回学校,历经一番“奇遇”:与顽劣的同学一起学拉丁文,一起追求新潮女孩祖塔,一起逃离城市、逃向田野,却又落入庄园主姨父的魔掌。尤瑟夫领悟到,想把自己变幼稚化的,不仅仅是平科教授……
——————
我们这个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米兰•昆德拉
贡布罗维奇是博尔赫斯的对立面,是波拉尼奥的教父。谁会想到一个波兰移民会成为一位如此卓越的拉美作家呢?
——依兰•斯塔文斯(拉美文学教授)
2022年3月2日 在读
主人公一登场就喃喃自语了三十页成熟不成熟的问题,最后被拉弱智教育学校去了(?)
对于成熟的考量这么苛刻么,看起来每个时代对于"成熟"的标准都是忽高忽低的
文学
交际花盛衰记 豆瓣
所属 作品: 交际花盛衰记
作者: 巴尔扎克 译者: 徐和谨 / 钱锦清 海峡文艺出版社 1985 - 9
《交际花盛衰记》叙述风尘女艾丝苔与青年诗人吕西安秘密相爱,在一次假面舞会上,她被人认出,便想以自杀掩盖自己的身世。扮成西班牙教士的越狱苦役犯伏脱冷救了她,将她控制在自己手中。伏脱冷也因救过吕西安的命而成为吕西安的主宰,并企图通过他向统治者报仇。为了有足够的钱扶持吕西安进入统治阶层,他逼迫艾丝苔重操旧业,充当金融家纽沁根的情妇。艾丝苔含恨自杀。吕西安和伏脱冷受牵连而被捕入狱。不久,吕西安也在狱中自尽,伏脱冷在精神上受到巨大打击。他在狱中与当权人物作了一番激烈搏斗后,终于归顺官府,当了巴黎警察局保安处处长。
艾丝苔美丽单纯,原是风月场中名媛,遇上吕西安后,"爱情给了她第二次生命"。她对吕西安一往情深,渴望过幸福贞洁的生活。然而,烟花女的身世和地位使她与沉浮在上流社会的吕西安隔着一条无法逾越的社会天堑。吕西安是个花花公子,沉而于放荡和逸乐,他本性儒怯,却又怀着勃勃野心,向往在高层出人头地,于是他把自己出卖给了"魔鬼"伏脱冷,不仅害了艾丝苔,也使自己连同他的野心一起葬送在牢房之中。艾丝苔与吕西安的爱情只能藏藏匿匿,与世隔绝,一旦遇上冷酷无情的社会现实,必然带来悲剧性后果,正如艾丝苔悲叹的那样:"这个世界永远不会接受我们,"它"屈膝于金钱和名气,却不肯对幸福和美德让步!"他们的爱情,连同他们本人,仅仅是社会(包括上流社会和黑社会)统治势力相互斗争所需要的工具。"艾丝苔就像一只风筝,吕西安犹如伊卡洛斯,"◎爱情一旦破灭,他们就会从空中坠下,摔得粉碎。
2022年2月17日 已读
如浮士德般神通广大的雅克·高冷也会经历自己的不幸与动摇时刻,而命运这戏剧性的安排又会让他放弃自己经营多年的地下王国,转而去为顿生的复仇愿望选择一条新的道路,哪怕自己已然进入垂暮之年。这样的激情主宰了巴尔扎克所有人物的所作所为,它的最终出口只通向两片疆土:死亡或重生。激情让这些野心家们把自己的弱点暴露得一览无遗,而弱点又反过来拓深了他们欲望的沟壑,使得永不疲倦的生灵相遇和缠斗。这也是巴氏的传奇小说相较大仲马而言更为精彩的原因:没有一个人在故事里是配角,出场的人物都有着自主的血液和呼吸,于是你无法预测出他们会为了自己独立的灵魂而在下一页里做出怎样的举动。
巴氏从来都是把自己的小说叫作"研究"而非"故事",那么这些社会观察延伸出的戏剧是虚构还是白描?都不是,这是破译与推测,是一项事无巨细的当代考古
文学
撒旦日记 豆瓣
Дневник Сатаны
9.3 (14 个评分) 作者: [俄罗斯] 列昂尼德·安德列耶夫 译者: 何桥 新星出版社 2006 - 9
本书是安德列耶夫的中短篇小说合集,共收录了其在1900-1919年间创作的九篇小说,都是首次翻译成中文的作品。安德列耶夫的小说寓意很深刻,带有很强的时代色彩。
2022年2月2日 已读
目前就读了《撒旦日记》一篇,还是稍微标记下吧……安德烈耶夫塑造的撒旦可谓是所有经典的恶魔形象的反面——没有无边法力,没有惩罚性的反击,甚至还会极其被动地受制于人类的躯壳,和布尔加科夫笔下那满足读者愿望的魅力型撒旦完全不同。或者说,扮猪吃老虎式的玩法早就被这个撒旦玩腻了,此次来到人间就是要体验一种——隔绝报复、完全浸泡在人类恶意中的受虐游戏,反讽意味由此也拉到高潮。
撒旦自己无法产出"恶",它扮演的是一个引诱者和交易者的角色,惩罚恶人反而更像是上帝强加给它的任务。安德烈耶夫的构思清奇,这个撒旦被他写得人畜无害,但其漫不经心的各种操作反而是在养蛊——恶意不由它去释放,反而是通过无心的引诱来让马格努斯这样的胆小鬼自行暴露。最不可能作恶的平庸者却能被勾引得自命不凡,安德烈耶夫重复了陀,又升华了陀。
文学
米格尔街 豆瓣 Goodreads
Miguel Street 所属 作品: Miguel Street
8.2 (92 个评分) 作者: V.S.奈保尔 (V.S.Naipaul) 译者: 张琪 南海出版公司 2013 - 7
