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
Remains of the Everyday 豆瓣
作者: Joshua Goldstei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21 - 1
Remains of the Everyday traces the changing material culture and industrial ecology of China through the lens of recycling. Over the last century, waste recovery and secondhand goods markets have been integral to Beijing’s economic functioning and cultural identity, and acts of recycling have figured centrally in the ideological imagination of modernity and citizenship. On the one hand, the Chinese state has repeatedly promoted acts of voluntary recycling as exemplary of conscientious citizenship. On the other, informal recycling networks—from the night soil carriers of the Republican era to the collectors of plastic and cardboard in Beijing’s neighborhoods today—have been represented as undisciplined, polluting, and technologically primitive due to the municipal government’s failure to control them. The result, Joshua Goldstein argues, is the repeatedly re-inscribed exclusion of waste workers from formations of modern urban citizenship as well as the intrinsic liminality of recycling itself as an economic process.
L.A. Story 豆瓣
作者: Ruth Milkman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Publications 2006 - 7
Sharp decreases in union membership over the last fifty years have caused many to dismiss organized labor as irrelevant in today’s labor market. In the private sector, only 8 percent of workers today are union members, down from 24 percent as recently as 1973. Yet developments in Southern California—including the successful Justice for Janitors campaign—suggest that reports of organized labor’s demise may have been exaggerated. In L.A. Story, sociologist and labor expert Ruth Milkman explains how Los Angeles, once known as a company town hostile to labor, became a hotbed for unionism, and how immigrant service workers emerged as the unlikely leaders in the battle for workers’ rights.
L.A. Story shatters many of the myths of modern labor with a close look at workers in four industries in Los Angeles: building maintenance, trucking, construction, and garment production. Though many blame deunionization and deteriorating working conditions on immigrants, Milkman shows that this conventional wisdom is wrong. Her analysis reveals that worsening work environments preceded the influx of foreign-born workers, who filled the positions only after native-born workers fled these suddenly undesirable jobs. Ironically, L.A. Story shows that immigrant workers, who many union leaders feared were incapable of being organized because of language constraints and fear of deportation, instead proved highly responsive to organizing efforts. As Milkman demonstrates, these mostly Latino workers came to their service jobs in the United States with a more group-oriented mentality than the American workers they replaced. Some also drew on experience in their native countries with labor and political struggles. This stock of fresh minds and new ideas, along with a physical distance from the east-coast centers of labor’s old guard, made Los Angeles the center of a burgeoning workers’ rights movement.
Los Angeles’ recent labor history highlights some of the key ingredients of the labor movement’s resurgence—new leadership, latitude to experiment with organizing techniques, and a willingness to embrace both top-down and bottom-up strategies. L.A. Story’s clear and thorough assessment of these developments points to an alternative, high-road national economic agenda that could provide workers with a way out of poverty and into the middle class.
人行道王国 豆瓣
Sidewalk
9.0 (46 个评分) 作者: [美]米切尔·邓奈尔 译者: 马景超 / 刘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3
社会学界最高奖项 赖特·米尔斯奖
《洛杉矶时报》年度图书
全球各院校社科课程 阅读书目
《街角社会》作者 威廉·怀特力荐——
“《人行道王国》延续了参与式观察的最佳传统。如果我仍在教书,我会让我所有的学生读读这本书。”
·
一部深刻、复杂、感人的纪实作品
猛地将你从自己 的生活经验中拉出来,然后扔向另一个世界。
充满社会道义的关怀、顾虑和尊敬。
·
⊹内容简介⊹
人行道的秩序、安全来自何处?怎样的人行道,才能维系个体的尊严,让人们拥有更好的城市生活?
