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史
Beyond the Cultural Turn 豆瓣
作者: Bonnell, Victoria E. / Hunt, Lyn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 7
Nothing has generated more controversy in the social sciences than the turn toward culture, variously known as the linguistic turn, culturalism, or postmodernism. This book examines the impact of the cultural turn on two prominent social science disciplines, history and sociology, and proposes new directions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historical research. The editors provide an introduction analyzing the origins and implications of the cultural turn and its postmodernist critiques of knowledge. Essays by leading historians and historical sociologists reflect on the uses of cultural theories and show both their promise and their limitations. The afterword by Hayden White provides an assessment of the trend toward culturalism by one its most influential proponents. "Beyond the Cultural Turn" offers fresh theoretical readings of the most persistent issues created by the cultural turn and provocative empirical studies focusing on diverse social practices, the uses of narrative, and the body and self as critical junctures where culture and society intersect.
漫长的革命 豆瓣
The Long Revolution
9.8 (8 个评分) 作者: [英]雷蒙德·威廉斯 译者: 倪伟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1
雷蒙德·威廉斯在本书中考察了近代英国的教育、识字(图书、新闻报刊)、“标准英语”的发展,英语作家、戏剧的社会历史进程,20世纪英国小说的形成。在这些考察的基础上,他发现一种文化的变革正在发生,并且与之前英国曾经经历过的民主革命与工业革命一样重要。正是以他的英国文化史研究为依据,雷蒙德·威廉斯提出了在长时段内存在着一种文化革命的理论。
超越再现 豆瓣
Beyond Representation: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8th-14th Century
作者: 方闻 译者: 李维琨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 5
《超越再现:8世纪至14世纪中国书画》内容简介:一书所言的内容,是文人画“书画同体”观在艺术史上的精彩表现。我深信中国的艺术史,是不会有“终结”的。艺术史是我们“生活”的遗产。但我要问的是:为什么研究中国艺术史?西方文艺复兴艺术研究的大师——潘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的成就,在于打通了西方艺术史与其文化与思想史。他的结论为:“以人为本”,是文艺复兴的一个基本的观念。
种瓜得豆 豆瓣
作者: 张仲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 11
本书重点关注了清末民初中国的阅读文化(reading cultures)建构及与之相关的“接受政治”(reception politics)问题,以及来自欧美与日本的新知识在中国如何再生产的问题,如启蒙、新的性道德与生育理念,一些与西方现代性密切联系的关键概念像黑格尔、古滕堡、世界语等,是如何被“舍旧谋新”的大众传媒与知识精英在引介中具体化、在地化乃至符号化的,又是如何被清末民初的读者阅读和使用的,这些读者又如何对此加以接受转化,最终又产生了何种派生意义与社会效果。
记忆之场 豆瓣
Les Lieux de Mémoire
9.2 (12 个评分) 作者: [法] 皮埃尔·诺拉 主编 译者: 黄艳红 等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8
《记忆之场》(Les Lieux de Mémoire)是当代法国史学界最有影响的历史著作之一,汇总了法国集体记忆史研究成果。全书以诺拉所提出的“记忆之场”(les Lieux de Mémoire)这一概念为核心,通过对记忆场所的研究,探询残存的民族记忆,以期找回法兰西群体、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本书出版以来,反响强烈,被译成多国文字,而“lieu de mémoire”这一概念也迅速流行,并于1993年被收入《大罗贝尔词典》。 中译本从原书三大卷近五千页中精心选取了11篇文献,按“记忆与历史”“记忆与象征”“记忆与叙事”三个主题组织而成。这些文献除了有诺拉亲自撰写的、阐述整套书史学思想的纲领性文章《历史与记忆之间:场所问题》,还涉及了法国国庆日、《马赛曲》、埃菲尔铁塔、环法自行车赛、贞德、法兰西共和国格言“自由·平等·博爱”、拉维斯的《法国史》和普鲁斯特等,不但有理论的观照,更有中国读者熟悉的法兰西标志性建筑、人物、事件等,兼具思想性、可读性和趣味性。
施善与教化 豆瓣
作者: 梁其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3
善会及善堂是明清社会的新现象,由地方士绅商人等集资、管理慈善机构。这些慈善组织兴于16世纪末期的明代,盛行于清代,甚至民初仍有不少传统善堂仍在运作,本书研究重点则在19世纪中期以前的历史。它们遍布全国,是清代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其重要性及社会意义不容忽视,其中渗透了复杂而具体的文化因素。本书既从客观的社会经济角度去探索善堂的成因,也从施善者的主观角度去分析善堂的功能与性质,从而深入解读了明清时代的社会文化。作者透过慈善组织发展的历史,看社会经济改变与价值观改变的关系,并与海外汉学对话,回应了中国有无“福利国家”传统之问,为明清社会描绘出一幅活泼的历史场景,丰富了世人对中国传统社会的认知。
2016年1月10日 已读
对新文化史有了一个直接的了解。而且主题处理的特别有新意,从慈善主持主体的变换注意到了慈善目的的转换,理论上回应公民社会,福利国家也很赞。我觉得这本书最启发人的就是,用一点点历史去梳理整个进程极其必要。
历史学 慈善 文化史 社会史
民国北京城 豆瓣
Republican Beijing: The City and Its Histories
8.8 (5 个评分) 作者: 董玥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10
本书不是把城市作为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舞台,而是综合考察北京这个古老帝都本身的转型,以及被塑造成现代中国“文化城市”的过程。作者指出,今天所认为的“老北京”其实并不很老,它并不是帝都时代的北京,而是不那么遥远的民国北京。今天对老北京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是将历史商业化的产物。北京不仅是政治活动中心,也是各类人群的生存社会。在作者的观察视野下,北京城获得了深刻的、实质性的学者叙述。
——唐晓峰
《民国北京城》是第一部对民国时期北京的空间变迁、日常物质生活及其文化表述做出系统研究的重要学术专著,与其他研究北京的著作相比,该书的一个独特视点在于对民国时期北京的普通人群及其日常生活实践的极大关注。“传统的回收”这一概念的独到应用具有很大的启示,它对过去与现在、旧与新、物质与文化的认识提供了一个新的辩证的视点。
——张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