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生活
私人生活的变革 豆瓣
Private Life under Socialism: Love, Intimacy, and Family Change in a Chinese Village, 1949-1999
7.9 (14 个评分) 作者: 阎云翔 译者: 龚小夏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6 - 1
本书刚刚荣获2005度“美国亚洲学会列文图书奖”。作者2000年出版的另一本专著《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的互惠则与社会网络》在学界获得很好的反响。本书可以说是上一本书,田野调查的延续。同样是以东北的下岬村为调查对象,分别从纵观下岬村这一本土道德世界的变化、农村青年择偶过程的变化、这一转变过程的各种细节、家庭财产分割过程中三种相互关联的习俗沿革以及在彩礼上体现出来的巨大变化等,讨论了作为独立个体的个人的出现与发展和国家在私人生活的转型以及个人主体性的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结论是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农民的私人生活经历了双重的转型,这一转型的核心在于个人作为独立主体的兴起。
本书探究的是一个之前几乎无人触及的题目——中国乡村的私人情感和家庭生活。阎云翔70年代曾在一个东北农村当了七年农民,1989年他重回那里进行了将近十年的人类学田野调查,研究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村村民的私人生活和道德世界。他的研究视野从公共领域如社会关系、家庭财产和老人的赡养,一直延伸到私人情感、性、节育和性别的选择。这个课题是极有意义的。
2014年9月12日 已读
因为谭同学把书里uncivil individual拿出来批评一下,说他方法不对,我决定抓紧把这看了。。读了以后觉得还行…不过总感觉在结构上的分析少了点,说服力不够,尤其是国家先是干预又撤出带来的真空,随后被其他意识形态所占据带来的一系列后果,要是能再深入一点就好了,有点仓促…
中国研究 人类学 农村 社会学 私人生活