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找钥匙 豆瓣
作者: 文珍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8
★丧失恋爱欲望的年轻白领、对女大学生暗生情愫的快递小哥、病倒了也只有单位领导知道的独居男人、影视寒冬中无以为继的编剧枪手……文珍笔下的他们就在我们的不远处,“他们”同时也有一部分属于更广阔的“我们”。
★在时代的磁场下,这些规规矩矩、太过普通的人,各自陷入不太“正常”的境地。衣食无忧者精神困顿,有精神追求者受困于身外物,还有的人身心俱疲。“他们无力反抗,但是他们的痛苦却无比真切。”
《找钥匙》收入了11篇中短篇小说,讲述了11个属于这个时代的、发生在北京的故事。暴食者、囤积狂、母胎单身、丁克已婚女、广场舞大爷……他们常被目为边缘,同样参与了构建这城市,却始终难以真正融入主流。无数的“他们”安静地生活着,轻微地反抗着,日复一日地小型崩溃着。文珍把我们拖入北京城的众声喧哗中,如置身于不舍昼夜的流水,又逼迫我们在这河水深处寻找各自生活的钥匙。
————————
【评论】
女性、社会、文化和审美,文珍处在种种幽暗小径的交叉点上。——李敬泽
作家的职责不仅仅是摹写生活,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经验。底层青年在大都市的生活和精神困境并非一种符号化的景观学,而更是一种有其内在脉络的人性的存在方式。他们根本不是外在于我们的一种用于自证道德优越的工具,而是一群和我们生活高度同构的复杂生命体。——老舍文学奖颁奖词
2022年2月6日 已读
确实读着有种回到了北京的感觉。
文学
鹿川有许多粪 Goodreads 豆瓣
녹천에는 똥이 많다
8.9 (304 个评分) 作者: [韩] 李沧东 译者: 春喜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21 - 8
李沧东封笔之作
直面错综复杂的生活本身,探索真正价值的可能性
从《烧纸》到《燃烧》,永恒的审视与追问
本书是韩国导演李沧东于1992年出版的中短篇小说集,借此他获得了《韩国日报》创作文学奖,并在第二年受导演朴光洙之邀进入电影界,随后他便转型并逐渐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影 大师。
这部小说集展现了一批裹挟在复杂多变的历史浪潮中的底层人物形象,他们艰辛地在生活中追求真正的价值,与现实中的痛苦进行抗争,同时寻找个人生活的意义。作者通过这些人物的遭遇审视韩国现实,但并非止步于讲述历史事件或故事本身,而是着重刻画了人物在此过程中发生的转变,他们逐渐开始对生活中的真正价值和自己的身份认同提出疑问并进行探索。
没有个性的人 Goodreads 豆瓣
Der Mann Ohne Eigenschaften
9.0 (5 个评分) 作者: [奥] 罗伯特·穆齐尔 译者: 张荣昌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1 - 8
二十世纪长篇小说巅峰之作
与卡夫卡、乔伊斯、普鲁斯特齐名的现代文学拓荒者
……
◆ 书中写了什么?今日的整个世界。
……
内容介绍:
《没有个性的人》是奥地利作家罗伯特•穆齐尔未完成的遗作,一部“精神长篇小说”和一部富于随笔式思考的文学作品,作家通过小说里的微型世界,勾画了从启蒙理性塑造的上层市民社会到现代大众社会的过渡,展示了其时代人物的蜡像馆,在二十世纪现代派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小说的背景是一九一四年前的奥匈帝国。在维也纳,人们成立了一个委员会,筹备一九一八年庆祝奥皇弗兰茨•约瑟夫在位七十周年的活动,而在这同一年,德国将庆祝德皇威廉二世在位三十周年;所以,人们称奥地利的这个行动为“平行行动”(然而,一九一八年正好将是这两个王国覆灭的年份,这将一个滑稽荒唐的炸弹放进小说的基底)。
