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类学
Anxious China 豆瓣
作者: Li Zha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20 - 8
The breathless pace of China’s economic reform has brought about deep ruptures in socioeconomic structures and people’s inner landscape. Faced with increasing market-driven competition and profound social changes, more and more middle-class urbanites are turning to Western-styl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to grapple with their mental distress. This book offers an in-depth ethnographic account of how an unfolding “inner revolution” is reconfiguring selfhood, psyche, family dynamics, sociality, and the mode of governing in post-socialist times. Li Zhang shows that anxiety—broadly construed in both medical and social terms—has become a powerful indicator for the general puls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It is in this particular context that Zhang traces how a new psychotherapeutic culture takes root, thrives, and transforms itself across a wide range of personal, social, and political domains.
道德的重量 豆瓣
8.6 (17 个评分) 作者: [美] 阿瑟·克莱曼 译者: 方筱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1
一位越战英雄,在离开战场三十年后,家庭圆满、事业有成,却为何自责悔恨、郁郁而终?
一位在非洲从事人道救援的年轻女性,在经历战乱、腐败、贫穷和疾病的威胁后,为何仍能鼓足勇气,继续艰难的奉献工作?
一位在文革时期被好友出卖、受尽磨难的医生,当有机会复仇时,为何会选择将手中的刀剑轻轻放下?
美国知名人类学家和精神病医师阿瑟•克莱曼,费时数年对这些“苦难经验”细致观察和体验,并以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危机和无常,并超越地方性价值观所带来的的限制,才是真正重要的事。
2016年4月14日 已读
原书名是what really matters,相信每个心存疑惑的人都或多或少能从其中学到一些。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由于自身身处的社会情境不同,我们每个人的选择不同,脱离情境去要求一种普世的原则,真的可行么?自己最喜欢的是idi的故事,如果做着NGO和普通教师这样看起来是无望的工作,我想只有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找到自己觉得重要的事,即使不能改变什么,只要你能睁一眼看见光亮的一面,闭一眼不看那些晦暗的话,想必生活也能继续。
人类学 医学人类学
我的涼山兄弟 : 毒品、愛滋與流動青年 豆瓣 Goodreads
Passage to Manhood: Youth Migration, Heroin, and AIDS in Southwest China
8.5 (23 个评分) 作者: 劉紹華 群學 2013 - 1 其它标题: 我的涼山兄弟
歷經十年、長達二十個月的田野調查
一位年輕女性人類學者,勇敢跨入海洛因與愛滋病蔓延的偏遠山區
紀錄涼山諾蘇族兄弟在現代化浪潮中,輝煌又慘烈的青春探險
見證了現代與傳統、全球與在地、生命與死亡的交織辯證
2014年11月8日 已读
我在想,河南的艾滋村(卖血)跟凉山的案例有多大的可比之处,可能来自更多的是政治经济,至于文化我觉得略有些不好说。还有就是我觉得在很多问题上有些摇摆,感觉有些在反思之中犹犹豫豫,可能就是人类学的特色,在理所当然背后发掘他样意义。看到后来凉山人民也追逐城市化的大潮,想开始现代生活以后,不禁想到现在的内地农村。赤裸裸的贫困,落后的标签,都让他们挣扎离开乡村,卷入城市。而这背后掌握了宣传的人,在多大程度上希望农民好过是一个不能多想的问题,
人类学 医学人类学
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 豆瓣
8.3 (17 个评分) 作者: [美]凯博文 译者: 郭金华 上海三联书店 2008 - 3
作为1949年以来第一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精神医学研究的美国学者,凯博文在多层面上探讨了神经衰弱、抑郁症以及躯体症状之间的关系。本书为我们理解中国人在与家庭和国家的关系上的体验开启了一个窗口,同时也对中国人和美国人各自如何解释自身的疼痛与绝望处境进行了一个跨文化的比较。
“本书对疾病症状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分析十分具有穿透力。这本强力著作不仅属于人类学与精神医学的先锋之作,而且也展示了作者对消除人类不幸与苦难的深切关注和担当。所有致力于改善健康照顾系统的人都应该阅读本书。”
——Joan M. Anderson, Current Anthropology
“此书堪称医学人类学界长期以来所期盼的最重要的一本著作。”
——Richard Shweder, Culture, Medicine and Psychiatry
“一本视野宽广、发人深省的医学人类学著作。”
——Roy Porter,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对跨文化精神医学具有重要贡献。”
——Paul Chodoff, M.D.,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本书的田野研究写作精美,以至于历史学家都不断被其描述的中国共产主义政治实践中的那些重要时刻所吸引。作者以丰富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童年以及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那些问题。”
——Jonathan Spence, Yale University
“这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中国精神健康问题的最好的研究。这是一本具有开创意义的著作。”
——Ezra F. Vogel, Harvard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