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究
Culture and History in Postrevolutionary China 豆瓣
作者: Arif Dirlik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12 - 3
One of the world's foremost scholars offers an insightful and multidisciplinary argument for reenvisioning the idea of "China"in a global context
Offering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 number of ideological issues that have figured prominently in Chinese intellectual discourse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so-called reform and opening ( gaige kaifang 改革開放) in the late 1970s, these essays range widely in subject matter, from Marxist historiography to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in China to guoxue/national studies. Together they are conceived as different windows into a basic problem: the deployment of culture and history in postrevolutionary Chinese thought. Dirlik touches on a number of themes, including the repudiation of the revolutionary past after 1978, which has led to a rise of cultural nationalism. He further places these developments within a global context, ultimately making a case methodologically for "worlding"China: bringing China into the world, and the world into China.
Making It Count 豆瓣
作者: Arunabh Ghosh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20 - 3
In 1949, at the end of a long period of wars, one of the biggest challenges facing leaders of the new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as how much they did not know. The government of one of the world’s largest nations was committed to fundamentally reengineering its society and economy via socialist planning while having almost no reliable statistical data about their own country. Making It Count is the history of efforts to resolve this “crisis in counting.” Drawing on a wealth of sources culled from China, Ind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unabh Ghosh explores the choices made by political leaders, statisticians, academics, statistical workers, and even literary figures in attempts to know the nation through numbers.
Ghosh shows that early reliance on Soviet-inspired methods of exhaustive enumeration became increasingly untenable in China by the mid-1950s. Unprecedented and unexpected exchanges with Indian statisticians followed, as the Chinese sought to learn about the then-exciting new technology of random sampling. These developments were overtaken by the tumult of the Great Leap Forward (1958–61), when probabilistic and exhaustive methods were rejected and statistics was refashioned into an ethnographic enterprise. By acknowledging Soviet and Indian influences, Ghosh not only revises existing models of Cold War science but also globalizes wider developments in the history of statistics and data.
Anchored in debates about statistics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tate building, Making It Count offers fresh perspectives on China’s transition to socialism.
The Contentious Public Sphere 豆瓣
作者: Ya-Wen Lei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7
Since the mid-2000s, public opinion and debate in China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common and consequential, despite the ongoing censorship of speech and regulation of civil society. How did this happen? In The Contentious Public Sphere, Ya-Wen Lei shows how the Chinese state drew on law, the media, and the Internet to further an authoritarian project of modernization, but in so doing, inadvertently created a nationwide public sphere in China—one the state must now endeavor to control. Lei examines the influence this unruly sphere has had on Chinese politics and the ways that the state has responded.
Using interviews, newspaper articles, online texts, official documents, and national surveys, Lei show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c sphere in China has provided an unprecedented forum for citizens to influence the public agenda, demand accountability from the government, and organize around the concepts of law and rights. She demonstrates how citizens came to understand themselves as legal subjects, how legal and media professionals began to collaborate in unexpected ways, and how existing conditions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fragmentation created unintended opportunities for political critique, particularly with the rise of the Internet. The emergence of this public sphere—and its uncertain future—is a pressing issue with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political prospects of the Chinese people.
Investigating how individuals learn to use public discourse to influence politics, The Contentious Public Sphere offers new possibilities for thinking about the transformation of state-society relations.
2020年1月8日 已读
恍如隔世。感觉写区域研究的论文,要么得对区域本身有新的洞见。要么,好点得把区域案例给贡献新的理解,差点至少得用英语学科内部能懂的语言给解释案例;我感觉本书属于最后一种,读起来有时候感觉细节很多,像一个narrative,但是没有分析,北上广三地的媒体生态差异完全被简化成了地理位置和权力中心的远近;法律行业和记者的联手仿佛仅仅是时间的作用:恰巧形成了法律行业,然后就和记者联手了(原文讲的复杂一些,就说是市场化加上国家普法需求,使得这两拨人遇到一起)。
中国研究 威权主义 社会学
两个故宫的离合 豆瓣
ふたつの故宮博物院
7.3 (23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野岛刚 译者: 张惠君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1
世界上有两个博物馆,都称自己为"故宫博物院"而不惮于异国人的混淆。由于战争和政治原因被分割成两个的故宫博物院,一个在北京,一个在台北。它们曾经水火不容,而今却渐渐地在彼此靠近。本书以独特的角度,用历史的放大镜,让我们观看到故宫博物院的诞生、成长和离乱,它们将来的命运会怎样,它们会合并成为一个故宫博物院吗?