小说的主人公——平行行动委员会秘书乌尔里希——认识到,对自己来说,可能性比中庸死板的现实性更重要;他觉得自己是个没有个性的人,因为他不再把人,而是把物质看作现代现实的中心:“今天……已经产生了一个无人的个性的世界,一个无经历者的经历的世界。”他看到自己被迫面对时代的种种问题,面对理性和心灵、科学信仰和文化悲观主义之间的种种矛盾。另外,小说还塑造了主人公在平行行动的活动圈里接触到的一系列形形色色的人物,如行动负责人狄奥蒂玛、金融巨头和“大作家”阿恩海姆、年轻时代的朋友瓦尔特和克拉丽瑟、神经错乱的杀人犯莫斯布鲁格尔,等等。
……
编辑推荐:
穆齐尔是一位主要创作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奥地利大家,也是西方日耳曼学中的一大热门。他经历过被遗忘和被追捧,但始终没有经历过超越小圈子的阅读和接受。长篇巨著《没有个性的人》是穆齐尔最重要的作品,蕴含厚重的基本主题、人物形象和反讽手法,成为二十世纪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之一。
穆齐尔于一九二一年开始创作这部鸿篇巨制,计划出三卷本,直到一九四二年去世也未能最终完成,而是留下一万两千页、十万个注释和出处指南的遗稿,日后的出版者据此想象出小说的后续情况。整个创作过程经历了其最为艰难困厄的生存时期,主人公乌尔里希试图以旨在了解社会一切领域的实践活动来构建自己的一生。小说围绕“平行行动”塑造了“没有个性的人”和他活动圈里的一系列人物,绘制了一幅奥地利贵族、上层资产者和知识阶层的风俗画,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奥地利社会精神状态的典型特质。
一九九九年,应德国贝塔斯曼文学家出版社和慕尼黑文学之家的要求,由作家、评论家和德语语言文学专家各三十三名组成的评委会评出了一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德语长篇小说名单,位居榜首的就是《没有个性的人》。
……
名人评论:
在当代德语作品中,我从未如此有把握确信后世的判断。《没有个性的人》毫无疑义是最伟大的……这本书的生命将会超过这几十年,并会在未来获得更崇高的荣誉。
——托马斯•曼
这部奇特、细腻而深合时代的作品,其意义远远超出了奥地利国界,正如赫胥黎的小说超出了英国一样。在精神层面上,不仅仅精微细致地体现了奥地利,而且大大超出了奥地利本身。这部作品的创作是越过奥地利、通达欧洲的一个伟大尝试。
——赫尔曼•黑塞
如同尼采将哲学靠近了小说那样,穆齐尔将小说靠近了哲学……从此以后,任何可以被思考的东西都不能从小说艺术中被驱逐出去了。
——米兰•昆德拉
阅读浪漫小说 豆瓣 Goodreads
Reading the Romance:Women,Patriarchy and Popular Literature
8.5 (12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珍妮斯•A. 拉德威 译者: 胡淑陈 译林出版社 2020 - 7
【编辑推荐】
如今,通俗浪漫小说研究已经成为了一个范围广阔、成果颇多的学术领域,不仅拥有相关的国际联盟组织可以每年召开世界级的研讨大会,还持续稳定地出版了一系列学术期刊。而为所有这一切可喜发展打下关键性基础的,正是珍妮斯•A. 拉德威这本于三十多年前写就的经典著作。
20世纪下半叶,为什么作为出版业最有利可图的类别之一的浪漫小说会吸引数百万女性读者?作者从复杂的出版和发行业务到个人读者与文本的接触,多角度深入探讨女性阅读浪漫小说事件肌理,挑战女权主义者、文学评论家以及大众文化理论家对阅读浪漫小说的贬低,认为应该鼓励浪漫主义读者在现实中发声,而不是在想象的孤独中表现出来。
【名人评价及推荐】
《阅读浪漫小说》是独一无二的。它为文化研究设定了一个标准,几乎没有后来者可以达到其高度,即通过密切接触那些可能受到大众文化影响的人群,来检验关于大众文化效应的理论。
——《美国历史杂志》
本书针对浪漫主义小说及其热诚的消费者,做出了非常精彩且透彻的分析。
——《纽约时报书评》
珍妮斯•拉德威对当代女性阅读小说的现象,以及享受这类小说的女性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进行了巧妙而动人的描绘。
——《传播学期刊》
本书不仅探讨了浪漫小说的成规惯例,还对小说及其读者如何对抗某些特定的刻板印象进行了考察,这类印象通常是由那些不读此类书的人塑造出来的。拉德威的研究是社会性文学批评的一个既有趣又有争议的方面。
