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发现乡土景观 豆瓣
Discovering the vernacular landscape 所属 作品: 发现乡土景观
作者: [美]约翰 •布林克霍夫 •杰克逊 译者: 俞孔坚 / 陈义勇 商务印书馆 2016 - 11
本书是作者最具代表性的论文集之一,文中杰克逊对“景观”进行了开创性的全新定义。对他而言,“景观”并非纯粹自然之物,而是一个人与环境整合的空间,是社会生产的结构,是为人的集体服务的背景和舞台。他研究的对象不限于原始的风景、农田和牧场, 他也关注市镇中的文化景观,街巷、停车场、高速路、购物中心都是他笔下的景观议题。他最大的影响力,就在于通过景观,将日常生活经验、环境、地域认同连接在一起,突出了文化与景观的情感交流与相互建构。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21-11-03 23:46:31 @2021-11-13 02:18:19
社会学
大萧条时期的中国 豆瓣
所属 作品: 大萧条时期的中国
作者: [日] 城山智子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 - 11
《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1929-1937》内容简介: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是一次全球性事件,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现代历史。由于当时各国都已纷纷摆脱银本位,世界货币体系由金本位主导,而中国是当时世界上几乎唯一仍采用银本位的国家,因此当世界上其他国家作为商品的Eh银价格发生波动,就会对中国的金融和经济生产带来直接的冲击。《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1929-1937》通过长江中下游地区棉纺业、缫丝业在大萧条中的表现具体演示了这种传导效应。当终于无法承受这种冲击之时,国民政府不得不积极地进行币制改革,废除银本位。这场由;政府主导的币制改革,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关系和严峻的国内经济形势的挑战。尽管以摆脱银本位的法币改革初时颇见成效,但外汇储备始终不足、对财政金融管控不力,都为中国经济后来更大的混乱埋下伏笔。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打两天游戏该收手了 看看书 @2021-01-19 22:33:09 @2021-11-13 02:09:15
社会学 经济学
社会主义体制 豆瓣
所属 作品: 社会主义体制
9.4 (7 个评分) 作者: [匈牙利]雅诺什·科尔奈 译者: 张安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7 - 5
《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一书终于与中国读者见面了。作为作者,我对此感到非常高兴。我用了五年时间写作本书英文第一版,当然,所投入的精力远远不是时间所能说明的。本书总结并综合了我本人自1955年以来的所有研究成果(那一年我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研究著作《过度中央集权化的经济管理》)。
本书在内容上涵盖了社会主义体制的所有主要领域:政治架构、意识形态、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和对经济的监督管理、体制内部的信息流动、典型的社会关系以及由政治—社会—经济环境塑造的典型行为特征。这一点桅成了本书和许多其他著作的一个重要区别,它们一般都局限于分析某一领域的问题——经济、政治或意识形态。
这本著作或许有助于理解不同的发展道路以及体制特征上的因果关系,同时它也可能无法为人们提供所谓的“指南”。在分析中国问题时,中国读者必须认真考察其他各种因素。在这方面,国际上也已经有很多的研究成果,但我想,最终还是要依靠中国学术界自己进行最深入细致的研究才能真正把握中国的问题所在。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20-12-03 13:44:46 @2021-11-13 02:06:29
社会学
失落的一代 豆瓣
所属 作品: 失落的一代
9.2 (26 个评分) 作者: 潘鸣啸 译者: 欧阳因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3 - 9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引述毛泽东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随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达到了轰轰烈烈的高潮。这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人口大迁移不仅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这一代人被称为“失落的一代”。
