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
吾土 (2015) 豆瓣
7.6 (5 个评分)
导演:
范俭
演员:
陈军
/
李小凤
其它标题:
My Land
剧情简介:
中国是全世界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中国已经有两亿多农民工,每年仍有更多农民涌入城市。陈军是居住在北京北五环外的一个农民工。15年前,他和他的家人从 河北农村老家来到北京,作为菜农,在北京承包了一片菜地。同時,陈军在自己家里建立了一个儿童乐园,和妻子小凤一起为周围农民工家庭的孩子免费提供书籍和 玩具。
2010 年,由于北京的城市扩张,陈军承包的菜地被村委会卖掉,陈军一家失去经济来源,他们苦心经营的家园也要面临限期拆除。陈军认为补偿太低,而且他也无法回到 农村老家——家乡的土地已卖掉,陋室已荒芜,因此他拒绝在拆迁协议上签字。此后,他和家人遭遇了村委会对他的家园断水断电和不断的暴力威胁。陈军则用拍摄 DV、发微博等方式开始艰苦的抗争。
除了运用网络的力量,陈军还找律師学习法律知识,并找到国土局要求公开征地资讯——他准备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家园。他想要的绝不仅仅是更多的赔偿款,而是要 在城市里被公正地对待,并为妻子、孩子、父母寻求一个可以安顿的家。随着时间的推移,陈军年幼的孩子慢慢在这里长大,这片荒芜的土地成了她的乐园。 2013年,陈军夫妇有了第二个孩子,他们只能回老家生孩子。回到北京后,陈军面临新的选择——是继续坚守在旧家园,还是为他们的下一代找一个安全宁静的 新家园。
导演阐述:
中国农民工有2.4亿人,他们从农村來到城市打工,为城市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由于中国的户籍制度,大部分农民工无法在城市长期定居,而他們又不愿回农村,因为中国农村大多贫穷落后。
中国农民对于土地的感情非常深厚。土地是他们的衣食之源,是他们的家园,是他们的命根子。可是当代中国农民却常常遭遇土地的双重剥夺:在家乡农村的土地被所 谓的村集体剥夺,搞开发或租赁,仅给农民微薄补偿;到了城市,继续为城市人种地,再次对土地投入深厚情感,并在这里结婚生子安家,结果到头来土地又被剥 夺,补偿仍然极其微薄,完全不足以在城市里安身立命。所以像陈军这样的农民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不真正拥有土地,很多时候他们只是一厢情愿地想要拥有那 片土地。
《吾土》展现的不仅仅是一个在中国司空见惯的野蛮拆迁故事,也不是一个在法律意义上探讨主人公是否应该得到更多补偿的故事,而是进城农民在双重剥夺的背景下在城市里如何安身立命的故事,也是关于农民工家庭的勇气与温暖、农民工自身权利意识觉醒的故事。
新一届中国政府继续加快城镇化的速度,并以此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而这意味着更多的农民涌入城市。他们能在城市安家吗?能在城市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吗?透过《吾土》我们必须思考这些问题。
中国是全世界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中国已经有两亿多农民工,每年仍有更多农民涌入城市。陈军是居住在北京北五环外的一个农民工。15年前,他和他的家人从 河北农村老家来到北京,作为菜农,在北京承包了一片菜地。同時,陈军在自己家里建立了一个儿童乐园,和妻子小凤一起为周围农民工家庭的孩子免费提供书籍和 玩具。
2010 年,由于北京的城市扩张,陈军承包的菜地被村委会卖掉,陈军一家失去经济来源,他们苦心经营的家园也要面临限期拆除。陈军认为补偿太低,而且他也无法回到 农村老家——家乡的土地已卖掉,陋室已荒芜,因此他拒绝在拆迁协议上签字。此后,他和家人遭遇了村委会对他的家园断水断电和不断的暴力威胁。陈军则用拍摄 DV、发微博等方式开始艰苦的抗争。
除了运用网络的力量,陈军还找律師学习法律知识,并找到国土局要求公开征地资讯——他准备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家园。他想要的绝不仅仅是更多的赔偿款,而是要 在城市里被公正地对待,并为妻子、孩子、父母寻求一个可以安顿的家。随着时间的推移,陈军年幼的孩子慢慢在这里长大,这片荒芜的土地成了她的乐园。 2013年,陈军夫妇有了第二个孩子,他们只能回老家生孩子。回到北京后,陈军面临新的选择——是继续坚守在旧家园,还是为他们的下一代找一个安全宁静的 新家园。
导演阐述:
中国农民工有2.4亿人,他们从农村來到城市打工,为城市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由于中国的户籍制度,大部分农民工无法在城市长期定居,而他們又不愿回农村,因为中国农村大多贫穷落后。
中国农民对于土地的感情非常深厚。土地是他们的衣食之源,是他们的家园,是他们的命根子。可是当代中国农民却常常遭遇土地的双重剥夺:在家乡农村的土地被所 谓的村集体剥夺,搞开发或租赁,仅给农民微薄补偿;到了城市,继续为城市人种地,再次对土地投入深厚情感,并在这里结婚生子安家,结果到头来土地又被剥 夺,补偿仍然极其微薄,完全不足以在城市里安身立命。所以像陈军这样的农民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不真正拥有土地,很多时候他们只是一厢情愿地想要拥有那 片土地。
《吾土》展现的不仅仅是一个在中国司空见惯的野蛮拆迁故事,也不是一个在法律意义上探讨主人公是否应该得到更多补偿的故事,而是进城农民在双重剥夺的背景下在城市里如何安身立命的故事,也是关于农民工家庭的勇气与温暖、农民工自身权利意识觉醒的故事。
新一届中国政府继续加快城镇化的速度,并以此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而这意味着更多的农民涌入城市。他们能在城市安家吗?能在城市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吗?透过《吾土》我们必须思考这些问题。
城市中国的逻辑 豆瓣
8.2 (8 个评分)
作者:
陈映芳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5