——《大都会》
【内容介绍】
女权主义者、文学批评家和大众文化理论家总是忽视浪漫主义阅读。他们声称,“浪漫情节”会促进女性读者对男人的依赖,以及对流行文化所传达的压制性意识形态的接受。珍妮斯•拉德威挑战了这一说法,认为批评的注意力必须从孤立地考虑文本本身,转移到阅读背后那复杂的社会事件上。
《阅读浪漫小说》一书因其革新性、突破性的人种志调研方式而获得了极高的赞誉。在针对流行艺术的研究领域,本书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意义。这本里程碑式的著作不仅破除了流行文化中的消费“神话”,并借此分析了女性读者这一特定群体的审美和消费倾向。
小花旦 豆瓣
7.7 (41 个评分) 作者: 王占黑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2020 - 10
“香樟树,阮家阿婆,巧星美发屋,连同整个小区,都成了昨日的世界。”
《小花旦》是作家王占黑的最新小说集,收录近三年来创作的六部中短篇作品。这一次作家从生龙活虎的街道走向城市的更深处,从上一辈走向自己的同龄人,也尝试走入每个普通人内心的秘密森林。人和空间的关系,总是承载着人和时间的关系,跑进去看,去探险,是不变的志趣,也是新的成长。
从嘉兴到上海的绿皮火车,最后一趟去大润发的免费班车,时隐时现的人民公园同志舞蹈角,拆迁废墟之下,那些渐渐被人忘记的报亭、桥洞和鸽子笼,正在悄悄被另一些人拾起不放。走出街道的英雄,是一颗颗脱轨的旧卫星,在城市风景的新与旧中穿梭游荡,时间冲刷后,用强健的快乐,筑起对自在生长的人与世界的不灭信心。
你也会从中发现那个社区小宇宙里的神奇关联,《空响炮》里的赖老板的炮仗店,曾是小花旦的巧星美发屋,瘸脚阿兴戳完气球之后,和两个残疾朋友约定寻找一个陌生女人,还有永远的老王……他们四处游动,在城市的泳池里时起时沉,大口呼吸。
*
【编辑推荐】
*
1、首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得主,王占黑最新小说集,蜕变成熟之作——2018年凭借处女作《空响炮》摘得首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90后作家王占黑带来蜕变成熟之作《小花旦》。六个中短篇作品,一部野生浪漫的公路电影,带你在城市丛林漫游。这一次占黑小伙从街道江湖走向城市的更深处,从上一辈民间爷叔的生活走向自己的同龄人,也尝试走入每个普通人内心的秘密森林,小说质地更加开朗阔达。
*
2、走出街道的英雄,在城市风景的新与旧中穿梭游荡;时间冲刷后,用强健的快乐,筑起对自在生长的人与世界的不灭信心——十二块五的绿皮火车,从小城去往大都市流浪;最后一班去大润发的免费班车,驶向和陌生人短暂邂逅的超市奇妙夜;人民公园的同志跳舞角、被遗忘在马路角落的海宝,是电视和海报里看不见的风景;渐渐废弃的桥洞下,有自在生长的人和世界……走出街道的英雄,小花旦阮巧星、大黑鱼阿三、嗡鼻头、瘸脚阿兴、永远的老王,他们像一颗颗从旧地界脱轨、发射的卫星,去往巨兽般的都市游荡、发光。
寂寞的游戏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3 (366 个评分) 作者: 袁哲生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9
☆ 新京报·腾讯2017年度十大好书
☆ 豆瓣2017年度读书榜单 中国文学(小说类)TOP1
☆ 第一届做書奖 年度原创小说
用纯真的双眼捕捉孤独的角落
被张大春誉为撑起21世纪小说江山的两位作家之一
台湾吴浊流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时报文学奖得主
………………
※编辑推荐※
☆ 袁哲生以冷静节制的短篇小说风格和骆以军并列为台湾1960年代最优秀的小说家,也是 被张大春誉为“撑起21世纪小说江山 ”的两位作家之一,还影响童伟格、甘耀明、高翊峰、王聪威等一批台湾年轻作者,如果,袁哲生继续写下去,或许他会是当今台湾最杰出的小说家……