如今,“失落的一代”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中流砥柱,新一届领导人,7个政治局常委中,4个当过知青。
现在,中国的命运已然落在了他们的手中,他们将如何实现最伟大的“中国梦”。
这本书将带我们深刻地认识并了解这一代人,了解他们的“中国梦”。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我们甚至都不能真正地说下乡运动在城乡之间的鸿沟上架起了一道桥,鉴于迁移方式的强迫性质,知青插队到农村就像是随便扔块木板,而不是修建桥梁。"如作者所总结,专权国家的许多行为都是难以用传统的经济、政治角度去思量的,尽管难以相信,但偏激的个人狂想确实是是这些波及亿万人口的灾祸的真正肇因——他一死,一切立马停摆。在政治机器完全可凭由极少数意志调动的情况下,去用理性的动机来揣测费解事物本身就是可笑的。
上山下乡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反而让它致力于去消除的城乡差别不断深化。一方面,你用道德去鞭笞人们抹去歧见、自觉利他,另一方面,却又不断地加固不平等与腐败的制度基础,其结局只会是犬儒主义原则渐渐成为这个国家所有人的行事准则。毛确实改变了中国,他用三十年的乌托邦之旅让宁国国民彻底脱胎换骨,成为末人的兄弟姐妹。 @2
历史 社会学
教育与国家形成 豆瓣
所属 作品: 教育与国家形成
作者: 安迪·格林 译者: 王春华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 1
本书运用历史比较方法,围绕“国家形成”这一核心概念,深入探讨了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家教育体系的起源及发展过程。全书包括“各国国民教育体系发展的不平衡性、国民教育体系的社会起源、教育与国家形成、欧洲大陆的教育和中央集权制、美国的经验:教育、民族性和地方分权、英国教育和自由国家”六个部分,作者以另类视角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葛兰西的意识形态和霸权理论阐明了国家形成对于解释现代教育制度起源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国家形成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指出了教育在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该书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
本书是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比教育学家和教育历史学家安迪·格林教授撰写的一部享誉西方教育学术界的教育比较史研究著作,作者在翻译过程中尽管碰到语言上、思想上、学术上的诸多问题,但尽力准确地传达作者在本书中的所思、所想。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20-11-14 10:40:45 @2021-11-13 02:05:07
社会学
礼物 豆瓣
Essai sur le don:Forme et raison de l'échange dans les sociétés archaïques 所属 作品: 礼物
9.1 (22 个评分) 作者: [法]马塞尔·莫斯 译者: 汲喆 商务印书馆 2016 - 3
本书既很容易读,又很难读。同样,这一点,可能也就解释了这本书名满天下、但事实上又很少有人读懂的奇特命运。很容易读,是因为莫斯对具体事实情有独钟,而对抽象视若仇雠,其表述总是十分简单透彻,无半点斧凿之痕。要说很难读,那当然是因为本书涉及到极其多样的社会实践和异常丰富的民族志材料,读起来未免有点让人伤脑筋。
人类社会原本没有市场、买卖、互赠或易物贸易,那么,到底有什么呢?有的就是礼物。
图书其他信息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可能下个月会读 @2020-07-30 10:51:56 @2021-11-13 01:59:20
社会学
安全、领土与人口 豆瓣
Sécurité, territoire, population 所属 作品: 安全、领土与人口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译者: 钱翰 / 陈晓径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9
主要讨论了当代西方国家管理体制的形成史,并分析了它与中世纪基督教管理的根本不同。福柯的涉入点是从一些新的概念的诞生和它的意义的源起的追踪开始,如治理术,人口,安全,国家理性,统计学,外交,平衡等等。由此,福柯描画出了当代国家机器是如何一步步的演化而来。福柯对当代人的社会本质的形成史分析,极为发人深省。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20-07-29 23:37:22 @2021-11-13 01:59:18
