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中世纪之美 豆瓣
Arte e bellezza nell’estetica medievale 所属 作品: 中世纪之美
7.9 (15 个评分) 作者: [意] 翁贝托·艾柯 译者: 刘慧宁 译林出版社 2021 - 8
本书是艾柯论述中世纪美学理论、审美体验和艺术实践的作品。中世纪之美在艾柯笔下呈现出自成一体的活力,它继承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传统,在教条的思想环境中悄然演变,直到发展出成熟且具有批判性的观念体系,对现代所继承的传统做出了基于中世纪视野的修正。
艾柯的论述从中世纪文本中汲取 了神学、诗学、神秘主义、柏拉图主义的思潮,他探讨的艺术作品涵盖了教堂、雕塑、珠宝、绘画、音乐和古抄本。经过艾柯的解读和阐释后,中世纪的美学思想和艺术作品流溢出一种原始和独特的美感,它的缜密性和普适性直至今天都能够在我们身上激发出新鲜的见解。
——————————————————————————————————
中世纪是大教堂的世纪,上帝之树,千枝凌空,万叶纷披;中世纪是大城堡的世纪,断壁巨石铭刻着隐约在岁月深处的琱戈玉钺;中世纪是手抄本的世纪,神秘的文字寂寂地轩昂在灿烂的羊皮纸上。艾柯徘徊在教堂和城堡,翻开尘封的书页,写出中世纪的艺术,把读者引入圣域一瞥艺术的神性之光。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范景中
艾柯的《中世纪之美》带领读者走出两个常见的误区:一、中世纪不存在美学;二、即便存在,那也是以智性美代替了世俗意义上的审美感性。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艺术史和美学学者 沈语冰
博学如艾柯,也有他的起点,那就是中世纪美学。他反对将中世纪视为“蒙昧时期”,而将其视为欧洲近代文明的坩埚。毕达哥拉斯主义的数字之美,加洛林文艺复兴的人文之美,爱留根纳的秩序之美,直到托马斯•阿奎那,确立了中世纪经院美学的庞大系统。这是著作等身的艾柯在博士论文后的第二本书,他自嘲说:“我以年轻学者的笨拙方式讲述了一个故事,但时至今日,我依然相信这个故事。”——时至今日,我们依然相信艾柯。
——复旦大学教授,书评人,豆瓣网艾柯小组组长 马 凌
这部轻松易读的作品直到今天都与我们息息相关,艾柯显然对中世纪艺术充满了热爱。
——《波士顿环球报》书评专栏作者 罗伯特•泰勒
如果你是一位想了解中世纪美学的读者,你会发现市面上没有哪本书比艾柯的这部作品更审慎、更优美、更精妙、更予人以启发。
——《艺术月刊》书评作者 A. C. 巴雷特
2022年1月11日 在读
不是那种常见的流水账艺术史,而是一系列很有特点的解读……比如第一章这个,谁会想到有些经院教条家会批判那令各个城市和邦国引以为傲的华丽教堂呢?艾柯可能不会给出过分细致深刻的见解,但他足够有能力去挖掘一些鲜为人知的趣闻逸事,读《植物记忆与藏书乐》时就是这种感觉。然后那本书和手里的这本一样,也是我白嫖读到的()
@2021-08-26 22:40:16 @2021-11-13 02:15:25
历史 艺术
博斯 豆瓣
所属 作品: 博斯
作者: [意]马可·布萨戈利 东方出版社 2020 - 6
希罗尼穆斯·博斯是中世纪晚期到文艺复兴早期的荷兰画家。他开创了一种崭新的绘画风格,画面常常复杂到眼花缭乱,不仅具有高度的原创性和想象力,还运用了大量的象征符号,以此来反对现实和当时的封建主义思想。他的作品冲破了北欧绘画传统中虔诚肃穆的宗教气息,同时显示了文艺复兴时期进步的人文主义立场。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正文,包括博斯生平、其各个代表作产生的原因和时代背景、博斯对后世艺术家的影响等。其中,关于博斯的生平,作者分析了其生活年代的社会背景、艺术世家的家庭情况、长大成人后的婚姻生活、在画坛崭露头角的过程以及其画风逐渐成熟的影响因素等。第二部分是对其作品的解读。作者精选各代表作的细节,更直观地展示和讲述博斯画中丰富而具有象征意义的内容。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20-12-19 02:04:35 @2021-11-13 02:07:39
艺术
俄国实验艺术(1863-1922) 豆瓣