·
本书关注在街头讨生活的人。他们在街上摆摊、睡觉、捡垃圾,游走在法律边缘,看似制造了混乱和威胁。但社会学家米切尔通过长达5年的参与式观察,深入街头人的生命世界,解释了人行道生活的社会结构和日常互动的逻辑。他提出,在街头谋生的人,实则借由在人行道上创造性地寻求生存空间,生成了一套非正式社会控制体系,维系着人行道的秩序和安全;而他们也得以“诚实谋生”,扭转自己的人生。米切尔提醒城市治理者,以及任何一位想要理解城市复杂生活的人,非正式经济和社会生活有巨大的、无可替代的价值,同时也不必然在审美上令人不悦。这有助于我们反思社会治理的局限,和城市生活更人性化的可能。

《人行道王国》作为一个关于街道精神生活的重要研究,还包含了
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详细说明和深刻反思
普利策奖得主奥维·卡特70余幅田调照片
街头书贩,一位研究对象,亲自书写的后记
·
这部迷人的研究揭示了今日都市生活的复杂性:它的活力、它的秩序和矛盾,以及它为陌生人提供共情的神奇可能。
·
⊹学界和媒体界力荐⊹
一部读起来鼓舞人心,细看之下观点饱满的作品。在民族志被陈词滥调所威胁的当下,《人行道王国》重新燃起我们对民族志的热情,打开崭新的可能。 ——乔治·E.马库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写文化》合著者
·
《人行道王国》延续了参与式观察的最佳传统。如果我仍在教书,我会让我所有的学生读读这本书。 ——威廉·怀特,《街角社会》作者,美国艺术和科学研究院院士
·
对都市生活问题的探究方式令人激动且深具原创性,信息量以长年累月密集的参与观察和对社会科学的深入理解为支撑。没人能如此成功地融合理论和关于城市街道的私密知识。田野调查中的大师之作。 ——霍华德·S.贝克,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符号互动论和标签理论的代表人物
·
邓奈尔绝对是这个时代杰出的民族志作家之一:他向我们呈现一个通常不为人所知的街道世界。这是一部深刻的、复杂的、感人的著作,猛地将你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拉出来,然后扔向另一个世界。 ——萨斯基雅·萨森,著名人类学家
·
人行道将会彻底改变我们对“公共空间”的想法。 ——罗宾·D.G.凯利,美国历史学家
·
我认为这部具有示范意义的民族志会成为一代又一代读者的读物。整本书显示出充满社会道义的关怀、顾虑和尊敬。邓奈尔用理论来理解和阐述他的观察,而非为了自己。就像所有经典的田野工作者那样,他心胸开放,会学习,会改变,而这正是民族志经验所带来的。 ——琼·卡塞尔,美国人类学家,执教于华盛顿大学
·
《人行道》是一场学识盛宴,会激励每一个学生。我将它用作我都市研究课程的阅读书目,并作为社会学入门的关键阅读材料。——哈维·莫罗奇(Harvey Molotch),美国著名社会学家
·
一部关于纽约格林尼治村贫穷街头摊贩的研究著作,细致入微……加深我们对种族、贫穷的理解,以及让我们明白我们都是如何对待他们的。 ——《科克斯书评》
———————————————————————————
《人行道王国》在普林斯顿大学、纽约大学等一系列课程中均属优秀的延伸教材:
·
社会学入门:这本书能告诉你如何在微观和宏观之间创造重要的联结;如何做一个研究项目;社会学如何能改变常识。
·
都市研究:公共空间如何被男人和女人、黑人和白人、富人和穷人利用且争夺,以及街头生活和政治经济结构如何交互发生作用。
·
研究方法:民族志如何书写;本书附有一份对方法论的详细说明,并以研究对象之一哈基姆·哈桑的文章作为后记。
·
越轨行为:针对无家可归者的处理方式如何成为标签化的过程;质问政策中的“破窗”理论。
·
法律和社会:近距离检视正式和非正式社会控制之间的关系。
·
文化人类学:《人行道王国》纳入了当下对方法发展中的丰富命题,包括再现、书写和正当性;延续艾略特·列堡的传统,讨论了亘久不衰的问题:不平等的社会和文化经验;一部对美国边缘群体文化的生动研究。