本书揭秘清末文物如何大量流出国境、蒋介石战败逃亡之时为何以当时万分珍贵的军船搬运文物,这些文物在台湾经历了怎样的仓库阶段,后来又在怎样的国际情形下开建台北故宫博物院,民进党的"去中国化"阴谋对台北故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而今故宫博物院又如何成为维系中华民族认同的纽带,并顺带描述了近年海外华人回购文物的动态。大视角包括了历代政治斗争的各方动机、小视角则详细到故宫博物院院长的访谈,既是一部丰富的近代文物历史资料,也是一部完整的隐藏在故宫文物背后的中华民族近代辛酸史。
动员与效率 豆瓣
作者: 林超超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11
中国改革开放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及低下的经济效益,给后人留下了太过深刻的印象,以至于我们很少能发现同时期国家在追求效率上作出的努力。林超超著的这本《动员与效率(计划体制下的上海工业)》认为,1949年后的中国是在短缺的社会资源基础上实现其工业化诉求的,工业经济的高速增长显示了中国计划经济和劳动激励的独。以生产指标构筑起来的指令体系和赏罚体系,是国家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器;对劳动竞赛等群众运动式的生产动员方式的青睐,是国家常用的一种针对劳动者个人的激励办法。然而,这种激励机制在换来经济高增长的同时,是不可估量的效益流失。
国家建设与政府行为 豆瓣
State Building and Government Behavior
作者: 周雪光 / 刘世定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 - 6
《国家建设与政府行为》分三个单元——即国家建设与治理模式、国家建设与资源配置、国家建设与社会管理,对中国的近现代的国家治理与政府行为进行了探讨。全书的十一篇专题论文均在经验资料分析、理论思路开拓、概念工具形成方面做出努力,试图在积累学术知识方面做出贡献。每个单元还邀请了在学术上颇有见地的学者进行了深入的评论。《国家建设与政府行为》的研究对关注中国国家建设与政府行为研究的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者来说,将有所助益。
城市中国的逻辑 豆瓣
8.2 (8 个评分) 作者: 陈映芳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5
中国模式或中国经验是近期的热议话题,关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奇迹”和“体制奇迹”,国际和国内均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全盘肯定辩护,也有一概否定唱衰。
作者自觉摈弃过于政治化和情绪化的立场争辩,以一个严谨的社会学家的身份,对中国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指标“城市的发展”做了相当实证的经验研究和理论辨析。由此我们会对中国模式的内在逻辑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而不致被一些表面的事实或数据所蛊惑,在此前提下,我们才能对中国未来发展的生机与危机做出自己的判断。作者以上海为“田野”,对90年代以来中国大规模的城市“自我改造”、“城市更新”以及居民大动迁的历程展开了一系列的长期调研,从而对城市开发体制的运行机制、城市开发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开发资本如何进入中国的政治经济体系,如何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扮演自己的角色等等一系列尖锐的问题,做出相当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私人生活的变革 豆瓣
Private Life under Socialism: Love, Intimacy, and Family Change in a Chinese Village, 1949-1999
7.9 (14 个评分) 作者: 阎云翔 译者: 龚小夏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6 - 1
本书刚刚荣获2005度“美国亚洲学会列文图书奖”。作者2000年出版的另一本专著《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的互惠则与社会网络》在学界获得很好的反响。本书可以说是上一本书,田野调查的延续。同样是以东北的下岬村为调查对象,分别从纵观下岬村这一本土道德世界的变化、农村青年择偶过程的变化、这一转变过程的各种细节、家庭财产分割过程中三种相互关联的习俗沿革以及在彩礼上体现出来的巨大变化等,讨论了作为独立个体的个人的出现与发展和国家在私人生活的转型以及个人主体性的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结论是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农民的私人生活经历了双重的转型,这一转型的核心在于个人作为独立主体的兴起。
本书探究的是一个之前几乎无人触及的题目——中国乡村的私人情感和家庭生活。阎云翔70年代曾在一个东北农村当了七年农民,1989年他重回那里进行了将近十年的人类学田野调查,研究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村村民的私人生活和道德世界。他的研究视野从公共领域如社会关系、家庭财产和老人的赡养,一直延伸到私人情感、性、节育和性别的选择。这个课题是极有意义的。
2014年9月12日 已读