The Russian Experiment Art 所属 作品: 俄国实验艺术(1863-1922)
作者: [英]卡米拉·格雷 译者: 徐辛未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9 - 8
本书围绕俄国先锋派历史的前后展开,集中梳理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现代艺术各个流派的发展脉络。这本书的原版出版时,约翰·拉塞尔[John Russell]曾赞扬它是“让我们了解现代艺术史上精彩和神秘的篇章的杰出作品”。俄国实验艺术是一场历经六十年、深刻地影响西方艺术与建筑发展进程的创造性运动。本书至今仍是相关研究中扎实、准确、有价值的著作。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20-06-24 11:27:24 @2021-11-13 01:57:49
艺术
黄泉下的美术 豆瓣
所属 作品: 黄泉下的美术
8.6 (7 个评分) 作者: 巫鸿 译者: 施杰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 1
"“我对“墓葬”这个题目的选择有三个基本出发点。一是墓葬文化在古代东亚,特别是古代中国有着数千年的持续发展的历史,在世界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二是在它的漫长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墓葬传统不但锻造出了一套独特的视觉语汇和形象思维方式,同时也发展出一套与本土宗教、伦理,特别是和中国人生死观和孝道思想息息相关的概念系统。……三是墓葬艺术还没有像书画、青铜、陶瓷或佛教美术那样在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和教学中形成一个“专门领域”或“亚学科”,发展出处理和理解考古材料的一套系统的理论方法。
本书的目的不是根据年代顺序呈现出中国墓葬艺术的发展史,也不是要对目前中国版图内不同历史时期的墓葬类型以及地域性丧葬实践进行全面综述,而是描述和分析不同时代和地区的许多个案。这些案例一方面意在表现中国墓葬艺术的无比漫长和惊人丰富的内涵——这其实是中国艺术中最为漫长和持久的一个艺术传统,同时也将回答我最初所提出的问题:是什么因素界定了我们称为“中国墓葬”的艺术和建筑传统?”
— 巫 鸿"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20-03-13 00:35:11 @2021-11-13 01:52:17
艺术
我的生活 豆瓣
所属 作品: 我的生活
作者: [法]马克·夏加尔 译者: 余中先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7 - 11
马克·夏加尔是享誉世界的著名画家,然而,他的文字同样富有诗意。《我的生活》是夏加尔追忆前半生的自传作品,写于1922年,当时作者仍然年轻,可以看作是他对自己三十多年成长生涯的回顾。作为艺术家的夏加尔,画作色彩浓郁,提琴手和母牛都在犹太小镇的天空中飞翔;而他的文字同样轻快、洒脱,有如小步舞曲,带着来自底层生活的忧伤和幽默。本书清晰地呈现了他艰难的成长历程,也展示了他绘画灵感的具体来源。夏加尔用爱的颜料,写成了飘在空中的自传。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12-27 17:17:20 @2021-11-13 01:49:16
艺术
外乡的高雅艺术 豆瓣
High Art Down Home: An Economic Ethnography of a Local Art Market
作者: [美国]斯图尔特·普拉特纳 译者: 郭欣然 译林出版社 2019 - 11
一部关于艺术家日常生活的趣味盎然的文化人类学作品,从中你可以发现,原来伟大的艺术家也必须在柴米油盐之中,找到艺术行走于人间的道路。
也许世界上没有任何商品像艺术品那样难以捉摸。艺术品的经济价值并不由其材质、形式和劳动成本决定,而取决于一群富有激情的社会和文化行动者。这些艺术家、收藏家、交易商和策展人的生活反之受到艺术品价值的影响,而他们是如何应对这样一个无形的市场的呢?