☆ 生活如此绝望,每个人却都兴高采烈地活着 / 米格尔街和米格尔街上人,都像盐一样平凡,像盐一样珍贵!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 S. 奈保尔成名作,获毛姆文学奖 / 《米格尔街》糅合了契诃夫式的幽默和特立尼达岛居民即兴编唱的小调,确立了奈保尔作为幽默家和街头生活作家的地位。——诺贝尔奖授奖辞
《米格尔街》是中国读者最为熟悉的诺奖得主奈保尔的作品。由17个平行展开的短篇小说精心编织而成,各篇小说相对独立,但小说与小说之间又相互关联、相互穿插,形成在纵横两个维度彼此交互的结构。
主要内容:
米格尔街生活着一群有脾气、有盼头的小人物:“哲学家”波普,要做一样叫不出名字的东西;“艺术家”摩根,扬言美国国王会来买他的花炮;“诗人”布莱克•华兹华斯,在写一首全世界最伟大的诗;“疯子”曼曼,频频参加议员竞选;“机械天才”巴库,百折不挠地改造一辆辆进口汽车……
他们兴高采烈地,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一般作家喜欢把一个人的故事讲到意犹未尽的程度时刚好收笔,而奈保尔则是反过来,故事的结局就是纯粹的结局,这个人无论再怎么有趣古怪,他的人生已经被寥寥数笔地写完了。尽管你知道他仍然在米格尔街上扯皮闲聊或者四处瞎走着打发时间,可他的故事不会因此而变得丰富多少——每个人被细致地观察、总结出来的一些特征在某种意义上即是他的全部,由七拼八凑的逸事组成的小传即是串联这种笔记,本质上并没有去过多地朝着其它不为人知的方向想象或探索多少。无怪乎在最后一章——告别米格尔街里,别离家乡特立尼达的主人公会说"令我失望的是,米格尔街还是一成不变。"
奈的群像作品是过去时而非将来时的。他写的是记忆里的人,也是和未来隔绝的人。他们生活在被遗忘的边缘,在被奈保尔用笔打捞出来后,又慢慢地沉下去。某种宿命感被不动声色地雕琢了出来 @2
文学
马尔多罗之歌 Goodreads 豆瓣 谷歌图书
所属 作品: Les Chants de Maldoror
8.7 (15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洛特雷阿蒙 译者: 车槿山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 1
《马尔多罗之歌》是一部浸透了法国整个文学史、整个文化史的作品。它采用歌的形式,分成长短不等、或抒情或叙事、表面上并无多大联系的散文小节。本书还附入的《诗一》、《诗二》以及七封书信,《诗一》、《诗二》几乎是文学理论著作,而七封书信是了解洛特雷阿蒙情感世界的窗口。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洛特雷阿蒙会怎么咒骂手机没电? @2021-10-18 20:57:17 @2021-11-13 02:17:41
文学
罗特小说集2 豆瓣
Radetzkymarsch 所属 作品: 拉德茨基进行曲
9.7 (6 个评分) 作者: [奥] 约瑟夫·罗特 译者: 关耳 / 望宁 漓江出版社 2018 - 3
约瑟夫•罗特是长期被国内忽视的德语作家,其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并不亚于卡夫卡和穆齐尔。漓江出版社的《罗特小说集》以多卷本的形式陆续出版,收入罗特的大部分优秀小说作品。《罗特小说集》的出版必将改写国内的相关文学史。
本书是《罗特小说集》第二卷,收入罗特代表作《拉德茨基进行曲》。这部长篇小说是现代德语文学中书写“哈布斯堡神话”的标志性作品。小说通过特罗塔家族三代的起伏人生,纵横交错地讲述了奥匈帝国的不可挽救的没落命运,可谓哈布斯堡王朝的一部挽歌。作为约瑟夫皇帝救命恩人的孙子,军官特罗塔少尉驻扎在帝国的边境小镇,在不同的种族之间,在阴影笼罩的多元文化帝国里,特罗塔少尉发现自己陷入一片迷茫的沼泽,正如已趋日暮之年的帝国。这部作品被誉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写成的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收入《理想藏书》,位列德语文学作品前十名。
 编辑推荐
约瑟夫•罗特是德语作家里具有世界级水准的优秀人物,受到茨威格、爱伦堡、库切、纳丁•戈迪默等诸多名家的推崇。国内对其作品的译介虽早有涉及,但仅限于两本,没有更深入全面地进行,以至罗特的名字在国内读者中还较为陌生。《拉德茨基进行曲》是罗特最为伟大的作品,此次出版在旧译本的基础进行了修订,让这部作品重焕光彩。
本书所从属的《罗特小说集》,收入约瑟夫•罗特不同创作时期的作品,有助于读者从总体上把握罗特的创作之路和写作特点。这套丛书正是秉持漓江出版社深度研究世界优秀文学的一贯宗旨,向国内读者译介被长期忽略的优秀作家,并率先出版其代表作品,以飨读者,并引发相关阅读与研究热潮。当20世纪发生的一切成为历史后,我们重读罗特笔下的故事,则能对那个时代、那场战争灾难有更深刻的认识,也应能更好地理解罗特作品中人文精神和人文传统所载有的价值和意义。