中国模式或中国经验是近期的热议话题,关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奇迹”和“体制奇迹”,国际和国内均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全盘肯定辩护,也有一概否定唱衰。
作者自觉摈弃过于政治化和情绪化的立场争辩,以一个严谨的社会学家的身份,对中国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指标“城市的发展”做了相当实证的经验研究和理论辨析。由此我们会对中国模式的内在逻辑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而不致被一些表面的事实或数据所蛊惑,在此前提下,我们才能对中国未来发展的生机与危机做出自己的判断。作者以上海为“田野”,对90年代以来中国大规模的城市“自我改造”、“城市更新”以及居民大动迁的历程展开了一系列的长期调研,从而对城市开发体制的运行机制、城市开发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开发资本如何进入中国的政治经济体系,如何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扮演自己的角色等等一系列尖锐的问题,做出相当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作者自觉摈弃过于政治化和情绪化的立场争辩,以一个严谨的社会学家的身份,对中国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指标“城市的发展”做了相当实证的经验研究和理论辨析。由此我们会对中国模式的内在逻辑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而不致被一些表面的事实或数据所蛊惑,在此前提下,我们才能对中国未来发展的生机与危机做出自己的判断。作者以上海为“田野”,对90年代以来中国大规模的城市“自我改造”、“城市更新”以及居民大动迁的历程展开了一系列的长期调研,从而对城市开发体制的运行机制、城市开发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开发资本如何进入中国的政治经济体系,如何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扮演自己的角色等等一系列尖锐的问题,做出相当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吾民无地 豆瓣
作者:
文贯中
东方出版社
2014
- 7
本书谈论中国当下最炙手可热的经济/社会话题——新型城镇化。开篇直指中国城市化的“畸形发展”现状:对农村地区“化地不化人”;城市自我现代化,接受外来人口提供的劳力,但决绝他们的进入;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贫富差距日益加深等现实问题。而后,作者提出现行土地制度、户籍制度是造成中国经济、社会结构双重扭曲的根本原因。并提出,应改变本是权宜之计的土地制度,允许土地私有;废除桎梏农村人口发展的户籍制度,从根本上排除农村人口遭到的歧视。最终,中国应尊重全球普遍的城市化发展规律,借鉴“老浦西”模式,发展内生型城镇化,实现经济、社会和制度的三方面转型成功。
城乡中国(上) 豆瓣
作者:
周其仁
中信出版社
2013
- 8
《城乡中国》内容介绍:中国虽然大,可以说只有两块地方:一是城市,一是乡村。中国的人口十几亿,也可以说只有两部分人:一部分叫城里人,另外一部分叫乡下人。城乡中国深刻的分野,促使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就写出他著名的《乡土中国》。
今天,虽然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可是城乡之间依然有着巨大的差距,甚至鸿沟越来越大,导致中国发展中的大多数重点难点,都在农村,都在城乡之间。周其仁教授在《城乡中国》中指出,没有农村、农业和农民状况的根本改善,国民经济是搞不起来的。因此,近年来关于城镇化的讨论始终不绝于耳,成为政府、大众、舆论、专家学者热议的焦点问题。
5年来,周其仁教授及其同人陆续以实地调研的形式,深入调查了中国很多地方城乡的情况,在《城乡中国》一书中,将城乡之间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后果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娓娓道来,试图增加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认识,找出沸沸扬扬的城镇化改革的症结,消除城乡之间的巨大分隔。也期望让更多的读者通过《城乡中国》了解和思考今日的中国和未来的发展,找到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契机和触发点。
今天,虽然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可是城乡之间依然有着巨大的差距,甚至鸿沟越来越大,导致中国发展中的大多数重点难点,都在农村,都在城乡之间。周其仁教授在《城乡中国》中指出,没有农村、农业和农民状况的根本改善,国民经济是搞不起来的。因此,近年来关于城镇化的讨论始终不绝于耳,成为政府、大众、舆论、专家学者热议的焦点问题。
5年来,周其仁教授及其同人陆续以实地调研的形式,深入调查了中国很多地方城乡的情况,在《城乡中国》一书中,将城乡之间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后果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娓娓道来,试图增加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认识,找出沸沸扬扬的城镇化改革的症结,消除城乡之间的巨大分隔。也期望让更多的读者通过《城乡中国》了解和思考今日的中国和未来的发展,找到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契机和触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