斯图尔特·普拉特纳避开了聚光灯笼罩的艺术高地,转而将注意力投向更具典型意义和本土色彩的圣路易斯圈。在崇高艺术理想与迫切生存压力相互纠缠的圣路易斯,艺术市场的主要参与者讲述了他们在与同行和市场互动中所受到的挫折与回报、约束与激励,揭示了他们在艺术品价值创造的神秘过程中各自发挥的作用。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11-15 14:13:51 @2021-11-13 01:48:11
社会学 艺术
色彩的秘密生活 豆瓣 Goodreads
The Secret Lives of Color 所属 作品: 色彩的秘密生活
7.9 (18 个评分) 作者: [英] 卡西亚·圣克莱尔 译者: 李迎春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9 - 9
什么颜色令画家为其举行盛大的葬礼?
什么颜色是中产阶级的代表色?
什么颜色是导致凡·高的《向日葵》逐渐枯萎、褪色的罪魁祸首?
《色彩的秘密生活》揭秘色彩背后的奇闻逸事:从人类文明、科学艺术到坊间八卦,讲述75段引人入胜的色彩简史!
※一部色彩改变世界的历史:石灰白预防鼠疫,卡其色改变了战争,粉色降低罪犯的攻击性……
※一部如彩虹般绚烂的色彩宝典: 10大色系,75种颜色,从寻常的金黄到鲜为人知的天芥紫,将每种颜色的历史娓娓道来!
※一部趣味性与权威性兼具的颜色简史:30余页、600余条注释与参考书目,支撑趣味历史的是背后的严谨考据。
※一部备受推荐的榜单书:被评为美国国家公共电台年度好书、英国BBC 诚意推荐好书,是《纽约时报》《星期日泰晤士报》等媒体的榜单书。
◎内容简介
《色彩的秘密生活》讲述了75种迷人的颜色及其不同寻常的故事。
从金发到红发,从改变了战争方式的棕色到保护人类免受鼠疫之害的白色,从毕加索的“蓝色时期”到拉斯科洞窟壁上的木炭画,从朋克的酸性黄到与圣徒同名的凯利绿……在历史长河中,这些令人惊异的故事就像其颜色本身一样熠熠生辉。
◎媒体推荐
文字优美……满是引人入胜的色彩轶事和历史考据。这本优雅的色彩宝典包含了你对色彩的疑问的全部答案。
——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年度好书评语
不仅仅是色彩的历史,也是有关科学与艺术的故事。卡西亚· 圣克莱尔这本富有趣味的书真正地将二者变得生动、轻松。
——《 华尔街日报》
圣克莱尔这一系列有关色彩文化与社会的秘史,兼具科学性、幽默感和艺术史考据性。
——《 出版人周刊》
一席色彩的自助盛宴。
——《Nature》杂志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10-25 08:55:05 @2021-11-13 01:47:37
艺术
中国与中国人影像 豆瓣
Illustrations of China and Its People 所属 作品: 中国与中国人影像
8.4 (10 个评分) 作者: [英]约翰·汤姆逊 译者: 徐家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11
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衰腐的晚清帝国在喘气的间隙开始洋务运动,西学东渐,改变悄然发生。纪实摄影的先驱约翰•汤姆逊恰逢其时来到中国,223幅照片以强烈的纪实风格,记录下落后腐朽与求变图强并存的中国。因此有了这部中国最早的全景式影像记录,也是第一部通过直观的照片而不止是抽象的描述,多层 面地介绍中国的皇皇巨著。
1867—1872年间,约翰•汤姆逊足迹遍布中国南北各地,包括香港、澳门、台湾、海南、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南京、镇江、厦门、福州、宜昌、九江、烟台、宁波……镜头下既有达官显贵与贩夫走卒,也有山川河流和民生时局,显要人物如恭亲王奕、晚清重臣李鸿章、两广总督瑞麟、军机大臣宝鋆、兵部尚书沈桂芬、工部尚书毛昶熙、户部尚书董恂、数学家李善兰等,都有珍贵的影像呈现;又如烟客、媒婆、马快、兵卒、囚犯、纤夫、乞丐、僧尼、商贩、艺伎及识银、缫丝、制茶、葬礼等等社会百态都有生动的记录,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初建时的上海外滩,以及铁路、轮船等新的气息,也是书中重点观照的对象。
