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政权建设
近代中国的民族国家建设 豆瓣
作者: 李帆 / 邱涛 2015 - 5
本书以近代中国的民族国家认同和政权建设问题为研讨的主题。在中国民族国家认同上,作者从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基本理论入手,结合中国历史实际,先探讨华夏族、汉族的认同和中华民族的认同问题,再过渡到中国固有的国家观念、国家认同,在此基础上解释近代中国形成民族国家认同的历程。在政权建设问题上,作者从中央政权建设和地方政权建设两个方面展开叙述,揭示了政权建设由古代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化的历程。本书旨在制度史和思想史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将观念层面的思想史和制度层面的政权建设结合起来。本书对于历史学、民族学、政治学研究者和学生具有参考价值。
公私定律 豆瓣
作者: 赵晓峰 2013 - 6
作者在对湖北省岳平县农村进行深度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试图挖掘、总结出村庄视域中的国家政权建设的本土化实现逻辑与一般规律,即本书所谓“公私定律”——无论政权建设的阶段性目标是什么,只要农民的“自己人认同”意识没有完全消失,国家就必须将最基层的治理主体建立在最能够整合农民“自己人单位”内部资源的基础之上,打破“公”与“私”的隔膜,使国家之“公”与农民之“私”衔接起来,以建构最有效的基层治理模式。否则,政权建设就有可能因为缺乏实施的社会基础而走弯路。
2014年12月4日 想读 张静的基层政权就说,地方体的权威授权来源和国家不同。这本是根据作者博士论文改变的,看了一下,他讲的是怎么把两种权威整合到一起。。。但我觉得基层治理的目标能不能实现,还有一点就是,基于ascriptive identity上的自治,是没办法用脚投票的。这样的民主效力如何肯定是值得反思的。而且基于force而非consent(power)的东西,很难说会有效。
国家政权建设 政治学 社会学
文化、权力与国家 豆瓣
8.4 (1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杜赞奇 译者: 王福明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 8
《文化、权力与国家》是以乡村的文化网络为基本结构并考察其功能,这一点和作者第二本书《从国族中拯救历史》(中译本即出)的结构形态似乎相差不少,但他所关注的主题却在继续延伸:现代国家如何构造新的文化,以及民间团体如何“抵抗”从上面来的“攻击”,是第二本书所讨论的一个主要问题。
最重要的一点是,作者在他的著述里贯穿了一种方法论:在考虑话语—主体—制度这三者对历史的建构时应该加入许多外来事物和偶然因素,因为参与主体和主体性构成的不仅有话语,还有外来事物;而由主体构建的制度还应包括制度本身的逻辑和偶然性。因此,所谓“拯救历史”其实是一个方法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带有实体的目的。作者认为当民族国家成为现代性之下的历史主体时,其它历史就没有了,因为写历史的不同方法带有不同的目的性——以民族国家为对象的历史自然会排除掉其他可能的历史。所以,他从民族国家中要拯救的不是某种实体,而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表明,我们本来就应该有许多种历史,它们是交织在一起的。对杜赞奇这样的研究者来讲,他最关注的就是在民族国家之外的历史是如何被压下去的,乡村仍然是他的立场。
2014年7月11日 已读 跟他老师一样,对“现代化”这么个东西保持着距离。可能也因为他自己是印度人的关系?历史是个好东西,社会史的方法不错。全书算得上流畅,翻译有个别瑕疵,总的来说受益匪浅。
中国研究 人类学 农村研究 历史 国家政权建设
现代国家的起源 豆瓣
On the Medieval Origins of the Modern State
作者: 约瑟夫·R.斯特雷耶(Joseph R.Strayer) 译者: 华佳 / 王夏 格致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 3
《现代国家的起源》为新政治经济学译丛之一。《现代国家的起源》研究国家起源尤其是现代欧洲国家早期历史的学术小册子。《现代国家的起源》精彩刻画了自中世纪起,现代国家的兴起和发展轨迹。特别集中分析了法国和英国,因为作者认为,那些一直持续到我们现代的第一批欧洲国家制度,是在1100-1600年期间法国和英国形成的,正是这些制度的发展,才使得欧洲国家能够拥有用于组织、控制大规模人群的强有力的国家机器。而其他欧洲国家,都非常强烈地受到这些先行国家的影响。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Origins of the Modern Chinese State