 名家评荐
罗特的核心作品《拉德茨基进行曲》和《先王冢》实际上是一部,它们各自完美地自成一体,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又超越了各自的美妙。
——纳丁•戈迪默(南非作家,199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拉德茨基进行曲》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写成的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这是一本关
于奥匈帝国末日的书,一本关于社会和人的末日的书……如果再绘画来作比较,我就会想到印象派,在罗特的长篇小说里,阳光和空气都很充分。
——伊利亚•爱伦堡(著名苏联作家)
《拉德茨基进行曲》是罗特的杰作,是由一位子民从帝国一个边境地区写给哈布斯堡奥
地利的一首伟大挽诗;是一位在德国文学界几无立足点的作家对德语文学的伟大贡献。
——库切(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您无法想象,我多么迫切地想同您(罗特)谈话……如果有一天我们能聚在一起畅叙心
曲,那将是很有意义的。
——茨威格(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和传记作家)
约瑟夫•罗特是20世纪文坛上最值得敬爱和最激荡人心的作家之一。
——马塞尔•莱希-拉尼茨基(当代德国著名文学评论家)
流亡生活虽然艰辛,但罗特从未停下手中的笔。一方面,他写出犀利的文章鞭笞纳粹当局,指出什么是恶;另一方面,又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一个理想世界,告诉人们什么是善。他的文学世界也被世人按照不同需求和取向进行解读,不同的阵营都将他视为知己和同事。
——刘炜(《罗特小说集》主编)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罗特的笔不是怀旧的笔,他更像是在验尸,哈布斯堡的名字在他的笔下显得既可怜又可笑。
从特罗塔少尉到弗朗茨皇帝,每个人都缺乏勇气去支撑自己的选择,职责和所谓荣耀成了他们行动的唯一借口,除去这些,剩下的一举一动都宛如机械般僵硬。不论是誓言还是爱情,战栗和怯弱在其中都替代了激情,把残余的一点点自信和活力都驱散殆尽。"需要生长的东西都用很长的时间来生长,需要遗忘的东西都用很长的时间来被遗忘。"很难想象为什么一个个年轻的生命在字里行间中如同古老的帝国一样衰落至此,可罗特又不是在写象征性的寓言——或许生在那个时代的人,本就在呼吸里为帝国分担着凋谢的宿命。
维也纳的宫殿和剧院和罗特毫不相干,帝国的广大荒土才是罗特真正的祖国。当惊涛骇浪来临之时,竟没有任何纽带能留住人们。虚无早已注定,一切像是严肃收场的闹剧。 @20
文学
大河湾 豆瓣
A Bend in the River 所属 作品: 大河湾
8.4 (37 个评分) 作者: [英] V. S. 奈保尔 译者: 方柏林 南海出版公司 2014 - 8
殖民者走了。国家独立了。
萨林姆千里迢迢跑来到大河湾上的小镇,在这里呼吸的每一口空气和接触到的每一颗尘埃上,都似乎散发着梦想和未来的芬芳。好像全世界的人都朝这里奔来,都像那满河的水葫芦朝小镇漫卷而来。水葫芦开着紫色的花,默默无语。
但眨眼之间,萨林姆发现繁荣里总透着无边仓皇,无论他怎么挣扎,他永远是一个两手空空的异乡人,他已经完全失去了可以回去的地方。
只有水葫芦依旧在黑色的大河上默默无语。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大的来了赶紧跑,奈保尔说。"乡土"实质是一个自欺欺人的东西,沉溺于把土地拟人化的住民认为自己有责任去赶走外族、守护土地,维系本族与土地的纽带。结果到头来——同族同胞也照样可以下狠手夺去他们的房屋和财产,就连本来互相隔绝的平静丛林也要被毁掉。骗局自行谢幕后,一切就是这么肆无忌惮和疯狂。土地不会抗拒陌生的他乡来客,也不会悼念熟悉的死者。
梅迪在结尾送别萨林姆跑路时悻悻地说:"要记住,小镇还是会繁荣起来的。"但这繁荣又和谁有关系?和那些世代相守大河两岸,最后惨死在丛林军阀的枪口下的土著们有关系吗?那个能激起正义感和责任感的外族敌人已经不见了,但他们对土地的权利不仅没有得到卫冕,相反——所谓深扎于土地的根将被毁灭甚至遗忘。无根的漂流或许让人迷茫困惑,但有根的栖居——也仅只是片刻安然和自负之下的幻觉。 @2021-1