☆ 美国小说家海明威曾提出著名的冰山理论,写作者在书写上只留下八分之一给读者,另外八分之七则隐匿其踪。向来崇拜海明威冰山理论的袁哲生,也在这本《寂寞的游戏》展现出一种专属于他自己的冰山书写。通过一贯冷静的文字、简约的结构,他留下十分之一的部分;字里行间的处处留白,则隐藏十分之九的深邃意涵让读者自行摸索。当读者感受到那十分之九时,袁哲生的文字意义才真正展现出来。
………………
※内容简介※
在这一本由七篇短篇小说组成的《寂寞的游戏》中,袁哲生通过各种不同的人际情感,例如父母与儿子之间的亲情,年少时同学之间的友情,或是两人结婚多年的夫妻之情,一再地去捕捉寂寞这种“生而为人必定面临的困境感”,字里行间处处散发孤独的感觉。寂寞、孤独一直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基调,也是许多作家竭力描述的情感,但是,当我们在《寂寞的游戏》中仔细品味袁哲生冷静节制的文字后,终将会发现一种袁哲生独有的寂寞书写。
………………
※名人推荐※
在袁哲生最好的作品里,他显然不满足于白描人生片段而已,而要借叙述的形式,表达更复杂的看法。这使他得以超越写实模拟的限制,曾获大奖的《送行》正是如此。故事中的父亲带著小儿子坐火车,为落网逃兵的大儿子送行;之后小儿子再到海港送别父亲。如是辗转,人物关系渐行渐远,叙事力量也越来越淡。一篇讲亲情的小说,竟反衬出天地不仁,何以为寄的孤绝感。亲如骨肉,又能如何?
——文学评论学者 王德威
《送行》的作者对文字有极其精到的控制力,使读者一直处于某种“距离”之外的冷静状态。刻意压低抹淡的腔调反而令港式小镇里浮来游去的小人物因面目模糊而益显卑微、落寞。作者大量使用的白描笔触非但不会由于“没有刻画出人物的心理变化”而流于空疏,反倒经由人物错身而逝的际遇、彼此不相连缀的动作、遭遇来交叠衬显出作者尤深的关切——人类存在的断片性和疏离性。
——当代华文作家 张大春
他用强烈的表达意愿,代替节制和省略。他想把个人的感受和社会的现状融合在一起,成为文学的一体。但是,他并未忘却隐藏的工夫。他想在表露和隐含之间,求取平衡。他用丰富而正确的现实描述,来建立他的作品的架构。他也了解,要进入社会的深处,才能追求到他的目标。
——台湾小说家 郑清文
呐喊 豆瓣
9.5 (449 个评分) 作者: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 3
《呐喊》是鲁迅1918-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收有《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等14篇作品。当时正值五四革命精神高扬时期。作者创作小说意在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封建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的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2019年5月18日 已读
小的时候能读懂的只有文字,却读不出背后的感情来。长大了都读懂了,看着现实日复一日地消沉下去,竟愈发伤感了。
文学 杂文
The People's Lobby 豆瓣
作者: Elisabeth S. Clemen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7 - 9
In this pathbreaking work, Elisabeth S. Clemens recovers the social origins of interest group politics in the United States. Between 1890 and 1925, a system centered on elections and party organizations was partially transformed by increasingly prominent legislative and administrative policy-making as well as the insistent participation of non-partisan organizations.