·
文化研究:摊贩和拾荒者如何利用文化知识在公共空间中生存。
外滩解码 豆瓣
作者: 红砖头 2018 - 6
【内容简介】:
《外滩解码》是DP红砖文化“城市考现”项目的第一期公开发表。考现团队经历一年半时间,对外滩进行分区域考察,考察范围包括外滩风光带、南外滩、北外滩以及由北苏州路-延安东路-中山东一路-河南中路合围而成的外滩后街区域。
全书为读者定制4条解码线路: “看得见的声音”、 “建筑的潮汐”、“江湖一平米”、“无界的窗口”。
《外滩解码》强调城市考察笔记的现场感,带来独特的阅读体验。“看得见的声音”以漫图穿插传递音画通感;“建筑的潮汐”中一栋栋转角建筑的宽大外立面令人身临其境;“江湖一平米”开篇以八步一拍、长图拼接形式呈现的街道全景,浓缩展现了路上丰富多样的人文细节;而穿插全书的一份份街头访谈实录,又通过普通人讲述了独一无二的外滩人生故事;外层包装的封面更有隐藏亮点,一张大4K折叠海报,将外滩风云人物背后的事件与关系层层揭开。
无论是从未去过外滩,还是在上海生活已久,又或是多次造访外滩,都能通过阅读发现或者刷新关于外滩的独特视角。
【名家推荐】:
一把解码外滩的钥匙,打开了一个伟大城市的平凡与奥秘;
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嗅用舌尖品用手掌抚用脚步量……
真正的全息感知是每个人的独特体验,合上此书闭上双眼你才能看见外滩看见上海;
“考古”是认识历史,“考现”是眺望未来……
——文化学者刘传铭
【读者评论】:
——我一直在找这样一本讲外滩的书,这种形式看外滩很特别。
——非常中立,不带感情色彩的将外滩富有情绪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它很真实地在记录,无论是一条街道,一方建筑,还是那个平凡却又努力的“外滩人”。让我感受到外滩不再是一个繁华的符号,这里每时每刻也在发生简单却也特别的故事。
——外滩建筑上面的细节,这本书是我目前为止看到写得最具体的。
——看到书名的时候有点好奇,加上平时就对上海的历史文化感兴趣,所以果断入手了。从行走、体验和思考,看到人们的生活和变化,看到建筑的风格和发展,看到时间在这座城市展现的魔法。
——封面居然是一张独立的关系图索引,有机会的话自己也想这样“解码”一次外滩。
【编辑推荐】:
《外滩解码》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为全面地认识外滩提供了新的角度,形式新颖,图文并茂,轻松易读。
【前言】
一切源于对城市生活宝藏的觊觎。
时代飞速向前,新生和消逝的快速更替,让我们产生了一种直觉的记录冲动。观察记录我们正经历着的,既是现下的城市生活参照,也为未来社会的发展留存史料宝藏。
“寻宝”团队就此成立,外滩是我们踏出的第一步。
很快,我们发现这一思路竟然和日本的“考现学”不谋而合。这一当代学派关注现代城市生活现象,强调以客观多样的视角观察、记录并分析城市景观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边交流边学习,我们越走越坚定。
外滩对于上海有多特殊,它所呈现出的生活形态就有多丰富。
它前后不一,它变也不变。从2011年启动城市考现项目至今,我们无数次行走在外滩,从最初略带陌生的距离感,到日渐熟悉的亲切感,最重要的,是不断有新发现的兴奋感。
外滩,就是宝藏!
考察的成果固然重要,但更为美妙的,是一路发现的过程。
为了实验我们的考现成果,更为了让你也能体验这逐步靠近、充满期待的过程,我们精心设计了本书的4组密码。
细小到街道上的声音、看得见风景的窗口、平常人的生活状态,宏大到成片的建筑物、纵横交错的人物关系网,无论跟随哪一组密码,都将解锁观察外滩的新角度。
所以,外滩的密码并不在高高矗立着的某幢百年建筑里,也不在气象信号塔的地下室或沿江步道的某块砖石上,它在你行走的脚步里,指引你发现身边的宝藏。
当我们试着抽离主观,仿佛同时睁开了认识自己、认知世界的第三只眼。人类的发现,是一场永不停步的旅程。我们已经出发,你来吗?