文学
相遇 豆瓣
Une Rencontre 所属 作品: 相遇
8.1 (14 个评分) 作者: [捷克] 米兰·昆德拉 译者: 尉迟秀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8
本书是米兰·昆德拉继《小说的艺术》、《被背叛的遗嘱》和《帷幕》后推出的第四本随笔集,共分为九个部分,涉及绘画、文学、音乐等各项领域。昆德拉一如既往“出入于艺术之境”,在书中回忆了与弗朗西斯·培根、富恩特斯、勋伯格、阿纳托尔·法朗士等人的“相遇”,既是美学的“相遇”,也是几个时代的“相遇”、更是作者与其旧主题和旧爱的“相遇”。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还行,这种书翻了跟没翻区别不大,昆德拉写的本来就是闲聊杂感,你读完后能得到的东西很细碎。
昆德拉还是很严肃的,反复强调现代欧洲人破坏了一些事物的严肃性,譬如瞎几把演奏雅纳切克,或者是把重要的作家和音乐家们排除出伟人榜……等等等等。其喜好口味还是挺古典的,拉伯雷这种远至文艺复兴的作家都是他的心头之爱,可见其幽默感和嘲讽兴趣一直是汲取于人类不断发展的个性,反叛朝向附会与庸俗开火,伟大的经典和传统本身则不应受到指摘。 @2021-10-04 15:16:55 @2021-11-13 02:16:42
文学
意大利遗事 豆瓣
所属 作品: 意大利遗事
作者: [法国] 司汤达 译者: 王振孙 / 徐和瑾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 10
司汤达(1783—1842),法国十九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小说和文艺评论在法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书是一部中短篇小说集,所收的《瓦尼娜·瓦尼尼》等八篇中短篇小说是司汤达根据在意大利发现的一些手写本故事编写的。故事内容或是社会地位悬殊的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或是宫廷贵族之间因男女私情而引发的阴谋与伊杀。小说中的人物都具有强烈的感情冲动,压倒一切的情欲与由此产生的暴烈行动。司汤达企图以此表现他所喜爱的“意大利的热情性格”和他对“力”的崇拜,用来对照十九世纪法国社会中利益关系窒息了人身上自然的感情这个现实。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应该反思这样一个问题——司汤达记叙的都是些大同小异的爱情故事,动机相似,过程雷同,结局无差,可为什么总是能吸引人一篇一篇地看下去……?前言里,司汤达无比艳羡地表示,几个世纪前的崇高激情在19世纪是很少见的,人们再也不会为一句侮辱的言辞而赌上性命决斗,爱情也不再神圣到让许下誓言的男男女女赴汤蹈火。所以归根结底,我们是在重新发掘的古老文字里体验不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激情,它就像童话对孩子们那般吸引着人们。当故事细致得连囚禁少女的房间的摆设都要写出来时,你就很难不想象——如果自己是位要营救心上人的勇士,该如何同这些障碍和险境周旋了。
另外,大仲马在《基督山伯爵》里关于罗马强盗的内容应该是受了司汤达的启发吧 @2021-10-01 02:56:17 @2021-11-13 02:16:17
文学
一个神经衰弱者的二十一天 豆瓣
作者: 〔法〕奥克塔夫·米尔博 译者: 卢颖 作家出版社 1997
神经衰弱者带着与女人、与男人、与生活搏斗后的累累伤痕,来到温泉城。二十一天后,他绝望地告别这座人间地狱。贵族、美人、暴发者、老头似的小孩,一朵朵罪恶之花在溃落、衰败,正像这个堕落的世纪、这个无可奈何花落去的阶级…… 神经衰弱者问恶梦中的清醒者:你为什么不自杀? 清醒者:人们是不会去杀已经死去了的东西的。二十年前我已经死去了。 于是,神经衰弱者要导游将他带回到人群、生活和光明中去……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宴会上有十位宾客,都很有钱,都很幸福。在吃饭时和吃饭后,我们谈论的自然都是人类的贫困。对于富人来说,吃饱喝足之后为穷人悲伤一阵,是一种虐待狂式的乐趣……没有什么比美酒佳肴、奇花异果和闪闪发亮的银器更能使我们产生社会主义激情的了。” @2021-07-21 11:58:30 @2021-11-13 02:14:33
文学
大教堂 豆瓣
Cathedral 所属 作品: 大教堂
8.2 (20 个评分) 作者: [美] 雷蒙德·卡佛 译者: 肖铁 译林出版社 2017 - 1