汤姆逊不仅仅是一名摄影大师,更是一位带着自己的思考行走的观察者,他对中国社会的解析涉及方方面面,无论镜头或是文字,视角都颇为科学、严谨,至今仍觉新鲜、生动。我们看到的人物、风光、建筑、物什,不仅仅是1870 年代中国的面貌,也是更长的时间跨度内、甚至在某些方面数千年都鲜有改变的中国的侧写。因而很多时候,文字并不是照片的附注,而照片却可视为文字的说明。
汤姆逊出版此书的初衷,是为西方提供有关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影像资料,而在当下中国,透过西方人探寻的目光,我们看到了一个近150年前真实存在的中国,看到了今天的中国从哪里走来。
艺术家通信 豆瓣
作者: [美] 赫谢尔·B. 奇普 编著 译者: 吕澎 2003 - 9
本书摘录了塞尚、凡・高、高更与友人和家人的部分通信或通信片断,并对他们的通信内容作了总结和概括。在通信中,他们阐释了对于艺术创作、艺术理论的看法、思考,并结合了自己的亲身体验和创作实践。文字精练,图片精美,可以从中了解这三位印象派艺术大师的艺术思想和传世名作。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我们只会通过艺术家的作品来想象他们的为人,由此,这些现代艺术的拓荒者往往会被认为是一群不知疲倦、自命清高的疯子。但籍由其信件可以读出,他们的固执己见也仅只是依托于一点脆弱的信念,他们的热情也是一缕虚弱易熄的火苗。或许种种领域的拓荒者都没有什么英雄般的形象,而往往是一种饥饿乞丐一样的面目,只不过其眼神比常人更为坚定和闪亮一些。 @2019-09-25 10:31:47 @2021-11-13 01:46:06
艺术
新艺术运动 豆瓣
Art Nouveau 所属 作品: 新艺术运动
8.4 (10 个评分) 作者: [英] 斯蒂芬·埃斯克里特 译者: 刘慧宁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9 - 7
在历史语境中理解艺术
探索视觉形式背后的观念
20世纪现代设计史上的光辉篇章
美感与灵感的源泉,现代装饰界的璀璨明珠
◎ 编辑推荐
☆ 详实清晰,带领读者走近那真正为新的时代而生的“崭新的艺术”
巴黎地铁站的曲线造型铁艺、莱俪不对称曲线珠宝、蒂芙尼日本风格的玻璃器皿…… 这些我们如今熟悉又陌生的装饰语言都与19世纪末欧美视觉领域酝酿的变化息息相关。衔接两个时代的新艺术风格多样、遍布各地、纷繁复杂,它神秘、美丽又短命,至今仍然吸引、困扰和启发着我们。在这本全面而清晰的著作中,作者将新艺术放在其所处时代面临的问题语境中加以讨论,将之与现代生活与国家主义、唯灵论、妇女解放运动、青年崇拜的世纪末焦虑联系起来,为读者铺就了一条再次认识新艺术的道路。
☆ 包罗万象,一览现代设计的先驱实验,重现新艺术的灵感来源
维克多·奥尔塔、埃米尔·加莱、查尔斯·雷尼·麦金托什、安东尼·高迪……现代设计思想的重要奠基人和实践者在本书中得到了概括性介绍,尤其是对其作品的精彩分析,追根溯源又极具启发性。新艺术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其源头追溯至法国新洛可可运动、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和象征主义运动;新艺术的发展极具革命性,将继续鼓励设计师探索钢铁、玻璃等材料的可能性。新艺术是现代建筑和设计诞生的土壤,也将持续为其提供养料。
☆ 纸上阅读与视觉想象,开启新艺术城市文化漫游
伦敦、格拉斯哥、巴黎、维也纳、巴塞罗那、布宜诺斯艾利斯……新艺术与欧美城市文化共生,其遗产亦与当下城市面貌交融。阅读开启视觉想象,或许会唤起你的漫游记忆,又或者是你下一次旅行的契机。与“新艺术”相识在书籍里,偶遇在旅途中。
☆ 图文并茂,完美呈现经典实例
260余幅插图,涵盖建筑、家具、珠宝、海报设计等新艺术运动中的代表作。日本进口内文纸印刷,采用耐久性好、不易变形的特种软胶胶装,简约平整,提高读者阅读的舒适度。
◎ 内容简介
新艺术是19、20世纪之交欧美最耀眼、最流行的风格,它给家具、珠宝和平面设计领域带来了新的装饰语言,也为建筑、雕塑和绘画领域注入了新的装饰形式。本书是一本从世界范围内讨论新艺术运动的专著,问题与实例相结合,作品与时代挂钩,全面梳理了新艺术运动的起源、发展和风格特点。
◎ 名人推荐
令人印象深刻……对这一包罗万象的主题的概述清晰而简明。
—— 罗斯玛丽·希尔(Rosemary Hill),《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从建筑到纺织工艺品,是对新艺术风格的一份详实论述,插图精美。
—— 弗兰克·惠特福德(Frank Whitford),《星期日泰晤士报》