社会学
国家精英 豆瓣
所属 作品: 国家精英
9.5 (8 个评分) 作者: [法] 皮埃尔·布迪厄 译者: 杨亚平 商务印书馆 2018 - 7
《国家精英》是布尔迪厄最重要的社会学著作之一。本书旨在研究发达国家中社会统治的内在逻辑及其构造形式,借助这种构造,社会统治巧妙地伪饰了自己并使自身得以世代传承。这一研究通过分析法国教育体制中的各种关系得以完成。在布尔迪厄看来,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国家魔术”,它通过再生产特定符号的资本权力,保证权力的运作、转换,从而维护社会秩序,而这又是通过某种表面中立的形式进行的。
布尔迪厄对社会的这种批判,既深刻又具体,使我们能更真切地认识社会。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藏书阁打卡】
6324只是个数字,文凭翻身只是个故事。你们迎来了一个"机会平等"的时代,不过区别在于,少数人是在机会均等地竞争支配的权力,而多数人是在机会均等地竞争被支配的权力。这一入场券可并非由一纸学历来获取,祖父辈的社会、文化以及经济资本才是坚实的硬通货。
布迪厄聪明地重构了韦伯的合法化模式。国家现代化并不只是意味着科层化体制与治理理性的崛起,社会权力的继承与转化同样值得关注。通过肉体暴力获得的权力合法化得到了复杂的延展,象征性暴力成为了新的模式。权力依凭现代性话语和非暴力的象征秩序的建构重新定位自身,但它仍能被以各种隐秘的方式在封闭的场域内递交给拥有"血统"的继承者们。老鼠人唯一的机遇仅是蝙蝠人的某个小挂饰,而象征性暴力也由此悄然而至。必要不充分条件让你翻不了身,但可以驱动你不停内卷 @2020-07-
社会学
权势转移 豆瓣
所属 作品: 权势转移
9.7 (6 个评分) 作者: 罗志田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1
本书注重历史当事人的时代关怀,返其旧心,从广义的文化视角考察近代中国思想与社会的权势转移。全书跨越思想史和社会史的学科藩篱,通过探讨近代大变局中传统的中断与传承,中西文化竞争与民族主义的特异,思想衍化与社会变迁的互动等各层面的多元互动,揭示近代中国社会新中有旧、旧中有新的丰富特性。随着四民社会的解体和经典的隐退,出现了民国之中“国进民退”的倾向。这些演变既产生了众多问题,又遮蔽了不少问题,当时就造成读书人的困扰,迄今仍在影响我们。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藏书阁打卡】
就,说到底,半个世纪的国家转型与权势斗争都是在"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两种边界之间徘徊前行。激进和妥协并存,没有哪一方始终主导着历史的进程,理想主义者和实用主义者在其间像是一枚不断旋转的硬币的两面,复杂与多面是其最大特征。现代的中国是即是被这些多面者不断地填料、逐渐发明出来的。
大变局确实把不少人给震懵了,同世界的接轨与同自身过往的决裂所诞生出的更多是一种无方向的迷茫,而非机遇。探索者受着种种新生的观念主宰,在他们确定自己想要什么之前,频繁地参与这样或那样的gm是唯一的事业。迷茫的冒险者太多,以至于保守成了一种可耻的立场。和而不同是一开始的口号,但迷离迫急的形势让所有人只能走向同而不和。某个派队的掌权像是一种必然,毕竟在每个人的未来目的变得清晰之前,枷锁往往显得更为诱人。 @2020-07-
历史 思想史 社会学
回忆空间 豆瓣
Erinnerungsräume: Formen und Wandlungen des kulturellen Gedächtnisses 所属 作品: 回忆空间
8.0 (8 个评分) 作者: (德) 阿莱达·阿斯曼 译者: 潘璐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3
何谓“记忆”?它的机制、媒介、功能是怎样的?诸如此类的问题,近年来已经引起历史、生物科学、信息科学、政治学、哲学、宗教和艺术学等诸多学科的关注。阿莱达·阿斯曼在本书中运用各种研究工具,以文学经典、装置艺术等具有象征形式的传承的全部内容为研究对象,细致考索了文化记忆的种种功能和媒介的形式及变迁,为“文化记忆”搭建了丰富、深刻而又颇具解释力的理论框架。
本书与《文化记忆》一起,被视为“文化记忆”理论的奠基之作。
阿莱达·阿斯曼这本书不仅带领我们徜徉于文化史的长廊,更为我们描绘了记忆对于建构身份认同的意义……这段旅程中最激动人心、也是最具政治意义的一段在于,她揭示了记忆与灾难有着何等密不可分的联系。
——伊丽莎白·布隆芬,《南德意志报》
这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提出了很多新问题,激励更深入的研究。在近些年的文化学研究的相关论域中,阿莱达·阿斯曼的《回忆空间》具有毋庸置疑的突出地位。
——布里吉特·迈耶尔,法兰克福大学
1992年,著名埃及学家扬·阿斯曼出版了里程碑式的名著《文化记忆》,关注的是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作为记忆和回忆形式的嬗变……阿莱达·阿斯曼的《回忆空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文化记忆》的延续和回应,她把目光投向了近代的文化记忆问题。
——米夏埃尔·施密特,《文学批评》