美国短篇小说大师雷蒙德·卡佛公认的成熟之作,收入大部分名篇:《大教堂》入选《美国最佳短篇小说选》,《好事一小件》获“欧·亨利小说奖”第一名,《发烧》入选《美国短篇小说杰作选》。
故事多数平常:小夫妇没生出孩子以至生活灰暗;生日蛋糕早好了,被撞伤的孩子却在父母等待中悄然离去;卖维他命的女人为生意焦虑,丈夫则觊觎着她的同伴……小说常有意想不到的结尾。卡佛以一种悠长的凝视直面无望。他被尊为简约文学的典范,生活把他的人物剥了个精光,而他把自己的文字削到嶙峋。
《大教堂》中仍有卡佛早期作品的无奈和冷硬,但是,他把自己那扇一直尘封的天窗推开一条缝隙,洒下了些许光亮。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一切混不开尽在不言之中,生活的辛酸停驻于谦卑的沉默之间。卡佛并没有让恶意与控诉填满文章,在他看来,生之艰难应该像酒里的冰块一般,在杯底有尊严地静静消融——"问题在我这里不可能得到优雅的解决"。
和卡佛谈什么希望与救赎其实已经显得有些幼稚了,混不开男孩想告诉你的是,生活即使不依赖意义与超越性的崇高事物,也得跌跌撞撞地过下去。能认清为活而活的现实是了不起的成熟,先让自己所有的焦虑同这一认知和解,再去谈谈别的吧。承认无意义、无梦想总是让人失落的,但在梦醒之后总不至于没有任何宽慰。想象这样一个清晨,清冷的阳光从窗户间散射下来,你一夜未眠,畅读卡佛通宵。苦涩在屋子里萦绕,但那种"并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孤独地受苦"的亲切感,让你放下了所有。 @2021-07-19 18:41:27 @2021-11-13 02:14:20
文学
赛查·皮罗多盛衰记 豆瓣
所属 作品: 赛查·皮罗多盛衰记
7.6 (5 个评分) 作者: 巴尔扎克 译者: 傅雷/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 - 9
本书写一个在各方面看来都平凡的花粉商,因为抱着可笑的野心,在兴旺发达的高峰上急转直下,一变而为倾家荡产的穷光蛋;但是“绝顶诚实”的德性和补赎罪过的努力,使他的苦难染上一些殉道的光彩。黄金时代原是他倒楣的起点,而最后胜利来到的时候,他的生命也到了终局。这么一来,本来不容易引起读者兴趣的皮罗多,终究在《人间喜剧》的舞台上成为久经考验,至今还未过时的重要角色之一。作品不单是带有历史意义的商业小说,而且还是一幅极有风趣的布尔乔亚风俗画。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本篇同《纽沁根银行》并列收录,相映成趣地阐释了巴尔扎克喋喋不休的主题——"哪里没有好人坏人"。
赛查这样视信用如生命的商人和杜·蒂耶与纽沁根这种净钻空子的豺狼都能在商界过得下去,而且结局都不会太糟,说明市场既崇尚规则,又默许对规则的颠覆……金钱永不眠,这样或那样的生意能进行下去终究还是因为大家互相有着难以用善恶简单论断的利益牵扯罢了。赛查破产能有众人相助,也不见得是积善成果,运气与无意间的选择才是实际的起因。就连路易十八暗中给他打钱时,也要捎带提一句他堵拿破仑的歪打正着小事迹。不错,写团圆结局不代表巴尔扎克相信什么因果报应。恶人得逞结局与好人恶报或者是求仁得仁结局在他的作品里都是互相平等,同有概率发生的……毕竟故事只不过是人物的陪衬,而非根本目的,一种命运下一种人物的抉择才是巴的兴趣所在。 @202
文学
长日将尽 Goodreads 豆瓣
The Remains of the Day 所属 作品: 长日将尽
8.8 (226 个评分) 作者: [英] 石黑一雄 译者: 冯涛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5
《长日将尽》是诺奖得主石黑一雄1989年获布克奖的作品,也是石黑一雄最重要的代表作。小说以管家史蒂文斯的回忆展开,讲述了自己为达林顿勋爵服务的三十余年时光里的种种经历;虽然达到了职业巅峰,但史蒂文斯过于冷酷地压抑自我情感,追求完美履行职责,而在父亲临终前错过最后一面,之后又与爱情擦肩而过。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回忆,将一个人的生命旅程在读者眼前抽丝剥茧,同时也折射出一战与二战之间那段非常时期的国际政治格局。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过往的遗憾可能并不需要承受者本人出来叙述,浑然不觉实情的事中"局外人"也是很好的讲述者,而他们那不自知的语气往往更加伤人。不错,唯一陪伴史蒂文斯的情感就是那对任何"分外之事"都置身事外的所谓尊严,不知有多少人因此而被错负。故事里的克制与回避更像是一种寓言,它让我们回想起了所有在自己身上发生过的怯弱和屈从。史在面临各种抉择时真的那么平静吗?还是说,为了确认"尊严"的存在,他总是在不断撒谎、重构记忆?当迁就成为习性后,有太多过去的人最终将没有过去,自欺的释然会成为剩余人生中唯一的语言。 @2021-07-05 22:38:33 @2021-11-13 02:13:50