埃斯克里特……结合最新的研究材料,带领我们一路悠然从容旅行于西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俄罗斯及美洲。书中的社会历史分析体现了其历史学专业背景。
—— 温迪·希契莫夫(Wendy Hitchmough),《工艺》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8-16 21:10:52 @2021-11-13 01:45:19
艺术 艺术史
手术剧场 豆瓣
Crucial Interventions: An Illustrated Treatise on the Principles&Practice of Nineteenth-Century Surgery 所属 作品: 手术剧场
9.1 (10 个评分) 作者: [英] 理查德·巴奈特 译者: 郭腾杰 理想国丨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 2019 - 7
刀下留人!一部看着都“疼”的西方医学史
豆瓣评分9.4纪录片《手术两百年》推荐
470幅手术、解剖与器械图像,重现外科学的变革时代
◎内容简介
手术剧场——医者与学生,病患与家属,共处一室的环形课堂。人体解剖学的由此发端,外科手术由此发展。《手术剧场》通过外科手术、解剖和器械的珍贵历史图像,为读者呈现了手术从流血、疼痛、死亡到止血、麻醉、消毒的漫长历史。这部历史,一面是血腥与恐怖的切割与重建,与酷刑无异;一面是非凡与无畏的革新与尝试,与先驱同行。
穿插于图像之间的,还有八篇融合了医学与史学观点的短文,麻醉与消毒,反映了科学技术对手术的促进;护理与查房,体现了医者仁心;更重要的,本书提供了外科手术中的患者视角,外科学在十九世纪从边缘学科向主流不断发展同时,病患已不再是沉默的参与者。
◎编辑推荐
医学艺术与手术技艺完美结合。解剖学是现代医学的基石,外科是人类创造的伟大技艺之一。两者在《手术剧场》中皆以图像的形式呈现,将外科学历史的成就与荣耀,牺牲与痛楚,和盘托出。
从头到脚,在十九世纪,《手术剧场》可能就是被带上手术台的实操手册。涵盖全面,内容详实的手术图谱,一窥在止血、麻醉与消毒等现代技术发明的前后,外科医师如何进行无数需要开膛剖肚的大型手术。
系列作品曾获英国图书设计与制作奖。红铜金色烫印,内文五色套印,与原版同厂共版印刷。
◎图书推荐
对许多经历过手术的人来说,手术的故事并非对外科医生精湛技术的敬畏或感激,而是学习如何应对疼痛及其带来的持续记忆,并与经受了改变,甚至缺失的身体共处。这身体现已显而易见地愈发脆弱,且终有一死。这些体验可能持续数天,数年或者一生。从这方面看,手术纵使成就无数,意义却始终如一:在幸存与完好之间进行必要的妥协,无论感情还是肉体上的。
——《柳叶刀》(The Lancet)
重现了一段外科手术还相当冷酷无情的年代。
——英国《卫报》(The Guardian)
本书最令人惊艳的就是收录了大量取自惠康图书馆的历史档案照片。每一页都有手术器械或是技法的拟真绘画,其中有许多让人不敢想象。作者也阐述了手术如何发展成现今样貌的过程,引人入胜,非常值得推荐。
──Choice杂志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8-12 19:15:01 @2021-11-13 01:45:02
艺术
当代艺术的主题 豆瓣
所属 作品: 当代艺术的主题
9.1 (7 个评分) 作者: [美] 简·罗伯森 译者: 匡骁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13 - 1
本书聚焦于过去30年间反复出现的七大重要主题:身份、身体、时间、场所、语言、科学与精神性。第一章提供了对该阶段世界当代艺术的一个简明的概括,分析了五种关键性的变化(新媒介的兴起、对多样性的日益关注、全球化、理论的影响以及与日常视觉文化的互动)如何导致了艺术世界边界的急剧拓展。接下来的七章,每一章都介绍了各个主题;提供了对该主题的历史影响的纵览;详尽地分析了当代艺术家们是如何在具体的作品里对该主题作出回应和表现的;最后是两位在其作品里广泛探索过该主题的当代艺术家的档案。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8-12 07:27:44 @2021-11-13 01:45:01
艺术
设计中的设计 豆瓣 Goodreads
DESIGNING DESIGN 所属 作品: 设计中的设计