筑梦 豆瓣
作者: [美]格温德琳·赖特 译者: 王旭 商务印书馆 2015 - 5
住房是“美国梦”的核心内容,不论是激进的政治演讲者还是雄心勃勃的企业家,都认为住房的建筑模式,将为国民提供理想的生存环境,其重要性远超过对工厂、机构的建筑或改造,它们是新的社会秩序的一部分。
普通美国人对家的珍爱使住房史别有寓意,拥有一套“像样的住房”的权利是基本权利,维护这种权利是美国生活方式的必须准则。但是,每一次关于住房的争论都要穿越阶级的界限,何谓“像样的住房”也引发了一系列令人思考的问题:家庭的作用是什么?如何保持家庭隐私与社区生活之间的平衡?或保持个人自由选择权与政府控制权之间的平衡?郊区的独门独户住房是“像样的住房”的唯一可接受的表达方式吗?核心家庭是最好的居住单元吗?民主平等是简单地意味着拥有栖身之所的权利、选择的权利,还是被他人接受的权利。
小城市空间的社会生活 豆瓣 Goodreads
THE SOCIAL LIFE OF SMALL URBAN SPACES
7.7 (7 个评分) 作者: [美] 威廉·H·怀特 译者: 叶齐茂 / 倪晓晖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3
In 1980, William H. Whyte published the findings from his revolutionary Street Life Project in The Social Life of Small Urban Spaces. Both the book and the accompanying film were instantly labeled classics, and launched a mini-revolution in the planning and study of public spaces. They have since become standard texts, and appear on syllabi and reading lists in urban planning, sociology, environmental design, and architecture departments around the world.




Project for Public Spaces, which grew out of Holly's Street Life Project and continues his work around the world, has acquired the reprint rights to Social Life, with the intent of making it available to the widest possible audience and ensuring that the Whyte family receive their fair share of Holly's legacy.




From the forward:




For more than 30 years, Project for Public Spaces has been using observations, surveys, interviews and workshops to study and transform public spaces around the world into community places. Every week we give presentations about why some public spaces work and why others don't, using the techniques, ideas, and memorable phrases from William H. "Holly" Whyte's The Social Life of Small Urban Spaces.




Holly Whyte was both our mentor and our friend. Perhaps his most important gift was the ability to show us how to discover for ourselves why some public spaces work and others don't.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The Social Life of Small Urban Spaces and its companion film in 1980, the world could see that through the basic tools of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s, we can learn an immense amount about how to make our cities more livable. In doing so, Holly Whyte laid the groundwork for a major movement to change the way public spaces are built and planned. It is our pleasure to offer this important book back to the world it is helping to transform.