文学
刺槐树 豆瓣
L'Acacia 所属 作品: 刺槐树
8.6 (7 个评分) 作者: [法]克洛德·西蒙(Claude Simon) 译者: 金桔芳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6 - 4
《刺槐树》是法国新小说派作家克洛德·西蒙(1913—2005)的一部小说作品。该书具有强烈的自传色彩,西蒙运用档案、口述、信件和想象,在其中融入了祖先、父母及自身的大量真实经历。全书共分为12章,每章以一个具体的年代或时间段作为标题,对应所涉及的大体时代,而叙事的红线却不经意地在不同的时空之间自由穿梭。一战、二战、法国大革命、西班牙内战、苏联游记……一个个片段拼贴出一个家族一个半世纪的悲欢离合和一个二十世纪儿从少年到老年的生命历程。在个人命运中交杂着的是永无止息的战争、动乱和革命,而与个人在历史洪流中所受的创伤相对应的是自然界对人世纷争的冷漠和它亘古不变的兴衰枯荣的节律。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21-05-23 12:40:39 @2021-11-13 02:12:40
文学
黑暗的心 豆瓣
所属 作品: 黑暗的心
8.7 (17 个评分) 作者: [英] 约瑟夫·康拉德 译者: 黄雨石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 1
本书包括了原书的全文,还由美国文学方面的学者作了详尽的注释,帮助读者理解原文。注释既包括语言方面的内容,又介绍了一些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是公认的二十世纪文学经典、剥葱皮一样把殖民主义者的心态一层层刻画得淋漓尽致。本书具有鲜明的现代主义特色。作者康拉德用了马洛这样一个叙述者,让他以回忆者的身份出现在故事里,他的叙述穿梭于过去与现在、自己和库尔兹及听众之间,让读者分享着他的各种情绪,这种叙述角度的交替,开创了一种新的叙述模式,代替了传统的线性叙述方法。另外,小说中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段的运用还使作品极具可读性。“黑暗的心”本身就含有双层寓意:既指地理意义上的黑色的非洲腹地,也指殖民者黑暗的内。本书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大大丰富了作品的意蕴,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使小说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不亚于20世纪任何一部现代主义小说。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文末占篇幅10%的对克尔兹身后事的交待是极有必要的,可《现代启示录》却恰恰没有把这部分内容拍进电影里,使得白兰度的角色更像一个纯粹的先知或神明,而非被黑暗大陆的漆幽河水浇醒了心灵深处魔怔种子的受苦者。克尔兹意图"用文明改造野蛮",可其结局却是"被野蛮同化文明"。二者的界限从来就没那么清楚,二者的基因在互相的体内共存。可以想见,当一个个殖民者在黑非洲大开杀戒时,屠刀上闪烁的不是种族主义的寒光,而可能仅仅是一种压抑了数千年的原始血腥欲望。
不错,当你面对未知而感到恐惧时,说明你的颤栗还只是一种清醒的免疫;可当你沉醉于未知、并认为一切真理可以从此发掘时,你已经全然踏进了一个深渊。殖民、虚无主义哲学乃至钢铁与电的大肆应用都是现代文明对未知的试探和拥抱。 @2021-05-16 18:30:54 @2021-11-13 02:12:17
文学
七个被绞死的人 豆瓣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七个被绞死的人
9.2 (33 个评分) 作者: [俄] 安德列耶夫 译者: 靳戈 / 戴骢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8 - 8
《七个被绞死的人》是俄国作家安德烈耶夫的小说集,精选作者不同创作时期的11篇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包括名篇《红笑》《七个被绞死的人》《墙》等。

