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昨天的青春 豆瓣
8.2 (8 个评分) 作者: 任曙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6 - 11
青春回不来,纯真依旧在
1980—1989,越久越清晰的影像记忆
...................
※编辑推荐※
☆ 一个有许多新事物、新观念不断孕育成长的时代,一群敏感神秘、不断变化的中学生,被任曙林用独特的凝视记录下来,瞬间成为永恒,平淡中见真实。
☆ 雨后操场上 的白色长裙、考试时与同桌交换的眼神、放学时的热闹和空荡的楼道……当青春不在了,还有照片可以印证。不管你在哪里、在何时度过你的青春,都会在这本摄影集里找到熟悉的记忆和曾经的纯真。
☆ 时隔五年,重版出来。更大开本,更多照片,更纯粹的呈现方式。
☆ 从编辑、设计、排版到印刷,追求每个细节尽善尽美,给《昨天的青春》一个摄影集应有的品质。
...................
※内容简介※
《昨天的青春:八十年代中学生》精选了任曙林在1980—1989年期间拍摄的170幅中学生照片。这十年间他进入中学校园,旁观中学生的课堂和课余生活,观察他们的动作、神情、关系,揣摩他们的心思,用温柔抒情的镜头语言记录下那一代人的青春。
书中前64页为任曙林的回忆文字,分享了他的青春故事:跟随恩师狄源沧学艺的点滴、与影友惺惺相惜的友情、拍摄中学生的动机、在校园内外与师生的交往……后224页为四色印刷的168张作品,和任曙林本人的珍贵旧照。
...................
※媒体推荐※
这二十多年间,还有哪位摄影家亦如任曙林,属意于校园,窥探少年人的身影与内心吗?我很希望这批照片能使近日辗转于考试之苦的中学生们看一眼,而在我辈眼中,永逝的八十年代,可能唯余这批照片能使我们蓦然遭遇从前的自己。
——陈丹青,艺术家、作家、文艺评论家
他的摄影的最为着力之处,也是摄影本身的最为有力之处,可能正好就在于这么一种耐看的平淡之中。
——顾铮,艺术家、策展人、评论家
2018年6月14日 已读
怎么80年代中学生课余生活这么丰富?令人羡慕!摄影师卧底三年成果颇丰,感觉学生们面对镜头很自然。
八十年代 摄影
世上的光 豆瓣
Instant Light: Tarkovsky Polaroids
7.9 (17 个评分) 作者: [俄]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 Andrei Tarkovsky 译者: 虹风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2 - 4
● 热爱电影的人都知道他——安德列·塔可夫斯基,太多人因为他而爱上了电影。
● 他的作品每一部都是经典,都让他名留影史。
● 他的诗性叙事开创了崭新的艺术典范,奠定了他在世界电影史上无可争议的大师地位。
● 塔氏博大且宁静深邃的精神气质,透过拍立得,让无数人惊鸿一瞥。
● 正如他的电影那样,照片缓缓流出感伤与爱意,传达着他的孤独、哲学和关怀。
● 在这里,塔式的时光穿越镜头,烙印于画面之中,不知不觉,让人沉迷其间。
● 他的影像的无穷魅力,引领读者进入一种凝视与冥想的状态,并渐渐安静下来,无声地观看这个世界。在沉静之中抵达超越性的想象、思考与诗性体验。
本书是塔可夫斯基的摄影随笔,也是他最独特的一本摄影集。收集了塔可夫斯基在1979年至1984年之间,在俄国和意大利所拍的69张照片,即塔可夫斯基完成《潜行者》(Stalker,1979)之后,在《乡愁》(Nostalgia,1983)摄制期间所拍的。这一系列精粹出色的生活小品让我们看到,这位导演不单是流动影像的大师,在捕捉画面上也同样杰出。
中国人的家当 豆瓣
作者: 马宏杰 译者: 安仁良 中信出版社 2015 - 5
中国社会进入现代化进程后,加速了社会肌体的变化,甚至在某些情况下,面貌全非。这样的语境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巨大的机会和挑战,它要求于当下艺术的,不单单是形式的跟进,更重要的是艺术家对社会场域变迁的感应和心理体验,也就是本真的生活呼唤着一种思考型的艺术。
《家当》系列影像作品立足于这样的时代转换,去捕捉我们生活中的物品本身,以物的形态去透射寄
寓其中的人的内在属性。这样,《家当》系列作品就成为检视中国生活情境的视觉图景。它们不仅是解读当下中国社会生活在场的图像文本,也昭示了影像作为艺术所具有的特殊价值和功能。
这个拍摄题材介乎于摄影艺术和装置艺术之间,并且兼有田野人类学调查的意味。所以毋庸置疑,在题材的选择上是很有时代特点和社会、经济研究史料的。本书的结构大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50家中国人的家底展示;第二部分是摄影师的拍摄手记和更加细致的介绍,以及与这个拍摄项目相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