《记忆空间》的一个明显的优点是,作者多年来持续跟踪相关讨论,将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和梳理;以此为基础,对不同关注点、此前只受到泛泛研究的许多事例进行了前所未有的透彻阐释。
——大卫·米基雷,《文化诗学》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20-06-21 22:13:57 @2021-11-13 01:57:40
社会学
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 豆瓣
所属 作品: 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
9.2 (5 个评分) 作者: [法] 涂尔干 译者: 渠敬东 商务印书馆 2015
本书是涂尔干晚期代表作,内容涉及社会学、法学和政治学,对现代政制的建构颇多启发。作者系统考察了职业伦理的社会起源从而揭示了职业伦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所起的奠基性作用。同时,还从国家和个人关系的角度探讨了政治形式与公共道德的特殊关系。最后,追溯了财产权和契约权的历史演变,进而批驳了天赋人权的观点。作者主张以社会事实作为社会研究的对象,因此本书不仅仅局限于纯粹伦理理论的探讨,而是结合法学、政治学、人类学实践,从而反映了其深厚的历史社会学视角。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不知道为啥突然想起来这书了。初中时读就感觉相当大脑升级,具体原因也不知悉,,, @2020-06-11 11:08:34 @2021-11-13 01:56:51
社会学
德国历史中的文化诱惑 豆瓣
The Seduction of Culture in German History 所属 作品: 德国历史中的文化诱惑
7.8 (5 个评分) 作者: [德]沃尔夫·勒佩尼斯 译者: 刘春芳 / 高新华 译林出版社 2019 - 10
德国人的文化自傲一度成为扭曲社会发展的强迫症,20世纪德国政治的灾难,正是源于这种高估文化而牺牲政治的倾向。勒佩尼斯对纳粹癫狂的原因给出了极具洞察力的解释,他循着民族主义和文化固着的路径,揭示了德国神经紧张和极端爱国主义外交时代的内涵。勒佩尼斯的历史观念中包含了对欧洲和美国来说都极为重要的政治教训,那就是,以文化替代政治将是一条危险的道路。
本书主要探讨了一个可以说是灾难般的德国人习性,即视文化成就高于一切,视文化为政治的高尚替代品。这种倾向深刻影响了从18世纪末直至今天的德国历史。作者认为,德国人对艺术的偏爱强过政治,是理解纳粹主义特殊本质的基础,许多德国人(和其他人)正是被纳粹所吸引。希特勒及其圈子中的许多人都是失败的艺术家和知识分子,他们仿佛在将政治作为一种艺术的替代形式来付诸实践。
勒佩尼斯重点关注了歌德和托马斯·曼,同时也涉及了其他重要人物,如诺瓦利斯、沃尔特·惠特曼、列奥·施特劳斯和艾伦·布卢姆等。勒佩尼斯所关心的不仅是德国,他还关心德国人的文化迷恋、文化优越感及对政治的蔑视如何影响了同其他国家的关系,尤其是与法国和美国的关系。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藏书阁打卡】
本书缺乏对于大众文化意识的具体分析,它并非一部见微知著、通过梳理多个小人物的笔记日记后著述出来的文化史、心态史,而是沉迷于分析几个代表性知识分子的所见所感,最后调和出来的时代肖像史。涉及普通民众的问题时,也至多是去引用一些赘杂空乏的统计材料便草草了事。所以本书更适合的题目应该是《德国历史对于知识分子的文化诱惑》。
"美国承载着古老欧洲的理想躯体"、"世界大同的乌托邦理想通过美国实践"、"歌德是德国文化得以接合的锚点"等等不过是些老生常谈的东西,直接去读一本托马斯曼的文集或者一部君特格拉斯的小说都比读这个有意义。"文化诱惑"在作者这里并没有被拓展性地研究,它仅仅被限制于对德美两国知识分子们的观念纠葛的记叙中。所以…
想通过本书去普遍地撕烤"文化诱惑"这一问题的读者,还是绕道吧。 @2020-05-22
文化史 社会学
献给祖先的猪 豆瓣
所属 作品: 献给祖先的猪
作者: [美] 罗伊·A. 拉帕波特 译者: 赵玉燕 商务印书馆 2019 - 3
本书第一版就宗教仪式如何适应社区并从生态上规范社区这一主题,以其严谨的实证研究、对系统理论的创新性运用,以及富于解释与启发性的论证,成为生态人类学的一块里程碑。该第二版重印本增加了作者对此书第一版评论的回应,试图发展其方法中涉及到的认识论问题。
拉帕波特作为第一代受到斯图尔德影响的人类学家,他从人口、种群、经济、生计等方面论述了生态环境与文化仪式的相互影响,并在斯图尔德研究思路的基础上发展了生态人类学的研究,扩宽了其研究视野,推动了生态人类学学科的发展。可以说《献给祖先的猪》是前人研究成果之集大成,是对早期生态人类学成果的集中呈现,被视为早期文化生态学的典范之作。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20-04-19 17:25:00 @2021-11-13 01:53:52
社会学
法兰西的特性 豆瓣
所属 作品: 法兰西的特性
作者: [法] 费尔南·布罗代尔 译者: 顾良 / 张泽乾 商务印书馆 2020 - 1
一部长时段、深层次、多面向的布罗代尔风格的法兰西总体史!