安德烈耶夫的小说杂糅多种艺术风格,笔触深入广袤的社会现实内里,在对人物内心和外部环境的冷峻描写中,蕴藏着深刻的哲理,流动着纤细的诗 意。安德烈耶夫笔下刻画的人物多为社会边缘人和浮世畸零人,故事罕见、离奇;其叙述风格在俄国作家中也独树一帜,呈现为一贯的紧凑、细腻、迷离,笔墨浓重,直指人心。生活的梦魇、人生的荒诞、天性的孤绝,以及纠缠于其思想里的许多“该死的问题”,促使安德烈耶夫始终探求无意义中的意义。

◎◎◎◎◎◎◎◎◎◎◎◎◎◎◎◎◎◎◎◎◎◎◎◎◎◎◎◎◎◎◎◎

★入选法国《理想藏书》俄罗斯小说前30部

★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经典书目推荐

★鲁迅受安德烈耶夫影响,创作名篇《药》

★托尔斯泰、契诃夫、勃洛克、高尔基等伟大作家一致赞赏

安德烈耶夫继承并发展了俄国文学关注现实的传统,且不拘泥于单一流派,博采众家而糅合创造出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高尔基赞誉安德烈耶夫“在俄国文学史上将永远占有自己的一席”。

◎◎◎◎◎◎◎◎◎◎◎◎◎◎◎◎◎◎◎◎◎◎◎◎◎◎◎◎◎◎◎◎

●俄国作家中,没有一个人能够如他(安德烈耶夫)的创作一般,消融了内面世界与外面表现之差,而现出灵肉一致的境地。

——鲁迅

●(安德烈耶夫)是从残酷的人生悲剧里见到人道之光的,是从反对消极一方面写出人道之声的,所以见得最为真切,写得最为沉痛,且能感人深远。

——郑振铎

●(安德烈耶夫的)直觉惊人地锐利。对于生活的黑暗面,对于人类灵魂里的种种矛盾,对于本能领域里的种种纠缠,他有不可思议的透视力。

——[俄]高尔基

●列昂尼德•安德烈耶夫的作品我在莫斯科就读了;后来在来雅尔塔的一路上接着读。他真是一个好作家,如果他写得更多一些,他会取得更大的成功。……读者早晚会习惯的,他将是个大作家。

——[俄]契诃夫(1904年4月11日,致奥•克尼碧尔信中)

●(安德烈耶夫)真是纷扰时代的真儿子。十九世纪末俄国人心理上的烦闷与生活的暗淡都在安德烈耶夫的作品(里)表现出来。他著作的描写点极广;对于人类生活的根本问题,一一苦思以求解决。……他的一生正当俄国经历了外交失败革命被压之后数年间的失望时期;这几年中灰色的人生,契诃夫带着隐哭声的假笑以诙谐的口吻描画出来,安德烈耶夫则用冷嘲与热泪描写出来。

——茅盾

●(安德烈耶夫:)“我们的不幸,便是大家对于别人的心灵,生命,苦痛,习惯,意向,愿望,都很少理解,而且几于全无。我是治文学的,我之所以觉得文学可尊者,便因其最高尚的功业,是在拭去一切的界限与距离。”这正是他(安德烈耶夫)文学上的宗旨,也就可以代表俄国人道主义的文学者,作他们的宣言。

——周作人

●安德烈耶夫是第一个沿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方向、沿着后来的存在主义艺术家们——首先是加缪和萨特——将走的道路前行的人。

——[俄]阿列克谢•波格丹诺夫

●(安德烈耶夫)具有丰富和鲜明的联想,具有在自己身上随意唤起大量鲜明的幻觉的才能,……天才的大小在这方面是同这种幻觉的数量和鲜明性以及如何善于描绘这种幻觉成正比的。

