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
香火新缘 豆瓣
作者: [法]吕敏 / [法]陆康 主编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11
在明清的帝都北京,大大小小的寺庙庵观曾经遍布于大街小巷、宫殿园林乃至官府监狱。从皇帝、贵族、士大夫到吏役、商人和普通市民,都是宗教活动参与者。寺庙不仅是神明和僧道的居所,也是城市社会的公共空间。
韩书瑞、魏丕信等海内外著名学者聚焦于明清至民国时期的中国城市特别是北京,从寺庙与城市的社会格局、皇家的宗教生活,以及北京几座寺庙的命运等面向出发,考察了城市精英在宗教生活与寺庙管理中的角色,更探讨了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围绕北京城的寺庙所发生的关系变化。
书中出现的碑刻、档案等一手资料,多为首次公开使用。此外,书中广泛而深入的田野调查也让我们得以辨识古老庙宇的遗迹,从而找寻对过去的回忆。这些资料与调查提醒我们,尽管如今关于“场所的记忆”经过了修改或文饰,但它们依然是了解旧时城市居民身份认同的重要甚至唯一的途径。
【编辑推荐】
相信“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儒家官员为何又频频求助于神佛?
在城隍庙中,各方势力如何钩心斗角?
中国的地狱与西方的地狱有何不同?
寺庙有时是可转手的“买卖”,还能在佛道之间自由切换。
最热衷于修庙的是皇帝和太监。
笃信佛教的皇帝与国师的有趣对话。
念经的真和尚和奏乐唱曲的假和尚。
法国远东学院北京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联合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明清至民国时期中国城市的寺庙与市民”,中外学者35人与会,共发表论文23篇,集成此书。
建設中國的耶路撒冷 豆瓣
Constructing China’s Jerusalem: Christians, Power, and Place in Contemporary Wenzhou
8.4 (5 个评分) 作者: 曹南來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3 - 10
與以往學界對中國基督教活躍於內陸鄉村社會的認識有所不同,本書側重描繪基督教在發達的沿海商業中心溫州迅猛崛起的軌跡,並以溫州為例,剖析宗教實踐、宗教空間和宗教話語在中國城市現代性變遷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內容涉及政教關係、民營資本主義發展、日常消費、性別關係、道德文化、階層關係、城鄉差異以及農民工的城市融入。作者為寫作本書所做的人類學田野調查和生活史素材的收集歷時近兩年,勾勒出一幅新興城市商業精英所引領的宗教復興之圖景。通過著重記錄商人基督徒群體在日常框架下對現代性與經濟發展的理解以及他們的身份建構,力圖從社會文化層面揭秘改革時期都市基督教的驚人增長。本書強調基督教並非一個內部高度同質的意義體系,而可將其當作一面棱鏡,多角度透視當代中國社會文化變遷的宏觀過程。本書可用作中國人類學/社會學、都市研究、宗教研究以及定性研究方法的大學教材。
「對於對政教關係或對現代中國宗教實踐有興趣的人士來說,這是一本必讀書,作者淺白易懂的文字適合用於本科教材。」──《中國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
「這是第一部關於中國基督新教的民族志專著。曹南來博士成功地粉碎基督教在中國作為洋教的刻板認識,讓讀者窺見一個已高度本地化、去政治化的宗教,而這一宗教又與資本主義經濟行為形成高度互滲。」──《亞洲人類學》(Asian Anthrop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