编辑推荐
该书是布罗代尔继《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之后又一部雄心勃勃的力作,也是他晚年的最后一部大作。用布罗代尔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他“留待晚年享用的一块白面包”,因为“历史学家只有研究本国的历史才能真正得心应手”。
内容简介
该书是布罗代尔晚年的最后一部大作,是他雄心勃勃的《法国史》计划的第一部分。用布罗代尔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他“留待晚年享用的一块白面包”,因为“历史学家只有研究本国的历史才能真正得心应手”。该书原计划由四卷组成,最终只出版了前两卷:《空间和历史》《人与物》。在这部著作中布罗代尔试图从地理学、人类学、人口统计学、政治经济学等不同人文科学的角度,分别考察法兰西的全部历史。该书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长时段、深层次、多面向的布罗代尔风格的法兰西总体史。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这书(三本分立的老版)初一时就在我的孔网购物车里了,青年时代就云过。 @2020-04-16 10:33:09 @2021-11-13 01:53:46
历史 社会学
师范学校与中国的现代化 豆瓣
Teachers’ Schools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ese Nation-State, 1897-1937 所属 作品: 师范学校与中国的现代化
作者: 丛小平 三辉图书/商务印书馆 2014 - 3
师范学校不仅在教育现代化中发生作用,见证了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改良与革命,更在许多重要的历史时刻留下清晰的在场之证。
本书着眼于1897年第一所师范学校建立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四十年间中师范学校的历史,跨越教育史、政治史和社会史的界限,将师范学校的变迁作为社会变迁的一个侧面,讨论师范学校变迁、教育改革与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复杂互动,为认识和评价中国现代化历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书所论,对20世纪的中国历史具有相当的解释能力,与当下社会也有着重要的相关性。
本书是对民国时期中国师范学校研究的重大贡献。它使我们能够理解,中国的乡村社会和持续已久的封建制度何以在民国时期瓦解与转型,以及是什么导致了1949年的变化。
——魏楚雄(George Wei),澳门大学历史系
所有中国教育史领域的学者都会在这本专著中发现有益的内容,对女性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感兴趣的读者,也能就教育在构建新的民族国家时的重要性找到一些新证据和材料。
——海伦·施耐德(Helen M. Schneider),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历史系
在过去十年间涌现了很多对现代中国的教育和教育史的研究,丛小平的著作在其中尤为出色,它着重研究了二战前教师培育制度的社会作用。
——饶海蒂(Heidi Ross),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东亚研究中心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20-04-15 17:46:36 @2021-11-13 01:53:44
社会学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Las Venas Abiertas de América Latina 所属 作品: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7.8 (36 个评分) 作者: [乌拉圭] 爱德华多·加莱亚诺 译者: 王玫 等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12
★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33)——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掀开拉美百年孤独的历史真相,深入审视拉美的政治经济环境。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是一本罕见的历史记述与调查。记者出身的加莱亚诺,用大量富有说服力而鲜少被披露的材料,剖析了拉丁美洲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的五百年来得崎岖历史,揭露了这片大陆贫穷与动荡的根源。这也许是自马克思以来对原始资本积累的最好描述。
★本书自问世以来,曾被拉美数国独裁政府列为禁书,但仍不断再版,并陆续被迻译为二十多种语言,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巴拉圭前总统费尔南多·卢戈、约翰·伯格、法国《世界报》等推荐。
拉丁美洲,这片富饶辽阔的土地,曾孕育出璀璨文明,为何如今却成为一个贫穷而动荡的大陆,沦为附庸?
