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论
On the Move: Changing Mechanisms of Mexico-U.S. Migration 豆瓣
作者: Filiz Garip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6 - 11
Why do Mexicans migrate to the United States? Is there a typical Mexican migrant? Beginning in the 1970s, survey data indicated that the average migrant was a young, unmarried man who was poor, undereducated, and in search of better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This is the general view that most Americans still hold of immigrants from Mexico. On the Move argues that not only does this view of Mexican migrants reinforce the stereotype of their undesirability, but it also fails to capture the true diversity of migrants from Mexico and their evolving migration patterns over time.
Using survey data from over 145,000 Mexican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nearly 140 Mexicans, Filiz Garip reveals a more accurate picture of Mexico-U.S migration. In the last fifty years there have been four primary waves: a male-dominated migration from rural areas in the 1960s and ’70s, a second migration of young men from socioeconomically more well-off families during the 1980s, a migration of women joining spouses already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late 1980s and ’90s, and a generation of more educated, urban migrants in the late 1990s and early 2000s. For each of these four stages, Garip examines the changing variety of reasons for why people migrate and migrants’ perceptions of their opportunities in Mexico and the United States.
Looking at Mexico-U.S. migration during the last half century, On the Move uncovers the vast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flow of people moving between nations.
2020年11月17日 在读 我自己看下来最感兴趣的还是方法部分,经验上感觉也复杂化了对墨西哥裔移民群体多样性的认识。传统的定量研究确实强调ABC作为factor的预测能力,然后不断加XYZ去创建新的模型来预测社会行为,理论模型之间还都是互相竞争而非互补,这种视角下社会行为的规律就是如同物理世界一样静止不动。但是社会情景在变,机制的解释力是条件性的,发现特定的条件性也是一个贡献吧。
方法论 社会学 移民
实证的迷思 豆瓣
9.1 (7 个评分) 作者: 叶启政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2
本书是台湾大学著名社会学者叶启政先生的新著。全书致力于对当前社会科学中占统治地位的计量与统计方法进行理论反思,意在打破社会科 学研究的“范式迷思”。
当今的中国社会学研究,在美国社会学传统的影响下,日益表现出以经验实征方式进行量化研究的趋势。本书致力于对这种“范式迷思”进 行理论反思。作者回溯了社会学实证主义传统形成的文化-历史语境,尤其注重对统计方法中的核心概念“均值”与“变异量”进行知识社会学分析,指出其并不具有超越特定时空场域的普遍有效性。最后,作者以韦伯的“理念类型”作为一种特别的思考模式,陈述其在社会学思考中可能具备的丰富而深邃的意义。本书兼具思想史与科学史的特点,极大程度地打开了反思科学方法的大门。
為什麽我少了一顆鈕扣?-社會科學的寓言故事 豆瓣
作者: 山口一男 译者: 邱振瑞 經濟新潮社 2011 - 11
在這世界上,每個人都不同,每個人都有其價值,正因為這樣,人生才有樂趣和希望。
這本書,是作者以一個社會學家的觀點,所創作的故事。
懂一點社會科學,能不能讓人生更美好,既了解自己,也了解這世界的道理?這就是作者的初衷,希望透過故事的形式,展現社會科學的迷人之處。
全書是由兩個中篇故事構成,兩個故事分別從不同角度,來談「多樣性」這個主題。
第一個故事〈少了一顆鈕釦的米娜,與魔法師卡茲〉
故事是發生在某個星球上,那裡有個特別的習俗,就是每個小孩子一生下來,身上都會有一件一生都無法脫下的衣服,而衣服上會有七個鈕釦,分別代表七種不同的人格特質。
故事說,有個小女孩叫做「米娜」,她的衣服只有六顆鈕釦,少了一顆「朝氣」的鈕釦。因此,她被同伴嘲笑是「六顆鈕釦的米娜」。米娜因此而悶悶不樂,幾乎想要尋死以求解脫,她的父母也因為忘了給她完整的第七顆鈕釦而很自責。
有一天,米娜一個人駕船前往魔法島,想要請島上的魔法師卡茲施法,給她少掉的那顆鈕釦。在魔法島上,米娜遇到各式各樣的人,驚險地通過三個關卡,最後終於見到了卡茲魔法師,結果……
故事裡還穿插許多社會科學謎題(例如囚犯的困境、自我認同、多樣性、康德的道德哲學、統計與機率),很適合對社會學、經濟學有興趣的讀者,進一步探索。
第二個故事〈獅子與老鼠〉,是源自伊索寓言。
場景是在一個大學課堂上,由老師和學生以對話的方式進行,先討論日本與美國的〈獅子與老鼠〉故事版本有何差異,從而討論日本與美國的文化與社會規範的不同,以及人際互動方式的差異。也探討如何以自由的心態、批評的精神,來思考社會道德規範的形成。養兒育女應該用何種態度?為什麼會有霸凌現象?不同文化的不同處理方式,帶來更多的有趣思考與反省。
作者為什麼要說這兩個故事?則是本書更大的一個謎。需要讀者讀完之後的反芻。全書中隱含著「多樣性」(diversity)這個主題,從小女孩米娜的自我認同問題,到不同國家、文化之間的差異與認同,如何能互相包容與共存。大自然界本來就擁有多樣性,人類社會也一樣,正因為每個人都不同,才成其為人,這是最寶貴的資產,也是人類得以進步的泉源。
這本書可以從很多角度來看:
.如果從「教育」的角度來看,說明了「包容別人,喜歡自己」的重要,可以視為生命教育的一環,進而減少校園霸凌事件的發生。
.如果從「組織行為」來看:好的組織或企業,都需要各式各樣的能力,所以當然需要多樣化的人才。
.若以「哲學」的角度,書中時常可見蘇格拉底式的對話,提醒我們是否真正認識自己、接納他人。
.若以「自然生態」的角度,可以解釋為「森林的生物鏈」,有開枝散葉的大樹,就會有隨風到處長的無根蕨類,方能夠成為永續的森林。
這本書呈現人、價值與社會道德規範的多元面向,表面上看似伊索寓言一般輕鬆,其中卻暗喻著生命的意義與人生哲理。這個世界擁有多樣化的寶藏,人們也應具備多樣化的心態,來享受我們的人生。這本書也暗喻著「容納百川的大器,有助於社會進步」。
社会科学中的研究设计 豆瓣
Designing Social Inquiry: Scientific Inference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8.5 (13 个评分) 作者: [美] 加里·金 / [美] 罗伯特·基欧汉 译者: 陈硕 格致出版社 2014 - 9
《社会科学中的研究设计》重点介绍了运用于政治科学领域的研究设计,以定性研究设计为主题,但同样适用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学生,并且对定量取向的学者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作者整合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所采用方法的共性,目的是提供有效的描述性或因果性推论。作者还进一步指出,定量研究的科学推论原则和建模方法也能帮助定性研究者提供得出更有逻辑、更可靠的推论。
如何做田野笔记 豆瓣
Writing Ethnographic Fieldnotes
8.4 (10 个评分) 作者: 罗伯特•埃默森 / 雷切尔•弗雷兹 译者: 符裕 / 何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6
近几年,许多人类学家开始强调写作的重要性。而众所周知,民族志写作的起点和基础是研究者的田野笔记。那么,如何做田野笔记呢?
为此,三位具有丰富田野实践和教学经验的人类学家,给出了一系列实用而又指导性的建议。本书通过大量的正在撰写的、“未完成的”田野笔记实例,考察了田野研究者如何将亲身经历和观察写成田野笔记的过程,讨论如何运用田野笔记来讲述民族志故事的方法,以及帮助研究者基于田野笔记撰写民族志的关键步骤。
本书致力于提出一套实用的田野笔记写作指导,以帮助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口述历史学、教育学等学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因为田野研究和人类学方法在以上学科中都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另一方面,对于政治学、商业管理、传播、社会福利及公共卫生等学科,田野研究和民族志也可以作为次一级的辅助研究方法。
《如何做田野笔记》系美国当代知名人类学家罗伯特·埃默森等撰写的一部有关人类学研究专著。田野调查是当代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重要环节,而其中的关键之处,就是如何作田野笔记。此书结集的数位人类学家的经验谈,对此项工作作了详尽、清晰的阐述,也是该学科基础方法的指导之作。
2015年3月12日 在读 工具书;因为没读过写文化,也读不出这本书的回应。
方法论 田野笔记
结构─制度分析,还是过程─事件分析?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谢立中 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 5
《结构-制度分析,还是过程-事件分析?》主要内容简介:“过程—事件分析”是著名社会学家孙立平倡导的与所谓“结构—制度分析”不同的社会分析模式。这种社会分析模式在国内社会学界已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张静与孙立平就这两种分析模式的是非优劣所展开的争论也一度为相关人士所感兴趣。本辑精选了主要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师(及部分关联作者)撰写的、与这两种社会分析模式及其之间争论密切相关的代表性论文,以期帮助读者了解和理解这两种社会分析模式的特征及其关系。
2014年6月16日 已读
系主任对于孙老师的评论太犀利了…但是算得上有理有据。两种研究方法,确实还是要看自己的问题取向。对于认识论部分也有启发。
方法论 社会学
案例研究 豆瓣
作者: [美]殷 译者: 周海涛 / 李永贤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4 - 11
《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第3版)采用案例研究方法进行学术研究对于绝大多数社会科学家来说,都是一种高难度的挑战。《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第3版)的目标是帮助您——无论是资深的社会科学家,或是初入此道的后起之秀——来面对这些挑战。
点击链接进入新版: 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中文第2版)
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中文第2版)
教授为什么没告诉我 豆瓣
8.2 (16 个评分) 作者: 毕恒达 法律出版社 2007 - 5
相信读过研究所的人,都有写论文的共同经验,而且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多半是一种漫长的天人交战,也有一种玩弄文字的快感。《教授为什么没告诉我》是以研究生立场发言,从教授转换成学生,彷彿说出多数研究生的心声与想法,最急需了解的是论文究竟要如何写成。严格说来,这只是一本关于论文写作的书,从研究主题选定、文献回顾、研究方法、问题意识、分析与发现、结论,到未来研究方向。学术就非得严肃的令人敬而远之,还是平易近人比较好?纽约本身是毕老师都市空间研究能量的获取,厕所正好反映出性別空间最激烈的场域,自拍则翻转主流论述的对于身体负面价值。
在中国做田野调查 豆瓣
Doing Fieldwork in China
作者: [丹麦] 玛丽亚·海默 / [丹] 曹诗弟 译者: 于忠江 / 赵晗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2 - 4
《在中国做田野调查》的作者来自世界各地,并且拥有着各不相同的学术背景,如,政治学、人类学、历史与文化、经济学等。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了自己在中国开展的田野调查工作,探讨了一般的理论问题,并且对于后来者给予了许多实际的建议。尽管《在中国做田野调查》并不针对某个具体的研究问题,但是,却能对处理田野工作中常见的棘手问题给以有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