Clemens sheds new light on how farmers, workers, and women invented strategies to circumvent the parties. Voters learned to monitor legislative processes, to hold their representatives accountable at the polls, and to institutionalize their ongoing participation in shaping policy. Closely analyzing the organizational politics in three states—California, Washington, and Wisconsin—she demonstrates how the political opportunity structure of federalism allowed regional innovations to exert leverage on national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n authoritative statement on the changes in American politics during the Progressive Era, this book will interest political scientists, sociologists, and American historians.
2019年5月17日 在读
Institutional heterogeneity and neo-institutionalism(culture scripts of actions)in historical contexts 的结合;organizational forms are not only chosen by instrumental purposes, they are signaling political and symbolic identities as well.
文学 社会学 组织
取瑟而歌 豆瓣
9.1 (29 个评分) 作者: 张定浩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6
《取瑟而歌:如何理解新诗》通过分析林徽因、穆旦、顾城、海子、马雁等几位优秀汉语诗人及其诗歌,提供理解新诗的有效路径,希图使读者面对一首陌生的诗时不再胆怯和无所适从,而面对熟悉的诗时,也可以恢复济慈所说的“消极感受力”——在美面前,一个人有能力经受不安、迷惘、疑惑,而不是 烦躁地务求事实和原因。
本书是waits继《既见君子:过去时代的诗与人》之后,谈论中国诗的第二本小书,这次谈论的是尚处于未完成的新诗。倘若我们能藉此辨认出那些值得信任的诗歌,体验它,探索它,被它充满,被它许诺,我们将有所收获,这收获不是知识上的,而是心智和经验上的,像经受了一场爱情或奇异的风暴,我们的生命得以更新。最终,我们在由那些最好的母语诗人构筑的汉语山河中,继续分享和延展因他们的存在而变得更为广阔的中文。
小说课 豆瓣
8.3 (115 个评分) 作者: 毕飞宇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 - 2
►关于阅读,他们这样说:
通过认真阅读小说,我在年轻的时候学会了认真对待生活——[土耳其] 奥尔罕·帕慕克
不管多忙,生活多困苦,读书和听音乐,对我来说始终都是不变的巨大喜悦。唯有那喜悦是任何人都无法夺走的。——[日本] 村上春树
在青少年时代,每一次阅读跟每一次经验一样,都会产生独特的滋味和意义;而在成熟的年龄,一个人会欣赏更多的细节、层次和含义。——[意大利] 伊塔洛·卡尔维诺
►毕飞宇这样说:
有时候我把小说看得很重,足可比拟生命。有时候我也会把小说看得非常轻,它就是玩具,一个手把件,我的重点不在看,而在摩挲,一遍又一遍。
对许多人来说,因为有了足够的生活积累,他拿起了笔。我正好相反,我的人生极度苍白,我是依仗着阅读和写作才弄明白一些事情的。
集结万千读者的热情期待,网络阅读量超千万,2016腾讯书院文学奖获奖作品!
广受好评,最不一样的阅读范本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毕飞宇带你进入最妙不可言的小说世界
你,真的读懂小说了吗?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渴望我的这本书可以抵达文学的千分之一。——毕飞宇
经典不仅仅是文学史上那些德高望重的作品,经典首要的意义是作者与读者的沟通
别具一格的阅读体验,与众不同的毕氏解读
以小说家的眼光读小说!
以普通人的姿态读人性 !
经典,原来可以这样读!
