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
变中谋稳 豆瓣
作者: 梁其姿 2017 - 1
该书是“中央研究院”院士梁其姿的新力作,该书围绕了明清至近代大变局中的两个着力点——启蒙教育与施善济贫,讲述了家族、地方社会与国家谋求稳定的重要关系。本书分为两个部分,前部分是有关启蒙教育的三篇论文,讨论了明清至近代蒙学的形式与内容,兼具慈善性质的义学制度在清初世变时期开始普及。第二部分的七篇有关施善济贫的论文,则从不同角度探讨济贫的论述与活动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事变中试图重整甚至巩固传统伦理与社会秩序。语言引人入胜。
或许政治经济社会不断的、无常的变化,其实是人类历史的常态。但人总是缅怀过去或力求保持熟悉的社会秩序与价值观,对变化所意味着的风险与未知充满疑虑。因此说,明清至近代时期的家族、地方社会,乃至于中央政府致力于谋求稳定、预防变化,或在激变的形势里力图维持平稳的表象,不足为奇。
启蒙教育和施善济贫是明清至近代的家族地方社会与国家谋求稳定的两个着力点。在社会经济发生急剧变化之时,这两种活动被用来稳定急变中的社会,它们特别有利于宣扬经典中的理想世界与伦理关系,以合理化现存的社会与政治秩序。
2020年2月25日 在读 女医生那个有点意思
历史 慈善
施善与教化 豆瓣
作者: 梁其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3
善会及善堂是明清社会的新现象,由地方士绅商人等集资、管理慈善机构。这些慈善组织兴于16世纪末期的明代,盛行于清代,甚至民初仍有不少传统善堂仍在运作,本书研究重点则在19世纪中期以前的历史。它们遍布全国,是清代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其重要性及社会意义不容忽视,其中渗透了复杂而具体的文化因素。本书既从客观的社会经济角度去探索善堂的成因,也从施善者的主观角度去分析善堂的功能与性质,从而深入解读了明清时代的社会文化。作者透过慈善组织发展的历史,看社会经济改变与价值观改变的关系,并与海外汉学对话,回应了中国有无“福利国家”传统之问,为明清社会描绘出一幅活泼的历史场景,丰富了世人对中国传统社会的认知。
2016年1月10日 已读
对新文化史有了一个直接的了解。而且主题处理的特别有新意,从慈善主持主体的变换注意到了慈善目的的转换,理论上回应公民社会,福利国家也很赞。我觉得这本书最启发人的就是,用一点点历史去梳理整个进程极其必要。
历史学 慈善 文化史 社会史
谁会真正关心慈善 豆瓣
作者: 亚瑟·C.布鲁克斯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谁会真正关心慈善》作者揭示了慈善既是国家经济财富的重要表示,同时也关系到我们的幸福、健康和我们作为一个自由人所具有的赠与能力。“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我们都知道要给予慈善,然而谁会真正去做呢?亚瑟·布鲁克斯对美国赠与习惯具有调整性的研究粉碎了关于美国慈善的一成不变的老套说法,其中包括政治上的左派永远比右派富有同情心的神话。
在《谁会真正关心慈善》中,作者除了告诉我们谁是美国现今真正的赠与者之外,还告诉我们为什么会存在着慈善赠与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每个赠与者和被赠与者,而且关系到整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