8.4 (139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原研哉 译者: 朱锷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6 - 11
设计到底是什么?作为一名从业二十余年并且具有世界影响的设计师,原研哉对自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了给出自己的答案,他走了那么长的路,做了那么多的探索。“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展真是一个有趣的展览,但又不仅仅是有趣,它分明是为我们揭示了“日常生活”所具有的无限可能性。若我们能以满怀新鲜的眼神去观照日常,“设计”的意义定会超越技术的层面,为我们的生活观和人生观注入力量。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8-10 09:37:36 @2021-11-13 01:44:55
艺术 设计
论无边的现实主义 豆瓣
所属 作品: 论无边的现实主义
作者: [法]罗杰·加洛蒂 译者: 吴岳添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8 - 10
《论无边的现实主义》作者罗杰·加洛蒂是法国著名的理论家、文艺批评家。他的这部《论无边的现实主义》是对当代现实主义出路的新阐释。当传统的现实主义发展无法解说现代意义上的新的文学艺术形态的时候,他选取了毕加索、圣琼·佩斯、卡夫卡三个人,从绘画、诗歌、小说三个角度对现实主义的当代形态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现实主义可以在自己所允许的范围之内进行“无边”的扩大,当然这种扩大也并非是毫无限度的,而是根据这些当代特有的作品,赋予现实主义以新的尺度。这是一本在当时轰动一时,且持续论争至今的伟大作品。
日常生活颂歌 豆瓣
所属 作品: 日常生活颂歌
7.7 (6 个评分) 作者: 茨维坦·托多罗夫 译者: 曹丹红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9
17世纪的荷兰绘画作为西方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历来受到包括黑格尔在内的西方学者的关注。托多罗夫在《日常生活颂歌》里评述了荷兰风俗画所产生的独特的历史背景,探讨了有关17世纪荷兰绘画的几种主要阐释模式,并分析了其文化与伦理的内涵。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7-21 19:37:42 @2021-11-13 01:43:35
艺术 艺术史
黑猫尼诺 豆瓣
Nero Corleone 所属 作品: 黑猫尼诺
作者: [德] 海邓艾希 文 / 布赫兹 图 译者: 肖素弟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 - 2
《黑猫尼诺》内容简介:多么清新的空气啊,黑夜的空气,充满着尼诺需要、喜欢以及熟悉的声音与味道的空气,他很想了解自己这个以后要长呆的地方。在意大利他能辨别鸡的扒食声和睡梦中轻轻的咕咕声,他能闻到农院烟囱内木柴火的味道,能闻出狗湿淋淋的皮毛的味道,能听到田鼠的叽叽喳喳,听到别的猫在周围走动,他对驴的看法就是脑子里总装着要辛勤拉磨的想法,而且总是想通过愚蠢的办法去解决世界上的问题。而对这里,他一点都不熟悉。他静静地坐着,绿色的眼睛滚圆滚圆的,尾巴放在前爪上,胡须毛一颤一颤的,他的心怦怦跳。但不激动,而是静静地聆听声音,闻着味道。他全神贯注,动用所有的器官来深入地感受这全新的环境。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非常可爱…… @2019-07-07 18:00:07 @2021-11-13 01:42:49
艺术
理想与偶像 豆瓣
IDEALS & IDOLS: Essays on values in history and in art 所属 作品: 理想与偶像:价值在历史和艺术中的地位
作者: [英]E.H.贡布里希 译者: 范景中 / 杨思梁 广西美术出版社 2018 - 8
《理想与偶像--价值在历史和艺术中的地位(贡布里希文集)》是一部E.H.贡布里希有关价值及其在人文科学中的作用的最著名的论文集。正如作者在中文版导言中所说:“本书的文章出诸一个艺术史学者之手,但它们的主要论旨不是艺术,而是文明史学者所面临的问题。当然,文明史的问题与艺术史的问题息息相关。”从黑格尔哲学到战争时期的广播宣传,从博物馆的未来到艺术研究中理性与情感的作用,贡布里希教授一直持有这样一种观点:我们文化中的理想始终承受着非理性的、僵化的偶像的威胁。