本书辑录了作家毕飞宇在南京大学等高校课堂上与学生谈小说的讲稿,所谈论的小说皆为古今中外名著经典,既有《聊斋志异》《水浒传》《红楼梦》,也有哈代、海明威、奈保尔、乃至霍金等人的作品,讲稿曾发表于《钟山》杂志,广为流传,特结集以飨读者。
望春风 豆瓣
8.0 (60 个评分) 作者: 格非 译林出版社 2016 - 6
1958—2007,微缩五十年时代变迁,演绎幽微处世情人性。“中国最美的书”设计者陆智昌倾情担纲设计。
《望春风》是格非获茅盾文学奖后的首部长篇大作,亦是集其30年文学创作精华的成熟之作。《望春风》具有微缩中国乡村当代史的意义,在创作过程中备受文坛、媒体和读者瞩目。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乡村是无可回避的精神源泉。《望春风》完成了一次几乎不可能的返乡之旅,以回到“过去”来看“当下”的观念,余韵悠长、值得咀嚼的历史片段,置于时代长河背景的“桃花源”气象,如“清明上河图”般娓娓道来的手卷写法,描绘乡土中国的活色生香,发见普通人的高贵品质,定格日常生活的瞬间永恒。
“江南三部曲”写江南,《望春风》则是对江南故事最为专注、集中和彻底的表达。相对于“江南三部曲”,《望春风》更接地气,更加沉稳,更有温度,更多地关注时代洪流下乡村的人情之美。在对历史的沉思中,用宏阔又精致的结构,以及极为老辣纯熟的文字,对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乡村作了告别。同时,为读者打开一个小小的山口,“仿佛若有光”。
-------------------------------------------------------------------------------------------------------------
儒里赵村,江南一座简朴而风景如画的乡村,号称祖先是世代簪缨的高门望族。在这里,似乎天大的秘密都能守得住。浩劫岁月中维持完整,时代变迁中悄然离析。小说刻写家乡的村庄逐渐衍变的复杂过程,通过个人命运、家庭和村庄的遭际变化,描写江南乡村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运动,并展现它可能的未来。
2016年12月30日 已读
读的豆瓣电子版。感觉经济改革虽然也似革命搅的人原来的生活翻天覆地,可是丧失了理想的纯真也就失去了美,读起来就显得没味道。
中国文学 乡村 小说 文学 生活
博尔赫斯的面孔 豆瓣
8.3 (14 个评分) 作者: 格非 译林出版社 2014 - 2
最新散文与最经典文学评论集
回顾往昔岁月,阐论文坛潮流,解析大师经典
全面客观 睿智深刻 妙趣诙谐
著名作家格非的二十堂文学公开课
值得收藏的文学正典阅读指南
~~~~~~~~~~
《博尔赫斯的面孔》是格非最新的散文集。
全书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收录他近年来的随笔类文章,包括读书札记、游记、忆旧文和文化短评等。后半部分则是他多年来写下的相对系统而深入的文学评论文章。
以文体优美著称的作家格非同时也是严谨而睿智的学者,友善而幽默的老师。多重身份特质在这部文集里得到了充分表露。他的游记和忆旧文,叙事轻捷,妙趣横生;读书札记和文化短评往往切中肯綮;文学评论则优美耐读,见解深透,兼具学术文章和散文之长,是不可多得的经典。
对于一个喜爱并想更多了解他的读者,此书可谓一个窗口。对于更为广大的文学爱好者,此书的后半部分相当于一门精彩不容错过的文学公开课。
少女哪吒 豆瓣
8.0 (32 个评分) 作者: 绿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7
《少女哪吒》是善写大城漂泊记的绿妖,以小说形式对那些异乡出走者的隐秘青春故事,所做出的深入探究。全书以六个短篇小说组成,语言质地冰冷凛冽,但其下却涌动着炽热的生命之歌。亦可视作《沉默也会歌唱》的前传。
在不断兴建与拆毁的九十年代,一个典型的中国小镇。无论是向田野深处狂奔的失意少女;还是只与候鸟为伴的敏感少年;抑或是那个消失了,却让叙述者确认了自身的存在的危险红衣女孩……都可视作通向同名短篇小说《少女哪吒》的密匙:在青春期结束时,女主人公最终决定以出逃的形式来逃避母亲令人窒息的爱,和灰色压抑的出生地。与童年好友关于果园、河堤的美好记忆,似乎模糊在时间的流逝之中了,纷扰的俗世也令她判若两人。但她终究还是成功了,成为了一个剔骨还母、彻彻底底再把自己生育一回的天地好儿。在别的篇章中曾经出现过的人物再度出现,一张张叠加起来的干净青春脸孔共同叩问着读者的灵魂:肉体的消失和精神的幻灭,究竟哪一个更为惨烈?
