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价值的理由 豆瓣
8.0 (12 个评分) 作者: 陈嘉映 中信出版社 2012 - 5
生活不是科学。我们通过求知领会人生的意义。
哲学解答“什么生活是良好的生活”。要是不知道人这样做那样做的道理,我们就无法理解人类行为;要是不区分有道理的行为和没道理的行为,我们就失去了判别是非曲直的基础。
本书作者陈嘉映被称为中国最有可能接近哲学家称号的人,影响力巨大,铁杆粉丝众多。本书是他的散文结集,分为三辑。第一辑是从社会热点出发,用思辨的方法探寻如何定义自我、认清自我,比如《就黑熊重要吗》一文,就是从救黑熊这个事件发散开来,探究人的价值观。第二辑关注更多的是人的心理层面,比如快乐,比如宗教观念。第三辑主要是一些采访、演讲。
整体而言,本书探讨的问题是为了达到这样一个目的:认清你自己,追寻生命的意义,明白什么生活是良好的生活。
思享家系列:
乡关何处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569855/
半生为人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570586/
旧山河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597973/
问道者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597972/
2018年12月31日 已读
可以主要看第一部分。哲学家忙于追问如何生活才是好的,对于生命的偶然性接受度很高,从黑熊和中西文明差异那两篇都能看出来陈嘉映对于偶然性赋予生活意义的重视。但是现代人好像忙于摆脱各种偶然性,崇尚有普遍性的秩序和无限可能的地方。
哲学 随笔
何为良好生活 豆瓣 Goodreads
8.8 (124 个评分) 作者: 陈嘉映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5 - 4
本书探讨伦理学中的几个论题。读过几本书的人知道,天下的道理差不多早都被前人讲过。其中有些,我有自己的体会、思考,尝试用当代中国普通读者比较易懂的方式把这些道理重新讲述;有些,前人好像讲得不太对不太好,我尝试讲得更好些。也许没做到——我一直对自己期望不高,更希望的倒是有几个读者能与作者一样,感到诚实的思考实是人生一大乐事。
“我该怎样生活”这个问题不只是人生道路之初的问题,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的问题。这个问题,主要不是选择人生道路的问题,不是选对或选错人生道路的问题,而是行路的问题——知道自己在走什么路,知道这条路该怎么走:我们是否贴切着自己的真实天性行路。
在最初“选择人生道路”的时候,没谁一开始通透了解自己的本性,了解周边环境并预见环境的变化。我们一开始不可能通透了解自己的本性,这不在于我们还不够聪明,而在于我们的本性在一开始不够具体,本性有待在盘根错节的实践中向我们逐渐清晰地显现。我们大概可以在这个意义上去理解歌德说他的浮士德是一系列越来越纯粹或纯洁(rein)的努力。我把这个“纯粹”或“纯洁”理解为:自身通透。我以为,这种自身通透是phronesis最核心的含义——洞明自己行在何处,浑然一体地洞明自己和自己所行之路,从而能贴切着自己的真实天性行路,把自己大致保持在天性所指的道路上。
2016年1月19日 已读
理论可以指导制作,却不能指导实践。实践活动的目的始终与它关切的对象在一起,无法独立于其本身加以界定。我们的确去实践某种伦理,更多的具身于时间传统本身,实践从传统和榜样那里领取。而伦理概念的宗旨之一就是改变人们对于逻辑概念的流俗理解。
伦理学 哲学
筑就我们的国家 豆瓣
Achieving Our Country
作者: [美] 理查德·罗蒂 译者: 黄宗英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2
罗蒂追述20世纪60年代以前老左派的思想成就,评点60年代至今文化左派的功过得失,他指出,为了“筑就我们的国家”,追求美国的建国理想,知识分子应做出更为脚踏实地的努力。
本书源于罗蒂1997年所作的“麦西美国文明史系列讲座”。书中的罗蒂自始至终慷慨激昂、充满自信,他旨在激励美国左派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内事条,重新点燃他们心中的热情,从而恢复美国文化生活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