1971年,受“依附理论”激发,乌拉圭记者、作家兼诗人爱德华多·加莱亚诺出版了这部震撼世界的《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试图解剖拉美的病体,探讨大陆的前途。他用难以辩驳的丰富资料,以澎湃有力的悲情笔法,铺陈出这片大陆自哥伦布开启航海新纪元之后的崎岖命运,写下一页页拉美受难史:金银、可可、棉花、橡胶、咖啡、水果、石油、铁、镍、锰、铜、锡……这些“血管”贯穿了整个拉美大陆,延伸到开阔的尽头,在那里它们流入欧洲和美国的宝库。曾经的殖民主义野蛮掠夺这片土地;而自由贸易、经济援助、合资企业、国际组织等现代文明体制同样以不文明的手段参与古老的掠夺战。拉丁美洲是一个血管被切开的地区,是拉丁美洲不发达的历史构成了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
本书试图揭开拉丁美洲孤独百年的真相,也让我们聆听失败者的声音:那些追求拉美独立富强的英雄和他们失败的革命。这是整个拉丁美洲悲剧的缩影。与书中所揭示的历史被官方掩盖和篡改一样,本书在出版之后不久即遭到拉美右翼政府的禁令,然而它却以几十种语言的译本走遍世界,被一代人长久地当作叛逆拉丁美洲的象征。它的论断带着时代的烙印,它的命运却已经融入历史。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20-04-09 15:06:41 @2021-11-13 01:53:29
社会学
风险社会 豆瓣 Goodreads 博客來
Risikogesellschaft. Auf dem Weg in eine andere Moderne 所属 作品: 风险社会:新的现代性之路
8.3 (16 个评分) 作者: 乌尔里希·贝克 译者: 张文杰 / 何博闻 译林出版社 2018 - 2
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经典作品,洞悉人类生存困境,提出“风险社会”的重要诊断。
《风险社会》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的经典名作,后现代社会学理论的杰出代表作。正如作者所指出的,19世纪的现代化消解了等级僵化的农业社会,开创了工业社会的结构图景;而当今的现代化则是消解了工业社会的轮廓,在现代性的连续性之中,另一种社会形态正在形成。在这一社会形态中,未知的、意图之外的后果成了历史和社会的主宰力量,它使这个星球上所有的生命形态都处在危险之中。
本书把当前的现代性诊断为“风险社会”,其主要特征在于,人类面临着生存的风险,而这种风险正是由工业社会所制造的。我们身处其中的社会充斥着组织化的不负责任的态度,尤其令人不安的是,风险的制造者以风险的承受者为代价来保护自己的利益。贝克认为,西方社会中的主导性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不仅卷入了风险制造,而且参与了对风险真相的掩盖。贝克力倡自反性现代化,其特点是,既洞察到现代性中理性的困境,又试图以理性的精神来治疗这种困境。
【推荐语】
这是一项大胆而充满想象力的研究,关注风险、社会理论或全球社会变迁的专业学者以及有耐心的普通读者都会发现,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贝克通过令人信服的论证提出了风险感知中的文化和道德维度,并清楚地表明,如果不对科学、技术及风险在文化建构上的作用加以认真探讨,社会理论就不可能真切地阐明现代社会。
——《当代社会学》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20-04-05 11:03:23 @2021-11-13 01:53:19
社会学
土地改革与华北乡村权力变迁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8 (9 个评分) 作者: 李里峰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8 - 7
《土地改革与华北乡村权力变迁:一项政治史的考察/青年社科英才文丛》以河北、山东等省份为中心,以大量未刊土改档案为主体资料,综合运用政治学、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华北地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及其政治意涵。《土地改革与华北乡村权力变迁:一项政治史的考察/青年社科英才文丛》一方面从国家与社会关系出发,深入探讨了土地改革对于国家权力扩张和资源汲取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从微观互动论视角出发,细致描述了土改运动在基层乡村社会的实际运作情形,进而对革命战争年代以来中国政治运作中的“运动式”治理模式的特征和得失作了学理分析和初步反思。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20-04-03 21:44:51 @2021-11-13 01:53:15
社会学
真理的代价 豆瓣
The Price of Truth: How Money Affects the Norms of Science 所属 作品: 真理的代价
作者: [美]戴维·B.雷斯尼克(David B. Resnik) 译者: 蔡仲 / 韦敏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3
引用大量实例,考察了当代科学中与金钱有关的种种重大且棘手的问题。
并不抨击金钱、所有权、商业化,而是为控制、管理、监督科研中的经济利益提供对策,以免金钱损害科学的声誉!