因为谭同学把书里uncivil individual拿出来批评一下,说他方法不对,我决定抓紧把这看了。。读了以后觉得还行…不过总感觉在结构上的分析少了点,说服力不够,尤其是国家先是干预又撤出带来的真空,随后被其他意识形态所占据带来的一系列后果,要是能再深入一点就好了,有点仓促…
中国研究 人类学 农村 社会学 私人生活
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 豆瓣
作者: 王铭铭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7
在写作本书时,我的主要考虑是要对中外社会人类学者研究中国问题时提出的论点进行较为全面的评述。此外,我还想通过此书的写作对社会人类学视角及其在具体研究中的运用作出一个交代。第一章是对社会人类学和中国学关系的简要评论,其目的在于为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者引入“中国社会的人类学路径”,提出社会人类学与汉学人类学之问关系存在即问题。第二章总结吴文藻、费孝通等开创的中国社区研究学派的理论,但是也试图把它们放在社会人类学民族志方法问题中讨论,其中涉及的“民族志方法是否足以代表中国社会”的问题也将与中国人类学未来面向的讨论联系起来。第三章是对被称为“汉学人类学导师”的英国人类学家弗里德曼(Maurice Freedman)理论的评述,其焦点是中国宗族研究中社会与国家关系分析的内在困境j听要解决的是社会人类学从“简单社会”转入“复杂的文明社会”之后出现的方法论和理论独特性问题。第四章评述的是施坚雅(G.William Skinner)的中国乡民社会之经济人类学理论,所提出的问题仍然与中国社会人类学理论方法的独特性有关,但是,其切入点是“理性经济人”(rational economic man)模式的弱点。第五章概括了社会人类学者对中国宗教和仪式的论述,并力图从这一概括中提出中国文化大、小传统的关系、传统与现代性的关系、历史与人类学的关系问题,并主要涉及武雅士(Arthur Wolf)、马丁(Emily Martin [Ahern])、王斯福(Stephan Feuchtwang)、桑格瑞(Steven Sangren)、萧凤霞(Helen Siu)等人的理论。第六章从近年社会人类学的理论转变和“反思人类学”(reflexive anthropology)的出现观察西方汉学人类学的危机,重申“汉学”与人类学关系的复杂性及其社会理论背景。第七章是围绕“本土人类学”展开的,其前一部分是有关在西方出现的本土人类学潮流的概观,后一部分则是对中国本土人类学的评论。通过国内外本土人类学的比较以及对个人经历的回顾,我试图为中国学界未来的发展提出若干可供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最后,我把有关本人近年研究的介绍和一篇近作放在两个附录中,供了解本人近年力图实验的主要研究取向。 ――王铭铭
无主体熟人社会及社会重建 豆瓣
作者: 吴重庆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 6
本书是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山大学华南农村研究中心吴重庆教授自1996年至今已发表的与中国基层社会研究相关的论文的结集。作者独创“无主体熟人社会”概念,并将“无主体熟人社会”的形成置于“大历史”的视野下加以考察,籍此从某一侧面观察中国基层社会在革命及后革命时代的历程与特征。“无主体熟人社会”这一概念可以更为准确地揭示今日中国广大“空心化”乡村的社会特征。
跨越边界的社区 豆瓣 谷歌图书
9.3 (25 个评分) 作者: 项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0 - 8
作者利用同乡之便,深入位于北京城乡结合部的“浙江村”全面深入地了解了“浙江村”的形成、结构、运作、变迁,用大量第一手的材料,描述了“浙江村”与周边村镇,政府部门,大中型国有商业企业的互动,分析了在深刻而巨大的社会变迁中,方方面面面临的危机和挑战以及他们的对策。
本书选材新颖、内容丰富、视角独特、涉及的问题既深且广,堪称有前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来触及社会和人民心理深层变革的佳作。
文化、权力与国家 豆瓣
8.4 (1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杜赞奇 译者: 王福明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 8
《文化、权力与国家》是以乡村的文化网络为基本结构并考察其功能,这一点和作者第二本书《从国族中拯救历史》(中译本即出)的结构形态似乎相差不少,但他所关注的主题却在继续延伸:现代国家如何构造新的文化,以及民间团体如何“抵抗”从上面来的“攻击”,是第二本书所讨论的一个主要问题。
最重要的一点是,作者在他的著述里贯穿了一种方法论:在考虑话语—主体—制度这三者对历史的建构时应该加入许多外来事物和偶然因素,因为参与主体和主体性构成的不仅有话语,还有外来事物;而由主体构建的制度还应包括制度本身的逻辑和偶然性。因此,所谓“拯救历史”其实是一个方法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带有实体的目的。作者认为当民族国家成为现代性之下的历史主体时,其它历史就没有了,因为写历史的不同方法带有不同的目的性——以民族国家为对象的历史自然会排除掉其他可能的历史。所以,他从民族国家中要拯救的不是某种实体,而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表明,我们本来就应该有许多种历史,它们是交织在一起的。对杜赞奇这样的研究者来讲,他最关注的就是在民族国家之外的历史是如何被压下去的,乡村仍然是他的立场。
2014年7月11日 已读 跟他老师一样,对“现代化”这么个东西保持着距离。可能也因为他自己是印度人的关系?历史是个好东西,社会史的方法不错。全书算得上流畅,翻译有个别瑕疵,总的来说受益匪浅。
中国研究 人类学 农村研究 历史 国家政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