邻里东京 豆瓣
Neighborhood Tokyo
作者: [美] 西奥多·C·贝斯特 译者: 国云丹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本书是研究日本东京一个普通社区微观生活的力作。作者通过人类学见微知著的观察研究,首次对当代日本都市邻里的社会结构和内在动力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察,从而消除了人们对战后日本社会和文化的原有成见。
本书作为当代都市人类学的代表之作,于1990年荣获美国社会学学会都市与社区研究大奖。
城市里的陌生人 豆瓣
Strangers in the City
9.4 (17 个评分) 作者: [美] 张鹂 译者: 袁长庚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4 - 1
中国的改革开放造就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在三十年的时间里,超过两亿中国农民离开家乡,进入城市寻求务工、经商的机遇。这一现象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结构以及文化再生产。本书所展示的,是人口流动所引发的空间、社会关系重构,以及跨区域联系网络的建立。通过展现一个典型的外地人口社区——北京丰台“浙江村”的发展、繁荣、拆除、重建,作者展现了后毛时代(post-Mao era)中国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变以及私人社会空间对传统管理制度的挑战。本书挑战了“市场胜利、国家撤退”的简化论,强调要从更为复杂的日常实践和持续的变迁当中去理解当代中国的“国家-社会”关系。
2015年1月23日 已读 其实还是更人类学一些。有的问题感觉点到即止,但是整体读下来意犹未尽,尤其是结合自己现在的经历。
人类学 城市 社会学
居住的政治 豆瓣
作者: 郭于华 / 沈原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7
本书以一种实践社会学的基本立场,即强调将社会事实看作一种动态的实践过程,将“居住”视作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并力图将其提升到“居住的政治”这一高度来解析其中国家、市场与社会的复杂互动关系以及其内在的机制与逻辑。
在此意义上,本书也可作为从微观社区开始对中国住房商品化改革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后果的社会学考查与评估。
另外,本书还引入了公民权理论、行动社会学理论等新的理论视角,力图对以往大部分研究主要停留于社会运动范式有所超越,进而更加有助于揭示当前城市业主维权与社区建设的本质意义所在。
2014年12月4日 在读 有点贵。能下论文就不要买…主要就是两个,一突破社运理论来看业委会维权,引入了公民权(业主们超越了个人利益(对应产权),而发现了普遍的制度设计的不足),倒数第二篇有详细解释(看来马歇尔的书值得看看)。还有一个就是重视行动,通过实践过程来考察权利意识的生成。导论适合了解一下改开带来的政治经济环境变化以及居民与之生成的不同关系;
城市 政治社会学 社会学
公开 豆瓣
8.7 (9 个评分) 作者: 魏伟 上海三联书店 2012 - 9
这本著作是一个遵循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的传统,结合当代性别研究和社会运动的城市民族志,选择的视角是一个中国社会分化剧烈,全球化和本土化激烈碰撞的背景下一个都市亚文化社区的形成和变迁。全书是围绕“公开”来展开的,包括三层逐步推进的涵义:(1)公开一个被边缘的性别身份;(2)寻求和拓展公共空间;(3)参与公共领域和市民社会的构建。关于成都同志亚文化社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有趣而独特的角度去理解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
2014年11月15日 已读
我发现很多人在做研究的时候都在强调因为成都是身居内陆,所以能观察到本土性的东西。。。王笛的两本书都有提到这一点。看完以后,觉得自己最受益的地方时对于“飘飘”、“同志”、“gay”三种称呼的考察,第一种表现了男同性恋群体的社会特征,后两种则是为本土的人群寻找认同时提供了一个空间。后来的运动其实有点没展开,不过也不是本书的主要部分。还有就是Place到Space的转变,最生动的栗子是我家附近的超市,每年夏天都有成群的老太太进去纳凉,把一个商业场所转变成了她们聊天的公共空间。还有,这是我看的第一本性别研究的书籍。
同志 城市 性别研究 社会学
街头文化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王笛 译者: 李德英 / 谢继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 2
这是一部关于下层民众的历史。在本书中,我们既可体会到微观历史下日常生活的丰富多彩、街头文化的引人入胜,亦可看到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剧变的宏大叙事。当历史舞台总是被精英的话语霸权所左右之时,本书则从社会的最底层、从历史上没有留名的芸芸众生的角度,来看人民在改良、革命以及社会动乱中的遭遇,发出了他们失去了一个旧世界,但并没有得到一个新世界这样的悲叹和沉重的结论。
从作者对下层民众公共空间与日常生活关系细致入微的分析中,不难看出他对于下层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作者拨开层层覆盖的历史法埃,让后人看到在那些变幻炫目的旗号和悦耳动听的口号下,下层民众是怎样一步步丧失了他们的生存空间和文化传统的,同时又揭示了民众是怎样拿起“弱者的武器”为自己的命运而抗争的。
本书以其在学术上的重要性、原创性、深入的研究、方法的精湛、论证的力度,以及对城市史研究领域的重大贡献,于2005年荣获两年一度的“美国城市史研究学会最佳著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