本书中的《少女哪吒》后被导演李霄峰改编为电影,搬上银幕。是第19届韩国釜山电影节“新浪潮”竞赛单元唯一入围的中国电影,并获第51届台湾金马电影节“最佳新导演”及“最佳改编剧本”奖两项提名。2015年7月全国公映。
了不起的盖茨比 Goodreads 豆瓣
The Great Gatsby
8.7 (16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 译者: 邓若虚 南海出版公司 2012 - 5
★ 20世纪全球百部英语小说第2名
★ 村上春树最爱的书
★ 村上春树万字长文导读
★ 全新译本完美呈现原著魅力
★ 如果没有与《了不起的盖茨比》相遇,我写出来的小说会与现在完全不同,或者也许什么都不写。——村上春树
★《了不起的盖茨比》建立在“幻象的破灭”上。正因这样的幻象,世界才如此鲜艳。你无需理会真假,但求沾染那份魔术般的光彩就是了。——菲茨杰拉德
中西部小子盖茨比到东部闯荡一夕致富,他在自己的豪宅夜夜宴客,俨然慷慨荒唐的富豪大亨;他梦幻地看着纽约长岛上一座闪着绿光的灯塔,寻觅着梦寐以求的女人黛西。邻居尼克,眼看着盖茨比的宾客们接受他的招待却冷漠无情,眼看着盖茨比奋力追求那腐败的虚华。盖兹比最后的结局,让尼克对东部浮华的名流生活梦碎,宛如看着繁华楼起再看着它楼塌。
2016年7月2日 已读
old sport满篇比较奇怪了
文学
月亮和六便士 豆瓣
The Moon and Sixpence
9.0 (175 个评分) 作者: [英] 毛姆 译者: 傅惟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10
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本已有牢靠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但却迷恋上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突然弃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他的行径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在异国不仅肉体受着贫穷和饥饿煎熬,而且为了寻找表现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经过一番离奇的遭遇后,主人公最后离开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他终于找到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他同一个土著女子同居,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在他染上麻风病双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画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却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后把这幅画作付之一炬。通过这样一个一心追求艺术、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毛姆探索了艺术的产生与本质、个性与天才的关系、艺术家与社会的矛盾等等引人深思的问题。同时这本书也引发了人们对摆脱世俗束缚逃离世俗社会寻找心灵家园这一话题的思考,而关于南太平洋小岛的自然民风的描写也引人向往。《月亮和六便士》说问世后,以情节入胜、文字深刻在文坛轰动一时,人们争相传看。在小说中,毛姆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借“我”之口,叙述整个故事,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原型是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这更增加了它的传奇色彩,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关注。
2016年6月26日 已读
虽然我最后也未被画家的天才折服,但作者的思想,译者的文字都是极好。
文学
小径分岔的花园 Goodreads 豆瓣