1.聚焦科学研究中的经济利益对科学规范带来的影响,反映当下科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如人类基因组测序、药品研发、压制发表、职称晋升、知识产权、科研经费等。引用了大量典型的具体实例,具有可读性。
2.本书虽从美国学术界现状入手,但所反映的问题和我们当下所面临的状况十分相近,如大学等学术机构在职称晋升方面对研究资金的重视,对发表成果的要求导致的重复发表、科研不端等行为,赞助研究的企业为防止损害自身利益压制发表等问题,对于我们理解和改进当下科研工作中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启发。
3.梳理了科学规范,并从实在论角度为控制、管理、监督科研中的经济利益提出了对策,对于认识当下学术研究中经济利益的影响及制定管理措施具有借鉴意义。
现代科学中的经济因素给科研伦理、科学哲学、科学政策带来了很多重大且棘手的问题,比如:
金钱是如何影响科学的?
经济利益是否会损害如客观性、可信度、诚实等科学规范?
科学家是否会成为某种一心只想赚钱的经济人,而不再是探求真理者?
科研的商业化将如何影响公众对科学的认知?
科学家是否能避免金钱对科研事业的腐蚀?
科学家应基于什么样的准则来避免经济利益给科研和公众认知科学带来消极影响?
本书考察了当代科学中诸如此类的与金钱有关的种种问题。作者并没有站在一种反对知识产业化的立场来抨击金钱、所有权、商业化,而是从实在论的角度为控制、管理、监督科研中的经济利益,以及避免金钱损害科学声誉提出了对策。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藏书阁打卡】
总的来说是本相当平庸,充满了对一般常识进行无意义扩充和复述的论著。在讨论金钱对科学范式的影响时,作者始终没有破解的迷局是——尽管科学的公正性不应该被经济利益考量影响,但金钱也不是为科学的高尚宏伟目标提供无偿服务的。这仅能是一个互相妥协的问题,偏重自己伊始便倚重的一方只能给出一系列鸡肋无用的建议。
书中有关生理医学研究和金钱的关系的章节倒有点像《攻壳机动队》第一季的内容了。拥有雄厚资本的企业可以动用金钱手段来阻止不利于自己经济利益的研究结果发表,从而作者要求应加强同行评议和zf审查。但他难道没有想过,大企业得以横行难道不就是因为同相关官方机构存在着"合作"的关系吗?《攻壳》里最后从上到下撸了不少zf的人,已经很说明问题了。
金钱反应的不是一种恶,而是一种人类所能的局限。 @2020-03-28 16:45
社会学
实践与理论 豆瓣
所属 作品: 实践与理论
作者: [美] 黄宗智 法律出版社 2015 - 9
这是一本黄宗智先生谈论“方法论”的集子,主要包括了农村经济史研究方法、法律史研究方法、关怀现实的学术研究方法以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区别,是黄宗智先生研究方法论文的总集成。
理论是清晰的、抽象的和符合逻辑的,其目标是跨时空和普适的,而实践则常是模糊的、具体的和不符合逻辑的,是在某一特定时空中的特殊行为。两者之间可能是相符的,但也可能是背离和互动的,或充满张力和矛盾的。虽然如此,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抽象概念/理论和具体经验/实践明显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我们需要集中研究的不是两者之间的任何单一方面,而是两者之间的如何连接问题。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20-03-11 01:11:27 @2021-11-13 01:52:10
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