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
风雨鸡鸣 豆瓣
作者: 罗志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10
中国的近代是个风云变幻的过渡时代。这个时代的读书人,尽管社会定位和自定位都出现了变化,却始终在两难的窘境下徘徊、调适,并继续努力,真如《诗经》所说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封面采蔡元培先生题字)。本书讲述的,就是中国近代这一激变时代的读书人和读书事。
本书为史家罗志田先生的随笔集,集中关注近代读书人的学术与思想世界,包括张之洞、章太炎、梁启超、梁济、陈独秀、胡适、梅光迪、傅斯年、陈寅恪、梁漱溟、缪钺、吴天墀、张芝联等诸先生。本书非学院写作,无意追求系统全面, 所述故事或许惊天动地、荡气回肠,也可能不过就是一些细枝末节。但这些大小不一的行事,多少都反映出所处时代的社会心灵。
到民间去 豆瓣
作者: [美]洪长泰 译者: 董晓萍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 8
《到民间去: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1918-1937(新译本)/海外中国研究文库》从文化思想史的角度,使用民间文学和民俗学资料,探讨20世纪初五四运动至抗战前的民间文学运动及其影响。这场运动由北京大学的几位青年民俗学者发起,他们批评封建儒家传统及贵族文化,认为它们是中国现代化的绊脚石。他们主张“到民间去”,找寻中国文学的真正宝藏。他们认为民歌、传说、儿童文学和谚语等是平民的“真声”,也是中国文学的精粹部分。他们还认为,这些平民文学种类长期受到上层儒家精英文化的轻视和压制,正在迅速消失,故应该抓紧抢救,努力搜集,恢复它们原有的光彩。民俗学者把中国文化划分为泾渭分明的两个阶层:平民文化与贵族文化。他们大部分人认同平民文化,主张要向老百姓学习。这不仅代表了他们要重新评估中国文化的决心,也标志着他们反思自己的社会角色的转向,以及希望参与改革社会的抱负。这场民间文学运动为后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文化下乡”运动开启了先河。
救世 豆瓣
Saving the world : Chen Hongmou and elite consciousness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作者: [美国] 罗威廉 译者: 陈乃宣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 11
陈宏谋是清代中期上层官僚的代表,作者通过对他的解读让我们全面了解那个时期官员对自己、对事业和社会的认识。作者从为官到做人,从经世到治家诸多方面剖析了陈宏谋的思想与政治生涯。本书通过人物史写社会史,是了解18世纪官僚政治思想的重要著作。
The Intellectual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豆瓣
作者: Timothy Chee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6 - 1
http://www.cambridge.org/cn/academic/subjects/history/east-asian-history/intellectual-modern-chinese-history?format=PB
This vivid narrative history of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public life provides a guide to making sense of China today. Timothy Cheek presents a map and a method for understanding the intellectual in the long twentieth century, from China's defeat in the Sino-Japanese war in 1895 to the 'Prosperous China' since the 2008 Beijing Olympics. Cheek maps the changing terrain of intellectual life over this transformative century in Chinese history to enable readers to understand a particular figure, idea or debate. This map provides coordinates to track different times, different social worlds and key concepts. The historical method focuses on context and communities in six periods to make sense of ideas, institutions and individual thinkers across the century. Together they provide a memorable account of the scenes and protagonists, arguments and ideas of intellectuals and public life in modern China.
A comprehensive synthesis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across the twentieth century, presenting the importance of intellectuals in public life in modern China
Places the Chinese experience in a global context from 1895 to the present, making it comparable with European and world events
Introduces new analytical perspectives for the study of intellectual history, including ideological moments, the directed public sphere and worlds of intellectual life
倒转红轮 豆瓣
8.7 (17 个评分) 作者: 金雁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9
本书共分十章,采用由近而远的倒叙方式,把俄国历史上几个典型的知识群体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做了独到的解释,另外还对两个不同时期知识分子代表人物索尔仁尼琴和高尔基进行了个案研究。全书层层剥离,逐步推进,将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群体形象展现于世人面前。主要观点有:
为什么革命不可轻言——
统治阶级对知识阶层的打压和禁令,使思想蒙难者被赋予了圣徒般的光环与荣耀,进一步促使失业的“愤青”对激进主义产生更大的兴趣,促成了社会上的“革命党”崇拜。沙皇处于维护自己利益和惧怕革命,对革命者进行严酷镇压,这种举动加速了革命情绪和行动的高涨,致使俄国社会出现紧张对立的恶性循环。
路标是一部强调“个性自由”的书——
不论是雅各宾党人的“公安委员会”,还是“布尔什维克的红色恐怖”——以单纯与激进为解决前提的方法——往往最终势必导致压迫、流血与崩溃,砍掉旧暴君的脑袋,就会引出新暴君与新奴役,革命成功以后,把计划与紧身衣强加在民众身上,也会令追求自由的知识分子无法忍受。
斯托雷平改革与俄国知识界的保守思潮——
改革并非在任何时候都是革命的替代物。“改革引起革命”在历史上不乏其例。不少俄国学者认为没有斯托雷平改革就没有2月“雪崩”,俄国不公正的经济改革导致社会情绪激愤然后再转变为剧烈的政治革命,成为一种特殊的“斯托雷平现象”,这不无道理。因此要使改革真正取代革命,这场改革应当不仅是理智的,而且是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