9.1 (437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 豪·路·博尔赫斯 译者: 王永年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7
本书为1941年的短篇小说集,收小说七篇。其中,《小径分岔的花园》是侦探小说,讲述一桩罪行的准备工作和实施过程。小径分岔的花园是一个谜语,或者说寓言,而谜底正是时间。
2016年5月29日 已读
已陷入花园,喜欢彩票,环形和花园这三篇,都是好玩的故事。
外国文学 文学
悉达多 豆瓣 Goodreads Goodreads
Siddhartha
9.2 (88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杨玉功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 10
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英俊聪慧,拥有人们羡慕的一切。为了追求心灵的安宁,他孤身一人展开了求道之旅。他在舍卫城聆听佛陀乔答摩宣讲教义,在繁华的大城中结识了名妓伽摩拉,并成为一名富商。心灵与肉体的享受达到顶峰,却让他对自己厌倦、鄙弃到极点。在与伽摩拉最后一次欢爱之后,他抛弃了自己所有世俗的一切,来到那河边,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在那最绝望的一刹那,他突然听到了生命之河永恒的声音……经过几乎一生的追求,悉达多终于体验到万事万物的圆融统一,所有生命的不可摧毁的本性,并最终将自我融入了瞬间的永恒之中。
《悉达多》是黑塞的第九部作品,1922年在德国出版,直到1951年在亨利·米勒的再三说服下,才有出版商出版了该书的英译本,此后逐渐在60年代的美国形成黑塞热潮,据说那时的大学生几乎人手一本。 这部作品不仅是亨利·米勒的最爱,更是影响了各类毫不相关的音乐人,从60年代到00年代,从尼克·德雷克到电台司令,从深沉悲伤到摇滚妄想,《悉达多》是他们灵感的来源。 《悉达多》是黑塞最经典的作品之一,此次特别增补保罗·科埃略的最新导言,
一个人的城堡 豆瓣
10年1月第1版 有11年4月2印本
作者: 黄昱宁 东方出版社 2010 - 1
本书收录的文章绝大部分是对于外国文学、外国文化范畴内的作品、现象、人物的记述、解读、评析与思考。这些文字既具有一定的学术含量,又注意以普通读者喜闻乐见的面貌示人,具有雅俗共赏的特质。
上班族的一日 豆瓣
作者: 陳映真 洪範 2001 - 10
陳映真是當代最優秀的小說家之一,海內外歷來各項文學經典評選,均名列前茅。陳映真的文字獨具魅力,思想層次分明,所有作品都在他不移的理想主義、使命感、和廣大的同情所規範下成型,將社會、人性、和歷史的問題,以動人的故事娓娓道出,感人肺腑,睥睨時代風潮趨向。陳映真已有十四年未曾出版小說新作,《忠孝公園》是他停筆多年之後的最新力作,寫出當前台灣及時代淵源的種種複雜情節,令人深思。作者並將其所有舊作,重新審訂校正,合為《陳映真小說集》共六冊,由洪範以全新雅致的面貌隆重推出。
从卡夫卡到昆德拉 豆瓣
8.4 (43 个评分) 作者: 吴晓东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8
回顾刚刚逝去的20世纪文学,冠以经典的盖棺论定或许言之尚早。但吴晓东在经大讲坛上推崇的从卡夫卡到昆德拉这九位小说家,却无疑称得上大师;他在课堂上选作阐释分析对象的九篇作品也已经或终将被证明为不朽。因此,吴晓东对他心仪小说家的独具慧眼的研究、对他欣赏 小说的别有会心的解读,不失为一种对20世纪现代派文学的回顾和盘点。虽然作者无意经营小说史的契约,但其宏阔视野却有助于我们对百年文学脉络的整体关照和把握,进而领悟已经过去的这个“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的一个世纪”对小说家及小说形式的深层影响,以及为什么20世纪的小说令人感到“阅读不再是一种消遣和享受;阅读已成为严肃的甚至痛苦的仪式”。
2016年3月29日 已读
隔了十年看这个书感觉特别有意思。最念念不忘的就是海明威那一章,因为我们总是生活在情境之中,生活中的不确定性使我们难以寻找到稳固的答案。对昆德拉对于小说局限性的提问很感兴趣。我觉得这本书至少让我对以前读过的作品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对没读过的心驰神往。还需要再消化。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 文学理论 现代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