时至当今,这部论文集仍不失为一部对自由和人类价值适时而重要的肯定。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6-20 01:22:36 @2021-11-13 01:41:34
美学 艺术
万物 豆瓣
所属 作品: 万物
10.0 (5 个评分) 作者: [德]雷德侯 译者: 张总 / 钟晓青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8
作者从多个方面,既依照历史的线索、技术发展的过程,也依照艺术的门类、材质工艺的区别,深入到中国文化与审美观念的层次,分析了中国的艺术与工艺,揭示出中国艺术史中最为独特、最为深厚的层面。作者说明了中国的艺术家不似他们的西方同行,不寻求忠实的再现自然物象,而是探索代替模仿的方式,直接地创造出成千上万甚至无限的艺术品。他也为读者指出,模件的思想如何贯通了中国人官本位的文化、中国宗教以及关于个人自由的思想。
本书将带领读者在中国艺术与文化之中做一次深刻的旅行,揭示了中国艺术家是在一个多么复杂的体系之中,生产出成批的艺术品。这个体系深深植根于中国之思想观念——宇宙是由万物所构成。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2-09 08:24:17 @2021-11-13 01:38:30
文化 艺术
观察者的技术 豆瓣
Techniques of the Observer 所属 作品: 观察者的技术
8.8 (8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纳森·克拉里(Jonathan Crary) 译者: 蔡佩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5
人类文明正步入一个虚拟现实的时代!观看技术的新变化意味着什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应对这一全新的视觉世界?
《观察者的技术》无疑是关于该话题极具启发性的作品之一。
乔纳森•克拉里向我们展示出,在19世纪早期,人类同样经历了一场影响深远的视觉革命:从“暗箱”到“立体视镜”。由此,人类之眼成了“现代之眼”。然而,观察技术的转变并不是单纯在技术层面上的革新,其背后还纠缠着对人类身体的崭新理解、社会关系和权力关系的变迁、商品经济的勃兴以及哲学思考的演变等诸多错综复杂的因素。总之,被科技史进步叙事所遮掩的裂痕,就此揭开……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11-10 21:17:27 @2021-11-13 01:37:10
哲学 艺术
画廊外的天赋 (2010)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Eggplant.place TMDB
Exit Through the Gift Shop
8.0 (67 个评分) 导演: 班克斯 演员: 班克斯 / Mr. Brainwash
其它标题: Exit Through the Gift Shop / 从礼品店出门
与妻儿住在纽约的法国移民泰瑞·库塔(泰瑞·库塔 Thierry Guetta 饰),经营着一家古着店。他有一个奇怪而疯狂的爱好,就是拿着摄像机到处随意拍摄。他的表弟是一名涂鸦艺术家,一次跟拍期间,泰瑞深深地被街头艺术所吸引,他开始走访各地的街头艺术家,并拍摄他们在深夜涂鸦的过程,但这其中却有一位大人物总是苦寻不得,那就是英国最著名也最神秘的涂鸦大师——班克斯(班克斯 Banksy 饰)。然而一个偶然的机会,泰瑞得知班克斯将要到美国举办画展,他便借此机会担当其在美国的向导,并在一次一次的考验中渐渐获得了班克斯的信任,在此过程中,班克斯似乎为他打开了一扇充满可能性的奇幻的涂鸦之门,泰瑞甚至荒废了正常工作而专心投入到涂鸦艺术中,他的整个人生轨迹也跟着发生了转折……
本片曾获2011年第83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同时也是班克斯的首部个人纪录片,他还以自己的方式在英国的合法涂鸦区搭建了地下影院将其公映。
2022年1月11日 想看 @2018-10-13 03:18:52 @2021-11-13 01:36:33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