8.5 (68 个评分) 作者: [美] 孔飞力 译者: 陈兼 / 陈之宏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10
孔飞力以政治参与、政治竞争、政治控制为主轴,将中国现代国家形成与发展的“根本性议程”归结为三组相互关联的问题或矛盾:政治参与的扩展与国家权力加强之间的矛盾(本书第一章);政治竞争的展开与公共利益的维护之间的矛盾(第二章);国家的财政汲取能力同地方社会财政需求之间的矛盾(第三章)。这三组问题并非始于清代,而是历朝历代都要面对的,但却跨越了朝代鼎革一直存在到帝制晚期,并在帝制崩溃后继续成为20世纪中国现代国家构建时的基本问题。
孔飞力认为,当政治环境的变化对社会形成重大威胁时,人们便会围绕着种种“根本性议程”开始形成共识。在中国帝制晚期,深植于历史文化之中的种种知识资源,是在怎样的历史环境下,经过哪些人的努力,导致了向着现代性、具有中国特质的“现代国家”渐次发生转变?孔飞力通过论述魏源、冯桂芬、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的思想,结合晚清以来相关的历史叙事,较为宏观地回应了这一问题。
孔飞力对这部《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非常自负。相对于孔的另外三部专著和其他专题论文,这本书确实很不寻常,此书的初稿是讲座稿,孔飞力别的论著均为实证研究;在本书中作者试图对一些较为宏观的问题作出正面回答,而不再隐藏在具体问题的研究背后。总的来说,孔飞力治学的宗旨,他所思考的核心问题,在此书中有最为直接的展现。
书中各章是以作者在法兰西学院所作的系列讲座(1994年)为基础改写而成,1999年先以法文出版,英文版于2002年推出,此次中文版首次问世。
2014年5月2日 已读 读过以后对于国家建制这块没啥新体会,但是特别喜欢他书背后的问题意识与他时不时流露出的一些关切,对于思想史也好感倍增!其实去年九月也曾对现代性与现代化这对儿概念迷迷糊糊,但是慢慢的也就开窍了,早点看看这方面的就好了,也许更有些进步吧。听说书里有删节,但是不知道是哪一部分,可能是最后一章吧,感觉少了点东西。还有,不知道封面上的文物是什么?
201405 中国 国家政权建设 孔飞力 思想史
利维坦的诞生 豆瓣
Birth of the Leviathan
作者: [美]托马斯·埃特曼 译者: 郭台辉 / 郭忠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3
多年来,学者们一直在竭力解释,在法国大革命之前那段时期形成的欧洲国家为什么会沿着如此不同的路径发展?有些国家为什么走上绝对主义的道路,而另一些国家则走上宪政主义的道路?是什么因素使得有些国家能发展出官僚制的管理体系,而另一些国家在实践中却仍然依附于一种世袭制?
本书展示了一种中世纪及现代早期欧洲国家建设的新理论。埃特曼主张,整个欧洲大陆的政权和国家基础结构在18世纪下半叶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有两个因素——在国家形成时期的各级地方政府组织,以及连绵不断出现地缘军事竞争的时间安排——可以解释其中的绝大多数变化。本书利用历史社会学、比较政治学、经济史领域的理论发现以及历史学界最晚近的研究成果,为用跨学科方法研究政治发展的价值提供了一个富有说服力的范例。
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增订版) 豆瓣
作者: 胡鞍钢 / 王绍光 2009 - 1
《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增订版)》为“国家制度研究”课题小组的研究成果。研究者在充分肯定1978年党的第一次转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战略的同时,指出该战略还不能解决和应对的经济繁荣条件下,日益突出的社会不平等、不公平、不稳定及其他社会危机,明确提出了第二次转型——以国家基本制度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构想,目的在于通过国家制度建设实现全社会福利最大化,保证党和政府代表并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增订版)》的第一版出版于2003年的7月,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五年来,研究者追踪国家经济和政治形势的发展,不断拓展关于国家制度建设这一主题的研究。本版图书除保留上版图书中关于第二次转型的含义等经典篇章外,新增加执政党的制度建设、国家财政与民主建设、制度建设与反腐败的内容,并对转型悖论与发展挑战这一部分进行重大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