——[俄]卢那察尔斯基

●安德列耶夫早期的怀疑主义是非常迷人的,因为这是淡淡的、非刻意的、赋予其短篇小说以必要的锋芒的怀疑主义,这样的怀疑主义后来发展成了“宇宙性的批判”,发展成了对存在意义的否定。

——[俄]巴辛斯基

●我觉得这就是安德烈耶夫的可贵之处——他总是提出这个问题,每次都提得正确,因为现在俄罗斯这个大孩子向文明提出的正是这个问题,可是谁也不能够做出圆满的回答,以便使他不再紧跟着提出有些冷漠又有些顽皮的问题——“为什么?”。……安德烈耶夫由衷地、不懈地、又是无意识地提出这个问题。时间越久,他就越发有意识地思考这个问题,他自己不只一次可以最成熟地而又最愚蠢地做出回答。

——[俄]勃洛克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文笔朴素真诚……也可以说是力度稍逊。作品读来并没有那种凝视深渊的幽闭体验,因为安德烈耶夫并不是在探讨虚无主义,或者是某种"致死的疾病",他笔下的每个人都有着强烈的生的欲望,《七个被绞死的人》一篇中,即使是被描述得最冷漠的人——也在清冷的月光映在墙壁的那一刻,突然体味到了自己对生活的辜负,由此禁不住嚎啕大哭……或许他的故事没有一个同幸福有关,可这种对于求而不得之人的悲悯与怜爱,已经让读者感受到了他对于"幸福"最为炙热的期盼。 @2021-05-14 19:14:11 @2021-11-13 02:12:04
文学
局外人 Goodreads 豆瓣
L'Etranger 所属 作品: 异乡人
9.1 (812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尔贝·加缪 译者: 柳鸣九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8
《局外人》是法国作家加缪的成名作,同时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杰出作品之一,该书以一种客观记录式的“零度风格”,粗线条地描述了主人公默尔索在荒谬的世界中经历的种种荒谬的事,以及自身的荒诞体验。从参加母亲的葬礼到偶然成了杀人犯,再到被判处死刑,默尔索似乎对一切都无动于衷,他像一个象征性的符号,代表了一种普遍的存在,又像是一个血红色的灯塔,具有高度的警示性。然而,局外人现象的产生无疑是由这个世界本身所孕育的,默尔索的存在有其深刻的外部原因。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为了做avg游戏重新读了一遍,才知道高一第一次读时完全会错了意:默尔索并非对母亲毫无感情,相反,默尔索反而是以一种高尚的方式爱着、尊重着、理解着母亲的,这种爱是绝对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难以理解的爱。
文末默尔索痛斥神父时说到:"既然注定只有一种命运选中了我,那么其他人所选择的生活,所确定的命运,对我又有什么重要?"此语指明的不是冷漠,而是在讲,人与人之间从来不应有多少权利去横加干涉对方的生活。
母亲晚年和默尔索住在家里感觉孤独,就去了养老院,而且在那里交了很多朋友,甚至在晚年还重新找了个伴,对这一切默尔索并没有觉得什么不妥,他甚至认为母亲因此得到了解脱,"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哭她。"母亲和默尔索或许不能因亲情凝聚,但他们都尊重彼此,互予自由,塞满了眼泪和愤怒的道德在此失效,只剩下最真实的念想。 @2021-03-07 11:
文学
莫里哀喜剧全集 豆瓣
所属 作品: 莫里哀喜剧全集
作者: 【法】莫里哀 译者: 李健吾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2 - 11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好诶,旧书店买到了第一卷。而市面上尚在流通的各版本《莫里哀喜剧选》恰好没有任何一篇是被第一卷重复收录的,于是相当于我搞到了个孤本( @2021-01-12 13:07:38 @2021-11-13 02:08:37
文学
草原和群山的故事 豆瓣
作者: [吉尔吉斯斯坦] 钦吉斯·艾特玛托夫 译者: 力冈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 1
《草原和群山的故事》内容简介:艾特玛托夫是一位具有鲜明创作的作家,对普通人善良美好的内心世界赞颂,贯穿在他的每一部作品中,他擅长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心理、描写自然景色,尤其令人称道的是洋溢的他作品中那种浓郁的民族气息;他善于汲取民族文化的丰富营养,广泛地运用民间文学的各种表现手法,采用神话、传说、民歌、民谣来深化主题,从而使其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21-01-05 06:35:15 @2021-11-13 02:08:11
文学
白轮船 豆瓣
所属 作品: 白轮船
9.3 (9 个评分) 作者: [吉尔吉斯斯坦] 钦吉斯·艾特玛托夫 译者: 力冈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 - 1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21-01-05 06:26:26 @2021-11-13 02:08:10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